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茂名年例 茂名年例

话说茂名年例 茂名年例

话说茂名年例

我单位共有员工180人,几乎全部是粤西地区茂名人。我单位员工每到春节过后,员工就纷纷请假回家做年例,这成为我单位一大特点,也成为单位内部人员管理的一大特点。此文,就自己感受的,给员工谈谈茂名年例的话题。

年例,是粤西茂名的独特习俗。正月初二开始陆续有人过年例,意在“年年有例,岁岁有歌”,以农历正月至三月最为热闹。村村鸣锣醒狮,亲朋汇聚,乡俗缤纷,四野一片喜庆欢闹。农村人管这段时期叫“年例春”。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据了解,明、清朝时“年例”已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它还让我们去追根溯源其文化与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冼太夫人的联系。


  “年例”大过“年”
  “年例”,它与传统的过年一样非常热闹、喜气,不同的是当地人把它看着大于过年。做“年例”中其文化内涵不知不觉地深深印刻在当地百姓的心底,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民以食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拿到广场或村门口摆出来一同展示,他们称这种形式为“摆谯”,“摆谯”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项目,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里不仅有老人、中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场面非常壮观。据说,“摆谯”一来是看一看谁家的猪肥,谁家的鸡、鸭大,二来也有请冼太夫人回家与大家一起过年之意。
  “年例”中“游神”的神像却总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游神”时所经民宅之处鞭炮齐鸣,烟花绽放,以示敬意。走访的时候,乡里人说,“年例”包含有三层涵义:一是请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节日都要出来巡视,所以这一带的人们就习惯性地把她接回娘家与大家一齐吃饭过年。吃饭时,来客无论认识与否,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缘,家业兴旺的意头。二是请冼太夫人出来游一游,看一看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感谢冼太夫人给自己带来的富裕。三是今天的“游神”也是过去为抵御外来的侵犯而显示自己村落势力而演化的一种形式。
  “年例”活动的起因,现在很少有人去探究它的来历。就如同人们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比赛、包粽子吃,用以纪念屈原一样,这种习俗是通过长期的演化,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风俗习惯。而其演化的过程虽无史料记载,但还是有迹可查的。
  茂名人不仅把“年例”当作一种习俗,而且习惯性地把冼太夫人塑像奉为神像。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这种风俗习惯是经过数千年的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纪念冼太夫人的一种形式。然而,茂名人把“年例”看得比过年还要重要,这与冼太夫人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她的贡献对当时的岭南一带。甚至对整个中原的局势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精神也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千里河山的岭南大地上,冼太夫人早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爱戴的偶像,信奉的神灵。这就是茂名人把“年例”看的比过年还要重要的因素之一,也许,这正是冼太夫人文化的一种形式。


