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高考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文章的表现手法,虽说有一百多种,但并不要求中学阶段全部掌握。这里仅就中学阶段应该重点掌握的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加以说明。

解答表现手法类的题目,首先必须将相关术语(表现手法的概念)理解并熟记,其次应该揣摩题目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分而述之。

一【命题角度】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以便达到强调目的的一种表现手法。

【名题精选】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第17题:
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答题思路】第一步,请注意审题。题目中“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一语已经说明了对比手法在本文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作用”已经不是要求回答的内容了;那么什么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呢?请注意“多处”这个词语:“多处”,哪几处?这才是应该分析的内容。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点击原文。从“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这个关键语着眼考虑,看看原文的表述:古代怎么样,现在起了哪些变化,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答: 文章有两处使用了对比手法。
a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b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类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倭雷依太太是个节俭的妇人。她是知道一个铜子儿的价值的,并且为了累积零钱她有着一肚子的严格原则。她的女佣人从那些经手采买的食品上面刮点儿油水无疑地要费着大事;她丈夫倭雷依先生也要费尽极端的困难,才能在皮夹子里留点儿零花钱。然而他们家境却是很宽裕的,并且没有儿女。不过倭雷依太太看见那些白的小银元一个一个从她家里走出去就感受一种真切的痛苦。那简直是她心上的一条伤口,所以每逢她应该花一笔略为可观的钱,即令是断不可少的,她总有一两夜睡不安稳。

…………

经理已经打定了主意,问道:“这种损失,你估计要多少钱?”她不敢确定数目,待着没有说话。后来她装着大度地说道:“请您教人修理吧。我再到您手中来取。”他拒绝了:“不成,太太,我不能照办。您要求多少,请您告诉我吧。”“但是……我觉得……这样吧,先生,我不能赚您的钱,我们去试一下。我把这雨伞拿到一家伞铺子里,教他们配一个又好又结实的绸伞面,以后再拿发票向您取款。这可成?”“很好,太太,就这么说妥了。我写一张通知出纳科付款的条子给您,那里有人偿还您的用费。”于是他写了一张片子交给倭雷依太太,她伸手接了它,道了谢,害怕经理变卦就匆匆走出来了。
  她现在欢欢喜喜地在街上走着去寻一家气象与众不同的雨伞店。等到寻得了一家华美的铺子,她就走进去用一道安安稳稳的声音说道:“这是一柄要换绸面的雨伞,要顶好的伞面。请您拿最好的装上去。我决不在乎价钱。”(节选自莫泊桑《雨伞》)

问题:小说把拜金主义毒害下的倭雷依太太那种小市民心态暴露得淋漓尽致,主要得益于运用了那些手法?

二【命题角度】类比

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有可能相似。类比目的在于“求同”,而对比目的在于“存异”。

【名题精选】试分别从“一位读者”的角度和作者的角度分析下列片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一位读者显然是在个人经历上受过创伤,他写信来抱怨道:“如果我偷走了五分钱的商品,我就是个贼,要受到惩罚;但是如果我偷走了他人妻子的爱情,我没事儿。”这是许多人心目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觉--爱情,像商品一样,可以“偷走”。但是爱情并不是商品;真情实意不可能买到,卖掉,交换,或者偷走。爱情是一种意愿的行为,是感情的转向,是个性上的变化。(节选自《爱情不是商品》(西德尼.J.哈里斯))

【答题思路】第一步,明确“类比”的概念。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有别于“对比”:类比旨在“求同”,而对比则是为了强调某种内容而找出异同。第二步,对号入座。从文中“一位读者”的角度看,他认为“偷走了五分钱的商品”的行为与“偷走了他人妻子的爱情”的行为都是偷窃行为;然而后者却没事儿,所以他才心生抱怨。这样看来他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看,作者对照分析了两种行为并发现了它们有很大的区别,这又是对比的方法。

【参考答案】:从“一位读者”的角度看,他认为偷走五分钱的商品与偷走他人妻子的爱情的行为都是偷窃行为,所以他用了类比的推理方式;从作者的角度看,他通过比较认为二者有显著差异,所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类题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境由心造罗兰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问题:简要分析选文第三段用了什么笔法技巧。

三【命题角度】象征

象征这种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说是“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手法往往着眼于全文的构思,一般体现在一篇或一段之中。

【名题精选】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山东语文卷17题:

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07山东灯火的温情叶延滨)

【答题思路】第一步,把这个句子中的“灯”与文章题目“灯火的温情”联系起来看,文章“托义于物”的意味已经比较明显;其次,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的结尾属于卒章显志型,“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这几句话实际上点明了文章意旨,所以结句中的“灯”具有象征意义,就是指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人格”“风骨”“高洁”。

【参考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道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类题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一种云 (瞿秋白)

天总是皱着眉头。太阳光如果还射到地面上,也总是稀微的淡薄的。至于月亮,那更不必说;只是偶然露出半面,用他那惨淡的眼光看一看罪孽的人间,这是孤儿寡妇的眼光,眼睛里含着总算还没有流完的眼泪。受过不止一次封禅大典的山岳,至少有大截是上了天,只留一点山脚给人看。黄河,长江……据说是中国文明的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变了心,对于他们的亲生骨肉,都摆出一副冷酷的面孔。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这样一年年的过去,淫虐的雨,凄厉的风和肃杀的霜雪更番的来去,一点儿光明也没有。这样的漫漫长夜,已经二十年了。这都是一种云在作祟。那云为什么这样屡次三番的摧残光明?那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是太平洋上的大风暴吹过来的,这是大西洋上的狂飓吹过来的。还有那些模糊的血肉--榨床底下淌着的模糊的血肉蒸发出来的。那些会画符的人——会写借据会写当票的人,就用这些符篆在呼召。那些吃田地的土蜘蛛,——虽然死了也不过只要六尺土地葬他的贵体,可是活着总要吃住这么二三百亩田地,--这些土蜘蛛就用屁股在吐着。那些肚里装着铁心肝铁肚肠的怪物,又竖起了一根根的烟囱在喷着。狂飓风暴吹过来的,血肉蒸发出来的,符篆呼召来的,屁股吐出来的,烟囱喷出来的,都是这种云。这是战云。
  难怪总是漫漫的长夜了!
  什么时候才黎明呢?

