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头歌诀白话解上 汤头歌诀白话解txt

一、补益之剂(一)
补益之剂,即补益剂。是以补益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虚证。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气、血、阴、阳等各种虚损。根据“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原则,补益剂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区别,应当注意辨证选用。
1.四君子汤 助阳补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四君子↑①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②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③
【注释】①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②饵:饵(ěr),音耳。即服用。
③使:即使用。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虚缓无力。
【方析】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脾胃气虚为其主证。脾失健运,易生湿邪,为其兼证。方中以人参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白术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茯苓淡渗利湿,使从小便出,则脾不为湿邪所困,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附方】 (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四君子汤加陈皮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7分,食前,温,量多少与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或呕吐泄泻。
(3)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水煎服。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气滞。症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
按: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歌中助阳一词当从气属阳来理解,因方中四味药均无助阳作用。加入陈皮为异功散,以加强健脾理气之功。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加强化痰止呕作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重在理气止痛。临证时随症加减,变换巧妙,当细心领悟。
2.升阳益胃汤(李杲) 升阳益胃。
(《脾胃论》)【歌诀】
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 黄芪二两人参 半夏 炙甘草各一两 羌活独活 防风 白芍各五钱 陈皮四钱 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各三钱 黄连二钱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人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3.黄芪鳖甲散(罗天益) 劳热↑①。
(《卫生宝鉴》)
【歌诀】
黄芪鳖甲地骨皮 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 甘桔桑皮劳热宜
【注释】 ①劳热:指虚劳发热.,主要由气血亏损,或阳衰阴虚所致,以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为常见症。
【组成】 黄芪 鳖甲 天冬各五钱地骨皮 秦艽 茯苓柴胡各三钱 紫菀半夏 知母 生地 白芍 桑皮 炙甘草各三钱半人参桔梗肉桂各一钱半
【用法】 每次一两,加生姜煎服。
【功用】 益气阴,清虚热。
【主治】 气阴两虚,虚劳内热。症见五心烦热,口晡潮热,自汗或盗汗,四肢无力,饮食减少,咳嗽咽干,脉细数无力。
【方析】本方主证为气阴两伤之劳热。咳嗽为肺肾阴虚所致的次要症状。方中黄芪益气固表,天冬滋肾清肺,鳖甲滋阴除蒸,共为君药。人参助黄芪大补元气;生地、知母助天冬滋阴清热;秦皮、地骨皮助鳖甲清虚热,共为臣药。半夏、茯苓、桔梗健脾化痰,宣降肺气;紫菀、桑白皮下气止咳;柴胡、白芍舒肝养血,调畅气机;少用肉桂以促阳生阴长,并防阴药过于滋腻,共为佐药。炙甘草凋和诸药,为使药。
4.秦艽鳖甲散(罗天益) 风劳①。
(《卫生宝鉴》)
【歌诀】
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注释】①风劳:指感受风邪治不及时,以致内传化热,消耗气血,日久成劳。
【组成】 鳖甲 地骨皮 柴胡各一两 秦艽 当归 知母各半两【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加青蒿5叶,乌梅5个同煎,临卧空心各一服。
【功用】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 风劳病。症见骨蒸劳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咳嗽,脉细数。
【方析】本方主治风劳病,阴虚内热为其主证。方中鳖甲、地骨皮滋阴清虚热,为君药。秦艽、柴胡、青蒿助君药解肌退热,为臣药。当归、知母滋阴养血;乌梅敛阴止汗,为佐药。诸药共用,滋阴养血,散收并用。若汗出过多,再加黄芪益气固表。
5.秦艽扶赢↑①汤(杨士瀛) 肺劳↑②。
(《杨氏家藏方》)
【歌诀】
秦艽扶赢鳖甲柴 地骨当归紫菀偕。↑③
半夏人参兼炙草 肺劳蒸嗽服之谐↑④
【注释】 ①赢:赢( léi),音雷。瘦弱。
②肺劳:虚劳的一种,肺脏虚损所致。症见消瘦乏力,潮热自汗,声音嘶哑,咳嗽吐血,胸闷气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③偕:偕(xié),音邪。一同。
④谐:谐( xié),音邪。和谐。
【组成】 柴胡二钱秦艽 人参 当归 炙鳖甲 地骨皮各一钱半 紫菀 半夏 炙甘草各一钱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清虚热,止劳嗽。
【主治】 肺劳。症见消瘦乏力,潮热自汗,声音嘶哑,咳嗽吐血,胸闷气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析】本方肺伤内热,气阴两伤为其主证。气阴亏耗,肺燥劳嗽,为其次要症状。方以柴胡、秦艽解肌热,退骨蒸,为君药。鳖甲、地骨皮补阴血,除虚热,为臣药。佐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紫菀、半夏除痰止嗽;姜、枣益气血,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本方与秦艽鳖甲散均以清虚热为先,故现在多归人清热剂中。
6.紫菀汤(王好古) 劳热久嗽。
【歌诀】
紫菀汤中知贝母 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 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 紫菀 阿胶 知母 贝母各二钱 桔梗 人参
茯苓 甘草各五分五味子十二粒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润肺化痰,清热止嗽。
【主治】 肺气大伤,阴虚火旺。症见久嗽不止,咳血吐痰,少气懒言,胸胁逆满,以及肺痿变成肺痈。
【方析】本方肺伤气损,阴虚有热,咳痰吐血为其主证。方以阿胶、紫菀润肺补虚,消痰止嗽,为君药。知母、贝母清肺泻火,润燥消痰,为臣药。人参、茯苓补脾益肺;五味子滋肾敛肺,助止久嗽,共为佐药。桔梗载诸药上行人肺;甘草助人参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药。“肺痿”是指肺叶枯萎,而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的慢性虚弱疾患。多由燥热伤津,久咳伤肺,枯萎不荣所敛。若治不及时,肺热渐盛,肺阴愈伤,有可能变生“肺痈”(即肺脓疡),症见口中干燥,咳吐腥臭浊痰,胸中隐隐作痛等,因病机与本方相合,故亦可用本方治疗。
7.百合固金汤(赵熙)肺伤咳血。
(《医方集解》)
【歌诀】
百合固金二地黄 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 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 生地黄二钱熟地黄三钱麦冬钱半百合芍药 当归 贝母生甘草各一钱元参桔梗各八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为本方主证。肺受火灼,气失宣降,故见咳嗽气喘,为次要症状。方中百合滋阴润肺,清热止咳;生、熟地黄滋补肾阴,清心凉血,重用甘寒为君药。麦冬、玄参助君药滋养肺肾,增液止咳,为臣药。贝母、桔梗润肺化痰,清利咽喉,载药上行;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保肺止咳,同为佐药。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肺肾同补,虚火自平,痰清咳止,实为治本为主的良方。
8.补肺阿胶散(钱乙) 止嗽生津。
(《小儿要证直诀》)
【歌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 顺气生津嗽哽①宁
【注释】①哽:哽(gěng),音梗。有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
【组成】 阿胶一两半黍粘子(牛蒡子)二钱五分 甘草二钱五分 马兜铃五钱 杏仁七个 糯米一两
【用法】水煎,食后温服。
【功用】 养阴补肺,清热止咳。
【主治】 小儿肺虚有热。症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喉中有声,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本方阴虚肺热为其主证。阴虚热盛,灼津为痰,气逆不降,故咳痰不爽,为兼证;咳嗽气喘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阿胶,既可滋阴补肺,又可养血止血,为君药。马兜铃、牛蒡子助阿胶清肺化痰,为臣药。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糯米补脾益肺,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标本兼顾,为治肺虚久咳之有效方剂。
9.小建中汤(张机) 温中散寒。
(《伤寒论》)【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冷服之瘥↑①
增入黄芪名亦尔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阴斑劳损起沉疴↑②
十全大补加附子 麦夏苁蓉仔细哦↑③
【注释】 (1)瘥:瘥(chài),音蔡。病愈。
②疴:疴(kē),音苛。病。沉疴:重病。
③哦:哦(é),音鹅。吟咏。
【组成】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析】本方所治诸虚,皆以脾胃虚寒,阴阳两虚为其主证。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由此化生,中焦虚寒,化源不足,血不养心,故虚烦心悸;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治当温中补虚,调和阴阳。方中重用饴糖,补脾益气,和里缓急,为君药。白芍酸甘益阴,养血缓急,较桂枝汤中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阳,温阳祛寒,共为臣药。生姜温胃止呕,大枣补脾养血,合用凋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既助饴糖配桂枝辛甘养阳,又合芍药酸甘化阴,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具有平补阴阳,调和营卫,建立中气的作用,故名建中。
按:本方在《方剂学》教材中多归属温里剂,而就本方君药重用饴糖而论,其作用在于补脾益气,调和阴阳。而桂枝、生姜二味温中之力不如干姜,故将其归为补益剂确有道理。
【附方】 (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2)十四味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人参 白术茯苓 炙甘草熟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炙黄芪肉桂附子半夏麦冬肉苁蓉14味组成,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次三钱,加生姜3片、大枣l枚,水煎温服。
功用: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阴证发斑。症见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现稀疏淡红色斑点,高出皮肤,如蚊虫叮咬状。
10.益气聪明汤(李杲) 聪耳明目。
(《东垣试效方》)
【歌诀】
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组成】 黄芪人参各五钱 葛根蔓荆子各三钱 白芍黄柏各二钱 升麻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功用】 补中益气,助升清阳。
【主治】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症见目内生障,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等。
【方析】本方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为其主证。并兼心火亢盛之证。方中黄芪、人参温补脾阳,意在治本,为君药。葛根、升麻、蔓荆子鼓舞清阳,上行头目;白芍养血平肝;黄柏清热泻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中气得补,清阳得升,肝肾受益,耳目聪明,故名为益气聪明汤。
增辑
1.独参汤专补元气。
(《伤寒大全》)
【歌诀】
独参功擅↑①得嘉名 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 应知专任力方宏
【注释】 ①擅:擅( shàn),音善。长于;善于。
【组成】 人参。
【用法】浓煎取汁。
【功用】 大补元气。
【主治】 元气欲脱。症见突然出血不止,大汗出,面色〓白,气短脉微等。
【方析】人参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津液不足,或暴脱之症皆可用之。人参专补脾肺之气,元气充沛,一身之气得,脱证自除。中医学认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本方亦可用于大失血之救急。人参用量宜大,每次30~60g,浓煎。
2.龟鹿二仙胶(王肯堂) 大补精髓。
(《证治准绳》)
【歌诀】
龟鹿二仙最守真 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 益寿延年实可珍
【组成】 鹿角十斤龟甲 枸杞子三十两人参十五两
【用法】 每晨取3g,清酒调化,淡盐温水送服。
【功用】 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 真元虚损,精血不足。症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久不孕育。
【方析】本方以阴阳精血不足为其主证。方中鹿角温肾阳,益精血,善通督脉;龟甲补阴精,益气血,善通任脉,二药同用,可峻补阴阳,补益精髓,化生气血,为君药。人参补益脾肺;枸杞子滋养肝肾,为臣药。本方药性平和,补阴益阳,能益寿延年,生精助孕。

一、补益之剂(二)
3.保元汤(魏直) 温补气虚。
(《博爱心鉴》)
【歌诀】
保元补益总偏温 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 持纲三气①妙难言
【注释】 ①三气:指肺气、胃气、肾气而言。
【组成】 黄芪三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肉桂五分(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用法】 加生姜l片,水煎服。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症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方析】本方以元气不足为主证。阳气偏虚为兼证。方以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为君药。人参补益脾肺,大补元气,为臣药。肉桂少量,温暖元阳,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温补元气,气充体壮,虚损自复。本方偏于温补,故阴虚血少者慎用。
按:本方是魏氏从李杲黄芪汤借治痘证发展而来,因加官桂以助药力,故名为“保元”。
4.还少丹(杨倓) 温肾补脾。
(《杨氏家藏方》)
【歌诀】
还少温调脾肾寒 茱怀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 远志菖蒲味枣丸
【组成】 熟地黄二两 怀山药 牛膝 枸杞子各一两半 山茱萸茯苓杜仲远志 五味子楮实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各一两石菖蒲五钱红枣一百枚
【用法】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2次,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功用】 温肾暖脾,阴阳并补。
【主治】 脾肾两虚。症见身体瘦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饮食无味,健忘怔忡,遗精白浊,阳痿早泄,牙齿浮痛等。
【方析】脾肾阳虚,精血不足,为本方主证。健忘怔忡,遗精白浊,为心肾不交之兼证。方以肉苁蓉、巴戟天温补肾阳;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阴阳并补,为君药。小茴香、楮实助肉苁蓉、巴戟天散寒补火;杜仲、牛膝补肾强腰膝,为臣药。山药、茯苓、大枣健脾益气;山茱萸、五味子固肾涩精;菖蒲、远志交通心肾以安神,为佐药。此方水火平调,脾肾双补。服药后影响食欲者,可加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健胃,增强药力。
5.金匮肾气丸(张机) 治肾祖方。
(《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肾气治肾虚 熟地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 引火归原热下趋济生加入车牛膝 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 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 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 归芍参麦各分途
【组成】 干地黄八两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日2次,每服9g。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虚损。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胖,脉虚弱等。
【方析】肾阳不足为本方主证。方中干地黄滋补肾阴,少加桂、附助命门之火以温阳化气,乃“阴中求阳”之意,重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共为君药。山茱萸、山药补肝益脾,化生精血,为臣药。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并可防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泻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为佐药。诸药相合,不燥不腻,振奋肾阳,气化复常,诸症自愈。
【附方】 (1)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即本方加车前子、牛膝而成。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主治:肾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即本方减桂、附。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小儿先天阴虚,及男妇肾阴不足,腰酸足软,自汗盗汗,咳嗽发热,耳鸣咽干,以及失血、失声等症。
(3)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麦冬而成。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若去麦冬,名“都气丸”,治肺虚劳嗽,甚至喘不得卧。
(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症。
(5)杞菊地黄丸(《医级》)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功用:滋养肝肾。
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
(6)归芍地黄丸(《症冈脉治》) 即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而成。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相火内动,头眩耳鸣,午后潮热,或两胁攻痛,手足心热等。
(7)参麦地黄丸(验方) 即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而成。
功用:滋补肾阴,益气补肺。主治:肺肾两亏,咳嗽气喘,内热口燥等。
按:金匮肾气丸与济生肾气丸均俱温补肾阳作用,但后者加用车前子、牛膝,其利水消肿作用增强,多用治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六味地黄丸是宋代钱乙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减附、桂而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祖方。以下六方均由此方加减而来,均俱滋补肾阴作用。其中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之证;归芍地黄丸偏于滋肾阴,养肝血,适用于头眩耳鸣,两胁攻痛之证;参麦地黄丸偏于滋补肾阴,益气补肺,适用于肺肾两虚,咳嗽气喘之证。
6.右归饮(张介宾) 温补肾命。
(《景岳全书》)
【歌诀】
右归饮治命门衰 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怀山枸杞子 便溏阳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 附桂当除易麦龟
【组成】 熟地黄二、三钱炒山药二钱枸杞子二钱 山茱萸一钱炙甘草一、二钱 肉桂一、二钱 杜仲二钱制附子一、二、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 肾阳不足。症见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舌淡苔白,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等。
【方析】 本方主证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方以附子、肉桂温养肾阳,为君药。熟地黄、枸杞子培补肾阴,取其“阴中求阳”,助君药化生肾气,为臣药。山药、山茱萸补脾益肝,收敛涩精;杜仲强壮益精,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从金匮肾气丸化裁而成,属“益火之源”的方剂。
【附方】 左归饮(《岳景全书》) 由右归饮减附子、肉桂、杜仲,加茯苓而成。
功用:补益肾阴。
主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腰酸遗精,口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按:本方源于六味地黄丸,为纯甘壮水之剂,重在补左肾肾阴,故称“左归”。右归饮则源于金匮肾气丸,重在补右肾命门之火,以“益火之源”,故名为“右归”。
介宾原方,左归饮药味比右归饮少桂、附、杜仲,无龟甲、麦冬,有茯苓,与歌决有异,今据原书改正。
7.当归补血汤(李杲) 血虚身热。
(《内外伤辨惑论》)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发热。症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方析】本方主证为血虚发热。本方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意在“阳生阴长”,补气以生血,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为血药。
按:本方主证血虚发热与白虎汤证相似,应加以区分。白虎汤证属实热,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点;本方则属虚汪,身虽热而无汗,脉虽大而重按无力。
【附方】 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黄芪六两,白术、防风各二两。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8.七宝美髯↑①丹(邵应节) 补益肝肾。
(《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
七宝美髯↑①何首乌 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 专益肾肝精血虚
【注释】 ①髯:髯(rán),音然。胡须。
【组成】 何首乌大者赤白各一斤 菟丝子 牛膝 当归 枸杞子 茯苓各半斤 补骨脂四两
【用法】上药碾细,炼蜜丸,每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淡盐温水送服。
【功用】补肾水,益肝血,乌须发。
【主治】 肝肾不足。症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
【方析】本方主证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方中重用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为君药。枸杞子、菟丝子、当归助君药益肝肾,补精血,为臣药。牛膝、补骨脂温肾阳,强筋骨,同肾精;茯苓渗湿运脾,使诸补药不碍气机,
【歌诀】
当归补血有奇功 归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 别名止汗玉屏风
【组成】 黄芪一两当归二钱
【用法】 水煎温服。
补而不滞。本方以补益精血为主,但又兼顾其阳,使其“阳生阴长”,常服此方,则肝肾强壮,精血充足,须发秀美,故有“美髯”之名。
9.天王补心丹宁心益智。
汤头歌诀白话解(上) 汤头歌诀白话解txt
(《道藏》)
【歌诀】
天王补心柏枣仁 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 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 劳心思虑过耗真
【组成】 生地黄四两柏子仁炒酸枣仁 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各一两人参玄参丹参桔梗远志茯苓各五钱
【用法】 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服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一方无五味子,有石菖蒲四钱)。
【功用】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症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为本方主证。失眠健忘,为血不养心,是次要症状。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清热,生津除烦,为君药。天冬、麦冬、玄参助君药养阴清热,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茯苓、远志交通心肾;五味子益气敛阴;丹参清心活血;朱砂镇心安神,兼顾其标,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人心,为使药。本方滋阴治本为主,治标安神为辅。若用菖蒲去五味子,而取其通心气,与远志配合有助于交通心肾。
10.虎潜丸(朱震亨)脚痿。
(《丹溪心法》)
【歌诀】
虎潜脚痿是神方 虎胫膝陈地锁阳
龟甲姜归知柏芍 再加羊肉捣丸尝
【组成】 熟地黄三两龟甲四两知母黄柏各三两虎胫一两牛膝 陈皮 白芍各二两锁阳 当归各一两半 干姜一两(春夏秋不用)
【用法】 共研细末,用羯羊肉(被阉公羊)煮烂,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淡盐汤送下。
【功用】 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 肝肾不足,阴虚火旺,筋骨痿弱。症见腰膝酸痛,筋骨痿软,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方析】本方主证为阴虚火旺,肝肾不足。方用熟地黄、龟甲滋阴养血,生精补髓,为君药。黄柏、知母滋阴降火,以防重伤阴精,是本方特点所在,为臣药。当归、白芍、羊肉养血补肝;虎骨、牛膝、锁阳益精润燥,健骨强筋;陈皮健脾理气,以防滋腻;干姜温中健脾,以防寒凉太过,共为佐药。诸药合用,益肝补肾,滋阴降火,标本兼顾,筋骨健强。
按:虎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方巾虎骨用豹骨、狗骨代替,用量宜大,一般为1.5~2倍量。
11.河车大造丸(吴球) 大补真元。
(《诸证辨疑》)
【歌诀】
河车大造膝苁蓉 二地天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 真元虚弱此方宗
【组成】 紫河车一具牛膝淡苁蓉 天门冬 黄柏 五味子锁阳 当归符七钱熟地黄二两 生地黄 枸杞子各一两五钱 杜仲一两
【用法】 共研细末,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温开水送下。
【功用】 补气养血,滋阴益阳。
【主治】 真元虚弱,精血衰少,虚损劳伤。
【方析】气血精气不足为本方主证。阴阳两虚为其兼证。方用紫河车(即胎盘)补气、养血、益精,为君药。熟地黄、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为臣药。天冬、枸杞子清肺滋阴;杜仲、锁阳、牛膝、肉苁蓉温补肾阳,强壮筋骨;五味子滋肾涩精,敛肺止咳;黄柏清泻相火,为佐药。诸药相合,益气养血,阴阳双补,寒热并用,为大补真元之良方。
12.斑龙↑①丸补益元阳。
(《医统》)
【歌诀】
斑龙丸用鹿胶霜 苓柏菟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 玉龙关下补元阳
【注释】①斑龙:鹿又名斑龙。【组成】 鹿角胶 鹿角霜 茯苓 柏子仁 菟丝子补骨脂熟地黄各等分
【用法】 上药研末,用酒将鹿角胶溶化,和药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送下。
【功用】 温补肾阳。
【主治】 元阳虚损,肾亏阳痿。
【方析】肾虚阳痿为本方主证。兼见肾精不足。方中鹿角胶、鹿角霜益肾助阳,补精养血,为君药。补骨脂、菟丝子助君药补火壮阳,涩精止遗,为臣药。熟地黄滋补肝肾;柏子仁养心补脾;茯苓渗湿健脾,养心安神,为佐药。常服本方则元阳充盛,精神倍增。阴虚火旺之人忌服。

