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及货币理论的发展历史 货币的发展历史

昨读蔡定创先生的《货币迷局》,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货币来历及货币理论的发展历史,感觉非常精彩,讲述极其清晰通俗易懂,而且逻辑性很强,通过对货币及其理论发展的逻辑过程进行考察,从中找出了货币的本质属性,颠覆了传统的货币观念,给出了货币的新定义。因此有必要做份读书笔记,以增强理解。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起源于交换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因为其本身就是商品而有价值,比如金和银,本身有价值又充当货币。因此,马克思认为货币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深入人心,称为商品货币论。

“商品”货币论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货币的价值概念一一货币能起等价物的作用,是一般等价物,这也包含有在充当交换媒介时.与所有的商品发生等价关系;二是货币的商品属性—货币是一种商品。不过,货币是一种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马克思身后的货币发展证明了马克思在其所处的时代针对金银货币所作的货币定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货币是“特殊商品”的说法被现今的货币发展所打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废除了金(银)本位制,实行法币制度,当今的信用货币也已开始向电子货币延伸。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货币承载物本身并不是商品,用作货币的纸本身也没有与货币面值相应的价值,不是一般等价物。因此,货币的商品属性通到了质疑。至少可以这样讲,当今的货币并没有商品属性。现在我们所用的纸币与马克思称之为货币符号的纸币有三点本质上的不同。一是现在的纸币不能到发行或承诺机构那里兑换金银;二是现在的纸币是由国家法定发行,强制流通的,而马克思称之为货币符号的纸币通常是由银行或某些私人机构发行的,人们自愿选择使用的;三是现在的金银已不能作为交换谋介使用。

西方经济学各门派关干货币的解释虽稍有不同,但都与马克思的定义对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解释为;“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直接用“交换媒介”更准确地反映了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人们“普遇接受”的,这明显.与马克思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概念相对立。在马克思的货币定义中,人们之所以能接受金银作交换媒介是因为它们是“一般等价物”,“等价”是其“普退接受”的基础,不是无条件的自愿接受。现在各国国内的纸币之所以能作为交换媒介是因为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用威权强制推行的,并由发行机构提供了价值保障的,不存在无条件地“普邀接受”这种事。因此“普遍接受”并不是货币的本质属性。货币的“普遍接受’说,从根本上否定了货币的价值基础,

因此考察货币的发展过程,是认清货币的本质属性的基本方法。

(一)货币的初次功能分化:纯金本位制

在货币形式阶段,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开始形成,并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金本位制的纸币已经出现,马克思认为,金本位制下的纸币是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纯金本位制货币体制是马克思关于交换价值四阶段的最后完成阶段。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示货币的最后形成。

纯金本位制货币有三大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进出国境。在这种制度下,黄金(或白银)即是货币,虽然此时也发行一定数量的银行券或者纸币。但能保证按面值及时足额地兑换黄金。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最著名的话,“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夭然就是货币。”这是由于全银的贵金属、易保管、易运输等物理特性,人们自愿地、普遭地接受以金银作为交换的媒介,是因为金银本身就有价值和交换价值。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纯粹的金本位制发展到二定阶段,纸币{银行券)以它更便于运物、更便于数量分割和更便于交换的优势必然地替代了铸币。

电视剧《乔家大院》就十分形象地反映了我闰当年货币从祷银到本位制银票的发展过程口乔致庸赴包头做生意,开始阶段总是要以当时的铆局武装押运成车的白银,以极大的运愉成本甚至生命危险往返于生意两地。后来有了银票汇兑,立即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生意迅速扩大。清末慈禧太后在西逃中,感受到银票汇兑的便捷,清政府便开始了银票汇兑业务。

从直接的金或银的铸币。到金或银本位制的纸币,货币的属性功能开始了最初步的分化。金银直接为货币时,它作为一般等价物中的价值功能与它的交换媒介功能是同处于金银币(块)中的,是以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着货币功能的。但到了金银本位制的货币时。金银货币的价值功能被签发银行的机构留在银行保管着,而金银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则由其所签发的银票(纸币)所承担。之所以能发生这样的分离,是因为用银票〔或纸币)作交换媒介节约了交换成本,而货币所包含的价值也可随时自由兑换。在这里,价值保障是产生这种功能分化的首要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价值保障(即随时的可自由兑换),再方便的交换媒介也不会被人选取。由于能获得价值保障,银票的签发机构就不一定非是国家或政府机构,具有足够信誉的私人银行也同样可签发。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货币,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都实行了金本位制。纯粹的金本位制货币历时100多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参战国为了等集庞大的军费,开始发行不可兑现的纸币,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这是最早的脱离金本位制的纸币发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参战国通货膨胀严重!为恢复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世界货币会议。当时,各国拥有的黄金在分布上已经严重失衡,战前实行过的纯粹的金本位制货币体制很难恢复重建,也由于世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的黄金产出增长速度跟不上总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使是黄金拥有较多的国家,全部金银总数也不能满足现实流通对金银货币的需要。为了节约黄金,这次会议决定采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二)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也被称为金条本位制。这种制度的具体形式是:国家不再铸造金币或银币流通,而是由国家或国家指定的银行按照规定程序发行纸币〔或银行券)流通。纸币的货币单位与金银全额挂钩,既规定每一信用货币单位的含金,但是这种纸币不能与金银自由兑换。国家储存金块或金条。只有在必要时,方可用纸币按规定用途、并以受限制的数量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块。这也是出于黄金短缺,各国都有禁止私人将金块私自输出国境的措施,黄金的输出和输入只能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

