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绍兴市志-人物传7 三国群英传7隐藏人物

绍兴人物(7)
来源: 绍兴市志

屠咸若
屠咸若(1919~1981),原名介初,笔名南光,上虞章镇南堡人。民国26年(1937),毕业于萧山湘湖师范,回上虞城区中山小学任教,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救国的歌咏活动。31年,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后转南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及理论作曲,参加进步组织山歌社。36年,毕业后在湘湖师范、江西南昌音乐教育委员会合唱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学音乐教师、上海广播乐团指挥、《广播歌选》月刊编辑、上海戏剧学院教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音乐组长、音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文艺出版社音乐舞蹈编辑室主任、《音乐爱好者》主编。先后创作《红色青年之歌》、《哪里艰苦哪安家》等歌曲近百首,作钢琴曲《龙舞》,编写通俗读物《怎样读五线谱》等及音乐评论50多篇。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幼年随家从绍兴迁回祖籍嵊县。少年时代在嵊县读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上海求学。二十七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三十二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经济学。民国3年(1914),以《纽约市的财政》一文荣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出国留美研究经济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8年,任经济系主任,被选为北大第一任教务长,协助校长蔡元培,对改革北京大学的封建教育制度起了重要作用。9年,辞去教务长职,到上海作经济考察,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注重对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任浙江兴业银行顾问,并同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合办东南大学商学院。11年,成立中国经济学社,任社长,同时被聘为中国银行总司券、北京大学教授。16年,离京南下,任浙江省政府委员。17年起,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兼立法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8年起,先后兼任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多次返回故里,先后向嵊县国民党党政人员作《中国何以如此贫弱》、《非常时期的经济问题》、《民族经济》等演讲,指责县内官绅非法增收田亩附加税,迫使当局将此款项作为地方教育经费。抗战爆发后,对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假抗战之名,在经济上巧取豪夺,大发国难财的行径,最先从经济学的角度予以公开揭露。27年,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29年后,因对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和战时经济政策进行揭露和抨击,蒋介石派人以高官笼络,被拒绝,遂遭监禁。在贵州息峰监狱度60寿辰,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在重庆为之祝寿,《新华日报》书赠对联:“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由于国内外舆论压力,特别是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多方营救,31年8月出狱,转重庆软禁。33年冬,恢复自由,先后在重庆立信会计专科学院、重庆大学、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教。35年5月,在杭州发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文,怒斥政府官员大发“国难财”、“胜利财”的丑行,并与数千大中学校师生一起参加反内战大。36年5月,写下遗书,去南京大学演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37年底,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假道香港到解放区。38年5月,杭州解放后,任浙江大学校长。9月,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五届常委会委员。1950年底,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出席在华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1951年6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和1955年,先后三次视察浙江,详细调查农村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发展状况。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通过对人口增长过快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遭到批判。1960年3月,被迫辞职,离开北京大学。自云:“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说服的批判者投降。”1979年9月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时人以“老马识途”赞颂其远见卓识,以“误批一人,错增四亿”,感叹国家在人口问题上的巨大失误。1982年5月10日卒于北京,享年101岁,部分骨灰归葬嵊县仙岩乡下王舍村母坟旁。
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马寅初演讲集》、《新人口论》等。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上虞百官人。6岁丧父,8岁入私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清宣统三年(1911),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转入清华学校高等科。民国3年(1914)8月毕业,考取公费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相继在霍布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学位。8年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并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12年,在南京鼓楼创办中国第一所幼稚园,任园长。16年,任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幼稚园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月刊《幼稚教育》。17年9月,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8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难民教育委员会及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29年起,任江西泰和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次年,创办《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35年,任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37年4月,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
民国38年(1949)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民国9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从第一天起,进行连续观察和实验,作详细文字与照片记录,长达808天。14年,发表《儿童心理之研究》,为我国最早用追踪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专著。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已出版《陈鹤琴全集》。


宋希尚
宋希尚(1896~1982),字达庵,嵊县城关人。9岁入私塾,10岁入县立高等小学。清宣统三年(1911),入上海英华书馆。从小目睹剡溪为患,立志学水利。民国6年(1917),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0年,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继入布朗大学。13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去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等国考察水利建设。返国后,历任南通保坍会经理、浙江省道局主任工程师、江南水利局总工程师。17年,任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处长,同时兼任中央大学教授,主讲《水文学》。30年代初,与有关专家组成我国首支长江三峡勘测队,拟定第一个三峡开发计划。22年秋,黄河陡涨,河南、河北两省大堤决口,任黄河堵口总工程师,负责堵口抢险,亲率民工万余,经过8个月昼夜施工,终使大坝合龙。24年,任南京工务局局长。抗战爆发后,任云南省公路特派员、西北公路运输局局长。28年,赴莫斯科购买运输卡车数百辆,并承运大炮200门,如期运至长沙,为长沙大会战作出贡献。抗战胜利后,任交通部技正、青岛港工局局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1961年,任逢甲大学水利系主任。1963年,兼任淡江大学工学部灌溉工程系主任。1982年5月21日卒于台北。
撰有《欧美水利调查实录》、《黄河堵口实录》、《水文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中国河川志》、《台湾水利》、《中国四大海港》等著作20余种。


胡子婴
胡子婴(1907~1982),女,笔名宋霖,上虞丰惠人。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进上海美专学习。民国16年(1927),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与工人纠察队攻闸北警察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乡避难。20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组织上海妇女救国会。25年5月,参加营救“七君子”,为宋庆龄重要助手。抗战爆发后去重庆,在中共领导下,从事对工商业者的统战工作。曾在重庆办小学、简易医院及消费合作社等福利事业。34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37年,应邀到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1959年调北京,任政务院中央财经委员会副秘书长,商业部副部长,兼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中华全国妇女基金会副会长。著有以工商业者为题材的小说《滩》。


魏东明
魏东明(1915~1982),绍兴人。民国24年(1935),参加“一二·九”运动。25年初,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到延安工作,曾任中国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研究员、中央党校教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大学党委书记、湖南大学校长、《人民教育》主编。


高镜朗
[转载]绍兴市志-人物传(7) 三国群英传7隐藏人物
高镜朗(1892~1983),上虞章镇人。出生于教师家庭。4岁入私塾,6岁丧母,在舅父家放牛5年,后经族人资助,入嘉兴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桐乡文艺学堂,上午读书,下午做木匠。后就读于嘉兴秀州书院、杭州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几经转折,民国10年(1921),在湖南湘雅医校毕业,留校任内科助教。12年,与颜福庆创办上海医学院,主持儿科教育,并兼任附属护士学校校长。14年,受聘为绍兴福康医院儿科医师。17年,赴美国留学,入哈佛公共卫生学校及哈佛大学儿科医院进修儿科。并先后到纽约肺病研究所、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法国杜式道夫传染病院、德国柏林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奥地利维也纳儿童结核病院、瑞士苏黎州儿科医院学习考察。19年回国。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素有“南高(镜郎)北诸(福棠)”之称。曾任上海卫生教育会编辑,上海福利医院院长,广慈医院儿科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儿科系主任,上海儿科研究所所长等职。
40年代,创办上海福幼医院,先后参与筹建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研究所。1954年,被聘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主任。晚年又捐资创办《儿科临床杂志》,其著作《古代小儿疾病新论》、《儿科小全》、《儿科液体疗法》等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翻译作品有《儿童传染病学》、《麻醉学》、《英国药剂》等。
上海沦陷后,宁可关掉自己医院,拒绝与汪伪合作。“文化大革命”时虽遭非议,但对党的信念仍坚定不移。1979年,出国探亲,拒绝子女亲友要他定居国外的要求,按时返回祖国。临别时教导子女:“你们是中国人,应该为祖国医学事业发展作贡献,可以回来讲学。”
1983年11月病卒,临终前把家藏书籍、资料全部捐献给上海儿科研究所。并捐出积蓄8万元设立“高镜郎基金会”,定期奖励有贡献的儿科工作者。


范寿康
范寿康(1896~1983),字允臧,上虞丰惠人。11岁就读于宁波存宜小学,14岁入宁波府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考入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翌年夏,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教育、哲学硕士学位。12年回国,在上海商务编译所哲学教育部任编辑,主编《中国教育大辞书》,同时兼任中华学艺社编辑部长,主编《学艺》月刊。15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秘书长。翌年回乡,任上虞春晖中学校长。21年,任安徽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22年,任武汉大学教授、文学院教育哲学系主任,主编《文哲》季刊。26年7月,出席庐山谈话会。抗日战争爆发,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兼第七处处长,负责对日宣传工作,编辑《日寇暴行录》等揭露敌伪罪行的资料。29年,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国际研究室主任。又曾任行政院参议及七大书局(商务、中华、世界、正中、开明、大东、文通)联合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36年,任台湾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70年退休后,任台湾开明书店董事长多年。
1982年4月,转道美国,回北京定居。同年12月,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次年2月27日,卒于北京。
著有《教育哲学大纲》、《美学概论》、《教育概论》、《伦理学》、《中国哲学史纲要》、《近代六大教育思想家》、《朱子及其哲学》等。


