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浅谈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

张志达


【内容提要】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赏析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对文学作品意境的领悟能力;二、对文学作品形象的把握能力;三、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挖掘能力;四、对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及其关系的认识能力;五、对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产的区别能力;六、对于文学作品风格和流派的辨识能力。因此,要把这六个方面当作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六点建议:一、紧扣教材本身,注重具体分析;二、启发想象和联想;三、运用比较和联系;四、进行双向交流,允许不同意见;五、提出说写要求,促进消化巩固;六、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和音像资料。  

我国有句成语,叫做“有的放矢”,意思是说射箭首先要有靶的。确实,要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目的。我们教学《文学作品赏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确定了的。但是,这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究竟以哪些方面作为我们教学的重点呢?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我以为,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包括下面六个方面,我们的教学应该把这六个方面作为重点。

一、对文学作品意境的领悟能力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作家总是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也正是通过他创造的意境来感染读者、影响读者的。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散文,都有各具特色的意境:或博大精深,或深邃幽美;或暗淡凄切,或明快愉悦;或雄浑悲壮,或清丽哀怨;或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派生机,或是“古道西风瘦马”,满目凄凉……著名散文大家刘白羽曾经说过,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文字、哲思和心灵三种途径来创造意境之美的。我们要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要使学生能通过作品中形象鲜明的文字、清新深远的立意和健康真挚的感情来领会和感悟作家所创造的意境。清代诗人顾同颐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之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可见领悟意境对于赏析词作的重要性。读词如此,赏析其他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

二、对文学作品形象的把握能力

如果说,作家在诗歌和散文中较多的是通过创造意境的手段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的,那么,在小说、戏剧等样式的文学作品中,作家用以表现其爱憎好恶的手段主要是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一篇优秀的小说,一部优秀的剧本,总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或高大完美,或卑鄙丑陋,或中不溜儿,芸芸众生。我们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要使他们能够把握作品情节的发展线索和发展过程,理解作家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诸如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透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和它蕴含的时代精神。

三、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挖掘能力

作家创造意境也好,塑造人物形象也好,都是为了表明他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表现一定的主题。如果说,意境和人物形象只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躯壳,那么,主题则是文学作品的内在灵魂了。经验告诉我们,认识外在躯壳易,明察内在灵魂难。认识了外在躯壳,不一定能明察内在灵魂。因此,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通过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积极联系社会现实或时代背景,挖掘作品的主题,领会主题的社会意义,从而体会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生活的巨大功能,真正认识文学作品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能动作用。

四、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及其关系的认识能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的、包括作家主观评价在内的客观现实生活,其中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等;文学作品的形式,则是作品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其中包括体裁、结构、语言、描写手法等。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但有主有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但形式一经形成,又影响着内容。因此,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通过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懂得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懂得一定的形式是怎样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又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当然,我们也使学生知道,有些政治倾向不好的作品,有时也可能有较好的形式——即艺术性,对于这种作品,要认识其毒害性,坚决予以排斥、摈弃。

五、对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区别能力

生活真实是指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或事。艺术真实则是作家、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所真实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但是,所谓真实地反映生活并非是按生活的原样一丝不变地照搬生活。为了使作品达到艺术的真实,作家必须从众多纷繁的生活现象中选取题材,揭示出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因此,正如毛泽东所说,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就要使学生懂得文学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而又高于生活真实,二者不可混淆;就要使学生懂得有些人自动对号入座是十分可笑的;还要使学生懂得深入生活、熟悉社会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有些作家闭门造车,不少作品根本不能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本质。因此,让青年学生掌握这种能力有其现实意义,尤其显得必要。

六、对于文学作品风格和流派的辨识能力

风格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文学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文学见解和创作风格近似的作家所形成的派别。通过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我们要使学生认识一些基本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流派的特点。如就基本创作方法而言,文学作品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类;就文体而言,词有豪放和婉约两大派,散曲有豪放和清丽两大派,杂剧有本色和文采两大类。要通过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辨识出某篇具体作品属于什么风格,某个作家属于什么流派。

当然,赏析文学作品能力不仅只是上述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轻重缓急也有所不同。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有主次先后之分。如上述前面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首先必须具备的;而后面三个方面,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可以初步具备些。

为了培养上述一些能力,如何施教呢?

