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合院的几种大门 老北京四合院图片

老北京四合院的几种大门

上周三,3月5日,我第四次去先农坛参观古建博物馆,这次是要仔细看看西配殿布展的《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去年6月底7月初我两次参观此处展馆,9月初又带人去见识了这座中国古建文化宝库。

天坛西门的对面是南纬路,向西走到东经路,拐向南行二三百米就是下面这座坛门,中门两侧两张招牌:《北京育才学校》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古建博物馆在太岁殿院落


拜殿,展览馆大门




老北京四合院的几种大门 老北京四合院图片


拜殿里布展《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院落里正殿为太岁殿



太岁殿里有如下展览内容








这次参观西配殿,观赏的是下面主题内容

今天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图文,为的是学习古建四合院大门的知识


展览介绍的六种四合院大门区别







以下是网上转帖来的关于四合院大门的图文资料

北京四合院大门的七种形式

转帖自孤独川陵博客(2013-06-13 23:23:35)【1】北京的受保护四合院,注意左侧的汉白玉石碑

在今天的北京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这使得老北京人在故乡“乡音难寻”。前阵子体育媒体上出现过“工体北京最后的四合院”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老北京人将工人体育场当作他们共同的四合院,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被地地道道的京腔包围,重新找回老北京的那种氛围。媒体以四合院指代老北京,可见四合院对北京人有多重要。

北京有许多四合院,最大的是紫禁城和其他皇家宫苑,接下来还有四个国家级保护院落,它们分别是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崇礼大院。有关四合院的事情,不可能在一篇博文中讲完,前一篇中我们谈了四合院门墩儿的文化内涵,今天来说说四合院大门有什么讲究。



【2】四合院的广亮大门,现已成为大杂院

四合院的大门有六种形式,分别是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和西式门楼,此外还有一个垂花门。最高级别的是“广亮大门”,门板装在后柱上,大门和门廊占一间屋子大小,门外的两扇墙呈外八字形状。从建筑上说气派,从风水上说敛财,向伸开手往怀里搂。在北京住这种院子的人非富即贵,“富”是富可敌国的那种富,“贵”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种贵。到了晚期就比较混乱了,很多宅子转几次手,主人人也不一定有多富贵。清末民初也有不少人为了气派,把自己家的大门修成广亮大门。



【3】金柱大门 【4】金柱大门,现已成为某人的私宅

比广亮大门低一等的四合院大门是“金柱大门”,门板装中间那根柱子上,也就是房檐的那根柱子上。因此门的进深不如广亮大门,其门外比门内浅,门外占四分之一,门内占四分之三。金柱大门的四合院最早是给官宦人家居住的,同样到了晚清界限就逐渐模糊了,只要有钱你就可以修这样的门。有些金柱大门可以修得好像广亮大门那么气派,比如图【4】中的四合院大门,乍一看好像是广亮大门,可是没有外八字,而且门按在檐柱上。



【5】蛮子门,现为朝阳门派出所

第三个等级的四合院大门叫“蛮子门”,它的门板装在前门柱上,比金柱大门更靠前,因此外门道小更小。为什么叫蛮子门?传说与南方的富商有关,南方富商进京买了地,盖了房子,修大门时一般都把门洞修得特别小,不让人在此避雨。这是因为南方雨多,总避雨影响安全,所以南方人在京也延续了这个习惯,不设外门道,不想让人避雨。我个人对这个传说表示怀疑,可能是一种对当时有钱“外地人”家大门的一种蔑称。



【6】如意门,杨昌济故居,毛泽东的老丈人【7】如意门,杨昌济故居,杨开慧的爹,北大教授

第四个等级的门叫“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是普通人居住的,用现在的词汇说是“中产阶级”的房子。毛主席的岳父,杨开慧的父亲,北大教授杨昌济家就是如意门。如意门很小,而且没有门洞,门上有两颗门簪,贴有“如意”两个字,因此得名。李莲英的宅子原本就是广亮大门,但此人一向小心谨慎,怕太显眼,于是他让工匠把大门改为普通人家的“如意门”。历史上都把李莲英描绘成龌龊不堪的人物,其实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从他改门就能看出来。



【8】墙垣式门

第五种四合院的大门是“墙垣式门”,说白了就是在墙上安个门,和墙是一体的,没有柱子,没有房脊,是最低端的门。如果如意门是中产阶级住的,那墙垣式门就是老北京的最底层平民的房子了,例如骆驼祥子他们的房子估计就这样。不过也有例外,老的晋江会馆就是这种最简陋的门,而一位女作家根据她在这里生活的经历写了一部小说叫《城南旧事》,还拍成了电影,插曲非常有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



【9】西式门楼【10】西式门楼

第六种是西式门楼,它本不是传统的中国建筑,晚清的时候受西洋建筑影响而出现,很难判断其等级。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在北京的故居,就是西洋式门楼,以他的身份住广亮大门的四合院完全没问题,所以西洋式门楼的等级很难确定,要看主人是谁。


【11】垂花门
在北京还能见到一种门,它不属于北京四合院的六种大门中的任何一种,可是却非常常见,叫垂花门。垂花门的廊柱没有直接落地,而是垂在半空中,单独垂半截不好看,所以有一个造型,方的、圆的,逐步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垂花,看着好像是垂下两个花骨朵儿。垂花门原本是四合院院内的二道门,有钱人的四合院不是简单的一个院子,而是几进几进的院子,院子之间的门,常采用这种垂花门。今天一些北京的四合院大门也是垂花门,那是因为原来的大四合院被拆了,或者被拆散了,才使得垂花门成为小院落的大门。

垂花门上面那个木结构的建筑,学名叫勾连搭双脊垂花。垂花门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女眷送人只能送到二道门,不能出大门,所以二道门要有个避雨的功能,能在这里说几句话,下雨淋不到。另一个是唱戏,您看这个垂花门的造型,是不是很像个小戏台的吊顶,相声里说的“唱堂会”就是在这里唱。二道门一般对着正屋,主人坐在正屋太师椅上就能看戏了。大家可以找找侯宝林和马三立先生的相声,里面常有给老太太做寿,请戏班唱堂会,四合院就那么大,在哪里唱啊,就在这里。



