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____整理:坏坏哥罗福东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____整理:坏坏哥(罗福东)








整理:坏坏哥(罗福东)

“薅草锣鼓”又称“打闹歌”、“薅草歌”、“盘锣鼓”、“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土家族人在集体薅草或挖土时,由两个或四个歌郎、歌娘在劳动队伍前方鸣锣击鼓,轮流歌唱。两人者,各唱一段;四人者,各唱一句成一段,或一人唱,众人和。伴奏少则一锣一鼓,多则加用马锣、头钹、二钹。鄂西分歌头、扬歌、歌尾三部分,黔东、湘西则多请歌。歌头和歌尾唱词固定,扬歌则随编随唱。

在湖北恩施州流行于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现已被宣恩县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三棒鼓,山歌,孝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触山歌、民歌、孝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常为现场编词即兴发挥。流行于鄂西、湘西、川东南、黔东(即武陵山地区)一带。

历史上,土家族人居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薅草锣鼓音域宽广、浑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锣鼓声,震撼山谷,气势磅礴。薅草锣鼓是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

薅草锣鼓的唱词一头一尾有固定的内容,中间多是“薅词”。唱词中往往夹有大量说白快板,每唱完一板,和以锣鼓。按一定程序把各种腔调唱完,从下田唱起,一直唱到收工。

歌唱的内容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曲牌早中晚各不相同,例如上午唱[四声子]:“鼓锤拿一对,打进歌场内,麻布洗脸初相会”。“早晨来得早,露水一条河,打湿丝鞋白裹脚”。下午唱[扬歌子]:“吃哒中饭下田来,锣靠鼓来鼓靠怀,拜上打鼓匠师付把翼摆。”,二歇下田唱[四声子]:“歇了一会茶,又把歌来发,南腔北调任我拿”。收工唱[回声子]:“日头下了岩,锣鼓腰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点来。”曲牌的运用基本上因时而宜,但也有穿插进行的,都是高腔,歌唱者为了有间歇的机会,故锣鼓点子很多,其节奏,一天之中有快有慢,叫做“三起三跌”,也有叫“三潮”的,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节奏。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特别是收工之前,越打越快,叫做“放擂”。薅草锣鼓有它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锣鼓经的念谱也特别,念作“扑薅扑薅扑的扑的薅”。

因为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传承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师传徒式的口口相传,越传越少。

另一种是用汉语来记载。但这种方式,使其歌词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和内涵。在武陵山区一带,大多数老一辈传下来的经典歌词内容相差不是太大,但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早年薅草锣鼓在咸丰县活龙坪乡分布广泛,现有水坝,野茶村有几位传承人,野茶村搞集体时唱薅草锣鼓代表性人物有秦代厚,秦远吉,潘启权等。在正式唱歌之前,需要烧纸烧香请歌仙,按土地神。

薅草锣鼓开歌场(说):你为什么今天来暗了,我路上碰到个癞克宝,师傅喊捉到,我就说套到,师傅说煮来喝汤好,我说炒来下酒好,几搞几不搞,就各来暗了呢。

薅草锣鼓按土地(说):清早起来舞沉沉,我郎来请土地神,不说土地无小可,要说土地有根深,土地公公肖太子,土地婆婆张李二夫人,我说我将土地来请到,又来安个土方五地神,一按东方甲乙木,二按南方丙丁火,三按西方庚申金,四按北方壬癸水,五按中央戊己土,我身配锣鼓到歌场,不知那位是歌师,不知那位是歌郎,我擂动锣鼓,请歌师唱个号子腔。

本人收集了许多经典段落子,其中如下两段最为喜欢,分享出来供人参考。

情姐住在对门岩

一下田来雾沉沉

只见锣鼓没见人

今日来得急,

歌本没带起,

借你歌本唱几句。

情姐住在对门岩,

时时望见姐出来,

早晨望见她挑水,

黑哒望见她抱柴,

恨不得插翅飞拢来。

情哥住在河那边,

去去来来要船钱,

早晨过河三升米,

黑哒过河三斤盐,

豆腐盘成肉价钱。

挨姐坐对姐说,

问姐许我不许我,

你要许我就许我,

你不许我把信回,

免得天干打空雷。

许不得啊许不得,

我同妈妈一床歇,

庙里猪头各有主,

篾穿豆腐不用提,

劝郎么淘那些力。

说淘力呀就淘力,

拿些功夫陪伴你,

蜘蛛牵丝慢慢网,

葛腾上树慢慢缠,

铁打心思也缠软。

情姐听到这一声,

丢下麻篮放下针,

今日遇到迷魂鬼,

把奴缠到难动身,

背到爹妈赶人情。

说:(五月怀胎五月半,河下来了划龙船,隔壁大嫂来约伴,约伴下河看龙船,幺妹听到好喜欢,跑到绣房去打扮,脑壳上梳着二金簪,耳朵上挂着二排环,上穿一件漂白衫,红绸裤子丝牡丹,青布鞋儿二寸半,嫂子站在床边看,只有幺妹爱打扮,上好看,下好看,唯独中间不好看。)唱:(挺起肚儿像罗汉)