看那刚刚发现的虹。祈祷是没有用的了。只有自己去做雷公公电闪娘娘。那虹发现的地方,已经有了小小的雷电,打开了层层的乌云,让太阳重新照到紫铜色的脸。如果是惊夭动地的霹雳,那才拨得满天的愁云惨雾。这可只有自己做了雷公公电闪娘娘才办得到。要使小小的雷电变成惊天动地的霹雳!

问题:本文通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四【命题角度】联想、想象

联想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名题精选 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答题思路】第一步,揣摩题目的意思,是要求答题者从两个方面落笔:文章哪里运用了联想,联想之巧妙何在。第二步,点击原文。第一个方面,文中有多处明显的句子或段落,其中主要有: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把这些联想到的内容分别加以概括,便得到问题的答案。

至于谈“巧妙运用”一类题,则既要说清楚联想本身“巧妙”在何处(巧妙的联想都有自然贴切的特点),又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上谈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呼应……),还要从表现主题方面阐述这些联想的好处。

明确了答题角度与内容,还得注意语言的组织以及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文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故事”。

a 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b 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类题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羊的样子(节选)

作者: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泉水捧着鹿的嘴唇……”这句诗令人动心。在胡四台,雨后或黄昏的时候,我看到了几十或上百个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着羊的嘴。
  羊从远方归来,它们像孩子一样,累了,进家先进找水喝。沙黄色干涸的马车道划开草场,贴满牛粪的篱笆边上,狗不停地摇尾巴,这就是胡四台村。卷毛的绵羊站在水泡子前,低头饮水,天上的云彩以为它们在照镜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轻轻搅动。即使饮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寻觅干净的鲜草。
  然而见到羊,无端地,心里会生添怜意。当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厢时,像带着哀伤,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动物里,羊是温驯的物种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谨小慎微赎罪,期望某一天执刀的人走过来时会手软。同样是即将赴死的生灵,猪的思绪完全被忙碌、肮脏与浑浑噩噩的日子缠住了,这一切它享受不尽,因而无暇计较未来。牛勇猛,也有几分天真。它知道早晚会死掉,但不见得被屠杀。当太阳升起,绿树和远山的轮廓渐渐清晰的时候,空气的草香让牛晕眩,完全不相信自己会被杀掉这件事。吃草吧,连同清凉的露珠。动物学家统计:牛的寿命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猪二十年,鸡二十年,鹰一百年。这种统计如同在理论上人寿可达一百五十年一样,永无兑现。本来牛羊可以活到寿限,它们并非像人那样被七情六欲破坏了健康。在人看来,牛羊仅仅作为人类的蛋白质资源而存在着。除了腐——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从不计算它们是否到了寿限,像人类离退休那样有准确的档案依据。时至某日,整齐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经常进城,看到橱窗或商店里的汉堡、香肠和牛排之后,会整夜地睡不好觉。甚至自杀,像上千只的鲸鱼自杀一样。另一些思路较宽的动物可能这样安慰自己:那些悬于铁钩上的带肋的红肉,在馅饼里和葱蒜杂搀一处的碎肉,皆为人肉。因为人是这样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们自相残食。这样想着,睡了,后来有鼾。
高考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问题:简析选文在结构上的最大特色。

五 【命题角度】铺垫

这是一种为了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情节而用另外的人物或情节作衬垫的手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被衬垫的人物更加鲜明突出,情节发展更为自然,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感,高潮和结局的出现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名题精选[例]曹禺《雷雨》第二幕开始时的一段舞台说明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雷雨》)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答题思路】正如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一样:对于领起句,常常结合它的下文寻找信息作答;对于结句,则常常结合它的上文寻找信息作答。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也一样。

第一步,看位置。题目中所选的舞台说明在第二幕开头。第二步,析作用。结合这一幕后面“雷雨”到来的情节考虑,不难发现:正因为这里的舞台说明的渲染,才使读者或观众对剧中几个人物在下面情节里的遭遇有了某种不祥的预感。下面情节的发展才显得自然。这正是铺垫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几句舞台说明,令人感到压抑、浮躁、郁闷,营造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为后文写“雷雨”的到来做铺垫。

【类题训练五】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父子伙伴情(节选) 拉尔夫·穆迪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不过我最喜欢那种做糕点用的无糖巧克力。妈妈买了一块这种巧克力,我不知怎么总在不停地打它的主意。[第一段]

我在帮爸爸扬谷,这时我突然有了个主意,我可以从那块巧克力的一头敲下一块来。妈妈肯定会发现丢了巧克力,但在她意识到这件事是谁干的之前,我可以先承认是我偷吃的,也许连屁股也不会挨打。

我一直等到妈妈出去喂鸡,然后我对爸爸说我要回屋去喝口水。我拿到那块巧克力,但正当我准备用刀切的时候,我听见妈妈进屋的声音,所以就悄悄把巧克力塞进我衬衫的硬衬胸中,赶紧溜出房间。在我回去帮爸爸干活之前,我走进谷仓把巧克力藏在那里。

问题:选文第一段主要有什么作用?

六【命题角度】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别,正衬是用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反衬是把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

【名题精选】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08 全国卷II 16)

【答题思路】

第一步,把问题具体化:选文题目是《马缨花》,可是开头三段并没有写马缨花,而是渲染“大院子里”里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第二步,带着问题点击原文。品读原文我们发现,“大院子里”那种阴森凄苦的气氛“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跟马缨花有什么关系呢?联系下文马缨花出现时作者感激的心情,不难看出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是一种笔法技巧:反衬;再由下文“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这句引出的对比可以发现,写大院子的生活还为下文的对比提供了背景。

对比、反衬的手法在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中经常被用到。例如本报全国高考通用版2008年3月25日出版的第13期里,《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一文“类题训练七”选用的《夹竹桃》的片段,讲的就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而且《夹竹桃》《马缨花》都选自《二月兰》第一集。