二、发表之剂(一)
二、发表之剂
发表之剂,即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表证。表证,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体体表,而出现的以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疼痛,舌苔薄,脉浮等为主的证候。根据病因的寒热不同,体质的虚实差异,表证还有表寒、表热、表实、表虚及虚人外感的区别。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解表剂又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种,在分析方剂时应注意意别。
1.麻黄汤(张机) 寒伤营无汗。
(《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甘草一两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因风寒外束,汗孔收引,肺失宣降,故见喘,为其次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发汗,开宣肺气,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汗,助麻黄发汗之力,使之成为发汗峻剂,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宣降并用,增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防止麻、桂发汗太过,损伤正气,为使药。本方发汗力强,不须啜热稀粥。
2.桂枝汤(张机)风伤卫有汗。
(《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阳如疟此为功
【组成】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 水煎服。少顷,饮热稀粥以助药力,使其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析】风寒表虚为本方主证,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其辨证要点。方中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表,为君药。白芍益阴敛营,助桂枝调和营卫,为臣药。生姜助君药发表散邪,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生津,助白芍益血养营,姜枣柏合,助桂、芍调合营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助桂枝辛甘以化阳,合芍药酸甘以化阴,为使药。本方为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重在调和营卫,发汗力缓,药后需喝热稀粥助药力,有扶正解肌之功。
按:桂枝汤与麻黄汤虽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但桂枝汤用桂枝配白芍,意在助卫和营,解肌发表,适用于外感风邪偏重,汗孔开泄,汗出而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而麻黄汤则以麻黄与桂枝相合,意在发汗散寒,为辛温解表重剂,适用于外感寒邪为主,汗孔关闭,无汗而喘,脉浮紧的表实证。
【附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炙甘草 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水煎服。功用: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病,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等症。
3.大青龙汤(张机) 风寒两解。
(《伤寒论》)
【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 风寒两解此为良
【组成】 麻黄六两 桂枝 炙甘草各二两 杏仁四十粒
石膏如鸡子大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 水煎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外感风寒。症见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
紧。
【方析】外感风寒表实重证为本方主证。风寒不解,卫阳闭郁,始见化热,为其兼证。方中重用麻黄六两,为麻黄汤之一倍,可见发汗力增,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为臣。石膏佐助麻黄兼清里热,又可制约其发汗之力,使之辛温有度;生姜、大枣益气和中,顾护正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较麻黄用量加倍,既可调和药性,又可缓和麻黄峻烈之性,为使药。从中可以看到张机在重用麻黄的同时,又配用了清热大寒的石膏,同时用姜、枣,重用甘草保护胃气,面面俱到,实为学习的典范。本方发汗力强,风寒表虚自汗者,切不可用。
4.小青龙汤(张机) 太阳行水发汗。
(《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①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 细辛半夏兼五味
【注释】 ①哕:哕(yuě)。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 干姜 炙甘草桂枝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方析】外感风寒表实为本方主证。痰多而稀,痰饮喘咳,舌苔白滑,为内兼痰饮之证。方中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意同麻黄汤,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与细辛相合,以散收并用;白芍酸寒敛阴,使麻桂发中有收,发汗有度,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散中有收,宣中有降,外解风寒,内去痰饮,诸症自除。
5.葛根汤(张机) 太阳无汗恶风。
(《伤寒论》)【歌诀】
葛根汤内麻黄襄 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 有汗加葛无麻黄
【组成】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 生姜二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发汗解表,濡润筋脉。
【主治】 外感风寒,筋脉失养。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外感风寒,经气不利为本方主证。本方证较麻黄汤多项背强几几,而无喘症。方中重用葛根解表祛邪,濡润筋脉,为君药。麻黄、桂枝助葛根发汗解表,为臣药。芍药助桂枝调和营卫,并可缓和麻黄之性;姜、枣和中益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6.升麻葛根汤(钱乙) 阳明升散。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升麻葛根汤钱氏 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 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①与阳斑↑② 痘疹已出慎勿使
【注释】①时疫:某一时令流行的某种传染病。②阳斑:即阳证发斑,症见头面胸背四肢出现红色斑点,高出皮肤,轻者各自分清,重者连成一片。
【组成】 升麻 干葛 芍药 甘草各等分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无汗口渴,以及阳斑、发疹和时疫初起等。
【方析】麻疹初起,疹发不畅,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升散阳明,解毒透疹,为君药。葛根助升麻发散透疹,升津除热,为臣药。芍药和营泄热,为佐药。炙甘草与芍药,酸甘以化阴,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若疹出顺畅者禁用此方。

二、发表之剂(二)
7.九味羌活汤(张元素) 解表通利。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歌诀】
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 加减临时再变通
【组成】 羌活 防风 苍术符一钱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生地黄 黄芩 甘草各一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薄白微腻,脉浮。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湿邪重浊,故肢体酸楚疼痛;火性上炎而伤津,内有蕴热,故口苦而渴,均为兼证。方用羌活散寒除湿,发汗解表,为君药。防风、苍术助羌活发汗祛湿,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除各部位头痛,并助君药解表;黄芩清上焦在里之蕴热;生地黄清热生津,既可清血分之热,又可防止方中燥药过多损伤津液,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既可散寒,又能除湿,并可清泻里热。
8.神术散散风寒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神术散用甘草苍 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 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①神术即平胃 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②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 太阳有汗此方良
【注释】①太无:即罗太无,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
②海藏:即王海藏,名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先生。
【组成】 苍术二两川芎 白芷 羌活 藁本细辛 炙甘草各一两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
【主治】 外感风寒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身体疼痛,咳嗽头昏,以及大便泄泻等。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外邪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故头身疼痛,为次要症状。余症可随主证而解。方中重用苍术芳香燥烈,外可解表发表汗,内可健脾燥湿,故泄泻可止,为君药。羌活助苍术散寒祛湿止痛,为臣药。细辛人少阴经,川芎入少阳经,藁本人膀胱经,白芷人阳明经,合而用之可除诸经头身疼痛,又可助君药解表;生姜、葱白通阳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本方用药与九味羌活汤相近。而本方纯用散寒祛湿解表,用苍术为君,可兼治脾虚泄泻;九味羌活汤除解表祛湿外,又内兼里热,故用黄芩、生地黄清气凉血之品,二方同中有异,用药变化灵活准确。【附方】(1)太无神术散(《医方考》) 苍术 厚朴各一钱陈皮二钱 炙甘草一钱半(上4味即平胃散) 石菖蒲 藿香各一钱半。水煎服。
功用:祛湿解表,理气和中。
主治:时行不正之气所引起的憎寒壮热,周身疼痛,或头面轻度浮肿。
(2)海藏神术散(《阴证略例》) 苍术防风各二两炙甘草一两,加葱白、生姜同煎服。
功用:散寒除湿。
主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恶寒无汗等。本方较麻黄汤发汗力缓。
(3)白术汤 若将上方白术换苍术,不用葱白,名为“白术汤”,治内伤饮冷,外感风邪,发热有汗之症。因苍术可发汗,白术能止汗,用时酌情选用。
9.麻黄附子细辛汤(张机) 少阴表证。
(《伤寒论》)
【歌诀】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少阴反热曷↑①能康
【注释】 ①曷:曷(hé),音何。何时。
【组成】 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析】外感风寒为本方主证。少阴阳虚为兼证。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应不发热,今反发热,为外有表邪之象。但表证脉应浮,今反见沉脉,知病在少阴。方用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细辛入少阴肾经,能解少阴风寒,为臣药。附子顾护肾阳。诸药相合,发中有补,使表解,而阳气不受损害,可见张机之匠心。
10.人参败毒散(朱肱) 暑湿热时行。
(《类证活人书》)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 加入消风治亦同
【组成】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桔梗茯苓各一两甘草五钱
【用法】 上药为末,每服二钱,人生姜、薄荷煎。
【功用】 发汗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咳痰胸闷,为兼痰邪;脉按之无力,为兼气虚。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为君药。柴胡、川芎发散解肌,行气散风,为臣药。桔梗、枳壳并用宣降气机;前胡、茯苓化痰止咳;人参扶正祛邪,散中有补;薄荷、生姜助解表透邪之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用治四时感冒有良效。【附方】(1)败毒散 若患者体质不虚,可减去人参,名为“败毒散”。
(2)消风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与消风散(见祛风之剂)同用,名为消风败毒散,主治基本相同。
11.再造散(陶华) 阳虚不能作汗。
(《伤寒六书》)
【歌诀】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 阳虚无汗法当谙↑①
【注释】①谙:谙(ān),音安。熟悉。
【组成】 黄芪二钱 人参 桂枝 芍药 熟附子 细辛羌活 防风川芎煨生姜各一钱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解表散寒,助阳益气。
【主治】阳虚虚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析】本方虽见阳虚气弱,但外感表寒应是主证,外邪除后方可扶正,此时解表为先。阳气虚弱当为兼证。方中羌活、细辛、桂枝散寒解表,为君药。川芎、防风助君药散风解表,活血行气,为臣药。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鼓邪外出,并防阳随汗脱,此时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煨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气血,资助汗源,为佐药。甘草益气安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扶正不留邪,发汗不伤正,恰到好处。
12.麻黄人参芍药汤(李杲) 内虚感寒。
(《脾胃论》)
【歌诀】
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 虚人外感服之康
【组成】 人参 麦冬各三分 桂枝五分 黄芪 当归身麻黄 炙甘草 白芍各一钱五味子五粒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散寒解表,益气养血。
【主治】 脾胃虚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
心烦,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见吐血者。
【方析】外感风寒表证为本方主证。气血不足,内有郁热,皆为兼证。方以麻黄发汗散寒,为君药。桂枝助麻黄通达营卫,发汗祛邪,为臣药。人参、黄芪补中益气;当归、白芍补血敛阴;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外散表邪,扶正解表。
13.神白散(朱端章)一切风寒。
(《卫生家宝方》)
【歌诀】
神白散用白芷甘 姜葱淡豉与相参
一切风寒皆可服 妇人鸡犬忌窥探
肘后单煎葱白豉 两方均能散风寒【组成】 白芷一两 甘草五钱 淡豆豉五十粒 生姜三片葱白三寸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 外感风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方析】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轻证。外邪束表,经输不利,故见头痛,为次要症状。方以白芷散风止痛,为君药。葱白、淡豆豉通阳解表,助君药外散风寒,为臣药。生姜散寒和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至于歌中“妇人鸡犬忌窥探”一句,纯属旧时对妇女的蔑视,为无稽之谈。
【附方】 葱豉汤(《肘后备急方》) 葱白一握,淡豆豉一升,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
主治:伤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等症。
14.十神汤时行感冒。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十神汤里葛升麻 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 时邪感冒效堪夸
【组成】 葛根十四两升麻陈皮 炙甘草 川芎 紫苏叶 白芷麻黄赤芍药香附各四两
【用法】加生姜5片,连须葱白3茎,水煎温服。
【功用】 解肌发表,理气和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加,无汗头痛,口微渴,心烦,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方析】感冒风寒化热为本方主证。外邪不解,兼见肝胃气滞,症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方用葛根、升麻解肌发表,升津除烦,为君药。麻黄、紫苏叶、白芷散表邪,止头痛,为臣药。香附、陈皮疏肝理脾;赤芍清热和营;姜、葱通阳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兼清里热,调畅气机,配合巧妙。
增 辑
1.银翘散(吴瑭) 温邪初起。
(《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上焦医 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 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 热甚栀芩次第施
【组成】银花连翘各一两苦桔梗牛蒡子薄荷各六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 甘草各五钱
【用法】鲜芦根煎汤,水煎服。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析】外感风热表证为本方主证。无汗或汗出不畅,为兼寒邪之象,寒主收缩,毛窍开阖不利而致。风犯上受,首先犯肺,故咽痛咳嗽,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牛蒡子助君药疏散风热,利咽止咳,为臣药。荆芥穗、淡豆豉开汗孔,透毛窍,散表邪;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化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桔梗利咽,共为使药。
若肺热痰多,气逆咳嗽,可加杏仁、贝母降气化痰。热盛津伤,而口渴者,可加天花粉清热生津。热邪入里,可加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上述加减用药临床上可因证而用。
2.桑菊饮(吴瑭)风温咳嗽。
(《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梗翘 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 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 桑叶二钱半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 桔梗二钱 生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症见但咳,身不甚热,口微渴,脉浮数。
【方析】外感风热轻证为本方主证。温邪犯肺,失于宣降,故咳嗽较为明显,为次要症状。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为君药。连翘、薄荷助君药清热利咽,为臣药。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生甘草助桔梗利咽化痰,并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为辛凉轻剂,既可疏风清热,又可止咳。
若肺胃热盛,可加知母、石膏清肺胃热。
按: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可用治风温初起,组成中同有连翘、薄荷、芦根、桔梗、甘草5味药。但前者用金银花、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透邪,清热解毒力强,称为辛凉平剂;而后者有桑叶、菊花、杏仁宣肺止咳之功略强,各有侧重。
3.防风解毒汤(王子接) 风温痧疹。
(《绛雪园古方选注》)
【歌诀】
防风解毒荆薄荷 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 风温痧疹↑①肺经多
【注释】①痧疹:即风痧,因其形似“沙子”而得名。冬春季流行,多见小儿。初起类似感冒,轻度发热,咳嗽,特殊皮疹细小如沙,预后良好。
【组成】 防风荆芥 薄荷 大力子(牛蒡子) 生石膏竹叶甘草桔梗连翘知母木通枳实
【用法】 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清热泻火。
【主治】大人小儿一切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方析】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为本方主证。热邪内侵肺胃为其兼证。方用荆芥、防风透疹解表,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连翘助君药辛凉透疹,疏风解毒,为臣药。石膏、知母内清肺胃;竹叶、木通清心利尿;桔梗、枳实宣降气机,化痰利咽,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透疹解表为主,兼清里热,以防温邪逆传心包。
4.竹叶柳蒡汤(缪希雍) 小儿痧瘄。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歌诀】
竹叶柳蒡干葛知 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 初起风痧此可施
【组成】 西河柳五钱荆芥穗干葛牛蒡子各一钱五分蝉蜕 薄荷 知母 甘草各一钱 玄参二钱 麦冬三钱淡竹叶三十片(甚者加石膏五钱粳米一撮)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主治】 痧疹透发不出。症见喘嗽,烦闷躁烦,咽喉肿痛等。
【方析】麻疹初起,风寒外束,疹出不畅,为本方主证。邪热内侵为其兼证。方中重用西河柳入血分,善透疹;牛蒡子、竹叶清泻上焦为君药。荆芥、葛根、薄荷、蝉蜕助君药散风热,开腠理,透疹邪,为臣药。玄参、石膏、知母、麦冬清里热,生津液;粳米加强石膏和胃清热之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方中西河柳发泻力强,用量不宜大,疹点已透则不可用。
5.华盖散风寒致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华盖麻黄杏橘红 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 表散风寒力最雄
【组成】 麻黄 桑白皮 紫苏子 杏仁 赤茯苓 陈皮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肺感风寒。症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者。
【方析】 外感风寒,肺失宣降,为本方主证。痰气不利,
为兼痰邪。喘咳为次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为君药。桑白皮、紫苏子、杏仁泻肺降气,止咳平喘;陈皮、
赤茯苓健脾理气,渗湿化痰,为佐药。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
药,为使药。肺为诸脏之华盖,故名为“华盖散”。
【附方】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水煎服。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风邪。症见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等。


