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故事 曾子的故事缩写

曾子的故事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育儿当如此。

  

  (二)曾子避席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孔子弟子三千,能选中曾参传授《孝经》,看重的正是这不敏之参却能避席之德吧。

  

  (三)耘瓜受杖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是这么教训徒弟的。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孔子真圣人也。

  

  (四)曾母投杼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人成虎,口水的力量。。

  

  (五)啮指痛心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骨肉亲情,血浓于水。

伏案苦读

曾参自幼参加劳动,12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
  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已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
  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去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又翻阅起书简。
  过了一个时辰,曾母又去催促儿子休息,推门一看,曾参已经扒在书台上睡了。于是十分疼爱地喊道:“参儿!参儿!快去睡觉,明日爹爹还带你下地耘瓜!”曾参猛醒,起身致歉:“母亲,让你挂心,这就去休息!”
  母亲走后,他就用尖刀在竹简上刻了四个大字:志从孝道。”立志终身从孝。

奉事争异

曾参27岁时,正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故了。
  孔子死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
  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象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阳光的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这是任何人都无可比拟的。”
  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不禁叹服不已,深为曾参敬重老师的真诚所感动。

思母吐鱼

春天来到了,树木青枝绿叶,曾参庭院锦团花簇。
  曾妻从门外提来了两条鲜鱼。因为曾参最爱吃生鱼。妻子精心泡制,放进大碗里,摆在桌子正当中,并在周围放好了佐料。
  曾参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叭到桌旁,馋涎欲滴。
  曾妻斥责说:“孩子们可不能乱动,等你爹爹回来一齐吃鱼。”
  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来吃生鱼,爹爹回来吃生鱼!”
 说话间,曾参从学堂里教学回到家里。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礼。
  曾参一手抱着书简,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
  妻子高高兴兴地介绍说:“夫子,今天吃生鱼,不知你满意不满意?”
  曾参回答:“满意!满意!”说罢,便居中坐下,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一 家人欢欢乐乐吃起饭来。
  曾参首先用筷子夹了一块生鱼,在热汤里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进嘴里,味美可口。接着他的脸上从喜悦又变得腊黄腊黄,随之,“哇”的一块全吐了出来。
  曾妻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生鱼不好吃吗?”
  曾参眼含热泪说:“我的老母生前不知生鱼美味,今天生鱼虽然美味,我却独自品尝,真是不孝啊!”此后,终生不再食生鱼。

贫而乐道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什么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奉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
  曾参对使者诚肯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
  不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参的这种言行。
  此后,曾参到了楚国被聘为宾师,教一大批学生。但那里经常有战乱,就辞去宾师到了卫国。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有人劝说曾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说,也会得到高官厚禄。
  曾参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参住在西河岸边,生活贫困得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面带饥色,手足破裂,有时三日不动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帽缨子都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怡然自得,还经常散步于西河两岸,拂着轻风,不禁抒发心怀,唱着《商颂》乐曲,如同金鼓玉振,铮铮有声。

尊官悲泣

曾参质孝,不图高官厚禄,以孝奉父母为本份。在他晚年的时候,声誉愈来愈高了。由此,齐国聘他为相国、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请他为上卿,但他都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父母健在时能在跟前孝敬侍奉,做不做官以后还有时间。不过,父母的寿命是不能再增加了,应在家好好事奉父母。所以宁愿在齐国当个小官吏,虽然吏禄微薄,只有“三釜”,却能事奉父母。
  曾参还说过,杀牛来祭祀先人,还不如父母在世时杀只鸡孝敬老人更好。
  后来,曾参的父母先后病故了,他便离开家乡到了楚国做了大官。住的是高堂九仞,出门是车马百乘,仕禄“三千钟”。甚为显贵,可是此时此刻他反而非常悲伤起来,面向正北涕泣,悲伤不已,时常仰天叹息,因为这时候没有双亲奉养了。

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子的故事 曾子的故事缩写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他要求纪泽、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5、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写的歧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曾子孝亲

在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孔门七十二贤》里看到了曾子的画像。一个和悦可掬的中年书生,布冠帽缨牢系袍服体面,毫不拘板的与人理论着什么,眉眼中带着一点老于世故的狡黠的灵气,大大的袍袖,小小的有点女人化的手,激情比划,一副正在论辩的态势。这是一幅侧力于表现人物自信的画像。作画者叫做王中州,他是否以为这就是曾子呢?

