中国要改变自己的非洲观中国非洲问题专家李小云博士专访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

本文是本人为凤凰周刊做非洲组稿的专题采访内容

提要:经过单纯输出产品的阶段,中国已进入全面走向世界的时代,但在如何以多元视角与异质文化交流、相处的观念和经验(好像不太通顺?),却远远落后于现实要求,这对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是全新课题。

【被误读的非洲】

凤凰周刊:您在非洲工作研究多年,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研究非洲第一人。今天我们在谈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问题时,能否先谈一下您曾强调过的中国对非洲的误读。

李小云:中国(人?)企业来非洲,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陷入了对非洲人的文化误区和文化误读。对非洲的人文和社会制度,还有非洲人本身的误读。

我们不妨先从中国人对非洲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起。

我们认识非洲的第一个来源,是西方对非洲的认识。我们非洲认识的主要概念,其实都来自西方。比如说,我们今天常说到非洲被剥削,非洲的奴隶制,殖民主义等等,不过这些概念其实描述和对应的是至少半个世纪前的非洲,但它却构成了我们对非洲的第一印象。与此同时,媒体的聚焦和放大效应,使我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印象基本上不离政变、动乱、饥荒等,要么就是野生动物、部落社会之类,但这并不是真实的非洲。

第二个来源,是中国与非洲近些年来的交往,增加了一部分接触性认识。但这种认识也是有问题的。就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缺少多元文化的视角和意识,看待外部世界,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简单对比上。缺少文化和思维中立立场。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非洲观(中国非洲问题专家李小云博士专访)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

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的思想,与西方早期殖民者的观点非常相似。我把它称之为大国沙文主义或民族主义文化看非洲大陆,是很有害的偏见。

中国人的有限接触加上西方影响和误读,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的非洲观”——与西方很不一样的非洲观。这会产生很多问题。对非洲人的舆论解读、对所谓“全天候友谊”之类的解读,都是误读出来的。非洲人不是这么看问题的。

同样在非洲,西方人在非洲游刃有余,可以很容易进入当地社会。你看(可以看到)西方人穿个短裤,穿个拖鞋到处溜达,和非洲人打成一片。而在非洲的中国人,不少人一到非洲,就吓得不行,对自己说“要小心啊……小心被抢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顺利融入当地社会。表面上这只是自我封闭,但骨子里流露(更根本的问题是)出一种对非洲的偏见。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非洲的看法,几乎全是这种价值不中立的看法。而我们国内的国际关系尤其是作非洲研究的学者,可能政治学、经济学很好,但大多不懂社会学、人类学,缺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在研究和制定政策时,就很容易跑偏。

【中国式文化冲突】

凤凰周刊:在非洲的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对当地人有较为负面的评价和判断,认为非洲人多数具有的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习惯,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小云:你说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从社会科学角度,用更宽广的多元文化视角看,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中国人在看非洲时,只是拿自己的习惯和经济水平做简单对比。比如在非洲的中国人常见的话是:“这些人懒”、“他们很慢”、“非洲人根本不讲信用”。

在我看,中国企业面临的雇员当地化的挑战,更多是个文化适应问题。你觉得他懒惰,没有效率。问题是,人家八小时工作制,你难道不该遵守吗?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说到在非洲中资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不高,甚至有些粗鲁,这不正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所要提高的地方吗?如果习惯用当地员工不好管理为借口,那不就是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视角吗?

其实,非洲人很勤劳很能吃苦。那些烈日下的苦力活是谁在干?那么热的天,头顶肩扛,中国人的体质能吃的消?非洲人很忠诚,很讲信用。你看酒店里,非洲员工的服务意识多好?我们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不也存在愚昧、效率低、刁民频出的情况么?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创造价值。

再说,这么炎热的天气,高强度工作本身就存在问题。何况这里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节奏本来就慢。我到这里工作时,也是磨磨蹭蹭,效率很低,这是环境带来的生活节奏的问题。但大家都说 我来这里后,气色都好了不少。

凤凰周刊:您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各级政府层面交往不少,能谈谈对非洲各国政府层面的印象吗?

李小云:谈到非洲政府,一般认识普遍与低效率、腐败联系在一起。但这个说法也要看你在什么标准什么前提下观察。

我在非洲这么多年,与各层政府机关都有交道和接触,无论是坦桑尼亚的高层,还是一般的官员,或者深入农村调研,我都游刃有余。我没有官方背景,就一个普通学者,也没有钱。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能说非洲腐败吗?我的工作就是讲应该怎样投资,政策怎样才更合理。比如说,我要面见总理,周五联系,他们答复总理周五有安排,结果周一就会见了。你能说政府效率不高?能说非洲人都没有积极性吗?