【12】精致的四合院大门


【13】精致的四合院门洞


【14】现在四合院都是高干和有钱人住,还安装了电眼。








郭沫若故居

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级别

(2010-05-31 12:24:12)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普通百姓居住。
屋宇式大门分为几个等级。

王府大门


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珅的府郎,后来封赐给恭亲王,这座王府的大门是三开间,上复绿色琉璃瓦。


2.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村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品级地位的饰件。
广亮大门又称广梁大门
  四合院宅门的一种,属于屋宇式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为高级官员人家使用。
  广亮大门的门扉设在中柱之间,在檐柱之间、檐枋之下装有雀替、三幅云等饰件,台基较高。
  广亮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比不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其重要特点是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内安朱漆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称“广梁大门”。通常采取六柱五步架,两边的山柱各三根。中间的山柱支持脊檩,前边的山柱支持前檐,后边的山柱支持后檐。从前至后,这些山柱分别称为前檐柱、中柱、后檐柱。门扉附著于中柱的位置,将门庑均分为二。四个门簪上挂匾,前檐柱上檐檩枋板下装有雀替,后檐柱上装有倒挂楣子。抱鼓石一般为圆鼓,体量硕大,用来制衡厚重的门板。广亮大门在帝制时代,只能被官员使用。除雀替和橼头外不许饰彩绘。高级的宅门建筑可以露梁、露檩、露柱。门外有半间房的空间,可供四个警卫分站两旁把守,以示宅门的等级高贵。雀替以及附著其上的三幅云既有装饰功用,又是代表主人官品的象征。
  私宅中“广亮大门”不多见。


3.金柱大门
这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4.蛮子门
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握的形式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的又一种形式。


5.如意门
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如意门占着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相上方常装饰雕楼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指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意门里的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却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


6.墙垣式门
除上述数种屋宇式大门外,在民宅中常采用墙垣式门者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指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却十分华丽,显示房主人的富有和虚荣附件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门