三、攻里之剂
攻里之剂,即泻下剂。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消积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实便秘证的方剂。便秘是一种症状,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时间延长。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有热结便秘、冷积便秘和虚性便秘的区别。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泻下剂又有泻热通便(寒下)、温阳通便(温下)、润肠通便(润下)的不同分类。泻下剂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1.大承气汤(张机) 胃腑三焦大热大实。
(《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用法】 水煎分二次温服。若便通则停服第二次。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身热汗出,心下痞塞不通(痞),胸腹膜胀(满),大便干燥(燥),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其气臭秽(实),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等。
【方析】阳明腑实,胃肠热结为本方主证。燥屎不通,腑气不畅,故见痞、满,为次要症状。此时当急下热结,以救阴液。方中大黄苦寒泻热,荡涤通便,以祛其实,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助君药润燥通便,以除其燥,为臣药。厚朴苦温下气,消除胀满;枳壳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为佐药。四药配合,荡涤与润燥相伍,除痞与消满相合,泻下行气并重,共奏峻下热结之效。本方急下热结,使之不再伤耗阴液,故有“急下存阴”之说。《伤寒论》中有数条讲此用法。
2.小承气汤(张机) 胃腑实满。
(《伤寒论》)
【歌诀】
小承气汤朴实黄 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风闭实可消详
【组成】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用法】 水煎分二次服。若便通停服第二次。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谵语潮热,脘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疾;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方析】阳明腑实证为本方主证。痞、满仍为热结不通,阻塞气机而致的次要症状。与大承气汤证比较,本方无燥坚现象。故方用大黄泻热通便,为君药。佐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消除痞满。而不用软坚润燥的芒硝。
【附方】 三化汤(《活法机要》) 本方加羌活组成。水煎服。
功用:通便散风。
主治:类中风外无表证、内有二通不通者。但体壮之人方可服用。
3.调胃承气汤(张机) 胃实缓攻。
(《伤寒论》)【歌诀】
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组成】 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炙甘草二两
【用法】 水煎温顿服。
【功用】 缓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恶热口渴,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咽痛等。
【方析】阳明腑实为本方主证。本方只见燥实,而无痞满之象。故方用大黄攻积泻热,为君药。芒硝软坚润燥,为臣药。甘草与大黄同煎,既可调和药性,又可保护胃气,为使药。
按:以上三方俗称“三承气”,均用大黄荡涤结热为君,主治阳明腑实证。而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俱备,方中芒、黄、枳、朴同用,功在峻下;小承气汤仅有痞、满、实三症,故减去芒硝,功为轻下;调胃承气汤有燥、实而无痞、满,故硝、黄并用,而大黄、甘草同煎,其功缓下。“三承气汤”虽然均可用治阳明腑实证,但由于症状的细微变化,而随之增减药物,使其攻下作用有峻缓之别。
4.木香槟榔丸(张从正) 一切实积。
(《儒门事亲》)
【歌诀】
木香槟榔青陈皮 枳柏茱连棱术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①用咸宜
【注释】 ①食疟:疟疾的一种,由饮食不节,营卫失和所致,症见善饥不能食,食后支满,腹大善呕,寒热交作等。
【组成】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莪术) 黄连各一两 黄柏 大黄各三两 香附子 牵牛各四两
【用法】 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功用】 攻积泄热,行气导滞。
【主治】 痢疾、食积。症见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方析】饮食积滞内停,生湿蕴热,肠胃热结,或痢疾,为本方主证。大便不通,气机阻滞,故脘腹胀痛,或里急后重,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大黄、黑丑攻积导滞,泻热通便,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燥湿止痢,为臣药。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香附行气导滞,消除胀满或里急后重;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滞,共为佐药。诸药配合,攻下、清热、行气、活血并用,共奏泄热攻积,行气导滞之功。
5.枳实导滞丸(李杲)湿热积滞。
(《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①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注释】 ①攘:攘( rǎng),音壤。排除。
【组成】 大黄一两 枳实 神曲各五钱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各三钱泽泻二钱
【用法】 研为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和药末做成梧桐子大药丸,每服五十至九十丸,温水送下。
【功用】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 湿热食积。症见脘腹胀满,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析】湿热食积,阻滞肠胃,为本方主证。积滞内停,气机壅滞,故脘腹胀痛,为次要症状。食积不化,湿热内停,也可见泄泻下痢。方中大黄攻积泻热,使积滞从大便出,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臣药。枳实行气导滞,消除胀满;神曲消食化滞;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共为佐药。诸药配合,攻积导滞,清热祛湿,诸证自愈。本方治泄泻、下利,为“通因通用”法。
【附方】 木香导滞丸枳实导滞丸加木香、槟榔而成,可治兼有后重气滞的湿热积滞证。
6.温脾汤(孙思邈) 温药攻下。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 大黄五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
【用法】 水煎分3次服。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 寒积腹痛。症见便秘腹痛,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析】寒积停滞为本方主证。脾阳不足,难达四末,故见手足不温。方用附子温补阳气,祛除寒邪;大黄攻积泻下,二药相合,共成温下之功,为君药。干姜助附子温中祛寒,芒硝助大黄泻下攻积,共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顾护正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为攻下冷积之良方。
7.蜜煎导法(张机) 胃腑实满。
(《伤寒论》)
【歌诀】
蜜煎导法通大便 或将猪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 阳明无热勿轻攻
【组成】 食蜜七合。
【用法】将蜂蜜放在铜器内,用微火煎,时时搅和,不能发焦,等煎至可用手捻作锭时取下,稍候,乘热做成手指粗,两头尖,长二寸左右的锭状物。用时塞入肛门。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 津液不足,大便燥结。
【方析】津伤便秘为本方主证。一味蜂蜜润肠通便。对于内列热邪之虚性便秘,可用此法,免伤胃气。【附方】猪胆汁导法将大猪胆一枚,和醋少许,另用一细竹管修削干净,并将一端磨滑,插入肛门,然后将已混合好的胆汁灌入肛中,可润燥通便。
增 辑
1.芍药汤(张元素) 痢下赤白。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芍药芩连与锦纹↑① 桂甘槟木及归身
别名导气除甘桂 枳壳加之效若神
【注释】 ①锦纹:大黄之又名。
【组成】 芍药一两 当归黄连黄芩各半两大黄三钱木香槟榔甘草各二钱官桂一钱半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主治】 湿热痢。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弦滑数。
【方析】湿热壅滞肠中为本方主证。积滞不通,气机不畅,故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肠中,气血不和,故下痢赤白,均为次要症状。方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苦寒止痢,治湿热成痢之本,为君药。臣以大黄泻热祛积,清肠除瘀,为“通因通用”之法,助君药止痢。芍药调和气血,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调气以除后重;当归、肉桂行血则脓血自愈,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热祛,气血和,积滞除,痢疾自愈。
按:本方为清肠止痢常用方,故现在《方剂学》教材中多归入清热剂中。
【附方】 导气汤(《证治准绳》) 本方去甘草、肉桂,加入枳壳三钱而成。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导滞。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里急后重,便脓血,脘腹作胀,气滞较重者。
2.香连丸(杨士瀛) 赤白痢。
(《兵部手集方》)
【歌诀】
香连治痢习为常 初起宜通勿遽↑①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 秦皮连柏苦寒方
【注释】①遽:遽(jù),音距。急,仓猝。
【组成】 黄连(用吴茱萸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二十两木香四两八钱八分
【用法】 共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按比例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 湿热痢疾。症见脓血相兼,里急后重。
【方析】 大肠湿热,积滞内停,为本方主证。方用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君药。木香行气止痛,为佐药。
【附方】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二两 黄柏 黄连 秦皮各三两,水煎服。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3.更衣丸津枯便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更衣利便治津干 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 大黄枳朴蜜和丸
【组成】 朱砂五钱芦荟七钱
【用法】滴好酒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温水送服。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 肠胃津伤。症见大便不通,心烦易怒,睡眠不安。
【方析】肠胃燥结为本方主证。肝火偏旺,故心烦易怒,为其兼证。方用芦荟苦寒润下,兼泻肝火,为君药。朱砂性寒下达,清心安神,为臣药。
【附方】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枳实半斤 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症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四、涌吐之剂
涌吐之剂,即涌吐剂。是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证。涌吐剂主要使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从口中吐出,适用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涌吐剂作用迅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年老体弱、孕妇、产后当慎用。
1.瓜蒂散(张机) 痰食实热。
(《伤寒论》)
【歌诀】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 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 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 一切积滞功能奏
【组成】 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
【用法】 将二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豆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症见胸中痞硬,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方析】痰涎、宿食停于上脘为本方主证。方用瓜蒂味苦,善吐痰涎宿食,为君药。赤小豆味酸,祛湿除烦,为臣药。佐以豆豉煎汤调服,宣解胸中邪气,并可和胃。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
若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必须涌吐时,可用人参芦一二钱研末,开水调服催吐。
【附方】(1)三圣散(《儒门事亲》)防风瓜蒂各三两藜芦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研成细末,每次用热水煎服五钱取吐。还有一方瓜蒂、郁金共研细末,用韭汁调服后,再用鹅翎探吐。
功用: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症见失声闷乱,口眼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浮滑实者。
(2)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香豉各三钱。水煎服。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身热懊〓,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者。
(3)乌附尖方乌头和地浆水(在土地上掘一坑,将水倒入,搅拌后澄清,取上层清水即得,有解毒作用)煎服。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寒痰食积,壅塞上焦者。
(4)烧盐方(《备急千金要方》) 食盐。将盐用开水凋成饱和盐汤,每服2000ml,服后探吐,以吐尽宿食为度。
功用:涌吐宿食。
主治:宿食停滞或干霍乱。症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心烦满者。2.稀涎散(严用和) 吐中风痰。
(《济生方》)
【歌诀】
稀涎皂角白矾班 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 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还
【组成】 猪牙皂角四挺 白矾一两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2 ~3g,温水调下。
【功用】开关涌吐。
【主治】 中风闭证。症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发,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脉滑实有力者。
【方析】 中风痰厥为本方主证。方用皂角辛能肝窍,咸能软坚;白矾能化顽痰,二药合用,具有显著稀涎作用。
【附方】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用皂角、细辛共研细末,吹入鼻中。
功用:通关开窍。主治:突然昏倒,气闭不通的实证。

五、和解之剂
和解之剂,即和解剂。是采用调和方法,用以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证的方剂。和解剂原为张仲景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时,不可发汗,不可泻下,不可涌吐,而只可用和解一法表里同治而得名。后世认为肝脾不和与寒热错杂证,用药治疗必须多方面照顾,故也归入和解剂。中医有“疟属少阳”之说,故治疟方也纳入本剂。
和解剂虽然用药较为平和,但终为祛邪而设,辨证认病有一定标准,切不可盲目使用本类方剂。
1.小柴胡汤(张机)半表半里和解。
(《伤寒论》)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用法】 水煎分二次温服。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析】邪入少阳为本方主证。胆热犯胃,失于和降,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为次要症状。方用柴胡疏邪透表,轻清升散,为少阳经专药,为君药。黄芩苦寒泻火,善清胆经,与君药相配,一治半表之邪,一清半里之热,为臣药。人参、生姜、大枣益胃气,和营卫,扶正祛邪,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胃,为使药。诸药合用,清透同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是一首代表方剂。
2.四逆散(张机) 阳证热厥。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 敛阴泄热平剂扶
【组成】 炙甘草柴胡 芍药枳实各十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①阳证热厥。症见手足厥逆,但上不过肘,下不过膝,久按则有微热,脉弦。②肝脾不和。症见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方析】热厥乃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不达四肢而致。或肝气内郁,阳气不得发越,亦可成气厥,症见手足厥逆。本方也常用于肝脾不和,泄利下重之证。方用柴胡升阳透邪,舒肝解郁,为君药。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同用以升降气机,调和肝脾,为臣药。白芍柔肝养血,与柴胡合用,照顾肝之本性“体阴用阳”,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祛邪解郁,调和肝脾,清升浊降,畅达气血。
3.黄连汤(张机) 升降阴阳。
(《伤寒论》)
【歌诀】
黄连汤内用干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 寒热平调呕痛忘【组成】 黄连炙甘草 干姜桂枝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主治】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析】胸中有热,胃中有寒,为本方主证。胃失和降,故见呕吐,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连泻胸中之热,为君药。干姜、桂枝温胃中之寒,与黄连同用,使寒热调和,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益气和中,升降复常,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使寒散热消,升降复常,诸证自愈。
4.黄芩汤(张机)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伤寒论》)
【歌诀】
黄芩汤用甘芍并 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 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 前症兼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 散逆止痛能和营
【组成】 黄芩三两芍药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肠止痢。
【主治】 泄泻或下痢脓血,身热不恶寒,心下痞,腹痛,口苦,舌红苔腻,脉弦数。
【方析】湿热痢疾为本方主证。湿热阻滞,气血不和,故心下痞,腹痛,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芩清热燥湿,为君药。白芍、大枣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为治疗热痢腹痛之良方,有“治痢祖方”之称。
【附方】 (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 本方加半夏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清热止利,降逆止呕。
主治:黄芩汤证兼见呕吐痰水者。
(2)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水煎服。
功用:缓急止痛。
主治:胃气不和腹中痛,或误汗后脚挛急等。
5.逍遥散散郁调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 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用法】 加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水煎服。亦有丸剂,每日2次,每次6~9g。【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脾虚血虚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方析】肝郁血虚为本方主证。脾虚不运,故神疲食少,脉虚无力,为兼证。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与柴胡配用,补肝体养肝血,助肝用行气郁,共为臣药。白术、茯苓、烧生姜健脾益气;薄荷助柴胡散肝郁,透郁热,共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肝郁得疏,肝血得养,肝脾同调,气血兼顾。
【附方】加味逍遥散本方加牡丹皮、栀子名“加味逍遥丸”,或“丹栀逍遥丸”,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以及经期吐衄等。
6.藿香正气散(丸) 辟一切不正之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藿香正气大腹苏 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 感伤岚瘴↑①并能驱
【注释】 ①岚瘴:岚瘴( lán zhàng),音兰帐。山林间湿
热蒸郁的有害气体。
【组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苏茯苓各一两 半夏曲 白
术 陈皮 厚朴苦桔梗各二两 藿香三两 炙甘草二两半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如作丸剂每
服6~9g,日二次。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
痛,胸脘痞满闷胀,舌苔白腻。②霍乱以及感受不正之气。
【方析】 暑季感寒为本方主证。内伤湿滞,脾胃不和,
故胸脘痞闷,苔腻,为兼证。方中重用藿香辛温解表,芳香化
湿,升清降浊,为君药。紫苏、白芷既助君药表散风寒,又可
理气化湿,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半夏
曲、陈皮、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和胃止呕,畅中除满;桔
梗宣利肺气,载药上行;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
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解表化湿,升清降浊,为夏
季常用方剂。
7.六和汤调和六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
六和藿朴杏砂呈 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 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 伤寒伤暑用须明
【组成】 缩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一两赤
茯苓藿香叶 白扁豆 木瓜各二两 香薷 厚朴各四两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l枚,水煎服。
【功用】 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 暑湿外袭,脾胃失和证。症见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闷,头目昏痛,身体困倦,恶寒发热,口微渴,舌苔白滑者。
【方析】暑湿感寒为本方主证。湿伤脾胃,故胸膈痞闷,霍乱吐泻,为兼证。香薷为“夏季麻黄”,辛温发汗,芳香化湿,方中重用,可见暑季伤寒较重,为君药。藿香、厚朴化湿和中,外散表邪,为臣药。半夏、砂仁和胃止呕;人参、白扁豆补气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湿渗湿;杏仁宣肺利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凋和药性,为使药。
按:六和汤与藿香正气散均为化湿和中,解暑发表之剂,现在方剂学多归入祛湿剂中。
8.清脾饮(严用和) 阳疟。
(《济生方》)
【歌诀】
清脾饮用青朴柴 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 热多阳疟此方佳
【组成】 青皮 厚朴 柴胡 黄芩 半夏 茯苓 白术草果 甘草各等分
【用法】 加生姜3片,于发作前2小时水煎服。
【功用】 健脾祛湿,化痰截疟。
【主治】 疟疾湿痰内遏。症见热重寒轻,口苦心烦,胸膈满闷,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数。
【方析】疟疾痰湿内遏,热重寒轻,为本方主证。痰湿内遏,气机不行,故胸膈满闷,为次要症状。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除往来寒热,为君药。草果既能化湿痰,又是截疟要药,为臣药。青皮、厚朴理气宽胸;半夏、生姜、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治生痰之源,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燥湿化痰,调和肝脾,和解少阳。
9.痛泻要方(刘草窗) 痛泻。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
【歌诀】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泻并用理肝脾 若作食伤医更错
【组成】 白术三两 白芍二两陈皮一一两半防风二两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脾泻肝。【主治】 痛泻。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两关脉弦而缓。
【方析】肝郁脾虚为本方主证。白术健脾燥湿止泻,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胃;防风升清止泻,为佐药。四药相合,健脾燥湿,柔肝缓急,痛泻自愈。
增 辑
1.何人饮(张介宾) 虚疟。
(《景岳全书》)
【歌诀】
何人饮治久虚疟 参首归陈姜枣约
追疟青陈柴半归 首乌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疟脾元虚 参术归乌甘草酌
四兽果梅入六君 补中兼收须量度
更截实疟木贼煎 青朴夏榔苍术着
【组成】 何首乌三钱至一两 当归二、三钱 人参三钱至一两陈皮二、三钱煨生姜三片
【用法】疟发前2小时水煎服。
【功用】 益气养血,治疗虚疟。
【主治】 气血两虚。症见疟疾发作日久不愈。
【方析】气血两虚之久疟为本方主证。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截虚疟,为君药。人参、当归助君药益气补血,为臣药。陈皮、煨生姜健脾理气,温散中寒,以防补药腻膈,为佐药。诸药配合,补气养血,扶助正气,为治虚疟专方。
【附方】 (1)追疟饮(《景岳全书》) 何首乌一两当归三钱甘草三钱 半夏三钱 青皮三钱 陈皮三钱 柴胡三钱。水煎服。
功用:养血截疟。
主治:久疟不止,气血不甚虚弱者。
(2)休疟饮(《景岳全书》) 何人饮去陈皮,加白术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功用:健脾养血,治疗虚疟。
主治:疟疾使用发散剂过多,以致脾气虚弱者。
(3)四兽饮(《易简方》) 六君子汤加乌梅、草果、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补脾祛痰截疟。
主治:脾虚痰湿之久疟。
(4)木贼煎(《景岳全书》) 木贼厚朴各三钱苍术一钱半夏五钱青皮五钱槟榔一钱。水煎服。
功用:散风解郁,燥湿化痰。
主治:体质强壮,多湿多痰之实疟。
2.奔豚汤(张机) 腹痛气上冲。
(《金匮要略》)【歌诀】
奔豚汤治肾中邪 气上冲胸腹痛佳
芩芍芎归甘草半 生姜干葛李根加
【组成】 李根白皮一升 葛根五钱 甘草 川芎 当归芍药 黄芩各一两 半夏四两 生姜四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心气,平冲逆。
【主治】 奔豚。症见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方析】心气虚、肾中寒、气中冲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李根白皮,为治肾水犯心奔豚之专药,为君药。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为臣药。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专下逆气;葛根;津止渴;黄芩清泻肺热,清水之是源,为佐药。诸药配合,降冲逆,补心血,为治奔豚的专方。
3.达原饮(吴有性) 瘟疫初起。
(《温疫论》)
【歌诀】
达原厚朴与常山 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 菖蒲青草不容删
【组成】 常山 槟榔各二钱 厚朴 知母 黄芩 菖蒲青皮各一钱 草果 甘草各五分
【用法】 水煎,午后温服。
【功用】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 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症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者。
【方析】达原饮原为治温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所谓膜原,是指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附近于胃,表里之分界,半表半里之处。痰湿阻于膜原为本方主证。烦躁,脉数,为兼热邪之象;痰湿阻碍气机,故胸闷呕恶,亦为兼证。方中常山、草果宣可去壅,善开痰结,为截疟要药,为君药。槟榔、厚朴助君药行气化痰,燥湿化痰,为臣药。石菖蒲、青皮清上焦膜原;黄芩、知母清温疫之热,又可防方中香燥药物伤阴,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原书达原饮又名“达原散”,由槟榔三钱 厚朴 知母芍药 黄芩各一钱草果甘草各五分7味药所组成。今歌中多常山、青皮、菖蒲,无芍药,与原方有出入,故附注说明。
4.蒿芩清胆汤(俞根初) 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重订通俗伤寒论》
【歌诀】
俞氏蒿芩清胆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芩枳壳兼碧玉 湿热轻宣此法良
【组成】 青蒿钱半至二钱 黄芩钱、半至三钱 半夏 枳壳陈皮各钱半 竹茹 赤茯苓 碧玉散各三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热盛,胆热犯胃。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共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方析】少阳热盛为本方主证。胆热犯胃,气逆不降,故吐苦吞酸,呕黄黏涎,干呕呃逆,为次要症状。方中青蒿清透少阳,黄芩清泄胆热,共为君药。半夏、陈皮、赤茯苓、枳壳、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和胃降逆,宽胸畅膈,清利湿热,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少阳得清,胃逆得平,痰湿祛除,气机调畅。

