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顾家五代藏书过云楼 苏州藏书羊肉

苏州市区东起人民路、西至镇抚司前,曾经有一条狭长的石子路,相处唐朝初年一位仙人在此枕铁瓶而卧,故名铁瓶巷。一百多年前,铁瓶巷拔地而起一所大宅——过云楼。这里不仅有秀丽的私家园林怡园,更以珍贵的古籍书画收藏而名重于世。

过云楼藏书历经顾家几代人150年的传承,鼎盛时曾集宋元古椠、精写旧钞、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蔚为大观。

2012年匡时春拍中出现一批过云楼古籍,一经亮相就引发轰动,包括宋版《锦绣万花谷》在内的170余种,近500册古籍,整体估价就1.8亿元人民币。目前,该批藏书已经归属江苏省南京图书馆和江苏凤凰集团。

花费20万两白银修建过云楼

相比书画收藏,古籍和碑帖鉴赏对收藏者的学术涵养要求更高,故而更加小众。过云楼藏书能达到如此庞大的规模,源自顾家第一代掌门人顾文彬的超凡学识和执着嗜好。

江南雅士顾文彬是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初月楼闻见录》中描述他:“于世事无所好,而唯独好书,闻人有善书,必多方购得之。”

清末乱世,私人珍藏都急于转手,顾文彬趁机收购了大量珍贵字画。他让三子顾承主外收购,自己则对内打理,在藏品的采购上,从不吝惜钱财,他总是嘱咐儿子:“汝可放胆购之可也”。画家陶大珉曾估算,顾文彬为官30年,单俸禄约为4万至5万两白银,加上家族的酱园生意和其他官场收入,顾文彬的钱财几乎都用来收购字画古籍,每到一处赴任,他总会拜访当地的收藏大家,四处寻觅各种藏品。

购《褚摹兰亭序》及《唐人经》时,顾文彬命儿子顾承以白银六百两两卷并获,信中称:“汝料及我遇此尤物,即千金拼得出。”购买颜真卿、怀素的至宝时,顾文彬授意儿子“即使费数千元,断不吝惜”。每遇无法得到的古籍,顾文彬往往通宵达旦亲自抄写,‘夜尝不寐’、‘自以为愉快极’,一份抄好的书稿有时多达数百张纸。

顾氏收藏门槛极高,“除非唐、宋、元剧迹,尚可勉收,此外一概不收”。同治十三年,晚年顾文彬购得苏州古春申庙址,和明尚书吴宽旧宅等,鼓励儿子顾承营造为包括住宅、怡园、义庄、祠堂等在内的大宅,用于储存自己毕生收藏,取名过云楼,寓意“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过云楼陆续修建了9年,共花费白银20万两。

顾文彬修建的过云楼历经战乱,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屹立的,是今人根据史料复制而成。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920平方米,三落五进。

楼园落成后的第六天,顾文彬就辞去浙江宁绍台道的官职,返家潜心于书画艺文之中,怡然自乐。他精选所藏书画250件,编纂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古人藏书往往秘而不宣,此书当时并未刊行,仅作自家流传之物。

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自叙中说:“今此过云楼之藏,前有以娱吾亲,后有以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在顾文彬看来,藏品宜子孙最为重要。他亲自撰写了收藏书画十四忌,告诫后世善待这批收藏:霾天、秽地、灯下、酒边、映摹、强借、拙工印、凡手题、徇名遗实、重画轻书、改装因失旧观、耽异误珍赝品、习惯钻营之市侩、妄摘瑕病之恶宾皆为大忌。

在顾文彬心中,过云楼收藏的理想继承者,非三子顾承莫属,他曾赞赏顾承“别有神悟,物之真伪,一见即决,百不失一”。顾承同父亲一起开创了这座极富盛名的私家藏书楼。可惜顾承英年早逝,这对顾文彬打击很大,过云楼收藏一度中断。

拆分后又重聚

顾氏收藏在顾文彬过世后,被拆分传予三位儿子。顾承一份再传其子顾鹤逸,顾鹤逸此时已逾25岁,他通过古董商掮客调协,把传于另几家的过云楼书画陆续购归、继藏,避免了拆分流散的危局。

顾鹤逸是晚清著名书画家和藏书家,山水画以临古为擅长,宗法清初四王,被称为“当代虎头”(“虎头”系指顾恺之),是苏州书画界的领袖人物,有“当代鉴赏第一人”之美誉。

顾鹤逸中年后订立润格,画酬是诸家的十倍至四十倍,他的一页扇面画酬为一百银元,竟于明家仇十洲的市场价相等。然而求画者非但没有止步,反而数量大增,竟致预约3年后才能交件,顾鹤逸年届六旬便“封笔”了。

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顾鹤逸开始组织画家如吴昌硕、金心兰、吴清卿、顾若波等在怡园雅集,创办国学社。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常到过云楼活动的吴子深、王季迁日后均成大家。怡园画集,一时文采风流。

顾鹤逸在继承顾文彬留遗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过云楼收藏,不仅书画达上千幅,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也有800余种之多,名震江南,过云楼收藏达到鼎盛。顾鹤逸又写下《过云楼续书画记》,详细记述了顾氏书画的收藏情况。