转帖自 中国古典建筑 博客(2009-05-2911:56:45)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门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主人的等级了。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街门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启迪,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众多的院门中,大致可以分出这样两类,即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前者有门洞,门占一间屋;后者没门洞,只在墙上开门。细说起来,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
  咱先说这王府大门。以往对住宅的称谓,《大清会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或“第”。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则一般都是私产。
  就王府大门来说,亲王府五间,郡王府三间,都是坐北朝南,门前有门罩(设有门窗和墙的房子),过道高出地面。府门东西各有一间角门,均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清代方睿师的《蕉轩随录》中说:“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一门,谓之东角门、西角门,下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角门的设置,使大门可以平日关闭,视时视事而开,是为礼仪方面的需要而设的。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和辖禾木(古人称行马)等设施。与府门相对的为影壁。如果两座阿司门是东西相对,让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此府门前有石狮一对,故又称此为“狮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门对面则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旧为兵丁所住,或回事处等的所在。
  王府大门的间数、装饰、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规定而建的。“亲王府为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之二”,贝勒府就是正门三间,启门一了。王府大门屋顶用筒瓦、大脊、设吻兽,垂脊上设仙人走兽,山墙上做排水沟滴,大门漆红色,梁枋施彩画。
  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中,记述了一座王府大门的面貌:“拐进镜儿胡同,巨大的红漆大门就闯进了眼帘。大门紧闭着,台阶很高,有上马石。因为长期无人走动,阶前已长出了细草,上马石也被土埋了大半截。大门对面的八字砖雕影壁,早已是残旧不堪……这是朴萨克多罗亲王的府第。”
  相比之下,《红楼梦》的描写更具体,第三回里有文:“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都不开,只有东西两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按照文中关于大石狮子的描写,这座大门应算是清代亲王府第的格局。但这样的王府,门前应有一“狮子院”,而狮子不可能放在临街的地方,临街的该是东、西角门。像清代的郑王府、礼王府、定王府等,府第的石狮子都在角门内。
  有人问,现如今的张自忠路人民大学,也就是原先的和亲王府,大门前的石狮子为什么临街呢?那是因为原来这里并没有马路,是后来开通的。
  说完王府大门,再来说说广亮大门。“广亮”,顾名思义,应该是比较宽敞、豁亮的意思,这是相对旁边的小门楼等较矮的院门而言的。
  “广亮”的原音是“广梁”,说的是屋顶的大梁很宽广。既然如此,院门还能小吗?显然,只有官高爵显的人物,或民国以后的军阀商贾们才有可能建造。为了显眼,大门的这一间要比两边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墙,戗檐上施以砖雕花饰,屋顶加高,墀头墙突出。广亮,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装饰上:上有数对门簪,下有精致的石鼓门枕,墙面的砖雕,木头上的彩画也无不考究。大门内外有影壁、屏门,设台阶,一般比地面高出三五寸。大门两边的内墙上一般抹灰涂白,周边加线脚。讲究的用竹条或铁棍做骨架,再用水泥沙子堆塑出浮雕花样来。也有的在上面画壁画,再有的是磨砖对缝、平整光洁的所谓“硬心”装饰。
  广亮大门的屋顶一般不吊顶,后来为了整齐也有加的。屋脊有两边斜伸的“清水脊”,也有“元宝脊”。广亮大门的门,立在房屋进深的一半处,一半甚至更多的使用面积留在了门外。民国后为了治安的考虑,有的在门外加了一层铁栅栏。广亮大门与王府大门一样,门外也有上马石、拴马桩或拴马石等。
  金柱大门所说的“金柱”,就是檐柱以内的柱子。金柱大门,就是将门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门。在规模上,金柱大门显然比广亮大门要小,门也窄,有的只有半开间。其他方面如大门的构造、屋顶、雕饰等,均与广亮大门同。其门洞仅约一步进深,大门道的檐柱上有些装饰,整体上显得比广亮大门轻巧。
  与金柱大门相比,蛮子门最大特点是比金柱大门更往外推了一些,几乎就在前檐柱的位置上。其他方面与金柱大门、广亮大门差不多。蛮子门的出现,是因为房主的官品不高,至少不能建广亮大门,索性院门外前推到屋檐下头,属于南方来京的官员或居民喜欢的式样。“蛮子”是当时北京人对两广及南方偏远地区人员的不尊重的称谓。
  《大都》一书中提到过这类街门:“终于,他回到椿树胡同揿着自己家门的电铃了,墙边儿的几棵高树,透着嫩青的芽枝,让风不住地吹荡。里面噔噔地有人跑着,啪的一声,门上的乳白圆电灯亮了。那人开了闩,从门隙张望了一下,开了门。他跨进大院来,发现前面门洞那边没有客人的车马了,电灯也没有开亮。”
  这段描述表明,门洞里能停车,自然是因为大门往外推了,这正是金柱大门的特征。而能照到外面的乳白圆电灯,肯定就在外推的门上头。这里所描写的,门洞内停车并非妄语。京剧艺术家王瑶卿的故居,也就是现在的宣武区培英胡同20号的门道内,因为宽敞,就曾是存放洋车的地方。王瑶卿、王凤卿兄弟二人的交通工具就是它们。 在老北京,如意门的数量最多,因为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于数量大,所以如意门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简。在等级严格的封建社会,有钱无官的人家,建小门不甘心,要建大门。于是,建成广亮大门的规模,而门却不大。这样一来,既显得与众不同,但又未越制。另外,在门楣上大加雕饰,屋顶上出挑,山墙上有完整的镂花装饰。最高级的用博古、九世同居、狮子绣球、荣华富贵的纹样,中等的用荣华富贵、番草、人物等,而且一般都做成桥或栏杆的样子,显得雍容华贵,又不犯制。
  最简单的如意门,只用瓦组成线纹、"五花象眼"等透空的花纹。这种大门的门扇减小,只用两扇门簪,石枕为石墩,而非石鼓,开启灵活。
  到了民国年间,原有的皇族显贵开始败落,所用宅院陆续出卖。购买这些住宅的新富们为了遮掩,就在原广亮大门的基础上,在门道内砌墙,门道封在大门口内。这种由广亮大门改成的如意门不少。这样的大门,往往在山柱上留下原来装门的槽口痕迹,甚至原有的门不拆,又在外檐下再加一道如意门。
  随墙门也叫墙垣门,其特点是无门洞,顺墙开,只占半间或大半间宽度,院门较窄。
  小门楼是随墙门中最常见的一种。在风格上仍追求屋宇的效果。它有两堵极短的山墙,有屋顶,上做正脊,两头翘起,檐上装饰着花草砖。所以说,尽管这种形式的院门等级最低,但普通人家也会尽可能地装饰一番。特别是那墙垣式门楼,与房屋无异。用瓦片砌成的串串铜钱式样,更显得新颖别致。《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就是这种小门楼,即花墙子门楼。
  栅栏门也是随墙门的一种,俗称菱角门,一般用于大宅门的马号。两根木柱支着横木,上边用一种菱角形的木构件向外出挑,承托着屋顶,门扇是直棂栅栏门。
  《大都》一书中,对这种栅栏门的描写曾有几处,这里选有代表性的引述如下:"从米市大街朝西一拐弯,进了胡同,这就到了。墙外种着四五棵槐树,两树之间留着间隔。树身外面用粗砖像矮墙似的砌高起来围着它们,砖块当间砌的时候留着透亮的空隙,砖垣上面平圆顶抹了几层光滑硬实的洋灰……铃铛还没住声,忽然大门自动地打开了,马车骨碌碌地奔进门内一条狭长的泥径来。这两边都是房屋的砖墙……前面是一块空敞的泥地院子,除了西北角的几间屋子,这院子少见的空旷。玉英带着静山、金妈都下了马车,跨上了四五级台阶,迎面紧掩住的是四扇绿漆油饰的屏门,当中漆了四块斜正方形的红方块儿,油着四个饱满的黑字。"这一段描述了自进栅栏门到进院的场面,主要是停车场和马号。
  这种情景,在八道湾11号院门前,也曾出现过。那时的这里,并不像今天这样只是一个红砖垒起来的低矮门楼,相反,是一座大栅栏门,临街还有一堵院墙。院内的空地有半亩大,专用于停车,能停好几辆骡车呢。空场北面斜对着的才是朱红的正式大门,还有门洞。据说清末民初时,这种带栅栏门和停车场的大户很多,尤其是王府大门外的空场左右的辕门,也有用栅栏门的。圆明园式门是清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圆明园式门为代表的洋式院门,也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
  圆明园式门的产生,源于皇帝在圆明园中建西洋楼,帝王的爱好也引起了王公贵胄的兴趣,纷纷在自己的宅园中建洋式门楼。如恭王府花园东侧大门的门楼,就是圆明园式门楼中的代表。这种门在西洋式立柱之上的女儿墙表面做中、西式花饰,或为西洋式花草或为中式文物古董,中西合璧,很有时代特色。
  东城交道口南东棉花胡同15号即有一座砖雕拱门。高4米多,宽2米多,从金刚墙以上均为砖雕,上刻花卉及走兽,顶部有朝天栏杆,栏板上雕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拱门外两侧雕有多宝阁,阁内雕着暗八仙等图案。整个拱门的砖雕,布局严谨,凹凸得当,做工精细,很是罕见。
  另外,老北京宅院还有其他形式门。过去南城一带的胡同里,有些住宅的临街后山墙和其一侧的院门外,还筑一道木板墙,木板墙上再开一个门,叫板子门儿。木板墙和后山墙之间的空隙,设置厕所和放水桶、垃圾筐等碍眼的东西。住在板子门里的住户,大多是独门院的富裕人家,有人进出时随手关门,较好地起到了防御作用。
  有些民居四合院临街,于是就把临街一面的房屋改成了铺面的房屋做买卖,后面的院子或住家作为加工厂。北京人称这样的房子为铺面房。这种铺面房的门往往就是院门,同时还开有旁门或后门。这也是四合院之门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合院的如意门脸儿(2009-05-2911:58:41)