周建人
周建人(1888~1984),清光绪十四年(1888)11月12日生于绍兴,原名松寿,乳名阿松,字乔峰,笔名克士、高山等,鲁迅三弟。6岁入私塾,9岁入会稽县学堂。17岁毕业后任绍兴僧立小学教员兼校长,并开始自修植物学与英语。辛亥革命时,积极参加反清文学团体越社的革命活动,在学校和社会上发起“剪辫运动”,与鲁迅率学生组织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并至米行街迎接王金发率革命军进城光复绍兴。民国元年(1912),受聘任水神庙小学校长。同年11月起,在小学教师养成所教博物学。2年起,任明道女校教员,并在成章女校等校兼课。8年底,随鲁迅全家迁往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科学总论和哲学等课程。10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写中小学动植物教科书、自然科学小丛书等。并任《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和《自然》杂志编辑,常以高山、克士、松山等笔名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妇女解放,普及科学知识。12年,经沈雁冰介绍结识瞿秋白。同年应瞿氏之邀,在上海大学任生物学教授。此后,又先后任神州女学、上海暨南大学和安徽大学教授。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常为鲁迅主编的《语丝》杂志写稿,并为鲁迅与共产党人的交往任通信联络和做掩护工作。21年,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筹建工作,被推举为调查员,积极调查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政治犯”的罪行。抗日战争时期,拥护中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留在上海的爱国知识分子秘密组织马列主义读书会,在贫病交加中拒绝为汉奸报刊写文章。抗战胜利后,在生活书店、新知识书店任编辑。34年12月20日,与马叙伦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35年5月,当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理事,积极参加反独裁、反内战的斗争。37年4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从上海辗转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38年6月,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以民进正式代表身份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等职。1958至1967年,出任浙江省省长。任职期间,清廉严明,办事公道,仗义执言,不徇私情。1968年,由周恩来提名任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分管文化教育,对保护杭州灵隐寺,绍兴禹陵、东湖,新昌大佛寺等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共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历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三届中央理事会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代主席、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任民盟第三届中央常委、浙江省主任委员。1957年,率团出访尼泊尔,并任中尼友协会长。1984年7月29日,因患鼻癌在北京病卒,遗体遵嘱由北京医院解剖,骨灰撒在天津新港外大海中。
生平著作有《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科学杂谈》、《进化与退化》、《哺乳动物图谱》、《论优生学与种族歧视》、《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鲁迅回忆录》、《鲁迅故家的败落》等。译有《物种起源》(合译)、《吸血节足动物》、《生物进化论》、《原形体》、《生物学与人生问题》、《优生学》、《赫胥黎传》、《新哲学手册》等。1989年,民进中央宣传部选编周建人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93篇,出版了《周建人文选》。绍籍作者谢德铣撰的《周建人传》为全国唯一的传记。


金宝善
金宝善(1893~1984),绍兴人。14岁入绍兴府中学堂。17岁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杭州医科专门学校。民国元年(1912),赴日本留学,先在千叶医学校攻内科,毕业后又入东京帝国大学传染病研究所。8年回国,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军医学校任教。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获硕士学位。16年回国后,为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奔走于农村、边疆。历任杭州市卫生局局长、卫生部保健司司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卫生署副署长、署长、卫生部次长等职。抗战期间,深入前线救护伤兵。抗战胜利后,参加筹建世界卫生组织。37年,赴美国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儿童急救基金委员会医药总顾问。1951年回国,先后任卫生部技术室主任、参事室主任。1954年起,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兼卫生系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卫生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并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应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所要求,担任世界各国卫生情报和资料编写工作。1972年,开始编写《预防医学词汇》。著有《查阅医学外文期刊经验简介》、《中华民国医药卫生史料》等。
早年就读绍兴府中学堂(今绍兴市第一中学前身),受鲁迅教导,立志科学救国。致力医学事业70余年,为人类健康造福。1981年,已八九高龄,闻绍兴一中举行85周年校庆,特为撰寄贺辞:“愿母校继往开来,为国家多育人才!”1984年11月11日卒于北京。


许钦文
许钦文(1897~1984),幼名松龄,学名世棱,后名绳尧,字钦文,笔名蜀宾、高阳、方之夫、湖山客、田耳等。1897年7月14日诞生于绍兴东浦许家。父岳钟为塾师。幼时先由其父教读,后入私塾。清宣统二年(1910),入热诚小学读书。民国2年(1913),考入绍兴浙江第五师范,与陶元庆、董秋芳同学。6年毕业,任第五师范附小教员。7年,至江苏浦镇创办铁路职工学校。11年,以工读形式到北京大学攻读,旁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课及李大钊演讲。是年4月,与董秋芳在北京大学组织文学团体春光社,邀鲁迅、郁达夫、周作人担任指导。陆续发表《这一次的离故乡》、《传染病》、《理想的伴侣》等小说于《晨报》副刊。14年,任教台州浙江省立第六中学。15年4月,短篇小说集《故乡》,由鲁迅帮助选编出版。又出版《毛线袜及其他》、《鼻涕阿三》、《赵先生的烦恼》、《回家》等集子,被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其短篇小说《理想的伴侣》发表后,鲁迅特写了《幸福的家庭》,在副题上冠以“拟许钦文”,从而名噪一时。16年,从北京回杭州,任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教员,继续从事文学创作。17年,出版小说集《幻象的残象》、《若有其事》、《西湖之月》、《一坛酒》等十几部作品,内容多为揭露白色恐怖。21年,在杭州因刘梦莹、陶思瑾事件受人诬告入狱,获释后去四川旅游并教书。22年8月,以共产党嫌疑再度入狱,后经鲁迅托人保释出狱,于次年7月去福建集美中学教书。鲁迅去世后回上海参加治丧。26年,抗战爆发,与郁达夫、董秋芳、楼适夷等,到福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任福州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并在福建省立师范任教,继续撰写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和时评。较著名者有《鲁迅先生的精神》、《民族魂》、《戚参将的剿倭精神》、《抗战在山村》等。抗战胜利后回杭州高级中学任教,并以卖文为生。38年,任浙江师范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先后任民进中央委员、浙江省副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3月,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1956年,任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1963年,任杭州西泠印社副社长。1979年以后,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学会顾问、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84年11月10日卒于杭州。
主要著作有《〈呐喊〉分析》、《〈彷徨〉分析》、《学习鲁迅先生》、《鲁迅小说助读》、《鲁迅先生的幼年时代》、《鲁迅杂文选释》、《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日记〉中的我》等凡三十种。又有《许钦文小说选集》、《许钦文散文选集》等。


徐学禹
徐学禹(1903~1984),绍兴东浦人。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侄儿,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电机科,曾任德国西门子电机厂工程师。回国后历任交通部简任技正兼上海电话局局长、浙江省公路局局长。民国27年(1938),由闽省主席陈仪推荐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并兼省贸易、企业、运输三公司董事长,福建省银行董事长。30年年秋,随陈仪被免职离闽。34年9月,应陈仪之邀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处长,任职1月余即免职。35年,以商业代表身份出任制宪国大代表。36年,以工商业团体之名任国民大会代表。后历任第三战区党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招商局总经理、董事长,中国航联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38年去台湾,任“国大”代表,不久离台去新加坡,后在美国定居。1984年在纽约病故。


孙席珍
孙席珍(1906~1984),原名彭,学名志新,笔名丁非、丁飞、明琪、司马珺、邹宏道等,绍兴平水人。6岁时因遭火灾,全家迁往上海。小学毕业后随二姐赴芜湖,入萃文中学。民国11年(1922),进北京大学,并由孙伏园介绍担任《晨报》副刊校对,与赵景深、焦菊隐、于毅夫、蹇先艾等组织“绿波社”,编辑《京报·文学周刊》。从16岁起,先后发表《稚儿的春天》、《黄花》等新自由诗数百首,被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称赞为“诗孩”。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创作散文、小说,在《东方杂志》等全国性刊物发表。小说《槐花》,引起读者较大反响,被人称为“京华才子”。
民国14年(1925),“五卅”运动发生,投入反帝运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三·一八”惨案后,南下广州,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北伐,在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林伯渠部下,任连、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助理。武汉、南昌相继克复,调任总政治部秘书,在郭沫若领导下负责主编南昌版《革命军日报》。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沫若被通缉,孙调任第三军政治部科长,旋被驱逐出境,回到武汉。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一度流亡日本。19年春回国,到河南洛阳师范任教。夏,转往北京,在北京师大、中国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讲师。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潘谟华、台静农、曹靖华、李霁野等发起组织北方“左联”,并被推举为常委兼书记。编辑过综合性刊物《文史》、《盍旦》等。23年,被国民党逮捕。次年出狱,任中国大学兼东北大学教授,再次赴日本,代表北方左联与东京左联“质文社”联系。“一二·九”运动后,北方局批准孙席珍、齐燕铭和张致祥等为北平特别党员小组成员。25年,和曹靖华、李何林等发起另组北平作家协会,并被选为常委兼书记。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贵州等省市,从事文化救亡运动。以在江西时间最长,曾任政治讲习院和艺风美专教授。抗战胜利后,受联合国经济总署之聘,任专门委员,负责外文编译工作,后在河南大学等校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参加各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作家协会,并担任部分领导职务。1980年,被聘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顾问、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写作学会会长等。主要著述有创作集《花环》等10种,专著《近代文艺思潮》等14种,论文集《外国文学论集》等7种。


