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由谁开辟

博南古道来源:永平更新时间:2011-07-04

素有“西南丝绸之路”之称的博南古道是我国最早与外国陆路往来古道之一,以永平博南山而得名。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晋称“滇缅永昌道”。汉武帝打通此道后数年,在今大理州辖区置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比苏(今云龙)四县,“渡博南,越兰津”,置不韦、西唐二县。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内附设永昌郡,同时在今永平置博南县,此道畅通无阻。从大理往西,此道东起胜备桥,与漾濞相接,穿进今北斗乡,越过博南山,横渡澜沧江,进入保山地界。主要线路由漾濞县过顺濞桥进入北斗黄连铺,上叫狗山,经老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杉松哨、梅花铺、宝丰寺入永平县城。西南又经曲硐桃园铺、上博南山经铁厂、石子坡、小花桥、大花桥、过博南山永国寺梁子下杉阳镇,再由杉阳街、西山寺凤鸣桥、湾子上江顶寺,过霁虹桥进入保山。叫狗山和博南山两段有石砌道面约30公里,路宽2至2.5米,土路面宽3至4米不等,石路面有深达15厘米的马蹄踏印。博南山海拔2704米,山高林密,箐深路陡,是古道上最难通过的一段,也是工程浩大一段,是我国古代交通史的实物见证。

永平古称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这一段丝绸之路被称为“博南古道”。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县境内绵亘100多公里,犹如一条抖擞开鳞鳞筋骨的巨蟒,是相对较为完好的一段,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文物古迹众多且研究价值较高。如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曲硐清真寺、万马归槽、花桥古驿、元代古梅、贞洁匾额、博南山碑、永国寺遗址、明代古茶、杉阳古镇、西山古寺、凤鸣古桥、江顶寺门楼、下铺客栈遗址、蒲蛮桥马居遗址、霁虹桥遗址,澜沧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庙宇庵堂林立。永平县现有大小寺庙118个,其中古道沿途的庙宇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客源众多,梵音不绝,如:万松庵、玉皇阁、铁厂关庙、花桥普照寺、杉阳永国寺和西山寺等。三是自然景观名符美誉,独树一帜。如有西天文笔之誉的大尖山,盛誉一时的西山晚翠、永平晓雾,有山坳明珠之誉的大碱塘,万松仙境之誉的北斗万松山等。四是永平县民族众多,有汉、彝、回、白、苗、傈僳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风民俗风格迥异,也是博南古道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公布为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将沿途永国寺、博南山、金浪巅神祠遗址、土堆古墓群、凤鸣桥、杉阳和江顶寺门楼等,均列入保护范围。

博南古道既是一条军事要道,又是一条国际性的商业交通线。6尺多宽的路面,全以大石砌就。在古道所穿越的地方,至今依然流传着“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苦歌。

博南古道的开辟,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外收获。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结果发现到西域各国“从羌中险,羌人恶之,稍北则为匈奴所得。”(《史记?大宛传》),“通蜀身毒道便近,有利无害。”(《史记?西南夷传》)因此,古道的开辟从开始就非同一般商道修建,就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深远的军事意义。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国挟击匈奴,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在大夏“见蜀布邛竹杖”(据《史记?大宛传》),他由此推断西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在归来后,向汉武帝禀报此事,汉武帝遂派人前往西南夷,寻找开辟“蜀(四川)身毒(印度)道”,但使臣因为受到唐昆明等部落的阻碍没有寻找到。公元前109年,孝武帝通过再次寻找,打开了这条通道(据《华阳国志?难中之》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渡澜沧水、溪,置嶲唐,不韦二县)。到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王朝相继建立了哀牢、博南二县。至此,一条始于四川,分“朱提道”和“灵光道”两路进入云南,在楚雄汇合后并入,“博南古道”,跨过澜沧江,再经“永昌道”和“腾越道”出缅甸、印度等国的国际性通道完全打开。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终于得以完成。这条道路就是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年的“西南丝绸之路”。古道开通后,成为中国布、邛竹杖、蚕丝、茶叶、烟盐、中药材等货物运到南亚甚至欧洲诸国,又把国外的棉纱、小百货、煤油、宝石等运回国内进行交易的要道,使沿途市场经济得以发展。

