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理念

-

【摘要】山水城市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也是21世纪中国城市的理想形态。正确理解山水城市内涵应该从哲学、文化、自然环境三方面入手。从哲学上讲它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从文化上讲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中国传统哲学、山水文化和风水学关系紧密;从自然环境特征上讲,它具有优美 的山水景观和高生态环境。
【关键词】山水城市;自然环境;风水学;哲学内涵
  
前 言
  山水城市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的,他在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谈到:“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钱老以一个杰出科学家的睿智和博大胸怀创造性地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引导人们对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方向新的思考。
  但是究竟什么是山水城市,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深刻把握山水城市的内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山水城市的哲学内涵
  (一)山水城市是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
  在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违科学。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涌入,中国传统的自然观被挤下正统地位,自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被视为阻碍城市迅速集中、扩展的障碍。[1]“移山填海”、“围湖造田”、高楼林立成为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广泛行为,并被当作人定胜天的标志。可是我们最终得到了什么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物种灭绝。人类应该反思,城市究竟该何去何从?山水城市正是这种深刻思考的结果。人既然根本不可能征服自然,那么明智的选择就是和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发展。“山水在城市里,城市在山水中”,处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才是山水城市所追求的。
  (二)山水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
  山水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要求以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脚点。山水城市的“以人为本”有着特殊的含义。现在很多城市着手建立社会医疗制度、社会养老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保障。而山水城市的“以人为本”更强调在城市解决基本物质保障的基础上,着眼于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着眼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上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向人们提供人与自然相亲的环境条件,满足城市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要;体现在建设富有亲切感、充满人情味的建筑;体现在建设优质的游憩空间和游憩产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还体现在积极促进各社区、各族群的交流、认识与融合,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总之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塑造完美的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
  山水城市是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它应该积极从西方文化中吸收营养成分,西方关于“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的思想都应该是它重要的理论来源。但是山水城市更应该是中国特色的城市,更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与山水城市联系最为紧密的有山水文化和风水思想。
  (一)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
  山水文化是中国古人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古典园林、山水文学、山水画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系。其中山水诗词、山水画、古典园林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中三颗璀璨的明珠,对我们今天构筑山水城市有着深远的影响。
  1.山水诗词与山水城市。中国的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以有限的素材,描写广阔的自然景象或深远的精神内涵。所以常择其典型的局部特征,表现余韵不绝的意境,而把整体形象寓于欣赏者之想象,以形神兼备的拟形拟态来表现沟壑千重,江山万里。[2]山水诗词表现出来的美好形象可以直接为山水城市所模仿,更能启发规划者们去思考:如何用有限的山、水、林、泉、建筑去表达山水城市深远的意境。
  钱咏曾说:“造园如同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其实城市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理想的城市空间形式不能是平铺直叙,也要像诗文一样曲折有法,前后呼应。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丰富、极具戏剧性的空间序列,从而使空间变化有序、层次清晰而又不显支离破碎。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由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构成,在此之中还往往穿插了一些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对比手法,并强调人在变换的空间中行进的感受,追求步移景异的观景效果。
  2.山水画与山水城市。山水画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中国画的最高形式。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体现生机勃发的自然与和谐平静的意境。宋代画家张择端所带领的宫廷画师集体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首先是汴京郊野田园般的农村生活,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小桥、流水、老树、扁舟。接着是繁忙的汴河码头。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再后来是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公廨等等。整幅画洋溢着山水人情之精神,城市、乡村,山和水和谐交融,浑然一体。受中国山水画的启发,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以山水为轴线进行城市布局,将大的山水格局抽象成几条线,把大多数建筑组合在这若干条轴线中。这些轴线或为笔直的中轴线,建筑物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呈现出一种极强的秩序性,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大都如此。又或者因势利导,建筑布局顺应山水格局的自然曲线而展开,如中国南方的多数古城。前者犹如一幅匠心独具的传统工笔画,后者则恰如一幅水气淋漓的水墨画。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墨画,刚劲的直线和柔美的曲线的组合对比,充斥了整个城市景观的构图,增添了城市如画的意境。[3]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之一在于中国画是“散点透视”的,在唐代画家李思训的《春山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不是只有一个“视点”,而同时有多个“视点”。师法山水画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山水城市规划中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即以一个主中心,多个副中心,各组团间以森林防护带、湖泊、河流、山林相隔,确保各个层次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使城市有机地分布于山水之间,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结构。[4]
