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文的意义?如何回向?多篇。佛教常识 佛教回向文

普威按:好喜欢郑靖文的佛曲。在学习“回向”的知识前,先点开视频听听佛教中的回向文吧。仙女的风姿,天籁的妙音,非常好听呦:)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dtqOqyReU4/

回向

百科名片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目录

回向概念
回向分类(诸经分类)
  1. 1.回事向理
  2. 2.回因向果
  3. 3.回自向他
  4. 4.回小向大
  5. 5.回少向多
  6. 6.回劣向胜
三种回向(佛法分类)
  1. 1、回‘自’向‘他’
  2. 2、回‘事’向‘理’
  3. 3、回‘因’向‘果’
不同意见
如何正确的回向
回向概念
回向分类(诸经分类)
  1. 1.回事向理
  2. 2.回因向果
  3. 3.回自向他
  4. 4.回小向大
  5. 5.回少向多
  6. 6.回劣向胜
三种回向(佛法分类)
  1. 1、回‘自’向‘他’
  2. 2、回‘事’向‘理’
  3. 3、回‘因’向‘果’
不同意见
如何正确的回向
展开

回向概念

  查阅国际君友会佛教典藏,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转向、施向。《大乘义章》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说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  (梵Parināma)一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回向即是“回己善根,有所趋向”,将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尽快得以实现。  四众弟子每天课颂或做功德後,常把功德「回向」给亲友、怨亲债主、法界众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里的意义是什麼?  其实,「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回向分类(诸经分类)

  「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转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兹根据诸经记载,将回向种类归纳成六种:

1.回事向理

  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2.回因向果

  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

  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4.回小向大

  将自觉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转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

  善根福德虽少,以欢喜心大回向,善摄一切众生。

6.回劣向胜

  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无上菩提。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怨亲平等」的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因为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亲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麼行门,做什麼功德,皆应回向。

三种回向(佛法分类)

  依佛法而言,‘回向’可分为三种:

1、回‘自’向‘他’

  即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众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并非只属于自己所有,而实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开自己的心胸与气度,同时学习菩萨念念‘利益众生’的伟大精神。

2、回‘事’向‘理’

  即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灭真如法界的‘理’体。由于真如法界的理体是普遍平等而无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将所修种种事相功德,一旦回向到法界理体中,并且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即‘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广大,而如虚空界一样的无穷无尽了。

3、回‘因’向‘果’

  即将‘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到最高无上的佛果。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诸恶莫作是因,岁岁平安是果’及‘众善奉行是因,万事如意是果’,是世间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认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胜无比的果报。回向既然这么重要,我们一般最常使用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以及回向西方净土的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我们要真正了解其回向文的意义—即将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与法界众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扩大,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学佛法的同修,实应学普贤菩萨发广大心:‘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以期利益一切众生,使他们能究竟离苦得乐。  总之,我们将所修功德,不论回向众生或回向理体,并不是将功德作废,而是将功德遍施法界众生,使众生常得安乐,而我们自己也将因众生的安乐而得到安乐。由上可知,回向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我们实应将我们所修的布施、诵经、念佛、行善等的功德,统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期与法界众生共成佛道,同证菩提。

不同意见

  冤亲债主没有佛经依据,按其现在的流行义应当划归外道见解,因为佛经中关于祈福、消业的经论只提倡向佛、菩萨祈求,从不提倡找恶道众生,更别谈出于祈福消灾必须为恶道消业了。  回向的真正意识是志向、立志、希望、志于等,是心理的愿望,不是赠送东西。  《楞严经》中阿难说自己曾希望如来能送他什么好轻松成佛,但在佛的开导下明白了必须自己修行。功德是无法赠送的。