余任天
余任天(1908~1984),字天庐,原名蔡祥、栎年、怡年,诸暨浬浦镇人。14岁高小毕业即辍学,从此倾精力于书画。书从颜体入手,画先学费晓楼人物,后学陈老莲、任伯年,继学山水画。后好学石涛、八大山人,又好马远、夏圭。篆刻初学暨阳钟石帆,上溯秦汉。17岁在乡里独立完成《柏鹿》、《松鹤》、《云龙图》等3幅大壁画。翌年春,入私立浙江美术专门学校读书学画。民国15年(1926),又转浙江艺专求学,第二学期尚未结束因父病归里,在诸暨璜山小学任教。29年秋,避难永康,入复兴商业公司当办事员,又随公司迁龙泉。34年秋,随公司迁回杭州,先后在西湖博物馆和省立民众教育馆任职。50年代初,在杭州自设金石书画工作室。1959年后,任浙江美协专业国画创作员。1962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作丈二巨幅山水画《钓台图》,至今尚与潘天寿所作《荷花》相对悬挂。篆刻师古而不袭古,潘天寿之常用印章,多半出自余任天之手。“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困境,贫病交加,自作画2000余幅,写字3000余帧。常以梅花为题材绘画,以梅花五瓣,喻示立身处世“五唯”,即:立身唯直,处世唯诚,从业唯勤,为政唯廉,待人唯信。诗以七绝、书以草书、画以山水为主,为艺术界所推崇。撰有《天庐画谈》、《历代书画家补遗》、《陈老莲年谱》等,1984年3月病卒。1985年3月,西泠印社、浙江美术学院等7单位联合举办余任天金石书画遗作展。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杭州逸仙书画社社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施银花
施银花(1910~1984),女,嵊县中南乡施家岙村人。出身贫苦农家。民国12年(1923),进本村王金水创办的第一女科班从艺,工旦,唱、做俱佳。先后在嵊县、余姚、绍兴、嘉兴等地城镇、农村演出。14年,与琴师合作首创适合女演员的“四工腔”,人称“施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越剧的主腔。27年,到沪演出,挂牌第一舞台,与赵瑞花、屠杏花合称越剧“三花”,施为三花之魁,被誉为“花旦鼻祖”。曾长期与女子越剧第一小生屠杏花合作,配合默契,人称“银杏并蒂”。解放初随丈夫王金宝去台湾。从此息艺闲居。灌有《方玉娘祭塔》、《盘夫》、《二度梅》、《游庵认母》等唱片,


陈公亮
陈公亮(1912~1984),名铮,小名铁生,字公亮,绍兴人。民国17年(1928),入私立华北大学。2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26年,归国后,历任湖北省政府专员、浙江省政府五区税务处长等职。29年,任贸易委员会驻第三战区代表及闽、浙、赣、皖、湘五省总视察。32至38年,任财政部处长、局长,中央印刷厂总经理。38年去台湾,任“财政部”、“经济部”顾问,中国航运公司常务董事。


孙 震
孙震(1892~1985),谱名定懋,改名楙,又改名震,字德操,别号梦僧,祖籍绍兴齐贤阳嘉龙,生于四川绵竹。清宣统元年(1909),入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秋,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学习。2年夏,“二次革命”爆发,参加四川护国讨袁战役。6年,任骑兵旅第一团团长。后历任旅长、师长、川西北屯殖军副总司令。15年12月,川西北屯殖军总司令田颂尧率部投效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军长,震任副军长兼第一路司令。22年初,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入川,在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委派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震为前敌总指挥。在同红军作战中,屡为徐向前所败。24年3月,因“剿匪”不力,受记大过处分,暂领二十九军。5月,二十九军改为四十一军,升为军长。25年2月,任西北“剿匪”军第六纵队司令。民国26年(1937)7月,抗战爆发,与四川省主席刘湘出川抗战。10月,任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太原失陷后,任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在晋东一带与日军作战,阻敌西进。在此期间,孙部与八路军一一五师相处较好。27年3月,日军三路进攻徐州,孙部与日军血战于滕县,滞敌前进,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大捷。28年5月,被授予陆军上将衔。32年3月,升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33年10月,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一期受训,次年1月结业返防。3月,指挥所部固守鄂北老河口,与日军鹰森孝十二军团血战20日。34年8月,日本投降,奉命率部推进郑州、许昌、漯河,解除日军一一五师团及商丘日军骑兵第九师团武装。
解放战争时,任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及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驻湖北宜昌。淮海战役中,所属四十一军、四十七军被解放军歼灭。后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川东绥靖司令,驻四川万县,指挥第四兵团罗广文部及整编中的十六兵团孙元良部,防守大巴山一线。解放军进军四川,部队溃败。1949年12月,与杨森从成都飞往台湾。到台后,任“战略顾问”、“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宪政研讨委员会”委员等职。1985年9月9日,卒于台北。著有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全录》、《楙园随笔》等。


李升伯
李升伯(1896~1985),上虞驿亭人。民国4年(1915),毕业于上海民立中学,进丝厂工作,刻苦自学。11年,以中国代表团团员身份,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一次世界丝业博览会,会后留美攻读纺织工程。13年,到英、法、意、瑞士、日本等国考察。回国后提出自制纺织机械、改良棉种、培养人才、改进管理等发展纺织工业的建议。15年,以上海银团代表任南通大生纱厂经理,并创办我国第一家棉产改进所。27年,日军进逼南通,辞职回上海。28年,创办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在上海、青岛、天津、沈阳等地开设纺织技术训练班。38年,去香港创办永丰布厂。50年代去美国工作,62岁再在美国学习农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回国定居,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技术顾问。


王叔晖
王叔晖(1912~1985),女,字郁芬,原籍绍兴,生于北京。15岁进中国画学研究会学画。半年后,即在全会师生画展评比中获优等奖。18岁提升为助教。解放前,以卖画为生,负担母、弟生活费用。解放后,参加人民出版委员会工作。后调人民美术出版社,负责连环画创作。1962年,创作连环画《西厢记》,获全国连环画一等奖。1983年,被选制成邮票,获全国最佳邮票作者奖。1963年,获莱比锡装帧设计奖。曾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委、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


胡愈之
胡愈之(1896~1986),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何谷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9月9日生,上虞丰惠人。祖纯耀,曾任御史。父庆阶,清末秀才,上虞维新派首领,民国后任县教育会长与参议会议长。愈之9岁至15岁在县高等小学堂求学。清宣统三年(1911),以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次年,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并继续自学英语与世界语。3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8年,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9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为我国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与同乡青年创办上虞第一份报纸《上虞声》,寄上虞免费分送,在家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0年,重建世界语学会。14年,编辑出版《公理日报》,并在《东方杂志》发表长文《五卅事件纪实》,声援“五卅”运动。15年,支持章锡琛创办《新女性》杂志与开明书店。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郑振铎等7人联名在《商报》发表给国民党中央的抗议书。周恩来誉此举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的壮举”。17年,因遭反动派忌恨,被迫出国,以《东方杂志》驻欧洲特约记者身份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攻读国际法,同时入新闻学校学习新闻学。19年,赴英国牛津出席世界语大会。留法期间,曾利用假期,游历考察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翌年初返国,途经苏联时,获准参观一周,回国后著《莫斯科印象记》,向国人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成就。“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主编复刊后的《东方杂志》,又与邹韬奋一起主持《生活》周刊,推动创办生活书店。后兼法国远东《哈瓦斯社》中文部编辑主任。22年,应鲁迅之邀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领导下,先后筹划创办《文学》、《太白》、《译文》、《妇女生活》等进步刊物,并主编《世界知识》,成为进步文化工作者的重要阵地。24年,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因形势险恶,避去香港。次年1月,离港经法国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5月回港,支持邹韬奋筹办《生活日报》,仍在哈瓦斯通讯社工作。10月,鲁迅逝世,为葬仪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1月,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逮捕。胡在上海积极声援营救救国会“七君子”的工作,采写《爱国无罪听审记》,发表《救国入狱运动宣言》。上海沦陷后,在孤岛建立复社,参与编辑出版《鲁迅全集》20卷及《列宁文选》单行本,组织翻译出版爱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抗战前夕,与潘汉年秘密联络,并说服杜重远帮助张学良策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倡议成立国防宣传委员会,出版《团结》、《集纳》、《译报》等刊物,向国内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27年,到武汉,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处长,负责抗日宣传动员的文字工作。武汉陷落后,奉周恩来指派赴桂林,出版《国民公论》,组织国际新闻社,创办文化供应站,出任董事和编辑部主任。29年,遵周恩来意见离香港到新加坡,应聘任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编辑主任。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与郁达夫等流亡苏门答腊,进行印度尼西亚语研究。抗战胜利后,回到新加坡创办新南洋出版社、主办《风下》周刊、《南侨日报》、《新妇女》杂志等报刊,在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37年,从南洋回国,辗转到达华北解放区。
民国38年(1949)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中华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代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毕生廉洁奉公,公德私德皆足矜式。1961年曾回上虞视察。1985年6月,参加北京虞籍人士座谈会,支持家乡建设与修志事业。主要著作有《莫斯科印象记》、《少年航空兵》等。