在这条横亘几千里的国际大通道上,翻越横断山脉博南山主峰的道路远不过百里,但由于博南山山势险峻、树林荫翳、烟雾迷离,山之西麓又有滚滚澜沧江为天然屏障。于是,在山顶形成了军事上的制高点“叮当关”,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前哨。

到了1937年,因滇西抗战的需要,绕行博南山的滇缅公路永平段竣工通车,大批战略物资和信息不再经由博南古道马帮驮运,国际运输线由古丝绸之路转移到滇缅公路上,但古道仍然是民间运输要道。中华国建立后,1959年至1980年,滇缅公路永平段分期得到改建,改建后的公路走势与博南古道相同,并且大部分重合,里程得到缩短,行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穿过博南山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博南古道彻底沉寂下来,博南古道、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大瑞铁路,以翻越、绕行、穿透三种形式充分佐证了博南山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也佐证了先人们开辟修建博南古道的前瞻性。

博南山碑

博南山碑立于永平县博南山永国寺大殿旁,是研究永平博南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对研究永平历史文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由于饱经历史的沧桑,风雨的侵蚀,永国寺现已荒废,原立于寺旁的博南山碑,已交由当地的文管员负责保管。

博南山碑立于民国元年,此碑为青石质地,高132厘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额呈半圆,中高58厘米,宽100厘米,无纹饰,碑文从额内写起,共10行,每行3至22字,为直行楷书。由剑川赵藩撰文,欧阳榘书写。

碑文如下:

水经注:汉明帝时,通博南山道,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即此山也。一名金浪巅,俗呼为叮当山,杨升庵所云方言之讹是已。明李晋王李定国与清兵曾战于此山上,永国寺犹奉永历帝君臣栗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惟石牓“庐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矣。中华民国光复之元年正月,腾越李师长印泉与余有事西南道经山中,考图经,游旧刹,发思古之幽情,题名立石以念来者。

凤鸣桥

凤鸣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杉阳镇马沙坝东的倒流河上。凤鸣桥始建于秦昭王五十年,是博南古道上历史最为古老的桥梁之一。据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有桥跨溪,东来者,是为杉木河驿大道。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是为此桥最早的确切记载。

凤鸣桥在明代为风雨桥,上面建盖有躲避风雨的桥亭。光绪十五年,此桥重修。桥凡三孔,石拱,不等跨。桥长20米,宽4米,高3米,在建筑上与水流面相对应,美观大方,坚实牢固。随着岁月的侵蚀,桥栏、桥亭均已被毁,但桥拱、桥面保存完好。经过2000多年的人踩马踏,桥面上的石板已被磨砺得十分光滑,马蹄印痕深达10多厘米。凤鸣桥虽历练20多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依然牢固地横跨于激流奔流的倒流河上。

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中国境内的三条丝绸之路(西北的路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和西南方的路上丝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丝路发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便已开通。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既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

目录


简介
历史
意义

简介

西南丝路从四川起步,分别走东南面的五赤道和西南面的灵关道,最后汇合于大理,从大理往西,经过漾濞县城,就进入博南山区。博南是公元1世纪开始沿用的县名,治所就在今天的永平县。这条山道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05年前后下令开凿的(当时称为博南山道)。古道向西跨过澜沧江,便进入保山地区。保山是古时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这一代丝路通过的主要地区,所以「永昌道」便被作为这段古道的名称了。
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由谁开辟
翻越横断山脉博南山主峰的道路不过百里。但由于博南山山势险峻、树林荫翳、烟雾迷离,山之西麓又有滚滚澜沧江为天然屏障,于是在山顶形成了军事上的制高点“丁当关”,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前哨,因此博南山成为整条古道上最为重要的一道门槛,盘贯全山的古道则成为整条“蜀身毒道”上最为凶险,也最为著名的一段,被称为“博南古道”。[1]站在澜沧江边,可见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旁有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那时候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以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今天,驿路上还留有深深德马蹄窝,足以证明那时驿道上马匹来往频繁的程度。

