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忧三年改变历史 丁忧是3年还是27个月

丁忧三年改变历史 丁忧是3年还是27个月

丁忧三年改变历史

20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撰写过程中陆续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中国15世纪以前在科技发明上远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却没有率先发生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在16世纪以后会逐渐落后,进而会与西方拉开如此大的差距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因为文化交流的不对称造成。正像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书也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十三世纪以前的东西方科技受地理交通的限制可以说是独立发展,之后借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东方科学技术首先向西方传播,和西方的科学思想相结合为西方的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而西方科学技术传到东方则相对滞后,十七世纪初,西方与圣经可相提并论的《欧几里得原本》等传入中国并翻译才算真正开始,可惜这一文化传播过程很快就中断了,这就不得不从祖制丁忧说起。

丁忧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源于汉代。宋代,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服满后起复。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明张居正因多情受官员攻击,成为死后的一条罪状。一般官员丁忧对工作会产生一些影响,一般不管大碍,但徐光启的丁忧却耽误了大事,甚至改变了历史。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了紧张的《欧几里得原本》翻译工作。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徐光启对翻译非常认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玛窦休息了,他还独自坐在灯下加工、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译文里的“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1607年的春天,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十五卷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想一鼓作气,接着往下译,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听听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

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感到很满意。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丧父,返乡守制, 万历三十八年(16l0)徐光启守制期满,回京复职,利玛窦已去世,徐光启也就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直到1857年后9卷才由英国人伟烈亚力和中国科学家李善兰译出。相隔了两百五十年。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的成果和精神于一书。既是数学巨著,又是哲学巨著,并且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对空间的认识。除《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其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能够与《几何原本》相比。它提出了分析法、综合法和归谬法,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严密的逻辑演绎方法相结合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表明,它巳成为培养、提高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科学家从学习几何中得到益处,从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少年时代的牛顿在剑桥大学附近的夜店里买了一本《几何原本》,开始他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没有超出常识范围,因而并没有认真地去读它,而对笛卡尔的“坐标几何”很感兴趣而专心攻读。后来,牛顿于1664年4月在参加特列台奖学金考试的时候遭到落选,当时的考官对他说:“因为你的几何基础知识太贫乏,无论怎样用功也是不行的。”这席谈话对牛顿的震动很大。于是,牛顿又重新把《几何原本》从头到尾地反复进行了深入钻研,为以后的科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光启在评论《几何原本》时说过:“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其大意是:读《几何原本》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练就精思的习惯,会按一定的法则,培养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几何。

徐光启同时也说过:“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爱因斯坦更是认为:“如果欧几里得未激发你少年时代的科学热情,那你肯定不是天才科学家。 ”

 正如圣经为西方人提供了世界观,几何原本为西方人提供了方法论,由此可见《原本》一书对人类科学思维的影响是何等巨大。

这么重要的一本科学巨著,因为丁忧耽误了250年才完整引入中国,产生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不妨把1607年说成是东西方科技的分水岭。1607年以降的250年西方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影响下产生了无数的科学家及许多重大科技成果,改写了东西方的科技史,也改写了历史,因为1857年后九卷翻译出版时两次鸦片战争都打完了。1607年之前东西方的科技差距不大,尽管几何原本在西方诞生的较早,但由于造纸法传入西方较晚,该书普及较差,只有贵族能看到,影响也就不大,东方科学如造纸法传入后,迅速普及,差距拉大。东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结合,产生了西方技术革命,西方文化没有在中国和中国的科学技术很好结合,交流的晚而且难,像几何原本这一西方的方法论,没有很好地引入中国,对中国的科技技术产生的损失难以估量。

教训:忠孝难两全,以国事为重。文化交流重双向,不能只输出,不重引入。只重视物质,不重视理论技术。完整的理论输入更重要,不完整影响普及。经济学有个原理,自愿自由的交换增长财富,由于我们和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是单向的,所以西方富了发达了,我们穷了落后了,历史就是这样被改变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6890.html

更多阅读

三年自然灾害时,上海人吃些什么? 三年自然灾害真相

(本文参加新浪 国庆60周年大型征文:我们家的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上海人吃些什么?松龄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被称作为“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那时,我正在上海读小学,记忆当中,农村中遭受了特大的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还饿死了人。城市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历史的进程

  “误译”不但会影响历史进程,也会反过来重新润饰乃至扭曲历史本相。马戛尔尼使华寻求平等通商,被无名翻译们译作“进贡”近日有新闻曰:“中国高铁出口‘洋相’:刮雨器译成抹布丢订单”,可见翻译出纰漏,多么要命。其实,错误的翻译,不单能

丁佩是害死李小龙的“狐狸精”吗 李小龙死亡真相 丁佩

廖小利/文 每到3字尾的年份,我们就会想起一个人,那便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不幸去世了,他不是死在拳台上,而是死在女人的床上。    更准确的说,李小龙不是死在他老婆的床上,而是死在一个叫丁佩的

1958年我国持续三年的大饥荒的原因是什么? 1958年饥荒

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3755万多人,是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因战乱死

声明:《丁忧三年改变历史 丁忧是3年还是27个月》为网友你再没有回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