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发展演变史 中国汉字演变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物化回归是汉字的认知过程,物化是汉字的发生过程。汉字中物化的过程中,选取和制作怎样的物象,伴随的是形式思维。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然后是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形体,还有两个辅助字形,草书和行书。

1、甲骨文





最早的商代甲骨文,时间在商迁都安阳之前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是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这些文字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其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汉字发展演变史 中国汉字演变史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

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常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

器物上的文字,多刻或铸在器物的外面,但也不乏铸于器物内壁者,甚至还有的刻或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子、足、颈之上。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刻或铸在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记载战争、盟约、条例、典礼、赏赐、任命等政治事件,早期的金文则多刻有卜名、谥号、氏族名、器物名。现存载文最长的“毛公鼎”全文五百字,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


大孟鼎

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目的在于铸在鼎上,传之长久。如,公元前八九世纪的“散氏盘”,载有关于当时二诸侯采邑疆界的条款。


钟鼎彝器等青铜器皿上的这种文字往往铸多于刻,从工艺技术角度讲,铸要比刻复杂,难度也大得多。就其制作工艺论之,铸需先制范,而范不仅需要刻,而且刻的是反体字。铸造出来的文字的质量,取决于刻范的好坏。

只有范刻得好,范上文字笔画的深浅适度、体式规范,铸出来的文字才能达到预想效果。显然,雕刻深度适宜的反体字,要比雕刻正体字对技术要求严格得多。

因此,金文的出现,是手工雕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据此,可以把金文看成是手工雕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大篆
  

在我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着有《大篆》十五篇。而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

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着名。



大篆做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它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当时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其笔划和结构,使之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秦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它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



李斯的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另有一说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秦代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

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一横一捺都拖着刻刀一样的长长的尾巴的隶字。其实这只是隶字中的一种。波磔并不是隶书唯一的特征。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有着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种类也多有不同。一般说来,普通称作隶书的,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

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遒美、成熟,为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了。

隶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公元三世纪初期),又出现了“真书”。真书又名“正书”、“今隶”(以区别于汉隶),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这个时期的隶书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楷书,

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

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自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



钟繇的“贺克捷表

米芾小楷千字文局部

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波磔势少,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7;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8、草书
  

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一般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形成于东汉初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但字字独立,辨认容易。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狂草产生于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张旭之“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


张旭草书;笔法卷


赵佶草书;千字文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其次出现的是钟鼎文,然后才是篆书、隶书、楷书等等。很久以来,认为中国的文字经历了一个从刻画到书写的漫长历程,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

然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字,从其形成开始就应是一种书写的文字,其载体就是竹简与锦帛。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甲骨文和钟鼎文只是因为其质地的不朽而能幸存于世,同时期的竹简与锦帛就没有那么幸运。


汉帛黄帝书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

甲骨书法,其刀法灵秀,变幻莫测而奇趣丛生,其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在作者的主观审美趣味上,已经具有强烈和完善“书法意识”。

而且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盛赞甲骨书法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金文当推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西周晚期随着诸侯割据状况的越演越烈,地域特色越来越成为主导的趋向。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地区差异越来越突出。

王国维先生将它划分为西土和东土两大系,西土系即秦国文字,东土系即六国古文。陈梦家则整理为五个系统:

东土系:齐、鲁、邾、莒、杞、铸、薛、滕;  
  西土系:秦、晋、虞、虢;  
  南土系:吴、越、徐、楚;  
  北土系:燕、魏;  
  中土系:宋、卫、陈、蔡、郑。

我们综合这两家的学说,可以归纳为三个系统,即:东土系、西土系和南土系。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

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

所以分别介绍之。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于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

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反而却成为汉字的正统(即使不考虑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的事实,也可以认为,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

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大别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战国,六国系乃指战国时的东方各国)一般文字学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

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

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

金文为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

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不断出现专家,如吴大_《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等,皆有创见,突过前人。

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

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牍是与简策同时使用的记载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制成,所以称为“木牍”。它和竹简不同的是,竹简的一片虽只写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绳子系联起来,可容纳较长的文章,而木牍则是以一片为单位,在一片牍上记载较少的文字。

敦隍;悬竹汉简


木牍的一片也称为“方”,一般较长的文章用策来书写,而较短的文章则书写于牍上。木牍的长度一般为一尺左右,所以也称为“尺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768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16中国人口迁移数据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现代更是如此。纵观近现代的发展,每个时期都与人口的迁移密不可分。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个自然类型地区之间的具有

美国航空保安法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航空保安

美国航空保安法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方瑞丰刁伟民摘要:本文回顾了9.11事件之前的美国航空保安情况,分析了9.11事件当中暴露出来的情报分析、旅客审查、安检工作、机上保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美国航空保安系统未能有效防止9.11

汉字发展演变史 中国汉字演变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物化回归是汉字的认知过程,物化是汉字的发生过程。汉字中物

女装行业发展趋势 2010中国品牌女装发展趋势

  欧美品牌女装市场至今大约有百年历史,日本品牌女装市场也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起步的,而中国女装品牌经营之路则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刚刚开始。所谓"后来者居上",中国品牌女装市场正如中国经济一样,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

并购基金发展趋势 史玉柱高调并购网络社区 社区化成趋势

6月9日消息,近日,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史玉柱宣称,2008年巨人网络将投入大量资金来并购网络社区。这一消息的宣布,一方面可以看出史玉柱在未来游戏行业的野心,社区+网页游戏模式将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另一方面,并购社区的举动再次将人们的

声明:《汉字发展演变史 中国汉字演变史》为网友云雾渐消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