如何正确的回向

  问、我是一名佛子,在修行过程中有一些疑问,请求慈悲开示:  我们平时做完课后,或者做完一些功德后的回向是这样的:「弟子○○○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现前见闻者,历劫及现世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诸天护法圣众,本境山神、土地灵祗,无祀男女孤魂、流产堕胎之婴灵,及日常作务中所误伤亡之一切众生,一切地狱众生、饿鬼众生、畜牲众生、天魔外道等一切罪苦六道众生,仰仗阿弥陀佛威神之力,消除无始劫来之一切业障、罪障、病障,忏除诽谤正法、轻毁三宝之罪业,断除一切无明烦恼,舍离一切外道邪见,皈敬佛法僧三宝,圆满诸福慧,圆成胜善根,安住大乘,明心见性,修学种智,自在往生极乐世界,圆证无上正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弟子们的观念是回向涉及的面越大越好,而且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中有这样的经文:【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但是善知识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第283页中有这样的开示:【回向时不要像有些人那样打高空:「我某某某以什么功德回向法界。」……应当说:「回向给我某某某的一切冤亲债主。」】  对照善知识在书中的开示,我们开始起了困惑:究竟怎么样的回向适合我们这些佛子的修行?会不会因为回向面大,而自己的能力不足,不仅不能达到效果反而成为空话?会不会因为回向面广,使得自己的冤亲债主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益而在修行的路上障碍自己,导致明心见性的目标不能实现?能不能请善知识慈悲也给广大佛子们拟定一个回向文?  答:两种回向皆正确无误,端视学人以何种心行自我安立。  一者、若求世间有为有相福德,则须以无私无我之大慈悲心(如四无量心),回向广缘法界众生同沾利益。此感得之有相福德,当较回向自身、眷属来得高广。  二者、若求三乘菩提修学之无障无碍,当以回向遮障自己之冤亲债主为优先。何以故?以六道有情之同理心,皆是欠债当还故。若回向明确,表还债之心真诚实在,冤亲债主易感受故,则障道之缘自然减小乃至消失。因此世人若为求世间安乐,当可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增广;  若求三乘菩提之修证无遮障,则可依正觉同修会之回向方法而行:「愿以修学正法、护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扬正法之殊胜功德,回向○○○之冤亲债主。得蒙诸佛菩萨加被,皈命佛法僧,悉发无上心,早生善处,修学佛法,同证菩提。  1.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愿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以上来自: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116697.htm以下来自:http://www.dizang.org/dzfm/huixiang.htm下面这一段视频,是慧普法师演唱的。似乎出家人的慈悲,功德,加持力全在这一首歌曲中!听了让人无比感动!视频 来自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9OxQF-sx_A/

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回向文的意义?如何回向?(多篇。佛教常识) 佛教回向文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回向偈三
大慈菩萨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回向偈四
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回向偈五
文殊菩萨发愿偈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回向偈六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回向偈七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回向偈八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正法久住,法錀常转。
灾障消灭,祸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回向偈九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回向偈十
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回向文十一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
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后附)

  备注:不论念经念佛,念完后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选适合自己的一个即可。(每句字数相等叫“回向偈”,句子长短不一,叫“回向文”。)上面是本站简选的十一个回向偈(文),其中第一个最常见,其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另外补充说明一点:如若以诵经念佛来超度自己的冤亲债主时,应该用“传地藏法门”网页中所附注的专用回向文。(超度幽冥界众生时最好诵读《地藏经》,可以起到很好的开示作用,净空法师在有关超度问答中已经提及:幽冥界众生最喜欢听的就是《地藏经》。对于法界众生、仙众等冤亲债主也可以诵《金刚经》。)

  若向佛菩萨许愿,例如求自己父母身体健康,疾病早日痊愈等愿时,也无需再用上面的回向偈,只要酌情向佛菩萨陈述,表达清楚用意即可。例如:“愿将此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我的母亲,愿她能早日康复,不再受疾病之苦……”,并没有固定的行文,只要诚心,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回向,佛菩萨都会感应的。有关回向的相关内容,请参阅“印光大师:论回向”网页。

净空法师谈回向

转载网址:http://www.myzsz.com.cn/2009/1210/xMMDAwMDAwMDIxMA.html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灭道圣谛第四句:

『善回向』,也是菩萨修因的总的德号之一。「回向」我们很熟,为什么?每天都要念回向偈,一天至少要念两、三遍,哪有不熟悉的道理!可是念是念了,你懂得什么叫回向?尤其这上面加个「善」字,善加在这上面,意义就不平凡,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先来谈谈回向,经论里头佛菩萨常讲回向有三处,回是回转,向是方向,回转向著哪一个方向。佛告诉我们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实际」。实际就是自性,要回向自性;换句话说,不离自性,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第二,回向「菩提」。菩提是觉悟、是智慧,菩提是梵语;换句话说,我们所有一切的修持,求什么?求智慧。回向实际,就是我们要求与性德相应,与自性相应。第三,回向「众生」,决定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修持,我们所求的,求愿就是这三桩事情。今天我们虽然每天回向偈念好几遍,与这三条相不相应?难了!所以,回向只有言语,真的有口无心。果然要是有心、有愿,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就有很大的成就。这个成就,就是一般讲的契入佛的境界,悟入心性。