实行金块本位制的货币,使货币的属性与功能的进一步分化。货币的等价物功能与交换媒介功能比之初次分化,现在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由于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作为价值化身,或者说作为等价物的化身,只能被观念性的联系到纸币上,纸币不可能获得价值的实质,人们在交换中不可能自然接受这样的货币。

如何推行下去?货币在它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受到了来自国家力量的强制:第一,黄金(白银)不能作为交换媒介进人流通,必须由国家统一管理,由此保证了黄金的交换媒介功能必须从黄金中分离出来由纸币承担;第二,兑换是有条件的,包括用途和数量。

要实现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与等价物功能在物理上的分离,其中有两条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国家力量的强制,其二是发行机构的价值保证。它是在发行机构首先实现了价值保证的情况下才完成了国家的强制的。赋予本没有价值的纸币以价值的内容,以承担原由黄金完成的一般等价物作用,这是货币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虽然历史终将淘汰黄金,但现实中人们的观念转换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平均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过程中,黄金就与纸币产生分化,除了不够便捷外,最直接的原因是黄金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对交换媒介的数量要求,作为等价物的黄金,只是人类所生产的千万种商品中的一种。其价值始终只能占据众多需要交换商品总量的极少一部分,如果以等价物的身份作为交换媒介,任何一种单个商品从价值量上来说都不可能满足商品流通总量对交换媒介的需求。实行金块本位制后,将黄金分化出来的价值观念联系到纸币上,黄金本身并不实际进人流通。这样,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用纸币作商品交换媒介,而且也会用纸币作短期的价值储藏工具。加上纸币不可自由兑换黄金,在国内因商品交换原因而兑换金块也很少发生,因此就可以用很少的黄金作价值保证,而根据商品交换的需要最来发行纸币,保证不断增长的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此也埋下了纸币滥发的祸根和将遭受被价值挤兑的危机。因经济危机、战争等原因,纸币持有者因纸币在价值上仍联系着黄金,当国家或发行机构因信誉下降时,处于保证金地位的黄金必遭挤兑,相应的,挤兑使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大量减少,反过来又加剧经济危机的程度。因此,从金块本位制货币实行的第一天起,就埋下了日后黄金被信用货币彻底淘汰出局的种子。

金块本位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历史必然,它与当时商品经济的规模、当时人们的观念相联系。实行金块本位制,黄金第一次失去了作为交换媒介功能,离开了一国之内的商品交换领域,然而,在国际商品交换领域中,金银作为等价物的交换媒介仍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国内与国际不一致的货币体系?这是因为,在当时国际上尚没有实现货币等价物功能与交换媒介功能分离的条件。由此可见,国家强制力和国家对价值的信用保障在货币体系构建中的巨大作用,

(三)货币国际化: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为金块本位制货币的变种。这通常是小国经济、经济实力不强的国家或者殖民地国家货币发行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一些拉美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就是这种货币体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对参战国黄金储备的消耗,当时发达国家经济体,如德国、意大利、娜威、丹麦等国,也由于缺乏黄金而被迫选择金汇兑本位制,这种制度的具体形式是:流通————纸币由国家发行;国内不流通金币或金属货币,只能流通以外汇(即实行金块或纯粹金本位制国家或者宗主国家的货币〕挂钩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挂钩的外汇。这种制度下国家的信用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信用货币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价,并在该国的央行存放外汇或黄金,用以作为本国信用货币发行的保证金和最后的支付手段。在该货币体制下,黄金也是禁止自由输出国境的,黄金的输出输入要由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管理。

