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日本漆器和中国漆器


“漆”字是中國象形字,由漆樹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漆器在中國是帝室御用的器物,唐代時將漆器的技法傳至日本,在日本進一步將漆藝文化推向極致奢華,為富貴人家所收藏使用。漆,可與各種素材結合,充分發揮材質特性,更能輝映出漆本來的的美,漆工藝在中國文化上成為一種多采多姿的傑出藝術。


除了生漆之外有必要介绍一下腰果漆,也称之合成漆,我查了一些资料,腰果树属于漆树科,原产于巴西,中国的贵州,福建,广东一带也有,但是不是很多,在與苯酚、甲醇即桐油等合成,因此称之为合成漆,用的不多,也非正统,不过多做介绍。






漆器 日本漆器和中国漆器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液体,有涂料之王的美称,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可以进行采集,一年采割时间满打满算也就90天时间吧,伏天割漆效果最好,一颗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3000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割漆制度和 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漆农通常半夜进山,几秒钟就要换一次蚌壳,因此现在市面上的生漆价格极为昂贵。

生漆的提炼加工。生漆进行采割之后还需进行加工提炼,提炼的方法又分机器提炼和手工体谅两种。



漆器简而言之,即将大漆涂抹于器皿表面称之为漆器。器皿,木胎、竹胎、陶胎及金属胎均可作为底胎,目前国内多用木胎,金属胎和陶胎都需要高温处理方可保证大漆对于器皿的粘附力,还有一些皮胎、纸胎漆器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夏布,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夏布在漆器制作过程中用于裱布工艺,属于传统漆工艺中非常重要一环节,底胎裱糊用首选布料,亦可用于脱胎漆器的裱糊用布,同时也是古建打底不可或缺的材料。考虑到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容易导致木头开裂,最好进行裱布工艺。


瓦灰,传统瓦片加工的粉末,分粗灰、中灰和细灰三种,同生漆调和用于打底,分别用于粗灰打底,中灰打底,细灰打底三道工序。

做到中灰的胎体。诸位看到这个地方应该多一些了解了,诸位也不要在追着问是不是涂了大漆的就是漆器,漆器虽简言之大漆涂抹于器皿之上,但正统的漆器通常都需经历至少三遍以上的灰胎工艺,可以称之工艺品中的钢筋混凝土。

木坚地碗,轮岛涂,使用当地特产的优质硅藻土,制成的底胎有着坚固耐用。

古琴制作底胎可使用瓦灰、鹿角霜或者八宝灰,从音色到工艺而言必然是使用鹿角霜和八宝灰为佳。

研磨胎体用。根据漆器制作进度需要使用320#-2000#不等砂纸对胎体进行打磨。砂纸适合细磨中、上涂漆面,水砂纸為防止研磨时產生细粉付著纸上,影响研磨力道,需不时沾水去除粉屑。不可乾磨,会将颗粒磨掉,失去打磨作用。


变涂是日本的称谓,中国古代称之为彰髹,又名斑文填漆,取「凡一切造物,禽羽、兽毛、鱼麟、介甲,有文『彰』者皆像之,而极仿模之工,巧為天真之文,故其类不可穷也。」

以漆加上引起料,如各种天然材料:米粒、树叶、蛋清等,使其变稠或稀,将漆面或打或印出高低不齐之痕跡,再擦上多层不同色漆,而后加以磨显出彩华繽纷之纹,称之变涂。变涂只是一种总称,凡是漆面不属单髹涂立者皆可称之。




在古代文献或遗留文物甚少发现彰髹的踪影,反而近代运用的最多,多数是因为变涂范围无止境,发展空间大变化灵活,于现代人的审美和要求相符合有关。


莳绘,日本漆工艺技法之一。以蒙上纱网的主管将金粉抖落于漆器纹样上形成自然而美妙的装饰效果。主要有“研出莳绘”、“平莳绘”、和“高莳绘”三种技法。莳绘的纹样多样,多为自然景物与花草装饰表现出一种“日本的美”山川、千鸟、藤、樱等事物都体现着日本特有的审美情趣。




有点基于中国的描金技法,目前国内比较相似的就是晕金,类同于消粉莳绘,但技法有多有不一样和变化。

关于莳绘的制作工具,可谓讲究至极,特别莳绘笔,制作复杂,材料考究,价格昂贵,为艺人所不轻易外借。粉筒和金粉也有极为细致的分类。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逐物官网:www.zwlac.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6958.html

更多阅读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主讲人: 刘津瑜教授( 上海“ 千人计划”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美国DePauw University[德堡大学]古典系系主任)主持人:裔昭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

声明:《漆器 日本漆器和中国漆器》为网友看淡拥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