太阳过了河,

阴凉上半坡,

打不尽的锣鼓,

唱不完的歌。

锣鼓薅草歌

吃了烟,又要来,

各人的塞口各人排,

两边排的是人字路,

中间排的是钓鱼台。

吃了烟,快起身,

莫把黄草坐起坑,

坐的黄土不长草,

又怕来年草不生。

吃了烟,又要来,

莫在后头紧到挨,

老的挨起黄肿病,

少的挨出摆子来。

吃了烟,把烟扬,

梁上有一个土地堂,

土地问我要香纸,

我问土地要婆娘。

吃了烟,把烟扬,

梁上有一个好堰塘,

好一个堰塘无水灌,

好一个乖姐无小郎。

堰塘无水天灌满,

乖姐无郎我扮成。

薅草么薅吊项草,

遇到露水又活了,

薅草要薅米筛花,

十人看见九人夸。

武陵山区的薅草锣鼓派系众多,各有千秋但也各有所长,部份方言和汉语相结合,唱起来独具风味,表达出土家人豁达的生活态度,但最后九九归一。对于大多数80后,整个90后,00后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不知道薅草锣鼓是什么?走在乡间小中上,偶尔闲唱几句,村人像听稀奇把戏一样好奇,由此可见它的传承和保护性已迫在眉睫。

薅草锣鼓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

目录

简介
历史
特点
  1. “薅草锣鼓”韵味悠长
  2. 唱词内容生动活泼
  3. 乐器组成
  4. 演奏方法
曲牌
歌词
  1. 唱词
  2. 歌头
  3. 扬歌
  4. 起头歌
  5. 正题歌
  6. 歇气歌
锣鼓
  1. 黔北的薅草锣鼓
  2. 川北薅草锣鼓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
简介
历史
特点
  1. “薅草锣鼓”韵味悠长
  2. 唱词内容生动活泼
  3. 乐器组成
  4. 演奏方法
曲牌
歌词
  1. 唱词
  2. 歌头
  3. 扬歌
  4. 起头歌
  5. 正题歌
  6. 歇气歌
锣鼓
  1. 黔北的薅草锣鼓
  2. 川北薅草锣鼓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渝黔一带土家人俗称“打闹”、“打闹歌”,鄂西州一带也有叫“山锣鼓”的,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薅草锣鼓触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锣鼓声,震撼山谷,气势磅礴。薅草锣鼓是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巫山族薅草锣鼓”是巫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极大的鼓舞,同时“巫山薅草锣鼓”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编辑本段历史

薅草锣鼓(图1)

巫山“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它主要分布在双龙镇、庙宇镇、骡坪镇、大昌镇、龙井乡、两坪乡等乡镇,据传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1]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记载:“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民国年间《宣汉县志》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和,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编辑本段特点

“薅草锣鼓”韵味悠长

薅草锣鼓(图2)

薅草锣鼓的打唱者称“歌牌子”或“歌头”,边打边唱,现编现唱,堪称能人,其打击乐有鼓、钲、钹、马锣等。“歌牌子”或“歌头”领唱,众接腔合唱,配以锣鼓伴奏。鼓声时轻时重,阴阳有致。锣鼓声热烈响亮,领唱者慷慨激昂,劳动群众的和声波澜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原生态韵味悠长。[1]薅草锣鼓的唱词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单句虚词拖腔,复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十字句如:“他二老做事情真是短见,无儿子还克寸财为的哪般?从今后再不能回家接班,我宁愿打柴卖度日过年。”薅草锣鼓从形式上有“单锣鼓”(2至3人)和“夹锣鼓”(5至9人)。农民在插秧、薅草、改田等多人劳作时(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请歌师傅打“薅草锣鼓”。方法是歌师傅面对劳作者边打边唱,随着劳作者的进度逐渐后退。