刘章新
刘章新(1903~1986),又名承选,嵊县绿溪乡水竹安村人。民国7年(1918),从阳山高等小学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在杭州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2年7月毕业,去萧山县立第三小学任教。13年,由宣中华介绍加入国民党。14年,回嵊县二戴小学任教,先后介绍校内教师11人加入国民党,成立中国国民党萧山县党部直辖嵊县第一区分部,为嵊县最早的国民党基层组织。并任国民党区分部常委,发行进步书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5年11月,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抗击叛军夏斗寅的战斗。9月,重返二戴小学任教。17年,由刘大白推荐,出任嵊县教育局长,在农村创办四所县立小学和乡村师范,为发展小学教育作出贡献。此后先后在徐州教育局、铜山师范、绍兴五中附小、上海公学大学部等处任职任教。22年,任嵊县中学训育主任,重视对学生道德风尚教育,深受学生爱戴。抗战时期,与张珂表、钱叔亮等共产党员发起成立乡村救亡协进会,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32年夏,创办嵊县简易师范,任校长5年,提倡“做、学、教合一”,实行情操与知识并重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嵊县中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直至1975年退休。在职期间强调“教书育人”、“教学求真”、“学做真人”,并深入课堂,亲身参加教改实践,受到师生好评。历任嵊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政协第二、六、七届常务委员,第三、五届副主席,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有益贡献。
为人正直,不计名利,性格内向,是非分明。著有《小学教师与救国主义》、《征求儿童文艺宣言》等。


余礼泉
余礼泉(1903~1986),绍兴东浦西周村人。小学毕业后到上海打工,并参加职工夜校学习,结识恽代英。民国13年(1924),经任弼时介绍参加店员工会并当选为委员,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4年,经恽代英、沈雁冰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刘少奇等领导下专职搞工运,组织工人大罢工。15年,无锡市中共组织遭破坏,奉命赴无锡恢复党组织,同时组织该市面粉厂、纺织厂工人大罢工,同年10月,调任中共上海曹家渡部委书记。曾与马天恨等人参加上海工人第一、二次武装起义。后调任吴淞区委书记,积极参加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调任中共浙江省委工委书记兼宁波市委书记。18年,赴沪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后宁波市委机关遭破坏,回上海找马天恨要求恢复党组织关系,未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曾多次寻找党组织,因种种原因未能接上关系。解放前夕,任中央农业实验所财务科长,拒绝去台湾。上海解放后,将实验所积存的40公斤黄金、100多万美钞及若干银元,如数上交华东军管会。任华东农科所财务科长至1966年退休。


周持衡
周持衡(1915~1986),绍兴人。民国25年(1936)参加革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教导三旅政治部副主任、鲁西北专署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水电部大伙房水库工程局副局长、辽宁省水电厅副厅长、省水利设计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省水利局局长、省革委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6年6月18日卒于沈阳。


梁鋆立
梁鋆立(1905~1987),乳名善尧,新昌新天乡樟花村人。早年就读于县城南明小学。民国15年(1926),毕业于东吴大学法科,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法官惩戒委员会秘书,17年,任司法部秘书,上海区高等法院推事。次年,任驻美国使馆秘书,并任第十次国际联盟大会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19年,赴美国留学,入华盛顿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先后为哈佛大学法科卡内奇和平基金会研究员、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员。
22年7月归国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外交部秘书、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东吴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等职。23年起,兼任美国纽约大学法科教授达20年。26至35年,任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馆参事。33至35年,任国际联盟中国代表团顾问。去台湾后,任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客座教授、海牙国际法学院教授、国际仲裁法院仲裁,奉派出席联合国旧金山制宪会议,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伦敦战犯审理委员会等国际会议代表团顾问、联合国第一次及第二次海洋法会议执行秘书,联合国国际法典司司长。晚年任台湾私立东吴大学法律研究所所长,《东吴法律学报》总编辑。
一生致力于国际法的教学研究及事务,任联合国国际法典司司长达18年之久。著有《国际法之法典化》(法文)、《中日满洲事件之国际法》(英文)等。1987年3月28日卒于台北。


潘国贤
潘国贤(1905~1987),新昌大明市丁家园村人。出身中医世家,父松泉、兄国钧,均为名医。民国19年(1930),肄业于上海国医学院。24年起,任苏州国医学院、苏州国医研究院讲师。抗战期间,历任四川高等国医学院教授、中央国医馆教务主任、佛教中医院院长等职。1957年,调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参加筹建浙江中医院,任教研室主任。精内、妇、儿科,在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成效卓著。1980年9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浙江省第四届政协委员。著有《药物学讲义》、《中医内科手册》等。


蒋明达
蒋明达(1922~1987),原名德灿,化名赵祝清、光铭,诸暨冠山乡霞度村人。民国26年(1937)12月,从草塔智胜高等小学提前毕业,任本村抗日义勇队副队长。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本村第一任中共支部书记。28年5月,调任中共江东区委组织委员。29年7月,任中共江东区委书记,同年8月,任中共诸暨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30年2月,改任中共诸暨县委委员。同年8月,调嵊县任中共大昆孔村支部书记。31年7月,任中共嵊西县工委委员,同年8月,兼任中共嵊县山区区委书记。32年5月,任中共绍兴县联络员。33年3月,任中共诸暨县委委员。同年8月,兼任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敌工科长。34年2月,任诸暨中心县委委员。5月,改任诸北县委委员。8月,兼任江藻区委书记、区长。9月,任特派员。36年7月,任中共路西工委书记,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副政委。8月,兼任路东县长。次年12月,任中共金萧工委副书记兼敌工部长。38年3月,兼任浙东行政公署第三行政公署专员。同年5月后,任建德地委副书记。1956年10月,转到地质部水文局,任904地质队队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80年代初离休。1987年8月14日卒于北京。50年代曾写过《王家堰》、《奇袭孙家溪》、《蒋焕章的故事》等革命故事和回忆录。1978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除重新出版他的《王家堰》等革命故事和回忆录外,并出版他在养病期间写的回忆录《脱险记》。


杨柳青
杨柳青(1937~1987),新昌镜岭镇大古年村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考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研究生。1966年毕业后,任该所助理研究员。1971年,任四机部877厂技术科副科长,从事大功率晶体管制造技术的研究。1979年,调陕西咸阳市彩电显象管厂,先后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副总工程师。并去日本、新加坡实习、考察。1987年7月,由他具体负责的彩色显象管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中国彩电工业发展作出贡献。同年10月,因患肝癌去世。所著有论文《当代彩显管技术与未来发展》及《第三届国际显示研究会报告》等。


朱仲华
朱仲华(1897~1988),名承洵,字钟华,绍兴人。父经营绸业。仲华幼时在绍进私塾,熟读经史,打下国学基础。民国2年(1913)秋,考入上海复旦公学,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系。求学复旦时,在老师邵力子影响和带动下,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担任上海学联总会计兼总干事、全国学联评议员,发表演说,组织,为“五四”时期上海学生运动重要骨干,曾以学联代表身份4次晋谒孙中山,得到孙中山的慰勉,并手书“天下为公”横幅相赠。
复旦大学毕业后回到绍兴,以主要精力长期从事地方教育文化事业。创办过平民夜校,自兼英语教师,并免费为中学生补习。民国21年(1932),与邵力子、金汤侯等创办私立绍兴中学(后改名为稽山中学),任该校校董、董事长,并先后被聘为上海复旦大学校董,绍兴私立成章小学、培德小学等校校董。30年代为绍兴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龙山诗巢社员,以出钱出力热心公益著称。
抗战初期,绍兴粮价猛涨,与金汤侯等共同设法从赣省运粮解决民食。民国30年(1941)绍兴沦陷,被敌伪列为主要搜捕对象,他坚持民族气节,与金汤侯冒险浮海出走,避难于上海,易名圆信。
民国8年(1919),在上海由邵力子、叶楚伧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由于长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享有声誉,曾以社会贤达身份被选为国民政府制宪国大代表,但拒不参加行宪国大。
绍兴解放前夕,接到邵力子自北京来电:“欣闻吾邑解放,希尽力相助”,主动协助人民政府,带头劳军,鼓励子女参加抗美援朝。1950年,被特邀为浙江省、绍兴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参加民革,任市政协委员。整风反右时,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备遭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1年当选为市(县)政协副主席。1982年,特邀为省政协委员,同年,当选为绍兴市民革主任委员,旋当选为民革省委委员(后改为顾问)直至逝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已年逾八旬,仍认真参政议政,所提修复蔡元培故居及编修新的地方志等议案均被政府采纳实施。生平十分关心故乡文物古迹的维修和乡土史料的征集,将家藏孙中山墨迹及一批名人字画碑帖和古代瓷器等文物捐献政府。先后撰写文史资料数十万字,对海外发信撰稿,宣传祖国统一。晚年倡议创办越华书楼获得成功。
中年以后茹素信佛,精研佛学,为绍兴著名居士。