【参考答案】

(1)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 (2)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类题训练六】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当荆轲和秦舞阳步入咸阳宫的阶陛时,一行威严的武将和肃穆的文官,似乎都在怀疑地瞪着他们,而端坐在殿上的秦王,轻轻晃动着莫测高深的脸膛,好像已经窥见了他们包藏的祸心。只是在市井中杀人逞凶却从未见过世面的秦舞阳,吓得浑身颤抖,走路摇摇晃晃的,脸色刚变得灰白,却又泛出血红的颜色,那些臣子们都疑惑和紧张地瞧着他昏眩的神态。胸有成竹的荆轲把这一切都瞧在眼里,不慌不忙地走向秦王的案前,恭恭敬敬地作揖着说:“这来自北方蛮夷的傻小子,哪里见过上国的天子?一会儿恐怕还会吓得尿流屎滚,请我王宽大为怀,好让他赶紧完成使命!”(节选自林非《浩气长存》)

问题:选段写秦舞阳的表现作用何在?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七【命题角度】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是指想要褒扬某个对象,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欲抑先扬是指本要批评某个对象,可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给人有出乎意外或恍然大悟的感觉。在对象自身的反差中,暴露其弱点或丑恶的一面。

【名题精选】[例]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07湖北日月行色 杨闻宇)

【答题思路】第一步,审题: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具体说明”文章哪里抑哪里扬,二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二步依次回答问题。“抑扬”的相应内容在文中不难找到,可概要回答。难点是对其作用的理解。一般讲,解决难点的关键是要联系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在前后文的表现看问题:像例题,女主人公本来是喜欢“我”的,可是前面为什么说“你是个鳖熊”呢?这正是女主人公可爱性格(灵性)的表现——先故意贬低“我”一下;同时,这样写也使得结构上有一种跌宕之美——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参考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类题训练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窗开处便都是山。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颐养避暑的地方:唤作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底一顶,顶上就正对着天空。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了;刚来记得是初夏,现在已慢慢到了春天呢。忆昔入山时候,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地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可是习惯自然了,浸假又爱了它的幽静;何况市镇边缘上的山,山坡上的房屋,终究还具备着市廛与山林两面的佳胜呢。想热闹,就跑去繁嚣的市内;爱清闲,就索性锁在山里,是两得其便左右逢源的。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它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山屋》吴伯箫)
问题:这是《山屋》的开头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八【命题角度】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侧面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名题精选】在林冲来到草料场后的这段故事中,作品多次写到朔风和大雪,这些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答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原文中关于朔风和大雪的几处描写。第二步,揣摩这些描写的作用。联系后面的情节看会发现,首先,“风雪”的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这些描写,一步步交代了大雪从酝酿到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它推动情节发展、逐步将故事引向高潮,使行文显得自然而然。同时,情节发展的起伏变化也与风雪之夜的环境特点交融在一起。先是写林冲听到陆谦追踪前来的消息后,立即买解腕尖刀搜寻陆谦,但未写陆谦的出场,只写林冲因寻不到他而‘心下慢了’;后来林冲调到草料场,并想作长久存身的打算,看来已经风平浪静;最后写风雪之夜,草料场突然火起,林冲听到陆谦等的毒计,顿时风波又起,终于杀了陆谦;情节发展波澜起伏,腾挪跌宕,引人入胜。可见,情节发展要合理,离不开“风雪”。

其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所设置环境,有利于表现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因为他还抱有返回东京,家室团聚的幻想;同时,又反衬了后来林冲的奋起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把林冲“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再者,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而本文中的“风雪”描写,将落魄的英雄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再次,“风雪”如同“雷雨”一般,预示着人物性格及命运,将有重大的转变。怒吼的北风,纷纷扬扬的满天大雪,草料场上的熊熊火焰,都有力地表现了林冲正在剧烈变化的思想性格和转变的命运。

【参考答案】描写大雪纷飞的环境,为高潮的出现勾勒了气象森寒的背景,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类题训练八】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班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的确租出去了,”她说,“朗格太太刚刚上这儿来过,她把这件事的底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班纳特先生没有理睬她。
  “你难道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起来了。
  “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这句话足够鼓励她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场就和莫理斯先生谈妥了;他要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打算下个周未先叫几个佣人来住。”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彬格莱。”
  “有太太的呢,还是单身汉?”
  “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节选自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问题:选文表现彬格莱先生主要运用了什么笔法技巧?

九【命题角度】渲染

是指对环境、景物、人物行为及心理等进行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

【名题精选】结合下列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节选自《背影》)

问题:从全文看,选文写家境贫寒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要目的何在?

【答题思路】第一步,体会这个片段的特点我们发现,这里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三言两语,便使读者感到那家境贫寒之状如在眼前。这正是白描的笔法。第二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样凄凉。联系下文的“背影”“眼泪”不难发现,正是由于这里的白描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下文的“背影”、“眼泪”才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选文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家庭境况,主要目的在于为下文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类题训练九】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去年,在圣诞节期间,我和我的妻子以及我们的三个孩子,从法国踏上由巴黎到尼斯的旅途。由于接连五天的恶劣天气,旅途上一切很不顺心。我们下榻的旅馆尽是些敲诈勒索旅客的“陷阱”;我们租用的那辆汽车老是发生故障,在拥挤不堪的车子上大家个个显得烦躁不安。圣诞节前夕,我们住进了尼斯的一家旅店,这家旅店又脏又暗,我们打心眼里感觉不到丝毫的节日气氛。(《一个海员的圣诞礼物》)

问题:说说选文在全文的作用

十【命题角度】白描

文学创作的白描手法,是指用最朴素最简炼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名题精选】[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06湖北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德)

【答题思路】第一步,揣摩原文相关片段,发现这些描写虽没有刻意雕琢、烘托,但却都能够抓住那些动物的特征,写得简练而传神。这正是白描的妙处。同时这些描写的拟人化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第二步,采用“观点加支撑”的方法,联系具体写分别予以阐述。

【参考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类题训练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须臾之间,诸亲百眷都来看成婚盛礼。元来唐时衣冠人家,婚礼极重。合卺之夕,凡属两姓亲朋,无有不来的。就中有引礼、赞礼之人,叫做“傧相”,都不是以下人做,就是至亲好友中间,有礼度熟闲、仪客出众、声音响亮的,众人就推举他做了,是个尊重的事。其时卢生同了两个傧相,堂上赞拜。礼毕,新人入房。卢生将李小姐灯下揭巾一看,吃了一惊,打一个寒襟,叫声“呵呵!”往外就走。亲友问他,并不开口,直走出门,跨上了马,连加两鞭,飞也似去了。宾友之中,有几个与他相好的,要问缘故。又有与李氏至戚的,怕有别话错了时辰,要成全他的,多来追赶。有的赶不上罢了,那赶着的,问他劝他,只是摇手道:“成不得!成不得!”也不肯说出缘故来,抵死不肯回马。(节选自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问题:选文中加线部分描写卢生主要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如果从描写李小姐的角度看,用的又是什么表现手法?