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能成片,学教不能开悟,什么原因?我们天天回向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我们的修学就会有非常好的成绩展现出来。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包括我们的生活,包括工作,包括处事待人接物,与自性相不相应?回向实际就是与自性相应。与智慧相不相应?那就是说,与烦恼轻、智慧长相不相应?与众生相不相应?我们每天的修学是不是给众生带来幸福,带来真实利益,有没有?诸佛菩萨的回向决定落实,我们每天干的落空了,不知道回向。那我们再看看,我们天天念的回向偈,回向偈是祖师大德,都是大彻大悟的人;换句话说,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做的,他们的回向。我们天天念,不懂得意思。

头一句,「愿以此功德」,所以先要问问你,你这一天有什么功德?这一句是能回向。我今天有什么功德,总不可以拿烦恼习气去回向,今天我做了些什么好事可以回向的?「庄严佛净土」,这句话就是回向实际。佛净土是什么?法性土,也就是说与法性相应就庄严;与法性不相应的时候,那不是庄严。这八句偈里面,所包容的无限的深广,称性,称性哪有边际!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是回向菩提,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没有真实智慧,哪里知道报恩?与性德不相应,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恩德,更不知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他怎么会有「下济三途苦」的这个意愿,这个愿心生不起来。所以这两句回向菩提,大菩提心生起来了,那个现象就是这两句,报恩、度苦。度苦,「下济三途苦」也是回向众生。这四句偈,前面四句偈,第一句「庄严佛净土」,回向实际;第二句「上报四重恩」,回向菩提;第三句「下济三途苦」,回向众生。你所做的,「愿以此功德」,这个功德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来说,如教修行,这就是功德。佛在经典上怎样教导我的,我完全接受过来,我把它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功德。我真做到了,我把这个回向给与自性相应,与菩提相应,与一切众生相应,真正利益众生。

底下那一首,那是劝导别人的,「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这是一个愿望,希望见到我的这些众生要学我,跟我一样,我们都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回向心。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真正的菩提心;「四弘誓愿」也是真正的菩提心。最后这两句是自他大圆满,「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究竟圆满!这个圆满,是三个都圆满,与性德圆满相应,与菩提圆满相应,利益众生也是圆满相应。

「善」是什么意思?善就妙了,善是念念回向,不一定要去念这个回向偈,特别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古大德曾经说过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也就是说,念佛人二六时中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完了要不要回向?不要。为什么不要?他念念句句都是回向。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用意何在?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一念就是回向。我是念念为求生净土,岂不是念念都是回向,还要什么回向偈?回向偈八句意思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一句名号圆圆满满包括了。我念佛号就是为这个,我求生净土也就是为这个,我亲近阿弥陀佛,圆满成佛道,还是为这个,就是为庄严佛净土,为上报四重恩,为下济三途苦,我就为这个,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为,这叫「善回向」。我们懂不懂?

我们天天念这个回向偈,八句两首偈,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祈求,在不在其中?如果只知道念这个回向偈,精神、意愿、祈求都没有,这个回向不就是有口无心吗?「善」这谈不上!善是念念相应。古大德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我们连一念都没有,这回向偈叫白念,就像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你没有心,你没有愿,没有这个祈求,就是没有行。你的心、愿、祈求都没有,口念有什么用?

我们看到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是菩萨修行证果的总名称。为什么回向是菩萨修行证果的总名称?佛法术语里面讲,「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现在人讲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持包括这些意思在里头。「善回向」这一句是菩萨修行总持法门,这里头每一句都是总持法门。我们从这么多名词,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你才晓得,真正体会到大总持法门。佛法里头,梵语称为大陀罗尼,翻成中文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经里头所说的字字句句,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里头无量无边的义趣,一句话包括了。他这每一句都包括一切法、一切义,一句话里头含无量义,这叫善。