四合院的如意门脸儿

  如意门脸儿如意门是咱京城四合院住宅采用最普及、最常见的一种宅门形式。如意门属于屋宇式大门中的一种,北京四合院的屋宇式大门还包括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旧时,如意门的宅主不像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宅主那样具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和品级,也不像蛮子门的宅主在经济上有多富裕。如意门多为一般普通百姓所采用,形制不算太高,进而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宅主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状况对如意门门脸儿大加装饰也可素面朝天。所以说,通过细心观察和耐心研究这些个门脸儿。我们可以品味出当时宅主们的生活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种闲适的玩趣等。
  如意门与其他屋宇式大门的最大区别在于,前檐柱间砌墙,在墙正中位置留出门洞,安装门扇。门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组“如意”形状的砖雕,俗称“象鼻枭”。门楣上方安装门簪两个,多刻有“如意”二字,除了这种锓字类型的门簪,还有素面和雕花类型。
  前面提到,如意门门脸儿既可以被修饰的华美无比,也可以做得简朴平淡。而考究的如意门,最经典最有看头的,还要属门楣上方以及墀头墙部分的大面积砖雕了。
  门楣雕刻大体上有四部分,从下至上依次是挂落、冰盘檐、栏板和望柱。在它们之上进行雕琢除了华丽美观外,几乎每个部分的图案以及所代表的寓意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每一个带有砖雕的如意门在装饰上也是不尽相同的,令人百看不厌。
  例如,东城区盛芳胡同1号为如意门的宅门形式,其挂落部分是以自然花草类题材为装饰,雕有梅、松、牡丹、兰、菊等精美图案。这种以自然花草类图案为题材再赋予一定的寓意,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惯用手法,也经常被如意门以及其他形式的宅门所广泛使用。挂落之上为冰盘檐。冰盘檐分若干层,呈细长条状,砖雕小巧精致,图案样式丰富,一般以花草、锦纹样式居多。盛芳胡同1号如意门的栏板和望柱,雕以青铜器具、宝鼎、瓶、炉以及博古案等博古图案,构图典雅,书卷气浓厚,给人以高雅脱俗的文化享受。
  墀头墙指的是山墙突出檐柱的部分。这部分的砖雕主要由戗檐、垫花和博缝头组成。其中,戗檐的雕刻题材最为广泛。盛芳胡同1号院“延年益寿”的戗檐砖雕,蝙蝠、团寿、盘长和祥云团抱着“延年益寿”四个字,刻工十分精美。垫花分为两种,一种是花篮状垫花,其内常刻有牡丹、太平花等花草图样,而另一种是倒三角形垫花。如院门为如意门的东城区北竹杆胡同38号俞平伯故居的倒三角形垫花,凤凰栖于牡丹丛中,富贵华丽,寓意吉祥。戗檐的外侧突出的那部分称之为博缝头,常常刻万事如意、凤凰展翅以及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
  如意门除了门楣上方以及墀头墙的砖雕别具特色外,还有一些构件,如屋脊上的蝎子尾和盘子、门墩儿、大门上的门钹和门包叶、门簪以及门联等,又为如意门增添几分气派和娴雅,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宅主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北京,常采用锓阳字雕的方法把门联刻在如意门和小门楼上,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则无门联,蛮子门也比较少见。这些门联在形式上主要分为喜庆类、格言类、山水类和行业类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宅主们的信仰、职业、文化涵养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字体多为楷书或隶书。东城区西总布胡同49号院的如意门几乎没有砖雕修饰,给人一种清纯淡雅之感。礼士胡同127号如意式宅门,门联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怒,柔曰读史刚曰读经”,此格言类门联表现出宅主的那种以文化滋养性情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品格。
  虽然说如意门是一种等制比较低的门型,比不上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慑力和冲击力,但是如意门以它那雍容大方、朴实又不失情趣的一颗“心”感染着每一位在此居住,甚至是路过它的“有缘人”。“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和荀慧生、近代护国运动首领蔡锷、现代作家翻译家梁实秋、史学家教育家陈垣,还有叶圣陶、俞平伯、杨昌济、李渔、林白水等杰出先辈和名人们都曾经与如意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
  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遵守着明清朝廷"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体量最大。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静,所以也常用作书房。这种一正房两耳房的布局称作"纱帽翅"。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所以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甚好。
  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廊边常设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顶。正房之后有时有一长排"后照房",或作居室,或为杂屋。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后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内眷。或更在全宅一侧接出另外一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侧接出宅园。
  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使得从宅外进入必先通过一个小小过院,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变化(只有王府的宅门才放在中轴线上,认为以王侯之尊,即使不作坎宅巽门也可以免除外邪的侵害)。其他地区,不论南北,在一般民居中,坎宅巽门也十分通行。宅门都是一间,按大小和规格又有数种:如广亮大门等级最高,进深大,门扇安在中柱一线,前后各有一个空间,前部空间两侧设守门人条凳,额枋下有雀替;金柱大门较小,门扇前移,安在金柱(即老檐柱)一线,门前空间也较小;蛮子门更小,门扇更前移,安在外檐柱一线,门前没有空间。以上三种都用在官宦人家。再小的是如意门,有的面阔只及半间,门扇也在外檐柱,用在虽非官宦而相当殷富的人家。最小的是墙门,没有进深,门上有小屋顶,或模仿西洋建筑砌通天柱。
  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中门,通常是一座称为垂花门的小门屋,施悬山"勾连搭"顶(即前后两个双坡顶相接),造型玲珑,相当华丽,预示由此进入内宅,丰富了内外二院的景观。在垂花门后檐柱处常设门扇,称屏门,作用类同仪门,平时关闭,人由门前左右廊道绕入,遇大事或贵客莅临才开启。以中门间隔内外,不仅保持了内院的安静,同时也含有宗法礼制的意义。宋代一部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事林广记》说:"凡为宫室(此指宅院),必辨内外,……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可见,中门来源之早,是区别内外所必需。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遇婚丧大事可在院内临时搭建大棚,以待宾客。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为创造亲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以减少阳光。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各地的四合院,适应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进院落,正房多是5间或7间,并配有耳房。正房建筑高大,都有廊子。东、西厢房各3间或5间,厢房往南有山墙把庭院分开,自成一个院落,山墙中央开有垂花月亮门。垂花门是内外的分界线。民间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前院又叫外院,外院东西各有一、两间厢房,要比里院的厢房小一些,它多用作厨房或仆人的居室。邻街是5至7间倒座南房,最东面一间开作大门,接着是门房,再是客厅或书房,最西面的一间是车房。
  大四合院建筑雄伟,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抄手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都十分讲究,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为大型住宅建筑,非一般人所能居住。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大门内外设有影壁。
  人一家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各得其便。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正房或正厅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北京的四合院讲格局,讲款式,讲气派,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老北京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讲究,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二门,有游廊,有私塾,有客厅,有照壁,有库房,有厨房,大户人家连园林、车马房一应俱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站在北京四合院中环顾,中间舒展,廊槛曲折,有露有藏。四合院的神髓就在于一个“合”字,将一个的家庭的所有成员“合”在一起。“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有在这古老的院落中,才能感受到这中国式的诗境。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时的那王府(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
  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
  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在山墙开门)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个过道儿,可以通后院。
  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砖地,雨过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一眼就看见里院,就在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凉。
  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
  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
  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全套房子,讲究的是磨砖对缝,黄松木架,风火双檐,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除鹿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就是上边的是两扇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外边的一扇,可以用两根细铁棍儿支起来。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户,换上冷布用以通风。到了冬天,外边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挡风避寒。下边的一扇窗户,是整扇儿的大玻璃。外边另有一扇护窗板,晚上把它挂上,早晨再摘下来。
  小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间,屋里有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暗一明。东西厢房个两间,南房(也叫倒座)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
  一家子两三辈儿人,住个小四合院,独门独院,非常合适。家长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辈住厢房,南房作客厅后书房。院子里有砖铺的十字甬路,通到东西南北房搭理屋门,屋门前都有台阶儿。
  街门都是东南方,很少在正南方开门,因为庙门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它敲门使。
  屋宇式大门分为几个等级
  1、王府大门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冲的府郎,后来封赐给恭亲王,这座王府的大门是三开间,上复绿色琉璃瓦。
  2、广亮大门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村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品级地位的饰件。
  3、金柱大门这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4、蛮子门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握的形式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金往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的又一种形式。
  5、如意门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如意门占着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相上方常装饰雕楼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指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意门里的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却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
  6、墙垣式门除上述数种屋宇式大门外,在民宅中常采用墙垣式门者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指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却十分华丽,显示房主人的富有和虚荣。
北京宅门中的垂花门(2007-04-27 21:56:30)

