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三恨红楼梦未完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三恨红楼梦未完
Kelly转载了沈嘉柯的博文 3分钟前张爱玲不必恨《红楼梦》未完作者: 沈嘉柯

作者:沈嘉柯

这世上嫌弃《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人太多。把嫌弃之语说得最得人心的,张爱玲算一个。她的人生三恨,通畅而朗朗上口: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已经逝去多年,如果能够有所感应,我很想跟她聊聊对《红楼梦》续写的看法,其实不必恨《红楼梦》未完。

写书的人,早就算到后世读者里痴人多。开篇抢先说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写这书,是希望读到的人,能解其中味的。怎么解呢?痴迷之人,肯定难解。还是要抽身出来,冷冷地醒一醒,想一想。

大家看前80回如红粉佳人津津有味痴迷其中,少有人想过,曹公急转直下,后40回骷髅本色,冰冷寡淡无味,会不会就是希望诸君翻个面照照,倏然惊醒?

既然前80回趣味无穷,玩赏不尽,就说明作者的机巧文思无与伦比,如玲珑宝塔。绝顶聪明才智之作,读它的人,更要以诡奇之心,去揣测作者和他的这部书

虽然曹公努力伪装,还托空空道人之口自我定性,“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事实上后来呢?这书乾隆时被禁了。这恰恰和作者的忧心不谋而合。因为作者自己最清楚,自己写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伤时”。虽然他春秋笔法,贾妃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天日的去处”,顶一万句血泪控诉。富丽堂皇慈心恩泽的省亲,不过是囚犯放个风。

这种笔法用多了,他又担心真的令很多“看官”误会,不得不设出贾瑞这么一个人物,没性格--没特色,空洞苍白,就为了引出风月宝鉴和阅读提示,“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假设一下,如此心智的曹公,如此呕心沥血明暗交替去写书,会如何设定安排此书“后事”?他当然会更加周全考虑书的命运。书问世了,广泛被传抄,难免被更多人审阅,尤其是一些聪明又当官的读书人。普通读者好糊弄,聪明读书人就麻烦了,难免上达天听,被禁或被增删。

与其如此,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故弄玄虚?后40回反其道而行之,该留白留白,该残稿就残稿,就让他们去续作改写吧。甚至索性安排好了兰桂齐芳的线索,他知道这些人写小说水平有限。由后面的某些人补足官方喜欢的色彩,这样岂不是更好传世?

一方面温柔繁华写尽了,还能如何?前后迥异,冰水浇头,大梦先觉,才吻合内在的写作逻辑和人生观世界观。另外一方面,也料定了这种曲折手法能过关。

近年我游览过一次大名鼎鼎的法门寺,释迦佛指无上贵重,笃信佛教的历代唐朝皇帝极端重视供奉,专门造了一个地宫存放。地宫除了关卡障碍,设了七重盒子,黄金、美玉、琉璃、铁皮等等都用上了,一个套一个,仿似俄罗斯套娃。结果呢?这最华丽包装的,是影子佛指骨,用来混淆迷惑盗取者,真品反倒装在其貌不扬的小盒子里。为了防盗,从里到外,机关算尽。唐朝帝王就有这样的心计成算,何况写出《红楼梦》这种奇书,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清代作者。

狗尾续貂是挺让人恨煞,可要是这貂皮大衣,必须得借着虚虚实实的狗尾才能一脉传承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046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三恨红楼梦未完》为网友偲想拋棄靈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