十一【命题角度】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情达意,即言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因而,这个“物”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名题精选】[例]举例分析“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如《白杨礼赞》,用来寄托感情的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作者抓住白杨树的特征,具体描写了它的干、枝、叶和皮,显示其“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伟丈夫”性格。作者写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礼赞了白杨树,是表达对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答题思路】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类题训练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大河的苦闷 刘再复

都怪他的血液是混浊的,都怪他过于狂妄,都怪他日夜不停地呼啸,都怪他染污两岸的土地,缺乏山泉般的纯粹。

他苦闷极了。他梦想化为洁净的水,梦想着仙境似的肃穆与静止,梦想着不再疲倦地奔走,梦想着像明镜一样清澈,可照着许多游人快意的微笑。

然而,他又厌恶这些很美的梦。

他总是固执地爱着自己不息的沸腾,总是爱着自己追求大海的狂妄,总是爱着自己和高山峡谷搏斗的呼啸,甚至总是固执地爱着自己的混浊,奔流着的混浊,跳动着生命大脉搏的混浊。

他知道他的混浊打湿过河岸,然而,这混浊也灌溉过田野,养育过黄黄绿绿的新鲜与繁荣。

他知道有奔流就有呼啸,死亡总是静悄悄的。

他知道有奔流就有泥沙,死亡总是苍白而干净的。

他苦闷极了。然而他已不再苦闷,他知道唯有不息地奔流,才有超越高山峡谷的壮观,才有明天无边无际的壮阔……

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十二【命题角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名题精选】[例]在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各仿写一段。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故都的秋)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答题思路】仿写一定要揣摩题目要求,明确重点。就这道题目而言,题目要求的重点其实就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景物描写。

【类题训练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五 月 的 早 晨(节选) 安柯钦夫[蒙古族]

晴美、碧绿、白雾、歌声。啊,五月草原迷人的早晨。

星儿隐去,东方报晓。是谁用无形的巨手,把玫瑰色的彩釉涂上天空,使亮晶晶的曙光主宰宇宙,使山峦树影显出诱人的剪影。

百灵鸟从草原深处,发出婉转的啼鸣,一声,又一声……它仿佛是鸟类家族起床的信号,顿时四面八方充塞唧唧啾啾声,形成一泓泉水冲击岩石的激越旋律,音韵抒情而富于变化,展示出草原鸟类神奇的艺术才华。

勤勉的百灵鸟,然后又迎着凌晨的寒风,斜剪着蓝天飞驰的白云,唱着欢悦的晨歌,震荡得四周的空气发出金属的颤音,它把春到草原的消息,通知给所有的牧人。

问题:为了表现五月草原迷人的早晨,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A象征 B托物言志 C借景抒情

十三【命题角度】虚实结合

这是一种使情节曲折多变,描写对象的形象更加丰厚真实的艺术手法。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作正面描绘或直接记叙,是实写;作侧面烘托或间接映衬,则是虚写。

【名题精选[例]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在迎客声中让众多人物登场亮相,人物描写详略得当,虚实并用。试填写下表。(林黛玉进贾府)

详写略写实写虚写单独介绍群体介绍

【答题思路】

实和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参考答案】详写: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 略写: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姐妹

实写: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虚写:贾赦,贾政

单独介绍:贾宝玉,王熙凤群体介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

贾氏三姐妹

【类题训练十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宋朝的月光(节选)邸玉超 

谁见过宋朝的月光?那时的月光与今天的月光有无区别?历经千载的风蚀,想必那月亮一定会有丝毫亏损,月光断不会如原来的一般。每当皓月当空,我便无端地有此痴想。

想来,宋朝的月光一定没有唐朝的亮,大唐盛世,天高地远,月光亦格外明媚,有霜的重量,有雪的质感。我在一篇小说里曾写下这样的句子,“盛唐般的月光照在晚清色泽的麻花被上”,在我的意念中,唐朝的月亮总是圆满的、温暖的淡橘色,而清朝的月光则是亏残、清冷的靛蓝色。宋朝的月光什么颜色?宋瓷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曾见一仿定窑瓷瓶,器薄如纸,莹白如粉;汝窑瓷色前人称近似“雨过天晴”。我以为,宋朝的月光已凝固在宋瓷上,如果有可能,你去轻轻触摸一下,就会真切感受到宋朝月光。如果做不到,不妨读一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大宋月色。

问题:选文第二段写宋朝的月光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十四 【命题角度】巧设伏笔

伏笔又称“伏脉”“伏线”,指行文时预先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者事件作出某些提示或暗示,使后来人物性格或事件的发展合情合理,全文也前后呼应,脉络贯通。

【名题精选】[例]“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请分析《项链》一文中的“伏笔”。

【答题思路】既然伏笔是指行文时预先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者事件作出的提示或暗示,那么分析文章的伏笔就应该注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看情节的结局在前文有什么提示或暗示。

【参考答案】《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这之前有几处伏笔: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卖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不经心,这些都暗示项链并非珍品。假如缺少这些伏笔,结局就会显得突兀。

【类题训练十四】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一个秋天的上午,全班都沸腾起来了。原来有人发现,第二天星期五,是卞老师生日。谁都想送件礼物给她。我的心都要蹦出来:终于可以大大方方送她东西了。那天下午,我一直在田野里搜寻野花。那个季节开花的不多见了,不过我还是在灌木丛里找到了好几种鲜艳的浆果,摘到些干枯的蓟花头。后来我还看到一小块地里,好一片鲜红的红叶……

第二天早晨,大家都纷纷献礼,我拖到最后才走上讲台,把一束花送给了她。她接过花,高兴的叫了起来,又捧在脸上好个亲。她对我报之一笑,还拍了拍我的头。

接下去的那个星期一,卞老师没有来上课。上午过了半晌。我给叫到校长室去。我一进去,想不到妈妈也在。桌上还放着我那束花。

“你知道卞老师今天去哪里了吗?”校长问。

“报告,不知道。”我回答。

校长的话又慢又清楚::“卞老师在医院里……是你害了她!”

