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朝有手机
丁启阵
浏览一种文史杂志,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唐宋时期人们日常交往的主要媒介,写诗就像今天人们有事没事都要发短信联系一样普遍频繁。
这个比喻有点意思。顺着这个比喻,我来一下历史假设:如果唐朝有手机这种东西,人们有事没事都可以发短信联系一下,情况会怎么样呢?
显然,至少会出现如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朋友之间唱和诗歌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唐朝人太喜欢写诗,好朋友出门远行,爱人、亲友跟自己分处两地,往往以诗歌代替书信,托人(包括驿使,相当于今天邮差)递送。诗人两下里调情,却苦煞了驿站小吏和马匹。
白居易、元稹两人结交之后,顿成挚友,用今天的话说,好得跟一个人似的。白居易在元稹死后所写的祭文里有这样两句:“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实际上,元、白唱和诗歌不止这个数,有一千多首。这些唱和诗歌,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驿站递送的。他们递送的方法挺别致:把写好的诗装进竹筒,称为“诗筒”,然后交付驿站 。白居易有多首诗歌提到这种诗筒,例如:
拣得琅玕截作筒,缄题章句写心胸(《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
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往递诗筒(《酔封诗筒寄微之》)
忙多对酒盍,兴少阅诗筒(《秋寄微之十二韵》)
元稹白居易以竹筒传递唱和诗歌,在当时即已传为佳话。诗筒通过驿站传递,毕竟有所不便,比起今天用手机发送短信来,麻烦得多,速度慢得多,也费钱得多。可以想象,如果元稹、白居易有手机,他们的唱和诗歌一定会写得更快,更频繁,因而数量更多。
另一种情况是,离思、相思之情没有那么悲苦。唐朝有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表现离别和两地相思的诗歌作品。例如: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所有这些诗歌,无论是诗人对家人存亡安危的惦记、与远行朋友的深情话别、对挚友生死的魂牵梦萦,还是闺中妇人对自己军人丈夫的牵挂,情之所以感人,都跟那个时代通讯交通的阻隔不方便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那个时代有了手机,人们可以有事没事都发短信联系一下,对方的情况能够随时掌握,了如指掌,就很难有这样浓得化不开的感情。纵使烽火连三月,家书也难抵万金。
两种情况,一喜一忧,亦喜亦忧。相比较而言,我以为,忧大于喜。
幸好,唐朝还没有发明手机。
2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