六、表里之剂
表里之剂,即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清里、温里的药物为主组成,用治表里同病的方剂。在临床对于表证末除,而里证又急者,若仅用解表,则里邪难除;若仅治其里,则表邪不解,里证难愈,或变生他证。因此,就有必要使用表里双解剂,兼顾表里,使内外同消。表兼里证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千变万化,当仔细辨证,认真选方用药。
1.大柴胡汤(张机)发表攻里。
(《金匮要略》)
【歌诀】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 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 仍有桂枝大黄汤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 芍药各三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夹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方析】少阳、阳明合证为本方主证。阳明热结,腑气不通,胃热上逆,故心下痞硬,呕不止,为次要症状。方中柴胡、黄芩为和解少阳要药,为君药。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除心下痞硬,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和生姜调和营卫,为佐药。诸药配合,外解少阳,内泻热结,表里双解。
【附方】 (1)柴胡加芒硝汤(《伤寒论》) 由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加芒硝三钱组成。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小柴胡汤证,而有腹中坚,大便燥结之症。或治大柴胡汤证误用泻下,肠津已伤,而里实未解者。
(2)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重芍药三钱,大黄二钱组成。水煎服。
功用:外解太阳,内泻热结。
主治:太阳病误下后,邪陷太阴,表证未罢,腹满疼痛,大便燥结者。
2.防风通圣散(刘完素) 表里实热。
(《宣明论方》)
【歌诀】
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 外科疡毒总能消
【组成】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白芍黑山栀大黄芒硝 白术各五钱 石膏 黄芩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
【用法】 为粗末,每次9g,加生姜3片,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次6g,日服2次。或作汤剂,按原方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症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方析】外有风寒化热,内有里热结实,为本方主证。方中防风、荆芥、麻黄发汗解表,使邪从汗解;石膏清泻肺胃;大黄泻热通便,共为君药。薄荷、连翘助君药疏风解表;黄芩、栀子助石膏清上焦热;芒硝助大黄破结通便;共为臣药。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桔梗载药上行,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汗不伤表,攻不伤里,内外分消,表里并治。
3.五积散发表温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五积散治五般积 麻黄苍芷归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朴 陈皮半夏加姜葱
除桂枳陈余略炒 熟料尤增温散功
温中解表祛寒湿 散痞调经用各充
【组成】 白芷 川芎 炙甘草 茯苓 当归 肉桂 芍药 半夏各三两 陈皮 枳壳 麻黄各六两 苍术二十四两 干姜四两桔梗十二两厚朴四两
【用法】 研成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3片,葱白3茎同煎热服。或按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 解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症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气血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
【方析】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而得名。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为本方主证。痰湿内停,气血不和,故胸满恶食,呕吐腹痛,或月经不调,均为兼证。方中麻黄、白芷、苍术发汗祛湿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共为君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燥湿健脾,理气化痰;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调经止痛;桔梗与枳壳同用,升降气机,消除痞满,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
【附方】熟料五积散:若将前方中去肉桂、枳壳、陈皮,余药炒成黄色,研为粗末,叫做“熟料五积散”,更具温散之性。
4.三黄石膏汤(陶华) 发表清里。
(《伤寒六书》)
【歌诀】
三黄石膏芩柏连 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 表里三焦热盛宣
【组成】 石膏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 香豉一升 栀子十枚麻黄三两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l枚,细茶叶一撮,水煎服。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澹语,脉滑数或发斑。
【方析】表证未解,三焦热盛,为本方主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石膏、黄芩清热除烦,为君药。黄连、黄柏、栀子助石膏、黄芩清三焦实火;香豉助麻黄祛除表邪,为臣药。生姜、大枣、细茶调和营卫,益气和中,为佐药。5.葛根黄芩黄连汤(张机)太阳阳明解表清里。
(《伤寒论》)
【歌诀】
葛根黄芩黄连汤 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
【组成】 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解表清热。
【主治】 表证未解,热邪入里。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方析】表证未解,里热已炽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葛根既可解表清热,又能升阳止利,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6.参苏饮(王好古) 内伤外感。
(《易简方》)
【歌诀】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 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 饮号芎苏治不差
香苏饮仅陈皮草 感伤内外亦堪施
【组成】 人参 苏叶 葛根 前胡 半夏 茯苓各七钱半陈皮 甘草桔梗枳壳木香各五钱
【用法】 加姜3片,枣3枚,水煎服。
【功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 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方析】虚人外感风寒为本方主证。内兼痰饮,故咳嗽痰白,胸膈满闷。方中紫苏叶、葛根外散风寒,解肌透邪,为君药。半夏、陈皮、茯苓、前胡、桔梗、枳壳化痰理气,升降气机;木香醒脾畅中;人参益气扶正祛邪,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附方】 (1)芎苏饮(《澹寮集验秘方》) 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用姜枣同煎。水煎服。
功用:理气解表,散风止痛。
主治:感受风寒,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内有咳嗽吐痰等。
(2)香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附紫苏叶各四两 炙甘草一两 陈皮二两。加姜葱水煎服。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不欲饮食等。7.茵陈丸(王焘) 汗吐下兼行。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茵陈丸用大黄硝 鳖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栀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
时气毒疠↑①及疟痢↑② 一丸两服量病调
【注释】 ①时气毒疠:具有急性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②疟痢:指疟疾和痢疾两种疾病。
【组成】 茵陈芒硝 鳖甲 栀子各二两 大黄五钱 常山杏仁各三两 巴豆一两豆豉五合
【用法】 研成细末,用白蜜做成梧桐子大丸剂,每服一丸。药后或吐,或下,或汗,即停服;若服后无效,可酌加用量。
【功用】 攻下涌吐,泄热荡实,发表散邪。
【主治】 时行黄疸、疟疾、赤白下痢等,属里实兼表证者。
【方析】湿热内停,实热内结,外兼表邪,为本方主证。方中茵陈利湿清热,是治黄疸要药;常山引吐截疟;芒硝、大黄攻下实热,共为君药。杏仁、豆豉解肌发汗,为臣药。鳖甲滋阴,退阴血热,合常山可截疟;巴豆攻除脏腑冷积;栀子和豆豉可配常山吐疟痰,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汗吐下兼备,尤以涌吐、攻下为甚。本方药力峻猛非实证者慎用。
8.大羌活汤(张元素) 伤寒两感。
(《此事难知》)
【歌诀】
大羌活汤即九味 己独知连白术暨↑①
散热培阴表里和 伤寒两感②差堪慰
【注释】 ①暨:暨(jì),音既。与、及、和之意。
②伤寒两感:既伤寒阴经与阳经同时俱病,实为表里同病。
【组成】 防己 独活 羌活 黄连 苍术 炙甘草 白术 防风细辛 黄芩各三钱 知母 川芎 生地各一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养阴。
【主治】 风寒湿邪外感,兼有里热。症见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其主证。入里化热伤阴,故口干烦满而渴,为其兼证。方中羌活、独活同用,散寒祛湿,为君药。防风、苍术、防己、细辛、川芎助君药发汗解表,为臣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知母、生地黄清热滋阴;白术健脾益气,顾护中焦,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表里同治,汗不伤正,燥不伤阴。

七、消补之剂
消补之剂,即消导剂。是以消导药为主组成,治疗饮食停滞,癥积痞块的方剂。由于食积痞块有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有因脾胃素虚,失其健运所致;或积滞日久,耗伤正气,故消补之剂有消重于补,或补重于消,或消补并重,或以消为补,或以补为消的区别,应用时应根据具体证候选用。
1.平胃散利湿散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①调胃诸方从此扩↑②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③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注释】 ①瘴岚:瘴(zhàng),音丈。岚(lán),音兰。瘴岚,又称山岚瘴气、瘴毒、瘴气,即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产生的一种病邪。
②此扩:此,指平胃散。扩,即扩充、扩展。
③堪:堪(kān),音刊。即可以。
【组成】 苍术五斤 姜制厚朴 陈皮各三斤二两 炙甘草三十两
【用法】 上4药共研细末,每次服用二钱,加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去姜枣,饭前服。或生姜、大枣煎汤送下;或6味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泄泻,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懒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常服可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方析】湿滞脾胃为本方主证。宿食不消,痰饮,或感受风寒瘴岚四时非节之气均为其兼证。故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药。厚朴助君药燥湿运脾,且行气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苍术、厚朴之功;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助脾健运,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本方在《方剂学》教材中多归属祛湿剂,为治湿滞脾胃的主方。临床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易致宿食不消。服用本方可燥湿健脾,以助脾运,消化宿食,故本书将其放入消补之剂中。
【附方】 (1)平陈汤(《症因脉治》) 即本方合二陈汤(见祛痰之剂),水煎服。
功用:燥湿健脾,理气化痰。
主治:痰湿中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咳嗽等。
(2)胃苓汤(《丹溪心法》)即本方合五苓散(见祛湿之剂),水煎服。若做成丸药就叫“胃苓丸”,每次服6~9g,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湿,停饮夹食,浮肿泄泻的实证。
(3)加味平胃散(《丹溪心法》) 即本方加麦芽、神曲,水煎服。
功用:燥湿散满,消食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宿食不消,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
(4)柴平汤(《景岳全书》) 即本方合小柴胡汤,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疟疾夹有湿邪的病证)。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等。
(5)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加藿香、半夏,等分为末,每次服三钱,用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去滓,食前稍热服。
功用: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感受四时不正之气)。症见腰背拘急,咳嗽痰涎,霍乱吐泻等。
按:平陈汤原书名为“二陈平胃散”。
2.保和丸(朱震亨) 饮食轻伤。
(《丹溪心法》)
【歌诀】
保和神曲与山楂 苓夏陈翘菔子加
曲糊为丸麦汤下 亦可方中用麦芽
大安丸内加白术 消中兼补效堪夸
【组成】 山楂六两神曲二两 半复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炒莱菔子各一两
【用法】上7味研成细末,用神曲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八十丸,用炒麦芽煎汤送下。也可将麦芽一两研末,和在丸药内。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功用】 消食和胃。
【主治】 一切食积。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方析】食积内停之脘痞腹胀,恶食嗳腐,舌苔厚腻,脉滑为本方主证。若舌苔黄,为食积化热,是本方兼证.,呕吐吞酸,大便泄泻为本方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山楂,以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药。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长于消谷面之积而下气,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因食阻气机,胃失和降,故用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又食积易于生湿化热,用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清热而散结,共为佐药。用麦芽煎汤送服,则又增强健脾消食之功。
按:本方为治疗食积的通用方。此病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由于本方药力较缓,故适用于食积轻证。
【附方】 大安丸(《丹溪心法》) 即本方加白术二两。用法如保和丸。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饮食不消,气虚邪微以及小儿食积兼脾虚者。
按:大安丸较保和丸多白术一味,消中兼补,即消食中兼有健脾之功,适用于食积兼有脾虚者,对于小儿食积用之尤宜。而保和丸但消不补,宜于食积内停,正气末伤者。
3.健脾丸补脾消食。
(《医方集解》)
【歌诀】
健脾参术与陈皮 枳实山楂麦蘖↑①随
曲糊作丸米饮↑②下 消补兼行胃弱宜
枳术丸亦消兼补 荷叶烧饭上升奇
【注释】 ①麦蘖:蘖(niè),音聂。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麦蘖,即麦芽。
②米饮:即米汤。
【组成】 人参 土炒白术 陈皮 炒麦芽各二两 山楂一两半炒枳实三两
【用法】 上6味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钱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 健脾消食。
【主治】 脾胃虚弱,饮食内停。症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体倦少气。
【方析】脾胃虚弱,饮食内停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人参益气健脾,以补脾虚;用麦芽消食积,健脾开胃,共为君药。以白术助人参益气健脾;山楂、神曲助麦芽消食化滞以消食积,共为臣药。又佐以陈皮理气健脾和胃;枳实行气导滞,消积除痞。诸药相合,共成消补兼施之剂,使脾健食消。因本方君药有人参,故又叫“人参健脾丸”。
【附方】枳术丸(《脾胃沦》)引张元素方)枳实一两白术二两,二药同研为极细末,用荷叶裹包陈米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十丸,白开水送下。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症见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按:本方亦为消补之剂,乃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之中。用荷叶烧饭为丸,是取其养脾胃而升发清气,助白术健脾益胃,增强消化功能。荷叶与枳实相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使脾健积消。
4.参苓白术散补脾。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 人参茯苓 白术 陈皮 山药 炙甘草各二斤白扁豆一斤半莲子肉 砂仁薏苡仁桔梗各一斤
【用法】上11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用大枣煎汤送下。本方做成丸药(水丸)即“参苓白术丸”,每次服6~9g,每日2次,用枣汤或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补肺气。
【主治】 脾胃虚弱夹湿证。症见饮食减少,四肢乏力,便溏,或泻,或吐,形体消瘦,胸脘闷胀,舌苔白腻,脉细缓或虚缓等。
【方析】脾胃虚弱为本方主证,夹湿为本方兼证。故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健脾为君药。白术、茯苓、山药助君健脾益气,且白术可燥湿,茯苓渗湿,使湿有去路,共为臣药。莲子肉、白扁豆补脾止泻;薏苡仁渗湿健脾止泻;砂仁、陈皮醒脾和胃,行气化滞,且补气而不壅;桔梗为手太阴肺经引经药,配入本方可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祛湿,又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气,所以方歌说“桔梗上浮兼保肺”;用大枣煎汤送服,也是因它有补养脾气的功能,均为方中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本方在《方剂学》教材中归属补益剂,为补气的代表方剂。其组成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陈皮、桔梗而成。方中无一味消导药,而重在益气健脾,是以补为消,脾胃一强,饮食自然正常。由于本方兼有渗湿止泻及补肺之效,故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亦可用治兼有肺气虚,短气咳嗽者,为“培土生金”法中常用方剂。
5.枳实消痞↑①丸(李杲) 补脾消痞。
(《兰室秘藏》)
【歌诀】
枳实消痞四君↑②全 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 清热破结补虚痊③
【注释】 ①痞:痞(pǐ),音匹。是胸腹间产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本方所消之痞,乃是心下痞满(即胃脘部堵闷不舒)
②四君:见四君子汤。
③痊:痊(quán),音全。即痊愈。
【组成】 枳实 黄连各五钱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 白术茯苓 炙甘草 麦芽各二钱 干姜一钱 厚朴四钱
【用法】上10味共研细末,用汤浸蒸饼成糊与药末和匀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七十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亦可做汤剂,水煎服。
【功用】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症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调等。
【方析】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为本方主证。常因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无形之寒热中阻,则气壅湿聚,痰食交阻而成。故方巾以枳实行气消痞为君。厚朴行气燥湿除满;黄连清热燥湿而除痞,共为臣。君臣相配,加强消痞除满之效。半夏曲温胃化痰,散结和胃;干姜温中祛寒,二药相合,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助枳、朴行气消痞。麦芽消食去滞;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兼有调和诸药之用。制丸用蒸饼,乃因其是用面发酵后制成,能养脾胃,助消化。诸药相合,有消积除满,清热破结,补虚的功效。
按:本方所治之痞满,乃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于寒,实多虚少之证。帮方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意在行气消痞。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临证可依据虚实寒热程度不同,酌情调整用量。
因方中枳实、厚朴用量大,气滞是主证,故有的《方剂学》教材将本方归入理气剂,中有一定道理的。
6.鳖甲饮子(严用和) 疟母①。
(《重订严氏济生方》)
【歌诀】
鳖甲饮子治疟母 甘草芪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 乌梅姜枣同煎服
【注释】 ①疟母:疟疾久久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于胁下,出现结块(多见于左胁下),名为疟母。类似久疟后脾脏肿大的病证。
【组成】 醋炙鳖甲 土炒白术川芎酒炒白芍槟榔煨草果厚朴 陈皮 甘草各一钱 炙黄芪一钱半 生姜三片大枣一枚 乌梅少许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软坚散结,行气活血,祛湿消癥。
【主治】 疟母。症见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结块,胁腹胀痛;以及癥积结于胁下,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等。
【方析】疟母为本方的主证。由于本证因疟邪久留不去,正气日衰,气血运行不畅,寒热痰湿与气血搏结,聚而成形,留于胁下所致。故气血亏损,正气不足为本方兼证。方中以鳖甲为君,咸寒人肝,软坚散结消癥,又滋阴补虚清热。川芎行气活血;槟榔行气攻积;草果燥湿散寒,除痰截疟;陈皮、厚朴燥湿除满,下气消痰,共为臣药。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使气旺以促血行;白芍益阴养血柔肝;加姜、枣调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少许乌梅,与芍药、甘草相配,可酸甘化阴,又能引药入肝,以除瘀结,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气畅血行,湿去痰消,攻邪而不伤正,扶正以助除疟母。
7.葛花解醒↑①汤(李杲)酒积。
(《兰室秘藏》)
【歌诀】
葛花解酲香砂仁 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曲干姜兼泽泻 温中利湿酒伤珍
【注释】 ①酲:酲(chéng),音程。即喝醉了神志不清。解酲,能解除酒醉。
【组成】 葛花 砂仁: 白豆蔻仁各五钱 木香 白茯苓猪苓 人参 陈皮各一钱五分 青皮三钱 白术 神曲 干姜泽泻各二钱
【用法】 上13味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用白开水凋服三钱。
【功用】 分消酒湿,温中健脾。
【主治】 饮酒过度,湿伤脾胃。症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饮食减少,身体疲倦,小便不利,或泄泻。
【方析】饮酒过度,酒湿停积为本方主证。脾胃虚寒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甘平无毒能解酒的葛花为君药,使湿热从肌表而出。用神曲解酒消食;砂仁、白蔻仁行气醒脾和中,开胃消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酒湿从内外分消。又佐以陈皮、木香、青皮理气化滞;干姜温中;人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热从小便去。
按:本方善治脾胃虚寒,中阳不振,饮酒过度之证。故歌中说“温中利湿酒伤珍”。若湿热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证,又当减去辛燥之品,改用清热祛湿之品。