唱词内容生动活泼

薅草锣鼓的唱词均属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对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调侃,或规劝,或打趣,或逗乐。除即兴之外,也有唱秦香莲的,骂陈世美的,说岳飞的,斥秦桧的。《山伯访友》、《安安送米》等段子广为流传。也还有唱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的……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歌词内容多为生活、爱情,以及流传的王昭君传说、“三国演义”、“封神榜”、“梁祝”等5000多首。加上随口编唱的五句歌,数量无法统计。随口编唱的五句歌如:唱歌不畏难,也不是挑花绣牡丹,绣花要用针和线,唱歌只要舌头卷,陪我歌师傅唱几天。又如:姐儿住在对门岩,看着看着长起来,早上看到姐挑水,晚上看到姐抱柴,恨不得一翅飞拢来。

乐器组成

薅草锣鼓(图3)

薅草锣鼓的乐器,主要有鼓、锣、钹、马锣四件响器组成,鼓手领队,发歌指挥,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也有两人一班,一人挎着鼓,打鼓发歌,一人掌握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敲打三件乐器接歌。薅草锣鼓演唱形式灵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领众和,一人或两人叫,锄草的人一齐接;或锣鼓师付自打自唱,不拘一格。“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时不打,只以锣鼓作间奏,谓之“住鼓听声”;若边打边唱,以锣鼓伴歌,则称之“鼓里藏声”。有的地方还配有唢喇,称为“吹锣鼓”,仅用打击乐器伴奏接腔的称作“盘锣鼓”。[1]

演奏方法

锣鼓的演奏方法,种类很多,复杂多变,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分。锣鼓点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跌,称为“三潮”。特别是在收工之前,要赶劳动进度,锣鼓节奏越来越快,叫着“放擂”。放擂时的劳动场面,土家人自己是用“饿马奔槽”一词来形容的。锣鼓歌师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劳动时间内不能间断,一天下来,其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口唱要与锣鼓演奏相配合,互相衬托,得以缓冲。一般是,在每一句唱词中,要配以鼓锣,在句尾上,又配以较长时间的锣鼓点子,使锣鼓在演奏中,较歌比重要大。这也是土家“薅草锣鼓”未带“歌”字的原因。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为│ХΧ○│,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具体作法为:歌手站在薅草人的后面,一边敲打锣鼓,一边吼唱。歌手或两人对唱,每人两句,以锣鼓声为节奏,边唱边舞;或两人领唱,薅草之众和之,间以锣鼓,边唱边舞。最常见的当属后者,因为后者所产生的氛围较前者热烈。舞蹈的动作特点为: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动作柔中带刚,自然摆动。

编辑本段曲牌

薅草锣鼓(图4)

薅草锣鼓的曲牌,种类纷繁。在渝黔一带土家地区,主要有“号子”和“扬歌”等类。“号子”又分“请神号”、“出工号”、“下田号”、“清茶号”、“收工号”、“抒怀号”等;在湘鄂一带土家地区,主要有“声子”、“号子”、“调子”、“溜子”和“扬歌”等类,共有上百种曲牌。其中以“穿号”和“扬歌”为主,其他曲调只在一天中的一定时间内演唱,或在需要转调时演唱。“穿号子”由两首内容相近的山歌组成,前一首称“梗子”,后一首称“叶子”。演唱时,将“梗子”与“叶子”的词句相互穿插起来,由鼓手和锣手互相和唱。具体穿唱的方式,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别。“穿号子”的种类也很多,从“穿”的方式分,有“大穿”、“小穿”、“半穿”、“满穿”等;从号子的内容分,有“梳头号子”、“洗脸号子”、露水号子、“长声号子”、“传茶号子”、“喜鹊号子”、“散号子”、“花儿娇”等等。“扬歌”,包括“九刹”、“九声”、“九扬”三种,各又有九个曲牌。一天中的三个不同时间段,都要唱一次“扬歌”。“扬歌”是薅草锣鼓中的核心曲牌,也是衡量锣鼓歌师水平的曲牌词段。歌师之间的较劲,一般都在扬歌部分。[1]在唱腔中,普遍都为高腔。这也是劳动歌的一个特点。边劳动边歌唱,低腔低调是无法唱的。

编辑本段歌词

唱词

薅草锣鼓(图5)

