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用一辈子去忘记 叶紫

写在前面:

柴静的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我看了3遍多吧……

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用一辈子去忘记 叶紫

柴静在写到她读张爱玲的书的时候曾会心莞尔,是是是。就像我读到她的这本书,常常也突然微笑,是是是。

由于没有买到纸质书,做读书笔记的兴致也就小了许多,可最终还是忍不住把会心的句子复制下来,决定传到日志里,因为我知道,有些情怀或许会有其他人同样莞尔称是。

我摘录了一个句子——“我从前也曾欣赏过早熟早慧的人生态度当中饱含的美感。后来才发觉没有印证过的人生经验,事到临头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自以为稳定的人生观就像是威尼斯广场,每天黄昏,华美的潮水退去之后,只剩下腐败悲哀的城市。”

而这里面的话,也有不少是柴静早熟早会的人生态度,我摘下它们,也不过是因为它们与我那些凭空悟出的人生态度有着某些契合。也会在无事的时候悟出这样那样通透的经验和道理,而每每遇事时又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无事时悟出的东西无一例外地藏了起来。最后发现,还是要在摔跤中慢慢地慢慢地成长。

在寒夜还是要敲着键盘写一些字,没关系,“青春本身自有尊严”。

进入正文——

但是又要常去理发,去剪衣服,那是最难堪的事。在那个年纪忽然被人注视,被人议论身体,在镜前推来转去,是对没有什么自信的孩子的折磨。连在陌生人面前走路也让人窘迫,不要提开口讲话。

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她永远没有摆脱那个尴尬的年龄“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看了会心莞尔,是是是。

我常常对着镜子看很久,用铅笔卷起头发再放下来,觉得那张脸异常平凡,我令她做出喜笑哀哭的表情,静下来却是长久的迷惑。我经常劝说自己人死之后不会消失,仍可以化为另一婴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那些炊烟,早晨的阳光..它们存在不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但仍然无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每天夜里, 躺在厚厚的棉被底下,听风从远处来。我注视着睡在我左侧的奶奶的脸,她在熟睡中微张着嘴,想到她可能有一天会离开我就悲从中来,十几年来,我仍在一次次梦见我失去了她。然后,在清晨醒来的时候痛哭不止。

在孤独痛苦的青春期,是对音乐和美的敏锐感受令我缓解了绝望的情绪。

能放弃狭隘的一已之私,予人以温厚亲爱的情义,是幸福的唯一来源。

一个人走,路太长了。

人一点一点都散了,旧楼也要拆了,那里铲平后倒真成了一片悬崖。下雨的时候,站在那里,看着天一点一点黑下去,世界如同荒原。

开始的日子最难捱,在陌生之城,听不懂方言,没有钱,没有朋友,于人情世故一律不通,又是青春期最难看的时候。十九岁生日那天身无分文在滂沱大雨中走到电台去,在节目中说“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 苦的人生”

也只有那个年纪说这样的话才不会惹人笑。青春本身自有尊严。

说到底,人跟人,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寂寞的人。日子长了,听节目的人都在信里说“把

你当另一个自己。”

没有自己的房间,电视,热水,炉火,没有关系亲密的人,只有女人几名互勉。

明白陈丹燕正写到在慕尼黑冬夜街头看到郁金香开放,她伸出手触摸花瓣,“是真的”她轻声对自己说,快要哭出来了。

我在日记里记下这一刹那,“对于美和爱情,我一再被表象和幻觉所蒙蔽,没有触摸到它的根须,双目所见,双耳所闻,都不能让我信任。我要在巨大的黑暗中,靠我的双手最敏感的指尖触摸它,哪怕是在生命的尽头。”一个女人凭借灵魂而被爱,只有在广播中才有可能。

第二天寒雨扰人,去吃了一碗热面暖身子,想起沈从文站在北京暮色中的城楼上,“觉得生命着实的孤单”。

这虚无之城。

我愿有信仰,凭借狂热的祁祷与纯洁的献身精神得到依托。这样在人世中我不必毫无依恃。

火车上,在摇摇欲坠的上铺,明白活着的意义——将来,一座房子,容得下一家人,老老幼幼,围坐吃饭。

就是为了这个,努力地活着,好好地活着。

北京,北京,身处此城,思想上日新月异的跳跃几乎令人痛苦。跻身于这方寸之地,精神上紧紧跟随这时代最先锋有力的层面。一时觉得可望项背,一时又觉得分外遥远。这挑战可化解一切人生寂寥。

在那个春天里,我的心有时候飞得很高,有时候飘忽地坠落下来,无声地飘来荡去。 天气渐渐暖了,路边一树浅红的花,每次我经过都停下脚看看,好象花可以在注视下开放。

为什么我沉溺于一已悲喜,疏于与世界交接,且,耻于言爱?