八、理气之剂(一)
理气之剂,即理气剂。能调理气机,治疗各种气病的方剂。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行全身,温养内外,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若因情志失常,或寒温不适,或饮食失调,或劳役过度等因素,均可使气机升降失常,而产生各种气病。概括归纳常见的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等证。其治疗分别运用补气、行气、降气、升陷、开闭等方法。气虚证的治法与方剂,已见于补益剂中,理气之剂多以理气药为主组成,治疗气滞、气逆等证。因此,理气剂主要分行气和降气两大类。
1.补中益气汤(李杲) 补气升阳。
(《脾胃论》)
【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①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归术 调中益气畅脾神
【注释】 ①内伤:伤于饮食劳役、七情六欲为内伤。
【组成】 黄芪病甚,劳倦热甚者一钱 炙甘草各五分 人参白术各三分 橘皮 升麻 柴胡各二分或三分 当归身二分
【用法】 上8味药切碎,水煎一次,去渣,空腹稍热服。亦可照本方做成蜜丸或水丸,即“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9g,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胃气虚证。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②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温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等。尚可见头痛恶寒,动即气喘。③气虚下陷证。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
【方析】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气虚下陷均为本方的主证。头痛恶寒,气喘为本方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为君药。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助君药补脾益肺固表,共为臣药。当归身补血;陈皮理气健脾,且使补气不壅,共为佐药。使以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炙甘草益气调药。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诸症自除。
按:本方在《方剂学》教材中归属于补益剂。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弱而致发热,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口渴多汗及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证均有较好的疗效。如果是阳气虚弱的人感受了外邪,可以在本方中加入适当的解表药,乃有益气解表之功。方歌中言:“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即是此意。
本方为李杲“甘温除热”之代表方,此热就是气虚发热,时发时止,通过甘温益气可解除。
【附方】 调中益气汤(《脾胃论》) 即本方去白术、当归身,加木香6g,苍术9g,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调中祛湿。
主治:脾胃不调,胸满短气,饮食减少,四肢倦怠,口不知味,以及食后呕吐等症。
按:本方加木香可升可降,善行脾胃气滞,兼能健脾消食;苍术燥湿健脾,故更适于脾胃气虚,湿阻中焦,气机阻滞者。
2.乌药顺气汤(严用和) 中气①。
(《济生方》)【歌诀】
乌药顺气芎芷姜 橘红枳桔及麻黄
僵蚕炙草姜煎服 中气厥逆↑②此方详↑③
【注释】 ①中气:中(zhòng),音众,作中伤解。中气,此指因怒动肝气,气逆上行所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身体四肢逆冷等症。
②厥逆:即四肢逆冷。
③详:即周密完备。
【组成】 乌药 橘红符二钱 麻黄去根节 川芎 白芷炒枳壳桔梗各一钱炮姜僵蚕炙甘草各五分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 顺气、祛风、化痰。
【主治】中气证。症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急,四肢逆冷,脉沉伏等;或中风而见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謇涩,口眼斜,喉中气急有痰者。
【方析】中气证(大怒引动肝气上逆)为本方的主证。中风有痰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乌药通调逆气,为君药。陈皮、枳壳助君药理气,以调顺逆气;麻黄、桔梗宣通肺气,与枳壳相配,升降并用,凋畅气机,共为臣药。白芷散风;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气逆会生痰,故用僵蚕祛风化痰散结;炮姜温经通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顺气祛风化痰之功。
按:严用和所著《济生方》中未见此方。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载,各药用量有不同。
3.越鞠↑①丸(朱震亨)六↑郁②。
(《丹溪心法》)
【歌诀】
越鞠丸治六般郁 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 气畅郁舒痛闷伸
又六郁汤苍芎附 甘苓橘半栀砂仁
【注释】 ①越鞠:鞠(jū),音居,同“郁”。越鞠,即发越郁结之气。
②六郁:指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组成】 川芎 苍术 香附栀子神曲各等分
【用法】 上5味药共研细末,用水做成丸药如绿豆大,每次服三钱,温开水送下。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药量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六郁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
【方析】气郁为本方主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均为本方兼证。故方中以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为君药。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既助香附行气解郁,又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为臣药。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共为佐药。痰郁多由气郁而湿聚痰生,亦与气、火、湿、食诸郁有关,诸药合用,气机流畅,五郁得解,痰郁自除。
按:本方为治郁证之大法。临证应用时,可根据六郁的偏重灵活加减。如气郁甚者,可再加木香、槟榔;食郁甚者可再加山楂、麦芽、砂仁;血郁甚者再加桃仁、红花;痰郁甚者可加南星、半夏、瓜篓;火郁甚者可再加青黛、黄芩;湿郁甚者可再加茯苓。若兼有寒者,也可加干姜、吴茱萸祛寒。【附方】六郁汤(《医学正传》卷二引丹溪方)川芎醋炒香附赤茯苓 橘红制半夏 山栀各一钱苍术 砂仁甘草各五分
用法:诸药切细,作一服,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祛湿化痰。
主治:与越鞠丸相同。
4.苏子降气汤 降气行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苏子降气橘半归 前胡桂朴草姜依
下虚上盛↑①痰嗽喘 亦有加参贵合机↑②
【注释】 ①下虚上盛:又称下虚上实。下虚,是指肾阳虚乏;上盛,是指痰涎上壅于肺。
②合机:即符合病机。
【组成】 紫苏子制半夏各二两半川当归 橘红各一两半 前胡 厚朴各一两 肉桂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用法】上8味药共研成细末,每次用二、三钱,加生姜3片同煎温服。照本方制成的水丸,即“苏予降气丸”,每次服3~9g,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证。症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方析】上实(痰涎壅肺,肺气上逆)为本方主证。下虚(肾阳虚乏)为本方兼证。故方巾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降逆化痰;厚朴、橘红、前胡皆可下气消痰,降逆除满,四药合用,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以治上实,共为臣药。肉桂温肾壮阳,纳气平喘;当归养血补肝,同肉桂以温补下虚,《神农本草经》又谓当归“主咳逆上气”;加生姜可散寒祛痰止咳,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诸药相配,上下兼顾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喘咳自平。阳气大虚者,可加入人参以大补元气,但量宜小。
5.四七①汤(陈言) 开郁化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四七汤理七情气↑② 半夏厚朴茯苓苏
姜枣煎之舒郁结 痰涎呕痛尽能纾↑③
又有局方名四七 参桂夏草妙更殊
【注释】 ①四七:方由四味药组成,用以治疗七情病,所以叫四七汤。
②七情气:即由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影响而致的气郁。
③纾:纾(shū),音书。即缓和,解除。
【组成】 制半夏五钱姜制厚朴三钱茯苓四钱紫苏叶二钱
【用法】 4药切碎,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主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咳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
【方析】气郁为本方的主证。痰涎结聚为兼证。或咳或呕或喘均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结开郁,且又可和胃止呕,为君药。厚朴下气除满,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湿;紫苏叶质轻辛温,芳香疏散,可宽中散邪解郁,与君药相配,则升降并用,有利于气机条畅,更增强宽胸畅中,行气解郁之功;加生姜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呕,辛散化痰结;大枣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养血柔肝,皆为佐药之用。
【附方】 《局方》四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肉桂 炙甘草各一两 制半夏五两
用法:共研粗末,每次服三钱,加生姜3片同煎温服,,
功用:温中解郁,散结化痰。
主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症见心腹绞痛,不思饮食,臌胀喘急等。
按:本方原名“七气汤”,以治七情气郁证,故名之。因气郁日久,正气不足,故用人参补气健脾;肉桂辛热,散寒疏气止痛;郁久生痰,半夏、生姜辛散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又助人参补气健脾,所以本方更适合郁结偏寒兼有气虚的证候。若绞痛过甚者,可加延胡索同煎,疗效更好。
6.四磨①汤(严用和) 七情气逆。
(《济生方》)
【歌诀】
四磨亦治七情侵 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 实者②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 五磨饮子白酒斟
【--注释】①四磨:方中四味药非久煎不能出性。但煎煮过久,又会使芳香的气味散失而疗效减弱,因此采取四味药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沸的方法,故名四磨汤。
②实者:指身体壮实者。
【组成】 人参乌药槟榔沉香各等分
【用法】 四药磨浓汁后和水煎三、四沸,温服。
【功用】 行气疏肝,降逆宽胸,兼益气。
【主治】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逆不降。症见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等。
【方析】肝气郁结,气逆不降为本方的主证。患者体弱气虚为本方兼证。故方中乌药行气疏肝解郁,为君药。沉香顺气降逆以平喘;槟榔行气化滞以除满,沉香、槟榔都能降气,配合君药调逆气,共为臣药。又恐三药耗损正气,故佐以人参益气扶正,使郁结散而正气不伤。
按:本方是以行气降逆为主,兼以益气扶正,是邪正兼顾,治疗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横犯上逆诸证。若为体实气足之人,可不用人参而用枳壳,以加强行气降逆之功。此即方歌所言“实者枳壳易人参”。
【附方】 五磨饮子(《医便》) 即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各等分,用白酒磨汁服。
功用:行气降逆。主治:大怒暴厥(即因大怒而致气闭假死的“气厥证”)或七情郁结等。症见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按:本方与四磨汤均能行气降逆,主治气滞、气逆证。但四磨汤有人参益气扶正,兼顾其虚。本方全用行气破结之品,力猛势峻,故仅适于体壮气实而气结较甚之证。
7.旋覆代赭汤(张机) 痞硬↑①噫↑②。
(《伤寒论》)
【歌诀】
代赭旋覆用人参 半夏甘姜大枣临
重以镇逆咸软痞 痞硬噫气力能禁
【注释】 ①痞硬:此指胃脘部胀闷难受,如有物堵住。
②噫气:噫(yī),音衣。噫气,又称“嗳气”。即饱食之息,其症状为胃中似有气上冒,微有声响。
【组成】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 代赭石打碎先煎(20分钟),再放入余6味药,旋覆花布包煎,用水煎服,分3次温服。
【功用】 降气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舌苔白滑,脉弦而虚等。
【方析】痰浊内阻,胃气上逆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弱为兼证。故方中旋覆花性味咸温能下气消痰涎,降逆以除噫,软痞硬为君药。代赭石苦寒,体重而沉降,善镇逆气上冲,助君降逆而止呕噫;生姜、半夏温胃化痰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而补虚,共为佐药。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合用,使痰浊得消,胃虚得补,气逆得降,则心下痞硬得除,噫气自止。

八、理气之剂(二)
8.正气天香↑①散(罗知悌) 顺气调经。
(《绀珠↑②经》)
【歌诀】
绀珠正气天香散 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 气行血活经自匀
【注释】 ①天香:天,指天台乌药(天台为产地,天台产者为佳)。香,即香附。因本方的君药为乌药与香附,故方名“正气天香散”。
②绀珠:绀(gàn),音干。绀珠,即罗知悌所著《绀珠经》的简称。
【组成】 香附八两乌药二两紫苏叶干姜陈皮各一两
【用法】 上药研成细末,每次服五、六钱,水煎服。
【功用】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主治】 女子肝郁气滞,郁气上冲心胸之间。症见胁肋刺痛,月经不凋,乳房胀痛等。
【方析】肝郁气滞,郁气上冲为本方主证。血行不畅,月经不调为兼证。方巾重用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乌药行气散郁止痛,为君药。陈皮助君药理气解郁,为臣药。紫苏助香附理血分之气;干姜温中散寒,通经活血止痛,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气行郁解,气行则血行,月经也就恢复正常。
按:本方以行气为主,兼有温胃散寒之效,故适用于气滞寒凝诸痛。
9.橘皮竹茹汤(严用和) 胃虚呃逆↑①。
(《济生方》)
【歌诀】
橘皮竹茹治呕呃 参甘半夏枇杷麦
赤茯再加姜枣煎 方由金匮此方辟
【注释】 ①呃逆:因胃气上逆而发出的呃声。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的症状。
【组成】 橘皮 竹茹 半夏 枇杷叶 麦冬 赤茯苓各一两 人参 甘草各半两
【用法】 上8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5片,大枣3枚同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降逆止呃,清热和胃。
【主治】 胃虚有热。症见口渴,干呕呃逆等。
【方析】胃热呃逆为本方主证。胃虚为本方兼证。方中用橘皮理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降逆止呕,共为君药。枇杷叶助竹茹清降胃热,降逆止呕呃;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呃(生姜为呕家圣药),共为臣药。麦冬养胃阴,清虚热;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虚和胃;赤茯苓降心火而清虚热,共为佐药。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药之用。
按:本方是严用和在《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的基础上加枇杷叶、麦冬、赤茯苓、半夏而成。二方可均可治疗胃虚有热,胃气上逆之呃逆证。但《济生》橘皮竹茹汤更适用于胃中气阴俱虚之胃热呕呃证,临床多治久病虚赢,虚火上逆之呕逆。若是虚寒性和实热性干呕呃逆,均不宜使用。
10.丁香柿蒂汤(秦景明) 病后寒呃。
(《症因脉治》)【歌诀】
丁香柿蒂人参姜 呃逆因寒中气戕↑①
济生↑②香蒂仅二味 或加竹橘用皆良
【注释】 ①戕:戕(qiāng),音枪。即伤害,损伤。
②济生:即指《济生方》中的柿蒂汤。
【组成】 丁香柿蒂 人参 生姜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中降逆,益气和胃。
【主治】 胃气虚寒。症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等。
【方析】胃寒呃逆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丁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柿蒂性温而苦涩,善降逆气,止呃逆,二药相配,温中降逆,为治胃寒呃逆之君药,所以用作方名。臣以生姜温胃散寒,降逆和胃。再佐以人参益气补虚。四药相合,使胃寒去,逆气降,胃虚复,则呃逆自止。
按:本方对胃气虚寒之呃逆有良好效果。临床上凡久病的人(尤其是老人、产妇)以及平日脾胃气虚的人,见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征象,必须注意辨清是虚寒还是虚热,以选择恰当的方剂治疗。
【附方】 (1)柿蒂汤(《济生方》) 丁香 柿蒂各一两仅两味药组成。
用法:两药共研末,每次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降逆。
主治:胃寒气郁,呃逆不止。
(2)丁香柿蒂竹茹汤(《医方考》) 丁香三粒柿蒂竹茹各三钱 陈皮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降逆,化痰和胃。
主治:胃寒气郁有痰之呃逆。
按:丁香柿蒂竹茹汤即柿蒂汤加竹茹、橘红而成。二方均可治胃寒气郁之呃逆,都有良好的效果。不同点在于丁香柿蒂竹茹汤兼有化痰之功,故对气郁有痰之呃逆更为合适。
11.定喘汤(张时彻)哮喘↑①。
(《摄生众妙方》)
【歌诀】
定喘白果与麻黄 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 肺寒膈热↑②喘哮尝
【注释】 ①哮喘:即是呼吸急促,升多降少,喉间有痰声像青蛙叫一样。
②肺寒膈热:指素体多痰(膈间有痰),又外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即肺寒),痰不得出,郁结生热(即膈热)。
【组成】 白果二十一枚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各三钱 苏子二钱 杏仁 黄芩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用法】 上9味水煎服。【功用】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气逆哮喘为本方主证。痰热内蕴为本方的兼证。咳嗽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为君药。白果涩收苦降,敛肺气定痰喘,与麻黄相配,一散一收,既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为臣药。紫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与麻黄相伍,则宜降并用调畅气机;桑白皮、黄芩清泻膈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肺中风寒解散,壅塞宣通,痰热得清,则哮喘可平。
按:本方主要用于素体痰多,气不通利,又感受风寒,致肺气壅闭,痰不得出,气逆而喘之证,且痰随气动而有声为哮。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不宜使用本方。
增 辑
1.苏合香丸脏腑中恶↑①,小儿客忤↑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苏合香丸麝息香 木丁薰陆↑③气同芳
犀冰白术沉香附 衣用朱砂中恶尝
【注释】①中恶:指因触冒不正之气或猝见怪异而大惊恐,忽然出现手足厥冷,面色发青,精神恍惚,头目昏晕,或错言安语,甚则口噤、昏厥等症。
②客忤:忤(wǔ),音午。客忤,指小儿突然受外界异物、巨响,或见到陌生人的惊吓后气乱而致的昏厥。
③薰陆:指薰陆香(即乳香)。
【组成】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 冰片符一两麝香研安息香用无灰酒(即好黄酒)一升熬膏 青木香 丁香 乌犀屑白术 沉香 香附白檀香各二两朱砂研,水飞二两 薰陆香别研一两 原书还有荜茇 诃子各二两
【用法】上15味药研为细末,再和研匀(朱砂另研),将安息息香膏和蜜,与药末和匀,制成丸药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次服四丸,温开水化服送下,老人、小儿可服一丸,温酒化服也行。(现均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每次一丸,温开水化服。小儿减半)
【功用】 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主治】 中恶客忤,中寒气闭。症见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苔白脉迟,或心腹猝痛,甚则昏厥,或痰壅气阻,突然昏倒等。
【方析】本方所治诸症,多因秽浊之气或寒湿痰浊阻滞气机,气郁闭阻,蒙蔽神明所致,故气郁闭阻,蒙蔽神明为本方的主证。气闭不行,则血行不畅,所以血滞、寒、湿、痰浊均为本方的兼证。方中苏合香辛散温通,芳香辟恶,通窍开郁;麝香、安息香均辛温芳香,辟恶开窍,行气解郁,三药共为君药。冰片芳香走窜,助君药开窍醒神;白檀香、木香、沉香、香附、丁香行气解郁,芳香辟秽,散寒止痛,共为臣药。乳香活血化瘀止痛;荜茇辛热,温中散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浊;犀角(水牛角代)清心解毒;朱砂镇心安神;诃子收涩敛气,防诸香药辛散走窜,耗散正气,共为佐药。诸药相合,是治疗脏腑中恶气闭的有效方剂。
按:本方配伍是以芳香开窍药为主,配伍大量辛香行气之品,是治疗寒闭证的常用方。故在《方剂学》教材中,将其归人开窍剂中论述,是温开的代表方,适应证较广,凡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疫之气,属于寒闭证者均可用之。脱证禁用。
2.栝蒌薤白汤↑①(张机) 胸痹↑②。(《金匮要略》)
【歌诀】
栝蒌薤白治胸痹 益以白酒温肺气
加夏加朴枳桂枝 治法稍殊名亦异
【注释】 ①栝蒌薤白汤:原书名为栝蒌薤白白酒汤。
②胸痹:痹(bì),音闭。胸痹指因胸阳不振,胸中痰阻气滞所致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咳唾等。
【组成】 栝蒌实一枚薤白半升 白酒(即现时黄酒)七升
【用法】 三味药同煮,分二次服。
【功用】 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 胸痹。症见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方析】胸痹为本方的主证。故方巾用栝蒌理气宽胸,涤痰散结,为君药。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为臣药。两药相配,一祛痰结,一通气机,为治胸痹之要药。佐以辛散温通的白酒,行气活血,助药力上行,且温肺气,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三药合用,共奏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效。使胸中阳气宣通,痰浊消而气机畅,则胸痹证可除。
【附方】 (1)栝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用法: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用黄酒适量,加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甚。症见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得安卧等。
(2)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升桂枝一两栝蒌一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
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
主治:胸痹,气结在胸。症见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均可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胸中的胸痹证。但具体症状有别,所以治法亦稍有不同,方药略有增减,方名也就各异。其中瓜萎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通用于胸痹而痰浊较轻者,以胸痛、喘息、短气为主要表现;瓜篓薤白半夏汤较上方增加半夏一味,则祛痰散结之力较大,适用于胸痹而痰浊较盛者,症见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且不能安卧;枳实薤白桂枝汤是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又增加枳实、厚朴、桂枝而成,枳实、厚朴下气除痞散满,桂枝通阳而平降冲逆,因其善长下气降逆,消痞除满,故适用于胸痹而气结较甚者,症见胸中痞满而痛,气从胁下上抢心等。
3.丹参饮心胃诸痛妇人更效。
(《时方歌括》)
【歌诀】
丹参饮里用檀砂 心胃诸痛效验赊↑①
百合汤中乌药佐 专除郁气不须夸
圣惠↑②更有金铃子 酒下延胡均可嘉↑③【注释】①赊:赊(shē),音奢。即长远。这里指疗效可靠持久。
②圣惠:即《太平圣惠方》。
③嘉:即赞美、嘉奖。此处指疗效显著。
【组成】 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半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气血瘀滞互结的心胃诸痛。
【方析】血瘀为本方的主证。气滞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丹参活血祛瘀,为君药。檀香、砂仁行气宽中而止痛,为佐药。三药合用,使瘀去气行,气血通畅,则疼痛白止。
按:本方重用活血祛瘀的丹参为君药,故名“丹参饮”。在《方剂学》教材中归属于理血剂,为活血祛瘀的代表方剂
【附方】 (1)百合汤(《时方歌括》) 百合一两 乌药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止痛。
主治:气郁所致心胃疼痛。
(2)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 金铃子延胡索各等分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服9g,酒调下。
功用:行气舒肝,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有热。症见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按:百合汤中百合可清润心肺,益气调中;乌药舒理胸腹气滞,行气止痛,所以专治气郁而致心胃疼痛。原书云: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可见本方更适用于气郁偏热的胃痛。金铃子散中金铃子苦寒,可疏肝泄热;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用酒调下,可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故对肝胃气滞血瘀诸痛属热者有很好疗效。

