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简介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太阳能电池简介

1.太阳能概况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都来自太阳能,广义地说,太阳能包含以上各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则是指太阳能的直接转化和利用。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利用的属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再利用热能进行发电的称为太阳能热发电,也属于这一技术领域;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利用的属于太阳能光发电技术,光电转换装置通常是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光电转换的,因此又称太阳能光伏技术。

二十世纪50年代,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重大技术突破:一是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6%的实用型单晶硅电池,二是1955年以色列Tabor提出选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并研制成功选择性太阳吸收涂层。这两项技术突破为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奠定了技术基础。

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太阳能电池是一个巨大的PN结,它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对于单片太阳能电池来说,它是一个小的PN结,除了当太阳光照射在上面时,它能够产生电能外,它还具有PN结的一切特性。在标准光照条件下,它的额定输出电压为0.48V。在太阳能照明灯具使用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都是由多片太阳能电池连接构成的。它具有负的温度系数,温度每上升一度,电压下降2mV。

对于多片太阳能电池组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一般都如下参数:Isc是短路电流,Im是峰值电流,Voc是开路电压。Vm是峰值电压,Pm是峰值功率。在使用中,太阳能电池开路或者短路都不会造成损坏,实际上我们也正是利用它的这个特性对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进行控制的。

太阳能电池的选择:我们所说的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Wp是标准太阳光照条件下,即:欧洲委员会定义的101标准,辐射强度1000W/m2,大气质量AM1.5,电池温度25℃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这个条件大约和平时晴天中午前后的太阳光照条件差不多,(在长江下游地区只能接近这个数值)这并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有阳光就会有额定输出功率,甚至认为太阳能电池在夜晚日光灯下也可以正常使用。这就是说,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是随机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同样一块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是不同的。

2.光伏效应

光生伏特效应简称为光伏效应,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组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的电池。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电转换原理使太阳的辐射光通过半导体物质转变为电能的一种器件,这种光电转换过程通常叫做“光生伏打效应”,因此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光伏电池”,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材料是一种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特殊物质,和任何物质的原子一样,半导体的原子也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半导体硅原子的外层有4个电子,按固定轨道围绕原子核转动。当受到外来能量的作用时,这些电子就会脱离轨道而成为自由电子,并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一个“空穴”,在纯净的硅晶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数目是相等的。如果在硅晶体中掺入硼、镓等元素,由于这些元素能够俘获电子,它就成了空穴型半导体,通常用符号P表示;如果掺入能够释放电子的磷、砷等元素,它就成了电子型半导体,以符号N代表。若把这两种半导体结合,交界面便形成一个P-N结。太阳能电池的奥妙就在这个“结”上,P-N结就像一堵墙,阻碍着电子和空穴的移动。当太阳能电池受到阳光照射时,电子接受光能,向N型区移动,使N型区带负电,同时空穴向P型区移动,使P型区带正电。这样,在P-N结两端便产生了电动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压。这种现象就是上面所说的“光生伏打效应”。如果这时分别在P型层和N型层焊上金属导线,接通负载,则外电路便有电流通过,如此形成的一个个电池元件,把它们串联、并联起来,就能产生一定的电压和电流,输出功率。制造太阳电池的半导体材料已知的有十几种,因此太阳电池的种类也很多。目前,技术最成熟,并具有商业价值的太阳电池要算硅太阳电池。

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常规太阳电池简单装置如左图所示。当N型和P型两种不同型号的半导体材料接触后,由于扩散和漂移作用,在界面处形成由P型指向N型的内建电场。当光照在太阳电池的表面后,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子便激发出电子和空穴对,这些非平衡的少数载流子在内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开,在电池的上下两极累积,这样电池便可以给外界负载提供电流。

3.晶硅太阳电池向高效化和薄膜化方向发展

单晶硅高效电池

单晶硅高效电池的典型代表是斯但福大学的背面点接触电池(PCC),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钝化发射区电池(PESC,PERC,PERL以及德国Fraumhofer太阳能研究所的局域化背表面场(LBSF)电池等。

(1)新南威尔士大学高效电池;

(2)斯但福大学的背面点接触电池(PCC)

(3)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研究所的深结局部背场电池(LBSF)

