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平: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张子平: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带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答案】C
【解析】用心,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匠心,工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中创造性的构思。第一空处是讲“园林艺术家”的,选择“匠心”最为恰当。
别树一帜,树:立;帜:旗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第二空处是表现“少见轩敞”的,所以应当选择“别有洞天”。
浑成,天然生成。常形容文学艺术作品等自然,浑然一体,不见雕凿的痕迹。饱满,指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与前文“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相照应,当选“浑成”。
【评价】这道题既沿袭了2013年的成语题,但有创新突破,由2013年不同语句成语选填退回到2012年语段成语选填,且只保留一组成语,其它两组改为词语,扩大了考查范围,这个导向将使下届考生不得不牺牲更多的脑细胞了。
另外,将本题作为第一题,挤掉了原来考查语音的第一题,是否意味着今后不再考语音,谁也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苦哉,下届考生!
2.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 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
【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墙头雨细垂纤草”出自唐代诗人张蠙的七律《夏日题老将林亭》,可先分析能与“墙头”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水面”、“楼上”可与之相对,故排除B、D两项;再从“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墙头”音为“平平”,须对“仄仄”,只有“水面”符合。所以此类题采用比较分析和排除法最为便宜。
【评价】此题为今年的创新题,题中若有多项能与“墙头”相对,则须再取其它相同位置的词进行如此的分析,那就更麻烦了。所以此题难度系数不高,作为创新题,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但此处不得不提醒一下下届考生,回去百度一下“平仄”,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
3.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谦词主要有:“涂鸦之作”、“小子”、“敝校”、“忝为”、“家母”、“略备”;本题中的敬辞主要有“先生”、“赐正”、“躬临”、“恭祝”、“璧人”、“光临”、“敬答”。很显然B项中的“敝校”和“躬临”使用不得体。
【评价】今年考查谦敬得体是有背景的,就在高考前两天的6月5日,来苏州参加世界语言大会的教育部前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一条“大学生志愿者吓我三跳”的微博引发各界热议,微博的核心是志愿者用语不够“谦敬”,“吓着”了作为大会宾客的王旭明。命题老师不可能有先知先觉,这说明不会用谦敬词,用语不得体已成普遍现象,命题老师用高考试题来引起关注,表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D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 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D. ④②⑤①③
【答案】D
【解析】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本题语段空缺处前写“箕山”,后写“遗址”,而选项中的句④叙写由“山脚”到“箕顶”,句②描写“箕顶”,与“箕山”关系最为紧密,应紧排其后;选项中的句③说明“遗址”位置,与“遗址”关系最为紧密,应紧排其前。再用排除法就很容易确定正确的选项。
【评价】排序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在考试中丢分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造成排序时的盲目性和仓促性。
排序题江苏高考已不考多年,但省公务员考试却是每年必考,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和内在逻辑的严密。这种题型可以考查考生缀句成文和语言感悟的能力,真心希望明年继续考,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对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 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 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 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答案】C
【解析】漫画类题型在本质上是现象类题的变形版,因此其答题结构和思路基本一致。此类题型一般利用简单,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者社会上的图画,通常会用到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手法来做到赞扬或讽刺的作用,社会气息比较强。可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现象类:现象类漫画题可以转化成文字型的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题目可以采用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题目的思路来作答。
  ②联想类:大家可以联想一下生活和社会实际,把握讽刺对象或行为。
  ③故事类: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来推测出故事想要表达的信息。
  ④价值观类:漫画中寓意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可以参考综合分析观点类题目的思路来作答。
辨析漫画寓意一定要细心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发挥想象,选择题采用排除法,先排除不合理的想象,可使答题事半功倍。
本题中的漫画十分抽象,但大体可分辨出三个构成要素,中间的要素最明显,是个人的简化,左边像是一根藤上垂着一片叶子,有边像是一根藤上长着四片叶子,中间的人右手拿着长着四片叶子的藤,却扭头王者左边的那片叶子,似乎还想伸手去够。图中的小人已简化掉了耳朵,据此可排除A项;图中未出现其他人物形象,据此可排除D项;图中的小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据此可排除B项选择C项。
【评价】说明漫画寓意属图文转换题中最难的题型,且左右两个构成要素仅有量的不同,似乎只是在表现人心的不满足,不用排除法而直接得到C项的寓意很难,不过今年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无疑降低了难度,这也算是基于人文关怀的一种创新吧。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张子平: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称,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称,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答案】B
【解析】从前文看严是要拜柳为师做柳弟子的,因此对柳应该是很尊重的,且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推知“吾子无以韩责我”的“责”字解释为“指责”不合情理,应由“责成”意引申为“要求”,要求柳向韩愈学习。
【评价】实词题已考过多年,似乎已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了,既然划定了120个实词,为何又“节外生枝”呢?在此题中,去年只有“及”字是120个实词中的,今年也仅一个有“爱”字是120个实词中的,其余全是“节外生枝”!其实,“120个实词”这个概念已沉入历史,下届考生应知多识广,并且掌握根据语境推断词义技巧才是!
7.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答案】B
【解析】“其”是《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主要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二、三人称,还可用作指示代词)、副词(表推测、反问、商量和祈使语气)、连词(表假设和选择关系)、助词(用在句中,无实意)。根据句式结构和语法分析,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其它选项中的“其”均为指示代词。
