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秦腔乱弹网“秦腔八大怪”乱谈 陕西秦腔广播西安乱弹

“秦腔八大怪”乱谈

茫茫人世,无奇不有;滚滚红尘,怪象丛生。数十年来,高手一直在关注着秦腔的兴衰成败,时刻在注视着秦腔的一举一动,其间耳闻目睹了不少奇闻怪事。今不揣冒昧,概括为“秦腔八大怪”,付诸笔底,传于网上,愿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第一怪:剧本创作,干草点灯--十有九空

〔怪象〕保守地讲,每年创作的秦腔剧本至少有50部,可搬上舞台的只有,那么几部,在什么艺术节、调演、汇演等比赛中获个奖后,便很少再能在观众面前露脸,从而造成了年年有新戏,年年无戏看的怪象。

〔解析〕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戏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剧本之优劣,可我们的创作人员或一味迎合领导及评委的好恶,或热衷于研究时事政务的需要,或盲目猎奇求异,玩弄深沉,就是不考虑西北人民的需求及欣赏心理,致使所创作出的剧本“公式化”、“概念化”、“寓言化”、“媚俗化”,就是不“大众化”。

〔案例〕原西安市五一剧团在首届秦腔艺术节上演出的《阴阳鉴》,无论是表导演,还是音舞美,可谓全方位出新,但就是因为剧本的价值取向严重脱离观众的接受心理,只获得了一个安慰性的“演出奖”,最后导致了李爱琴代表全团退奖的风波。

〔对策〕秦腔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大剧种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统剧目有10000之多,流传至今的也有3000多部,编剧人员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和艺术资源,利用新视角、新手段赋予其新生命,编创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剧本,实现秦腔在传统剧目精品工程上零的突破。

第二怪:音乐创新,姜太公的坐骑--四不象

〔怪象〕时下,一些演员所演唱的秦腔,像秦腔又不像秦腔,似歌剧又不似歌剧,是歌曲又不是歌曲,被观众戏称为“四不象”、“秦歌”。

〔解析〕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青年观众,对秦腔音乐进行创新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多数创新却背离了戏曲艺术规律,过度求新求异,使秦腔唱腔失去了其固有的个性。有的剧团打着打造精品工程的旗号,邀请并不熟谙秦腔音乐的作曲人员进行创作,结果是作品似驴非驴,似马非马;有些演员妄自菲薄,矫揉造作,演唱的秦腔慷慨激昂不足,婉转细腻有余;有些戏迷看唱现代戏能得高分,所选的曲目不是“听奶奶讲革命”,就是“八年前风雪夜”。其实,任何一位成功的秦腔演员,其唱腔无不具有新意,东府明珠余巧云的唱腔就巧妙地运用“对比”、“强调”等手法,不露痕迹,占尽风流。

〔案例〕以李梅为代表的陕西戏曲研究院青年演员的唱腔。李梅在获得白玉兰奖后,曾说过她的唱腔里有相当的流行音乐的成分,今后她还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从迹象上看,戏迷心目中当代最好的旦角演员窦凤琴也耐不住寂寞,开始往这方面靠拢。

〔对策〕戏曲音乐的唱腔程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可变性必须要建立在传统性与继承性的基础上,根植在秦腔固有的肥田沃土中,从西北地方音乐中汲取营养,从旋律、节奏、润腔上下功夫,千万不要将不同属性的音乐进行简单的堆砌与套用。

第三怪:舞台美术,井边卖水--多此一举

[怪象]近年来,剧团无论贫富,新上一本(折)戏,都要在舞美上大做文章,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多到泛滥的程度,布景、道具横铺杂陈,数不胜数,但说句不客气的话,大多数舞美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却是绣花枕头,有些甚至是和尚的梳子--废物。

[解析]“门帘台帐”、“一桌二椅”式的舞台美术体制显然已不合时宜,但戏曲艺术讲究的是虚实相生,《走雪》中的主仆二人一路上险象环生,台上虽没有实物布置,可通过各种程式表演,观众也如身临其境。舞台美术的过度写实,往往事与愿违,极大地妨碍甚至削弱了表演手段的正常施展,丢掉了中国戏曲空灵写意的精神,滋生了演员的惰性,造成了所谓大手笔、大制作剧目因条件限制不能下乡演出的困境。别外,也不排除个别人员借此中饱私囊。

