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什么一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话,实际上不过是一阵唠叨?

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一段话,在网上被很多人转载: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看起来这段话说得很好,要不不会有那么多人转载,不过它肯定无效,因为潜台词错了。虽然从道理上孩子无从反驳,句句在理嘛,但凭直觉孩子会读出另外的东西。

让我们越过这段话的字面意思,逆向地想一下:

龙女士向孩子要“用功”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成绩”,而是要“未来”——难不成天下有哪一个家长向孩子要用功,仅仅是出于要成绩,而不是要未来?事实是每个跟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要的都是孩子的未来。龙在说出或写下这段话时,可能感觉自己的认识很独特,和别人不一样;转载这段话的家长,可能也是觉得它说得很独特,有道理,像自己的心里话——呵呵,这种感觉大家其实也一样,不信随便找个人问问!

话语的调调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口气中巧妙地带出别人不如我想得远,孩子你太傻不懂事的意思。这个意思,孩子能听出来,他不喜欢这种感觉,这令孩子心底生厌。如果家长和孩子经常这样对话,孩子就会变得逆反,不听话。

所以,这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话,实际上不过是一阵唠叨,是教育废话的代表。一个母亲对孩子说了多少教育废话,孩子的逆反程度大约是个准确标注。

教育中,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目的和愿望的背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往往只关注自己说了些什么,没关注自己话语表像之下的潜台词是什么。潜台词,虽然无声无息,甚至难以被人意识到,却是真正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部分。

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坏了,会说“你不爱惜玩具,就送给别的小朋友玩吧。”且不说“爱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错误的,什么是爱惜,让那个玩具总是干干净净地放在那里就是爱惜?被孩子拆卸了就是不爱惜?更糟糕的是,这样说,会让孩子觉得别的小朋友玩这个玩具就是对他自己权利的剥夺,自己玩和别的小朋友玩两者是对立的,所以他会拒绝分享玩具,并且对“别的小朋友”产生排斥感和敌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能会责怪孩子不懂得分享,却不知是自己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自私。

错误的潜台词,在学习问题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好奇是人的天性,人天然都是爱学习的;责任感也是人的天性,依正常天性,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责任。学习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兴趣,二是责任感,其实这两样东西孩子都有。只要不被一再地破坏,孩子都会很自然地对学习怀有兴趣和责任感。希望孩子爱学习,也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愿望。错误的学习管理并非指其目标,而是方式方法,即方法中隐藏的潜台词错了。从学校来看,教师的影响很大。比如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入学不久就和同学打一架,教师如果说“和同学打架,罚抄课文三篇”。那么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小男孩很快会对学习有逆反情绪。因为老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作业是刑具,可以用来惩罚你——我们怎么能指望一个孩子去喜欢一种“刑具”呢?作业就是这样开始在一些孩子眼中变得恐怖和令人厌恶。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对写作业简直是深恶痛绝。这个恶果,完全是妈妈不断地用潜台词造成的。比如她经常说“你已经欠数学老师三次作业了,还欠着英语老师两次作业”——她分明在告诉孩子,作业是别人的事,不是你的,你写作业是在为老师写,你在给老师打工。在这样的语境下成长,孩子怎么可能对学习有正常心理呢?

解读:为什么一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话,实际上不过是一阵唠叨?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些怪异的潜台词,根本地是因为成人内心的虚伪。许多教师在言语中要求孩子们要热爱学习,可是自己在潜意识中认为学习是苦的,所以才会在话语中用潜台词不断提醒孩子,学习是苦的,是不好的。这种潜台词,孩子们会听懂的。比如,凡那些勤奋地动着嘴,经常对孩子说“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的家长,他们到头来基本上都失望了,因为他们的潜台词错了。这句话的潜台词:玩耍要给作业让路,所以作业是任务、是工作;凡事最好先苦后甜,所以作业是苦的,玩耍是甜的。既然作业是很苦的任务,孩子能喜欢吗?你经常这样说,是不是恰好把孩子引导到了你初衷的反面?

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首先要从内心真诚地相信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不要焦虑,对这事不要过分热心,那么各种和作业相关的口头禅就会少得多,给孩子的不良暗示也会少得多。事实上,家长说得越少,孩子自觉意识越强。

同时,在适当的情境下,要刻意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比如,把“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改成“如果今天写作业时间太长,挤占了玩游戏时间,罚明天不能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到了,不可以写作业了,没写完也不要再写了。”这样,作业和游戏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和乐趣,这样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也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分迷恋游戏的情况。

有人会不放心,我的孩子本来就不喜欢写作业,如果这样罚他,他会不会做得更差,干脆不再写作业了?放心,只要家长总是言行一致,不是今天罚不写作业,明天沉不住气,又罚不玩游戏,孩子的心理就不会被搞乱。一个心理正常的孩子,他的自尊不允许这样,他不想污辱自己。哪怕出于自我保护,他也不会故意让自己堕落到天天不写作业的。

从理论上说,人们都知道“耳提面命”与“润物无声”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境界,效果大不相同,哪个好哪个不好几乎没有歧义。但如何在行动中从前面一种境界上升到后面一种境界,却常常被忽略。许多家长和教师懒于去思考,对理解孩子没兴趣,也不反思自己,所以很少考虑自己话语中的潜台词,而这正是他们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中总是不见效的原因。

教育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孩子不是无知无觉的筐子,你无法把自己筐子中的东西简单地倒给他。孩子是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会对各种信息下意识地进行加工,做出自主判断,然后做出相应的思想和行为调整。

很多家长或教师没有意识到孩子这种“加工”的本能,把“教育”理解成一种直接的告知与被告知关系,以为自己说了什么,孩子就能接受什么。所以家长们总是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没有考虑孩子加工出来的是什么信息。一旦发现孩子没有听自己的,就会去批评,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做家长是件比做学问、做官、做商业更细的事,所以不要以为高学历的人就不唠叨,高官就不唠叨,富商就不唠叨,这样的家长如果唠叨起来,破坏力比其他家长更强,因为他的的话“句句在理”,更让孩子无法反抗。

教育上,如果不知道如何说有效的话,最好的办法是闭上嘴,少唠叨也是教育方法的一种。看似不作为,总比乱作为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6147.html

更多阅读

有时,人生不过是一杯咖啡萦绕的温暖 温暖人生阅读答案

“有时,所谓人生,不过是一杯咖啡所萦绕的温暖。”村上春树的这句话,没有论及咖啡的味道,却道出:在很多时候,咖啡是一种对心灵的慰藉。整个上午无心工作,而心却是沉静的。戒了很久的咖啡,今天冲了一杯浓浓的黑咖啡,不加伴侣,不加糖,纯纯的一杯咖

词题中国古代24孝图:巫山一段云·虞舜孝感动天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当今社会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那些故事已经远远脱离了现实生活。但“二十四孝”的核心是告诉人们要感恩,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觉

注意:为什么你的藏品总是流拍原因何在你是否知道?

超级警告:以下内容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阅览的,因为以下内容可能会让所有收藏家彻底的得到改变,看到此网页的每一个人恭喜你今天你是幸运的。也许这将会是你人生中唯一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看完本网页内容将会彻底解决你藏品出不了手的

声明:《解读:为什么一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话,实际上不过是一阵唠叨?》为网友七里甜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