古大德这个回向偈,两首偈八句,不可思议,做得是真好,做绝了。言语这么简单,法义这么圆满,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一堂功课做完之后,念这个回向偈,这一堂功课认真去做,那就是功德。诵经、学教,古大德说,怎样有功德?随文入观;换句话说,你念了之后,真的把你自己的思想、见解、观念转过来了,这就是功德。我这一部经念下来之后,我就学到如来知见,《法华经》上讲「佛知佛见」,把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换成佛知佛见,这是功德。为什么天天要念,天天要学?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习气太重、太深了,伏不住。念一遍,好像刚刚伏住,两天不念的话,妄想杂念又起来了,天天要干。一遍不够,两遍,两遍不够,三遍。所以,真正有毅力的人要改造自己,改造自己是超凡入圣。自己劣根性太重,那怎么办?勇猛精进。

一天,读《无量寿经》,一天读十遍,一天读二十遍,这就是密集的薰修。一遍一遍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压了,这样干法。一天十遍、二十遍,干上个三年、五年,真的把它压平了。烦恼习气有没有?有,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叫功夫成片,不起作用。功夫不能间断,还要依旧加强,再有个三年五载,烦恼真的没有了。它产生变化了,变成什么?完全变成佛菩萨教诲。你要听懂这一句话的意思,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变成了佛菩萨的教诲。我这句话多重覆几遍,你多听听,看你懂不懂这个意思?这就是个转变!烦恼转变成菩提,转烦恼成菩提,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转变成跟佛陀教诲一样。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诸佛菩萨的教诲,不是他的经教,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无量寿经》,也不是阿弥陀佛讲的,是自性里面本有《无量寿经》显现出来。显现出来跟诸佛菩萨所讲的一模一样,这叫大开圆解,这就是宗门所讲的明心见性,你的性德圆满流露出来。这一部经现前了,再给你说,部部经都现前,不就是讲吗?一经通一切经通。那试问问,我们凡夫一生能不能做到?能,肯定能!能为什么做不到?是你没做!你能勇猛精进吗?你能一天把《无量寿经》念二十遍、三十遍吗?古人讲的,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你不肯用这功夫,这个境界当然不能现前。谁肯干,谁就能得到。

当然这里头有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就是业障!我想做没有缘分,毕竟这个身体是个肉身,业报身,业报身他要吃饭,他要生活。我要是干这个,专心干这一门,我的生活从哪里来?谁能照顾?这就是外缘,外缘是要有护法!谁肯发心照顾你?我希望我能干三年,我能干五年,五年的生活要有人照顾;没有人照顾,你想干,难!你还要为生活奔波,还要为这个操心;换句话说,你的功夫有夹杂,夹杂就很难成片,不是不能成片,难!三年、五年不容易做到,总得个十年、八年,甚至於二十年、三十年,夹杂。不夹杂,三、五年就成就了。


这个缘可不是容易遇到的,今天纵然在寺院里面都不行。寺院里头也不能白住白吃,寺院里还要分一份工作给你做。古时候行,古时候寺院是成就人修道的,你真正发这个大愿心,常住供养你。你每天诵经,你每天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一天念三十部经,常住供养,所有一切执事你不要做。从前有这个环境,现在没有了!为什么?现在人不相信你,你说我每天拜三千拜,没有人看到你就休息,没有信心。你说我每天念三十部《无量寿经》,你是真的念,还是假的念?因此,你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没有这种真心诚意,不起感应,没有人护持你。所以,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要求真实的感应,你真做,自然有感应。没有人?没有人,佛菩萨来照顾你。

你们看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他诚心诚意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拜两、三年才走到。这两、三年当中,保不住身体不生病。路上生病,旷野里头连个村庄都没有,那真可怜,生死关头。遇到一个叫化,叫化来照顾他,来帮助他,等他身体病好了,恢复健康了,那叫化走了。到五台山之后,才知道这叫化是文殊菩萨。所以,你诚心诚意,不怕死、不怕难,到真正有困难的时候,佛菩萨现身来照顾你。所以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作,不能掺一点假,不能有丝毫虚伪,你才会有感应。佛经上讲的这句话,《楞严经》上说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孟夫子所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要反省,你要检点,你要找出毛病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你能把这个因消除,果地上自然一帆风顺。

世出世法第一个,「真诚」,没有真诚一切都落空。大圣大贤教导我们,「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这句话重要。离开真实,你怎么能证到正果!虚妄决定不能证正果,正果要真实心中作。活要活得真实,工作要真实,待人接物要真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统统要真实,真实就是自性,用真实就与自性相应。自性是真的,真与真相应,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性成佛;虚伪不行。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桩事不能不透彻,不能不明白。然后你自然知道从哪里下手,自然知道怎样用功,不需要去问人。