陈兼善
陈兼善(1898~1988),字达夫,诸暨店口人。民国元年(1912),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6年毕业,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后,历任上海中国公学校务主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上虞春晖中学校长及广东第一中山大学教授。10年,加入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创办的南社。17年4月间,去西沙群岛调查生物资源,从此开始研究鱼类。20年,去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鱼类研究所深造。23年,又到英国大英博物馆作专门研究。同年秋回国,先后执教于暨南大学和广东勤大学。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参加接管台湾博物馆、台湾大学等,并任台湾博物馆馆长,兼台湾大学教授。1955年,在台中东海大学执教,创设鱼类标本馆。1978年,第一次回大陆探亲。1981年3月,再次回大陆,在广州讲学。1982年5月,定居上海。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鱼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水产学会顾问。
治学严谨,著书勤奋,著有《广东鳗鱼研究》、《鱼类学》、《台湾脊椎动物志》、《普通动物学》、《二十世纪动物学》、《遗传学浅说》、《鱼类的演化与分类》等专著10余种,《中国鲨鱼概论》、《台湾鱼类大纲》等学术论文30余篇,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许多中国鱼类的新属类都是他发现和命名的。《鱼类的演化与分类》一书,为其数十年从事鱼类学研究的系统总结,对生物学、水产学和海洋生物学等都有参考价值。


潘念之
潘念之(1902~1988),又名枫涂,湘澄,新昌石磁人。幼年在本村私塾就读。民国8年(1919),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因思想激进,遭校方训斥,被迫离校,考入上海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去宁波崇德小学任教,与王任叔等组织雪花社,出版《宁波评论》。12年,经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共产党员,任团宁波地委书记。14年,主编团地委机关刊物《火曜》周刊。“五卅”惨案后,调任团上海闸北区委委员,并在上海大学附中任教。15年3月,回到浙江,与宣中华等组织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任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共党团书记。17年,遭国民党通缉,逃亡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学习。翌年回国,在上海加入自由大同盟、“左联”、社会科学家同盟,进行反蒋民主活动,并从事著述翻译。21年“一·二八”事变后,先后去福建、河南、安徽、汕头等地学校任教。24年,重返上海,任天马书店编辑,主编抗日书刊,鼓动民众抗日。26年抗战开始后,赴西南、西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27年5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科员,负责抗日宣传队工作,被宣传队员称为“抗宣之母”。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从事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以后又在上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和上海法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政治处处长。1953年,受开除党籍的错误处分。1955年后,任华东政法学院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当选为上海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顾问、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顾问。长期钻研政治学和法学,对我国政治学和法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和普及颇多贡献,被誉为法学、政治学领域一代宗师,有“北张(友渔)南潘(念之)”之称。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现代社会发展史》、《世界思想家名人大辞典》、《宪法论初步》、《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问题》等,参与并领导编写《法学》月刊、《外国法学知识译丛》、《辞海》政治法律分册、《法学词典》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等。


余 ?
余?(1903~1988),祖籍绍兴,生于北京。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16年,赴美国留学,18年,获哈佛大学卫生学细菌专业博士学位。19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22年,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细菌血清研究室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开办医学化验所,拒任汪伪政权的上海市卫生局局长职务。抗战胜利后,结识周恩来、邓颖超,为周恩来精心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革命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上海市免疫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免疫学杂志》主编。为国际免疫药理学会创始人。先后任全国第二至五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78年获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著作有《细菌学》、《病源学》、《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免疫技术》、《肿瘤与免疫》等专著20余种,学术论文70余篇。


周振强
周振强(1904~1988),诸暨安华周村人。民国12年(1923),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卫士。翌年4月,由孙中山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一队。毕业后,留校担任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区队长。15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五团营长。9月,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负重伤。后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副官。24年,任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并为教导总队复兴社支部负责人之一。25年12月,西安事变时,率教导总队第一、二团及工兵营、炮兵营、战车大队等部队9000余人,开赴潼关,接替第二十八师防务,准备围攻张学良、杨虎城部队。26年11月5日,在淞沪抗战中率步兵一、三团等7000余人开赴上海。在八字桥与日军奋战四昼夜,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2月,又率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一、二、三团参加南京保卫战。南京失守后,率余部撤退到湖南。26年初,教导总队改编为陆军第四十六师,驻防湖南衡阳,任副师长。29年6月,调四川綦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代理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浙西师管区中将司令兼金华城防指挥等职。38年5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首批特赦释放。1960年,在北京南郊中朝友好红星人民公社劳动。1961年以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83年5月和1988年3月,被特邀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4月21日,卒于杭州。


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原名荣堂,因立志振兴祖国农业而更名,上虞丰惠人。民国5年(1916),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留校任助教3年。8年,考取赴日官费留学生,入日本农林水产省茶业试验场学习。11年底回国后,先去安徽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任教,后参加中华农学会,任司库、总干事,主编《新农业季刊》。14年,在上虞岭南乡泰岳寺创办茶叶公司,任经理。积极支持章锡琛创办《新女性》杂志及开明书店。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与胡愈之等在上海《商报》发表给国民党中央的联名公开信,提出抗议。17年,任上海园林试验场场长。次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室主任。20年,任上海商品检验局技正兼茶业检验处处长,后又兼任浙、皖、赣等省茶叶改良场场长。22年,在同乡王佐、胡愈之等协助下,集资3000元,在上虞岭南乡泰岳寺创办茶场,开上虞大面积植茶先河。同年,与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等发起组织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任常务理事。23至24年,由国民政府实业部资助,去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和苏联考察访问。回国后,成立中国茶叶公司,任总技师。26年,在嵊县三界创办浙江茶业改良场。抗战开始后,在武汉、重庆任贸易委员会专员,兼香港富华贸易公司副总经理,筹办茶叶对外出口贸易。29年秋,促成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系和茶叶专修科的建立,为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系科,任教授、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31年,去福建崇安创办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任所长。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与人组织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经营茶叶出口。36年,又在杭州创办之江制茶厂,任董事长,进行机器制茶试验。38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并历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茶业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民主建国会第一、二、三、四届中央常委。1989年10月28日卒于北京。
一生从事茶叶研究,并在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积累大量实践经验,主持中国茶叶公司期间,在全国建立起较完备的茶叶产销体系,为振兴中国茶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著有《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茶经述评》等。


徐逸樵
徐逸樵(1898~1989),原名颂薪,诸暨化泉乡黄坂阳人。父尚书,举人出身,曾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教师、台州师范学校校长,治学谨严,对逸樵影响很深。逸樵5岁入本村私塾,6岁进贞惠小学,12岁赴杭州就读商科、农科学校,17岁毕业于诸暨中学。民国7年(1918),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13年春回国,先后在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上海法政大学、浙江省立严州中学任教。22年,应教育部长王世杰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25年,赴英、法、德、意、苏联等国考察教育。26年后,任二十集团军秘书长、政治部主任,三十一集团军政治特派员。29年,创办陕西省立政治学院,任院长。33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长。35年,任国民政府驻日本代表团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辞去驻日本代表团顾问职务,潜心于日本历史的研究,并积极投身于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活动。1960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毅然将幼子送回国内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8月,回国定居。离日前,将长期保管的亚东协会东京分会会址大批房地产和现金,主动赠予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回国后,又将在海外收集的宫廷珍品,无偿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又将家乡祖传房产赠给当地中学,并捐赠人民币5万元,设立诸暨中学徐逸樵奖学金,以鼓励乡梓后学。晚年精心整理日本史稿。1989年9月30日卒于北京。


郑鹤声
郑鹤声(1901~1989),原名松表,号鹤皋,后改号萼荪,诸暨高湖人。幼年体弱多病,9岁始入私塾,12岁考入枫桥大东高等小学,半年后转入北乡公学,后以第一名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潜心攻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民国9年(1920)夏,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受学于历史学家柳诒徵、地理学家竺可桢。14年毕业后,在云南高等师范任教,并兼课于东陆大学。撰写26册之巨的《正史研究》和《正史汇目》、《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等。18年,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任编审,兼教育部水陆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委员,同时兼职于中央大学、中国政治学院,讲授中国近代史。24年,开始研究郑和,经十余年努力,出版《郑和》一书,2年后又出版《郑和遗事汇编》,奠定了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上的地位。32年,出版《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
生平研究范围涉及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文献学、海外关系与中西交通问题、中国文化问题、中国民族问题等方面,有专著20多部,论文160多篇,尤以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和中国史学史成就最大。


