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在今江苏省)人。黄公望中年时曾经做过小官,因犯案入狱,后入“全真教”。他研究过“九流之学”,且通音律,五十岁左右专心于山水画。黄公望的山水画得教于赵孟頫,宗法于董源、巨然,并能领略自然之胜,随笔而成,自成一家。其主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山头多矾头,笔势雄伟;二是水墨山 水,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效果。黄公望的绘画风格,对于明清山水画影响很大,后人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卷描写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画面峰峦坡石,回旋辗转,起伏变化;云树丛林,苍简萧瑟,疏密有致。其间有村落,有平坡,有亭台,有渔舟,还有那形态不同、姿态各异的草木树石。这种对丰富的大自然的细致体味和描写,给人一种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景随人迁,人随景移”,在欣赏这幅画时,我们似乎随时都会留连于某一丛林之间,似乎随时都会被一条纵深而不知去向的小道所吸引,似乎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充当那闲逸的渔夫,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融进这纯洁平静而富于蕴涵的大自然之中。

这幅画所表现的这种既丰富而又单纯的艺术效果,是跟画作者那苍劲而熟练的笔墨技巧分不开的。黄公望在画这幅画时已年近八十,他的艺术修养和笔墨技巧均已达到了纯熟的境界。他寓居在富春山,经常“云游在外”,对当地的山川景致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揣摩,最后以雄秀而简远的笔风把他对大自然的理解与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或有笔尖和秃锋,或以干笔皴擦,或用湿润的披麻皴,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平林一带,打上横卧点子叶;而高崖峻壑,则采用纵线的披麻皴。这种纵横交错的用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在浓厚的树叶的对比下,山峦显得像白玉一样温润透明。所有这一切笔墨效果,都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那种超脱、空灵的精神境界。





欢迎光临博主之<慧泉轩>艺术网http://www.hqxart.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289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林仰《少年游早行》赏析 早行 黄庭坚 赏析

原文地址:林仰《少年游早行》赏析作者:风从梦里来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注释:霁:雨后、雨后的天色。作者介绍:仰字少瞻,福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 陶渊明诗歌赏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杨树临风 出自:踏雪寻梅 浏览/评论:1,299/3 日期:2007年5月18日 05:5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归去来兮辞晋·陶渊明●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声明:《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为网友哇塞我得了帅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