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黄金与纸币在等价物功能与交换媒介功能上的进一步分化,在金块本位制货币制下,虽然受到限制,但在国内,纸币仍可以兑换挂钩中的黄金;在金汇兑本位制下,纸币在国内已经完全不能兑换黄金了,只能兑换以黄金挂钩中的金本位制的外汇,这是国家对货币的再次强制。不过,除了国家的强制外,还有如因为战争、殖民地地位所导致的第三方国际社会力量的强制。这种新的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禁止了本国金银与货币挂钩;二是规定了挂钩中的外汇品种;三是规定了兑换汇率。但在国家实施强制的同时,国家也开始为强制中的货币注入信用。这个时候国家注人的信用有两方面:一是承诺本国货币钉住被挂钩中的外币,以保证持本国货币在与外汇兑换时保持汇率稳定,这是一种国家对本国货币的价值保证;二是在被挂构的外币国央行中存人相应外币或黄金,以作为最后的支付手段。这也是一种国家对本国货币的价值保证。

金本位制的建立伴随着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金本位制对提高银行的营运信誉、促进商品交换与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金本位制货币持有者可以兑换黄金,在危机中人们更愿意直接持有黄金而不是纸币,黄金很容易遭受来自挂钩中的纸币的挤兑和投机,人们开始就发现,黄金作为保证金,其数量不足以应付危机时的兑换。国家也会受制于金本位制的兑换机制,必然地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作为应对,金本位制兑换的货币机制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的自动紧缩功能,对经济衰退有加速作用。

从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货币开始,至1936年法国放弃国内金本位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制货币体系仅仅存在120年。

金本位制货币体系的解体标志着黄金在各国的国内已经完全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在第一次货币功能分化中,纸币就巳获得了并承担着货币的交换媒介的功能,但是货币的等价物功能在纸币中是天生就没有的,黄金退出了,其所包含的等价物功能不可能落实到纸币上,那么货币的这种等价物功能到哪里去了?它并没有消失!它被转移到货币发行机构对所发行货币保持币值粗定的承诺上去了。原来,金本位制中的黄金,是作为执行交换媒介功能的纸币的一种价值保证,被存放在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只要不被兑换,黄金的这种价值保证功能就被闲置。因此,存放在央行的黄金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被执行价值保证功能而显得多余,价值保证也就由此而演变成价值承诺,只要发行机构有足够的信用,通常是中央银行以国家财政担保,承诺保证所发行货币的币值稳定、汇率稳定,纸币也就顺利地被发行和流通。因此,货币的等价物属性在黄金退出货币舞台后,并没有消失,也不可能被纸币承续,而是转移到国家(发行机构)的手中由国家(发行机构〕的信用来承载。

(四)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

1928年以前,国际货币是由金本位制的英国担当。这与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地位是相称的。但是1929年的一场世界经济危机,英国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就轰然倒塌。尔后各国忙于战争。至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人尾声时,争夺国际货币发行权的战争在英美两国间打响。

由于金本位制货币发行时在等价物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在数量上不必匹配,货币发行中的利益是十分巨大的,争夺要靠实力。英国深知自己的经济实力不够,代表英国的世界最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是“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主张成立国际清算同盟,在自由兑换的原则下,创建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独立于各国的国际货币单位。代表美国的怀特则提出“国际稳定基金计划”,主张设立一种国际外汇基金,以黄金为基础,在自由兑换原则下创建一种与美元联系的国际货币单位。这两个国际货币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英国的方案要建立直接与黄金挂钩的独立于各国的国际货币单位;而美国的方案则是国际货币单位与美元挂钩、国际货币方案争夺战一直延续到1944年7月1日才告一段落。关国以其工业生产总值已占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总值的60%,黄金储备占世界的3/4,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的经济实力,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由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终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美元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美元重新恢复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挂钩,黄金官价35美元兑1盎司(约等于31.1035克)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按此价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各国货币对美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正负1%的范围内波动,大于这个范围时,各国政府有义务千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稳定。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金本位制货币中的等价物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的矛盾,根本不是单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它要与之相适宜的国际组织提供信用支持。单国政府不可能提供这种信用。美元国际货币体系,使货币从一开始就处于信用缺失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有经济危机,纸币对黄金的挤兑就会发生,单国政府在国际的信用不够是产生动荡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一次美元危机产生于1960年10月。从朝鲜战争开始,美国连年国际收支逆差,造成美国黄众储备由战后的400多亿美元。已降至178亿美元。而短期外债却达210亿美元,黄金储备已不足以偿还债务,由此使美元的信誉发生了危机,出现了大规棋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翔。市场上的黄金价格高出官价达20%。美国为了挽救美元,只好求助于英、法、德、意、瑞、荷、比等国,建立七国“黄金总库”,用以维持黄金官价。并与英、法、德、日、瑞、荷、比、卢、加等组成十;集团,筹集60亿美元贷款,另与14国借款197.8B亿美元。在这次危机中,美元的国际信用缺失矛盾显现无遗。