钱希均
钱希均(1905~1989),女,诸暨牌头王家宅人。毛泽东之弟毛泽民夫人。民国13年(1924),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怡和纱厂工会秘书兼夜校教员,同时在上海大学读夜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组织发动工人、市民、学生罢工、罢市、罢课,参加和领导“五卅”惨案周年纪念活动,为声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和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做了积极努力。15年起,在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工作,曾任秘密交通和发行科长。协助毛泽民创建并扩大中共在上海的秘密出版发行工作,建立出版发行网络,使中共主办的刊物《红旗》、《向导》、《共产主义A、B、C》、《中国青年》等更广泛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影响教育了一批进步青年投奔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武汉协助董必武、毛泽民做进步报刊发行工作,并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声势浩大的讨蒋示威。20年起,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合作社主任,《红色中华》发行科长,国家银行会计,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总支副书记。参加中央苏区第三、第四、第五次红军反“围剿”斗争,协助毛泽民办工厂,开钨矿,发展苏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红军供给。协助毛泽民创办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统一苏区货币。与康克清等筹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检察员、中央红军纵队运输大队指导员,不畏艰辛,开展救护工作,成为中央红军著名的30位女红军战士之一。25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期间,在陕北和新疆从事经济开发、财政金融和党的基层组织、妇女工作,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国民经济部秘书长及支部书记、新疆新兵营图书馆主任、延安工业合作社妇女部主任等职。曾与毛泽民、钱之光、危拱之等一起从上海多次秘密运送共产国际巨款到陕北,支援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的供给。34年,中共“七大”以后,申请去白区工作。到上海后,任中共上海浦东区委组织部长、虹口区委组织部长,领导申江九棉厂“二二”大罢工,为迎接上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调任国家轻工业部人事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食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从事轻工工作30余年。1982年,以副部级待遇离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任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撰写回忆录20余万字。1989年9月11日卒于北京。


马 青
马青(1908~1989),原名家声,化名陈伯平、蒋福林,绍兴孙端吴融小东坂人。父传松,以货郎为业。青14岁到上海,在银楼当学徒,后转至袜厂做工。30年代初,发动华联丝织厂工人罢工,取得胜利。组织上海针织工人互助会,当选为干事。民国26年(1937)7月,抗战军兴,到余姚宣传抗日救亡。同年10月,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27年8月毕业后,到余姚县抗日政工队工作,任第一区队长。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和县委委员,率领政工队员在庵东地区发动10万盐民反抗盐霸的斗争。28年12月,任中共宁绍特委委员。29年初,遭通缉,离开余姚。11月,任中共绍兴县工委书记,组建绍兴县皋北抗日自卫队,与日寇周旋。31年5月,到诸暨和县委书记朱学勉一起,组建八乡抗日自卫联队和“小三八”部队,与日伪军展开斗争。32年12月,任中共金萧地委委员,兼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33年1月,兼任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主任。34年2月,任中共诸暨中心县委书记。抗战胜利后,浙东主力部队北撤,奉命留下,坚持斗争,任中共金萧地区特派员。35年8月,成立会稽山抗暴游击队,重新开展武装斗争。36年1月,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成立,任副书记。7月,任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37年1月,任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主持浙东临委工作。38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建立,任司令员。2月,率领浙东主力部队解放天台县城、三门县城,使当时在奉化的蒋介石坐卧不安。4月,浙东行政公署成立,兼任浙东行政公署主任。在诸暨陈蔡领导部队开展整风运动,学习城市政策,为入城作准备。5月1日,在枫桥主持召开浙东各界庆祝南京解放暨“五一”群众大会,发表《告浙东父老兄弟书》。7日,率领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直属第三支队解放绍兴城。
绍兴解放后,先任中共金华地委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7月,任中共绍兴地委第一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致力于新政权的建设工作。1951年3月,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1953年7月,任粮食部加工局办公室主任。1957年3月,任加工局副局长。1958年9月,任江西省化工局副局长。1959年4月,任江西氨厂厂长。1960年4月,任江西省化工局副局长兼江西氨厂厂长。1962年4月,任江西省轻化工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1965年6月,任江西省经济委员会、江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12月离休,重视党史资料工作,撰写回忆文章。1989年4月,卒于江西南昌。


钱志道
钱志道(1910~1989),绍兴人。民国24年(1935)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留校任助教。27年到延安,主持创建边区兵工厂。35年,赴东北创建兵工企业,任东北兵工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副局长,二机部司长,一机部导弹局局长、部长助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3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不久,任科技大学副校长。1978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任副院长。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顾问,从事编辑中国兵工史直至逝世。
先后在军工部门工作25年。在延安,他领导的化学厂成为边区基本化学工业基地。民国33年(1944)和34年,两次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为他题词“热心创造”,为我国常规兵器和导弹生产,以及航空、电子、造船等国防工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60年代初,指导我国火箭发射药的研制。作为国防工业代表,4次随周恩来访问苏联,圆满完成156项工程中的军工项目的谈判任务。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期间,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贡献卓著。一生艰苦朴素,将节俭所余存款全部捐为奖学基金。

金 近
金近(1915~1989),原名余知温,上虞四埠乡前庄人。家境清贫,自幼参加农业劳动,仅在私塾念过4年书。12岁到上海谋生,边做学徒边读书。民国24年(1935),在上海《儿童日报》馆打杂,后当助理编辑。26年4月,在《小朋友》杂志发表第一篇童话《老鹰鹞的升沉》。抗战开始后,赴汉口编辑儿童读物。后任重庆儿童教养院教员,《时事新报》、《成都快报》编辑、记者,创作反映儿童苦难生活的纪实文学《抗战儿童日记》。33年,进英国新闻处当翻译,报导过不少反法西斯战争中欧洲战场的消息。年底,第一次用“金近”笔名,在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发表反映丫头生活的儿童小说。34年,出版第一部译著《巴士特传》。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文汇报》、《文萃》、《联合晚报》上发表杂文和讽刺小品。并用“王玫”笔名给中共办的刊物写稿。36年后,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加入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并担任儿童文学作者联谊会理事。
民国38年(1949)6月,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参与筹建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0年4月,在该厂参加中国共产党。1953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任儿童文学组副组长。1957年,深入浙江临安山区体验生活,并任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先后创作童话、小说、儿童剧凡30余种,其中《谢谢小花猫》、《小猫钓鱼》、《采蘑菇》等童话片,在国内外评奖中多次获奖。同年,又创作中篇小说《山村里的新事情》,出版了小说集《逃学》、散文集《迎接春天》、儿童诗集《中队的鼓手》、童话集《春姑娘和雪爷爷》等。1963年,调回北京,筹办《儿童文学》杂志。主持青年作者学习会,培养了一支儿童文学创作的骨干队伍。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批判,下放干校劳动,搁笔10余年。1977年4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童话《小杨树要接班》。1979年后,出版选集《春风吹来的童话》、童话诗《冬天的玫瑰》、中篇童话《大毛和小快腿》等。1980年被授予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奖荣誉奖。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顾问、《儿童文学》杂志顾问等职。一生为孩子们勤奋写作了近200万字,不少作品翻译成俄、英、日、朝等国文字。1985年,日本曳玛野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他的童话专集,并邀请访日讲学。1989年7月9日卒于北京。


毛汉礼
毛汉礼(1919~1989),诸暨枫桥梅岭毛家园人。先后在枫桥大东乡学堂、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金华中学高中部求学。民国32年(1943),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由校长竺可桢介绍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36年8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进修海洋物理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后,准备整装回国,遭到美国移民局无理阻挠。1954年夏,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严正揭露美国当局无理扣留我国留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阴谋,美方才解除对毛汉礼回国的禁令。离美之前,移民局声言要将其送往台湾,被断然拒绝。
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及所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1956年,参加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中海洋学规划的制订工作。1962年,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总指导。著有《海洋科学》及《黄海综合调查报告》、《中国海的温盐跃层》、《东海北部的一个冷涡》等论文40余篇。翻译海洋科学著作3种。1980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委员。


吴似鸿
吴似鸿(1907~1990),女,绍兴州山人。
出身贫寒。9岁入塾,11岁入小学,毕业后进绍兴女子师范,成绩优异。“五四”运动后,为新思想新文化所激荡,曾在《棠棣之花》中扮演刺客角色。民国15年(1926)冬,为绍兴女师自治会会长。17年,开始在《新女性》发表作品。不久,到上海加入田汉倡导成立的南国社,并创作《吉卜赛女日记》、《毛姑娘》等作品,受到文坛瞩目。18年冬,经田汉介绍,在上海与蒋光慈相识,并同居。22年,在蒋光慈、叶灵凤帮助下,其小说集《流浪少女日记》由现代书局出版。蒋光慈病死后,帮助沈兹九编辑《申报》副刊《妇女》,并继续卖文为生。其短篇小说《丁先生》,受到鲁迅、田汉等好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浙江省文联工作,后回绍兴州山。先后撰写《忆念达夫先生》、《萧红印象记》、《怀念南国社导师田汉》、《记许地山先生》等回忆文章。1984年,其长篇回忆录《浪迹文坛艺海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曾任乡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绍兴市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鲁迅研究学会会员等。


邵鸿书
邵鸿书(1910~1990),又名万青,别署高若虚,绍兴陶堰茅洋村人。中山大学商学院毕业。民国23年(1934)9月,赴日本留学,补习日语。翌年4月,进东京帝国大学农经系研究院深造。回国后,任广州勤大学经济系教授。29年,由金汤侯推荐,任绍兴稽山中学校长。30年4月17日绍兴沦陷,暑期后,迁校至武义。次年,校本部迁至景宁,仍在武义设立分部。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绍兴,修葺校舍,置办设备,擘划经营,煞费苦心。37年,陈仪主浙江省政后,奉派以华东贸易代表名义设办事处于日本东京。绍兴解放前夕回国。1950年3月至1952年6月,任国营泰生贸易公司(后改浙江省土产公司)研究员、计划科副科长。回绍兴后,先后在绍兴师范、绍兴第一中学等校任教。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纠正错案,后长期从事社会办学事业,协助有关部门先后创办绍兴市职工大学、越秀外国语学校、越新电视大学教育班等,并筹设奖学金。
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绍兴市委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顾问,并任绍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第一、二届常委。1989年春,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11月病卒。


