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作文教材素材运用历史人物一 外研社教材电子课本

作文教材素材运用(一)

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但在考场为文时,相当一部分考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第二,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第三,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

中国古代名人(上)

1、中国古代名人:屈原

精彩范文一:滴水藏海看屈原

精彩范文二:你好傻啊,屈原

精彩范文三: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2、中国古代名人:项羽

精彩范文一:题乌江亭

精彩范文二:项王项王若奈何

精彩范文三:菊花飘香的时节

3、中国古代名人:司马迁

精彩范文一: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精彩范文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精彩范文三:一生的回望

4、中国古代名人:诸葛亮

精彩范文一:抓住根本看轻其余

精彩范文二:入不出兮我心伤

精彩范文三:让历史来回答

5、中国古代名人:曹操

精彩范文一:致曹操的一封信

精彩范文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精彩范文三:曹操遗书

中国古代名人(下)

1、中国古代名人:阮籍

精彩范文一:人与路

精彩范文二:两把钥匙一扇门

2、中国古代名人:陶渊明

精彩范文一:人与路

精彩范文二:菊花人生

精彩范文三:谈意气

3、中国古代名人:李白

精彩范文一:李白的泪水

精彩范文二:诗仙的路

精彩范文三:月下独酌

4、中国古代名人:杜甫

精彩范文一:少陵问天

精彩范文二:肩膀

精彩范文三:我想握住你的手

5、中国古代名人:苏轼

精彩范文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精彩范文二:肩膀

精彩范文三:风雨任平生

6、中国古代名人:李清照

精彩范文一:行走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

精彩范文二:诗人·明月·黄花

精彩范文三: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中国古代名人(上)

中国古代名人

●屈原

【人物经历】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精彩范文】

滴水藏海看屈原

2005年高考浙江考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名师点拨】

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你好傻啊,屈原

2005年高考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

  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

  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

  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名师点拨】

  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作者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择“操守高洁”来展开200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忘记与铭记”的话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对屈原倾诉:一是傻在改革,被坏人妒忌;二是傻在不辨官场黑暗,遭人陷害;三是傻在以死明鉴自己的衷心;片段组合素材,画面剪接素材,将一个人物的不同阶段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加之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对屈原发出呼喊,使文章生动活泼,意蕴丰厚。

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2005年高考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名师点拨】

  屈原的事例本身具有多面性,在许多不同的题目里、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使用。本文的主题是“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这一主题恰好都统一体现在屈原身上。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本文立足此一例,借古说理,巧妙构思。作者先写屈原的“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后写“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中间用“这要看‘位置’了”来过渡,最后小结,点明文章主题。

  使用屈原这个事例时,作者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用话题的透镜,透视所占有的材料,使材料与话题要求相吻合。穿越时空,组合素材,让古代的屈原与当代的我,直接对话,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屈原就在眼前,这样组合素材,可以将经典的素材飞扬起来,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穿越时空组材,也利于作者抒发感情,把作者对屈原的情感,把作者对屈原的崇敬,直接表露无疑。这就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由此可见,只要将旧材料同自我作文写作需要结合在一起,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就能写出新颖独特的好文章。要做到这一点,应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加强对同一材料的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唯有如此,方能在高考中任你题目百变,我自以不变应万变。

●项羽【人物简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习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摘自《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精彩范文】

题乌江亭

2001年高考全国卷考生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名师点拨】

  仅仅用“中心明确,语言优美”来评价这篇散文,是远远不够的。这位考生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诚信”为中心,深入探究人性的善恶美丑,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种不拘前人旧说,用充满思辩色彩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科学的创新精神。再加上严谨无隙而又流动自如的结构,优美畅达而又灵动轻捷的语言,便将这种深邃的哲理思考悄无声息地融进了充分诗化的语言和无处不在的情感氛围之中,显示了作者相当成熟而扎实的语文素养。

侧重一个历史人物,将其他人物拿来进行对比,突出要刻画的人物,也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文章将项羽与刘邦进行对比,将鲁迅与毛泽东的评价进行对比,将范增的话语与项羽的行为进行对比。一个时代英雄,完美与缺憾同在,失败与成功同在的,一个真实的项羽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可贵的是运用对话方式,亲切而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项王项王若奈何

2004年高考江苏考生

(一)

  四面楚歌。

  漫山遍野的凄凉的歌声侵入项王的脑海里,四年的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长剑驰骋沙场的雄姿,想起了刘邦俯首称臣的委琐的样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脉脉眼神……

  他望着虞姬,悲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奈何。”

(二)

  美人自刎乌江边。

  鲜血从虞姬的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绝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地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高中语文课本作文教材素材运用历史人物(一) 外研社教材电子课本

  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着:“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为虞姬祭奠。”

(三)

  又到兵荒马乱时。

  烟尘滚滚,杀声滔天。

  项王挥舞着长剑,剑刃飞快地掠过一个又一个颈喉,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光一闪,刘邦人头落地。

  夕阳照着项王的脸,刚毅的面庞上刻满了沧桑与寂寞。他的眼前浮现出虞姬清澈的眼眸和干净的笑容。他轻声说道:“虞,我回来了。”

