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刊之论(刊于《语文报·高一版》 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

文/张茂昌

【释义】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引申为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刊,删削、更改;不刊,不可更改。

【出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唐室已上未立曹吴,其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推时验迹,无愧斯言也。”
  【简述“不刊之论”源于“不刊之书”。汉·杨雄给刘歆的一封信中说:“……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你的书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

“不刊之书”一直沿用,直到宋代才出现“不刊之论”。

那么,为何把“刊”解作“删削”或“修改”呢?因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古人是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来记言述事的。刻写有误需要修改时,就用一种叫做“削”的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就叫做“刊”。“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说文解字》说:“刊,多也。”既然多了,自然就要除掉。再,因竹简、木牍都要反复使用,可把旧文削去,重写新文,这个过程就称“刊削”。而“不刊”的文字,起初只用于帝王诏令、典章律令之类。虽然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指真理或伟论。后来,才引申为今义。

【误用举例】

①为提高本刊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报纸)

②此文打着科学的幌子,实际上宣传的是封建迷信,这样一篇不刊之论,竟然公开刊登在一家省级大报上,真是令人费解。(报纸)

两例都属望文生义,把“不刊之论”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究其实,古代的“刊”字并没有现在“刊登”的意思。因那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一说。如果仅依“刊”字的今义,便将“不刊”理解为“不能刊登”,将“不刊之论”理解为“不能刊载的言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使用场合】多在褒扬不能改动的至理名言、夸赞文章写得非常好的场合使用。偏正结构,一般作宾语。如:

① 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 。

② 魯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堪称不刊之论。

见《语文报·高一版》第764期2010·7·3日 署名:马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0549.html

更多阅读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7读后 小说月报原创版

普玄的《月光罩灯》:好的小说,少不了好的故事内核。当年,五个即将升入高三的中学生,聚在月光罩灯下,畅谈人生理想。班长的第一理想是要当总理,第二理想“现在不能说”。学习委员的第一理想是当一名研究费巴哈猜想的科学家,第二理想同样“现

声明:《不刊之论(刊于《语文报·高一版》 不刊之论》为网友那份执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