薅草锣鼓的唱词一头一尾有固定的内容,中间多是“薅词”。唱词中往往夹有大量说白快板,每唱完一板,和以锣鼓。按一定程序把各种腔调唱完,从下田唱起,一直唱到收工。[1]歌唱的内容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曲牌早中晚各不相同,例如上午唱[四声子]:“鼓锤拿一对,打进歌场内,麻布洗脸初相会”。“早晨来得早,露水一条河,打湿丝鞋白裹脚”。下午唱[扬歌子]:“吃哒中饭下田来,锣靠鼓来鼓靠怀,拜上打鼓匠师付把翼摆。”,二歇下田唱[四声子]:“歇了一会茶,又把歌来发,南腔北调任我拿”。收工唱[回声子]:“日头下了岩,锣鼓腰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点来。”曲牌的运用基本上因时而宜,但也有穿插进行的,都是高腔,歌唱者为了有间歇的机会,故锣鼓点子很多,其节奏,一天之中有快有慢,叫做“三起三跌”,也有叫“三潮”的,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节奏。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特别是收工之前,越打越快,叫做“放擂”。薅草锣鼓有它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锣鼓经的念谱也特别,念作“扑薅扑薅 扑的扑的薅”。薅草锣鼓的歌词多为一韵到底,而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歌词的内容里祭祀就占去了一半,而娱乐同样也占去了一半。

歌头

“歌头”通常无固定的形式,既可以循规蹈矩,也可以即时编唱。有的“引子”一开始就唱出了薅草时的热闹蓬勃景象。如:早早起 雾沉沉 层层浓雾不见人东方一朵红云起 西方一朵紫云腾红云起 紫云腾 满天白雾变红雾红云映红山和水 太阳照着唱歌人锣声惊得河水响 鼓声震得山谷鸣百鸟惊得满天飞 野兽惊得藏山林唱得天地多晴朗 唱得日月放光明土司不敢收歌税 三天不敢开衙门魔鬼听了打颤颤 谷神听了喜盈盈┅┅

扬歌

“请神”顺序是固定的,先请“歌爷,歌娘”,再请“五方神灵”、太阳、“土地”、“八步大神”等,请的神不同,歌词就相应的不同。“扬歌”是整个打闹歌的主要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其唱的歌词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劳动场面而立时编唱,还可以采用盘歌的形式一问一答。吼唱的时候,歌手可以尽情发挥,借以激发薅草人的劳动激情,而有的“扬歌”则唱出了土家人祈求丰收的强烈愿望:锣鼓打得响沉沉 听我字字唱分明庄稼切实保护好 定叫五谷得丰收一天田边走三道(次) 三天土里走九巡不准老鸹啄种子 莫叫野猪拱苗根捉到青虫要捏死 抓住蝗虫要抽筋捉到老鸹砍翅膀 打倒野猪大家分薅草淋粪要展劲(努力)三薅三淋要认真只要样样做到了 谷神爷爷有眼睛包谷竿上打甩秋(荡秋千)高粱长像楠竹林包谷个个像牛角 小谷坨坨像缆绳绿豆叶子包得盐 高粱竿竿把船撑谷神爷爷也高兴 保佑年年谷丰登“送神”部分,唱词不多。送走神灵后,还要唱几句颂祝东家五谷丰登的话。整个打闹歌的过程方才终止,而一天的薅草劳动也到此为止。

起头歌

起头歌,歌师开始领唱,预示这一天劳动正式开始,锣鼓继续敲打,唱:满地人儿黑油油,我为大家起歌头;裁衣先从袖上起,唱歌先从我开口。

正题歌

正题歌,也叫开本歌,即薅草进入高潮,领歌者正式唱有故事情节的民歌或有本的戏,如:玉米叶儿像把刀,三月点来四月薅。花儿开在尖尖上,包包结在半中腰。或:太阳落坡四山阴,唱个山歌去搬兵。男兵搬的杨宗保,女的搬的穆桂英。特别是在太阳当顶最热和薅草最累的时候,歌师的歌也就更来劲了。如:薅草要薅散子花,十人见了十人夸。切莫薅些吊喉草,白雨一过往起爬。如发现有人薅草时体力不佳,歌师便会跟在掉队人的后面,敲锣打鼓,唱歌鼓劲,以示尽快赶上。如:早点来,快点来,莫在后面紧到捱。老的捱起黄肿病,小的捱起瞌睡来。此时锣鼓声、锄头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十足,情绪热烈,掉队者也很快追上,大家的劳累疲乏也随之而消,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薅完了。