我们在众多文字中所读到的曾子,是一个“制节谨度”的学者,他克己极苛,待人极严,谨小慎微,忠恕执著。印象里,应当画成温和恭谨刻苦自励的模样,与激情好像没有什么相干。激情一类,似乎应当是属于子贡宰予子张这几种人的。

尤其在所谓“德之本”的“孝”字上,他有理论建树,号称“十二经”的经典之中,有一本就是他著的《孝经》;他是践行典范,中国有“24孝子”的传统道德榜样,曾子位列第三;他是宣传高手。有一支古琴曲叫作《归耕操》,就是他亲自创作弹奏出来,向孔子请假回家探望父母的。

在《新语·慎微》《盐铁论孝莽》《战国策·燕策》《韩诗外传》《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苑·反质》《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学统·正统》《淮南子·说山训》等书里都有大量的曾子孝亲的记载。孝顺父母,天经地义,曾子令后人铭感在心的有两桩特别的事情。

一、 曾子耘瓜养孝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里有一个记载,说是“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在《论语》中恬淡柔和的曾皙,会拿一根大棒子把儿子打得昏死过去?这个造型许多人都在质疑。不过,对于曾参的孝道表现,却都是五个字:宁可信其有。当然也有不少好事者,对于其中孔子的训导,以为是纠正某些运动苛囿儒家“孝道”的武器。无论如何,曾子,讲孝,那是前无古人后来者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了。

二、曾子孝事后母

曾子对于进门便处处与之作梗的后母,极为孝顺恭敬,是曾子孝事中最为辉煌的记载。

曾子的后母是个“无恩”刻薄的妇人,曾皙去世后,在失了依靠的凄惶中,才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后母。

《孔子家语》记载:曾参一夜常起五次,探顾后母,“视被之厚薄,枕之高低”。后母虽“遇之无恩”,而曾子“仍供养不衰”。

最奇的是,孝顺的曾子与后母十指连心,有骨肉亲情般的心灵感应。《24孝子图》记载:“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为了侍奉后母,曾子放弃高官厚禄,宁愿作一小官员,以便陪侍在后母身边孝事后母。娶妻以后,便把服侍后母的要求给妻子交代清楚,让妻子和自己一道孝顺,让后母颐养天年。

后母喜欢吃蒸梨,曾子出门特地嘱咐妻子务必要把梨子蒸好给后母吃。曾子回家,还特别询问了蒸梨的事情。刻薄的后母投告曾子,说梨子没有蒸熟。以致曾子大怒,一纸休书休掉了跟自己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并且终身不娶,自己亲自侍奉后母。《白虎通·谏诤》中说的“曾子去妻,梨蒸不熟”,就是此事。据说,曾子妻子还哭告到孔子那里,接到孔子批评的曾子仍然坚持认为做人,“孝”是第一个原则,唯有这个原则问题,无论对谁,都是不能让步的,是不能姑息的。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曾子重“孝”,将之推及到国家社会的一切人文关系之上,建构了以仁为内核,以和为外延,以礼为规范,以治国为目标的孝道体系,把孔子的儒学成功的发扬光大。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无疑是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回头再看曾子的画像,越发的觉得是十分的不像了。不知那“三秦出版社”还在不在。若是还在,再版此书时,重新改换插图如何?

曾子

曾子,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

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中文名:

曾子

别名:

名参,字子舆

出生地:

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

出生日期:

前505年

逝世日期:

前432年

职业:

学者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承上启下,传播儒学思想

封号:

宗圣

思想:

修齐治平、以孝为本

曾参读音

  对於古人名字的读音,拿不准的时候,可以采取“名”和“字”,互相比较的方式,进行判断。例如:曾参,参有二个读音:一音申,一音骖。尽管“参”读音,一时不好判断,但是其字“舆”的读音只有一个,“舆”与车有关,是马车、车厢的意思,所以依据“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白虎通)的原则,“参”只能读音作“骖”。在古文中,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例如:召公音邵公,女音汝,者音诸,矦音侯,发音拨,卬音仰,斥音坼,原音嫄,原音源,襄音让,戋音残,青音菁,沙音娑,汤音荡,何音荷,兹音滋,古音苦,苗音庿,隹音锥,隹音椎,将音奖,岂弟音恺悌,肃音萧,写音泻,解音懈,即音节,襄音攘,龙音宠,皆音偕,夹音挟,兄音况,田音畋,明音盟,及音汲,己音纪,衰音縗,免音冕,干音捍,含音唅,吴音娱,谷音欲,御音御,粥音鬻,各音格,立音粒,助音锄,畟音稷,齐音斋,达音挞,匊音掬,尔音迩,栗音栗,景音影,亨音烹,孰音熟,尗音叔音菽,大音太,台音怡,乂音刈,禽音擒,风音讽,奉音捧,知音智,兑音悦,正音政,帝音禘,刑音型,守音狩,隹音惟,昬音婚,反音返,等等,参见清阮元挍勘《十三经注疏》。