【评价】文言虚词已有多年未单独设题了,今年重新考查虚词,这是导向上的一种回归,下届考生应当重视对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才是!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答案】(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第⑴句中的“若乃名者”是难点,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名”与“实”及相对关系可推断出“名”意为“名称”,所以此句不可理解为“你是个名士”而应理解为“至于老师的名称”,另外,此句中的“为薄世笑骂”为被动句式,翻译时也要注意到;第⑵句能理解“知道”是个古今异义词和“诸”是个兼词,和语句通顺即可。
【评价】翻译由往年的三句10分,改为今年的两句8分,总分减少,但每句分值却增加了,因此,今年高考语句通顺必将成为一项得分点,这就要求考生翻译时除了准确还须做到句顺,最好考虑到“信、达、雅”三方面的要求。
9.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 分)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可从文中筛选出“仆之所避者名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亦可交以为师矣”等语句并概括得到。既然要求“简要概括”,答案应避免直接引用原文。
【评价】今年文言阅读文本取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这延续了近年的趋势,但由写人文本改为叙事文本,这反映出选材的新变化,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方向。题型设计上,将原来的筛选信息和概括文意两道选择题6分改为一道简答题4分,分值有所降低,能力要求却有所提高,此举可能是为了适应所选文本,但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不过,这是否代表未来的方向还为未可知。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 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由“九日驱驰一日闲”中的“驱驰”可看出作者是“乘兴而往”;由“寻君不遇又空还”中的“不遇”和“空还”可看出作者是“怅惘不遇”;由“怪来诗思清人骨”中的“诗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 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结合本题分值,答案可调整概括为三点:①城中识者甚少,②居室偏僻简陋,③混迹渔樵行列。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第一首诗的结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应结合前一句进行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可有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续写所访隐者。
【评价】今年诗歌鉴赏题量仍是3道简答题,侧重考查情感和技法,这延续了以前的做法,但分值由10分增加了1分,文本由一首诗改为两首同主题的诗,这些变化还不能说是一种创新,愚以为既然用了两首诗,可设计一道比较阅读题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屈原《离骚》)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6)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7),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8)水至清则无鱼,(《汉书•东方朔传》)
【答案】(1)定乎内外之分(2)春与秋其代序(3)不霁何虹
(4)气吞万里如虎(5)白露为霜(6)无案牍之劳形
(7)往者不可谏(8)人至察则无徒
【解析】(1)至(4)句出自高中课本必背篇目;(5)、(6)句出自初中课本必背篇目;(7)、(8)句出自课外,其中第(7)句曾被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化用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所以课本注解上有,而第(8)句常被引用,也不陌生。
【评价】今年名句默写,延续了去年的趋势,在默写上不设置障碍,这是一种气度,更是对当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种体谅,力顶!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 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 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6 分)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这么答来,即可获得满分了。
【评价】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际。
13. 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 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解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
【评价】此题是有些难度的。一是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答得全一点,可能还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许多考生没读过这部小说。
14. 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 分)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评价】内心活动,只要找准所问之处,此问不难。难处在于“意义”的回答上,很多考生估计会答到俄国社会的层面上来,这样算不算正确呢?从行文上看,安娜一步步地绝望下去,而且从整部小说来看,安娜在追求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为情而不得而卧轨,不是必然吗,怎地是偶然?“增强悲剧意味”这一点考生是不难答到的。
15.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 分)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亦是处在文尾。
【评价】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安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她看得更透彻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不带有安娜的心理活动。
【总评】此文是节选小说第七部的最后一章,选得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上,而且题目的命制,都围绕着安娜的心理活动。但是有这么几点值得商榷:一是设置的答案是否合理?二是文章的选择是否合乎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不能因为习总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就注重俄罗斯的文学吧,虽然这些文学都是经典?
让中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学,这种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先考虑他们对自己的文学是否了解,又了解了多少呢?而且,阅读过这部小说的考生,一定占些优势吧!
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一点书,比登天还难,而且他们的生活时间全部被学校瓜分了!有的教师一见他们拿起小说来读就没收……这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 题。
乾坤草亭
朱良志
①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②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③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 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④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
