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士 莫高窟

王 道 士

进入莫高窟,必须穿过一片僧人圆寂塔。塔一律的呈葫芦状,高高矮矮地散落在灰黄苍凉的三危山下。它们的旁边,绕过一条干涸了许久的河流,河床里懒散地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卵石,同河沿上的景物融为一色。

迎面碰上的第一座塔,就堂而皇之地挡在路的中央,高大而完整,有些姿色地耸立着。正是中午时分,烈日高悬,塔前竟聚集了不少游客在拍照。绕过去瞧了,塔的肚子里埋了一块一米多高的黑色碑石,密密麻麻地撰刻着塔的主人的生平事迹。仔细读了,不觉吓了一跳:这塔的主人竟然是鼎鼎大名的王道士圆录师傅(录字上应加竹字头)。

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知道这人可是载入史册的莫高窟的罪人呢。那本《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读过几遍,二十年来,一直未曾忘记。

从此,在几乎人挨人的探访中,就格外注意起这个王道士来。在黑咕隆咚的走马观花式的随大流的参观过程中,敦煌石窟的艺术成就,自然不用我等草民再去评论。只需说,心里的愉悦早已无数倍地超越了长途跋涉的疲惫。尽管只能参观极少部分的洞窟,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还是能够为大家所理解。嗡来嗡去的人流,总体还是比较有序的。

老实说,直到参观最后一个洞窟,才真正提起我的精神。这个名声显赫叫做藏经洞的洞窟,虽然洞体不大,却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早晨,被王道士的无意之举,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大门。经过洞窟的甬道,右侧石壁上赫然洞开,朝里望,一个九立方米大小的洞穴里,如今只有石墓主人栩栩如生的石像,依然背靠里侧的壁涯端坐着,面朝源源不断伸头探望他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它的秘密和荣辱。

据说,正是那个勤劳的王道士,于1900年5月26日这个平常不过的日子,起了个大早,还没有来得及吃口早饭,就拿着工具去清除前些日子坍塌下来堵住了洞口的淤沙。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吧,这天的王道士注定要发生点惊天动地的事儿。挖着,挖着,那糊着的洞穴的门沿,像春笋顶裂土地一般,裂出一条手指般粗细的缝来。王道士加快了清除沙子的节奏,奋力推开石门,这个塞满了宝物的洞穴,就坦荡在了他的面前。

王道士多少是有些学问的,看见这么多的经卷书画唐塑写本,自然不敢怠慢。趁去县城赶集的当儿,随手挑了些,送到县长那儿,作为讨好的礼物,也津津有味地顺便说了一不小心发现宝库的趣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文官出身的县长,感到事情非同小可,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与其交情甚厚的甘肃学台( 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叶炽昌。叶厅是个颇有金石造诣的篆刻高手,当然知道洞窟和这些宝物的价值。于是,赶紧拜见藩台(省长),建议把这些宝物一并运到省城妥善保管。省长不置可否,又担心要花销巨额运费,这事就耽搁了下来。不过,领导们还是时常惦记着王道士手中那些宝贝的,时不时地要求他进城时捎些带去。有时,也派了下人,不远百里千里地自个来取。一时间,王道士的宝贝们在官府间流传开来,作为达官贵人之间炫耀的新宠,名声越传越响,越传越远。

敦煌发现宝库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那些身处异域的考古专家、汉学专家的耳朵里。于是,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不惜埋身沙海,不远万里,朝着敦煌狂奔,生怕晚来一步。

那些日子,是王道士最得意最忙碌最充实的时光。一拨刚走,又来一拨,迎来送往,不亦乐乎!老外的吹捧,肉麻的献媚,听起来是如此的悦耳。一座藏在大漠深处的佛教圣地,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沙漠老道,什么时候有过如此的礼遇和尊重?还有那些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和洋货,是可以用来改善生活维修庙舍的,何乐而不为?

