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句式及常见固定结构
胡锦珠
一、句式
文言 句 式  | 分类  | 解说  | 举例  | ||
一、 判断句  |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 者…也,  | |||
2、 乃  | |||||
二、 被动句  | 1、有标志词的  | 1、为  | 为天下笑  | ||
2、为……所  | 行将为人所并  | ||||
3、见  | 信而见疑  | ||||
4、见……于……  | 见欺于王而负赵  | ||||
5、于  | 不能容于远近  | ||||
6、被  | 忠而被谤  | ||||
2、意念上的被动  | 分析搭配关系  | 激昂大义  | |||
三、 省略句  | 1、省主语  | ||||
2、省谓语(很少)  | |||||
3、省宾语  | 省谓语的宾语  | ||||
省介词的宾语  | |||||
4、省介词  | |||||
四、 倒装句  | 1、主谓倒装  | 甚矣汝之不惠  | |||
2、宾语前置  |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谓语的宾语  | 而今安在哉/大王来何操/今欲何往  | ||
介词的宾语  | 吾谁与归/何为其然也/何以伐为  |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恐年岁之不吾与,莫己若者,不之觉  | ||||
3、“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 “之”提宾  | 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子言之从(《吾庐记》)  | |||
“是”提宾  | 唯利是图,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马首是瞻  | ||||
3、状语后置  | 翻译时还原到状语位置,多是介词结构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
4、定语后置  | 中心词后有修饰语,翻译时要调到中心词前。多用“之”、“……者”  | 主语的定语后置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
宾语的定语后置  | 求人可使报秦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二、常见固定结构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的
1、有以(有......用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2、无以无从微以(没有......用来):
无以为报/ 无以至千里(《劝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无从下手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微以自文于君亲(《指南录后序》)
3、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
“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4、“所谓……”/“……之谓”
“所谓……”,翻译为“所说的,所认为的”。
“……之谓”,译作“说的是……”,这里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为……所”、“见……于”:被动句的标志,“被”。
6、所以:译为“用来……的”,表凭借;或者译作“……的原因”,表原因。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7、与其……(毋)宁、孰若……:相当于“与其……宁可,不如……”
8、诚……则……:如果……那么(就)……。
9、非……则……:如果不……,就……。
10、唯(惟)……是……:相当于“只”,表强调。如唯利是图,惟命之从。
11、相率(竟相,一起)/相与(互相,相互,彼此一起)
12、是以、以是、是故、以故:“因此,所以”,表结果。
第二种:表感叹语气的
1、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一何(何等、多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何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第三种:表测度语气的
1、其……?其……也。(!):表选择性的测度,“是……还是……呢?”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吾庐记》)
2、庶几:几乎,差不多。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3、得无……乎(耶):“该不是……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无乃……乎(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无乃尔是过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大概……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
【有人认为,“无乃……乎(耶)”、“得无……乎(耶)”是表反问语气的,只是反问的语气比较舒缓、轻微,译作“难道……吗”。尽管有时两种翻译都通,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难道是告诉我捉虫的地方吗”,或者“莫不是告诉我捉虫子的地方”。
但在实际翻译中,经常是不通顺的,比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表反问的话,就该译成“难道不同吗”,言下之意是相同;表推测的话,译成“恐怕不相同吧”,言下之意是不同。同样,“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译成反问的话,是“你们难道穷苦贫困吗”,就是不贫困;译成测度的话,是“你们恐怕穷苦贫困吧”。很显然,翻译成测度比反问要准确!!】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的
1、奈何:翻译成“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旁宫赋》)
2、不亦……乎:“不是……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奚……为?
4、何……为:译为“为什么……呢”。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表反问的疑问词有,“宁、独、顾、曷、盍(为什么、为什么不)、其、焉、安、奚、何、孰”等】
第五种:表疑问语气的:
1、奈何:翻译成“怎么办”。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之奈何?(《鸿门宴》)
2、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廉将军孰若秦王?
3、如……何:把……怎么样
4、有……诸:“有……这回事吗?”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