历史
“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

博南古道的开辟,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外收获。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结果发现到西域各国“从羌中险,羌人恶之,稍北则为匈奴所得”(《史记·大宛传》),“通蜀身毒道便近,有利无害”(《史记·西南夷传》)。因此古道的开辟从开始就非同一般商道修建,就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深远的军事目的。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国挟击匈奴,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在大夏“见蜀布邛竹杖”(据《史记·大宛传》),他由此推断西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在归来后,向汉武帝禀报此事。汉武帝遂派人前往西南夷,寻找开辟“蜀(四川)身毒(印度)道”。但使臣因为受到嶲唐昆明等部落的阻碍没有寻找到。公元前109年,孝武帝通过再次寻找,打开了这条通道。到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王朝相继建立了哀牢、博南二县。至此,一条始于四川,分“朱提道”和“灵光道”两路进入云南,在楚雄汇合后并入“博南古道”,跨过澜沧江,再经“永昌道”“腾冲道”出缅甸、印度等国的国际性通道完全打开。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终于得以完成。这条道路就是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年的“南方丝绸之路”。

意义

博南古道开通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汉王朝的期望。它的开通,实现了汉王朝的初衷,联系西域、消除匈奴威胁。并先后设置了叶榆、不韦、比苏、云南、嶲唐、哀牢、博南、邪龙八县,建立了永昌郡,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发了西南边疆。同时它还成为了我国最早与外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通道之一。通过这条道路,把国内的蜀布、邛竹杖、蚕丝、茶叶、烟、盐、中药材等货物运到南亚西亚甚至欧洲诸国,又把国外的棉纱、小百货、煤油、宝石等运回国内进行交易,使沿途经济得以发展。印度佛教境思路沿线传播,掸(缅甸)人的乐队和杂技在东汉时传入洛阳宫廷,也是通过西南丝路上的永昌道与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
到了1937年,因滇西抗战的需要,绕行博南山的滇缅公路永平段竣工通车,大批战略物资和信息不再经由博南古道马帮驮运,国际运输线由古丝绸之路转移到滇缅公路上,但古道仍然是民间运输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9年至1980年,滇缅公路永平段分期得到改建,改建后的公路走势与博南古道相同,并且大部分重合,里程得到缩短,行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穿过博南山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博南古道彻底沉寂下来。博南古道、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以及开工在即的大瑞铁路,都在博南山段重合,不同的只是分别以翻越、绕行、穿透三种形式跨越了博南山这道不变的屏障,这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充分佐证了博南山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也佐证了先人们开辟修建博南古道的前瞻性。

永国寺来源:永平更新时间:2011-07-04

博南山顶有一座久已荒废的寺院,名为“永国寺”。整座寺院衰草萋萋,断壁残垣,已呈现出一派颓废之像。但从寺院残留的遗址规模上不难看出其昔日的荣耀与辉煌。永国寺的寺匾为民国时期曾担任过两广总督的著名剑川籍书法家,成都武侯祠楹联及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书写者赵藩所题写。

永国寺始建于明初,原称“宁西禅寺”。这座古寺在明清两代曾香火鼎盛一时,明代著名的大学者杨升庵在遭贬流放,戍边永昌卫时,经常往来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时间寓居寺内,吟诗读书。因此,后人为纪念这位落魄边疆的四川新都状元,又在博南山上建盖了一座杨升庵祠。赵藩还专为其撰写了一副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

赵藩在楹联中提到的李晋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将李定国,明末永历皇帝与晋王李定国兵败吴三桂而出逃缅甸时,曾在永国寺内隐居过很长一段时间。据现存寺内的修复碑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跟随着永历帝向滇西逃跑时,曾在此山作战。又公元1912年,剑川赵藩记,政阳榘书的碑文内记载:“永历君臣票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帷石牓‘毗卢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焉。”腾冲李根源补书了“毗座”二字,并在大字侧加注小字以记此事。随后取君臣各一字改名为“永国寺”。现今宁西禅寺木牓已经毁坏,补书后的“毗卢宝座”四字至今仍然保存在寺院之中。

据传,永国寺当年香火十分鼎盛,主要是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李孝友先生的“永平永国寺篇”中记载:“永国寺在博南山腰,前后五进,栋宇崇隆,檐牙高竣,殿墀宽大,廊槛回环,寺庙不仅以宽阔雄伟著名,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寺内一尊大铜佛像。永国寺的正殿,有屋三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二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用铜铸,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相传曾熔化生铜二万余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湖南籍的高僧,后为鸡足山主持的虚云和尚,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曾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和尚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整座寺院也只剩下一片断墙残壁,唯大门尚存,依旧在承受着风雨的剥蚀,岁月的沧桑。