曾子之孝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

  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者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大戴礼记》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着心于此,济其志也。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的生平介绍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7月10日讯(记者韩纪功通讯员王帅庆全)今年秋季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3页曾子的注释由“山东嘉祥人”纠正为“山东平邑人”。至此始于明成化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曾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至此,《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百科大辞典》、《辞海》和中学课本等主流"权威"出版物对曾子故里的说法一致,已有600多年的曾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宗圣曾子故里重新“回归”平邑。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曾子的思想

政治观—孔子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来构筑其“仁”学体系的。孔门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须看到,即使同一学派,不仅在性格、经历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点。特别是孔子去世后,曾参独立生活实践的几十年间慢慢消化夫子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得,从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1、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

《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这种“以仁为己任”、“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大丈夫气概,实际上并不亚于日后的孟子,甚至从这一点看,似乎可以预示孟子精神的出现。以这种精神气概为向导,便使人很难想象他会持有做官从政、苟合政治权势的贪婪要求。与《庄子?让王》篇中所述见义忘利,安贫乐道的形象是一致的:“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在“志”与“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记,政权官位又算得了什么呢?《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参辞而不受。为什么呢?他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显然,他在与政治权势的交往中保持着无私无畏、议而不从的态度。难怪《韩诗外传》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甚至对现实政治进行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孟氏使阳肤为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上失其道”,可以说是曾参对现实政治形势总的批评性的看法。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面前,曾参的态度是“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士;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大戴礼记·解诂》)。不屈从、不苟合、刚直不阿清醒处世的君子品格—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原始儒家对待政治权势的正面态度与做人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必一定卷入现实政治的漩涡,但一定清醒地保留着对专制政权的批评权力。

  2、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终理想。“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描述“治国平天下”宏伟蓝图的时候,接着讲得众、慎德、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故“治国平天下”者,应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孕育着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但“生财”也很重要。生财之道能使“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财的目的在于富民,得民,“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因此又必须反对“聚敛之臣”。“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治国平天下者,不应“以利为利”,而应“以义为利也”。“治国平天下”的要务在于“举贤”。“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要举贤,首先要知贤、好贤、容贤,而后才能用贤。应该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而不应“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绝不能让妒贤嫉能的“小人”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3、天人观中的“人为贵”思想?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盖天说”出现最早。它从直观出发对天地描述。认为天是圆形,好象伞盖;地是方的,好似棋盘,即“天圆地方”说。曾参察觉到“天圆地方”说存在的矛盾,提出“如诚天圆地方,则是四角之掩也”(《曾子·天圆》)。是说如果真是天圆地方,那么半球形的天与方形的大地怎么能够吻合呢?进而探索天地之规律,万物之本源。《曾子·天圆》中指出:“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在人类中又应该发现推举聪明睿智的人,尊重人才。《曾子·天圆》讲毛虫中最突出的是鳞,羽虫中最突出的凤,介虫中最突出的是黾,鳞虫中最突出的是龙,倮虫中最突出的是圣人,只有圣人才能役使鳞凤黾龙。所以圣人是祭祀天地、山川、鬼神、宗庙的祭主,是人中之杰。进而倡导圣贤思想。

历代封赠、颂赞

  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人们所认识。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这一学术地位,是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历代对曾参的封赠与奉祀情况如下:

  唐代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参赠官之始。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廷页撰《曾子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此为曾参赠爵之始。

  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合计共八十二人。曾参名为七十二弟子之位,实为“文宣王庙,四壁英贤”,每逢祭祀,面前陈脯、盐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赞》。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成阝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成阝国公乐章。成阝 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初献成阝 国公乐章内容是:“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百世训彝;惠我光明,遵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诏,春秋祭祀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为配享。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成阝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为典,崇敬备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颁《释奠仪节》,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钅刑一、笾豆各十、缚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曾参专庙。嘉靖以后,嘉祥曾参专庙,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两代均遵循未改。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礼部召集诸大臣议事,一致认为:人以圣人为至圣,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以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为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成阝国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致祭曾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颁发元圣周公及复、宗、述、亚四圣祭器,以备陈设之用,当经山东巡抚专委东昌府同知陈王来赴江南制造。赐宗圣曾子庙:钅刑一件、缚十件、簋十件、笾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笾、木匣、余皆铜器);宗圣:爵三、钅刑一、缚二、簋二、笾八、豆八、帛匣一;两配:各爵一、缚一、簋一、笾四、豆四、帛匣一;两庑:各三坛、爵三、缚三、簋三、笾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启圣王殿、两庑,祭器可调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亲制祭文,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祭祀曾参。