九、理血之剂(一)
理血之剂,即理血剂。是调理治疗血分病证的方剂。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四肢百骸。一旦受某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血液耗伤,或血行不畅,或离经妄行,或瘀蓄某处,均可导致血分病证。常见的如血虚、瘀血和出血的证候。因此,理血之剂是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补血、活血祛瘀和止血的作用,治疗血虚、血瘀和出血证的方剂。故理血剂又有补血、活血祛瘀和止血之分。但很多方剂书均将补血之剂归入补益剂中论述,学者可相互参照。
1.四物汤 养血通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四物地芍与归芎 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 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 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①芪地草 加粟↑②煎之名胃风
【注释】 ①却:即祛除。
②粟:指粟米(即小米)。
【组成】 熟地黄 当归 白芍川芎各等分
【用法】 上四味药研为粗末,每次三钱,水煎去渣,空腹热服。
【功用】 补血调血。
【主治】 营血虚滞。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唇爪无华,妇女月经不凋,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质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析】血虚为本方的主证。血滞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血为君药。当归助君药补血,且能活血而行滞,是妇科调经的要药,为臣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共为佐药。四药合用,既可补血,又能行血,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补中有散,散中有收,共成补血调血的良方。
按:本方在《方剂学》教材中,归属于补益剂。足补血的基本方,也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凡一切血虚证及月经不调证,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原书四药等分,未分主次,其义示人以大法。故使用本方时,应视病证而定君药。若取补血,当重用熟地黄为君;若作调经,应以当归为主,加大剂量;若用于活血,可重用当归、川芎为君,且白芍易赤芍。临床使用时,可随证加减。
【附方】 (1)八珍汤(《正体类要》) 即本方合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制成蜜丸,即“八珍丸”,每次服三钱,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2)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即八珍汤再加黄芪、肉桂而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熟地 当归白芍药川芎黄芪肉桂各等分
用法:10味药剉为粗末,每次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同煎,不拘时候温服(制成蜜丸,即“十全大补丸”,每次服三钱,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气血双补,助阳固卫。
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腰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3)胃风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十全大补汤除去黄芪、熟地黄、炙甘草,加粟米(即小米)百粒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温胃祛风。
主治:胃肠虚弱,风冷乘虚侵入,客于肠胃。症见大便泄泻,完谷不化,或大便下血等。
2.人参养荣汤 补气养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人参养营即十全↑① 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 肺脾气血补方先
【注释】 ①十全:即“十全大补汤”。
【组成】 白芍药三两 当归一两 陈皮一两 黄芪一两桂心一两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炙甘草一两 熟地黄七钱半五味子七钱半茯苓七钱半远志半两
【用法】上12味药剉成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同煎,去渣温服。照本方制成蜜丸,即“人参养荣丸”,每次服三钱,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积劳虚损,脾肺气虚,营血不足。症见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体倦肌瘦,身热自汗,毛发脱落等。
【方析】脾肺气虚,营血不足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补脾气益肺气;白芍补血敛阴,两药相合,益气补血,共为君药。黄芪助人参补脾益肺,且又固表止汗;白术助人参健脾益气,且又可燥湿,使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当归、熟地助白芍补血,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血不滞,补气不壅;茯苓健脾渗湿,且又宁心安神;五味子敛阴止汗,配合参、芪可益气固表,加强补肺养心的作用;远志养心安神;桂心补阳活血,与方中补气、补血药相伍,可温化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且调和诸药,有佐使之用。
按:本方即由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陈皮、远志、生姜、大枣而成。其功用不仅益气补血,兼可养心安神。去掉行气活血的川芎,则使补血作用更显。补气药中配少量行气药陈皮,使补气不壅,更增强补气之效。在《方剂学》教材中,本方归属于补益剂(气血双补)。
3.归脾汤(严用和) 引血归脾。
(《济生方》)
【歌诀】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①健忘俱可却 肠风②崩漏③总能医
【注释】 ①怔忡:即患者感到心跳剧烈。
②肠风:此指脾虚不能统摄而致便血。
③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的一种出血证。崩是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漏是出血量少,但持续不断,其病势较缓。【组成】 白术一两 人参半两黄芪一两当归半两 炙甘草二钱半茯神一两远志半两 酸枣仁一两 木香半两龙眼肉一两
【用法】中10味药切碎,研成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上滓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人参归脾丸”。每次服三钱,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②脾虚不能统血。症见便血、崩漏,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等。
【方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及脾不统血均为本方的主证。脾虚生湿,湿浊下注之带下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人参、黄芪补脾益气,使气旺生血,气旺统血,共为君药。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白术健脾燥湿,与参、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共为臣药。酸枣仁、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气补血不壅滞,不碍胃;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以资生化,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但以益气健脾为主,使脾健气血生化有源,统血摄血有权。冈生血、统血都归脾,故名归脾汤。
按:本方在《方剂学》教材中归属于补益剂,方中气血并补,且以补气为主,但确为补血的代表方剂,意在补气生血,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健血生,血足则心有所养,怔忡健忘可消除。脾气旺就能统血摄血,所以凡肠风、崩漏诸证属心脾两虚者均能治疗。
4.养心汤(杨士瀛) 补血宁心。
(《仁斋直指方论》)
【歌诀】
养心汤用草芪参 二茯芎归柏子寻
夏曲远志兼桂味 再加酸枣总宁心
【组成】 炙甘草四钱 炙黄芪 白茯苓 茯神 川芎 当归半夏曲各半两人参柏子仁远志 肉桂五味子酸枣仁各一分
【用法】 上13味药共为粗末,每次用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用】 补血养心。
【主治】 心虚血少。症见心神不宁,怔忡惊惕等。
【方析】心虚血少,心神不宁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当归补血养心,为君药。人参、黄芪补益心气,且益气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则心血虚得补;酸枣仁、柏子仁补血养心安神,共为臣药。茯苓、茯神补益心脾,宁心安神;远志安神益智;半夏曲去痰涎;川芎行气活血;五味子收敛心气,防止心气耗散;肉桂与参、芪、当归等补气补血药相配,可温化阳气,鼓舞气血生长,加强补血养心之功,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血宁心之功。
5.当归四逆↑①汤(张机) 益血复脉。
(《伤寒论》)
【歌诀】
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木通着
再加大枣治阴厥↑② 脉细阳虚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 发表温中通经脉
不用附子及干姜 助阳过剂阴反灼【注释】 ①四逆:此指手足厥冷,只是手从指至腕,足从趾至踝不温。
⑦阴厥:即寒厥。此是因阳虚血弱,又受寒邪,寒凝经脉,四末失其温养,而致手足厥冷。
【组成】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炙甘草二两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用法】 上7味药水煎,分3次温服。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复脉。
【主治】 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亦可治寒入经络而致腰、股、腿、足疼痛。
【方析】阳虚血弱,经脉受寒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当归辛甘温,补血和血,畅通血行;桂枝辛甘温,温阳散寒,温经通脉,以祛经脉中的寒邪,共为君药。芍药酸苦微寒,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以补血虚;细辛助桂枝温经散寒,共为臣药。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血虚得补;且甘草合桂枝,又辛甘化阳,加强桂枝温阳散寒之力;甘草合芍药,则酸甘化阴,加强芍药补血养阴之效;木通通血脉,利关节,又防桂枝、细辛辛燥伤阴,共为佐药。甘草兼有凋药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按:本方所治阴厥与四逆汤(见祛寒之剂)所治阴厥大有区别。本方证是因为阳虚血弱,经脉受寒所致,只限手足厥寒,其肢厥程度较四逆汤为轻,并见舌淡脉细等血虚之象。而四逆汤证中肾阳衰极,阴寒内盛所致,其厥逆严重,肢冷上过肘,下过膝,并见全身虚寒征象,临证须注意辨别。在《方剂学》教材中,均将本方放在温里剂中论述,乃是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牛姜汤(《伤寒论》) 本方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而成。
用法:水酒各半煎,分五次温服。
功用:养血通脉,温中散寒。
主治:平素胃中有寒,阳虚血弱,经脉受寒。症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
按:如果患者内有久寒(即平素胃中有寒),又见到脉细欲绝的阴厥,就须在当归四逆汤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姜与桂枝、细辛相合,又可发散在表之寒。
附子、干姜均为大辛大热之品,可助阳散寒治阴厥。但辛热太过易灼伤阴血,本方证虽有阳气不足,然肝知亦虚,所以不用。
6.桃仁承气汤(张机) 膀胱蓄血↑①。
(《伤寒论》)
【歌诀】
桃仁承气五般奇 甘草硝黄并桂枝
热结膀胱少腹胀 如狂蓄血最相宜
【注释】 ①蓄血:病证名。指邪在太阳(表证)没有解除,病邪随经传入膀胱化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所致的蓄血证(即血瘀于下焦)。
【组成】 桃仁五十个 炙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大黄四两桂枝二两
【用法】 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服。芒硝宜溶服。
【功用】 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症见少腹急结(即感拘急胀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谵语烦渴,甚则其人如狂,脉沉实或涩等。【方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随经入膀胱腑化热,与血结于下焦所致。故血热互结而致下焦蓄血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桃仁破血下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使瘀热从大便而去,共为臣药。炙甘草益气凋药,缓诸药峻烈之性,使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五药相配,使蓄血去,瘀热清,诸症自平。
按:如表证末解者,当先解表,而后再用本方。
7.犀角地黄汤(孙思邈) 胃热吐血。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犀角地黄芍药丹 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黄阳毒↑①皆堪治 或益↑②柴芩总伐肝
【注释】①斑黄阳毒:即阳毒发斑。阳毒,指热邪较重,热壅于上。斑,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抚之不碍手。此乃因胃热盛,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则发斑成片。热毒甚则斑色紫黑。
②益:即增加。
【组成】 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 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用法】 上4味药。水煎(犀牛为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猎,临床上犀角用水牛角代替,用量为犀角的10倍,全书同),分三次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①伤寒温病,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谵语,昏狂发斑,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②热伤血络,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溲血(尿血),舌红绛,脉数等。③蓄血留瘀。症见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析】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为本方的主证。离经之血,留而为瘀,或热与血结成瘀,此蓄血留瘀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犀角咸苦寒,入心、肝、胃经,善清心、肝、胃三经血分实热而凉血解毒;生地黄甘寒,凉血止血,清热养阴,为君药。芍药(以赤芍为宜)、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血,且化斑,为臣药。四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按:若郁怒而致肝火盛出血者,可用本方加柴胡、黄芩以清泻肝火。
8.咳血方(朱震亨) 咳嗽痰血。
(《丹溪心法》)
【歌诀】
咳血方中诃子收↑① 瓜蒌海石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②化 咳嗽痰血服之瘳↑③
【注释】 ①收:即指诃子味酸涩收敛,以敛肺止咳。
②噙:噙( qín),音芹。即含在口中。
③瘳:瘳( chōu),音抽。即病愈。
【组成】 青黛诃子瓜蒌仁海石炒山栀(原书未著分量)
【用法】 上5味药共研细末,用白蜜和生姜汁做成丸,含在口中化服。
【功用】清肝宁肺,化痰止咳。【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症见咳嗽痰稠带血,咳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方析】本方证由肝火上逆,火热灼肺,肺络受损而致咳血,故肝火犯肺为本方的主证。肺津受灼为痰是本方的兼证。方中青黛清肝泻火凉血;栀子清泻心肺之火,凉血除烦,且导热下行,二药共为君药。痰不除则咳不止,又臣以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诃子敛肺气止咳,又能下气降火,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肝火得清,火不犯肺,肺润痰化,咳嗽痰血自愈。服时采取噙化方法,意在使药力徐徐入肺,更好地发挥作用。
按:本方证病位在肺,病本在肝,虽治咳血,方中却没有止血药,而是清肝火,化痰热,治病求本,而达到止咳止血的目的。

九、理血之剂(二)
9.秦艽白术丸(李杲) 血痔↑①便秘。
(《兰室秘藏》)
【歌诀】
秦艽白术丸东垣 归尾桃仁枳实攒↑②
地榆泽泻皂角子 糊丸血痔便艰难
仍有苍术防风剂 润血疏风燥湿安
【注释】 ①血痔:此指便血明显的痔疮。可分内痔和外痔两种。
②攒:攒( cuán),即聚。
【组成】 秦艽桃仁 皂角子烧存性,各一两 白术 当归尾 枳实 泽泻各五钱地榆三钱
【用法】 上8味药共研细末,和桃仁泥研匀,煎熟汤打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每次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白开水送下。
【功用】 疏风活血,润燥通便,凉血止血。
【主治】 血痔、痔漏。症见有脓血,大便燥结,痛不可忍等。
【方析】血痔便秘为本方的主证。多因湿热风燥蕴积肠胃,气血不和,以致浊气瘀血滞留肛门所致。血热腐败,则脓血不断。方中秦艽散风除湿,兼能利二便,导湿热从二便而去;桃仁活血祛瘀,又润肠通便,二药共为君药。皂角子润燥滑肠通便;当归尾助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地榆清热凉血止血,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枳实下气破结,通大便,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有助活血祛瘀消痔;泽泻渗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去,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疏风活血,润燥通便,止痛止血之功。
(2)秦艽防风汤(《兰室秘藏》) 秦艽 防风 当归身白术各一钱五分 炙甘草 泽泻各六分 黄柏五分 大黄 橘皮各三分柴胡升麻各二分桃仁30个 红花少许
用法:共为粗末,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痔漏,大便时疼痛。
按:秦艽白术丸、秦艽苍术汤、秦艽防风汤三方均有疏风活血,清热燥湿,通便止痛之功。皆可治痔疮、痔漏、便秘、便时疼痛等证。而秦艽苍术汤为秦艽白术丸去白术、枳实、地榆,加苍术、防风、黄柏、大黄、槟榔,故其燥湿清热通便之力较强,更适用于痔漏便秘湿热偏盛者。秦艽防风汤为秦艽白术丸去皂角子、枳实、地榆,加防风、升麻、柴胡、陈皮、大黄、黄柏、红花、炙甘草而成,故其清热行气活血作用较强。
10.槐花散(许叔微)便血。
(《本事方》)
【歌诀】
槐花散用治肠风↑① 侧柏黑荆枳壳充
为末等分米饮下 宽肠凉血逐风功
【注释】①肠风:前人认为便前下血,下血新鲜(鲜血),直出四射者为肠风。此乃因风邪热毒壅遏于肠胃血分,损伤血络,血渗肠道而致。
【组成】 槐花侧柏叶荆芥穗炒黑枳壳各等分
【用法】 上4药研成细末,用清米汤调服二钱,饭前空腹服。若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下气。【主治】肠风脏毒下血。症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脏毒下血则晦暗),舌红,脉数等。
【方析】 肠风便血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槐花苦寒入大
【附方】 (1)秦艽苍术汤(《兰室秘藏》) 秦艽 桃仁皂角子各一钱苍术 防风各七分 黄柏五分当归尾泽泻各三分槟榔一分大黄少许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水煎服。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止痛。
主治:痔疮、痔漏,大便秘结疼痛。肠经,专泻热清肠,凉血止血,为君药。侧柏叶助槐花凉血止血;荆芥穗炒黑,疏大肠之风并入血分而止血,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使大肠风热下行,为佐药。四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宽肠疏风下行。用米汤调服可养脾胃生津,使凉血清肠不伤脾胃。
11.小蓟饮子(严用和) 血淋↑①
(《济生方》)
【歌诀】
小蓟饮子藕蒲黄 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 血淋热结服之良
【注释】 ①血淋:淋证之一。即小便淋涩不畅,尿时痛而有血。又有血虚、血冷、血热、血瘀之分。本方所治血淋是瘀热结于下焦所致。
【组成】 小蓟藕节 蒲黄 木通 滑石 当归 炙甘草栀子炒黑淡竹叶各半两 生地黄四两
【用法】 上10味药研成粗末,每次用四钱,水煎,去渣温服,饭前空腹服用。
【功用】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 下焦热结之血淋、尿血。症见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等。
【方析】下焦热结之血淋、尿血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小蓟凉血止血为君药。生地黄凉血止血,养阴清热;蒲黄、藕节凉血止血,并能消瘀,使血止而不留瘀血,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加强凉血止血之功。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通淋;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从小便去;当归养血和血,能引血归经,且防诸药寒凉太过,和生地黄相合,又防利尿伤阴,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诸药相合,于凉血止血中寓以化瘀,泻火通淋中寓以养阴,用治下焦热结所致的血淋、尿血,其效甚佳。
12.四生丸(陈自明)血热妄行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四生丸用三般叶 侧柏艾荷生地协
等分生捣如泥煎 血热妄行止衄惬↑①
【注释】 ①惬:惬(qiè),音妾。即满意,称心。
【组成】 生侧柏叶生艾叶牛荷叶生地黄各等分
【用法】 上4味药捣烂做成鸡子大的丸药,每次用一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症见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等。【方析】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衄出血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为君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助君药加强凉血止血之效,并能养阴生津,兼防血热伤阴,为臣药。生荷叶凉血化瘀,使止血不留瘀;生艾叶辛温而不燥,可止血祛瘀,与荷叶相配,既可增强本方止血之功,又可避免血止留瘀之弊。四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作用,使血清血宁,吐血、衄血可止。
按:方中四药俱生用,故名“四生丸”,意在增强凉血止血作用。然只可暂用,中病即止,若多服、久服,寒凉太过,容易造成瘀滞的不良后果,不可不加注意。
13.复元活血↑①汤(李杲) 损伤积血。
(《医学发明》)
【歌诀】
复元活血汤柴胡 花粉当归山甲入
桃仁红花大黄草 损伤瘀血酒煎祛
【注释】①复元活血:本方有活血祛瘀之功,能祛除积在胁下的瘀血,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调畅,血脉通,则胁痛可自平。故名叫复元活血汤。
【组成】 柴胡半两 天花粉三钱 当归三钱穿山甲炮,二钱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红花二钱 大黄酒浸,一两 甘草二钱
【用法】 上8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水酒煎(水和酒比例为3:1),去滓,温热服。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症见胁肋疼痛不可忍。
【方析】因损伤而瘀血留于胁下,胁下痛不可忍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柴胡归肝经,疏肝调气,使气行血活,且引诸药入肝经,与大黄相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更增加攻散胁下瘀血之功,共为君药。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穿山甲破瘀通络;天花粉能入血分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因血瘀久化热),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加酒煎服能增强活血祛瘀之效。
增 辑
1.黄土汤(张机) 便后血。
(《金匮要略》)
【歌诀】
黄土汤将远血↑①医 胶芩地术附甘随
更知赤豆当归散 近血↑②服之效亦奇
【注释】 ①远血:即是先下便后下血,血色黯黑,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
②近血:即是排便时先下血后大便,血色多鲜红,其出血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故名。多见于肠风、痔疮下血。
【组成】 灶心黄土半斤阿胶黄芩 干地黄白术附子炮 甘草各三两
【用法】 先将灶心黄土水煎取汤,再煎余药,分二次服。
【功用】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远血证。症见先便后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亦可治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等。【方析】因本方所治诸证乃因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去统摄所致。故脾阳不足,脾气虚寒所敛远血证为本方的主证。中气虚寒,则阴血生化不足,且便血量多,每易耗伤阴血,所以阴血不足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灶心黄土(即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为君药。附子、白术温阳健脾以摄血,共为臣药。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并能止血;黄芩苦寒,防止附、术温燥太过动血,共为佐药。甘草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标本兼治,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对便血、吐、衄、崩漏因脾阳虚所致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附方】 赤小豆当归散(《会匮要略》)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晒干 当归十两
用法:二药共研细末,每次用浆水(即炊粟米熟,浸冷水中至味酸。或用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调服方寸匕,日三次。
功用:清利湿热,养血活血。
主治:近血证。症见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舌红、脉数等。
按:本方证因湿热蕴结肠中,灼伤血络所致。故方中用赤小豆清热利湿解毒,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当归养血活血;浆水清凉解毒,其功偏清热凉血以血,因此适用于近血证。而黄土汤功偏温阳健脾以止血,所以适用于脾阳虚不统血之远血证。
2.黑地黄丸(刘完索) 便血久痔。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黑地黄丸用地黄 还同苍术味干姜
多时便血脾虚陷 燥湿滋阴两擅长
【组成】 熟地黄 苍术各一斤 五味子八两 干姜一两春季七钱,夏季五钱
【用法】 上4药共研细末,枣肉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0丸,米汤送下。
【功用】 滋阴补血,燥湿温中。
【主治】 便血久痔,脾胃虚弱。症见多时便血,面色青黄,神倦无力等。
【方析】本方证乃因脾胃虚寒,脾不统血而致。多时便血,阴血耗伤,脾胃虚弱,生化无源,则阴血更亏,所以阴血不足,脾虚不能统血为本方的主证。脾虚失运生湿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以滋阴补血。苍术燥湿健脾;干姜温中健脾,二药相合,使湿去脾健,统血有权,共为臣药。佐以酸温之五味子益气滋肾涩血;大枣既可补脾,又可益阴血。诸药相合,共成滋阴养血,燥湿温中,健脾止血之剂。
3.癫狗↑①咬毒汤泻疯狗毒。
(《象山县验方》)
【歌诀】
癫狗咬毒无妙方 毒传迅速有难当
桃仁地鳖大黄共 蜜酒浓煎连滓尝
【注释】 ①癫狗:即疯狗。
【组成】 桃仁去皮尖,七个 地鳖虫七个,活去足,酒醉死大黄三钱
【用法】 上3药共研细末,加白蜜三钱,陈酒一碗煎,连滓服。
【功用】 破血逐瘀排毒。
【主治】被疯狗咬伤。【方析】疯狗为中毒之病犬,咬伤人体后,其毒进人人体血分,发展迅速有危险,故毒滞田血分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地鳖虫破血逐瘀而排毒;大黄荡逐瘀血毒邪,二药共为君药。桃仁破血行瘀,为臣药。白蜜益气补中,解毒,且缓三药峻烈之性,使逐瘀不伤止;陈洒行气活血,促进血行,助君臣大恶血,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破血逐瘀排毒,使薄瘀从二便排出,以免毒气攻心。
按:被疯狗咬伤,毒入血液,无妙方治疗.,本方足仿《金匮要略》“下瘀血汤”之意,以破血逐瘀排毒。所以服后大便中有囟-肠、猪肝样的秽物,小便如苏木汁一般,是瘀惫从二便排出的征象。服用本方不拘剂数,以服后二便如常,为毒气已尽,而止服。
4.血府①逐瘀汤(王清任) 胸中瘀血。
(《医林改错》)
【歌诀】
血府逐瘀归地桃 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 血化下行不作劳
【注释】 ①血府:王清任认为膈以上胸腔为血府。
【组成】 生地黄三钱 当归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枳壳二钱 牛膝三钱 川芎一钱半 柴胡一钱 赤芍二钱 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
【用法】 上11味药,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等。
【方析】胸中血瘀,血行不畅为本方的主证。气滞阻滞,气郁化火,瘀久化热均为本方的兼证。头痛,干呕,饮水即呛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君药。川芎、赤芍、当归助君药活血祛瘀,当归又补血,使祛瘀不伤好血,共为臣药。佐以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升降并用,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行,助君臣活血祛瘀。桔梗不仅开宣肺气,又可载药上行龟胸中;牛膝通血脉,祛瘀血,且引胸中瘀血下行;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合当归使祛瘀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各药互相配合,使瘀去气行热清,诸症白愈。
5.少腹逐瘀汤(王清任) 少腹瘀血。
(《医林改错》)
【歌诀】
少腹逐瘀芎炮姜 元胡灵脂芍茴香
蒲黄肉桂当没药 调经止痛是良方
【组成】 川芎一钱炮姜二分元胡一钱炒五灵脂二钱赤芍二钱小茴香七粒蒲黄三钱 肉桂一钱 当归三钱没药一钱
【用法】 上10味药,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经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方析】少腹瘀血为本方的主证。少腹气滞有寒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五灵脂、蒲黄以活血祛瘀,止痛止血(瘀血不去,可出血不止)为君药。川芎、赤芍、没药、延胡索、当归助君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又补血,与祛瘀药合用,使瘀血去而不伤好血,共为臣药。因少腹有寒,血得温则行,故又佐小茴香散寒理气;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以行瘀止血。诸药相合,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按:方歌云:“调经止痛是良。”此月经不凋是指少腹有瘀血偏寒的痛经、崩漏者服用本方有良效。
6.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半身不遂,口眼斜。
(《医林改错》)
【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 赤芍一钱半 川芎一钱 当归尾二钱地龙一钱黄芪四两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而致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等。
【方析】气虚血滞为本方的主证。瘀血阻络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有祛瘀不伤好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活血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对气虚不能行血而致半身不遂、口眼斜有一定疗效。