在非洲,很多人带着中国的习惯和观念进来,既不去了解别人的习惯,也不愿尊重别人,这本身就是种文化冲突的表现。如果能改掉,中国人给当地的印象就会大为改观。

关于非洲政府的形象问题,这里可以举一个具体例子。有次我参加坦政府总理办公室开会,我们的临时代办也在。我当时不同意总理的观点,我就直接坦率地表达。在场的西方人和我们使馆人员都诧异。但总理点头认可。有人以为我有什么背景,其实不是,这是基于对他们的熟悉和了解,在文化层面上和他们有过很好的沟通。

文化层面上的沟通交流,其实就是对普遍人情人性上的尊重。我也讲关系,但不贿赂,是人与人彼此尊重的关系,我也送礼,但自己掏钱。我不是搞投资的,不需要走关系,也不需要特权,就一个学者。

中国人在非洲,有时会带来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没有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友谊的。非洲人是这样,西方人是这样,中国人也应该是这样。它和文化,和种族没有关系。

【中国企业的非洲病】

凤凰周刊:最近几年,中国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加大了对非洲的投资,你怎么看待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问题?

李小云:中国有两种企业,国企和民营企业。他们成长道路不太一样,在非洲的表现也不一样。

国企更多是靠政府的支持,它享受的优惠政策比较多。国有企业到非洲,容易倾向于套用国内熟悉的经验和模式。他们习惯和政府部门官员打交道。

这种模式搬到非洲来,会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政府政局并不稳定,即便是政局稳定的国家,政府更替也是问题。再者,非洲的政府基本都是弱政府,不是强势政府,更不是发展型政府。按照中国企业的思路,我来这里,政府就该承诺种种保证和优惠,就是国内那套企业负责生产,政府靠行政力量把企业的一切问题摆平。

这个办法在中国可以,带到非洲,就容易受西方社会、NGO和民间人士的非议。比如劳资问题,中资企业会习惯认为,我把政府搞定了,劳资问题就该政府去搞定。但在多数非洲国家,政府考虑政治压力的结果,反而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这个问题其实中国的私营企业也有,有些企业在国内就是靠政府私下公关去拿资源、拿土地、拿矿产起家,跑到非洲后,他们还是习惯这样干。

目前来非洲大规模投资经营的民营企业很少。多数只有经营没有投资。非洲现在的私营企业投资,都是小规模的,集中在商业、制造业(组装)等,资本不超过100万美元的小规模投资。

中国人传统信奉的那种员工要为企业节俭、多干点活等观念,在这里几乎行不通。员工多干一天的工作,就必须支付相应劳动报酬。况且,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国内情况不同。非洲不论商业还是实业,基础条件基本很差。如果搞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很大投资。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这个实力。

凤凰周刊: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非洲遍地开花,大批中国人涌入非洲,能谈谈他们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当地的影响吗?

李小云:中国的中小企业都习惯将各层级劳动力,尤其是管理人员从中国输入,也许是国内劳动力富余的原因,这会给当地造成就业压力。

对中国整体形象而言,这些小型企业更多的是产生负面影响——各种假冒伪劣全来了——有些甚至在中国市场都不可能存在,比如摩托车。如果力帆或嘉陵来组装,中国摩托车的质量问题在当地就不会出现这么大争议。

这些投资者挣了小钱,但对当地经济,对中国形象,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引发很多冲突。非洲大部分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薄弱,没有规范体系。它造成的结果是,假冒伪劣不是中国有意输出,但客观上只有中国企业这么做。中国在非洲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与日俱增。过去中国的印象是很正面的。坦桑尼亚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周总理。现在不是这样。你很快就会看到,坦桑尼亚会像赞比亚一样,中国问题将成为反对党的主要口实和理由。

中国人一下来这么多,很容易引起排华问题,在坦桑尼亚2006、2008年连续发生两次,今年也有。都是小生意,小买卖对当地的冲击。

【只有走出去的提法是不够的】

凤凰周刊:您认为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中国资本进入非洲的重点应该是哪些方面?

李小云:当然是产业转移和组织当地生产。我们国家外汇储备那么多,外汇也很容易损失。中国应该通过政府协调支持,把具备品牌、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以轻工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导向非洲。这对中国,对中国企业会更有意义。

凤凰周刊:您是不是说,更应该鼓励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投资巴基斯坦一样鼓励国内的企业来非洲投资经营?