曾子年谱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是年,孔子四十七岁,少孔子四十六岁。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曾参十二岁。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参十六岁。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参十八岁。随孔子离楚去卫。?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孔子家语》记有,他“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君要赠其“食邑”,辞而不受。?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参二十四岁。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象长江的水洗过,象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今山东平邑城南40公里曾子山下)?

  鲁悼公元年(公元前466年)曾参四十岁。离鲁去卫。?

  鲁悼公十一年(公元前456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鲁悼公十二年(公元前455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鲁悼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36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参,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死了,终年七十一岁。

曾子的典故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烹猪

  曾子烹彘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曾参不受鲁君邑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曾子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曾子》为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先祖为夏朝少康子曲烈后代,曲烈被封于曾阝(今山东临邑市西南)。春秋时曾阝被莒所灭,曾阝世子巫公奔鲁,三传而至曾点(即曾晰)。曾子即为曾点之子,父子二人同受业于孔子。曾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家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曾到莒国去谋求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他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收徒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严,晋国欲以为上卿,但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子并授徒,终成儒家名师。他性格沉静,忠诚老实,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谄笑”,并具勇敢精神。

  他修养全面,对仁、义、礼、信等方面,均按孔子思想行事和修养,特别注重“信”的品德教育。他“孝”行突出,既有认识又有行动,深受孔子赞许。司马迁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教育学生慎于待人接物,主动自我反省,注重“慎独”工夫,要求士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人格和主体精神。唐总章元年(668)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封为“郕伯”;宋政和元年(111)改封“武城侯”。咸淳三年(1265)被封赠“郕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被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五年(1530)被封为“宗圣”。

  《曾子》一书自秦代以来已亡失了,但《曾子》中的著作言论散见于《说苑》、《列子传》、《搜神论》、《韩非子》、《晏子》、《史记》、《新语》、《中论》、《颜氏家训》等书中,后人对它们加以整理、校刊;我们今天读到的是崇川冯云?校刊的《曾子》。冯云?校刊的《曾子》共八卷,即第一卷《年谱》,第二卷《王言》,第三卷《立事》、《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第四卷《制言上》、《制言中》、《制言下》、《疾病》、《天圆》,第五卷《补遗》,第六卷《附录》,第七卷《祠墓古迹》,第八卷《宗子世表》。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读到的《曾子》虽然不是《曾子》的本来面目,但它的体制完备,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成系统的,我们至少可以窥见原《曾子》的精华部分。

  在内容上,《曾子》抓住了儒学的中心内容,对早期儒家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内容加以深化,适应了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作了系统论证,具体阐述如下:一、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曾子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把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他继续阐述道:“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各个等级的人虽有贵贱不同,修身为本这一点却不异。只有修身才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虽重要,但对修身来说只是末,因为身不修则家不能齐、国不能治、天下不能平。《曾子》注重自省,要做到“朝有过夕则改”,使天赋的善性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这就是修身所要达到的境界。

  二、行孝道。在宗法制度中,基本的关系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关系,同时就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维护这种关系不受破坏,是礼的根本,仁的根本。

  《曾子》提出三种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所谓“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义,以德教化天下百姓,为天下做出榜样;“备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自己的宗庙。曾子以“博施备物”为“大孝”,显然是一种家天下的观念,为祖宗争得一个天下,显身四海,光宗耀祖,即他所说的“大孝尊亲”。“中孝用劳”,即以勤劳王事,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居官理民,要遵循仁义,不杀无罪,不取不义,故能“不辱”其亲。所以,曾子所说的“中劳”指一般士宦,由于他们为士为官尚能清廉自守,故能得到一方百姓的赞美;所谓“小孝用力”,指一般老百姓行孝道,即要恭谨诚实地劳动,勤俭节约,服侍父母,即“慈爱忘劳”,庶人的孝是以敬养父母为特点的,但这“养”不只是给口饭吃。

  曾子关于“大孝”、“中孝”、“小孝”的说法不是指“孝”的程度的不同,而是从“孝”的类别的不同上作区分的。若论孝的程度,则从天子到百姓只有敬与不敬、安与不安,久与不久的区别。