十、祛风之剂(一)
祛风之剂,即治风剂。是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能治疗风病的方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概言之,可分“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外风病是指六淫中的风邪侵入人体,留于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筋脉拘急,口眼斜,语言謇涩等证候,一般称为“真中风”。或者出现眩晕头痛,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肌肤瘙痒等症。内风病即内生之风,多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营血虚乏,血不养筋,或邪热亢盛,灼伤阴血,肝木失养所致。其临床见症因发病机理不同,亦各有异。如阴虚阳亢,气血上逆,可见头目眩晕,脑中热痛。甚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此又称“类中风”。如热极生风,常见高热不退,四肢抽搐等症。根据外风宜散,内风宜熄的治则,祛风剂又分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大类。此外,尚有外风引动内风,或内风兼夹外风者,临证当辨证施治,内外兼顾。
1.小续命①汤(孙思邈) 风痉②通剂。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小续命汤桂附芎 麻黄参芍杏防风
黄芩防己兼甘草 六经↑③风中此方通
【注释】①续命:患者正气虚弱,被外风侵袭,突然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困难等症出现,病证危急,服用本方能扶正祛邪,转危为安,故名叫小续命汤。
②风痉:风,此指外受风邪侵袭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等症,又叫“真中风”,即外中风邪。痉,病名。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手足抽搐等为主要见症。痉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寒、痰、湿、火壅滞经络所致。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所致。根据病因不同,痉又有刚痉、柔痉、风痉、痰火痉、虚痉等名称。古人认为伤风有汗为柔痉,伤寒无汗为刚痉。
③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组成】 桂心(《保命集》作桂枝) 川芎麻黄人参芍药 杏仁 黄芩 甘草 防已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祛风散寒,扶正除湿。
【主治】六经中风。症见不省人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即语言困难,说话不流利),或神气溃乱等,即刚柔二痉、风湿痹痛等证。
【方析】六经中风(外风侵袭)为本方的主证。感受外风,每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人,且常夹寒、夹热、夹湿、故正气不足、夹寒、夹湿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防风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药,且能胜湿解痉,为君药。麻黄、生姜、桂枝发散肌表,疏散风寒,以通经络,共为臣药。防己祛风除湿止痛;杏仁能散能降,可疏散肺经风寒痰湿;人参益气补中;川芎、芍药补血和营;附子助阳散寒,既增强补益扶助正气之功,又增强发表散邪之效;黄芩清热,兼防温燥药伤阴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具有辛温发散,扶正祛邪的作用,所以凡六经被风邪所中的病证,均可以用本方加减治疗。
按:方中桂心善于温肾助阳,桂枝则长于散太阳经风寒,温通血脉,临证可随病情需要选用。
2.大秦艽汤(朱震亨) 搜风活血降火。
(《丹溪心法》)
【歌诀】
大秦艽汤羌独防 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 风邪散见可通尝【组成】 秦艽 石膏各_两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白芷 黄芩 生地黄熟地黄 当归 白芍茯苓炙甘草白术各一两细辛半两
【用法】 上16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水煎服。
【功用】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症见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口眼斜,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方析】风邪初中经络为本方的主证。由于风邪多乘人体正气虚而入,且风邪易化热,所以气虚、血虚、内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秦艽祛散一身的风邪,通行经络,为君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之品,能祛风散邪,其中羌活散足太阳膀胱经风邪,细辛、独活散足少阴肾经风邪,白芷散足阳明胃经风邪,防风随诸药搜逐各经风邪,诸药助君药祛散一身风邪,共为臣药。由于诸风药多燥,易伤阴血,且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养筋有关,故又配伍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和血柔筋,防辛燥药伤阴血;川芎行气活血,又善散足厥阴肝经的风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黄芩、石膏清热降火;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乃为风邪化热而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组成一个既能搜逐各经风邪,又有益气养血,活血降火作用的方剂。
3.三生①饮卒中②痰厥③。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三生饮用乌附星 三皆生用木香听
加参对半扶元气 卒中痰迷④服此灵
星香散亦治卒中 体肥不渴邪在经
【注释】 ①三生:方中川乌、附子、南星三味药皆生用,取其力峻而行速,故名三生饮。
②卒中:卒(cù)音促,同“猝”,忽然。中( zhòng) 音众。卒中,即中风,突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等症。
③痰厥:厥证之一。指因痰盛气闭而引起的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证。本方证乃因寒痰壅盛所致。
④痰迷:即痰迷心窍(痰蒙心包)。主要症状有意识模糊,喉有痰声,胸闷,甚者昏迷不醒,苔白腻,脉滑等。
【组成】 生川乌 生附子各五钱 生南星一两木香二钱
【用法】 上4味药研成粗末,每次服半两,加生姜15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散风除痰,助阳祛寒。
【主治】 卒中痰厥。症见突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四肢厥逆,语言謇涩等。
【方析】本方证因阳气衰微,风邪入中,寒痰上壅,胸中清阳之气为浊阴蔽塞不通所致。故中风、寒痰上壅为本方的主证。阳气衰微,气机阻滞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生南星辛苦温,善祛风化痰,为君药。生川乌大辛大热,散风逐寒,通经络,且又补阳;生附子辛热燥烈,补阳温脾,祛风散寒,通行经络,共为臣药。木香理气,使气顺则痰行;煎加生姜十五片,取其辛温发散风寒,辛散化痰涎,且又可制约乌、附、南星之毒,均为佐药。诸药相配,成为散风逐痰,助阳祛寒,通经络之峻剂。
按:《医方集解》所载“三生饮”中无生姜(煎时不加生姜),而是每次服三生饮一两要加人参一两同煎,此即“加参对半扶元气”之意。人参大补元气,扶正以祛邪。若患者平素元气虚弱而突然中风痰迷的,煎服本方,能获得较好效果。
【附方】 星香散(《医方集解》) 胆星八钱 木香二钱用法:共研术服。
功用:化痰凋气。
主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按:天南星为燥痰之品,其燥烈有毒。胆星为南山星牛胆汁浸制而成,其燥烈之性大为减弱,善息风化痰热,且牛胆汁可益肝胆(肝胆属风木)。原书云:“中风体虚有痰者,宜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调下此散。”方中也可加全蝎以息肝风。因本方证中风痰盛,体肥不渴,宜燥湿化痰息风为宜。
4.地黄①饮子(刘完素) 喑厥②风痱③。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歌诀】
地黄饮子山茱斛 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 虚阳归肾阴精足
【注释】 ①地黄:本方以熟地黄滋养肾阴为主,所以用地黄作为方名。
②喑厥:喑( yīn),音因。指失声不能说话(舌强不能言语)。厥,是手足厥冷。
③风痱:痱(féi),音肥。指四肢痿废,不能运动。风痱,即中风后出现瘫痪,足废不能行。
【组成】 熟地黄 山茱萸 石斛 麦冬 五味子 石菖蒲远志茯苓 肉苁蓉 肉桂炮附子 巴戟天各等分
【用法】 上12味药,研成粗末,每次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薄荷五、七叶,水煎服。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 喑痱。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等。
【方析】本方证中因为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为本方的主证。痰浊是泛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用熟地黄滋补肾阴,使真阴得补,阳有所依,为君药。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益肾精,强筋骨;山茱萸、石斛助君补肾阴而养肝;麦冬、五味子补益肺肾之阴,且金旺生水;附子、肉桂亦温补肾阳,引虚阳归于肾中,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寓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以阴阳并补。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水能生木,木不生风;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以助脾胃运化、升降;少量薄荷以舒郁散风,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下元得补,虚阳归肾,则喑厥风痱都可治疗。
5.独活汤(朱震亨) 瘈疭①昏愦②。
(《医方集解》引丹溪方)
【歌诀】
独活汤中羌独防 芎归辛桂参夏菖
茯神远志白薇草 瘈疭昏愦力能匡③
【注释】 ①瘈疭:瘈( chè),音掣。是筋急挛缩,屈而不伸。疭(zòng),音纵。是筋缓纵伸,伸而不能屈。瘈疭,是形容手足时伸缩抽动不止的状态。
②昏愦:愦(kuì),音溃。昏愦,即神识昏乱,不明事理的症状。
③匡:匡( kuāng),音筐。即纠正。【组成】 独活 羌活 防风 川芎 当归 细辛桂心人参半夏菖蒲茯神远志白薇各五钱炙甘草二钱半
【用法】 上14味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邪,补肝宁心,兼开窍。
【主治】 肝虚受风(即肝虚外风乘虚而侵入)。症见瘈疭,神志昏愦,或恶寒发热等。
【方析】肝受风邪侵人为本方的主证。肝虚、心虚(心为肝之子,母虚受邪可影响子)或夹痰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独活、防风疏散风邪,为君药。羌活助君散风;细辛、桂心散风寒,温经脉,共为臣药。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补肝血虚),并且又能辛散疏风,血活则风散(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半夏除痰;菖蒲除痰开心窍;人参益气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以补心、肝之虚;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白薇咸寒以清热(风郁易化热),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煎加姜、枣意在和营卫,补脾胃,亦为佐药之用。诸药相配,使风静火息,血活神宁,则瘈疭昏愦者服用能使其恢复正常。
按:《妇人大全良方》用本方治风虚昏愦,手足瘈疭,坐
卧不能,或发寒热,及中风自汗等。而在丹溪医书中未查到
此方。
6.顺风匀气①散(方贤) 僻②偏枯③。
(《奇效良方》)
【歌诀】
顺风匀气术乌沉 白芷天麻苏叶参
木瓜甘草青皮合 僻偏枯口舌喑④
【注释】 ①顺风匀气:本方证乃因气虚,分布不匀,又外受风邪所致。而服此方后,可使气匀运行正常,风邪得散,诸证消除,故名之。
②僻:( wāi),音歪;僻(pì),音辟。僻,即口眼斜。
③偏枯:即半身不遂。
④舌喑:即舌强不能说话。
【组成】 白术二钱 乌药一钱半 沉香 白芷 苏叶 木瓜 炙甘草 青皮各三分 天麻人参各五分
【用法】 上10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顺风匀气。
【主治】 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不能言等。
【方析】风伤经络为本方的主证。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气血运行不畅,气分布不匀,所以气虚、气滞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白芷、紫苏叶疏散风邪,紫苏叶又可理气宽中,共为君药。肝藏血,属风木,风气通于肝,配天麻平肝息风;白术、人参益气补脾,扶助正气,使气足则气血运行正常,分布均匀,又有助疏散外风,共为臣药。乌药、青皮、沉香调畅气机,以行滞气,使气行血行,血脉周行全身;木瓜味酸入肝,平肝伸筋舒络,共为佐药。炙甘草既可益气补脾扶正,又可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疏之,补之,行之,使风散,气足,气血运行正常,则口眼斜,半身不遂,口能言的证候可除。
7.上中下通用痛风①方(朱震亨) 治上中下理痛风。
(《金匮钩玄》)【歌诀】
黄柏苍术天南星 桂枝防己及威灵
桃仁红花龙胆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
痛风湿热与痰血 上中下通用之听
【注释】①痛风:即风痹。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肢节所致,其中又以风邪为甚的痹证。症见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等。
【组成】 酒炒黄柏苍术 天南星各二两桂枝 威灵仙羌活各三钱 防己半钱桃仁 白芷各五钱龙胆草五分川芎二两炒神曲一两红花一钱半
【用法】 上13味药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白开水送下。
【功用】 疏风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止痛。
【主治】 痛风证。症见上中下周身骨节疼痛。
【方析】痛风一证,以外受风邪为主,每多夹寒、夹热、夹湿、夹痰或瘀血阻络等病因,本方可通治各种原因所致痛风证。方中重用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天南星辛苦温,燥湿化痰散风,共为君药。白芷、羌活、桂枝助君疏散风邪(白芷祛头面之风,羌活祛骨节之风湿,桂枝祛手臂之风);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络,共为臣药。黄柏、龙胆草均苦寒,清热燥湿;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气药,以行气活血;防己利水清热,兼可祛风止痛;神曲消食健脾,理中焦之气滞。诸药相配,能疏散风邪于上,泻热利湿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中,故上中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可通治。
按:有说痛风有多种,或寒,或热,或湿,或痰,或瘀血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无瘀血,可去桃仁、红花;若湿热不重,可去龙胆草、黄柏。总之,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十、祛风之剂(二)
8.独活寄生汤(孙思邈) 风寒湿痹。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若去寄生加芪续 汤名三痹古方珍
【组成】 独活三两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川芎当归干地黄芍药肉桂心茯苓杜仲牛膝人参甘草各二两
【用法】 上15味药,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症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
【方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是风寒湿三气痹着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所致。故风寒湿痹着日久为本方的主证。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独活疏散伏风,善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共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络舒筋;细辛能散足少阴肾经风寒,温通血脉而止痛,共为臣药。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地黄、芍药、川芎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肉桂补阳祛寒,通利血脉,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既能祛邪,又能扶正,标本兼顾,使风寒湿除,气血足,肝肾得补,诸症则缓解。故对风湿乘虚而入,痹着日久,肢节屈伸不利的顽固痹证,用之能使肢节屈伸自如。
【附方】 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 本方系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而成。
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主治:风寒湿痹及气血凝滞,手足拘挛等。
9.消风①散消风散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消风散内羌防荆 芎朴参苓陈草并
僵蚕蝉蜕藿香入 为末茶调或酒行
头痛目昏项背急 顽麻②瘾疹③服之清
【注释】 ①消风:本方有消风散热之功,故名消风散。
②顽麻:即经久不愈的麻木证(患处不痛不痒,肌肉内有如虫行,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多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风、热、湿、寒、痰、瘀留于脉络所致。
③瘾疹:瘾(yǐn),音隐。又名“风瘾疹”。多因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症见疹出色红(属风热),或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者成块成片,瘙痒,时隐时现。
【组成】 羌活 防风川芎 人参茯苓僵蚕 蝉蜕藿香各二两荆芥 厚朴 陈皮 炙甘草各半两
【用法】 上12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用茶水调下,或者用酒调下。【功用】 消风散热,理气健脾。
【主治】 风热上攻。症见头痛目昏,项背拘急,鼻嚏声重,以及皮肤顽麻,瘾疹瘙痒等;又治妇人血风。
【方析】风热上攻为本方的主证。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邪流窜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肌肉经脉失养,故正气不足为本方的兼证。鼻嚏声重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中用防风、蝉蜕疏散风热,蝉蜕又能止痒,共为君药。羌活、荆芥、僵蚕助君药疏散风邪,以止痛止痒,因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藿香散邪辟秽,共为臣药。川芎行气活血止头痛,又能辛散疏风;人参、甘草、茯苓益气健脾,以助脾运,生化有源,茯苓又可渗湿;厚朴、陈皮行气散满,使风邪无留壅,共为佐药。甘草兼有调和诸药及使药之用。服时用茶调下,可防止升散太过耗伤肺气,且茶叶苦寒则有助于清风热;用酒调服可加速血行(血行风自灭),可助祛风,均为佐药之用。诸药相配,消风散热,理气健脾。
按:本方可治诸风上攻而致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痛,皮肤顽麻,瘙痒隐疹等症。
10.川芎茶调①散头目风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
方内若加僵蚕菊 菊花茶调用亦臧②
【注释】①川芎茶调:本方君药有川芎,服时用清茶调下,故名川芎茶调散。
②臧:臧(zāng),音脏。即善、好。
【组成】 川芎荆芥各四两防风一两半 细辛一两 白芷 炙甘草 羌活各二两 薄荷八两
【用法】 上8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饭后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头昏,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等。
【方析】外感风邪头痛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川芎辛温,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痛或两侧头痛);荆芥轻扬升散,温而不燥,善疏散风邪,既散风寒,又散风热,两药相合,疏散上部风邪而止头痛,共为君药。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均能疏风止痛,其中白芷善治足阳明胃经头痛(前额部),羌活善治足太阳膀胱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细辛善治足少阴肾经头痛;薄荷用量较重,能清利头目,消散上部风热,俱为臣药。用时以清茶调下,是取茶叶的苦寒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诸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按:本方药物以辛温之品为多,故主要通用于风寒头痛,对于风热头痛亦可加减应用。
【附方】 菊花茶调散(录自《医方集解》) 本方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而成。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二钱,饭后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等。
按:本方在川芎茶调散的基础上加菊花、僵蚕以疏散风热,放对偏正头痛及眩晕偏于风热者较为合适。
11.清空①膏(李杲) 风湿热。(《兰室秘藏》)
【歌诀】
清空芎草柴芩连 羌防升之入顶巅2
为末茶调如膏服 正偏头痛一时蠲③
【注释】①清空:此处指头。因为头是阳气交会的地方。叫做清空之处,而本方专治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的偏正头痛,服时用茶少许调成膏状,故名清空膏。
②巅:巅(diān),音颠。此指头顶。
③蠲:蠲( juān),音捐。免除。
【组成】 川芎五钱 炙甘草一两半 柴胡七钱 黄连 羌活 防风各一两 黄芩三两
【用法】 上7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匕,用茶少许调成膏状,抹在口中,再用少许白开水送下。
【功用】 祛风除湿,清热止痛。
【主治】 风湿热上壅。症见偏正头痛,年深不愈(即头风),或脑苦痛不止等。
【方析】风湿热上壅所致头痛头风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羌活、防风辛散上升,祛风胜湿,二药均善治太阳、厥阴经头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与升散药同用,即能上至巅顶去湿热,共为君药。柴胡升散,疏风清热;川芎辛散祛风,且又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善治少阳胆经头痛,共为臣药。甘草益气补中,兼能调和辛温与苦寒并用的药性,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祛风除湿,清热止痛之效。
12.人参荆芥散(陈自明) 妇人血风劳①。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人参荆芥散熟地 防风柴枳芎归比
酸枣鳖羚桂术甘 血风劳作风虚②治
【注释】 ①血风劳:即指妇人血脉空虚,感受风邪,而致寒热盗汗,长期不愈,成劳病(即虚劳)。
②风虚:指虚人(气血俱虚)受风。
【组成】 人参 荆芥 熟地黄 柴胡 枳壳 炒酸枣仁炙鳖甲 羚羊角 白术各七分 防风 川芎 当归桂心 甘草各五分
【用法】 上14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 散风清热,益气养血。
【主治】 妇女血风劳。症见遍身疼痛,头昏目涩,寒热盗汗,颊赤口干,月经不调,面黄肌瘦,腹痛等。
【方析】感受风邪为本方的主证。肝血虚、脾气虚及血虚生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荆芥、防风疏散风邪,且荆芥能疏散血中之风热,共为君药。柴胡疏风清热;羚羊角清肝热明目,且又平肝息风(肝血虚有热易生风),共为臣药。熟地黄大补阴血;鳖甲滋阴清热;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调经;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枳壳行气,凋畅气机;桂心温通经脉;酸枣仁补肝养心敛汗,共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有疏风清热,补肝健脾之功。
增 辑
1.资寿解语汤(喻昌) 中风脾缓①,舌强不语。(《医门法律》)
【歌诀】
资寿解语汤用羌 专需竹沥佐生姜
防风桂附羚羊角 酸枣麻甘十味详
【注释】 ①脾缓:即指手足肢体缓弱。因脾主肌肉四肢,脾虚中风,肢体失于濡养,故肢体缓弱。
【组成】 羌活五分 防风 附子 酸枣仁 天麻各一钱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甘草五分
【用法】 加竹沥二匙,生姜汁二滴,共 10味药,水煎服。
【功用】 祛风化痰,扶正解语。
【主治】 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
【方析】脾主肌肉四肢,舌通于脾,胃为水谷之海,若脾胃虚弱,又被风邪所中,则肢体、舌本失养。又脾虚则生湿,湿聚为痰,外风引动内风,肝风内动,夹痰上扰,阻塞窍道而致舌强不语。所以中风为本方的主证。脾虚生痰,气血不足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防风疏散外风,为君药。羌活助君疏散风邪;附子辛热,温暖脾胃,除脾湿散风寒;羚羊角、天麻平息内风,共为臣药。竹沥滑痰,为痰家圣药,与生姜汁相配,能行经络之痰,两者相须为用;酸枣仁养肝血宁心;肉桂温通血脉,合附子又温肾暖脾,共为佐药。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合,使外风得散,内风得息,脾得健运,湿痰得除,血脉通畅,舌本得养,则舌强不语可解除。
2.小活络①丹 中风不仁②。
(《圣济总录》)
【歌诀】
小活络丹用二乌 地龙乳没胆星俱
中风手足皆麻木 痰湿流连一服驱
大活络丹多味益 恶风③大症此方需
【注释】 ①活络:本方有祛风除湿,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故名之。
②不仁:即指手足麻木无感觉。
③恶风:恶(è),音饿。凶狠。恶风,是指凶恶的风邪伤人,病情较重。
【组成】 川乌炮草乌炮 胆星各六两地龙 乳香 没药各三两三钱
【用法】 上6味药共研极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冷酒送下。
【功用】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①中风。症见手足麻木不仁,口久不愈,经络中有痰湿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作痛。②风寒湿痹。症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等。
【方析】风邪注于肢节,及风寒湿邪留滞经络为本方的主证。邪气滞留,影响气血运行,津液凝聚为痰,血行不畅成瘀,故湿痰、瘀血、气滞为本方的兼证。方中川乌、草乌均为辛热之品,善于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络而止痛,为君药。胆星能化顽痰;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使气血通畅;共为佐药。地龙湿土所生,善于走窜,为人络之佳品,通经活络,并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佐使药。用酒送服,可加速血行,以助药势。诸药合用,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均能祛除,经络疏通,诸症可愈。
按:本方药力较峻烈,以体实气壮者为宜,阴虚有热者及孕妇慎用。【附方】 大活络丹(《兰台轨范》) 由白花蛇 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俱酒浸草乌 天麻煨 全蝎去毒 首乌黑豆水浸 龟甲炙 麻黄 贯众 甘草炙 羌活 官桂 藿香 乌药黄连 熟地黄 大黄蒸 木香沉香用心各二两细辛 赤芍药 没药去油 丁香 乳香去油 僵蚕 天南星姜汁制 青皮骨碎补 白豆蔻仁 安息香酒熬 黑附子制黄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 玄参白术各一两 防风二两五钱 葛根 虎胫骨炙 当归各一两五钱 血竭七钱 地龙炙 犀角 麝香 松脂各五钱 牛黄冰片各一钱五分人参三两50味药组成。
用法:共研细末,加蜜调和作丸,如桂圆核大,金箔为衣,蜡壳封固,每服一丸,陈酒送下。
功用:祛风扶正,活络止痛。
主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阴疽,流注等证。
按:本方以小活络丹为基础又增加了很多味药,除祛风散寒通络药外,还配伍了补气、补血等扶正药,故适用于邪实正虚之汪,属标本兼顾之剂。清代医家徐大椿说:“顽痰恶风,热毒瘀血,入于经络,非此方不能透达,凡治肢体大症,必备之药也。”歌中“恶风大症此方需”即是此意。
3.羚羊钩藤汤(俞根初) 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通俗伤寒论》)
【歌诀】
俞氏羚羊钩藤汤 桑叶菊花鲜地黄
芍草茯苓川贝茹 凉肝增液定风方
【组成】 羚羊角一钱半双钩藤三钱霜桑叶二钱滁菊花三钱鲜地黄五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八分茯神木三钱川贝母四钱淡竹茹五钱
【用法】 上10味药,水煎服(羚羊角与鲜竹茹先煎代水,钩藤后入)。
【功用】 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 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数等。
【方析】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为本方的主证。然肝经热盛,最易伤阴;邪热亢盛,又易灼津为痰。故阴血耗伤、热痰均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解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助君药清热凉肝息风,为臣药。鲜生地黄、白芍、生甘草三药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清热凉血,柔肝舒筋;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因热扰心神,茯神木以宁心安神,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功。
按:本方又名“羚角钩藤汤”。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当配合紫雪、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同用,或先开窍。
4.镇肝熄风汤(张锡纯) 镇肝熄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张氏镇肝熄风汤 龙牡龟牛制亢阳
代赭天冬元芍草 茵陈川楝麦芽襄
痰多加用胆星好 尺脉虚浮萸地匡①
加入石膏清里热 便溏龟赭易脂良
【注释】 ①匡:匡( kuāng),音筐,即纠止。【组成】 生龙骨 生牡蛎 生龟甲各五钱 怀牛膝一两生代赭石一两 天冬玄参生白芍各五钱 生甘草一钱半 茵陈川楝子 生麦芽各二钱
【用法】 上12味药,水煎服(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赭石均打碎先煎)。
【功用】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等。
【方析】肝肾阴亏,肝阳上亢,阳亢动风为本方的主证。时常噫气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怀牛膝以引血下行,并能补益肝肾,为君药。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降逆潜阳,镇肝息风,共为臣药。因病本是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所以用龟甲、玄参、天冬、白芍滋补肝肾之阴,以制阳亢;又因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纯用重镇之品以镇肝,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用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以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麦芽相配,能和胃调中,防止重镇太过伤胃气,为佐使之药。诸药合用,成为镇肝息风的良剂。本方配伍标本兼顾,但以治标为主。
按:原书方后有加减法:“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肌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山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即便溏)去龟甲、赭石,加赤石脂一两。”加生石膏以清里热;加胆星以清热化痰;加熟地黄、山萸肉以补益肝肾之阴;加赤石脂以温中固下。
一般高血压病,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如头脑胀痛,可加夏枯草15g,则疗效更好。