[案例]兰州市秦剧团斥资150万元打造的<<龙源>>,赴西安参加首届秦腔艺术节时,仅道具就拉了满满七卡车,可这出戏在获了几个大奖后,再也没见过上演。

[对策]舞台美术的革新应建立在为剧情服务的基础上,不能喧宾夺主,应很好地掌握一个“度”的问题。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是戏,于其花巨资制造一些无用的东西,不如花点钱对原有的道具进行更新、美化。

第四怪:青年演员,灯草烧的灰--轻飘飘

转帖秦腔乱弹网“秦腔八大怪”乱谈 陕西秦腔广播西安乱弹

〔怪象〕不管你承认与否,时下的秦腔舞台已是年轻人的天下,青年演员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他们一个个头顶“桂冠”,扮相俊美,嗓音宏亮,基本功扎实,模仿能力很强,但演出的戏却总是好看不耐看,给观众造成强烈感官冲击的同时,却不能产生心灵的震颤。

〔解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通讯、传媒、交通等十分便利,这为青少年造就了很好的学艺条件,提供了展 现才华的舞台,使一大批青年演员快速成长。同时,当今社会又物欲横流,人们心态普遍浮躁,追名逐利,这又严重限制了青年演员的健康成长。演像一个人物容易,可要演活一个人物难上加难,需要演员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而艺术修养恰恰又是当今青年秦腔演员的一大弱项。

〔案例〕秦腔新秀王战峰的《缇萦救父.函谷关》不可谓不精彩,可他错误地将这出戏文戏武唱,一开场几组大幅度、高难度的技巧表演,尤其是高度腾空二劈叉,耗尽了气力,从而严重影响了他的强项--唱功的发挥,不由人扼腕叹息。

〔对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演员应摒弃浮华,静下心来,做一名文艺之路上的苦行僧。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仔细琢磨剧情,刻意塑造人物,技戏并重,融技于戏。同时,外界对青年演员应多一份理解,尽量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条件,不要盲目吹捧,更不能执意棒杀,因为,振兴秦腔的重担毕竟是落在他们的肩上。

第五怪:绝活表演,黄河决堤--到处都是水

〔怪象〕当今的秦腔舞台:手帕飞转,水袖翻舞,稍子旋花,翎子摇弋,帽翅闪摆……武将被人打得丢魂落魄,还要旋上一圈旋子;文弱书生饥寒交迫,却能漂亮地翻上几个跟头……技巧绝活大有泛滥之势。〔解析〕所有的技巧绝活,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利用得恰当适时,不仅可以烘托气氛,满台生辉,而且能营造情景,深化主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不合时宜的堆砌程式、卖弄绝活,只能破坏剧情,将高雅的戏曲艺术蜕变为杂耍把式,纵使赚得一些廉价的掌声,也脱不了哗众取宠的嫌疑。

〔案例〕某县一位当红小生每演《悔路》,必要大闪特闪帽翅,一会单闪,一会双闪,从台前闪到台后,从台左闪到台右,直到闪出观众的掌声方才罢休。闪帽翅除了表现人物在思考问题外,别无它意,而当时的周仁,诚然是在思考问题,可他又心急如焚,那有闲情逸致长时间将帽翅摇来摇去?

〔对策〕演员要充分认识绝活的作用,导演要对绝活的运用严格把关,观众对纯属卖弄的绝活要喝倒彩,评委对不合时宜的绝活要打低分。

第六怪:秦腔人才,珍稀物种--越来越少

〔怪象〕振兴秦腔20余年,秦腔人才(包括编剧、表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管理等)理应层出不穷,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秦腔人才总数非但没有增加,反而秃子头上的毛--越来越少。

〔解析〕编剧写电视剧本去了,那东西一集能赚一万;演员演小品拍电视剧去了,此行当名利双收;乐师带学生去了,一小时少说也有几十块;舞美搞装潢去了,这行当最热门……一个字:钱!整个社会都这样了,秦腔界亦不能免俗。另外,秦腔界竟然也在效仿企业,减员增效,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也造成了一部分秦腔人才流失。

〔案例〕戴春荣演电视剧去了,孙存蝶走穴去了,肖英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更为可恶的是,西安市四团合一时,勒令任炳汉等一大批正处于艺术巅峰期的国家一级演员退休,理由:工龄超过30年。

〔对策〕由政府出资,定期选派敬业心强并有发展前途的秦腔从业人员去大专院校深造,考虑在陕西设立秦腔艺术研究生班,招生培养。另外,应建立秦腔人才库,凡入选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第七怪:戏曲评论,和尚的辫子--假的