  《曾子》对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子事亲至孝,“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孔子家语》),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经”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三、提倡仁政思想。早年孔子提出以德为政的思想。孔子说:“通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国格。”曾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三至”、“七教”为之服务。

  曾子说:“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遵道也”,“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霸。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所谓七教,指“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曾子认为“七教”是治民之本。而“三至”则指“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则天下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行而用也。”

  《曾子》从个人道德修养为出发点,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到了秦代,秦始皇公开宣布不法先王,下令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故杀儒生,严令“以法为敬”、“以吏为师”。秦始皇全面否定传统思想,为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群雄割据、天下大乱之时,儒学也随之遭殃,被置之一旁;而当天下初定,儒学又被重视,尊为统治思想,以统一人心,起到精神支持的作用。

  《曾子》作为儒家经典,经过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它的封建内容将被淘汰,它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将保存下来,并且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新文化中得到体现和发展,这将是《曾子》的命运,也是儒学发展的命运和前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也衍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造成社会道德败坏,也带来了人际关系日趋恶化的现象。建立法制社会,固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伦理道德依然要重视,它的基本精神更应予以发扬,诸如礼让之风、信义之行、廉耻之心、见义勇为、敬业乐群等精神,不是单靠法律就能培养出来的,它依然要借助礼德之教化。但儒学不可能也不应当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它只能是我们创造新的文化体系的一种根基,一种思想文化资源。同样,儒学的政治哲学和治国之术,也只能作为我们现代政治和政治家的参考和借鉴,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资源是一种无价之宝,我们没有权力浪费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小知识: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今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曾阝地,建立曾阝国。曾阝国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邻近的莒国灭掉了曾阝国,曾阝太子巫无家可归,在远离莒国的鲁国南武城居住下来。曾阝太子巫的曾孙叫曾点,字皙,他就是曾子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曾子的精神

李玉水同学的这篇小文,让我神游时空,若有所思。

2004年的一个夏日的燕园,清风脉脉,细雨潇潇。在未名湖畔徘徊的我,仿佛穿行在梦中。

因为是梦,所以唯美。人生却最不美,最俗,正像这清新宁静、空蒙欲滴的自然风光与我无缘一般……可是,读到这位北大学子的文章却让我有了别一番认识。

这位学子,反复强调自己的不聪明,他认为,有几样东西比聪明更重要,那就是信心、决心、努力、判断,以及一点点运气。不知为什么,这位学子的求学经历总会让我想起孔子的学生,也是孔门真正的衣钵传人——曾子。

曾子在孔门年最幼,而天资又不甚高,“参也鲁”(《论语·先进》)。可是,在颜渊死后只曾子得到孔子学问。其中原因很多,先说其一,“三省吾身。”曾子的这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修行的不二法门。其中有关“传不习乎”的自省,对学生成长而言,尤为重要。我认为这个自称资质不高的学生,最难得的地方,就是他在自觉或者不觉地践行孔门的“自省”心法。他对自己始终有清醒的认识,他在文章中,仿佛在竭力给人一种印象——他真的不聪明。但这恰恰是他的聪慧之处。一个人时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有效的避免好高骛远,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由于觉得自己不聪明,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敢有一点的懒散,不敢有一丝侥幸心理,以最老实的方式学习”。这一点和曾子一生之准则“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是相契合的。

曾子三省,自然可以拷打自己的灵魂。但于普通人而言,也有一弊,即可能会让人前怕狼后怕虎。可是,在李玉水身上,我看到的,更多则是勇气,他的成功也是来源于勇气。在看到自己是他人的差距时,李玉水的选择是知难而进——选择了本不占优势的理科,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不聪明,但我仍喜欢挑战”。比如,作者在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的时候,体验紧张,刺激,充满悬念的挑战——参加SK状元榜的节目。

当然,可能有人要质疑了,一个可以在SK状元榜夺冠的学生,总在说自己不聪明,是不是有些矫情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这一过程,也是得益于曾子的自省精神的。

李玉水同学在上高一下半年的时候,遇到一位数学老师,尽管别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剖有微词,但他在此时反诸己身,认识到这是一位最适合他的数学老师,所以才会取得成绩上飞跃。当然,这飞跃不仅表现在成绩上,他自己也获得了升华——认识到“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人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的道理。这就是反躬自省的结果。