浅谈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一、紧扣教材本身,注重具体分析

演戏要以剧本为本,上课要以课本为本。上文学作品赏析课,当然也得以文学作品为本。要紧扣教材本身,注重具体作品的具体分析,切忌脱离课文,架空分析。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正如课本“赏析提示”所说,全诗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斗争精神”表现在哪里呢?兰芝的反抗精神是贯串于全诗的。诸如她的语言:“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儿实无罪过。”无不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就是她辞别焦母的话:“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也谦而不卑,没有流露出任何悲伤情绪,表面似在自责,实际上是对婆婆的专横作谴责。至于行动,“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壮烈之举自不必说,就是她临别前的精心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也正是对焦母的无声的抗议!只有紧紧抓住这些具体诗句,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具体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刘兰芝倔强的性格及从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当然,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往往与作者的经历和遭遇、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易真正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对于有些作品,如雪莱的《西风歌》、赵朴初的《木兰花令·芳心》,必须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情况。但是,这种介绍只是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一把钥匙而已。更重要的,还必须用这把钥匙去解读作品本身。

二、启发想象和联想

文学创作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形象思维。因此,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也必须用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学文学作品必须启发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可以说,想象和联想是培养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必经之途。更何况,诗歌和散文之类抒情作品,其语言往往非常精练、含蓄,既有文字表面的意思,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真正的意义可以隐含,事件过程可以省略,语气可以间歇,感情可以跳跃。只有充发挥想象和联想,沿着作者感情发展的线索,把省略的成分添补进去,把间歇的语气连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要把那些典故、反语之类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挖掘出来。只有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例如,在教学柳永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作品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诸如:“寒蝉”———时令(孟秋),“晚”(傍晚)———时间,“骤雨初歇”———天气,“都门”、“长亭”、“兰舟”———地点(旁有河),“帐饮”———事件(饯行送别),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出一幅一对恋人送别的图画,揣摩其情其景。还可以联想各自见过的影视中的各个依依惜别的场景,甚至也可以联想自己告别初中同学时的情况,去领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所表现的那种生离死别般依依不舍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柳永的身世遭遇讲下去,学生就更能体会这首词所淋漓尽致地表现的离愁别绪,把握这首词哀怨凄恻的基调,以及构思绵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当然,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不仅是理解原作而已,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还应包括更深层次上的根据原作进行再创作的能力。想象和联想,不仅是深入理解原作精髓的必要途径,更是根据原作进行再创作的基本手段。有道是,一百个导演执导《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各个导演的想象和联想各不相同。因此,启发想象和联想不仅是培养学生对原作的理解能力所必需,而且更是培养学生根据原作进行再创作的能力所必需的。

三、运用比较和联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往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中,诸如不同作品的文体特征、写作特点、文学风格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兹以风格为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方法。前者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后者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现在作品中,就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在教学屈原的《涉江》时,我们就可以把它与《诗经》中的《氓》相比较。《氓》诗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媒”也好,“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也好,“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也好,都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当然是现实主义的。而《涉江》则截然不同。其中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显然是极度夸张的说法;“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等诗句,则更是奇特的想象。它们无疑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不同风格,也可以通过比较来辨识。前者写梦游所见的山林景色和神仙境界,显然是大胆想象的产物,因而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后者实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现实遭遇和感受,事是真事,情是真情,显然是现实主义的。如果说,比较更有利于认识不同的方面,因而往往较多地应用于认识有种种不同点的文学作品,那么,对于有类似方面的作品,则可以运用联系的方法。联系可以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而更有利于巩固所得。

当然,联系的内容,最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东西。如教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以联系陆游的《书愤》诗;学 习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都门帐饮无绪”句时,可以联系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句,等等。