(4)日本SHARP的C一Si/µc-Si异质pp+结高效电池

多晶硅高效电池
 多晶硅太阳电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其优点是能直接制备出适于规模化生产的大尺寸方型硅锭,设备比较简单,制造过程简单、省电、节约硅材料,对材质要求也较低。晶界及杂质影响可通过电池加工工艺进行改善;由于材质和晶界影响,电池效率较低。电池工艺主要采用吸杂、钝化、背场等技术。
常规铝吸杂工艺是在电池的背面蒸镀铝膜后经过烧结形成,也可同时形成电池的背场。近几年在吸杂上的工作证明,它对高效单晶硅太阳电池及多晶硅太阳电池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钝化是提高多晶硅质量的有效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氢钝化,钝化硅体内的悬挂键等缺陷。在晶体生长中受应力等影响造成缺陷越多的硅材料,氢钝化的效果越好。氢钝化可采用离子注入或等离子体处理。在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采用PECVD法镀上一层氮化硅减反射膜,由于硅烷分解时产生氢离子,对多晶硅可产生氢钝化的效果。
 在高效太阳电池上常采用表面氧钝化的技术来提高太阳电他的效率,近年来在光伏级的晶体硅材料上使用也有明显的效果,尤其采用热氧化法效果更明显。使用PECVD法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表面氧化,近年来也被使用,具有一定的效果。
 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表面由于存在多种晶向,不如(100)晶向的单晶硅那样能经由腐蚀得到理想的绒面结构,因而对其表面进行各种处理以达减反射的作用也为近期研究目标,其中采用多刀砂轮进行表面刻槽,对10cmX10cm面积硅片的工序时间可降到30秒,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潜力。

多孔硅作为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减反射膜具有实用意义,其减反射的作用已能与双重减反射膜相比,所得多晶硅电池的效率也能达到13。4%。

(1)Geogia Tech.电池

(2)UNSw电池

(3)Kysera电池

多晶硅薄膜电池

为了大幅度降低太阳电池的成本,光伏界一直在研究开发薄膜电池,并先后开发出非晶硅薄膜电他,硫化镐(CdTe)电池,铜钢硒(C1S)电池等。特别是非晶硅电池,

(1)CVD多晶硅薄膜电池

(2)多层多晶硅薄膜电池

目前太阳能电池的封装形式主要有2种,层压和滴胶,层压工艺可以保证太阳能电池工作寿命25年以上,滴胶虽然当时美观,但是太阳能电池工作寿命仅仅1~2年。因此,1W以下的小功率太阳能草坪灯,在没有过高寿命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滴胶封装形式,对于使用年限有规定的太阳能灯,建议使用层压的封装形式。另外,有一种硅凝胶用于滴胶封装太阳能电池,据说工作寿命可以达到10年。

太阳能发电系统

光伏发电系统分为独立型与并网型。

1.独立型太阳能交流发电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太阳电池阵列:按一定方式排列和连结组合的太阳电池组件,以及支撑这些组件的支架和基础。

·储能电池:根据使用要求,可以是不同种类的可充电电池。

·控制器:用于控制太阳电池阵列给储能电池充电过程的设备,它具有各种保护功能,可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连续运行。

·逆变器,输入从储能电池来的直流电,输出所需要的交流电,例如:中国是220V50Hz。

·配电箱及连接导线:用于连结系统设备和管理输出电力的设备。

2.独立型太阳能直流发电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太阳电池阵列:按一定方式排列和连结组合的太阳电池组件,以及支撑这些组件的支架和基础。

·储能电池:根据使用要求,可以是不同种类的可充电电池。

·控制器:用于控制太阳电池阵列给储能电池充电过程的设备,它具有各种保护功能,可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连续运行。

·配电箱及连接导线:用于连结系统设备和管理输出电力的设备。

3.并网型太阳能交流发电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太阳电池阵列:按一定方式排列和连结组合的太阳电池组件,以及支撑这些组件的支架和基础。

·储能电池:根据使用要求,可以是不同种类的可充电电池。

·控制器:用于控制太阳电池阵列给储能电池充电过程的设备,它具有各种保护功能,可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连续运行。

