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笔如人人如笔气节犹椽椽似线--访中国鲁笔传承人朱长春_窦洪涛 有气节的人物

鲁笔如人人如笔气节犹椽椽似线

——中国孝心网总编辑窦洪涛

中国孝心网总编辑窦洪涛先生与朱长春先生正在鉴赏鲁笔

编者按:2012年12月5日,中国孝心网一行人来到了鲁笔制作大师朱长春老先生家里,一起领略了鲁笔制作这项流传数千年的古老工艺。在这次奇异之旅的途中,我们领略到了蕴含在鲁笔笔端、流淌在齐鲁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洪流,更加冲击我们心灵的是朱老先生精湛的造笔技艺以及在采访过程中朱老所表现出的正直忘我的品格和精益求精的人生追求。

我们在为古老工艺而惊叹、为朱老品格所折服的同时,也在为古老工艺所面临的困境而担忧,现代人心劲的浮躁联手现代工艺对鲁笔传承发起了强烈的冲击。虽然我们拥有朱老这样的制笔巨擘撑起了鲁笔传承的蓝天,但是,拯救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的责任,需要所有的炎黄子孙共同承担!

正是怀着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觉与责任,中国孝心网总编辑与鲁笔传承人朱长春先生展开了这次对话……

——中国孝心网王志新

毛笔,出生于鲁国,乳名“写管”,从 出生起,就是中国文化最卓越的代表,最优美的音乐,最绰约的舞蹈。挺拔的笔身代表着宁折不弯的高贵气节,中通的笔腔象征着谦虚好学,饱蘸翰墨的笔尖代表着内敛的才华,书写的文字承载着数千年民族文化的灵魂……

华夏文明如笔墨线条一般,是由清逸洒脱而又不失厚重的毛笔勾勒而出。中华文明的线性脉络,就是中国古老文字变迁的轨迹,由一支支形态各异的毛笔串联而成。

而在当今中国大地上能够造出真正的中国毛笔的人已属凤毛麟角,倘再加上制笔人的情操与情怀,朱长春,已属绝无仅有。正可谓鲁笔如人人如笔,气节如椽椽似线。鲁笔大师朱长春先生正是中国鲁笔的巨擘,他造的如椽大笔,在中国书法的蓝天上,画了一道绝美的弧线。

在2013年元旦前夕,我们敲开了这一扇穿越时空隧道的文化之门……

鲁笔如人人如笔

披着单薄的云彩,踏着憔悴的寒风,我们驱车来到制笔大师朱长春先生所在的小区。拾级而上,在一栋楼的最顶层,我们见到了这位让人仰慕的制笔大师。

老人外罩一件深色开领毛衫,颈部露出的浅蓝色衬衫的挺拔的领子衬着老人笔挺的寸发,一个挺拔的身影如一支拔地而起的鲁笔,站立在了我们的面前。

寒暄过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参观了朱老的“造笔作坊”。阳光隔窗斜照,铺展过椅子,洒向地面,强烈的阳光照得悬挂在笔架上的毛笔的笔锋呈现出亮棕色。

在我们的要求下,朱老当场为我们演示了鲁笔特有的工艺——修笔。信手拈来,可见技艺之娴熟!

但是,朱老显然对自己的作品很不满意,他说,“毕竟,工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朱老对自己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而接下来的话却让我对朱老的态度由佩服转变成虔诚的尊重。

“如果我每天做十支笔,其中有一支不合格,那么,我做坏毛笔的概率是10%。但是,如果这支笔到了使用者手里却成了100%!”

简单的话,振聋发聩,反映出的是朱老正直忘我的品格和精益求精的人生追求!

鲁笔如人人如笔,一支鲁笔顶天立地,正气浩然,儒雅翩翩,尽显谦谦大家风范!


工作中的朱老

鲁风吹绽笔生花

朱老慈祥的双眼、和蔼的笑容驱散了来路上躲在我们衣角的余寒,朱老向我们讲述鲁笔的历史时,眼中更是迸发出明亮的光彩。

齐鲁大地,钟灵毓秀,汇聚中华文化之精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空前繁荣,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制笔业的发展。鲁笔,就在这个时期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之上。

朱老告诉我们,毛笔的出现依赖于文字的书写,而文字的书写要求文字的确定和统一。孔子周游列国,与中国文字的规范和统一有莫大的关系,而鲁笔正是自孔子传承而来。

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被尊为千古圣人,其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齐鲁大地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之一,鲁笔,也因此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其实,秦灭六国,统一文字,蒙恬只是作为“主编”,统一了这种书写工具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已经很兴盛,元、明时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清朝时,制笔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趋势。

鲁笔博采众长,经过历史的淘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传承到朱老手中,已经有2600的历史。可以说,一支鲁笔记录了社会变迁,见证了沧海桑田,笔韵墨香更是挥洒两千多年而不衰,鲁地上的孔府遗风尽蕴笔端。