经教,是诸佛菩萨亲身的教诲,展开经卷就是接受佛菩萨真实教诲。这桩事情过去有人问过印光大师,大师怎么教他的?只讲两个字「诚敬」,这是入道的秘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不自欺,这太难太难了,自己欺骗自己,诚就没有了。诚没有了,纵然表现的敬,那个敬是虚伪的,不是真的。果然有诚意,这个敬是自自然然生出来的,绝对不是假装的。虚伪假装,装得再像,不能持久,总有一天被人拆穿,拆穿之后一文不值。所以,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一切法从真实心中作,一切法从真实心中成就。这些都是「善回向」。

每天功课完毕,念回向偈,要懂得回向偈里面的真实义,然后你才能真正做到随文入观。读到这个句子,听到这一句,在内心里头就起作用。你不懂这个意思,你虽然念,虽然听,耳边风一样,不起作用,那就叫白念了。真懂得这个意思,真起作用,与性德相应,与菩提相应,惠予众生真实利益,与这个相应,这就是真实功德。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动一个善念,说一句善言,做一桩善事,好像与别人不相干,那就错了。现在我们懂得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科学里面讲都有波动。这个波动是善的,是美好的,这个善再小、再微弱,它的波动都周遍法界。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回向偈里面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不是一句空话,你的善念、善意、善行真起作用。

我们看到众生苦难,还是不能避免。没错,众生苦难虽然不能避免,你懂得吗?他的苦难已经减轻了一些。我们自己做的功德愈大、愈真、愈纯,他得的利益愈大。因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善,不做;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恶,无所谓。再小的恶,那个恶的波动给众生增加苦难;极小的善,给众生带来消除业障,化解灾难。这桩事情,我们可以从近代许许多多科学家研究报告里面得到。

前几个月,也是最近,有个同学送了本书给我看,西方跟印度一些学者研究植物,发现植物有灵性,植物有见闻觉知,植物也有感情。这一片树林当中,你要是去砍一棵树,它周边这几棵树都感觉到很悲哀,都感觉到很痛苦;植物如是,矿物亦如是。我们以善意对待这些花草,连附近的花草都有喜悦的感受表现。我们以不善的意念,「我讨厌它,我要把它砍掉」,你还没有砍,有这个意念了,它自己本身当然很苦,围著它周边的这些花草都感到很痛苦,都感到很难过。科学家做实验,实验出来的。我们知道不仅是植物,连矿物都如是。

所以,佛在经上讲的那一句话,「境随心转」,这个境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跟自然现象,跟我们起心动念不是没有关系,有密切关系。所以,念头不能不善,存心不能不善,行为不能不善。我们的心意、言行善,没有一样不善。你所接触的人善,他有感应,你所接触的一切动物、植物也善,甚至於你居住在这里,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善,这是说明《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是总原则、总纲领,我们都能记得,也都能说,但是没有办法得受用,这是什么原因?你知之不够深,你了解得不够透彻。果然了解得够深、够透彻,你一定会依教奉行,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破迷开悟是功,离苦得乐是德,真实功德!以这个功德,实际上不必要作意去回向,自自然然感应所有一切现象,它都产生变化了,这叫善回向。你看这个「善」微不微妙?不需要作意去回向,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与菩提相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了,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就是回向众生吗?妙绝了。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是一体,我们常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一体,这一体就是法性。所以,只要与法性相应就是善;与法性不相应,不善。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体上无。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来自http://hi.baidu.com/���ʦ��/blog/item/40e8d723acf183ae4723e8a2.html

1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2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3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4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5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6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7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8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

9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

10 不回向,你所修的福报、功德是有范围的、有限的。

11 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变成无限的。

12 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则功德无量。

13 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养功德才能圆满。

14 我们修行,不是为自己修,而是为众生修;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

15 我们以智慧善巧方便将佛法传播,推荐给一切大众;这样去做,做了不求人间任何的福报,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净土,这叫回向。

16念佛这个法门,经上还有说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

17 为什么叫“不回向法门”?因为念佛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换句话说,他虽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

18我们断恶修善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不是为自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乃至于我们生活、吃饭、喝水也不是为自己;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

19 有恩的,我回向给你,这是报恩

20 有怨的,我回向给你, 这是解除怨结

21冤业病,是冤亲债主缠身。以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这是调解。他若接受,问题就解决;若不接受,就有麻烦。

22佛教我们每天念佛、听经,都将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他们明了,我们成就了,就是报恩、还债;这样,就可以减少冤亲债主的障碍。

23我们拜佛、诵经、念佛,都希望回向给历劫冤亲债主,更应当发愿:将来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首先我来度你们

24 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25 回向,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心才清净!

