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东阿课堂实录 ——语文月刊_xiaoha198 晏子治东阿三年

语文观察

一堂“言意统一’’的文言文阅读课

——《晏子治东阿》(粤教版必修4)教学实录

◇执教者:广东深圳市西乡中学

◇观课者: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胡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晏子治东阿》。先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各自朗读两遍。开开始学生朗读(板书:18晏子治东阿;通假、活用、古今、虚:词、句式)(教师投影展示生字生词“召而数之、货赂、陂池、便事、乞骸骨、子强复治东阿、无复与焉”,并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下面请大家将《晏子治东阿》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非常正确,所有的读音都读对了,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范读这篇课文。有没有人愿意主动举手来试一试呢·(生1范读)

师:读得非常好!掌声鼓励!好,通过朗凄,我们在对文章内容大致有所了解_r,接下来,我要请大家来回答两个问题。(投影展示: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第一次治理和第二次治理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齐):晏子治理东阿。

师: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讲的是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那么晏子是怎样治理东阿的呢?他一共治理了几次7

生(齐):两次。

师:他两次治理东阿的效果是一样的吗?

生(齐):不一样。

师:如果不一样的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投影展示:前臣之治东阿也·今臣后之治东阿也)

师:从晏子自己的话可以看}};,从时间上来说分为“前臣之治东阿也”,“今臣后之治东阿也”.大

家先找找看晏子之前是怎么治理东阿的,请同学们用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2:“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平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

以罪臣。”(投影展示: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平民,当此之时,民无饥

者,而君反以罪臣)

师:这位同学不仅把过程说出来了,还指出了具体结果。“当此之时,民无饥者”。大家继续看幻灯

片。“属托不行”的“属”字是用红色显示的,“以利贫民”的“利”是用绿色显示的。先来看这个“属”字,请

问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齐):“属”是通假字,通“嘱”。(板书:“属”通“嘱”)

师:那么“利”字呢·

生3:这个字属于词类活用,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师:请位同学来翻译“以利平民”这一句,注意体现词类活用。

生4:使平民获利。

师:很好!(板书:利:使 ·获利)

师:大家说,这时晏子治东阿治理得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介平民,从你的角度来说,他治理得怎么

样?

生(齐):好。

师:当然很好,陂池里的鱼还能用来使老百姓获利啊。“嘱托不行”。“嘱托”是什么?是指走后门、

说情的。走后门在晏子那里行得通吗?

生(齐):行不通。

师:“货赂不至”。“货赂”是什么?

生(齐):贿赂。

晏子治东阿(课堂实录)——语文月刊_xiaoha198 晏子治东阿三年

师:“货赂”在这里指的是用财物贿赂。看来晏子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他将东阿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当晏子兴冲冲地回家时,景公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迎接他呢?请找到书中原文来回答。

生(齐):景公召而数之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景公的态度是责备的。(投影展示:景公召而数之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师: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景公的态度足责备的,(举手者甚多)

生5:“召而数”。就是说先召见然后责备,数落。

师:这位同学说得十分准确。那么景公为什么要责备晏子呢7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6:我认为你行,就让你去治理东阿。现在给你治理了,但是,治理得很混乱。你回家去好好自我

反省吧……最后一句不会。

师:最后一句是“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可能这句话有点难理解。“将”翻译成“将要”,寡人是“我”

的自称,这是同学们都知道的。问题在于“加大诛于子”,这几个字怎么理解呢?其中的“加”是增加的意

思吗?

生(齐):不是,是施加。

师:对,这里的“加”是施加的意思。那么“大诛”指的又是什么?

生7:指的是严厉的责罚。

师:“诛”是一个重点实词,指的是惩罚。“加大诛”中的“加大”,与我们现代汉语的“加大’’意思相同吗?

生8:不同。今义是“增加”,古义是“施加大的”。

师:对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请大家将这个占今异义词整理在笔记中。(板书:加大)

师:将这个句子分解成一个个的字,再一一对应翻译下来,就是:施加、大的、惩罚、对你。这并不符

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齐):这是一个倒装句。

师:对r,那么具体说它属于倒装句中的哪一种?

生(齐):状语后置。(投影展示:状语后置)

师:那么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用正常的语序读出这个句子。

生(齐):我将对你施加大的惩罚。

师:翻译得很好,能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原文调整一下呢7

生(齐):寡人将于子加大诛。

师:真不错!这就是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对这种句子进行翻译时,诀窍是什么?