义无反顾的选择

朱长春,1942年出生,是鲁笔的传承人。

朱老先生的技艺经过成千上百次的打磨,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淬炼,已经炉火纯青。可以说,朱老先生是一部活着的现代鲁笔变迁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书法课程几乎完全被取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叶,这时候是毛笔的衰落时期,好多制笔工人都回家了,全国坚守在制笔阵线上的人寥若晨星。朱老先生却在此时回到老家广饶,为了生活开始学习做毛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文革促成了毛笔的发展,朱老先生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上世纪七十年代,广饶的毛笔生产队发展到30多人,毛笔的年产量高达十几万支。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展与深入,朱老先生来到淄博的中心——淄川——做笔。淄博坐落在齐鲁大地古齐国都城的现址附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段时期,朱老在柳泉制笔厂制作陶瓷用笔,全场只有六七人,年产量五万到六万支,但生产的都是高档笔。

在柳泉毛笔厂工作八年之后,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朱老平静的生活。

朱老因为毛笔做得好,声名远扬,引来了各方“争抢”,中国书协和山东书协同时向朱老发出了邀请。机缘巧合,朱老先生最终选择了济南。

1994年8月,山东省书协建立毛笔研制中心,朱老当上了研制中心制笔厂厂长。这个时期,毛笔厂年产毛笔2000多套,即一万多只毛笔。这些毛笔发放给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使用。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张业法主编的《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对朱老有极高的评价:“制笔师傅朱长春先生制作的毛笔,货真价实,在国内外书坛畅销,深受书画界人士的好评。”

之后,书协改革,朱老主动提出了离开的要求,以家为根据地,坚守传统古法鲁笔至今。

品质卓绝的鲁笔工艺

一支“写管”的产生,就是一首绝妙的音乐,一支绰约的舞蹈。

鲁笔的制作流程分为两个主要工艺——水盆工艺和修笔工艺。水盆工艺,是指从选材到制成笔头的过程;修笔工艺,是指对笔头的修理,修笔工艺蕴含了鲁笔制作的精华,是鲁笔制作最重要的步骤和最大的特色。

修笔对笔的好用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鲁笔的制作对修笔工艺的要求极为严格。修笔又分为两个步骤,封尖和择笔。修笔工艺又有五个要求,即顶锋齐,二锋亮,碰尖择,圆尖,圆脖。

在传统古法中,修笔工艺的用时及工资均是水盆工艺的1.5倍。可惜,现在的制笔因用尼龙丝居多,几乎完全省略了这道最核心、最见笔品和制笔人人品的修笔工艺。

顶锋齐,是指笔毫尖端要在同一条直线上。二锋亮,是指将笔毫部分没有任何杂毛,正对阳光时是透明发亮的。碰尖择,是指把弯毛去掉;碰尖择是鲁笔制造工艺所独有的工艺,也是保证笔的品质卓绝的最核心的工艺,蝇头小楷,在全国唯有鲁笔能达到它的要求,靠的就是碰尖择。圆尖、圆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修剪让笔头的尖端和颈部圆润、线条流畅。



优美的笔锋

困难中的坚守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短板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来。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现代人对“快餐”文化情有独钟,而那些真正陶冶人的性情却需要下苦功夫的文化随之少人问津。书法已经淡出人们的主流视线,而依载其上的毛笔制造业更是岌岌可危。

而古老的制笔工艺不仅因为人们的浮躁而饱受冷落,更是经受着急功近利的现代工艺的残酷倾轧。

为了盈利最大化,传统的东西在现代工艺中退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淘汰的工艺盛行。如今,人造毛每500g只有100元,而黄狼尾价格是每500g两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修笔工艺被取消,机械制笔大行其道;人造毛取代了天然毛,尼龙丝、塑料丝做的劣质毛笔穿上华丽的包装,身价飙升;能写蝇头小楷的毛笔几乎绝迹……

以前,一套毛笔200~300元,当时的人均工资不到200元。物价上涨的今天,一套毛笔300~400,而现在人均工资2000~3000元!

从这两组数字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物价的浮动是剧烈的,而笔价的变化则显得很微弱。

物美价廉、童叟无欺,在原材料价格飞涨的今天,朱老不为所动,鲁笔依然稳重如山!甚至对于一些老朋友,鲁笔的价格从未改变。

正是这种坚守,使朱老做笔工艺日益精湛,使鲁笔深受书法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协以及各地区书协主席、理事都曾用过,甚至许多大家非朱老做的笔不用、因为笔与朱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沈鹏、刘炳森、邹振亚、李太河、李铎、刘艺、欧阳中石……都曾对朱老的毛笔赞不绝口,欧阳中石先生还曾题字:“澄怀之精在于剔裹得宜。”

朱老还告诉我们,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山东书法家协会与台湾、日本、韩国的书法协会都有友好交流。在这些交流活动中,朱老制作的鲁笔作为礼品,赠给各方友人,更因鲁笔品质的超绝,引来国内外各方争相抢购……

家是最坚实的后盾

朱老的小儿子朱学顺,继承了朱老的衣钵,17岁跟随朱老,制作鲁笔25年,至今已经尽得朱老真传。

当被问及儿子的学业如何时,朱老自豪地说,自己的儿子不惧任何人的挑战!朱老太太的话则更直观地表明了对儿子的肯定,“家里的活(制作毛笔)几乎全是他干的!”