歇气歌

歇气歌,即劳动间歇休息时唱的歌,多为一些风趣的山歌或情歌。如:清早起来就上梁,梁上有个好堰塘。好个堰塘又无水,好个妹儿又无郎。或:太阳落坡四山黄,妹儿出来收衣裳。衣裳搭在肩膀上,瞟眼瞟眼望小郎。[2]

编辑本段锣鼓

黔北的薅草锣鼓

流行于黔北的薅草锣鼓主要在仡佬族和土家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有关资料表明,黔北的薅草锣鼓的起源是由古代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神的祭奠活动发展而来;亦有传说认为是人们为了驱逐糟蹋庄稼的野兽,便在田间击木打鼓吆喝,后来演变成唱打闹歌,即薅草锣鼓。流行于遵义汉族地区的薅草锣鼓调子上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转调上。除了上下五度的转调外,还有“以商为宫”和“以角为宫”的大二度和大三度转调。这种处理常使人耳目一新,情绪振奋,从而起到了减轻疲劳,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一首流行于遵义的海龙乡一带的薅秧号子的歌词是这样的:领:清早下河洗菜薹,石兜瓦砖儿,合:溜勒溜子莲花,溜勒溜子梅花,四季花儿开哟嗬。领:顺呀顺水来呀!合:哎呀七儿呀,哎呀八儿啦,哎呀喳喳,哎呀喳喳依哟,石兜瓦砖儿顺是呀顺水来。领:财主心肠实在坏,长工的日子-----合:溜勒溜子莲花,溜勒溜子梅花,四季花儿开哟!领:苦难苦难捱哟!合:哎呀七儿呀,哎呀八儿啦,哎呀喳喳,哎呀喳喳依哟,长工的苦难呀苦难捱!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以致于土家族大部分民歌的歌词都只能用汉语来记载。这样一来,那么用土家族语言所唱出来的民歌在汉语记载中就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和内涵,而且其意义也大相径庭了。

川北薅草锣鼓

川北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川北薅草锣鼓把民间文化与音乐融入艰苦的劳动中,是川北山区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先贤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青川山里人把川北薅草锣鼓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使民间音乐在劳动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使这一民间音乐形式更加绚丽多彩。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敲锣者为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指挥作用。薅草锣鼓一天的表演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川北薅草锣鼓代表曲目有《韩湘传》、《八仙图》、《十二枝花》、《牧牛打虎》、《延九锤》等。

编辑本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2年,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门曾组织全省音乐工作者来宣汉对以薅草锣鼓为代表的巴山民歌搜集整理,并出版了专辑。3月,宣汉县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14日,宣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薅草锣鼓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

目录

简介
历史
特点
  1. “薅草锣鼓”韵味悠长
  2. 唱词内容生动活泼
  3. 乐器组成
  4. 演奏方法
曲牌
歌词
  1. 唱词
  2. 歌头
  3. 扬歌
  4. 起头歌
  5. 正题歌
  6. 歇气歌
锣鼓
  1. 黔北的薅草锣鼓
  2. 川北薅草锣鼓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
简介
历史
特点
  1. “薅草锣鼓”韵味悠长
  2. 唱词内容生动活泼
  3. 乐器组成
  4. 演奏方法
曲牌
歌词
  1. 唱词
  2. 歌头
  3. 扬歌
  4. 起头歌
  5. 正题歌
  6. 歇气歌
锣鼓
  1. 黔北的薅草锣鼓
  2. 川北薅草锣鼓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渝黔一带土家人俗称“打闹”、“打闹歌”,鄂西州一带也有叫“山锣鼓”的,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薅草锣鼓触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锣鼓声,震撼山谷,气势磅礴。薅草锣鼓是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巫山族薅草锣鼓”是巫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极大的鼓舞,同时“巫山薅草锣鼓”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编辑本段历史

薅草锣鼓(图1)

巫山“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它主要分布在双龙镇、庙宇镇、骡坪镇、大昌镇、龙井乡、两坪乡等乡镇,据传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1]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记载:“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民国年间《宣汉县志》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和,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编辑本段特点

“薅草锣鼓”韵味悠长

薅草锣鼓(图2)