〔怪象〕正常的戏曲评论对戏曲事业的不断发展、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时下见诸媒体的秦腔评论越来越少,即使有,也是清一色的广告式的赞美之词,严肃意义上的戏曲批评更好像在一夜之间蒸发,销声匿迹。

〔解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个社会,人事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复杂;人们变得越来越虚伪,越来越势利,越来越难缠,听到赞美便喜笑颜开,听到批评就怒不可竭,动不动还要打官司,于是,有良知的评论家索性转行或闭口封笔,下三流的笔杆子则媚俗讨好,把能唱出声来吹为嗓音宏亮,将刚出道者誉为著名演员,新排剧目不论好坏都说成精品……完全丧失了戏曲评论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极大地误导了观众,同时也危害了秦腔团体和演员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秦之声》评出的中国秦腔四小名旦都是刚从艺校毕业没几年的学生,还没演过几场戏,也未成功地塑造过几个角色,可所有的媒体都是清一色的赞美之词,令人生疑。

〔对策〕戏曲主管部门应在此方面确实负起责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可考虑建立网络戏曲评论体制,对其中实事求是、有深度的帖子给予集中发表,并支付作者较高的稿酬。

第八怪:秦腔剧团,墙上的日历--一天比一天少

〔怪象〕秦腔流传几百年,在西北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喜爱秦腔,盼望秦腔,可令人心寒的是,原来遍地开花的秦腔剧团在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口号声中,或悄然消失,或名存实亡,或苟延残喘,能正常演出的剧团越来越少。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国办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秦腔剧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政府部门有钱搞政绩工程,搞贪污腐化,却以经费紧张为由将剧团完全甩给了市场,撒手不管;另一方面,剧团管理人员思想僵化,缺乏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瘫子请客--坐等。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剧团生存状况越来越差,越来越难,剧团的数量从而越来越少。

〔案例〕上世纪九十年代,甘肃省有县级以上秦剧团60多个,而今能正常演出的还不到一半。号称千年古都、西部文化中心的西安市也连四个秦剧团都容忍不下,采取极不负责任的办法将四团合而为一。

〔对策〕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对作为文化机构的秦腔剧团应特事特办,最起码应像扶持国有企业一样扶持剧团走向市场。对民办剧团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秦腔剧团应聘请熟谙市场经济、有经营头脑的人士主持剧团事务。

  纵观秦腔八怪,说怪不怪,皆非顽疾,均有良方可医。高手惟愿相关人士稍安勿躁,通读全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如是,乃秦腔之大幸,西北人民之大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0205.html

更多阅读

教你如何在百度贴吧转帖 贴吧转帖

在百度知道百度分类混过一段时间,看到很多人都问百度贴吧如何转帖,经常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帖子喜欢把他放在自己的I贴吧里,在这里把自己会的方法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教你如何在百度贴吧转帖——以前的方法(如今改版)教你如何在百度贴

转载 闹奶的有效揪痧治疗转帖tyuio888的美文 痧皇后揪痧的微博

原文地址:闹奶的有效揪痧治疗(转帖tyuio888的美文)作者:几字弯这天,刚好我还有前院的二丫等在三大娘家里玩过家家,玩得正高兴,德嫂来了,只见她手捧着胸部,眉头紧锁着来了,前面她的婆婆拉着她,走进了三大娘的家门。“哎呀,她三大娘,快给咱德媳妇

转帖 有意思的部队流行语 2016网络流行语

[转帖]有意思的部队流行语新兵下连,老兵过年,新兵信多,老兵病多。新兵怕炮,老兵怕号。干的比驴还累. 吃的比猪还差. 睡的比小姐都晚.起的比鸡都早.名声比什么都好. 退伍了比谁都老没事扎根破腰带. 走路还要有人带. 吃饭的动作比狗快.

转帖: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

(转帖,据说是日本人的观点,不管是否全面先看看吧)《大宋帝国的哀歌》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有兴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宋朝覆亡,崖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

白头翁汤医案----转帖 姚梅龄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医案----转帖常某,女,31岁,工人。 现病史:患者腹痛、发热、里急后重、大便带脓血已3天。曾在西医院诊治,体检:体温38.2℃,粪便镜检,脓细胞及白血球(+)。诊断为“肠炎”,投给“苏打片”、注射液“磺胺嘧啶”1支,经两天治疗,毫不见效,且一

声明:《转帖秦腔乱弹网“秦腔八大怪”乱谈 陕西秦腔广播西安乱弹》为网友距离产生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