我们问朱老的儿子为什么会选择制作鲁笔的时候,他回答:“父亲年纪大了,帮父亲的忙。”

一句简单的回答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格,这才是至真的孝、至圣的情!一切为了父亲,无怨无悔!

在为之感动的同时,也许,我们明白了坚守的含义。朱老坚守古老的鲁笔直到头发花白,朱老的儿子坚守这个家庭,义无反顾。忽然觉得,向这样一对早已用行动证明坚守的含义的父子,提问“你们会坚守这门古老的手艺吗”,显得有些可笑。

百善孝为先,由孝而及百善,而后可以为君子,君子之风不就是鲁地的文化、鲁笔的神吗?

文化的自信与良知

家庭是朱老坚强的后盾,那么,是什么给予朱老前进的动力,让其在书写工具改革、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矢志不渝地坚持?

近朱者赤,朱老告诉我们:他接触的不是商业,而是书法家;古人的字要用古人的工具来书写,鲁笔必须严格按照古法来制作。

朱老之所坚持制作鲁笔,原因之一便是与他交往的文化大家给他的启示——好笔才能写出好字。正是这种肯定让朱老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鲁笔的制作是2600年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鲁笔是许多文化大家写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左膀右臂!这正是朱老坚守的意义所在!这正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而这自信背后的则是一个人最本真的良知!

他说:“没有纯狼毫,便一定没有《兰亭序》的丰满、圆润、流畅、引万人敬仰的绝美的线条,而尼龙丝书写的刚硬很难表现出书法刚柔相济的美感。符合书写要求和个人特点的好笔的稀缺,是难以造就伟大书法家的根本原因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利器,何以成大器,得大道!”

朱老一语中的,道破天机,这才是一个制笔大师墨守的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良知所在。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对中国艺术虔敬的人,只有真正洞穿了时空,摸到了文化的根源,才会有这种自信!

对希望的信仰、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为朱老提供不竭动力的另一个源泉。

在采访的过程中,朱老明确提到了鲁笔未来的发展趋势:古老的传承都有一个回归的过程。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鲁笔的经久不衰有其必然的原因,先不说其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底蕴,单说它的工艺流程和优质原材料造就的高品质,就已经让它立于不败之地,好的东西总能经受住人们的挑选和时间的考验。

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阵痛消失,现代人心境沉淀下来之后,传统的文化会重回人们的视野。到时候,看到传承数千年的文化遗产因为我们的漠视而差点一去不返,而那些默默守护的人却将这些文化遗产保存了下来,我们有的将不仅是庆幸,更多的是深深的敬佩和浓浓的感激!

这就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的良知!

一生做好一件事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文字的出现使我们得以记录历史斑驳的面貌、窥见中华数千年灿烂文明的风采,而毛笔的产生,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艺术革命!

华夏文明如笔墨线条一般,是由清逸洒脱而又不失厚重的毛笔勾勒而出。中华文明的线性脉络,就是中国古老文字变迁的轨迹,由一支支形态各异的毛笔串联而成。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对毛笔的要求极高,而鲁笔,正是其经过大量的实践之后,确立的毛笔的最终形状。

承载了中华上古文化之精华(儒学精华)的鲁笔,跌宕了中国整个封建主义社会,书写中华文明至今。鲁笔,已经成文一种文化的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寄托。而制作鲁笔的古老工艺也成为了华夏民族甚至全世界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依赖于人类活动的介入而存在,载体的存在和延续是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而鲁笔正是这样一种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鲁笔的传承正经受着时代潮流冲击,传承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艰难跋涉的考验。

除此之外,我国文化遗产工作者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较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更是新近才开始,这使得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风险,抢救和保护鲁笔传承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有些事,我们相信了,自然就成功了,不管有多难;有些事情,我们不相信,即使再容易,也无法达成。人性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困难中的坚守,而一生做好一件事、为一件事坚守一生,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

我们需要像朱老先生这样为鲁笔坚守一生,为达到书法家表现文字灵动的灵魂而求索不息的艺术家。但是,拯救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的责任,需要所有的炎黄子孙共同承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7423.html

更多阅读

单雄信,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有气节的人物

单雄信: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飞将”之死与“好人淘汰”定律单雄信(581-621)姓单名通字雄信号“飞将”,家住山西潞州(长治)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赤发灵官,祖籍曹州单父(单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

七龙珠burstlimit通关下 ,人造人与沙鲁篇 人造人沙鲁

人造人篇具有非常科幻的故事,从未来赶到现在的帅气特兰克斯成了很关键的人物,阻止沙鲁与人造人的合体更是紧张刺激,而在故事最后,悟饭的突破超级赛亚人的爆发,与悟空的合体超必杀更是具有十足的火爆性,这个篇章,实属具有最佳的画面描绘性与

声明:《鲁笔如人人如笔气节犹椽椽似线--访中国鲁笔传承人朱长春_窦洪涛 有气节的人物》为网友久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