生(齐):调整语序。(投影展示:“寡人将加大诛于子”一“寡人将于子加大诛”)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景公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齐):不满。

师: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番话呢?老师模拟一遍,你们听听对不对:(教师用很生气的语气范读)

师:是不是这样?

生(齐):是。

师:下面请男同学们用相同的语气一起来读一遍,好不好?(男生齐读)

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体会到了景公当时生气的心情啊。一般人面对龙颜震怒,也许已经吓得发

抖r。但晏子可不是普通人.面对愤怒的景公,他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生(齐):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师:对,再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9:我请求改变策略,变化方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师:回答很正确:请大家注意,“死之”的“死”在这里是为动用法,“死之”就是“为此而死”。

师:晏子开始了第二次治理东阿的历程,这次他治理得如何?(投影展示: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

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

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师:请大家把文句中的通假字找出来。

生10:“属’’通“嘱”,“曾”通“增”,“内”通“纳”。

师:“左右”在这里是指左边和右边吗?

生11:不是,指近臣=”左右”在这里属于古今异

义。(板书:左右)

师:这就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的情形。假如你是东阿的一位普通百姓,你认为他治理得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其实晏子的第二次的做法就是以权谋私。治理得乱七八糟,景公应该会很生气吧。那么他在

第二次接见晏子时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来。

生(齐):景公迎而贺之。

师:请大家注意“迎而贺”。景公多高兴啊,特意大老远地迎出来。然后可能是拉着晏子的手,赞许

地说:“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景公的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

生(齐):太好了,你治理东阿。

师:这样翻译对不对?问题出在哪里?同学摇头,小声议论)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你们在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句子:“甚矣,汝之不慧。”想

不起来的话,我们最近学的《荷花淀》里也有一句水生嫂问水生的话:“怎么了,你7”再联系我们平时说

的话:“太聪明了,你!太善良了,你!太勤奋了,你!”对照这篇课文中的“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这些

句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它们都是主谓倒装句。(投影展示:主谓倒装)

师:主谓倒装起什么作用呢?

生(齐):强调。

师:这里强调的是什么?

生(齐):强调的是“甚善矣”。

师:景公见到晏子第一句话就是“太好了”。通过强调,同学们能更好地体会到景公高兴的心情了

吧。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注意表现出人物心情。(生12举手,主动范读,赢得一片笑声和掌声。教师再请

全班女同学齐读,大家读得十分轻快)

师:晏子明明治理得不好,景公却用这么热情的态度来迎接他。晏子又是什么态度?请大家读

读,并找出来。

生13: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师:找得很准确。此外,晏子还有一个表明态度的动作——“再拜便辟”。这是什么动作?“辟”怎么

理解?

生14:这个动作是拜两次然后避开。“辟”是通

假字,通“避”,意思是“避开”。

师:非常精彩的回答!(板书:辟)

师:而对晏子的语重心长,景公是否有所感悟7他的表现是什么7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共读: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日:“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师:晏子诚恳地说明r他治理东阿的真相,这等于给了景公当头一棒。景公幡然醒悟后,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出这番道歉的话呢·

生(齐):诚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请大家将重点实词“谢”、“强”、“与”整理在笔记中。

师:这就是晏子治理东阿的整个经过。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来展示晏子治理东阿的全过程7

生(齐):对比。(投影展示:对比)

师:古时候有些臣子向皇帝进谏采用的方法是犯颜直谏,不成功便成仁。晏子是这样做的吗?他采

用了什么方法?

生(齐):不是,晏子用事实说话。

师:晏子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方法,用鲜明对比的事实向君王进谏,大家说他这种方法好不好7晏子进谏的目的达到了吗?(学生皆点头)

师:那么作者刘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15:他的目的是劝谏君王,善用人才。

师:很好,这么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十分清楚了。下面我们将进行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先在同桌之间分工排练。(大家先分散自由朗读,不久推荐了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景公和晏子,其他同学读旁白,全班一起进行对话表演,同学们都表现得兴致勃勃)

师:————这真是一次完美的演出,请大家给自己一点掌声!(全班一起鼓掌)下而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晏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投影展示:晏子使楚的故事)

师: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词来形容晏子,你会怎么说?(学生开始各抒己见)(板书学生的回答:不畏强权、勇敢、足智多谋、勤政爱民、爱国、善于劝谏)

师:如果按描写范围大到小的排序将这些词组成一句话,该怎么说?哪位试一下?