26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

27 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

28 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29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30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

31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

32 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33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34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

35 “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36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

37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38我们除了学佛之外,还要面对社会的现实。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来处事待人接物,如何来过我们现前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恒顺众生”,这个日子过下去才没有障碍。

39 要顺他,不能不顺。顺的里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顺,是要有理性的顺,这样才没有错。

40“恒顺众生”,众生无论作善作恶,你要能够忍得过,你要能够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就是“恒顺众生”。

41唯有恒顺众生,心里才不起烦恼,心才会平静。众生恶,旁敲侧击诱导他,实在不能的,随他去!几时他回心转意,几时再来度他。

42 “普皆回向”是总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生净土。

43 “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净无为。

44 “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

45 “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46“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将无量劫的恩人、冤亲债主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最圆满的回向。

47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

48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按:下面是一段回向文的视频 ,欢迎点击收看。

以下来自http://www.dizang.org/dzfm/qt02.htm

印光大师:论回向

  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关于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给与他人。(3)实际回向:谓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实法性。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多回向多所开示,除了采取了一般回向的意义,又具有净土宗的鲜明特色,下面试概述之。

  一、回向的一般含义

  印祖在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中开示:“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此说三种回向与《大乘义章》相同,而同生净土为归宿。

  二、净宗中回向的含义

  净土宗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宗旨,所以净宗之回向必指归往生净土。所以,印祖在与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开示:“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净宗回向以发愿求生净土为本,这是观经三心之一,回向发愿心的要求。印祖开示:“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三、回向与菩提心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结缘释怨,成就大乘胜行。印祖在与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祖在文钞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中又开示:“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若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印祖对一位受魔扰的居士开示:“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增广文钞卷二复某居士书)

  四、回向之功德无量

  在增广文钞卷一复周孟由昆弟书中大师又开示:“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在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中又开示:“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有一种疑问:圣者有功德回向,凡夫有什么可回向的呢?印祖在增广文钞与徐蔚如居士书三中回答了此疑:“读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机之书,直欲愧死。而朝暮礼诵时回向,乃摅我愚诚。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弥陀圣众,以速度我,何可谓为法施?然不妨借此缘事,以增长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当礼诵时,尚为诸佛回向,况示居凡位,于理又有何妨。”

  五、回向的具体修法

  印祖开示:“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五、回向是导圣道修行归于净土的纽带

  1、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既显示了净土法门的高尚地位,对治骄慢知见,又成就净土法门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之义,还成为末凡的指路明灯。印祖开示:“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又开示:“良以末法众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况末世之学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2、回向成就助行和圆修的往生意义。印祖在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中开示:“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是助行。在《近代往生传》序中开示:“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善巧回向可使一切行门成为净土助行,如在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我们注意到凡开示回向必与信愿念佛正行之外的种种助行关联,按照善导大师弘愿与净土要门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愿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诸善则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才能变成往生净业。故回向求生净土对于净土要门自他二力行者要而又要。印祖开示:“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

  净土要门的具体内容就是观经说的净业三福,也可以代表一切圣道门的修行,这些修行未到断尽见思惑地位,不能了分段生死,而回向求生净土,就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印祖之所以说净土法门统摄一切禅教律之义。印祖在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中开示:“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重在回向

  摘自道源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诸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你除了会布施,还得要会回向,就是要注意‘回向法界’这四个字。前面有讲过地藏经有两个经眼:一个是‘业力甚大’大到不可思议:‘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在事相上发明业力。这一品经文的经眼就是‘回向法界’,就是回向法性,法性就是理体,就是真理的实体,要回向真理而不著相。前面业力是事相,这里回向法界是理性,合起来就是理事无碍,理事圆融,所以地藏经并非你所认为是浅显的经,凡是能回向法界就是最深的义理。