十一、祛寒之剂(一)
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而立温里之法。由于里寒证有脏腑经络之别,轻重缓急之异,故温里剂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不同,临证运用时,须辨证清楚,方能准确施治。
1.理中①汤(张机) 寒客中焦。
(《伤寒论》)
【歌诀】
理中丸主理中乡 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注释】 ①理中:指本方有调理中焦脾胃的作用。
【组成】 炙甘草人参白术黑干姜各三两
【用法】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每丸重9g,每次服一丸,日服二、三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中焦阳气虚有寒)。症见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缓等。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析】寒客中焦为本方的主证。中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大辛大热的干姜为君,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药。四药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脾胃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浊阴降,运化健,则诸症除。
【附方】 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 干姜 人参白术 炙甘草 附子各一两
用法:5药为细末,炼蜜和丸,一两作十丸。每次服一丸,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症见脘腹疼痛,霍乱口吐泻,四肢拘急等。
按:附子理中汤(或丸)即理中汤加附子而成。辛热的附子能温肾散寒,回阳救逆,故本方比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之力更强,适用于脾胃阳虚寒盛的重证。
2.真武①汤(张机)壮肾阳。
(《伤寒论》)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②〓惕③保安康
【注释】①真武:传说真武为北方的水神。因本方主治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服后可温壮肾阳,祛除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名之。可知本方是治水之方。
②悸眩:悸,指心下悸,乃水气上凌于心所致。眩,即头眩,清阳不升原故。
③〓惕、〓(shùn),音顺。指目跳动。这里指身体肌肉跳动。惕,作恐惧解,这里指筋跳动。
【组成】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芍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生姜三两【用法】 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①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②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方析】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为本方的主证。伤寒太阳病发汗太过,既伤阳又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散寒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运化水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共为臣药。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助术、苓温散在里的寒水;芍药敛阴养阴,既补已伤之阴,又使利水而不伤阴,还可柔肝缓急止腹痛,养阴舒筋以止筋惕肉〓,尚能利小便而行水气,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温阳利水之功。因本方能温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对肾阳虚(歌中少阴即是足少阴肾),寒水内停而致腹痛、小便不利及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水泛诸证,都有良好的效果。
3.四逆①汤(张机) 阴证厥逆②。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汤中姜附草 三阴③厥逆太阳沉④
或益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
【注释】 ①四逆: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本方能治肾阳衰微,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
②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此属阴证厥逆。
③三阴:即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④太阳沉:指太阳证脉沉者亦用此方。
【组成】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
【用法】 上3味,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方析】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呕吐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亦辛热之品,可温脾阳散里寒,为臣药。附子、干姜合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温,既益气温中,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为佐使药。二药相合,同阳救逆,对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按:本方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干姜用量,因而温阳祛寒的力量更强,能使阳回脉复,其主治证除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故原书方后注明:若见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是取其宣通上下之阳气;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是取其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取其和胃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是取其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是取其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歌中云:“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皆是指通脉四逆汤的随证加减。4.白通①加猪胆汁汤(张机) 阴盛格阳②。
(《伤寒论》)
【歌诀】
白通加尿猪胆汁 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 阴盛格阳厥无脉
【注释】 ①白通:即“白通汤”,由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3味药组成。
②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在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简称“格阳证”。
【组成】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用法】 用水先煎附子一小时,再加入葱白、干姜同煎,取汁,放入猪胆汁、人尿,分二次温服。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
【主治】 阴盛格阳。症见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干呕心烦,无脉等。
【方析】肾阳衰微,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外(实为格阳于上)为本方的主证。因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真阳虚衰,真阴亦衰竭,且下利不止也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干呕而烦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助君温阳散寒;葱白辛温,宣通上下阳气,以通阳散寒,共为臣药。阴寒太盛会格拒阳药,所以又佐以苦寒猪胆汁、咸寒人尿为引导,使热药能人里发挥作用,此为反佐之用(即是“热因寒用妙义深”)。除此,两药咸寒苦降,可滋阴和阳,引虚阳下入阴中,共为佐药。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热药为主,佐以少量寒凉药。共奏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之功。
按:本方系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而成。因方中葱白通阳气,故名“白通”。白通汤主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症见四肢厥逆,下利,面赤,脉微等。若戴阳证服白通汤下利仍不止,且见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是病重药轻,阳药被阴邪所格拒,故仍主以白通汤,更佐加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人尿,以引阳入阴,避免再发生格拒。所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是为戴阳证,发生格拒而设。
5.吴茱萸汤(张机) 吐利寒厥①。
(《伤寒论》)
【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
【注释】 ①寒厥:因阳气虚衰又有寒而引起的四肢逆冷。
【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用法】 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①胃中虚寒(阳明虚寒)。症见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②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③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等,均见舌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
【方析】胃中有寒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少阴肾寒、厥阴肝寒也为本方的兼证。胸膈满闷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味苦辛、性大热的吴茱萸为君药,既可温胃散寒止呕,又能温肝降逆,还可温肾止吐利。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君药温胃散寒,下气降逆之功,为臣药。人参、大枣能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共为佐药。四药相合,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6.益元①汤(朱肱)戴阳↑②烦躁。
(《活人书》)
【歌诀】
益元艾附与干姜 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童便 内寒外热名戴阳
【注释】 ①益元:本方有补元阳(即肾阳)的作用,故名之。
②戴阳:即是肾阳衰微,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上,出现下虚寒而上假热(即内寒外热),症见面赤,身热,烦躁的假热表现。
【组成】 炮附子于姜黄连人参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麦冬 知母符一钱 艾叶 炙甘草各三分
【用法】 上9药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葱白三茎用水煎,煎好去滓,再加童子小便一匙冷服。
【功用】 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
【主治】 戴阳证。症地面赤身热,烦躁不安,欲裸衣入井,坐到水中,但又要加厚衣被,饮水不入口等。
【方析】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即虚阳被阴寒逼迫上越,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附子为君药,温壮肾阳,散寒回阳。干姜、艾叶温中逐寒,通经络,助君药补阳散寒回阳,为臣药。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合君臣又辛甘化阳,加强温补阳气的作用;麦冬、五味子补肺、肾之阴,使阳有所依,麦冬又可清心,五味子敛气,使阳气不致耗散,合人参又益气生脉;黄连清上越之虚火,知母滋阴降火;葱白宣通上下阳气;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入童便冷服,有反佐之意,防止药入口即吐,又可滋阴降火,引无根之火下行归肾,均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所以对戴阳证有很好的疗效。
按:《活人书》中未见此方,而《伤寒六书》中有载。
7.回阳救急汤(陶华) 三阴寒逆↑①。
(《伤寒六书》)
【歌诀】
回阳救急用六君 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 三阴寒厥见奇勋
【注释】 ①三阴寒逆:指寒邪直中三阴经(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真阳衰微而出现四肢厥冷。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肉桂熟附子干姜五味子(共10味药,原书无药量)
【用法】 上10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临服时加麝香三厘凋服。
【功用】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方析】三阴寒邪内盛,真阳衰微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有痰湿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熟附子峻补元阳,祛寒救逆,为君药。肉桂、干姜助君药温壮元阳,祛寒救逆,为臣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即六君子汤)补气健脾,固守中州,兼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饮;五味子收敛微阳,以免发生牛虚阳散越的危候,五味子与人参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生姜温中散寒,助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麝香通十二经血脉,能引导阳气迅速布达周身,与酸收的五味子相伍,则发中有收,不会造成阳气耗越,共为佐药。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之功。按:原书还注明:“无脉加猪胆汁.,”是因为阴寒太盛,真阳更加衰微,为防止拒药,加苦寒的猪胆汁为引导,使热药能人里而发挥作用,以防阳脱之变,是为反佐之用。用本方治疗三阴寒厥的重证,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因其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中病即止(手足温和即止)。方中麝香,更是不可多用,原书只用三厘,以免阳气耗越。
8.四神↑①丸(王肯堂) 肾虚脾泻。
(《证治准绳》)
【歌诀】
四神故纸吴茱萸 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 五更肾泻火衰扶
【注释】 ①四神:本方用四味药治脾肾阳虚有寒的五更泻有神效,故名四神丸。
【组成】 破故纸四两吴茱萸一两 肉豆蔻二两 五味子二两
【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用生姜八两,大枣百枚同煮,煮熟取枣肉和药末捣匀做成丸药,每次服6~9g,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主治】 脾肾虚寒。症见每日五更天明时大便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方析】脾肾阳虚有寒,五更泄泻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辛苦大温的补骨脂(即破故纸)以补命门之火,温肾暖脾,为君药。吴茱萸温中暖肾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共为臣药。五味子补肾涩精止泻;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合生姜调补脾胃,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成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方,治疗五更泄泻(又名“肾泻”、“鸡鸣泻”)甚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6315.html

更多阅读

《楞嚴經白话注解》王治平居士著完整版 卷一1 王治平居士

楞嚴經白话注解 王治平居士著王治平上师德像王治平居士简介王治平上师,四川眉山多悦镇人士(1920年——1992年),号巵园,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川大文科研究所。诗学梅村,词宗稼轩,擅长于文学书画,尤精雕塑艺术,喜

如何修证佛法上 如何修证佛法 txt

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先生著总目录:编者的话第一讲本讲缘起释迦悟了什么参考经典解脱和悟道倒因为果见地修证及行愿四加行第二讲伪经之辩楞严经的密因心与缘

汤头歌诀白话解下 汤头歌诀白话解

十一、祛寒之剂(一)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歌诀 | e京网、汕头第一网 汕头市e京网

中药歌诀 一 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第一类,十五味药有麻黄桂枝胡荽西河柳,白芷香薷葱生姜细辛辛夷紫苏叶,羌活藳本荆芥防单味歌一、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桂枝辛温心肺膀,发表解肌温通

声明:《汤头歌诀白话解上 汤头歌诀白话解txt》为网友少年眼眸似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