诚然,他的飞跃有偶然因素,若非遇到那位适合他的老师,他可能还要走一些弯路。可以说,命运待他很好,他自己也说,他的成功得力于一点点运气。但我要说,命运之神不可能时时眷顾某个人,他也不例外。在高三,分班后的老师,他不大适应。这时他采取的方法是自己学,尤其是他为了准备自主招生保送考试,更是是真真正正的“自主学习”。用他自己的说:“在考前2个星期左右,开始在实验楼5楼那个平常不用的计算机室里自习。这一阵,我们没人管……”在没人管的情况下,他却有了“北大离我不远了”的感觉。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其中包含坚定、自信……凡此种种使得他已见飞腾之兆。

我以为自信和坚定,同时也是得力于作者卞和献宝式的固守不失以及身体力行的。固守不失和身体力行犹是曾子精神。曾子之“仁以为己任”的担当以及其“死而后已”的至死方休的决心,就是固守不失和身体力行。固守不失不易,身体力行尤难。这两点,李玉水同学都做到了。在无数次遭遇不如意后,他依然不气馁;一次北大之行,让他找到了心灵深处的北大,在北大里形成去北大的梦想……凡此种种,是为作者于理想之固守不失以及身体力行,可以说,“知行合一”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样看来,他的成功中的确有着必然的因素。

诚然,走进北大,在莘莘学子学子眼中,无疑是一种成功的象征,至于成功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却绝少有人问津,或许那才是人生的真谛所在。我知道,反躬自省、固守不失、身体力行等曾子精神,让他走进了北大。我也知道,他会走得更远的,他的人生也会由此而不俗。因为“北大”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附原文:

不聪明的我如何进北大

李玉水

身居燕园,被爷爷奶奶称赞为“脑瓜子好”,被同学羡慕的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初三,每天12点睡6点起,然而我不聪明却恰恰是我的中考成绩单告诉我的:踩着扩招线进入市重点。当时由于现实和自己焚膏油以继晷的努力差得太多,心情沮丧了很长一段时间,好容易在高中军训之前接受了这个看起来比较残酷的现实。

中考的时候接受了这一点,上高中后的历次考试成绩的起伏不定,也证明了这一点——某次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曾在班级后十名。由于担心高考的时候“没电”,再次重演中考的“悲剧”,我走上了竞赛—保送的道路。这条路比我想象的要困难的多,我无数次被艰涩的概念折磨,无数次被题目戏弄,无数次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做错选择。参加考试时以为自己能进省队,最后差3分落到省队的线下面,应该也能证明这一点。

甚至说,我在游戏方面毫无天赋,也能证明这一点。我爸妈比较溺爱我,五六岁的时候买了当时时兴的“小霸王”,结果买了一些游戏卡,里面的游戏没有一个能在Hard下通关的。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里又买了电脑,结果别人一个月可以通关的游戏我打了半年才走了一半剧情。高中的时候又开始打篮球,经常因为脑残的投篮选择被队友骂。

或者再往前点说。上小学的时候,班级里比我优秀比我聪明的同学有很多很多,我相信如果他们当初选择了更好的初中——比如我的初中,他们之后取得的成绩不会比我差,他们在高中的起点也会更高。初中的时候呢,我只有一次考试取得了全校前5的成绩——第3,其余时候全部前10开外。几乎,每次考试都很羡慕地看着多次第一名的两个同学。当时在校外上数学课,认识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同学,看到他们一次次把我无从下手解决的数学题轻松的解决掉,感觉自己真的很不行。

人的天性,是向往好的事物。向往,不管有没有能力得到,都是好的。至少它证明你的心还年轻,你还有动力,你还能有所作为——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可笑,多么不切实际,多么不可实现。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屁孩和大部分口算能满分的小孩子一样,常幻想自己将来能进清华北大,甚至于剑桥哈佛。尽管当时我们都没有看明白,清华北大的道路不是一般人走的。

其实我的父母也如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你将来要上清华北大!”从小到大,所有的老师都把考上北大的学生的名字挂在嘴边,以教过北大的学生为荣,言必及“北大的学生……”。小孩子的幻想让我觉得进名牌高校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中考这场失败的战役完全击碎了我小孩子般的幻想。年少轻狂的我一败,自信满满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清华北大,已成云端。

可是,这么一个不聪明的家伙,是怎么进的北大的呢?