  佛经上说回向有三种:‘回者转也,向者趣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者:一者菩提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趣向于佛果菩提所谓回因向果也;二者众生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之众生,所谓回自向他也;三者实际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趣求真如实际,所谓回事向理也。’第一种是我自己所修功德一定要回向佛果菩提,我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二乘小果。第二种众生回向就是把我的功德施给一切众生,我不求自己的福报。第三种实际回向,就是把功德回向趣求真如实际,就是真如之理,所谓回事向理,你所修的功德就是属于实相,你不著实相回到真如实际理地上,或理性上。‘法界’在佛经上有三种解释:一者界限义,一个界两个界等十法界等就是界限;二者因义,法界是诸法之因。;三者法界就是法性,这里就依法性解,所以回向法界者,就是回向一切诸法的本性。一切诸法就是真如理性,回向真如法界。

  金刚经里讲‘无住行施’。住就是执著。‘就是不要执著去行布施。’内不著能施之我,外不著受施之人,中不著所施之物,所谓‘三轮体空’,即是回事向理也。这布施是个妙法、是个成佛之最大功夫,能度你的烦恼,了脱你的生死,他是总摄六度法门,你一执著我是布施之人,则别人不如我,慢心一起,不但度不了烦恼,更增加根本烦恼。你若执著受施之人,则不能平等布施,亲者布施,疏者仇者则不布施,是起分别心冤亲不平等。要是执著所施之物呢?则著财物之相,是你所喜爱,则不肯舍,好的贵的不肯舍,所以也不能执著所施之物。这三项就叫‘三轮体空’。所以能以三轮体空的心来布施,则同样是一件布施行为,却因你能将功德回向法界,所得果报亦是种种不同。而且是千差万别。

  这个‘回向法界’就是地藏经的经眼,太重要了。这第十品的较量布施功德缘品,几乎每一段都会劝导众生要回向法界。

  现在讲地藏经就是大乘经典,你听了一部地藏经功德很大,甚至于你只要听闻一句或一个偈颂也好,发起殷勤郑重的心,赞叹大乘经典,是度人到彼岸成就佛道的舟航,就是因为你懂得经里的道理,才会更加恭敬这大乘经典!因为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你才会赞叹啊,因为你赞叹恭敬,所以你就布施种种香花灯涂果乐来供养经典,这个善男女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大果报。这是指获得人天殊胜美妙的快乐,但若能将此功德,都把他回向法界,则这个福报更大,大到能令这善男女成就佛道。’因为这大乘经典的道理是与法界契合的,是遍法界,而我们的心也是遍法界的,以这个殷重诚恳的心,来跟那个遍法界的真如实相相应,所以所得的福报自然是无量无边了。相反的如果你以轻浮的心,妄想纷飞的心来听经,则这个福报就很有限了。所谓大乘经典,就是佛对大根机众生所说的六度万行之教法,如华严般若,方等诸经等。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

  然而这大乘经典,任何一句一偈都是成佛之因,成佛之种,就如同摩尼宝珠一般,只要一句一偈就能获大果报!也只有大乘经典才会叫你将功德回向法界,大乘经是叫你度众生,是为众生才成佛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机会成佛,

  而这部地藏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教导在家人:‘如何培福修福,如何避祸、如何不堕三恶道,如何超度祖先,如何使生儿育女平安获福!如何外出平安事事如意,简直就是众生的无限保险公司,如能回向法界,最后还能成就佛道。’这才是真真不可思议的大乘经典。

让这佛法的智慧之光,灯灯相传,光明无尽,照耀法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3078.html

更多阅读

结婚戒指的戴法,结婚戒指戴法的意义? 女士戒指的戴法和意义

结婚戒指戴在哪个手指才是对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有的戴在食指,有的戴在中指,而有的把结婚戒指戴在无名指,其实,不同结婚戒指的戴法意义是有所不同的。 关于结婚戒指的戴法,有一些约定成俗的戴法。戒指决不能戴在大拇指上,双手其他的

音乐文献检索的工具与音乐文献检索的意义 文献检索意义

【提要】音乐文献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如何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获取到所需要文献,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本文正是针对这个主题,从文献的特征、文献的检索工具、音乐文献检索的意义与作用三个方面进

佩戴红领巾的意义何在? 如何佩戴红领巾

早晨送小一同学去学校,遇到一位同学没戴红领巾,学校门口有导护老师和检查戴没戴红领巾的大队长.这位同学和她的妈妈站在学校门口的不远处,在那焦急的不知道怎么办好,如果就这样进去会被扣班里的分,不进就要迟到了.就在这时,导护老师

声明:《回向文的意义?如何回向?多篇。佛教常识 佛教回向文》为网友鹿学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