3.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城市。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城市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山水城市是更大空间尺度的中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在构思、立意上影响山水城市,还直接在技术、方法上作用于山水城市的建设。
  “借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优秀传统,我国古典园林广泛运用了这一手法,如苏州留园之“冠云楼”、沧浪亭之“看云楼”都是远借自然山景的例子;北京圆明园、颐和园更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的成功典范。受中国园林这一造园手法的启发,我们在构建山水城市时完全可以采用借景入城的手法,将自然山水巧妙融合于城市之中,如大理之借苍山、洱海;丽江之借玉龙雪山。更深层次上讲,可以让城市中任何一幢建筑、一组小品,甚至于一株树都不独立地去安排,而应该是巧妙地让远远近近、上上下下城市的一切实体相互服务,成为借景,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二)风水思想和山水城市
  最早将山水与城市联系起来的是风水理论,它视城市为天地之枢纽,当处于“山水相交,阴阳凝融,情之所钟处”,才能贯通天地,获得发展。[5]这是因为风水思想中山水相交之处被认为是阴阳融合,“生气”汇聚之所。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自然要求“生气”充盈,生机勃勃。所以中国古城选址常以“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为指导思想,取背山面水为基本格局。其风水模式为:背负龙脉镇山为衡,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前置朝案呼应相随,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南向而立,富贵大吉。
  传统的风水思想,具有地理决定论的致命弱点,且蒙上了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即使在今天看来风水思想仍然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因素,对我们建设山水城市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风水思想要求修建城市要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要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强调因地制宜,这些思想可以帮助山水城市的选址及生态保护;而且风水思想中实际上也包含着很多城市美学的观念,如城市背山面水的格局使城市构图具有了空间上的层次感,案山和朝山的要求又使山水和城市之间巧妙形成对景,这对要发挥山水之美的山水城市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还有风水的本质是要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的和谐,从这个方面讲它和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山水城市是一致的。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理念
  三、山水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山水城市的山水景观特色
  山水城市离不开优美的山水景观,山水城市之山水绝非穷山恶水,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之青山绿水。而且山水城市之山水并非简单指山和水,它是巧妙的山水组合,并且是山水与城市的巧妙融合。我国的一些以山水著称的城市,其山——水——城往往和谐共存并相得益彰。比如说桂林,桂林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这里岩溶地貌发育,多石灰岩峰林和孤峰,遍布岩溶洞穴,兀立的群峰之间分布岩溶盆地,澄碧的漓江及其支流串其间,形成“清、奇、巧、变”的山水景观。桂林城就处在兀立的群峰和澄净的河湖水体的簇拥环抱之中。但是像桂林这类自然山水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城市毕竟是少数。在中国城市中,有的城市地处平原地区或临海,无山可以依托;而有的城市处在山地、丘陵地区,依山而建,但境内无大江大湖。这些城市不具备建设山水城市的先天条件,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可能向山水城市的方向努力。中国有句话叫做“尽天然之趣,补人事之功”,对于先天自然条件不够好的城市还可以通过人事来部分得到弥补。元代北京城的修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元代郭守敬利用昌平白浮泉水源,绕高就低地沿西山山脚自北向南,承接了西山地面径流,再汇玉泉入昆明湖,发长河、造三海而构成北京水系,这才成就了北京“因水成景,借景西山”的山水景观。今天我们掌握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应该更能够发挥人造山水之长。
  (二)山水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征
  山水城市必定是高生态环境的城市。高生态环境的城市要求城市不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在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城市迅速扩大,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建筑密度快速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给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山水城市的提出无疑给中国城市指出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如前文所说,山水城市坚持认为:人应该和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和自然是高度和谐的,这种和谐实质上是一种平衡,是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山水城市的发展就是不断寻求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点的动态过程。那么山水城市应该不仅有青山绿水,还应该有清新的空气,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到处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
  综合上述三点,笔者认为:山水城市是依托丰富的山水景观,具有山水文化精神内涵和中国特色,高生态环境的理想城市。它与非山水城市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在“生态”上,它和自然高度和谐,是低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高生态环境的城市;二是在“文态”上,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以及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及表现手法融入城市建设中,积极吸收风水思想中有益的成分,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杨柳.山水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9).
[2]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杨柳.“补人事之功,尽天然之趣”——以仁寿山水城市建设为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
[5]傅礼铭.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5948.html

更多阅读

智慧城市:从理念走向实践

城镇化和信息化是十八大提出的国家战略,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融合,让智慧城市建设成了时下最热的话题之一。从国家层面,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工信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

2015年武汉周边2日游山水武宁休闲1-2日游 武宁艺邦山水城

行程特色:武宁-----梦里水乡,享受慢生活,一座城市,一个AAAA级景区;夜游西海湾---领略山水之城夜景,在灯火璀璨的绚丽画卷中体验别致浪漫;产品亮点:Ø无需车马劳顿,全程仅248公里,不足三小时车程,比省内游还轻松;Ø更高一级住宿,享受惬意

城市名片——杭州 杭州高档名片印刷

史记人文名胜美食在中国,很少有城市跟杭州一样,有山有水有文化。不论是西湖成就了杭州的美好,或是杭州成就了西湖的美名,一时也说不清......城市名片——杭州坐落西子湖畔的杭州,古代曾被称作"临安"、"钱塘"等,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

中国十大山水城市组图 中国古代十大山水画

中国十大山水城市(组图)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自然环境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儒家“比德山水”之说就道出了山水城市的建设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建设的传统理念。中国山川壮丽,景色秀美,大

声明:《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理念》为网友顾老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