·并网逆变器,输入从储能电池来的直流电,输出所需要的交流电,例如:中国是220V50Hz。

·配电箱及连接导线:用于连结系统设备和管理输出电力的设备。

太阳能照明系统

太阳能灯具的设计和灯具的使用地区有关。太阳能电池组件额定输出功率和灯具输入功率之间关系在华东地区大约是2~4:1,具体比例要根据灯具每天工作时间以及对连续阴雨天照明要求决定。

太阳能电池的安装:许多的太阳能灯具的工厂将太阳能电池水平放置,这样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将减少15%~20%,如果再在太阳能电池上面增加一个装饰性外罩,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又将减少5%左右,太阳能电池价格昂贵,我们收集了许多国外太阳能灯资料,在美观和节能两者之间,大多数都选择节能。在长江下游太阳能电池的最理想倾斜角度是40度左右,方向为正南方。

单片太阳能电池一般是不能使用的,实际应用的是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电池组件是由多片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用以达到期望的电压值。太阳能电池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有一片太阳能电池单独被遮挡,例如树叶鸟粪等,单独被遮挡的太阳能电池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就会发热损坏,于是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损坏。这就是所谓热岛效应。为了防止热岛效应,一般是将太阳能电池倾斜放置,使树叶等不能附着,在鸟类比较聚集的地方还要求安装防鸟针。

无论太阳能灯具的款式与功率如何,需要一个性能良好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必须对它的充放电条件加以限制,防止蓄电池过充电及深度放电,另外,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入能量极不稳定,光伏发电系统中对蓄电池充电的控制要比普通蓄电池充电的控制要复杂些。对于太阳能灯具的设计来说,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取决于充放电控制电路的成功与失败,没有一个性能良好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就不可能有一个性能良好的太阳能灯具。

储能专用铅酸蓄电池的选用

近年来,太阳电池的光伏发电技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欧美的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到我国的西部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光明工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显示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低成本光伏组件的产业化,太阳能灯具、光伏电站和光伏户用电源,均要求蓄电池供应商能够提供全天候运行的蓄电池,而目前光伏系统多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铅酸蓄电池缩写为VRLAB)胶体铅酸蓄电池和免维护铅酸蓄电池(不是VRLA蓄电池)作为储能电源。耐候性是指蓄电池适应自然环境的特性。本文主要讨论自然环境下温度对蓄电池寿命、容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法,以及储能铅酸蓄电池选用。

