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州之二随州是曾国还是随国的故土 随州大同文化

随州,是一个很朦胧的地方,这说的不是随州的天朦胧,而是随州之名。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随州在二千多年前的两周时期,曾有二个古代方国,它们似乎重叠在一起。这二个国家一个叫随国,另一个名曾国,随州之名显然是源于随国。按说这个国名不会有疑问了,但考古的发现却搅乱了这种局面,通过这么多年的考古发现,这个被今天所使用的随之随国,在考古中没有一件文物出土,相反大量出土奇珍异宝的国家,都是曾国,而这个曾国在历史文献中又一字不见,这个曾和随象谜一样困惑着人们,同时也象是彩虹一样吸引着人们。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候乙墓还没发现之前,人们都对随州的认识是其源于古代的随国,直这座墓发掘引起人们的思考,这里为什么出土的不是随国的国君呢,墓里出土的文物为什么不是随国文物呢,而出的都是以曾国国君呢,这些疑问一直困惑着那些聪明、博学的学者,但还不止如此,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文物全都是曾国文物,相反还是一件随国文物也没有见到,这开始让人们思索,这个曾与随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否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两个称呼?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随、曾这两个国有说起。

先说随国,随是历史上的一个很古老的国家,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周王将其分封于到今天的州,并建随国,封为侯爵,是周王室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自从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后,西周王朝为了镇守辽阔的疆土,控制殷商后裔,便把宗亲和立有战功的异姓贵族派往各地,并分封为诸侯,以世袭的形式统治这些地区,并拱卫周王室。到西周中叶,周昭王、穆王不断向于今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国家发动战争,征服南方还处于原始状态的国家,周王的目有是为了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时也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这条南征战略通道。同时周王又将另一部分的宗亲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唐、蔡、应、息等数十封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这样周王又控制了汉水流域。这些国家互为犄角之势,负责监视并阻断和监视楚国和其它一些非周朝亲信国家,以免这些非宗亲国家生事。

作为姬姓的随国是周王室的重要宗亲,其封邑宽广,大致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抵河南的新野、东邻今天的应山市、南及京山市、西近襄樊。这一带处于大洪山与鄂西北山地之间,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同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农耕文明社会非常理想的居住之地。考古发现证明经过夏商时期的开发,这地区域内生产发达,文化先进,遍布随州境内的古文化遗址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它们都是临河高地,据险而守,由村寨、贵族坞垒、都城组成梯次社会布局。随国自从西周受封到这里,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根据《左传》记载,随国为“汉阳诸姬”最大的国家。所谓的“汉阳诸姬”,是被周王分封到汉水流域的姬性国家,这些国家也是姓姬,所以历史上称通称这些国家为“汉阳诸姬”。“汉阳诸姬”的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疆。在宋代曾发现过一批青铜器,学术界称之为“安州六器”,根据这批器物的记载周昭王南伐荆楚,所谓荆楚就是楚国。周昭王在伐楚过程中,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这批考古材料说明此时随国已是一个很强大的姬姓国家。

到了春秋时期,随国还是很强大,周王室东迁洛阳后,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此时南方的楚国已开始强大起来,楚王熊通自立为王,自封为武王,末年,楚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盟会,这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攻打随国,尽管随人奋力抗楚,也充分显示出其抵御外敌的“汉东大国”的气魄与胆识,但由于楚国势力过于强大,还是被楚国人打败,最终还是同楚人订立盟约。《左传·桓公八年》到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随国于公元前640年率汉东姬姓诸侯反离楚国,但最后还是不敌强大的楚国,从此,随国彻底臣服于楚国,再也“不通中国”,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周王宗及其宗亲的国家,即不做周王室监视楚国的工具了。到了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但此时的随国已经非常弱小,能苟且生存下来就是万幸了。这个时期随楚之间发生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楚国去攻打吴国,但失败了,楚昭王逃到了随国,当时的随国国君看到楚王落泊的样子,对楚王说:我随国虽然小,但你可以在这里安全度过,还一定会为你保密。随候这个举动让楚王感动,本来楚国是随时都可以灭掉随国的,但最终没被楚所灭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虽然楚国在楚昭王和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对随人在危机时刻的援救感恩戴德,而没有彻底吃掉随国,但大国一统的形势终究不能逃避,到了战国早期,在楚人对随人曾经的恩惠渐渐淡去之后,这个小小的诸侯国也最终难逃被楚人灭国的命运,消失在了历史的版图中。