居住过或进去过北京宅门的人都会对垂花门有较深的印象,因为它端庄而华丽,极为醒目。这里我用“宅门”二字而不用四合院,是听朱家溍先生说过,四合院就是指有东西南北房的住宅,一有垂花门、廊子等的多进院就是宅门了。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金惠先生也说过,不该把北京的住宅叫四合院,应该叫“四合房”。他说这话时还颇愤慨。因此有必要逐渐正名,把有东西南北房的住宅叫四合房,把具有垂花门等的多进院的住宅称为“宅门”。
垂花门是宅门中内宅的入口,绝大多数是坐北朝南的,与正厅、正房等同在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当然也有少量朝北或朝东的垂花门。它之所以叫做垂花门或垂华门,就是因为它有垂莲柱——由前檐下垂不落地的短柱。柱端做成莲蕾形的垂珠,垂珠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如风摆柳或雕花的方形等,但以垂莲形为最正规。
一般宅门的垂花门就位于第一进院的中线上,与倒坐房对面而立。多进院的宅门,前边还有过厅、厅房等,垂花门一出现就标志着内宅在此了。所谓的内外有别,就是以此为界。旧社会不准妇女出头露面,女眷迎送亲友就到此为止,当时的轿子或轿车就停在垂花门前,行礼、话别就在垂花门台基上进行。规矩大的人家,男仆及一般来客都不能进入内宅。
垂花门的历史我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仅知垂莲柱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的宋营造法式上就有数处提到“虚柱”,而且有“虚柱莲华蓬五层”的条目。这是佛帐的做法,属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莲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山西侯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有砖雕的外檐装修形象,上部的垂莲柱造型已很成熟,至于垂莲柱应用于门上始于何时尚待考证。从全国各地住宅的大门上看,使用垂莲柱的极为普遍,如四川的“龙门”,闽南住宅的大门都有明显的垂莲柱,江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砖雕做出带有垂莲柱形象的门罩,可以说用垂莲柱展深门的檐下空间或装饰门的出檐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习见做法。
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活动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不久前我在一处用作单位宿舍的宅门中,见到那里垂花门的两根垂柱,被木柱支顶上形成两根落地柱子,这是出于保护目的,可看上去真别扭。不久我又在另一处见到使用单位把垂花门的两个垂珠齐根锯掉,有如见到断肢的人,心里好难受。
说起垂花门的形象,那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浓缩,精华的集锦。构成中国建筑的要素、构件、装修手法等,它几乎全都具备:屋顶、屋身、台基、梁、枋、柱、檩、椽、望板、封掺板、雀替、华板、门簪、联楹、版门、屏门、抱鼓石、门枕石、磨砖对缝的砖墙等等一应俱全。各种装饰手段,如砖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画都用上去了,相衬得体,十分华丽悦目。可能有人要提出“斗拱”的问题,一般住宅中的垂花门的确没有斗拱,但多年前我住过的东城水磨胡同的一所过去的小王府中的垂花门,的确有很规矩的一斗三升斗拱,在其它地方也见过一斗二升蕉麻叶斗拱。至于宫殿、苑囿、寺庙中的垂花门用斗拱就很普遍了。宅门中的垂花门多是“一殿一卷”式的,就是说门朝外部分屋顶是起清水脊的,门内部分是卷棚顶,二者勾连相搭接。垂花门都用悬山顶,封檐板很宽很厚,漆成红色,上加金色梅花钉,很富装饰气氛。垂花门朝外一面两侧的看面墙,常做得很精致,与影壁相似使用磨砖砌法。也有的在白粉墙上开各种形象的灯窗,屋脊两端砖雕的花草,门两侧墙上砖雕的对联,抱鼓石的石雕、门簪、花板、垂珠、雀替等的木雕都是很精美的。当然这与宅主艺术鉴赏水平和财力大小有关,尤其是彩画一项,由于易于更新,更能反映宅主的爱好,或有一定纪念意义。垂花门都是“澈上明造”的,就是不做天花、不吊顶的,油漆彩画有充分用武之地。苏式彩画的包袱中一般是画山水、人物故事、花卉或博古等等。我在五十年代曾见过著名工程师朱兆雪先生家的二门彩画,包袱中画的是正在使用中的各式施工机械、大吊车、挖土机等等。当时我国的建筑施工还很落后,这表明主人对先进技术的向往。还有一次调查一家住户时,老先生说:“垂花门上的彩画是她(指着夫人)过门那一年画的。”那是一幅很高雅的山水画,老先生说话时怡然自得,夫人在旁莞尔而笑。
宅门的垂花门从外边看是一座华丽的小门,尺度近人,比例合谐,从内院看则是一座完整的类似亭榭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屏门,上面有的还有四个吉祥文字,门虽设而常关,出入多是绕行左右踏跺,有的还得先进廊子再下院子。雨天或烈日当空时可以顺廊子走到厢房、正房。如何经垂花门步入正房,在《红楼梦》黛玉进府时有所描述。垂花门的屏门仅在喜庆日子举行礼仪或贵客临门时才开启。不论从外院、内院的任何角度看垂花门都很中看。四十多年前我从师学水彩画时,就曾数次画过老师宅中的垂花门。据说过去唱堂会戏时,垂花门还可以派上一定的用场哪!
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邸外,宫殿、寺观、园林中都有垂花门。因此它的形式多种多样,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园林中常见的在围墙上的两面均有垂莲柱的担梁式垂花门,单卷棚式垂花门,三开间四垂柱的垂花门以及二层楼式的垂花门等等。故宫太和殿两侧墙上的垂花门尺度很大,而乾清宫室内侧门上的毗卢帽式的门罩,也具有垂莲柱,未尝不可以认为是垂花门在室内的变体。
用垂莲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节约用地,又很有装饰效果,它的运用越来越广阔。早些的例子如故宫乾隆花园后院西侧楼的廊子就用的是垂莲柱,解决了地窄与山石争空间的矛盾。文渊阁山墙门上的绿色琉璃门罩与灰色的磨砖墙配合得雅静明快。这种用琉璃构件制成垂花窗罩的做法,在承德普陀宗乘庙大红台上和解放后修建的景山后街的宿舍楼中都有所使用。最近几年垂花门和用垂莲柱方式做出入口或门面的日渐增多,大有走红之势。在北京街上已有不少餐厅、出售工艺美术品的商店乃至于电影院都做了垂花门或有垂莲柱的外檐装修。它既富丽又实用,沿街商店用它即不占地面而又能遮阳避雨且绚丽夺目。它作为文物工艺品商店的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招牌,极有工艺美术气氛;它作餐馆的门,一下子就能引起人们对丰富美味中餐的联想。您如果留神一下,在北京北海前后门的大街、东直门内大街、西四十字路口等处都可以见到许多色彩缤纷的新建垂花门。
您如果想看看传统的垂花门,可以到颐和园及北海走走,颐和园中许多小院都是用垂花门为出入口的,北海琼岛上也有几座垂花门,北岸铁影壁后边有一座重檐的垂花门。宅门中的垂花门现在已不易看到。过去的宅门现在一部分用作高级住宅的不得随便进去,另外部分作单位宿舍的或沦为大杂院的,垂花门多数已颓塌无存,即或有所维修的也多漆成大红大绿,或用柱子支上垂柱,或锯掉垂珠,无复垂花门应有的风采,难得好看了。