高一军训之后,进入班级。当时我们共有10个班级,一二班是最“快”班,三四班是快班,而其他六个班是平行班,主要是按中考成绩,并参考市模拟的成绩分的。由于中考成绩,我自然被分到平行班。当时倒是有两个中考成绩特别优秀的同学也和自己一班。我当时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她们那么好的成绩,凭啥不进好班?同时还有种即将看大戏的心态——很好,开学后就是她们互相竞争的表演了,等着看好戏吧。至于自己的目标,500人中前200名就好。

开学了,好戏上演了。不过主角不是别人,是我。

第一次月考,3科班级第一,除了语文之外都是班级前5。期中考试,全校第11名。我明明是个不聪明的人,理应到高中是衬托其他人的,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呢?为什么其他比我聪明许多的人,那么优秀的人,反而不如我呢?很费解的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由于由于觉得自己不聪明,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敢有一点的懒散,不敢有一丝侥幸心理,以最老实的方式学习。由于不聪明,由于不在一二班,没有给自己定太高的标准,也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成绩目标很简单:各科成绩超过一二班平均分就行。

当然,不聪明还是有代价的。期中的惊喜过后,当时还没有分文理,为了学那些许多人不愿意学或者“不屑于”学的文科,期末考试之前我没有好好研究物理,没有好好背英语单词,没有搞明白现代文阅读的答法。期末考试的时候,政治、地理和历史三门文科课程全部优秀,而物理、化学、数学都不理想,尤其是化学——当时我已经选择参加竞赛,那次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却很差。在别人看起来,我的更不聪明的一个作法是:在文科成绩如此优秀的情况下,分文理的时候我选择了理科而不是文科。做出选择的原因很简单:一.我想搞竞赛,于是只能学理科;二.文科于我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尽管我不聪明,但我仍喜欢挑战。

喜欢挑战。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高一上学期比较悲剧的期末考试结束后,下一学期开学,调班。尽管上次期末考试数理化一蹋糊涂,但还是班级第一。不算文科成绩,我的总成绩在班级内来看也很不错。但是,分班的时候,本人进入四班,而另一个成绩不如我的同学进入二班。

命运不公?我可没这样想。毕竟文科的优秀会使人怀疑我没有学习理科的潜力。更何况,我的中考成绩,可是致命的负面印象所在。

事实证明,命运对待我很好。我在四班遇到了一个在我看来很好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老王——这个很好不是我刚进入四班时认识到的,而是在马上要离开四班时认识到的。在很多人看来,老王讲课太慢、太琐碎、太弱智、太催人入睡。然而,这却对我的路。没有天赋的人,要想搞定数学,需要有一个人教给他适合他的方法。老王正是教给我一个适合我的方法和一套非常好的体系,并让我适应了它。数学成绩经过一个调整期的迅速下滑后开始上升,高二下期末考试取得了满分。老王好讲各种“道理”,我们戏称他为“道理王”。但是,他确实教给了我们很多有用的道理:多思、求是、有度的三大“原则”,有好身体有责任心等新“四有”精神;他告诉我们有多大能耐就要做多大事(不知道是不是看过《蜘蛛侠》后剽窃的),时代选择了我们,该你的时候,你不上台都不行。他还经常引用一句“格言”: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人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在他的不断教导下,我逐步的提高着自己的能力。他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我。这,是我走进北大要提到的第二点。

讲一段插曲。在高二上学期,我的成绩在年级里退了30名。原因是:高一下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没有分班,心怀不满;准备化学竞赛耗费了我的大量精力,也消耗了我的学习状态;死学某些科目,效率太低,占据了学其他科的时间。每天都在这么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奋斗,感觉自己往上奋斗无路,退步却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于是只能在似乎看不到方向的时候被落后的恐惧感所强迫学习。直到2006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彻底改变了它。

我是学校选拔的第二个去北京电视台参加SK状元榜节目的。那个时候,正是我学习学到麻木,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的时候。比赛那天,我成功地夺得了当期冠军,我很久没有体会过那样的感觉了——紧张,刺激,充满悬念,最后获得成功。我的自信回来了,不,回来的不是我初中时那狂妄无知的自信,而是那种对自己对环境都有十足把握的自信。虽然我不聪明,虽然我有时会“没电”,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我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抽空去了趟清华北大。抱着旅游的目的而去,却在燕园中感受到了让我重塑梦想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北大隐藏在喧嚣的中关村中,没有意想中的与世隔绝,没有想象中的气派堂皇,没有电视画面中的凝重与沧桑。我原以为校园里是清一色的古典建筑,凝重得能结成历史的寒冰,可实际上,燕园中一排排旧式院落包围着现代风格的建筑,一栋栋老旧的宿舍楼映衬着包吐万千气象的百年讲堂。农园的大气使我震撼,而坐落在一方院落内的宗教学习尽显从容。在常人的眼中,北大是学习优秀的代名词,在以前的想象中,北大的学生有着厚重的书卷气,似不食人间烟火般隔绝于世。走在燕园的小路上,看到各种俱乐部、音乐会、活动的时间表,人们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来来往往,颜色愉悦从容;学生们拿着书本在春寒里行走交谈,富有青春的朝气。北大之行,看到的不是我想象中的北大,却是我心灵深处的北大。在北大里形成去北大的梦想,看起来是多么可笑,然而,这个梦想,却最终成了现实。这,是我上北大要提的第三件事。