(四)

  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桌上仍摊着那本书,那篇文章叫《乌江自刎》。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他有着过人的才智和勇气,他有着震惊天地的英雄气概。但为何要觉得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他完全可以回去休养生息,重振旗鼓。而他恰恰就缺少了这份灵动。有了这份灵动,他仍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英雄,一个被千古传诵的英雄。

  灵动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蓝;

灵动的智慧,仍可造就一个英雄。

  【名师点拨】

  作者进行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历史之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历史人物——项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诠释,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主题:灵动的水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可以造就一个英雄。文中对项王的性格的描写活灵活现,个性鲜明。情节生动,耐人寻味。

  专注一个历史人物,化用名人诗句,镜头剪接,画面组合,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素材,将项羽生前三个遗憾而凄美的画面综合在一篇文章中,不可谓不高明;将三个画面,三个素材分成三个并列示结构,不可谓不清晰。

菊花飘香的时节

2004年高考重庆考生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吧,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占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啸,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名师点拨】

将不同的人物,按照同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使题材丰富,意蕴丰厚。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

●司马迁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高中第六册第四单元,专门用一个单元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及《史记》中的选文。

  【原文再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自《报任安书》

  【素材评析】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为了理想而放弃尊严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适用话题有“坚强”、“意志”、“忍辱”、“诚信”、“心灵的选择”、“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精彩范文】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2002年高考江苏考生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名师点拨】

  运用情景再现法,将司马迁遭遇厄运的情景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运用心理刻画法,将司马迁为正义而替李陵辩护的心理通过作者的窥视刻画暴露出来;运用联想法,将司马迁当时想到的一些具有相同命运的历史人物屈原和伯夷、叔齐的遭遇展现出来;让读者明晰司马迁何去何从的思想动态。综合运用多种素材组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丰满。

绝知此事要躬行

2006年高考山东考生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流下的汗水;水中望月,你看不见它的皎洁之下的灰尘。世间的事情,全都是雾锁烟笼,想探求生命的真相,请以心为眼,躬行探求。

  昭君一个人、一方冢、一生探求。

  山如黛、沙如风。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着中华文明的青色,只是少了位从群山中走出来的佳人。沙还是意欲吞人的黄沙,还是那隔着中原与塞外的飞沙,只是多了位从中原走出来的佳人——昭君。人人都说塞外凄苦,那儿的人杀人如麻,但你不怕。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可信吗?于是你毅然踏上了出塞的马车,一路微笑,你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世上的事,要亲身探看,方可相信。事实证明,你赢了。塞外荒凉,但民风纯朴。你的躬行,为历史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昭君,没有被表面迷住了双眼,你亲手用躬行打造了自己的未来。

  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司马迁踏遍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真”字。

  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你便把执著的追求和生命的躬行铺垫成生命的厚程。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岂可不尽不实,道听流言,司马迁深知,真相需要躬身以求。于是他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史记》成史家之绝唱!他把真相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用躬行呐喊出历史的宣言。

  司马迁用他一生的躬行创下了万世不朽之篇章。史家绝唱当之无愧。

  壮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苏东坡高唱赤壁东风,你潇洒成千堆雪。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的得名多有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被前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好一个苏轼,只为他的躬行,我五体投地。苏轼的躬行,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

  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绪纷飞,穿越千年的繁荣尘杂,我不由感叹,绝知此事要躬行。

  仰望星星的人,总以为星星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才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面对世事,万不可被其表面所迷惑,需躬身亲试,方能得其真。世间的万象炫人心目,请借东海之水,洗尽迷幻假相,用躬行去探求生命的真相。

  【适用话题】

  读《星星》的联想或感悟为话题(2006高考山东作文题,材料作文)

  【名师点拨】

  俗话说:三个臭屁匠,抵个诸葛亮。这句话运用在作文素材技法里头就是以多胜少!文章中连续使用了三个名人:昭君、司马迁、苏东坡的事例,让文章构成并列结构,从三个角度阐述不被表象迷惑,要办好事情就要“躬行”的话题,使得内容丰富多彩,意蕴丰厚,具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737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2013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 最新作文素材

原文地址:2013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作者:二毛同学,2013年最新的语文作文素材,你可以参考以下的目录: 亮点——摘自 2013新版 《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目录与内容倒置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实现零的突破3 最美小人物至善大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及一般说课步骤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二、说教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绪论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 高一物理必修1绪论

高中语文必修一 绪论 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一)了解语文必修①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语文(必修①)》编写说明来看,突出了以上几点。1.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的特点高中语文必修①是提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集锦语文高分必备 初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集锦【语文高分必备】来自:要学习网[L]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

1978-1988年高中语文课文目录 1978年高中毕业证样本

1978-1988年高中语文课本目录 (2011-1-21 14:51:00)[发送到微博]分类:怀旧经典  标签:威尼斯商人第三单元高中语文记叙文文言文|高中语文第一册 1979年2月第1版一 遵义会议的光芒二 包身工三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四 为了周总理的嘱

声明:《高中语文课本作文教材素材运用历史人物一 外研社教材电子课本》为网友黒涩兲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