薅草锣鼓的打唱者称“歌牌子”或“歌头”,边打边唱,现编现唱,堪称能人,其打击乐有鼓、钲、钹、马锣等。“歌牌子”或“歌头”领唱,众接腔合唱,配以锣鼓伴奏。鼓声时轻时重,阴阳有致。锣鼓声热烈响亮,领唱者慷慨激昂,劳动群众的和声波澜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原生态韵味悠长。[1]薅草锣鼓的唱词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单句虚词拖腔,复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十字句如:“他二老做事情真是短见,无儿子还克寸财为的哪般?从今后再不能回家接班,我宁愿打柴卖度日过年。”薅草锣鼓从形式上有“单锣鼓”(2至3人)和“夹锣鼓”(5至9人)。农民在插秧、薅草、改田等多人劳作时(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请歌师傅打“薅草锣鼓”。方法是歌师傅面对劳作者边打边唱,随着劳作者的进度逐渐后退。

唱词内容生动活泼

薅草锣鼓的唱词均属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对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调侃,或规劝,或打趣,或逗乐。除即兴之外,也有唱秦香莲的,骂陈世美的,说岳飞的,斥秦桧的。《山伯访友》、《安安送米》等段子广为流传。也还有唱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的……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歌词内容多为生活、爱情,以及流传的王昭君传说、“三国演义”、“封————神榜”、“梁祝”等5000多首。加上随口编唱的五句歌,数量无法统计。随口编唱的五句歌如:唱歌不畏难,也不是挑花绣牡丹,绣花要用针和线,唱歌只要舌头卷,陪我歌师傅唱几天。又如:姐儿住在对门岩,看着看着长起来,早上看到姐挑水,晚上看到姐抱柴,恨不得一翅飞拢来。

乐器组成

薅草锣鼓(图3)

薅草锣鼓的乐器,主要有鼓、锣、钹、马锣四件响器组成,鼓手领队,发歌指挥,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也有两人一班,一人挎着鼓,打鼓发歌,一人掌握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敲打三件乐器接歌。薅草锣鼓演唱形式灵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领众和,一人或两人叫,锄草的人一齐接;或锣鼓师付自打自唱,不拘一格。“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时不打,只以锣鼓作间奏,谓之“住鼓听声”;若边打边唱,以锣鼓伴歌,则称之“鼓里藏声”。有的地方还配有唢喇,称为“吹锣鼓”,仅用打击乐器伴奏接腔的称作“盘锣鼓”。[1]

演奏方法

锣鼓的演奏方法,种类很多,复杂多变,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分。锣鼓点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跌,称为“三潮”。特别是在收工之前,要赶劳动进度,锣鼓节奏越来越快,叫着“放擂”。放擂时的劳动场面,土家人自己是用“饿马奔槽”一词来形容的。锣鼓歌师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劳动时间内不能间断,一天下来,其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口唱要与锣鼓演奏相配合,互相衬托,得以缓冲。一般是,在每一句唱词中,要配以鼓锣,在句尾上,又配以较长时间的锣鼓点子,使锣鼓在演奏中,较歌比重要大。这也是土家“薅草锣鼓”未带“歌”字的原因。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为│ХΧ○│,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具体作法为:歌手站在薅草人的后面,一边敲打锣鼓,一边吼唱。歌手或两人对唱,每人两句,以锣鼓声为节奏,边唱边舞;或两人领唱,薅草之众和之,间以锣鼓,边唱边舞。最常见的当属后者,因为后者所产生的氛围较前者热烈。舞蹈的动作特点为: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动作柔中带刚,自然摆动。

编辑本段曲牌

薅草锣鼓(图4)

薅草锣鼓的曲牌,种类纷繁。在渝黔一带土家地区,主要有“号子”和“扬歌”等类。“号子”又分“请神号”、“出工号”、“下田号”、“清茶号”、“收工号”、“抒怀号”等;在湘鄂一带土家地区,主要有“声子”、“号子”、“调子”、“溜子”和“扬歌”等类,共有上百种曲牌。其中以“穿号”和“扬歌”为主,其他曲调只在一天中的一定时间内演唱,或在需要转调时演唱。“穿号子”由两首内容相近的山歌组成,前一首称“梗子”,后一首称“叶子”。演唱时,将“梗子”与“叶子”的词句相互穿插起来,由鼓手和锣手互相和唱。具体穿唱的方式,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别。“穿号子”的种类也很多,从“穿”的方式分,有“大穿”、“小穿”、“半穿”、“满穿”等;从号子的内容分,有“梳头号子”、“洗脸号子”、露水号子、“长声号子”、“传茶号子”、“喜鹊号子”、“散号子”、“花儿娇”等等。“扬歌”,包括“九刹”、“九声”、“九扬”三种,各又有九个曲牌。一天中的三个不同时间段,都要唱一次“扬歌”。“扬歌”是薅草锣鼓中的核心曲牌,也是衡量锣鼓歌师水平的曲牌词段。歌师之间的较劲,一般都在扬歌部分。[1]在唱腔中,普遍都为高腔。这也是劳动歌的一个特点。边劳动边歌唱,低腔低调是无法唱的。