古建知识--垂花门(2007-01-04 17:55:04)


 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垂花门的形式:
(一)、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

  这是垂花门中构造最简洁的一种,它只有一排柱,梁架与柱十字相交,挑在柱的前后两侧,梁头两端个承担一根檐檩,梁头下端各悬一根垂莲柱,从侧立面看,整座垂花门形如樵夫挑担,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二郎担山”式垂花门。(见附图)。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多见于园林之中,作为墙垣上的花门,在古典皇家园林及大型私园中不乏其例。这种垂花门的特点是两面完全对称,从任何一面观赏都有相同的艺术效果。垂花门的两柱间装楹框、安装(攒边门)或屏门。垂花门面阔和柱高的比例,一般为10:9,即面阔一丈,柱高九尺(按:柱高在这里指台明至麻叶抱头梁下皮的距离,不是指钻金柱的通高尺寸),比清式则例中面阔一丈柱高八尺的规定略有变化,适当加大了柱子高度,使垂花门整体上显得轻巧。其余构件的断面尺寸,也与则例规定略有增减,如柱高与柱径之比不是11:1,而是12:1或13:1,显示出杂式建筑在权衡比例上的灵活性。

  各位,附件的内容是附图的CAD文件,如果有了,就不用下载了,我在建筑软件库淘来的。不要说我现炒现卖,我是加了佐料的。我发帖是因为发现在园林软件库中有人发布了这些垂花门图纸,但是起名叫“牌楼”,感觉有必要说明一下。

(二)、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是垂花门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它既常用于宅院、寺观,也常用于园林建筑。从正立面看,为大屋脊悬山形式,两棵垂莲柱悬于麻叶梁头之下,其间由连拢枋,罩面枋相联系。在罩面枋之下,有的安装花罩,做各种题材的雕刻,也可装雀替。在前檐两柱间安装楹框,门扉。垂花门的背立面为卷棚悬山形式,柱间装屏门,起屏障作用。(见附图)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主要梁架为麻叶抱头梁。它的前端落于后檐柱柱头之上,前端与前檐柱相交,并挑出于前檐柱之外一步架。梁头下面悬有垂莲柱。在麻叶抱头梁之下,前后共承托六根桁檩,其中三根,一根落于前檐柱柱头檩碗中,成为脊部的脊檩,其余两根安装在后部的月梁上,作为卷棚部分的双脊檩。(见附图)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的檩架分布有比较固定的形式,一般是以前檐檩中(亦即垂莲柱中)至后檐檩中(亦即后檐柱中)之间距离均分为就等份,每一步架占二份,卷棚顶部占一份。垂花门前后部分的举架也不相同,卷棚部分举架一般为五举(即所谓五举拿头),前檐殿脊部分举架则高于后部,一般为七举。有时用六举或六.举,目的是为了增加前檐殿脊的高度,使它高于后部卷棚部分,以显得崇峨峻拔,增加建筑物的立面效果。(见附图)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由四柱围成一间,它在面宽、柱高、进深之间的比例关系大致为1:0.9:1.2,即面宽一丈,则柱高为九尺,进深为一丈二尺.这里所谓进深是包括垂步在内的通进深,即前檐檩中至后檐檩中之间的距离.如计算前后檐柱之间的距离,还要减掉垂步步架尺寸,可按以下公式:前后檐柱中~中距离=(通进深/9)X7.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两侧常与抄手油廊相连接,游廊除台明比垂花门台明矮一阶之外,柱子也比垂花门矮.游廊的屋面延伸至垂花门梢檩博缝板下面,高低错落,更显出游廊之轻巧,也突出了垂花门的显赫位置.