第四件要提的事,是我在以上三件事情的推动下,培养出了真正的信心和坚定,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高三开学,重新分班,TOP50被分到一个班,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开始了,一开始我就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在竞争中经历挣扎。高三9月,化学竞赛,在主场优势的情况下,没进省队。化学竞赛停课结束后,回班级的第一次物理考试,不及格。然而,那个时候我却不害怕了不犹豫了,因为我知道,梦想已经在我手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我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如果进前10,那我就可以稳稳进北大。然而高三期中考试结束,30名开外。虽然几个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在缺课两个半月的情况下,成绩非常好,但是我仍然相信,我有能力进入自己想进的地方。

自主招生报名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排名很差,很难获得校荐名额,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北大自主四个字,交了上去。最终结果呢,却是我阴差阳错地拿到了校荐名额——我是那个拿到校荐名额里期中考试成绩最差的,但是,这没有什么影响。

分班后的老师我不大适应,只得自己学,但我却始终相信自己能做到。

几个报清华北大交大自招保送的同学,为了准备保送考试,在考前2个星期左右,开始在实验楼5楼那个平常不用的计算机室里自习。这一阵,我们没人管,是真真正正的“自主学习”。除了我,看上去似乎每个人都胸有成竹。有人经常迟到,有人去看完电影再来上学,有人中午吃饭在学校外面呆好长时间,有人晚上很早就撤。我呢,知道这是为自己梦想拼搏的时刻了,除了偶尔经不住诱惑玩玩红警,在背单词背恶心的时候聊聊天,没干什么分散精力的事情。周围的同学有的背了四级英语,有的突击了竞赛数学,而我只是将我高中以来的笔记拿出来,慢慢翻,细细品味自己学到的思想。保送考试前最后一天晚上那里只剩下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三个人以水代酒,相约考试同成功。杯子空的时候,心里出现的感觉告诉我,北大离我不远了。

北大的考试到来了。数学、语文很难,作文是我高中三年唯一一次按真情实感写的很深刻的文章。英语、物理、化学则是平淡无奇。同时准备的浙大自招,数学发挥出了高中最好水平,一分钟的面试则表现出众。

回来之后,安安稳稳地期末复习,这个时候的平静,是为我最后的愿望冲刺。北大出笔试成绩那天,妈妈发来了短信,如我所愿,笔试通过了,要去面试。

准备面试吧。我翻出在父母反对之下订阅了两年的《瞭望东方》,开始一本本翻。瞭望是周刊,从2006年第一期开始看,我共看了近100本。面试题目几乎被完全覆盖了,完成了横扫面试的工作。

最后,如我所料,北大录取我了。

这就是我的故事。

有几样东西比聪明更重要。

信心、决心、努力、判断,以及一点点运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7054.html

更多阅读

常用英文缩写大全 常用的英文缩写汇总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贸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总裁 R&B----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究开发 CAD----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 CTV----cable television 有线电视 PCS----program c

ieeg等拉丁文缩写含义 有含义的英文缩写

缩写1:A.D.  拉丁文:anno Domini  释义:in the year of the Lord 耶稣纪年,公元  例句:The United States Civil War began in AD 1861.  缩写2:a.m.  拉丁文:Ante Meridiem  释义:before middday 上午,午前

月份和星期的英文缩写 星期英文缩写

1月JanuaryJan2月FebruaryFeb3月MarchMar.4月AprilApr.5月MayMay6月JuneJun.7月JulyJul.8月AugustAug.9月SeptemberSept.10月OctoberOct.11月NovemberNov.12月DecemberDec.Note:May 是没有缩写的.其他的

潮人必看:老外发短信常用的英文缩写

全球兴起了一股新的热潮——手机上的热潮!因为SMS又快又便宜而且有意思,因此短信变得和电话一样普及。这而有一些使用SMS短信上的建议,或ShortMessage Service,用英语收发短信。  英语有的拼写体系非常的复杂,并且拼出一个单词需要很长

声明:《曾子的故事 曾子的故事缩写》为网友每一寸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