编辑本段歌词

唱词

薅草锣鼓(图5)

薅草锣鼓的唱词一头一尾有固定的内容,中间多是“薅词”。唱词中往往夹有大量说白快板,每唱完一板,和以锣鼓。按一定程序把各种腔调唱完,从下田唱起,一直唱到收工。[1]歌唱的内容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曲牌早中晚各不相同,例如上午唱[四声子]:“鼓锤拿一对,打进歌场内,麻布洗脸初相会”。“早晨来得早,露水一条河,打湿丝鞋白裹脚”。下午唱[扬歌子]:“吃哒中饭下田来,锣靠鼓来鼓靠怀,拜上打鼓匠师付把翼摆。”,二歇下田唱[四声子]:“歇了一会茶,又把歌来发,南腔北调任我拿”。收工唱[回声子]:“日头下了岩,锣鼓腰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点来。”曲牌的运用基本上因时而宜,但也有穿插进行的,都是高腔,歌唱者为了有间歇的机会,故锣鼓点子很多,其节奏,一天之中有快有慢,叫做“三起三跌”,也有叫“三潮”的,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节奏。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特别是收工之前,越打越快,叫做“放擂”。薅草锣鼓有它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锣鼓经的念谱也特别,念作“扑薅扑薅 扑的扑的薅”。薅草锣鼓的歌词多为一韵到底,而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歌词的内容里祭祀就占去了一半,而娱乐同样也占去了一半。

歌头

“歌头”通常无固定的形式,既可以循规蹈矩,也可以即时编唱。有的“引子”一开始就唱出了薅草时的热闹蓬勃景象。如:早早起 雾沉沉 层层浓雾不见人东方一朵红云起 西方一朵紫云腾红云起 紫云腾 满天白雾变红雾红云映红山和水 太阳照着唱歌人锣声惊得河水响 鼓声震得山谷鸣百鸟惊得满天飞 野兽惊得藏山林唱得天地多晴朗 唱得日月放光明土司不敢收歌税 三天不敢开衙门魔鬼听了打颤颤 谷神听了喜盈盈┅┅

扬歌

“请神”顺序是固定的,先请“歌爷,歌娘”,再请“五方神灵”、太阳、“土地”、“八步大神”等,请的神不同,歌词就相应的不同。“扬歌”是整个打闹歌的主要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其唱的歌词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劳动场面而立时编唱,还可以采用盘歌的形式一问一答。吼唱的时候,歌手可以尽情发挥,借以激发薅草人的劳动激情,而有的“扬歌”则唱出了土家人祈求丰收的强烈愿望:锣鼓打得响沉沉 听我字字唱分明庄稼切实保护好 定叫五谷得丰收一天田边走三道(次) 三天土里走九巡不准老鸹啄种子 莫叫野猪拱苗根捉到青虫要捏死 抓住蝗虫要抽筋捉到老鸹砍翅膀 打倒野猪大家分薅草淋粪要展劲(努力)三薅三淋要认真只要样样做到了 谷神爷爷有眼睛包谷竿上打甩秋(荡秋千)高粱长像楠竹林包谷个个像牛角 小谷坨坨像缆绳绿豆叶子包得盐 高粱竿竿把船撑谷神爷爷也高兴 保佑年年谷丰登“送神”部分,唱词不多。送走神灵后,还要唱几句颂祝东家五谷丰登的话。整个打闹歌的过程方才终止,而一天的薅草劳动也到此为止。

起头歌

起头歌,歌师开始领唱,预示这一天劳动正式开始,锣鼓继续敲打,唱:满地人儿黑油油,我为大家起歌头;裁衣先从袖上起,唱歌先从我开口。

正题歌

正题歌,也叫开本歌,即薅草进入高潮,领歌者正式唱有故事情节的民歌或有本的戏,如:玉米叶儿像把刀,三月点来四月薅。花儿开在尖尖上,包包结在半中腰。或:太阳落坡四山阴,唱个山歌去搬兵。男兵搬的杨宗保,女的搬的穆桂英。特别是在太阳当顶最热和薅草最累的时候,歌师的歌也就更来劲了。如:薅草要薅散子花,十人见了十人夸。切莫薅些吊喉草,白雨一过往起爬。如发现有人薅草时体力不佳,歌师便会跟在掉队人的后面,敲锣打鼓,唱歌鼓劲,以示尽快赶上。如:早点来,快点来,莫在后面紧到捱。老的捱起黄肿病,小的捱起瞌睡来。此时锣鼓声、锄头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十足,情绪热烈,掉队者也很快追上,大家的劳累疲乏也随之而消,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薅完了。