  垂花门也同其他古建筑一样,有大式和小式之分.这种分别,主要是垂花门所处建筑群的等级决定的.古建筑大式和小式的划分,不仅仅是建筑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概念,建筑上的各种分别是由等级制度决定的.因此,建在宫殿、坛庙、王府这些大式建筑群当中的垂花门,应当看作大式建筑。而一般民宅中的垂花门,则多为小式。大式与小式垂花门除在建筑体量,即面宽、进深、柱高这些大的尺度上的差别以外,在屋脊瓦饰,雕刻繁简,彩画等级诸方面,都有些较明显的区别。小式做法,屋面多调清水脊,脊两端饰以蝎子尾;大式做法,屋面做大屋脊,施兽吻,有的还要施琉璃瓦。故宫东西路寝宫内的垂花门,天坛斋宫内的垂花门均施琉璃瓦。清恭王府天香庭院垂花门虽使请筒瓦,但装大屋脊,也应是大式的例子。在木作方面,大小式也有些区别,带斗拱的垂花门为大式无疑;无斗拱者,大式做法,垂柱多为圆柱头,雕风百柳或垂莲花;小式做法,垂柱头多为方形,四面贴“鬼脸”,雕刻四季花。彩画制度,也是区分大小式的重要标志,大式垂花门多做旋子彩画或苏装彩画锦上添花;小式垂花门则仅刷红绿油漆,不做彩画,或只在枋檩两端掐箍头。

(三)、四檩廊罩式垂花门

  这种垂花门多见于园林之中,常与游廊相连接,并作为横穿游廊的路口,其面宽按一般垂花门,或根据实际需要定。柱间进深与游廊进深相同。这种垂花门的柱高也与一般垂花门相近,但由于游廊与垂花门相接部分的需要,在确定垂花门柱高时,应当兼顾到游廊脊檩高度与麻叶抱头梁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游廊脊檩要交于麻叶抱头梁侧面,端头作榫,插在梁上,所以,垂花门的柱子不宜过高。遇特殊需要时可以另作处理。(见附图)

  廊罩式垂花门是两面完全对称的建筑,这点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不同。由于两面都有垂莲柱,所以,梁头两端均向外挑出,挑出长度(即柱与垂莲柱间中~中距离)一般与游廊上出相等。梁两端上面挖檩碗承檐檩,下面悬挑垂莲柱。梁的中间部分装瓜柱安角背上承月梁,担双脊檩(两脊檩间距离常定为3檩径),使垂花门梁架构成四檩卷棚形式。在四架麻叶抱头梁之下有麻叶穿插枋,作为联系两柱并悬挑垂莲柱的主要构件。为构架稳定及安装方便,在面宽方面,两柱柱头间还有跨空枋相联系。

  廊罩式垂花门的举架大小,应与游廊举架一致,以求得相关建筑之间的和谐,一般为五举拿头。

  在面宽方向,廊罩式垂花门两梁间有桁檩联系,檩下施垫板,垫板之下施连拢枋(或名檐枋)。为造成玲珑剔透的效果,往往将垫板取消,用荷叶墩等花饰构件代替。连拢枋下一般施用倒挂楣子或安装花罩。垂柱头为方形,四面贴“鬼脸”,做四季花一类雕饰。


  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邸外,宫殿、寺观、园林中都有垂花门。因此它的形式多种多样,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园林中常见的在围墙上的两面均有垂莲柱的担梁式垂花门,单卷棚式垂花门,三开间四垂柱的垂花门以及二层楼式的垂花门等等。故宫太和殿两侧墙上的垂花门尺度很大,而乾清宫室内侧门上的毗卢帽式的门罩,也具有垂莲柱,未尝不可以认为是垂花门在室内的变体。

北京宅门中的垂花门

  居住过或进去过北京宅门的人都会对垂花门有较深的印象,因为它端庄而华丽,极为醒目。这里我用“宅门”二字而不用四合院,是听朱家溍先生说过,四合院就是指有东西南北房的住宅,一有垂花门、廊子等的多进院就是宅门了。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金惠先生也说过,不该把北京的住宅叫四合院,应该叫“四合房”。他说这话时还颇愤慨。因此有必要逐渐正名,把有东西南北房的住宅叫四合房,把具有垂花门等的多进院的住宅称为“宅门”。

  垂花门是宅门中内宅的入口,绝大多数是坐北朝南的,与正厅、正房等同在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当然也有少量朝北或朝东的垂花门。它之所以叫做垂花门或垂华门,就是因为它有垂莲柱——由前檐下垂不落地的短柱。柱端做成莲蕾形的垂珠,垂珠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如风摆柳或雕花的方形等,但以垂莲形为最正规。

  一般宅门的垂花门就位于第一进院的中线上,与倒坐房对面而立。多进院的宅门,前边还有过厅、厅房等,垂花门一出现就标志着内宅在此了。所谓的内外有别,就是以此为界。旧社会不准妇女出头露面,女眷迎送亲友就到此为止,当时的轿子或轿车就停在垂花门前,行礼、话别就在垂花门台基上进行。规矩大的人家,男仆及一般来客都不能进入内宅。

  垂花门的历史我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仅知垂莲柱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的宋营造法式上就有数处提到“虚柱”,而且有“虚柱莲华蓬五层”的条目。这是佛帐的做法,属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莲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山西侯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有砖雕的外檐装修形象,上部的垂莲柱造型已很成熟,至于垂莲柱应用于门上始于何时尚待考证。从全国各地住宅的大门上看,使用垂莲柱的极为普遍,如四川的“龙门”,闽南住宅的大门都有明显的垂莲柱,江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砖雕做出带有垂莲柱形象的门罩,可以说用垂莲柱展深门的檐下空间或装饰门的出檐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习见做法。