花桥小镇来源:永平更新时间:2011-07-04

坐落在博南山东麓下的花桥古镇,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最有特点也最有文化意蕴的幸存不多的一脉遗迹,东汉永平十二年即为博南县(今永平县)的治所。古镇之所以盛名以负,主要得益于穿镇而过的那条素有“南方丝绸之路”称誉的“博南古道”。

远在西汉时期,这条古道即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民间商道,由此可达印度、阿富汗等西亚诸国。古镇人至今依然传唱着“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苦歌。透过这悲怆的谣曲,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那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远出蜀疆川地,历尽艰难险阻而来,再缘博南古道逶迤西去,把四川出产的华丽而名贵的丝绸和华夏古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明,远播它乡异国。沉郁的旋律,孤傲的韵味,使得我们在今天听来,依然不免要生出许多的感慨。

走进了幸存的古镇。只见三米多宽的青石古道,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古道两旁,钢混楼房与土木院落杂沓交织,相衔相拥自成格局。从那些衰朽但却不失气势的瓦屋,颓废但却不失凝重的墙垛上,依旧能够窥望到古镇昔日的辉煌。古镇有些人家的门楣上,至今仍然悬挂着明清以来朝廷和地方颁赠旌表的“苦节艰贞”、“见义勇为”等牌匾楹联。旧时光的气息和浓厚的人间烟火味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能让人感触到古镇所历经的那种沧桑和久远。

古镇西面一山俨然屏立,森森古木荫翳其上,缈缈烟岚迷离其巅,此山便是我景仰已久的博南山。在云南西部,博南山虽然奇秀不敌苍山,险峻不压鸡足,但名头却大。《华阳国志》中就有“博南县西山,高三十里,越之渡澜沧水。汉武帝通博南山道即此。”的记载。大清嘉庆皇帝曾“金口”赐封它为“西南第一山”,甚至连《辞海》一书中,也能查阅到有关它的词条。

从古镇上山的道路,正是昔日的丝绸古道,青一色的麻花巨石铺就的路面,像一条懒散的憨麻蛇般在深邃的丛林中盘来绕去。山顶的关楼前横曳着一株非常奇特,古迈之气淋漓却依旧生机盎然的山茶树,高约两丈,粗约两米,每年的初冬开花,到了仲夏季节才会完全凋谢。花为九芯十八瓣,大若盏碟,艳似朱丹,是古镇传世的异卉奇花。在永平的许多家养花户的园圃里,都有以它为本嫁接成活的后代茶花,艳丽而不妖冶,斑斓而不花哨,果然不是普通的俗种。

古镇有自己的“街天”,街场就设在博南古道穿镇而过的这一段青石巷道上,细瘦的巷子到处乡音杂沓摊位罗列。这里喊“箐沟洋芋一角”,那里喊“山地萝卜八分”。两旁那些或宽或窄或古老或现代的店铺,也老早便敞开了门面。照看铺面的小女子老婆婆,全都是一脸的温馨一脸的灿烂,那神情陶陶然中不乏几许的甜美得意和精明练达。看得出,各家的买卖都不错,居家小日子都过得滋滋润润无比瓷实。置身于人头窜动,烟草味,汗臭味,羊皮褂子的腥膻味混合交织的小巷中,这个摊位瞅瞅,那个铺面瞄瞄,买不买东西到在其次。那种久违了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那份浓郁的乡风乡俗和那种质朴散淡的村野气息,才是醇厚的包谷老烧般最叫人心醉的。

古道元梅来源:永平更新时间:2011-07-04

在博南古道沿线,百年以上的古树数不胜数,形成了一个深远厚重的古树群落。不过,由于永平地处滇西,山僻水遥,自古就是边疆界域,因而古往今来的名流骚客们,多把滇西视为生命的畏途,这些生长于弃土废关之上的古树们,自然就没有中原大地上的那些古树名木们的幸运和福分,能够蒙受皇封,手碑铭,承名人题咏,得雅士附韵。以致原本是截凡俗的朽木,也因此而得以名播四海,声垂后世,成为名树,成为古迹。