顾氏家训:过云楼藏画可任人评阅,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轻易示人,藏书终年置于秘室,隐而不宣。直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好友傅增湘再三要求,顾鹤逸才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不能带纸砚抄写。傅增湘每天阅书后凭记忆默写书名,后发表《顾鹤逸藏书目》,过云楼藏书才大白于天下,其中不乏宋元名椠,明清稿本,十分珍贵。

建筑毁于战乱

顾鹤逸在去世前五年(1925年)已立定分家书,将过云楼藏品分为四册,以抽签形式分配给顾公柔、顾公可、顾公雄、 顾公硕四子。顾鹤逸怕儿子不谙价值,便将这些藏品一一评定,在名册上“以墨笔规出,视圈之多少即定价之多少,其有名重一时世无二本之物,更以小印铃出为记”。他将这些收藏“一生视为性命”,希望子孙后代不致弃若泥沙。

1938年,战争即将波及江南,顾家人紧急商讨,决定逃往上海租界。他们先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其余部分只能留在家中。顾家在朱家园住所的天井里挖了一个一人多高的地窖,面积有10多平方米,把一部分不能运往上海的书画密封在白铁皮箱中,藏入地窖。

日军投向苏州的第一颗炸弹就炸毁了朱家园顾家大厅,顾公雄、顾公硕在朱家园的住所被日军兵搜索了7天,顾公柔所居住的西津别墅则被搜查了整整15天。顾家被践踏得满目疮痍,被搜出的字画卷轴堆积一地,沉在井里的铜器全部不知去向。地窖虽未被日军发现,却已进水,白铁皮箱浸润在潮气中箱体生锈,书画霉变,损失惨重。此后顾家人悉心保存剩余收藏。

“文革”时主动请求抄家

1951年,顾公雄临终留下遗言,把所有藏书画献给国家,家属分别于1951年、1959年将藏书名画308件捐赠上海博物馆。1960年苏州市博物馆成立,顾公硕被任命为副馆长,将珍藏的元王蒙、明文徵明、唐寅、祝允明、董其昌等传世珍品和清代刺绣等文物124件无偿捐给苏州博物馆。

“文革”刚开始,顾公硕本来主动请求苏州博物馆来抄家,以免文物遭“破四旧”毁灭之灾。不料造反派竟先将顾公硕及夫人张娴拉到大门外当街批斗,家中的珍藏全部运走。顾公硕不堪凌辱留下遗书:“士可杀,不可辱,我走了。”当夜离家出走,自沉虎丘一号桥,而此时在上海,顾公雄的妻子沈同樾也正在拖着病体扫大街。顾公硕的这些古籍珍本“文革”后被发还,仍有不少缺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图书馆专程赴苏州顾家,以低价购得这批价值连城的善本古籍共541种3000余册,其中宋元刻本极多,顾家提出交换条件是在南图辟过云楼藏书室。至今仍有四分之一的精品被顾氏后人完整保存,过云楼藏书分属两处。

1993年过云楼东侧五进房屋在拓宽道路时被拆除,怡园作为私家园林,已修复对外开放。过云楼被原样修复,现被一家房地产公司占用,已无顾家人居住。顾公硕之子顾笃璜将继承古籍出让后,醉心昆曲研究,不再藏书,如今过云楼古籍在拍卖市场上身价倍增,但与这位顾氏老人再无瓜葛,千帆过境,也只剩过眼云烟了。

周冉(据《文史参考》)

苏州顾家五代藏书过云楼 苏州藏书羊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4236.html

更多阅读

藏书羊肉的由来与发展 苏州藏书羊肉

殷建平不少人认识藏书不是先认识它的地域,而是先认识它的藏书羊肉。食用羊这种我国最早训化饲养的动物,不仅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习俗,也是吴地“渔猎文化”的遗存。在太湖的三山岛考古中发现了旧石器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猿人的牙齿化

滑稽戏《顾家姆妈》观后感:粗糙_枫影斜渡

滑稽戏《顾家姆妈》观后感:粗糙在2012年全国地方戏展演中,苏州市滑稽戏剧团给北京的观众奉献了一台现代题材的滑稽戏《顾家姆妈》(2013年1月16日北京儿童剧院)故事以新中国以后的重大历史时期为背

小杨过何以无处为家? 杨过古墓干小龙女

  《无处为家》又叫《情陷非洲》是一部德国电影,反映了二战期间一个德国小姑娘为了躲避战乱而跟随家人逃难到非洲的故事,最后广袤的非洲大地接纳了她,德国小姑娘也被非洲文化同化了。  这部电影中也有一个裸体境头,就是黑人少年要求

顾家辉 黄沾

顾嘉辉,香港著名音乐大师,是粤语流行曲(CantoPop)最重要的创作人之一,有香港乐坛教父之称。  顾嘉辉原籍江苏吴县(即现在苏州),1931年生于广州,1948年举家迁至香港并定居。他最初与姐姐顾媚住在九龙的木屋区,生活穷困,白天在洋行的化验室

《稚川移居图》别记 钟进士移居图

过云楼旧藏王蒙《稚川移居图》(图片来之网络)近日北京保利公司在2011年春拍中,元人王蒙《稚川移居图》轴拍出四亿多元的价格,再次轰动天下。但随之而来却有一些鉴定家对此图的真伪提出了不同意见,其中尤以福建泉州“独立鉴定家”裴光辉

声明:《苏州顾家五代藏书过云楼 苏州藏书羊肉》为网友囿壓仂材宥働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