李小云:对,差不多一样。起码可以避免中国货到哪里,口碑就差到哪里的问题。

从中国自身的战略上来说,把我们某些对资源消耗或需求比较大的产业转移过来,更符合资源红利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我们的产业转移过来一部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企业成长和国家战略。

当然,如同大家普遍认为的,这里很多条件不具备。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投资不正是中国的长项吗?但这不能通过援助,而是更应通过讲经济回报的商业性投资,可以是优惠性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公路、铁路、电力的投资,回报在哪里?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利用,不是说来挖矿产,出口资源。为何不来当地搞资源密集型、高耗能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投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几乎已经完成,和中国比,这方面也没有什么优势。虽然在撒哈拉以南,印度人有更长的历史积累优势,但它的产业水平和能力,还达不到中国的程度。

可以是多赢策略。非洲有中国成规模的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实体来投资,建立若干工业区,带动其经济增长和推动减贫事业,对中国企业战略转移和进一步增长也有好处。政府也应该有这么个战略扶持。中国只有一个走出去的笼统提法是不够的,应该有更细化的战略导向和扶持。

凤凰周刊:有中国企业在一些非洲国家,比如乍得等地搞过工业园,相关情况您是否了解?

李小云:这些工业园我都了解甚至还去过。但目前这样的搞法,达不到产业转移的目的。当然,他们的工业园,基本是小买卖做大后的圈地思路。可是我们有那么多成熟的工业园区实践经验,非洲这么大,有那么多优势,来这里做一个多好?最关键的还是产业资本的进入。

【如何重塑中国的非洲观】

凤凰周刊:非洲给人以动荡的印象,是否存在社会稳定造成的投资安全的问题?

李小云:非洲是一个很大的大陆,有五十多个国家。我们现在主要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便这些国家会出现一些动乱,它也已经是这些国家实现独立、社会转型之后的后续性问题,这和七、八十年代的政变、动乱情况已有本质不同。总体趋势上看,非洲已实现了区域稳定。我们必须认识到,非洲是在进步的。最近发生动乱和政变只是在个别国家出现。但被渲染的很厉害。

还有一个问题,非洲即使出现的动乱也好,政局变化也好,很少出现针对外国人的暴力。而且,各种力量通常不依附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国际势力团体,不会再出现当年因为苏联来了,把中国人美国人赶走的情况。

凤凰周刊: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上来,如您所说,其实中国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学界,对非洲的认识是一种简单化的认识,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中国对非洲的战略研究?

李小云:应该看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中国企业目前非常缺乏海外文化的熏陶。中国需要一个很好的企业海外员工文化训练的东西。它不是情况介绍,不是政治培训,也不是什么注意事项之类的手册。而是要理解发展是怎么回事,当地社会人文环境是个什么情况,该用怎样的世界观,哲学观点去看非洲人。

归根到底中国对非洲研究太少误读太多。中国现在的钱很多。但是,你拿几百亿过来,不见得能解决问题。现在国内谈非洲,多是居高临下,讲什么西方观念、中国模式之类,这不是扯淡吗?西方人做非洲研究很仔细,我们现在急于希望非洲人承认自己的某些东西,这是弱国心态。

中国非洲战略的核心问题要通过三个东西来做:第一个,是要尽快建立支撑中国海外战略的基础性研究体系,要有各个综合学科完成,比如怎么看非洲人,怎么看非洲社会等,中国这方面太落后;第二,系统的海外培训体系,文化传播领域,社会性问题研究领域,专门针对企业的培训和研究;第三,充分运用各种基金的支持,培养一批真正的非洲专家,中国社会性的基金极度缺乏,不妨先从利用海外研究基金开始。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只是产品输出,而是全方位走向世界。无论是在非洲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需要形成中国对异质文化的独立认识体系,对非西方传统的认识、认知和研究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全新课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9698.html

更多阅读

怎样改变自己的运气 怎么改变财运

怎样改变自己的运气——简介如果想改变运气,最重要的是先要知命才能改变自己…在相同的境遇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上天决定的,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自然生成的。一个人若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是先要知命

议论要有自己的见解 谦虚的说自己的见解

议论要有自己的见解优秀的高考议论文应该在全面、准确理解题意或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自己的见解,并不仅仅指一篇议论文里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它还应该包括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的阐析、类比、联想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骨灰级爱好 骨灰级爱好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骨灰级爱好最近在网路上流行一种“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二X青年”的样式,一时间网民们纷纷上传自己喜爱的照片,并在微博以及各大BBS上以此分享。现在的社会的人们,大多体现着跟潮,空虚,浮躁,奢侈,精神寄托始终不知去往何处,

刘邦为什么要杀自己的连襟樊哙 樊哙劝刘邦

刘邦为什么要杀自己的连襟樊哙 刘邦当皇帝后杀戮功臣,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楚汉时期的风云人物先后死在他的屠刀之下。但是,刘邦杀功臣有一个特殊现象,他们都是异姓诸侯王,对于仅仅是封侯的大臣,刘邦不但没有杀,有的还留下遗嘱予以重用,像

声明:《中国要改变自己的非洲观中国非洲问题专家李小云博士专访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为网友屌丝总比装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