四、进行双向交流,允许不同意见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造成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读者对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也各有千秋。这就决定了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看法不可能像数理化答案那样划一。因此,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要忌一言堂、满堂灌。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双向交流,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要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对于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观点,不妨允许其当作一家之见予以保留,否则不仅不利于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懒于深入钻研,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贻害无穷。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相信同学是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这里,不妨摘录两段学生在《项链》预习笔记中的文字:

1.小说第1、2两节中“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只得”、“只好”、“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等词语,字里行间写出了路瓦载夫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好像生活委屈了她。但是她如果出生在有钱人家又怎样呢?她一定会更庸俗、更浅薄,变成一个只贪图享受的社会寄生虫。她觉得自己不幸,正是她的浅薄所在。上帝没有把她造成残疾已是她的大幸,而她并不懂得珍惜。她只有一味地梦想,梦想她所谓的幸福有一天会从天上掉下来。她思想上的残疾才是她最大的不幸,而她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2.我并不认为路瓦载夫人的遭遇是不幸的,因为这使她能够了解穷苦人家的苦衷,做她以前所不肯做的事,使她从一个整天幻想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家庭主妇。这也是她最可取的优点。当然,路瓦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并没有改变。有时,她会想那一个晚上她是多么的风光,如果有机会,她仍然会变为原来的她。正是这样,莫泊桑真实地写出了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第1段写了阅读课文第1、2两节后的想法,第2段写了对路瓦载夫人丢失项链是否是不幸、十年后思想是否已经改变等的看法。尽管还很幼稚,肤浅,还不够全面,但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值得加以肯定的,予以鼓励的。当然,对于学生在讨论中所产生的偏差和误解,教师应予以纠正和澄清;对于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应积极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挖掘下去;对于片面的观点也应及时补充,尽可能使之臻于完整,全面。

五、提出说写要求,促进消化巩固

中专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能说会写,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当然也不能偏离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总目标。因此,在培养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学生提出说写的要求。如在教诗词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口述诗词中描绘的意境,可以要求学生把诗词改写成散文(叙事诗也可以改写成故事、小说),教戏剧影视作品时,可以要求学生讲述剧情梗概,或改编为课本剧排演,可以要求学生把戏剧影视改写成故事或小说。当然,在学习了某种文体后,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创作的尝试。提出说写要求,不仅符合中专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且也正是促进学生消化巩固所学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和音像资料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因此,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成诵。对于这个优良传统,我以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这也许是朱老夫子的经验之谈。“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不正是进入了作品的意境中去了吗?而熟读正是达到上述境界的重要前提。如果说,朱老夫子指的是一般的文章,对一般文章的理解尚且有赖于熟读及其熟读后的精思,那么,对于更讲究含蓄的诗词,当然更须熟读成诵了。诗词中含蓄凝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都是作者反复吟诵而成的。苦吟诗人贾岛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无不透露出诗人吟诵锤炼的情景。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使他们领悟其中的意境,领悟其中的声、韵之美,进而体味特定的声、韵节奏对于表达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的作用,真正感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要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必须继承熟读成诵的优良传统。现代化的电教音像设备和音像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优越条件。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磁带、教学录像片,往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场面,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直观刺激,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至于影片和电视片对于影视作品的教学,就更直接了,其作用更不言而喻。凡此种种,若有条件,我以为都应该充分利用。教无定法,只要得法。作品体裁既不相同,教师特长也不一样。教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设计,也可以根据教师各自的情况,扬长避短,百花齐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0953.html

更多阅读

数学论文: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论文: 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技术。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而数

浅谈数学教学案例的特点与其研究作用 浅谈广告语言的特点

浅谈数学教学案例的特点与其研究作用数学教学案例是对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数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所研究的数学案例应同时具备以下几大特点,才具有研究价值。 第一、真实性。案例是我们教学实践的真实记录。案例

浅谈中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八上语文名著导读

浅谈中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内容摘要: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增加语感积累,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环节中存在着盲目性

浅谈沈从文作品《萧萧》中的人性美肖广凤 沈从文的萧萧

浅谈沈从文作品《萧萧》中的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摘要:课文教学的基本平台是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学教学,那么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就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对于优化课

声明:《浅谈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为网友赱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