那些浩浩荡荡的车队,在王道士的挥手告别声中,驮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灿烂,畅通无阻地向西,向北,向东,运往伦敦巴黎东京彼得堡,扬长而去,一路偷偷窃喜。车队的深辙,镌刻在敦煌石窟门口早已深埋的沙地里,印刻在亿万中华子孙的历史教科书中。

说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去埋怨甚至去愤恨这个目光短浅的道士!

终于,我见到了老王,是在藏经洞边上的博物馆里。要感谢那位不知名字的老外,为我们留下了他的尊容。这在当年,可绝对是个稀罕物儿,老王够时尚的啊!

不过,实在不敢恭维,那赫赫有名的王道士王住持竟是这副模样。你看,那一身脏兮兮的土布棉袄,肩膀一边高一边低地歪斜着,目光发呆,表情僵硬,营养不良。站在楼檐下的他,简直是有些猥琐模样,哪里有半点佛教圣地当家人的风范?

当然,也正是这张珍贵的照片,以及随后的文字介绍,改变了我对他的一贯看法。虽然不是全部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悲剧性人物。但仔细想来,把敦煌文物流失世界的悲剧性结局的责任,一古脑儿迁怒到他一个人的头上,以罪人论处,也显然有失公允。

试想,假如政道有序,怎么会允许一个道士来主持早已名声远播的堂堂佛教圣地?

假如,各级官员是负责任的,当他向县长报告了情况之后,政府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那么,我们这些后代就有可能在博物馆中完整地欣赏到这些宝贝而少了那么久的悲怆。

假如,当时的中国是个正常的国家,国家的大门怎么会洞然大开,任由那些强盗们打着美丽的幌子惶然而来,满载而归?

假如,敦煌文物真的全部收归了国有,又有多少能够真的运到京城?历史记载中,确实是有一批洞窟文物送往北京的。这些用草席随意捆卷了的文物,在往北京运输的漫长旅途中,饱经风吹日晒,又架不住沿途官员们肆意截取,到达北京时已惨不忍睹,所剩无几。

这么多的假如,值得我们去思索。问题是,历史的书写,从来就没有假如。

而从王道士照片上的装束和博物馆的介绍来端详,我们竟看不出他有私吞挪用公款的嫌疑,也看不出有铺张浪费奢侈的迹象。

所以,我赞成秋雨先生的前半个结论:敦煌文物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我也想按照自己的观察,来概括后半个结论:敦煌文物悲惨的命运,是当时的中国许许多多因素综合造成的。只是,王道士确实太不合适来担任莫高窟的住持!无论从哪方面衡量,都不合适。这本身也是他自己和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最大的不幸!

参观完毕,返回时照例要路过王道士的圆寂塔。仍然有许多游客在围着它拍照。此时,我的心情已经出奇地平静。

王道士 莫高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1029.html

更多阅读

王不留行的功效与作用 王不留行怎么吃下奶

  王不留行别名王不留、麦蓝菜。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segetalis(neck)Garcker的干燥种子,具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乳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乳汁缺乏,难产,痈肿疔毒等症,是临床常用下乳的重要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

王昌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记:王昌龄的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除了擅长边塞诗、闺情诗之外,他的送别诗也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那可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电影点评 《道士下山》影评:何处可安下

搜道士下山[url=]道士下山[/url] 信息:中国/123分钟/2015年7月3日上映   导演:陈凯歌 主演:王宝强官网搜王宝强[url=]王宝强[/url] / 郭富城官网搜郭富城[url=]郭富城[/url] / 张震 /林志玲官网搜林志玲[url=]林志玲[/url] 类型:武侠/

转载 转帖 真实的王道士,丑陋的余含泪 余含泪

原文地址:[转帖]真实的王道士,丑陋的余含泪作者:红居堂王圆箓,世称王道士,一个被余含泪《道士塔》丑化的伟人,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为保护莫高窟,他向各级官员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书。他把文物卖给斯

声明:《王道士 莫高窟》为网友帝会发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