  “年例”中的冼太夫人
  有人说:“中国的女神有两位:一位是妈祖,另一位就是冼太夫人。”前者传说中为海上人们显灵解难的“女神”,是百姓心目中法力无边的“女神”。而后者则是真实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造福于百越族人民的首领——冼太夫人。
  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毫霸割据、政令不行、朝廷官军屡次征剿,使得俚族长期遭受战争之苦,少年的冼太夫人在学会读书知礼的同时,也学会了打仗和谋略。由于战争,她的父亲、史长和许多族人都死于朝廷官军的刀枪之下。胸怀大志的冼太夫人看到的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贫穷,她看到了百越人民的渴望,看到了社会的安宁将给国家带来的是和平、强盛,给人民带来的是快乐和富足。这对当时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后人对冼太夫人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
  冼太夫人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长期以来,民间由于对冼太夫人的怀念、崇敬,在各地建造的冼太庙中,已形成一套‘初一、十五拜冼太,困忧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辰祀冼太’的习俗。”
  史料故事:“时高凉有大姓冼氏,世为俚族首领,统部落10余万家。冼氏有女名冼英,自幼便有谋略,善于抚循部众,远近闻名。冯融便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冼英为妻。”冼英就是后来人称的冼太夫人。朝延官员冯宝乃汉族人,为使政令在远离朝廷的岭南得以顺利推行,汉、俚两家联姻了。这不仅使汉、俚民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也促进了汉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于岭南一带,从而汉、俚文化得以交融,也使得以高凉郡治地为中心的岭南一带成为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白话文化已成为岭南文化的主流[]。在《隋朝全传》一书中就记载有“千祈”一词,白话的“千祈”就是现在普通话的“千万”一词。白话文化与古时汉文化的交融,说明了冼太夫人不仅为维护国家统一,而且在吸纳中原文化,发展白话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努力,难怪有“白话文化就是冼太夫人文化”之说。
梁朝太建二年(570年),因冼太夫人平定广州剌史欧阳纥叛乱有功,被陈宣帝封为中郎将石龙夫人、高凉郡太夫人(见《北史·谯国夫人冼氏传》),后人称石龙太夫人,这也是她第一个封号。
  “年例”时与传统的过年一样,也有搭彩车、挂彩旗、舞狮耍龙、看大戏等民间形式。但样式上还是有所区别,彩车的队伍很有特色,队伍中有人行队伍,车上车下虽说都少不了人们敬奉冼太夫人的人物造型,造型中不仅有冼太夫人的雕塑像,也还有生动活泼的孩童扮装成冼太夫人的造型,当地人称这种形式为“飘色”。他们都被高高地举在空中,在游客队伍中走过来两边挤满围看人群的整条街道,热闹场面总是依旧。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多数人都会按时赶回乡里参加“年例”活动,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当年的冼太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也看出如今的人们对冼太夫人的敬仰,冼太夫人文化现象一直来都是民间习俗“年例”的一道奇特景观。
  冼太夫人是茂名人们心目中的“神”。至今保留下来始建于唐代高凉山的冼太夫人庙仍有“诚敬夫人人诚敬,高凉郡主主高凉”的对联。它既概括了冼太夫人的身份,又表达了人们对冼太夫人的尊敬。
  “年例”期间,茂名各地方都会邀请醒狮队、舞龙队,同时还有大、小戏班前来助兴演出。特别一提的是小戏班很有特点,从舞台、灯光、音响到演员的念、做、打、唱均由一人操之玩活的一台戏,可称得上是最小的演出单位了。当地人称“鬼仔戏”,又称“单人木偶戏”。从明、清时期到现在,这种艺术已较有为悠久的文化历史了。
  1961年,周恩来总理喻称冼太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了高州的冼太庙时特别指出:“当年冼太夫人排除阻力,不搞分裂,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让岭南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功不可没。被周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至今她仍为我们后辈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年例”与时间
  “年例”的时间各有不同,这在我国的民俗节日中还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习俗。
  茂名的“年例”与传统的过年有着同样祈福和祝福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各县(市)、镇、村过“年例”从大年初一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都各不同的时间,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与冼太夫人有关系的。
  民间为纪念冼太夫人而举办的“年例”有迹象可查:今电白山兜一带,在旧社会里一直以农历正月十七日为冼太夫人忌日。高州则以正月十八日。此外,道光《电白县志》记有:电白霞洞镇过去也有一个“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来纪念冼太夫人。每年正月从十六至十九日在“看人坡”(书写作“汉人坡”)按时举行。这里是一块纵横约三里面积的平原地貌,唐时是冼太夫人孙辈聚居的村庄,一年中有两次“年例”,一次是冼太夫人的生日,一次是冼太夫人的卒日,与“县志”中记载冼太夫人每逢元宵节出游的习惯和冼太夫人的忌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当地人把“年例”视为“元宵节”也是有它的演化痕迹可寻的。
  冼太夫人的后裔在今茂南、高州、电白一带都留有居住的遗迹,由此可见,当时的冼太夫人看望、教导孙辈们和百姓的一些重大日子,成了后裔纪念冼太夫人不同日子的演化经历。不仅如此,冼太夫人不仅是百越族也是今天人们崇拜的偶像,为了纪念冼太夫人和她的功德,各村的“年例”自然也就在民间有了各自的“年例”时间。然而,最初的“年例”形式与现今的“年例”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时代的变革,风俗的融化,所逐渐形成的现在习俗“年例”的风格样式。
  “年例”与地域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的“年例”习俗在这一带的出现,这不能说只是一个巧合。隋说冼氏第五代后裔因被人诬告谋反,武则天下令抄家灭族使得冼氏家人四处逃亡,但在今天的高州、电白、化州等地及周围的地名和建筑至今还能找到冼太夫人当时遗留的痕迹。如:以“那”字开头的那雾,那霍等地名和以“垌”字作结尾的霞垌、中垌等地名都是历史遗留的印迹,它们在当时代表的或是具有军事战略意义,或是各部族的自然村落。赑屃、石船、石帆等,从中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冼太夫人所拥有的权力、地位以及人们对冼太夫人所敬畏的程度。由于她在百越族废除了奴隶制,推行封建礼制,使政令得行,引进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而,她的事迹被流传至今,许多故事让人们不能忘怀。
  我国通常的习俗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都会用某种形式去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有功德、有威望的人。如果按照这一理念推理,在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他们开始是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带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年例”作为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也是千年的文化延伸,而不是一种巧合联系。

茂名年例

大院

恭候亲朋

豪宅年例

特色餐桌

简朴餐桌

丰盛餐桌

广东白切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4981.html

更多阅读

2011-12-11黎明香港红馆演唱会 周杰伦香港红馆演唱会

12月我又激动了,等了那么多年,终于让我等到了黎明在红馆再次开唱了,9月份的时候已经在网上订了票,这次一定要在红馆看上一场,而且11号哦,还是黎明的正日生日,可以在演唱会中和他一起度过生日,太幸福了。话说2009年的时候是有在广州看过了他

自己动手修复三星液晶电视LA40R81BA开机慢 la40r81ba

先要骂一句:“韩国棒子不地道!”话说某年某月某日,兄弟一激动花小一万买了一台三星液晶电视。貌似刚过保修期,电视就突然出了问题,开机慢,而且不是一般的慢,这样说吧,一般去烧个水、洗完脚、晾干了,电视也就开了。既然坏了,就按常

专题导航 经典文章 校长 文章 专题 讲座

[经典文章]《读者》十年的十篇经典文章2014-05-05 点击:11510听说《读者》就要上市了,突然想起《读者》里面有一些文章忘记了分享。话说1980年-1999年间,读者以下10篇文章被评最为经典。①蠢人的天堂 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③如能再活一

杜琪峰与香港电影人第一话:谷德昭

文/m89谷德昭出身于电影世家,身为吴宇森的小辈,胞姐谷薇丽又是当年“金公主”的高层,所以读完大学返港后被招至高志森麾下的编剧群度桥就显得理所当然了。首部署名编剧的作品就是李丽珍的三级名作《蜜桃成熟时》。话说1994年,永盛投资

声明:《话说茂名年例 茂名年例》为网友金钱兄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