我坐在椅子上,吓坏了。

“你知道你送她什么啦?”他又问。

我点点头。“有浆果,蓟花,还有挺好看的红叶。”我一一数道。

“小家伙,那些挺好看的红叶就是毒葛(毒葛是一种苏模叶,可触发严重的皮疹)!”他越说越生气。“你摘的时候是怎么保护你自己的?戴手套了?”

我摇摇头。“真的!我不知道是毒葛。”我哭了起来。

校长站起身。“保罗,我罚你停学十天。十天后复学,以观后效。”

………………

我回到家里,我妈妈正坐在摇椅上,她伸开双臂,把我搂在怀里摇了一阵。

“咱们来乐和乐和!”她最后问了我一声,“你最想做什么?”

“我就想去看卞老师。”我回答。

我们去了,卞老师坐在病床上。她脸上缠满了绷带,只露出一直眼睛,两只手也裹着绷带。

“我不知道那是毒葛,”我脱口说了出来,“我不是有意伤害您。我就想送您一点东西……”我说不下去了,强憋住不哭。

卞老师那只眼睛打量着我,“你想送我一点特别的东西,对吧,保罗?”我点点头。

“那些苹果也都是你送的,对吧?”我又点点头。

“等我拆掉绷带,”她说“我要好好地拥抱你。”

我好快活!她没生我的气啊。

“保罗,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她接着说,“等我结了婚,要是有个儿子,我就要他长大了跟你一个样。”

我妈领着我走出病房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卞老师的那只眼里正闪着泪花。(节选自保罗·维拉德《送给卞老师的一束花》)

问题:“她脸上缠满了绷带,只露出一直眼睛,两只手也裹着绷带”这件事在前面已有伏笔,请概要指出。

【命题角度】引用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援引他人的话语或典实等。引用可分为引言(引用民间俗语、格言、谚语、歌词等)、引文(引用见于载籍的文字)、引事(引用成语、事典来表情达意,又称“用典”“用事”“引事”),或明引、暗引等。

【名题精选】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l)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开头)

…………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在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饮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末段)(《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答题思路】第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联系全文,尤其是联系结尾段来把握,因为这个结尾“卒章显志”,通过对比很鲜明的点明了对于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之情。第二步,深入理解:既然结尾已经通过对比点明了赞美之情,为什么还要引用郭小川的诗句呢?自然是为了“增强艺术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因为郭小川的这几句诗是对阳关古道今胜昔的激情赞美。作者引用这样的句子,当然是为了抒发同样的激情。第三步,考虑这样写的作用。“增强艺术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当然也是作用之一,问题在于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没有什么作用?我们联系文章开头的问句看,发现这个结尾很明确的回答了开头的问句,所以这样写还有结构上照应开头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类题训练十五】

但是,日子也并不好过,也不可能好过。我仍然是“劳改罪犯”。这楼上有许多办公室,大多是各专业的教研室。在我被“打倒”以前,我当了二十年的系主任。这些办公室我都是熟悉的。周围的气氛当然是非常好的。我是这里的主人。而今时移世迁,我一“跳”(自己跳出来也)而成为阶下囚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我当“反革命”已经有一年多了。我并不是留恋当年的“威风”,我深知自己已被“打倒在地”,永无翻身之日了。我只求苟延残喘而已。(季羡林《牛棚杂忆·牛棚转移》)

问题:说说选文引用的作用。

【命题角度】说明表达效果

【名题精选】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答题思路】第一步,回忆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交代时代背景、展示地域风貌;2、暗示人物身份,展示人物性格;3、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酝酿诗情画意。5、推进情节发展;6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

第二步,联系语境对号入座并揣摩在这种语境里的表达效果。这里的景物描写属于结局部分,所以排除1、5、6;同时根据悲剧性结局还可以排除4;再者,这是公共环境,所以可以排除2。所以只能从3、7两个方面考虑了。渲染了悲凉气氛这点容易看出,关键是对那个比喻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为什么选择“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个喻体?原来,回味全文我们会发现,阔人家的快乐、幸福是建立在穷人的贫困乃至死亡之上的。这样看来,这个比喻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就比较清楚了。

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坟头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类题训练十六】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天气晴朗,碧空里星星点点的云雀在翩翩飞舞。风很静,似乎在谛听着云雀柔美的歌声。熠熠闪光的大地上升起一缕青烟,仿佛炉香缭绕,大群无影无踪的精灵正在兴高采烈地摇晃着无形的香炉。宁静笼罩着整个大地!好象到处都充满着爱和美;夏日的芬芳阵阵袭来,欢快的小鸟蜩瞅婉转。周围的一切都忘情地静听着云雀的歌唱。可不是吗,就连长着触角的蜗牛也驮着各自的窝棚,在青石上伸展开来。(利亚姆·奥弗莱厄蒂《家书》)

请说说这个片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命题角度】 综合考查【名题精讲】[例]文章赏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07湖南忆刘半农君)(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答题思路】首先,要看清楚要求:任选一个(角度)、写300字左右。其次,要明确“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和“修辞手法”这两个角度是密切关联的,不是互相对立的。准确的说,修辞手法是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的一个方面,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刻画人物形象,一般作品都是多方面多角度着笔的,结合文章应该不难谈出眉目来。第三,简析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选定有理可陈的角度,要注意表达层次的安排,如可采用总分结构或者总分总式,以便一目了然。

【参考答案】(要点)(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角度:1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2抓住人物性格特点。3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角度: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

【类题训练十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季羡林的“土”与小资的“酸”(节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逢季羡林先生95岁诞辰,各种颂扬的文字扑面而来。友人送来一本北大版的《东方学人季羡林》,其中有些故事以前听过,但再读竟又生出一番新的感慨。 

  无论圈里圈外,抑或是季羡林本人,都不否认他“土”。怎么个“土”法呢?比如说他总穿一套中山装,几十年没有变化;比如说他从不做出学问家的样子,指手画脚;比如说对家里的陈设他从不刻意追求时尚;比如说饮食习惯只钟情老家的绿豆小米粥……总之,日用常行待人接物不做作,很自然,很朴厚,很单纯。

  有个故事说已故学者张中行生前曾应一家小书店之托,拿了十来本季羡林的书专程到季老家请他签名,签名后,当听说书店的人还在门外等候――“季先生像是一惊,随着就跑出来,握住来人的手,连声说谢谢。来人念过师范大学历史系,见过一些教授,没见过向求人的人致谢的教授,一时弄得莫知所措”……

  大师的“土”包涵了很多内容,《东方学人季羡林》的作者把这概括为“一种朴厚的农民气象”。因为曾经留学德国十载的季羡林经常说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坦坦荡荡毫不掩饰。更如北大教授袁行霈所说,“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可见这“土”着实是一种境界呢!