一、温度对铅酸蓄电池寿命的影响
VRLA铅酸蓄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大,按阿里纽斯原理,在大于40℃,温度升高10度,寿命降低一倍,寿命终止的主要原因是:(一)硫酸电解液干涸;(二)热失控;(三)内部短路等。
(一)硫酸电解液干涸:关键问题因素之一。酸液干涸将造成电池容量降低,甚至失效。造成电池干涸失效这一因素是铅酸电池所特有的。酸液干涸的原因:(1)气体再化合的效率偏低,析氢析氧、水蒸发;(2)从电池壳体内部向外渗水;(3)控制阀设计不当;(4)充电设备与电池电压不匹配,电池电压过高、发热、失水、干涸而失效。
VRLA铅酸蓄电池受到上述(1)(2)(3)(4)四种因素的影响,其中(2)(3)(4)三种因素引起的失 水速度随环境温度的上升而加快,从而加速了铅酸蓄电池以干涸方式失效。酸液干涸是影响VRLA铅酸蓄电池寿命的致命因素,VRLA蓄电池不适于在35℃以上高温条件下使用。
(二)热失控:
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一般都产生热量。充电时正极产生的氧到达负极,与负极的绒面铅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如不及时导走就会使蓄电池温度升高。蓄电池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其内部积累的热量就难以散发出去,就可能导致蓄电池产生过热、水损失加剧,内阻增大,更加发热,产生恶性循环,逐步发展为热失控,最终导致蓄电池失效。
VRLA铅酸蓄电池由于采用了贫液式紧装配设计,隔板中保持着10%的孔隙酸液不能进入,因而电池内部的导热性极差,热容量极小。VRLA铅酸蓄电池之所以在高温环境下易发生热失控,是由于安全阀排出的气体量太少,难以带走电池内部积累的热量。热失控的巨热将使蓄电池壳体发生严重变形、胀裂、蓄电池彻底失效。
(三)内部短路:由于隔膜物质的降解老化穿孔,活性物质的脱落膨胀使两极连接,或充电过程中生成枝晶穿透隔膜等引起内部短路。深放电之后的蓄电池,其吸附式隔板易出现铅绒或弥散型沉淀,或形成枝晶,导致正负极板微短路。
由于VRLA铅酸蓄电池的负极冗余设计,充电的初、中期充电效率比正极板充电效率高,所以在正极板析氧之前,负极已生成足够的绒面铅,用于使氧进行再化合。在制作蓄电池过程中,以负极活性物质的量作为控制因素,可以减缓电池性能的恶化。
除此而外,目前在铅酸蓄电池中还普遍采用添加剂,用以改善蓄电池性能,如添加锌、镉、锂、钴、铜、镁等金属盐或氧化物。这些添加剂均为强电解质,在放电过程中其离子向负极迁移。这些金属离子起化合配位作用,降低形成硫酸铅的概率,既使形成了硫酸铅,也比较松软,易于软化或还原。在电池的使用中,应尽量保持温度恒定,避免温度的大起大落,减少枝晶析出产生的机会。
综上所述,高温对蓄电池失水干涸、热失控、正极板栅腐蚀和变形等都起到加速作用,低温会引起负极钝化失效,温度波动会加速铅酸蓄电池内部短路等等。这些都将影响电池寿命。
二、温度对铅酸蓄电池容量的影响
(一)第一类早期容量损失,缩写为PCL-Ⅰ。
铅酸蓄电池容量突然损失的主要原因是阻挡层。由于Pb-Ca-Sn-Al合金再生缺陷和半导体效应,正极活性物质与板栅间形成了单项导电的阻挡层,导电层组成成分较为复杂并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晶体,对温度极为敏感,通过对腐蚀层的研究,改进了电池的合金和铅膏添加剂等半导体掺杂制造工艺,其原理是半导体晶体对纯度极为敏感这一原理,一个ppm的掺杂能增加103的电导率,通过合理的掺杂工艺,这种失效模式基本上解决。
(二)第二类早期容量损失,缩写为PCL-Ⅱ
铅酸蓄电池容量缓慢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不是通常所见的板栅腐蚀硫酸盐化或活性物质软化脱落等,而是由于多孔活性物质膨胀引起颗粒之间互相隔绝,受温度影响很大,由PbO2→PbSO4软化过程中膨胀收缩,引起的正极活性物松软和络合结构的不可逆损坏,逐渐软化脱落。造成正极板以较低的速度损失容量。(三)第三类早期容量损失,缩写为PCL-Ⅲ
铅酸蓄电池无法充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负极添加剂活性降低或损失,而使充电困难,充电接受能力差,再充电不足,从而导致负极板底部1/3处硫酸盐化而造成的。
在常温10h--20h率放电时电池容量受限于正极,在低温(-15℃以下)和高倍率(1h率以上)放电时电池容量收限于负极,低温大电流放电或受高温影响负极极易发生钝化,其原因是放电过程中有大量的离子要在很短时间内进入酸液,而形成晶核需要一些时间,这样在电极表面的呈现过大的饱和度,与正常放电电流密度相比就能够形成数量多而尺寸小的晶核,使得电极表面变成孔隙小的致密层,阻碍放电反应的继续进行,类似于部分放电量消耗于这种硫酸铅盐层上。
高温促使负极添加剂的分解或溶解在电解液中而早期损失,使负极绒面铅钝化。在低温状态,溶解度明显降低,即使放电电流与低温低浓度时相同、放电时产生的速度不变,但相对于低平衡溶解度来说提高了饱和度。在低温状态,还导致酸液的粘度增加,导致酸扩散速度下降,增大蓄电池的内阻,高速传质性能变坏。
钝化层厚度与硫酸铅的结晶尺寸、孔隙率和孔径结构有关,即与硫酸铅的溶解度以及铅电极表面溶液饱和度有关。在低温及电流密度、硫酸浓度高时,使负极表面溶液饱和度过高,钝化层随之变厚。所以很易造成蓄电池因放电困难而失效。负极板的钝化表现为既充不进电也放不出电。
温度对上述(一)(二)(三)诸因素影响的机理及程度涉及到电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半导体物理学、金属物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但高温确实会使蓄电池中的添加剂氧化失效,引起活性物质脱落,负极钝化使蓄电池早期的容量衰减速度加快。这种早期容量衰减,将导致铅酸蓄电池寿命缩短,可靠性变差。(四)正极板腐蚀
根据化学热力学原理,环境温度过高,铅酸蓄电池放电深度越大,电解液密度越高,板栅腐蚀越剧烈;储存时间愈长,腐蚀层越厚。伴随着板栅腐蚀而产生板栅变形拉伸,其结果使板栅抗张强度变小。活性物质脱落,当腐蚀产物变得很厚或板栅变得相当薄时,板栅电阻增大,使电池容量下降,容量下降20%蓄电池就算失效了。