16. 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6 分)
【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解析】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
【评价】此题比较容易,但是此题亦有想不到的地方,即是“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再说,这也不是“个”的含义呀,如果这句话设分的话,考生就吃亏不小了。另外,把“竹”换成“花”、“菡萏”、“孤鸟”有什么不可呢?
17.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 分)
【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解析】此段的思路很是清晰,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台上玩月”,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文中有“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句) 。
【评价】论述思路题,相对于2012年,(2013年未出)今年是最好的题了。大家都读得懂,不存在阅读障碍;层次分明,不存在理不清的问题。此题是好题。
18.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6 分)
【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解析】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不离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三段中是“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把这些答上去,应该不错吧!
【评价】此题所选择的点非常地好,考查考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这样的题,非沉心分析不可,只要你答得有道理,合乎规范,得分应该不低。
【总评】自2011年以来所选择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此文应位居上乘,因为它很适合中学生的口味,能考出水平,见出能力,起到很好地检选人才的功能。
七、作文(70 分)
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
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审题】本则材料由两则小材料构成。第一则小材料是言与其它任何事物相比,“青春才是不朽”的观点;第二则小材料是否定青年人“青春不会老”的观点,说“青春不老”是天真的,是自欺欺人的,一句话,“青春是短暂的”。
【立意】这么一分析,写作立意可以是“青春不朽”“永恒的青春”,也可以是“生命短暂”“青春不再来”,更可以写“青春的不朽与短暂”的辩证关系。
从青年人角度,可以写青年人面对青春的狂妄自欺,大有“朝菌不--知晦朔”的悲哀;还可以写青年人不知惜时积极作为而浪费大好青春的可悲……
【评价】本次作文,相对于去年而言,是为成功之命题,可见江苏在材料作文的命题上渐趋成熟,但还不够大胆,可能这与江南人的秉性有关吧!表现在:
⑴材料的开放性不大,可写作的内容大致就是“青春”了。
⑵题目比较泛化,会带出大量的泛化作文。
不过,这样的命题仍是好,考虑到中学生稚嫩的思维,而且又贴合中学生的实际和青春热情,偏题应该很少,并且有话可讲。何况在必修一里有“向青春举杯”模块!
此材料作文,写议论文应占多数!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 题。(10 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 又 琰 之 流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0. 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 处)(3 分)
【答案】又琰之流离/ 必在父死之后/ 董卓既诛/ 伯喈乃遇祸
21. 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
【答案】洛阳
22. 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 分)()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
【答案】C
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3 分)
【答案】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 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 《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 《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答案】A C
25.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6分)
【答案】“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 (4分)
【答案】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
递给读者。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26. 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4 分)
【答案】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27. 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5 分)
【答案】“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28.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 (6 分)
【答案】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9669.html

更多阅读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 2014山东高考语文试题

2013年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强 陈鲁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学习》2013年7月高考特刊发表) 一、(5题,共15分,每小题3分)第1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从今年字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之一:全国大纲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井永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抵牾(yǔ)横亘(gèn)造

汪曾祺:同时入选2015浙江、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汪曾祺:同时入选2015浙江、江苏高考语文试题2015年5月第四次全国大联考【江苏】语文试题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史飞翔汪曾祺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文体大家,他

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2015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精校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纠葛(gé)瓜蔓(màn)牛皮癣(xuǎn)为(wèi)虎作伥B.惬(qiè)意觊(jì)觎蒙(měng)蒙亮 扺(zhǐ)掌而谈C.谄(chǎn)媚压轴(zhóu)一溜(liù)烟间不容发(fà)D.豆

2014年广东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4年广东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解析I语言知识及应用(共两节,满分45分)第一节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5各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Parents feel that

声明:《张子平: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为网友夜阑风轻人寂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