古道沿线的这些古树们,枯荣自便,生死随缘,散淡于天地之间,古迈于边关寂地,无人歌咏,无典载录,自然少去了那种悠久凝重的历史文化的沉浸与附会,积淀和渲染。所以,在永平,古树虽众,但可圈可点的并不多见。好在世代与这些古树比邻而居,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古道人家,并不在乎这些。在永平人看来,每一株古树都维系着大地的血脉,每一片绿荫都关乎着种族的兴衰。有古树庇护的土地,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有古树蓬勃的山岗,才能扎牢生存的根基。永平人把每一株古树都看得极为庄严,极为神圣,说那是历史,是祖宗留下的遗产。永平人认祖归宗,均以古树为记,那些古树也便因此有了性氏,有了后主,有了精心的呵护,有了虔诚的膜拜和供奉。不过,最让永平人萌生敬重之情的,却是一棵栽种于元代中叶,生长于西南丝绸古道重镇花桥的梅树。

古梅所在的普照寺,现在是一所名叫“花桥”的村级小学。在这座古庙里,原种植有元梅明茶各一株,现明茶已经不存,惟有元梅依旧老干繁枝,抗御着岁月的风霜。乡人窦居炎曾经专门为“元梅明茶”撰写过一副对联:“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

在永平,古树虽多但名木稀少,只有这株元梅是众多古树中唯独一棵有确切的碑文典籍记载,并且已被专家学者考证认定了的,迄今为止在永平所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树。因为这株古梅与元代一位著名的游方僧人有些干系,且与明代著名的学者杨升庵也有着极深厚的渊源,自然受到了永平人格外的礼遇和敬重。

出身乡绅世家的小学校长很有眼光,知道古梅是老祖宗留给后代儿孙的一份珍贵遗产,凭着对故乡悠久历史的尊崇和敬重,这位平凡的 小学校长在没有任何部门敦促的前提下,自发组织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给古梅筑起了一圈半腰高的护墙,并且经常为古梅陪上新土,修剪枯枝病杆,使得这棵始种于元代的,频临垂死的古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尽管古梅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风雨,已显现出一付老态龙钟的垂暮之像。但在小学师生的精心照料下,每年的春天,它抖擞豪迈的铜枝铁杆,依然会爆吐出鲜活的新芽。仲夏季节,它巨大的树冠,依然会生机勃勃、绿影婆娑,像一支碧色的火炬,绿焰灼灼,清气袭人。寒冬腊月,它更是满树繁花似雪,暗香浮动,蔚为壮观。它老而不朽,古而不迂,傲而不孤,媚而不俗。论风骨、论精气、论性情、论神韵,均远非一般古梅可以匹敌,可以比拟。它那古老的枝杆里涌流着、奔腾着的旺盛而悠远的生命活力,着实令人感奋,令人钦佩。

永平人无意去考究当年那个栽种梅树的有心人,是贩运丝绸的商贾,还是出家清修的僧尼。永平人永远满怀敬重的,是古梅那副阅尽天荒地老,历经世纪沧桑的凝重与厚实。它那盘曲的树杆,那古迈的皱褶,永远在诠释着,什么叫永恒,什么叫久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7138.html

更多阅读

新浪微博红人作业本是谁? 新浪微博红人minami

? ??作业本,是新浪微博著名草根,真名叫孙杰,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目前人在青岛。作业本是新浪微博最火的草根之一,粉丝高达几百万,比很多明星的人气都还高,他写的段子语言犀利,很具有讽刺意味,主要关注的话题有:时政、电影等杂七杂八。每条微博

武则天的第一位面首是由谁引荐的? 武则天首都

武则天的第一位面首是由谁引荐的?文/乐奀面首,即男宠,也就是供贵妇人玩弄的美男子。面,貌之美;首,发之美。其基本条件是:年轻、貌美、健壮。在中国历史上,女强人秘招男宠(面首)之事屡见不鲜。最知名的当属中国第一位正统女皇武则天(624-705年

清朝皇帝的性生活由谁负责打理:敬事房太监--说古论今

清朝皇帝的性生活由谁负责打理:敬事房太监朋友们都知道,清朝太监的管理与明朝根本有很大的区别,明朝大内事务是由太监组成的机构内务衙门自行管理,它直接受命皇帝,除皇帝外再没有人可以制约他们。而清朝皇宫的事务虽然也由太监负责,可是

新浪微博@作业本到底是谁转) 新浪微博 作业本

目前他是全国最红的草根微博明星之一,姚晨陈丹青等名人都加他关注.他因为微博发言“短小精悍,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风格,曾一度被热传为王朔的马甲,现在是全国最火的草根微博红人之一,连微博人气女王姚晨都最想关注他——他的网名叫“

声明:《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由谁开辟》为网友梦醒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