如前所述,由于蓄电池是一个电化学容器,对环境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环境温度既影响蓄电池的寿命也影响蓄电池的容量,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三、胶体铅酸蓄电池(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铅酸蓄电池在太阳能灯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鉴于VRLA铅酸蓄电池在自然环境下全天候工作而面临的耐候性较差(-20℃~40℃)的问题,成功地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耐候性较好(-40℃~60℃)的胶体蓄电池,胶体蓄电池也属于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胶体铅酸蓄电池采用了富液设计方案,比VRLA铅酸蓄电池多加了20%的酸液,极群组周围及槽体之间充满凝胶电解质,有较大的热容量和好的散热性。
胶体蓄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小,能克服以上三种早期容量损失,并具备以下优势:
(一)采用特殊的非液非胶电解质,提高装配压力(正极板表面的压力),装配压力25—60Kp,抑制正极板活性物质的软化脱落。设计合理的控制阀,增加氧气复合,减少失水,提高电池寿命(在各种环境中可以提高寿命二倍以上)。
(二)采用特殊的板栅结构(正负板栅质量比1:0.75)、工艺手段及材料配方,有机和无机添加剂。形成微孔结构的板栅,增大了电极与电解质的反应界面,降低接触电阻,减小了电极的极化,大幅度提高电极的活性物质利用率、提高了充电效率,增大电池放电和输出功率,有效的成倍延长电池寿命,全面提高电池性能。
(三)正极板栅采用Pb-Ca-Sn-Al-Sb-Zn-Cd其中的组合多元合金,负极板栅采用铅钙锡铝高氢过电位材料板栅和涂膏成型的电极板,容量大、寿命长。铅锡多元合金集流排,内阻小,耐腐蚀,可经受长期浮充使用,分析纯极电解质,自放电小。
(四)采用新技术、改进板栅材配方,提高抗蠕变及抗腐蚀性能,适当提高Pb-Ca合金中的Sn、Ag含量,可以提高抗蠕变性能。
(五)采用低阻多孔PE隔板,极板设计要给电池壳中留出富液空间,酸液不外溢、不污染环境、不腐蚀设备机件,可以顺利进行气体阴极吸收。提高极群组的压力,紧装配,可以延长蓄电池寿命。
(六)电池壳盖采用迷宫式特殊设计的透气阀,和特殊的添加剂,减少了水份的散失。
(七)采用适当的添加剂,有利于保持负极的正常充电状态,避免负极硫化并减小负极自放电。所以在保持负极正常充电状态的同时,也降低了正极极化电位,从而降低了正极板栅的腐蚀速度,利于延长寿命。
光伏发电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自从1954年第一块实用光伏电池问世以来,太阳光伏发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比计算机和光纤通讯的发展要慢得多。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特别强烈,而常规能源还能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促进了太阳光伏发电的发展。其发展过程简列如下:
1893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光生伏打效应”,即“光伏效应”。
1876年亚当斯等在金属和硒片上发现固态光伏效应。
1883年制成第一个“硒光电池”,用作敏感器件。
1930年肖特基提出Cu2O势垒的“光伏效应”理论。同年,朗格首次提出用“光伏效应”制造“太阳电池”,使太阳能变成电能。
1931年布鲁诺将铜化合物和硒银电极浸入电解液,在阳光下启动了一个电动机。
1932年奥杜博特和斯托拉制成第一块“硫化镉”太阳电池。
1941年奥尔在硅上发现光伏效应。
1954年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太阳电池,效率为6%。同年,韦克尔首次发现了砷化镓有光伏效应,并在玻璃上沉积硫化镉薄膜,制成了第一块薄膜太阳电池。
1955年吉尼和罗非斯基进行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优化设计。同年,第一个光电航标灯问世。美国RCA研究砷化镓太阳电池。
1957年硅太阳电池效率达8%。
1958年太阳电池首次在空间应用,装备美国先锋1号卫星电源。
1959年第一个多晶硅太阳电池问世,效率达5%。
太阳能电池简介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1960年硅太阳电池首次实现并网运行。
1962年砷化镓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3%。
1969年薄膜硫化镉太阳电池效率达8%。
1972年罗非斯基研制出紫光电池,效率达16%。
1972年美国宇航公司背场电池问世。
1973年砷化镓太阳电池效率达15%。
1974年COMSAT研究所提出无反射绒面电池,硅太阳电池效率达18%。
1975年非晶硅太阳电池问世。同年,带硅电池效率达6%~%。
1976年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达10%。
1978年美国建成100kWp太阳地面光伏电站。
1980年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达20%,砷化镓电池达22.5%,多晶硅电池达14.5%,硫化镉电池达9.15%。
1983年美国建成1MWp光伏电站;冶金硅(外延)电池效率达11.8%。
1986年美国建成6.5MWp光伏电站。
1990年德国提出“2000个光伏屋顶计划”,每个家庭的屋顶装3~5kWp光伏电池。
1995年高效聚光砷化镓太阳电池效率达32%。
1997年美国提出“克林顿总统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在2010年以前为100万户,每户安装3~5kWp。光伏电池。有太阳时光伏屋顶向电网供电,电表反转;无太阳时电网向家庭供电,电表正转。家庭只需交“净电费”。
1997年日本“新阳光计划”提出到2010年生产43亿Wp光伏电池。
1997年欧洲联盟计划到2010年生产37亿Wp光伏电池。
1998年单晶硅光伏电池效率达25%。荷兰政府提出“荷兰百万个太阳光伏屋顶计划”,到2020年完成。
1998年已达200MWp/a;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光伏技术的屋顶计划,为光伏发电展现了无限光明的前途。1998年在维也纳第二届全球光伏技术大会上,会议主席施密特教授指出:“光伏将在21世纪上半纪取代原子能而成为全球能源,唯一的问题是2030年还是2050年最终实现”。如果施密特教授的预言得以实现,则太阳能世纪将在21世纪到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2939.html