随国在春秋战国这个大浪淘沙的年代,能生存数百年应该说还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就是这个国家的实力和贵族阶层的能力,所以在历史文献中给予了这个国家相应的肯定。而曾国就没这么幸运了,在历史记载中似乎找不出任何记载,这个国家在历史中似乎不存在,如果没有出土的文物,可能到今天人们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国家存在。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也有曾国出士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十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士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一九七八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士,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个曾国,明确无疑。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曾与缯、鄫在周初铜器铭文作“曾”,其姓氏文献没有任何记载,只有求诸文物资料。在解放前安徽寿县楚墓出土一件《曾姬无恤壶》,其上有铭文,据郭沫若先生在考证,此器时代为战国中期,铭文内容是:(楚)声王之夫人娶于曾,称曾姬,此件铜壶准确说明这是曾国的青铜器。75年随州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时代为春秋时期,考古界将其称之为《曾子原彝》,其上亦有铭文,此器是曾子为其长女孟姬铸造的陪嫁媵器 。从这两件显示曾、楚通婚的铜器铭文分析,曾国应为姬姓。这二件器物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个曾国,且曾国为姬姓,与周王室同姓,同时而可以看出曾国与楚国通婚。当然曾国的文物出土还有很多,但最能说明曾国存在的是曾候乙墓,里面更明确无误的记载,足以说明当时在今天的随州区域内有一个国家的存在,即曾国。早在宋代发现的青铜器中,就有曾国记录,近些年来,在河南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即与随国基本重叠的区域内,相继出土大量的曾国青铜器。

这就是随国和曾国,这二个国家非常有趣,一个是有地域、历史上也有众多的记载,但却没有见到一件出土文物;而一个是没见到国土、历史上也无一字的记载,却出土了大量极为珍贵,可以说是惊世之物,它们同处于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地域之内,这种谜一样、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之谜,让学者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从曾候乙墓人们开始极大的关注,其实从宋代就出现曾国文物,之后也零零星星的出土了一些曾国文物,只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曾候乙墓发现之后,人们好象是从梦中醒来一样,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曾候乙怎么就埋葬在随国的国土之内,为什么随国内出土的文物都是曾国的?随国的文物在哪?随国的国君埋葬在哪?

文化随州之二随州是曾国还是随国的故土 随州大同文化

学者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只出文物,而不见于文献的曾国就是不出文物,只见文献记载的随国,换言之,即曾随实为一国。理由是:其一,这二个国家存在时间相符。即随国最迟在西周晚期已立国,而曾国的青铜器证明,西周晚期曾国也存在;又据文献,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此时曾国尚存,曾候乙墓即证明,在战国初年曾国还存在着,此即曾为随或说是随就是曾。

其二,曾随两国所处地域相同。曾国文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是随国的所在地。还有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而曾侯乙墓,就葬随县附近,因此曾即为随。其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而曾国也是姬姓国。其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

学者们是这样解释曾国与随国之谜的,这种认识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现在可能谁也无法定论,因此,学者们还在继续的研究,考古工作还在继续的进行,谜总会从雾中呈现出来的时候,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曾候乙编钟让我们今天听到了二千多年前的恢弘乐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1684.html

更多阅读

谋略例话之二:攻打曾头市,宋江巧谋寨主位

谋略例话之二:攻打曾头市,宋江巧谋寨主位三打祝家庄之后,宋江在梁山拥有更多的嫡系力量,在梁山的主导地位也更为巩固,特别是原来是晁盖班底的关键人物吴用,开始倾向于宋江,聪明的吴学究看出了宋公明更具有统帅的才能,这位军师开始靠近宋江

曾国藩: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上)

曾国藩事功的无言意味李劼曾国藩是一个与孔子遥相映照的人物。孔子身处二千五百年较远的初期阶段,曾国藩身处二千五百年较远的末期阶段。孔子标记着中国历史,曾国藩标记着中国晚近历史。孔子之于中国历史的功德在于立言,曾国藩之于

曾国藩及其兄弟的后人 曾国藩后人及其成就

曾国藩兄弟五人,曾国藩居长另有曾国荃:1824-1890 字沅甫 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曾国璜:1820-1886 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国葆:1828—1862 字季洪,后改名贞干,系曾国藩五弟 后病逝军中曾国华:1822—1858

声明:《文化随州之二随州是曾国还是随国的故土 随州大同文化》为网友迷恋葵花宝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