生16:他是一位爱国、勤政爱民、不畏强权、足智多谋、善于劝谏的人。

师:归纳得真好!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文,还要学习晏子机智有效的做事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晏子这种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那么刻画了晏子这一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刘向又是个怎样的人呢7(投影展示:关于刘向的文学常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而精妙的文章,感受到了先贤的勇气与智慧。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前辈们忧国忧民、勇敢无畏的精神永远地传递下并!(布置习题:请同学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并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下课!

【教学反思】

一堂语文课,有很多种教法。对于《晏子治东阿》这篇古文,要采用怎样的教法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呢?是着重分析字、词、句,在“言”上下工夫;还是着力理解内容、分析人物、臧否褒贬,在“意”上花时间?我备课时有些迷惘,这时胡滨老师提醒我,指出我的这种想法已落人了言意分离的窠臼。因为教材是“言意融合”的经典,教学时不能将“言”和“意”剥离文言文教学更应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这是“肓意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于是我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加大朗读的分量,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品鉴写作手法,把握人物情感。这样,备课思路也就清晰了。在课文朗读上,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齐读、分散读、范读。本节课开头的十分钟时间,学生分散读了两遍,之后齐读一遍,再由一个学生范读。几轮下来,学生已经能读顺全文,掌握每个字的

读音。

基于“言意统一’’的理念,课文的朗读对于语法、修辞、内容理解等“意’’的解析是非常重要的.文中有一句“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是个状语后置的倒装句,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这句话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上的差别,再用正常语序读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状语后置”这种句式。要鉴赏写作手法,也离不开朗读。晏子前后两次分别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理东阿的,取得r怎样不同的效果,景公对他的态度又有何不同,我都是安排同学们找到原文并

读出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最终水到渠成地理解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把握人物情感更加要落实在朗读上。比如景公对晏子两次治理结果的不同态度,完全可以通过把握朗读语气体现出来。实际r课的时候,我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景公生气和高兴的不同语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堂课,是我在“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研究中

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继续探索收获了经验和体会。

【观课者语】

这是深圳I保安区“言意统一的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卜的一节公开课。执教者陈欣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正式r课前,作为教研员,我参与lr{亥校备课组的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任务足“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二三”。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这与我们提倡的“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这节课注重以“读”为主,在诵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特点,在诵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诵

读中品鉴写作手法。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

个特点。

第一,从“言”人手,依言明意。教学一开始即在学生的个别读和齐读中,要求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之后提了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简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似乎没什么价值:但这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也为活跃课堂气氛、诱导学生积极发言做了引导第二个问题“怎么治理的”,为了降低难度,分解成两个小问题:治理了几次?两次治理的效果一样吗?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这就有难度了,因为两次治理的情况并不是作者叙述的,而是从晏子的话语中体现的,这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原文、思考,才能回答=至此,文章的大意就在这样的诵读、思考中基本明了了。在下而的教学中也有“依言明意”的例子:如教师引导学生从“景公召而数之”中读出景公“责备”的态度,等等。

第二,据意品言,言意结合: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知识的学习积累,但怎么学习积累有讲究。陈欣老师带领学生在句意、文意中学习积累文言知识。如“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这个句子,既有古今异义词(“加。。、“诛一.又有特殊句式(状语后置)。老师让学生首先明确景公生气责备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学习词义和句式,并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识记、体味、领悟其他如一属托”、“货赂”等词语的学习也是如此这样学习.避免了教师直接讲解词义的枯燥性,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电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第三,举一反三.古今贯通文言与现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由古汉语演变而来,古汉语中的多数词及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沟通这种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这一主谓例装句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一句,又联系现代小说《荷花淀》中“怎么了,你?”同样的主谓倒装句作比较,学生对这一句式必然印象深刻。作为一名新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作为年轻教师,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教学语言的锤炼,点拨技巧的运用等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9674.html

更多阅读

张祖庆《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张祖庆

张祖庆《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板块一 —— 读成一句话师:(指着预先写好的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是吗?生:是!师:打开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每一句话读通顺,碰

《喂——出来》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执教:杭州湾初中沈国华学生:八(4)班时间: 2013-5-9一、导入:师:昨天我布置的作业是——生:预习第十五课。师:预习了吗?生:预习了。师:说说你们是怎么预习的?生(纷纷):解决字词,朗读课文,查阅背景,思考问题。师:大家手

转载 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

原文地址: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作者:陈治勇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诗歌贵在含蓄之美,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后的那种柳暗花明,令人欣喜若狂,难以弃之,而朦胧诗是诗歌的含蓄之最,如贵妃醉酒,醉意朦胧

声明:《晏子治东阿课堂实录 ——语文月刊_xiaoha198 晏子治东阿三年》为网友暴力倾向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