更多阅读

12V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 太阳能电池设备

采用12V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该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电路使用12V太阳能电池板,经过直流电压变换后输出稳定的电压给手机电池充电,并能在电池充电完成后自动停止充电。充电器电路见图1,它是一个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变换器电路。当开

CN3063锂电池太阳能充电管理芯片 锂电池充电芯片

CN3063是专为太阳能电池充电器设计的单节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芯片内部包括功率晶体管,直接对锂电池进行恒流和恒压充电。充电电流可以用外部电阻进行设定,最大持续充电电流可达500mA,不需要另加阻流二极管和电流检测电阻。内部的8位模

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FF可以反映太阳能电池的质量 填充因子

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FF可定义为最大输出功率与ISCVOC之比,也就是最大功率矩形面积对ISCVOC矩形面积比例。对于太阳能电池说,填充因子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他可以反映太阳能电池的质量。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越小,并联电阻越大,填充系数就越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制造工艺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优点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制造工艺内容提纲一、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制造技术简介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三、非晶硅电池封装工艺一、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制造技术简介1、电池结构分为:单结、双结、三结2、

1W柔性太阳能电池片介绍 太阳能电池

今天给大家介绍1W柔性太阳能电池片。这种电池片采用美国UNISOLAR公司的原片。是在不锈钢上沉积的三结P-I-N结构,能吸收光谱中大多数的光。转换效率达到10%,是目前非晶硅电池工厂化生产的电池中最高的。由于UNISOLAR公司经营问题,2012年

声明:《太阳能电池简介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为网友笑里藏刀我不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