  由大师的“土”我却想到了小资们的“酸”。在一些文化人的小圈子里,常常可以遇到一些酸不拉唧自以为是的小资,每每碰上他们瞧不上眼的人或事――诸如,对流行文化不知一二啦,对品牌名店一窍不通啦,谈吐中不会即时蹦出个英文单词啦,消费不够时尚啦,下馆子不忘打包啦,回家后不开手机啦,穿着不很摩登啦……于是,小资们最喜欢撇撇嘴不屑地嘀咕一句:“农民,真够农民的!”小资们很热衷趾高气扬地以此贬低别人的“落伍”、“保守”和“老土”,反衬自己是多么有品位,多么前卫,多么不俗。殊不知,这和北京街头小市民的口头禅竟惊人的相似――比如挤公交汽车的时候,比如在银行等待叫号,比如在医院排队交费……碰上个搞不清楚东南西北经验不多的外地人,伶牙俐齿的北京小市民便会斥之以:“农民,真够农民的!”真的,在中国迈向城市化的今天,用“农民”挖苦人也算骂人不用脏字。

  问题:1本文描写小资们的“酸”有什么作用? 2选文说说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命题角度】①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名题精选】[例]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05湖北土地 韩少功)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本文既有拟人,又有比喻。不过,从篇幅看,使用拟人手法的地方稍微多一些。所以首选拟人手法。至于作用,要把这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与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结合起来说明。像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土地的感恩。你看: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作者对土地由衷的感激之情倾注其中,所以关于作用的叙述,除了说明一般作用外,还必须从情感角度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类题训练十八】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枯叶蝴蝶》徐迟)

【命题角度】②比拟运用联想,直接将本体当作拟体进行描写或陈述,从而体现表达者的喜爱或憎恶的情感态度,这种修辞格叫比拟。更直白的说法,所谓比拟包括拟物(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和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例如:1小鸟在枝头唱歌。(拟人)2尽管生活相当艰苦,老张还是繁殖出了满屋子的子孙来。(拟物)

【名题精选】[例]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什么?(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何为)

【答题思路】先看原文-----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土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先要清楚这是一个比喻句,“兽穴”比喻自己的家,“老狮”比喻贝多芬自己,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呢?这正是题目要问的。结合上下文,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及贝多芬在世人中的形象,尤其是贝多芬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和这句话后面的语言同这句话的关系,答案就清楚了。“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表现出世人对他的不理解,和他对世人打搅的不欢迎;“善良的微笑”“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表现出他对这次来访的友善态度,态度友善而用喻自贬,所以幽默。

【参考答案】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类题训练十九】从比拟手法角度考虑,选出不同于其他四项的一项( )

A她预想上海是一个广大,复杂,无所不包,活的急转着的社会,她可以在这里头找到她所合意的生活方式,而且她要在这广漠的人海中拱起她的一只角来。(《茅盾文集2.虹》)

B 窗外猛起了狂风,园子里树声怒吼。(《子夜》)

C 处女的甜蜜的梦做完时,那不可避免的平凡就从你头顶罩下来,直把你压成粉碎。(《茅盾文集1 幻灭》)

D 现在的吴荪甫已经不是两个月前吴老太爷初丧时候的吴荪甫了!发展实业的热狂已经在他血管中冷却!(《子夜》)

E 他想到这里,车子已经开进了他家的大门,车轮在柏油路上丝丝地撒娇。(《子夜》)

【命题角度】③夸张(夸饰)指为了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故意扩大或缩小,以便醒人眼目,造成一种强烈印象的修辞手法。

【名题精选】[例]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06天津)

【答题思路】句子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为了表达主题,这个句子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这类问题一般来说,可从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结构作用等几方面予以分析。其中,“效果”是难点。可针对句子性质从文中找信息回答。如果这个句子是领起句,则从下文着眼;是小结或总结句,则从上文入手。比如例句是这段的领句,那么我们可从下文感受到它的表达效果:下文一再渲染心的边疆那光辉、阔大的意境,实际上就是为了是读者受到感动。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类题训练二十】说说加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

在韩国,中年男人非常讨厌别人说自己老,他们和谭咏麟差不多,喜欢宣称自己的心理年龄停留在了25岁。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首尔街头的美容店老板娘每天早晨都不是被闹钟吵醒的,而是自己乐醒的。她们知道,等一会儿,店门一开,又会有大批衣着光鲜的中年男笑吟吟地光顾了。烫发染发,这几乎已经是他们的日常课业,而做面膜、打除皱针,才算是值得说一说的时尚流行。要知道,中年男是韩国社会收入最高的群体,出手大方自然也就是他们标明身价的一大爱好了。(节选自元涛《和年轻人抢女人的大叔们》)

【命题角度】④排比这种修辞的特点是,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用以增强语势,使内容得到强调。

【名题精选】[例]体会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我有一个梦想》)

【答题思路】演讲需要激情,激情演讲目的在于感染听众。而排比句的运用则是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答案】这些排比句的使用,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

【类题训练二十一】说说下文排比的作用.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枯叶蝴蝶》徐迟)

【命题角度】⑤对偶对偶指的是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名题精选】[例]分析对偶句的作用。

【答题思路】偶句句的对称性决定了它在朗读、记忆、表意方面的作用,例如“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 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儿女英雄传》文康),读来朗朗上口,且表意凝炼。

【参考答案】对偶的作用: 音韵抑扬有致,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类题训练二十二】指出下面文段中的对偶句

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这话,只见他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口角儿一动,鼻翅儿一搧,那副热泪就在眼眶儿里滴溜溜的乱转,只是不好意思哭出来。(《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文康) 