第二次关元危机产生于1968年3月。美国的黄金储备降121亿美元(约合3.4亿盎司黄金),而短期外债高达331亿美元。市场上再次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黄金总库”为了稳定金价而大量抛售黄金,造成损失黄金34.6亿美元,“黄金总库”被解散。只允许外国中央银行按照35美元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停止在市场上按35美元官价兑换黄金,市场价格自由波动,不再进行干预。

第三次美元危机发生在1971年5月,当年美国国内工业生产下降8.1%.国际收支逆差达220亿美元,短期外债553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则降为110亿美元,只够偿债的1/5。由此欧洲市场再次爆发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欧国家货币的风潮.美元暴跌,黄金猛涨。至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宜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8月18日宜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9%。官价黄金提高到38美元兑1盎司。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从不超过平价的正负1%,扩大为正负2.25%。至此,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金本位制已经倒塌。

第四次美元危机发生于1973年,由于长期的对越战争,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国力,再加上美元贬值后又停止兑换黄金,美元的信用极大下降。1973年l月,大量的美元在欧洲被掀售,2月2日美国政府宜布美元再次对黄金贬值10%,每盎司金价为42.22美元。西方国家为了应对美元危机,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汇率浮动。至此,不足30年,由美元金本位与固定汇率支推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历史见证了这个过程,但悲剧并没有结束。虽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彻底崩溃,但由于人们的使用习惯,储备外汇持有结构和在单个国家货币中,其他国家的货币无法替代强势美元的地位,更主要的是美国依靠强权建立了石油美元,由此所确立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统治的地位并没有结束。但脱离金本位制的美元在发行上更肆无忌惮,今天的国际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美元价值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

在货币历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一直是围绕着等价物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这两属性展开,并在矛盾中发展着的。

由等价物属性决定,货币先后选择了第一阶段金银,第二阶段金银保证金价值担保。第三阶段发行机构(国家信用)价值担保。

由交换媒介属性决定,货币先后选择了第一阶段金银,第二阶段银行券(包括各种银行票据),第三阶段防伪纸币(包括电子媒介)。

只有在第一个阶段货币的等价物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是统一在金银上的,即使是第二阶段的金本位制货币,其等价物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是分离的。

在货币功能载体分化的历史上,第一次分化产生了金本位制货币,第二次分化产生了汇兑本位制货币,第三次分化产生了当今阶段的信用货币。在信用货币体系内,其等价物功能由货币的发行机构(国家)承担;其交换媒介功能由防伪的纸币(或电子媒介)承担。如此,货币就不再是一个单纯可见物,或者说不再是承担交换媒介功能的纸币,而是一个体系,一个包括了发行机构等价担保、纸币防伪与纸币本身所构成的体系。当货币的等价物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不匹配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发货币危机。特别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价值信用缺失严重时,会导致国际金触危机。

(五)货币的新定义

必须给货币承新下定义,以纠正人们混乱的货币观念。货币定义应分一般的货币定义和特殊的货币定义,一般的货币定义,是指适合历史的、现实的所有货币的定义,是所有货币的共同属性。特殊的货币定义,是在一般的货币定义的墓础上,指明货币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有各自不同特点的属性。

(1)一般的货币定义:货币是有等同价值或等同价值保降的交换媒介。

(2)贵金属货币定义,货币是由一般等价物充当的交换媒介。

(3)信用货币定义:货币是由其发行机构提供等同价值保障的交换媒介。

本篇主要就是紧扣货币的二大属性,从其最初的等价物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的统一到之后的分化,介绍了货币从适合全世界流通的纯金本位制分化为仅适合国内流通的金块本位制,再到适应国际流通的金汇兑本位制这样的历史过程,也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当前阶段的信用货币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2966.html

更多阅读

美国航空保安法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航空保安

美国航空保安法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方瑞丰刁伟民摘要:本文回顾了9.11事件之前的美国航空保安情况,分析了9.11事件当中暴露出来的情报分析、旅客审查、安检工作、机上保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美国航空保安系统未能有效防止9.1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结构及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作

依附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历史地位 思想理论教育是核心

依附理论的中心思想及历史地位依附理论既可理解为对进口替代政策导致拉美国家发展工业化失败的反应,也是对古典马克思主义解释拉美落后性或提供改变落后出路的反应。依附理论学派来自许多不同的传统。一个清晰的来源是拉美经济委员

声明:《货币及货币理论的发展历史 货币的发展历史》为网友爷丶你与众不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