来到北京的唯一意义是不必再用犬儒主义的态度认同平庸的市井生活,尽管我曾经真诚地喜爱过它。那时我陶醉于新发现的世俗生活的乐趣,而在我还没有准确地意识到总有一天我会彻底厌倦毫无新意,毫无思索冲动的日子之前,直觉已帮助我作出正确选择,

我曾也是那个患孤独症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小世界里的倒影。

这么多年在我的人生里,当我有机会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远离家乡,我选择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节目和自己的爱情。我以为这就是自由。可是,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轻松,就像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永远离不开方寸之地。

这是从我出生开始就被规定好的,规定我的是我的父母,教师和另外一些人.他们是我世界的仲裁者。直到成年之后,我努力争取自我判断,仍然下意识地以讨好他们为最大乐趣,以至于我成了自己最深恶痛绝的敌人。巴金说,他感觉到伦理哲学就像铁链一样紧紧地捆住他,他不是他自己。我看我们这些读过几年书的人谁也不能幸免。在中国,没有宗教中的彼岸世界。我们的宗教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法寄望于来世,可以裁夺我们的就是现实中另一些同有偏见与缺陷的人。就是王元化所说的:“以好恶为爱憎,以恩怨为喜怒的人”。可怕的是我们以为除了服从他们之外别无选择。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将各种各样的生活哲学作为胸前的装饰品,我们把反叛作为染发素染在头发上,把黑色唇膏作为口号涂在嘴上,可是80年代思想解放的余泽从来没有真正施惠于我们。我们尖声呼啸,大声欢笑,得意洋洋带着空白灵魂满街游走,不知道什么叫做独立思考,什么叫做自由意志,我们这一代不知将选择什么为自己命名。

所以我跟那位朋友讲,如果我有一个女孩,我宁愿她有敏感的心灵,尽管她会感觉到比常人更为尖锐的痛苦,但是她必将拥有明净、坚定的双眼,她必将从某处获取永恒的安慰。

说到这儿,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部中篇小说,那个严谨刻板的小学教师,她的丈夫叫老包。两个人每天吃饭、上班、看电视,不多说一句话。后来为了这个教师退休的事情,两个人到处奔波,去找人求情。

在一个深夜里,两个人在归家的路途中,忽然下了很大的暴雨,一起站在树下躲雨。电光如雪,暴风雨把树的枝叶纷纷折断。老包为妻子披上农服,妻子忽然握住他的手,这是这么多年来两人惟一的温馨。两个人心中通明通亮。

这个已经老去的女人痛哭着说,“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一辈子呀!”哭泣也好,懊悔也好,生命已经不管不顾地过去了。

天越来越冷,越来越黑。

张楚说,鲜花并不寻找并不依靠非常地骄傲,人生却少有这样斩钉截铁的坚持。所以,坚持做某一种人也很不容易,看清楚它之后,也只有怜悯和凄凉,就是古人所说的“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对于青年人,十年八年也可以是华年盛世,但仿佛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不过在这三年五载之间,其余的都是滔滔的似水流年。看《红楼梦》中宝玉有情极之毒,才能悬崖撒手,归于大化。然而平常人再怎样力求干净自私,也仍是免不了沾有尘埃。

狂喜悲挫,感伤讽刺都在时光中淡下去了,留下来的就是这一点朴素的惘然,最顽强也最孤单。

我从前也曾欣赏过早熟早慧的人生态度当中饱含的美感。后来才发觉没有印证过的人生

经验,事到临头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自以为稳定的人生观就像是威尼斯广场,每天黄昏,华美的潮水退去之后,只剩下腐败悲哀的城市。

我知道停留的是记忆,不停留的是年华似水

在风雨将自己与人世隔开的夜里突然坚信,一个人在深不可测的威严命运面前,自觉隐隐不安的渺小与恐慌不安。同时,在难以安宁的人生里,也要学习着如何在这暴雨狂风中来左右地躲个分明。

听到林万芳唱这首歌,几乎疑心是我自己十几岁时,一个人在别人听不到的角落里,轻轻地唱出来的。在那样的黑夜里。没有人听见我,唱到一半忘了歌词,偷偷抿着嘴,笑半天。

现在想起来,那是那段时光里难得的天真甜美的一点回忆,像是那时候的傍晚,满天的红霞消隐之后,白杨树的手指指着一颗渐渐亮起来的星星,深蓝的天空中没有一片云彩。

一颗早熟早慧的心灵在少年时的心事,就如胡兰成说的,“像在河滩上行进的船肚下砺砺地擦着人生的河床,不是痛楚,只是苦楚”,又如《诗经》里“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让人隔了多年后想起来仍是忧患如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0113.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我是坏女生》的读后感 我为什么还抑郁读后感

最近看了本书---《为什么我是坏女生》,作者调查了女生之间的隐性攻击。刚开始看这本书的动机在于了解现代少女的心态,觉得泛泛一看作为谈资而已。但是看完之后,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作者在封面上写着“揭开校园隐性攻击之谜”,我开始以为

转载 《怀念我的陈可》——by逆旅主人 逆旅主人和邢小七图片

原文地址:《怀念我的陈可》——by逆旅主人作者:空欲很是喜欢《未名湖畔的爱与罚》,也很是喜欢逆旅主人的文字。所以,特转载这篇《怀念我的陈可》:有那样一段美丽的时光,人生便多了一份美好与圆满。陈可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是他的名

声明:《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用一辈子去忘记 叶紫》为网友倾一刻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