【命题角度】⑥反复 指连续或间隔使用完全相同的词语,句子或短文,以抒发强烈的感情或表示强调,照应等。

【名题精选】[例]“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答题思路】“我不信了春天”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揣摩第二次出现的语境“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可知,答案信息可从上文五、六、八段寻找,可分别从这三段中梳理出要点: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联系语境,能够拟定有效的答案要点。至于这样写的好处,则属于笔法技巧范畴了。联系下文写“一日的春光”的感受,可知这里运用的是欲扬先抑之法。

【参考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在;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

【类题训练二十三】下列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我们的家里,从此有了泡菜,有了自己的味道。朋友上门,我们时常以泡菜佐酒,微醉中,大家就会说:“乡下的味道,不错;不错,乡下的味道!”(《泡菜坛子>》李汉荣 )

【命题角度】⑦设问、反问二者都属于无疑而问,其中设问是指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强调问题,引出下文,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反问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名题精选】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08年 少数民族卷 19题)

【答题思路】品读原文我们发现,这个问句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的深刻阐述,属于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参考答案】设问;引起下文。

【类题训练二十四】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人们都说老天爷把气赐予生灵,又把气夺走。不过这话用在小小的逗号上,何尝不是如此?(《小小逗号赞》 皮科·埃尔)

人称

叙述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我、我们),即“我”称;第二人称(你、你们),即“你”称;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即“他”称。

【命题角度】1.人称使用 2.人称转换

【名题精选】[例]1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05湖北土地 韩少功)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例]2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06辽宁杨柳 丰子恺)

【答题思路】第一人称的叙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见、所闻,将人物经历和事情经过告诉读者。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第三人称用得最多,被称为全知型描述。选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意义的事来写。可以写任何人的外貌,可以写任何人的心理活动。第二人称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部分地出现,在人称的转换之中,呈现出情感的起伏跌宕之美。也有通篇使用第二人称的。

【参考答案】[例]1 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例]2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类题训练二十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有一个志愿(节选,有改动) 老舍

我是个没有什么大志愿的人。我向来没说过自己有如何了不起的学问与天才,也没觉得谁的职业比我自己的高贵或低贱。我只希望吃的饱,穿的暖,而尽心尽力的写些文章。

……

恐怕有人以为我不很实诚吧——写个剧本也值得发这么大的愿?好,让咱们往远里说说吧。第一,即使在没有用文字写出来的小说的民族中,他们也必定有口传的诗歌与故事,人,从一个意义来说,是活在记忆中的。他记得过去,才关切将来。否则他们活在虚无飘渺中,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和要往哪里去。因此,文艺——不管是写出来的还是口传的——老不会死亡。文艺出丧的日子,也就是文化死亡的时候。你看,文艺有多么重要!

  问题:说说本文人称的妙用。

【命题角度】 关于写作技法的比较

【名题精选】[例]1 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各有什么异同?(我的空中楼阁)

[例]2 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特点?(我的空中楼阁)

【答题思路】立意就是命意,也就是确定主题,这点不难。文章主题寓于材料中,主题统帅材料,材料服务于主题,所以只要对材料认真阅读体会,文章的主题是可以概括出来的。难点在于写法的比较。因为写法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文体的斟酌到材料的取舍,从人称的使用到笔法技巧乃至修辞手法等等,都属于写法的范畴。那么我们如何回答呢?一般来说应该通过比较,先谈显著特征的,再谈其他特征。像这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通过对自己居室的描写来表达的,明显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也就是说托物言志的写法是它们的显著特征。

至于[例]2,只要仔细比较两篇文章的比喻句,不难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先把“山”比作“眉黛”,后一句紧接着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后一个比喻完全是由前面的比喻生发、引申而来的,因此两者的关系显得特别紧密,全句的语势也显得相当晓畅。这个特点可以概括为前后相承,相映成趣。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着的光与影,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这种用一种感觉诠释另一种感觉的比喻实际上是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例]1立意:都是写自己的居室,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自己的居室的描写表达作者的志趣、理想。(同)《陋室铭》更多的是表现封建士大夫的思想,表现自己的超脱、清高和安贫乐道;《我的空中楼阁》表现的则是现代人对自由、开放、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的小屋也可能并非真有,只是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而已。

写法:相同点,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不同点,1《陋室铭》比兴开篇,以写室内生活为主,强调的是个人独善其身;课文以写四周景物为主,强调的是与自然的融合。2《陋室铭》是骈体文,多用整句;《我的空中楼阁》多用散句。3《陋室铭》多用类比手法;《我的空中楼阁》多用比喻绘景。

[例]2《荷塘月色》常常以多个喻体来描摹一个本体形象鲜明,有时候还运用通感,奇妙传神。《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比喻常常前后相承,相映成趣,想象特别丰富奇特。

【类题训练二十六】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地震废墟中站起大写的“中国人”》(法国《欧洲时报》)

5月15日,中国四川大地震进入揪人心魄的第三天。废墟中生命的最后呼唤,使整个救生使命也进入关键时刻。尽管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千头万绪的救灾与赈灾工作,远未到“盘点”的时刻,但世人已经从过去的三天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越来越清晰的身影――我们呼之为“大写的中国人”。

  在灾情发生的当天,中国总理老泪纵横的形象,长久定格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心中。他们在万里之外踊跃捐款的同时,回首蜀地乡关的朦胧泪眼,看到了什么?没看到什么?

  他们看到的是在灾难面前官民分野的消失,看到的是受伤的总理为受伤的女童让路,看到的是总理专机载回受伤灾民;没有看到的是官员的慢半拍反应与玩忽职守。

  他们看到的是国家应急体系正常启动运转,全国各地的军机、军人、白衣天使源源不断奔赴灾区,看到中国空军空运史上最大的空运行动,看到普通百姓与明星巨贾一道排队捐款,看到成都义务献血者排起数百米长队的壮观景象,看到面对灾难中国人空前团结各尽所能伸出援手;没有看到的是事不关己的无动于衷,缺乏志愿者的一盘散沙。看到出租车司机义务搭载伤者,没有看到乘人之危的奸商。

  他们看到的是,台湾救援队直飞灾区,两岸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没有看到的是意识形态第一、危难中尚存的统独芥蒂。

  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媒体迅速、滚动、充满职业精神的报道;没有看到的是层层审查、对民众知情权的漠视。