歇气歌

歇气歌,即劳动间歇休息时唱的歌,多为一些风趣的山歌或情歌。如:清早起来就上梁,梁上有个好堰塘。好个堰塘又无水,好个妹儿又无郎。或:太阳落坡四山黄,妹儿出来收衣裳。衣裳搭在肩膀上,瞟眼瞟眼望小郎。[2]

编辑本段锣鼓

黔北的薅草锣鼓

流行于黔北的薅草锣鼓主要在仡佬族和土家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有关资料表明,黔北的薅草锣鼓的起源是由古代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神的祭奠活动发展而来;亦有传说认为是人们为了驱逐糟蹋庄稼的野兽,便在田间击木打鼓吆喝,后来演变成唱打闹歌,即薅草锣鼓。流行于遵义汉族地区的薅草锣鼓调子上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转调上。除了上下五度的转调外,还有“以商为宫”和“以角为宫”的大二度和大三度转调。这种处理常使人耳目一新,情绪振奋,从而起到了减轻疲劳,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一首流行于遵义的海龙乡一带的薅秧号子的歌词是这样的:领:清早下河洗菜薹,石兜瓦砖儿,合:溜勒溜子莲花,溜勒溜子梅花,四季花儿开哟嗬。领:顺呀顺水来呀!合:哎呀七儿呀,哎呀八儿啦,哎呀喳喳,哎呀喳喳依哟,石兜瓦砖儿顺是呀顺水来。领:财主心肠实在坏,长工的日子-----合:溜勒溜子莲花,溜勒溜子梅花,四季花儿开哟!领:苦难苦难捱哟!合:哎呀七儿呀,哎呀八儿啦,哎呀喳喳,哎呀喳喳依哟,长工的苦难呀苦难捱!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以致于土家族大部分民歌的歌词都只能用汉语来记载。这样一来,那么用土家族语言所唱出来的民歌在汉语记载中就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和内涵,而且其意义也大相径庭了。

川北薅草锣鼓

川北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川北薅草锣鼓把民间文化与音乐融入艰苦的劳动中,是川北山区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先贤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青川山里人把川北薅草锣鼓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使民间音乐在劳动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使这一民间音乐形式更加绚丽多彩。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敲锣者为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指挥作用。薅草锣鼓一天的表演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川北薅草锣鼓代表曲目有《韩湘传》、《八仙图》、《十二枝花》、《牧牛打虎》、《延九锤》等。

编辑本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2年,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门曾组织全省音乐工作者来宣汉对以薅草锣鼓为代表的巴山民歌搜集整理,并出版了专辑。3月,宣汉县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14日,宣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423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九月第一周东方观点整理:东方时事评论|2015-09-14

原文地址:九月第一周东方观点整理:东方时事评论|2015-09-14作者: 九月第一周东方观点整理 (2015-09-14)本周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厉兵秣马。没有重大消息恰恰预示着下一步将会有更加猛烈的震荡。也意味着国际局势将越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光绪帝即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之第二子,母为孝钦显皇后之胞妹叶赫那拉氏。在位34年(1875-1908年)。光

清宪宗: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清宪宗(恭宗):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宣统帝即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

厚古薄今:斯托克顿和保罗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控卫

厚古薄今:斯托克顿和保罗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控卫 由 西徳隆东墙 发表在虎扑篮球·湿乎乎的话题 http://bbs.hupu.com/votelz认为评价斯托克顿的两个点是1991年和1996年,先看1991年(梦一内容转帖自网易考古系),1991年是斯托克顿进入联盟

7月12日:好莱坞女星米歇尔·罗德里格兹个人资料

7月12日:好莱坞女星米歇尔·罗德里格兹个人资料素材:网络 整理编辑:荷花小女子米歇尔·罗德里格兹,好莱坞女星7月12日米歇尔·罗德里格兹,好莱坞女星出生人物简介基本资料介绍姓名:米歇尔·罗德里格兹 Michelle Rodriguez生日:1978年7月12

声明:《薅草锣鼓____整理:坏坏哥罗福东》为网友丨丶可樂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