  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活动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不久前我在一处用作单位宿舍的宅门中,见到那里垂花门的两根垂柱,被木柱支顶上形成两根落地柱子,这是出于保护目的,可看上去真别扭。不久我又在另一处见到使用单位把垂花门的两个垂珠齐根锯掉,有如见到断肢的人,心里好难受。

  说起垂花门的形象,那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浓缩,精华的集锦。构成中国建筑的要素、构件、装修手法等,它几乎全都具备:屋顶、屋身、台基、梁、枋、柱、檩、椽、望板、封掺板、雀替、华板、门簪、联楹、版门、屏门、抱鼓石、门枕石、磨砖对缝的砖墙等等一应俱全。各种装饰手段,如砖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画都用上去了,相衬得体,十分华丽悦目。可能有人要提出“斗拱”的问题,一般住宅中的垂花门的确没有斗拱,但多年前我住过的东城水磨胡同的一所过去的小王府中的垂花门,的确有很规矩的一斗三升斗拱,在其它地方也见过一斗二升蕉麻叶斗拱。至于宫殿、苑囿、寺庙中的垂花门用斗拱就很普遍了。宅门中的垂花门多是“一殿一卷”式的,就是说门朝外部分屋顶是起清水脊的,门内部分是卷棚顶,二者勾连相搭接。垂花门都用悬山顶,封檐板很宽很厚,漆成红色,上加金色梅花钉,很富装饰气氛。垂花门朝外一面两侧的看面墙,常做得很精致,与影壁相似使用磨砖砌法。也有的在白粉墙上开各种形象的灯窗,屋脊两端砖雕的花草,门两侧墙上砖雕的对联,抱鼓石的石雕、门簪、花板、垂珠、雀替等的木雕都是很精美的。当然这与宅主艺术鉴赏水平和财力大小有关,尤其是彩画一项,由于易于更新,更能反映宅主的爱好,或有一定纪念意义。垂花门都是“澈上明造”的,就是不做天花、不吊顶的,油漆彩画有充分用武之地。苏式彩画的包袱中一般是画山水、人物故事、花卉或博古等等。我在五十年代曾见过著名工程师朱兆雪先生家的二门彩画,包袱中画的是正在使用中的各式施工机械、大吊车、挖土机等等。当时我国的建筑施工还很落后,这表明主人对先进技术的向往。还有一次调查一家住户时,老先生说:“垂花门上的彩画是她(指着夫人)过门那一年画的。”那是一幅很高雅的山水画,老先生说话时怡然自得,夫人在旁莞尔而笑。

  宅门的垂花门从外边看是一座华丽的小门,尺度近人,比例合谐,从内院看则是一座完整的类似亭榭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屏门,上面有的还有四个吉祥文字,门虽设而常关,出入多是绕行左右踏跺,有的还得先进廊子再下院子。雨天或烈日当空时可以顺廊子走到厢房、正房。

  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中,垂花门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处在正房与倒座之间,它的两侧连接着抄手游廊,游廊的外一侧是一道隔墙,称为看面墙,把院落截然分为内外两部分。
  
垂花门就是沟通内外院的门,俗称二门,又称内门。
  
在垂花门以外的倒座房或厅房及其所属院落算作外宅,它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罩房等则属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在封建社会,未出嫁的香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指“二门”就是这道垂花门。

  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也是房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方面,它与宅院的外门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在品第森严的封建社会,宅院门户等级的高低直接标志着房主人的品级地位。

  历来的有钱有势之家,都很注重对二门的修饰装点。正因为如此,宅院里的垂花门一般都是建造得非常华丽考究的。

   凡垂花门都有两种功能。

  第一是要求有一定的防卫功能,为此,在向外一侧的两根柱间安装着第一道门,这道门比较厚重,与街门相仿佛,名叫“棋盘门”,或称“攒边门”。白天开启,供宅人通行,夜间关闭,有安全保卫作用。

  第二是起屏障作用,这是垂花门的主要功能。为了保证内宅的秘密性,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这道门称为“屏门”。

  除去家族中有重大仪式,如婚、丧、嫁、娶时,需要将屏门找开之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人们进出二门时,不通过屏门,而是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通过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垂花门的这种功能,充分起到了既沟通内外宅,又严格地划分空间的特殊作用。

  垂花门除用于住宅建筑中,还广泛应用于园林、寺庙等建筑当中。

  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就有各种形式的垂花门十余座。这些建于园林中的垂花门,有的作为园中之园的出入口,有的则串联于墙垣、游廊之间,起分隔园区、隔景、障景等作用。

  由于功能不同,采用的建筑形式也更加灵活,除一殿一卷式、单卷棚式而外,还有独立柱式、歇山式、廊罩式、十字形垂花门多种,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建筑形式的千变万化。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

  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特殊的垂柱有关。

  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有”、“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分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9192.html

更多阅读

获得小米优惠卷的几种方式 小米邀请码获得方式

获得小米优惠卷的几种方式——简介在小米官网成功购机的用户(以支付时间为准)可以到小米官网领取700元优惠券1张,可无条件购买小米网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商品,有效期3个月!到小米手机新品发布会现场签到的购票及门票F码用户将会享受到与门

祛痘的几种日常方法 那种方法祛痘好用

祛痘的几种日常方法——简介中医认为,面部是脏腑的反射区,当身体内部的肝、脾、胃等脏腑出现问题,反映在脸上,就会在各个相应的部位长出个头、大小、性质不同的“夏闷痘”。想要对付它们,除了使用日常基础护理方案外,试试中医方法以内调外

治疗阳痿早泄的几种药酒 阳痿早泄药酒

???  要就能够治愈阳【痿】早【泄】,这在中医里是有记载的。毫无疑问,男性如果患有阳【痿】早【泄】等症状,会使夫妻间性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不仅可能继续引起其他性功能障碍,也对自身心理压力以及夫妻感情产生不良影响,可谓后果严重,应

声明:《老北京四合院的几种大门 老北京四合院图片》为网友经典事儿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