  他们看到的是西方媒体一边倒对中国救灾充满善意与钦佩的正面报道;没有看到的是他们以往以偏概全、吹毛求疵、戴有色眼镜的故伎重演。

  中国政府与朝野上下同舟共济救灾赈灾,使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形象“加分”。其实,所谓形象,在此次救灾运动中,已经完全不在国人考量之中。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海外华侨华人团结救灾的前前后后,没有任何刻意经营形象的痕迹。而“以人为本”这一近年来在举国上下达成的全民共识,才是此次抗震救灾精神遗产之核心所在。

  所有这些看到的和没看到的,都说明了同一个事实:中国在进步,中国政府在进步,中国人的素质在进步,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在升华。今天,我们可以说,在惨烈的地震废墟中站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大写的“中国人”,就是拥有了普世价值观的中国人;这使我们在悼念死者的悲痛之中,燃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

季羡林的一件小事马国川

7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医院看望了著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虽然已经是94岁高龄,但是他仍然每天坚持读书、写作。温总理送给季先生的礼物上面刻着“真情”二字。季先生说:“‘三真’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三真”就是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等方面卓有建树,被称为“国宝”。今年94岁高龄的他仍然能够每天读书、写作。

  某年新生入学,一青年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在学校门口不知往哪里去。他看见有一着旧中山装的老头,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喊道“师傅,帮我看着点!”过了好长时间这位青年回来,才发现那位“工友”依然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3天后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才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季羡林教授,竟然就是那天帮他看行李的“工友”老头。

  伟大来自平凡。一件平凡的小事,折射出季先生的伟大人格。他的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做人的真情、真实、真切。古人说:仁者寿。季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表现出了一个真正仁者的大家风范。学术上季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他的道德风范更是今日学界的楷模。

  试看今日学界,一些领导和所谓的“学术名人”派头十足。在公共场合,前呼后拥,颐指气使;在私下场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在一架由长沙飞往南京的飞机上,只为没能尽快喝上一杯水,昆明某学院院长周某,竟然在飞机上对空姐恶语相向并将开水泼至其身上,并且大吵大闹。或许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它仍然以极端的方式警示我们:今天知识分子的道德已经下滑到何等不堪的地步!

1 两篇文章在立意方面有何不同?

2 说明两篇文章在笔法技巧或修辞上的主要特点。

“如何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

【类题训练一】 1对比。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3幽默与讽刺。

【类题训练二】运用了类比推理的写法,列举的三种人的苦乐观有共性,那就是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样类比推理目的在于支撑段首的观点。

【类题训练三】本文通篇运用了象征移情的手法。全文表面看似写景,实则是以景来象征当时中国的现状,以景物来传达作者本人的愤怒与期待之情。

【类题训练四】选文在结构上最大的特色是以联想推动文思的运行发展。从一句诗引发了对故乡羊的怀想,由此环环相扣荡开来并形成两条线索。明线是对动物可悲命运的描写;暗线则是隐含着作者对生灵的态度。

【类题训练五】第一段写“我”喜欢各种巧克力,主要是为下文偷吃的情节做铺垫,使下文情节发展显得自然。

【类题训练六】作用是表现荆轲临危不惧的胆魄和化险为夷的本领,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类题训练七】欲扬先抑。这样写,通过笔回意转的自然过渡,作者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对“傍山人家”的生活想像。

【类题训练八】侧面烘托。

【类题训练九】通过叙述一系列不顺心的事,渲染圣诞节前夕“不顺心”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类题训练十】选文中加线部分描写卢生看了李小姐后不愿成亲的表现,主要运用的是白描手法;如果从描写李小姐的角度看,用的又是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类题训练十一】本文通过对大河的描写来表情达意,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类题训练十二】

C[象征手法侧重在“像”,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就整篇(首)作品表现主题思想的角度而言,多用比兴寄托和象征手法写特定的事物,表达自身的追求与向往;借景抒情这种手法多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写组合之景,且只是依赖作者某种即兴情感而存在(不要混同于唯心主义思想)的载体。]

【类题训练十三】第二段写宋朝的月光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把宋朝的月光跟大唐的月光加以对比,又以宋瓷来表现抽象的月光,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

【类题训练十四】保罗送给卞老师的“好一片红叶”,被卞老师捧在脸上好个亲。

【类题训练十五】引用李后主的诗句意味深长的表达了作者在那个动乱时期受到迫害的悲愤之情。

【类题训练十六】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的是欢乐的气氛。人物的情与大自然的景互相映衬或互 成对比,造成情景交融的强烈效果。

【类题训练十七】(要点)

1文章写小资们的“酸”,用的是衬托(反衬)的表现手法,更显出季羡林先生的自然,朴厚,单纯.

2联想,排比,,反复,类比,反衬.

【类题训练十八】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的描绘了枯叶蝴蝶的外形特征,给人清晰的印象。

【类题训练十九】E(E拟人,其余拟物)

【类题训练二十】运用了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美容店老板娘因生意兴隆而高兴的心情。

【类题训练二十一】强调它们为伪装自己所做的努力,渲染“它还是逃不脱被捕的命运”的悲哀,为全文主旨句“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做铺垫。

【类题训练二十二】1柳眉倒竖,杏眼圆睁 2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3 口角儿一动,鼻翅儿一搧

【类题训练二十三】反复 顶真

【类题训练二十四】反问

【类题训练二十五】本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偶尔使用第二人称,如同面对面亲切交流,从而使读者认识到文艺的重要性,更有感染力。

【类题训练二十六】1《地震废墟中站起大写的“中国人”》通过一个个救灾与赈灾工作的特写镜头表现出一个“大写的中国人”民族精神在升华的群体形象,《季羡林的一件小事》则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仁者、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家风范,他的道德风范是今日学界的楷模。2《地震废墟中站起大写的“中国人”》的主题部分用设问引出排比段,并结合对比手法叙述事实;《季羡林的一件小事》则即小见大(或“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洞眼观天”),又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0275.html

更多阅读

高考誓词的震撼与悲壮 高考誓词

高考誓词的震撼与悲壮从实行科举制度始,莘莘学子就将金榜题名视为人生的理想追求。于是就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以及闻鸡起舞等等传说;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都早已深入人心,并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训练题 古典诗词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训练题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念奴娇黄庭坚①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念奴娇黄庭坚①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

声明:《高考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为网友心软必成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