陈 正
陈正(1915~1990),新昌西坑人。民国28年(1939)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任地质系助教,民国31年任武汉大学矿冶系讲师,次年留学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华东地质局、中央地质部地矿司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及成都地质学院兼职教授。平生致力于金石矿物及矿石学研究,在发现攀枝花钛铁晶石,寻找冶炼中除钛的正确途径方面,填补我国空白。其论文《视觉显微光度仪反射率网》、《双石英光仪度》等,获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著有《金属矿物颜色指数研究》、《矿石学》等。

徐诵明
徐诵明(1890~1991),字轼游,新昌城关忠信坊人。出身塾师之家。15岁即为浙江高等学堂预科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东渡日本求学,由章太炎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弃学归国,在上海参加徐锡骥组办的陆军卫生部,任革命军上尉连长。民国元年(1912),重返日本,入九州大学医学院。7年秋回国,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教授,创建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15年,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军医处卫生院长。17年8月,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21年,代理北平大学校长。抗战爆发后,先后任西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同济大学校长。35年,任沈阳医学院院长。38年,受聘于浙江医学院。
1950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处处长并任教于北京医学院,评为一级教授。1953年,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主持出版和重版中医典籍。1956年,任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主任,兼《中华医学》总编辑。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同年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1990年,以百岁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8月26日,卒于北京。有译著《病理学》、《论广岛原子弹爆炸及危害性》等。


陈养山
陈养山(1906~1991),上虞人。民国8年(1919),到汉口当店员。1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17年后,在上海从事中共中央的保卫工作。20年后,在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西安等地从事情报和统战工作。29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地方工作科长兼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央党校支部书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调查局局长、晋绥边区公安总局局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安市公安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南京市公安局局长兼检察署署长、华北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华北公安局局长、司法部副部长、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和顾问。是中共“七大”和“八大”代表、第四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91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金 城
金城(1906~1991),原名树栋,诸暨人。民国13年(1924),在共产党人宣侠父引导下,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在农民中宣传三民主义。14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5年,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诸暨组织农民协会,协助北伐军工作。16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诸暨县委委员、县委职工部长、组织部长、代理书记、青年团县委书记。率领穷苦农民进行“开仓分粮”、“二五减租”等斗争,进而组织农民武装,任浙东农民革命军第一大队政委,参与发动19年的诸暨暴动。失败后,到上海任中共沪西区委组织部长、区委书记,以大丰纱厂、德士古石油公司职工身份,从事工人运动。22年4月,在布置罢工时被捕,同年8月获释后,继续在上海、香港、广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25年,奉命参加李济深等人组织的民族革命同盟,任梧州区委会宣传部长,在上层爱国民主人士中进行统战工作,参加“两广事变”。
民国26年(1937),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留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此后十年中,任边区政府交际科长、处长,从事统战工作。因成绩突出,得到中共中央赞许,毛泽东曾写信表扬,被评为边区政府模范工作人员。38年,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长兼解放军军官教导团政委。次年,随中共中央到达河北平山西柏坡。此后一直在中央统战部工作,先后任交际处长、人事处长、副秘书长、副部长、顾问,并为第三、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著有《延安交际处回忆录》。


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原名钱秉穹,民国2年(1913)10月16日生于绍兴。父玄同,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其反帝反封建思想对三强影响很大,使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学习理工志愿。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6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2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30至31年,在法国里昂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32至37年,先后作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研究导师,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35年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他与夫人何泽慧、沙士戴勒、微聂隆合作研究,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他对铀核三分裂的解释和认识,为各国物理界所接受,丰富了人们对裂变现象的了解和认识。37年回国,进入华北解放区。38年9月在北平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国防部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任物理数学部主任,并兼近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特约顾问等。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总会副主席。第一、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60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杜布纳城参加了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十二成员国政府全权代表委员会会议。他参加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建立、规划、组织和发展工作,培养了大批原子能方面的人才,对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科学院的创立发展,做出了贡献。1985年,接受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陶端予
陶端予(1921~1992),女,绍兴陶堰人。早年就读于济南市立中学。民国26年(1937)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学兵队,后赴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学生联合会主席。30年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共中央五部委整风办公室干事。32年春,受党中央派遣到延安北郊乡创办杨家湾小学,探索了一条从农村实际和群众生产需要出发的办学道路。由于工作成绩显著,两次荣获“特等模范工作者”称号,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曾为此发表题为《走陶端予的道路》的社论。解放战争时期派往东北工作。38年7月以后,历任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科长、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等职。1952年12月调任中共鞍山市委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1956年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9年,下放重庆平板玻璃厂任副厂长。1962年,任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长期关押。1974年后,先后任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重庆市广播局局长、四川省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10月,调教育部,先后任普教二司和初等教育司司长。1985年,从国家教委离休后,仍担任许多社会职务。论著有《在摸索试验中前进的杨家湾小学》等。


俞大维
俞大维(1897~1993),绍兴人。曾国藩外曾孙。民国7年(1918)圣约翰大学毕业。1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德国柏林大学深造。是知名的弹道学专家。
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少将参事、参谋本部主任秘书、驻德大使馆商务专员。22年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34年任军政部次长。35年任交通部部长、美援运用委员会委员。35年前后在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翻译联络,是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参加与中国共产党的谈判。
到台湾后,1951年任“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驻美大使馆”顾问。1954年任“国防部”部长。1965年专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6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76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俞大维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1992年11月间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深信中国一定统一,认为某些人主张“一中一台”全然是幻想,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办不到的。他与蒋经国是儿女亲家。一生嗜书,藏书甚丰。喜欢京剧,1993年2月皈依佛门,法名“净维”。1993年7月8日卒于台北。台湾出版有《俞大维传》。


周砥卿
周砥卿(1901~1993),别署寄庵,晚号大聋,绍兴前梅人。幼承家学,少喜涂抹,民国12年(1923)上海美专毕业后,先后在苏、沪、浙、鲁、闽等处供职于金融界和教育界。艺术方面,先致力于花鸟、山水,兼攻篆刻,尤喜画红梅、苍松。寒香铁骨,气势凌云,作品曾为南京艺术学院和浙江文史馆、浙江图书馆所收藏。治印从浙派入手,融浙派、皖派于一炉。中年以后刻刀奏石速度极快,作品苍劲、浑厚,古气盎然。尤爱封泥,所用印泥,均出手制。又能自制画笔,挥洒自如,得心应手。60年代初从绍兴城郊瓦窑头小学退休,从此创作益勤,绍兴市文联曾为其印行《周砥卿花卉册》,浙江省文化局也曾为其出《鲁迅著作书名印》。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兰亭书会理事。


俞大绂
俞大绂(1901~1993),绍兴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7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深造,21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和名誉校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被选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微生物学》、《中国农作物之病害问题》、《大麦条纹病之研究》、《我国水果的防腐问题》等。其著述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为中国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代代莘莘学子,受到国家的嘉奖。1993年5月15日卒于北京。


徐季良
徐季良(1901~1993),绍兴樊江后堡人。早年肄业于浙江大学,旋投身于工商业。民国24年(1935),在广州创办大华铁工厂,稍后在上海创建强华实业公司。抗战爆发后,事业为战祸所毁。34年后在香港重建大华事业集团,并被推为苏浙旅港同乡会会长,后任名誉会长至去世。1953年创办苏浙小学,首创以国语授课。1958年创办苏浙公学,1978年创办沙田苏浙公学,1982年创办葵涌苏浙公学,并兴办慈德诊疗院以及设备完善的屯门安老院。曾任香港政府建设顾问、咨询委员、国际狮子会香港分会303区创办人及首届会长、中华厂商联合会名誉会长等职。1983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授予其名誉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6月卒于香港。


莫金水
莫金水(1925~1994),绍兴柯桥永进村人。幼年成为孤儿,青少年时代靠为富户当长工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民兵班长,村治保主任,乡治保委员,低级社、高级社财务主任,监察主任。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寺一大队党支部委员,寺基大队、永进村党支部书记,阮社乡党委委员。曾7次深入后进生产队,带头艰苦创业,改变了永进村的落后面貌。为提高粮食产量,金水领导村民因地制宜,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总结出“低田改高田,横田改直田,小田改大田”的经验,为探索作物上的“施肥定位试验”,花5年时间在15季作物上进行定向定位定时定肥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出最佳施肥方案,受到浙江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
1978年,莫领导的永进村创晚稻亩产812斤记录。1979年创春粮亩产609斤记录。“永进高产经验”不仅在全省推广,而且在南方13省市召开的会议上得到肯定。
莫金水任党支部书记30多年,廉洁奉公,培养出20多名农村干部。莫本人先后13次被县委授予县级优秀党员称号、6次被评为县级先进生产者。1979年12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孙越崎
孙越崎(1893~1995),原名毓麟,绍兴县平水镇同康村人。祖父为农民,因林地纠纷打输官司,下决心要儿孙读书。父孙燕堂为村里唯一的秀才,后去黑龙江省省长公署当科员,不久被任命为呼玛县县长,随即辞官与人合伙开办金矿。毓麟4岁丧母,倚祖母长大。在私塾读完四书五经。16岁考入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因勤奋攻读,成绩后来居上,教师对其的评语是:“才大气大,文亦足以之,孙郎的是不凡,孙郎其勉之。”毕业后曾在小学义务任教一年。民国2年(1913),入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学习,为邵力子学生。4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举国忧愤,毓麟痛感国运衰微,立志要使苦难深重的国家越过漫长而崎岖的道路,遂改名“越崎”。
民国5年,复旦公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文科,旋遵父命改读矿冶科。“五四”运动爆发后,以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的身份,积极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与直隶省省长曹锐当面交锋,被学校开除学籍。经蔡元培帮助进入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学习。民国10年毕业后因病回绍兴休养2年。13年初到吉林省创办北满最大的穆棱煤矿,任矿务工程师6年,掌握了从勘探、建井到产煤的全部生产和管理过程。18年秋赴美国留学,先后入斯坦福大学采矿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广泛考察美、英、法、德4国的采矿业。21年回国后,不愿定居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哈尔滨,应翁文灏之邀,先后任国民政府南京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陕西油矿勘探处处长。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采石油的中国人。民国23年,去河南焦作担任濒临绝境的中福煤矿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企业迅速扭亏为盈。因治矿有方,被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专文介绍。
抗日战争爆发后,动员中福职工,经过几千里行程,把中福公司的全部设备运到重庆,成立由天府、嘉阳、威远、石燕煤矿组成的四矿联合总公司,由孙任总经理,供应四川省一半以上的用煤。
民国30年,兼任甘肃玉门油矿局总经理。油矿总局设于重庆,矿场距重庆2500公里,孙越崎每年夏秋期间在矿场督促油矿生产建设,其产量几乎占后方石油生产的全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孙被誉为“煤油大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
抗战胜利后,被经济部任命为特派员,接收东北重工业和敌伪资产。民国35年后,历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37年10月,以资源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召集所属各重要厂矿企业负责人秘密开会,动员部属坚守岗位,保护好财产档案,弃暗投明,迎接解放。与会者除一人去台湾外,所辖121个总公司,近千个大中型企业,32000余名科技、管理人员,六七十万工人和全部财产,均完整地移交给人民政权,为解放后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49年5月辞职去香港。同年11月14日,策动资源委员会驻港国外贸易事务所起义,受到毛泽东主席复电嘉勉。孙越崎因此被蒋介石下令通缉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险遭杀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孙越崎从香港回到北京,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煤炭部顾问、民革河北省主委、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监察委员会主席、民革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为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隔离审查1年半,监督劳动3年。1973年恢复自由后漫游全国各地。1983年后化数年时间考察长江三峡工程,写出长达5万字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三峡工程问题》的文章,在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作书面发言。在此期间,还两赴香港,为和平统一祖国作宣传与联络工作。
1995年12月9日病逝北京,终年103岁。遗嘱要求丧事从简,捐献能用器官作医用。


冯 契
冯契(1915~1995),曾用名冯宝麟,诸暨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母亲典衣送其上学。在杭州读完中学。民国24年(1935)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共领导的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八路军一二○师,转战山西、河北等地。后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27年回昆明西南联大复学。30至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研究哲学,随后在云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50年代起一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政教系主任、哲学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上海市高教联、上海市教育工会宣传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第3至6届政协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出版有《怎样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智慧的探索》等论著,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史纲要》、《中国近代哲学史》、《哲学大辞典》,以及“时代与思潮”丛刊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被哲学界称为“完整地勾划从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两千多年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第一人。”其哲学思想自成体系,最能代表其哲学创作精华的巨著《智慧说三篇》虽不及正式出版,但许多深邃独创的见解已广为流传,主张“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强调哲学家必须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心灵的自由”。
1995年3月1日突然病发,不治而故。


马蹄疾
马蹄疾(1936~1996),原名陈宗棠,曾用笔名甄索、奚纯、薛岚、齐君、馀蜀人、馀越人、蔡而楚、顾蒙山。绍兴县鉴湖乡清水闸村人。14岁时随父母迁居绍兴城内。父为职员,母为名门闺秀。陈宗棠1951年从绍兴龙山小学毕业后因病辍学,在家自修文学8年,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随母迁居温州,同年,在《温州日报》上发表第一首诗歌《拍蝇能手》。12月起与浙江师范学院教授夏承焘通信,并在夏的指导下,开始研究明清文学。翌年进温州鹿城机械厂当制锁工人。1959年,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自荐要求调到中科院工作。经郭沫若推荐于1960年6月调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所资料室工作。1961年9月14日在《文汇报》发表第一篇文学研究文章《三槐堂刊本〈水浒传〉》。同年下放到鞍山电台当记者,1962年调鞍山市图书馆工作。1962至1965年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利用外出采购图书和探亲假的机会,跑遍全国各大图书馆和一些学者名流的藏书室,收集到大量资料,完成35万字的《水浒书录》和35万字的《水浒资料汇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冲击,以“资产阶级杂家”、“黑笔杆”等罪名被隔离审查和下放干校监督劳动。70万字的《水浒》研究书稿,幸由身为工人的妻子薛贵岚转移他处,才免遭焚毁。1970年被分配到鞍山红钢水泥厂当磨机工。在9平方米居室三代同堂、每月工资30多元的条件下,用自己的双手,拣废砖块砌成2平方米的小屋,不分冬夏在里面坚持业余写作和研究工作。为查清鲁迅书信的来龙去脉,自费邮发1000多封信给全国各地的30多家图书馆,查了上千种书,抄录上万张卡片,终于写成60万字的《鲁迅书信系年考》和12万字的《读鲁迅书信札记》。
1972年8月,马蹄疾被分配到鞍山市群众艺术馆任调研员。下乡期间,利用晚上时间,躲在土屋子里开“夜车”,完成《水浒资料汇编》的校订工作,并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78年经胡乔木推荐被借调至北京《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参加《鲁迅全集》(1981年版)书信部分的编辑注释工作。1980年调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重点课题《鲁迅大辞典》的编纂,任执行编委,为人名分册和书刊分册的主要撰稿人。从1978至1995年,共出版专著12本,专题辑录5本。主要有:《鲁迅讲演考》、《鲁迅与浙江作家》、《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下册)、《鲁迅和新兴木刻运动》、《水浒书录》、《胡风传》、《文坛艺苑轶话》、《鲁迅:我可以爱》及《水浒资料汇编》、《鲁迅书信集拾遗》、《李辉英研究资料》等,并先后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札记、散文,总计各种著述达500万字以上。
马蹄疾撰写的《胡风传》成为国内外第一本胡风的传记,出版后被一抢而空。香港报纸评论该书“以中国传统的史家笔法,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忠于史实,独具史识”,读后“感发人心,催人泪下”,尤其难得的是作者能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失,不为贤者讳过,不为亲者讳疾。
马蹄疾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理事、中国巴人研究会理事、施耐庵研究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辽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九三学社沈阳市参政议政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曾荣获“辽宁职工自学成才奖”。
1996年1月1日因积劳成疾病逝沈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5452.html

更多阅读

三国群英传7秘籍大全 三国群英传7武将技秘籍

三国群英传7秘籍大全——简介在进入的界面,输入cheatmodeopen按下enter键,在屏幕的中间出现一个黑色的条框,进入选择时期画面时,再次输入useeventnation按enter就可以扮演刘邦和项羽了(霸王在临隐藏关)!进入游戏后按右面的ctrl键呼出密

三国群英传7十大神兵聚宝洞府比武大会蓬莱百货 聚宝洞府

1,万胜丈八矛用UJ卡买到丈八蛇矛(或者打高级怪物掉),然后在移动商店买到锻造书锻造.2,黄帝剑 移动商店60000.高级怪物也掉3,苍天帝剑 移动商店40000.高级怪物也掉.4,神鬼方天戟打高级怪物或者UJ卡或者比武得到方天画戟,攻破麒麟塔后,过几

新三国群英传之关羽 三国群英传7关羽编号

关羽之死让人见识了什么叫做英雄末路。关羽的失败由一系列因素所组成,每种因素都有多种选择,然而可叹的是,关羽全部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好比一张几十道选择题的考卷,关羽竟然全部答错,这么小的几率,偏偏就让他撞上。大概是汉朝气数已尽了

转载 绍兴市志-人物传1 绍兴市志pdf

绍兴人物(1)来源:绍兴市志 禹禹,又称大禹、夏禹、伯禹等,据传姓姒氏,号曰文命。我国古籍如《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都记及禹的传说。《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

声明:《转载 绍兴市志-人物传7 三国群英传7隐藏人物》为网友永恒总成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