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用指北针历史 军用指北针 真假

1、在80年代之前似乎无军版和民版之,都是国家调拨的,80年代以后,民品和军品差距很大

2、就生产年代来说,51、55、57、62、65、80、97是按时间排列的,各型号列装时间长短不一,以51和62为最,生产时间相当长,51在50年代中期停止生产,在文革期间为备战,将度盘改进后又生产很长时间。
3、就款式的沿革来讲,51、55、57、65是成一个体系的,特点就是度盘可以转动,62和97成一个体系,特点是度盘固定,方位线可以转动,80是混血产物,综合美式和捷克式,但是很短命,服役时间很短
4、生产厂家有昆明,代号(云/40),主要生产51/62/80式,湖南株洲,代号(41/湘)产品为62/80/97式,上海,主要生产51/55/57/62式,太仓/哈尔滨生产65式,太仓是从上海战备疏散出来的,哈尔滨是做地质产品的
5、就生产缘由来说,早期,主要是国民党在上海的底子,用中正的模具生产51式,全面苏化以后就是改进的55式了,接着要大跃进,出现了57式,结果产品不怎么样,毕竟还是德国人的设计严谨。后来,就有了62,这个型号也改了几回,最早是“上”字的。到了真正定型,大量生产是为了备战,不但云南和上海生产,还有个三线厂,也就是“湘”/41厂也在生产。文革中期,四人帮搞夺权,恢复了51的生产,改进度盘精细度,产品质量还不错,当时叫“永红”、“红星”之类的就是了。文革期间,把51改进成了65,增加了一些东西,由太仓主要生产,但是军队定货很少,因为62太多了。文革结束,和美国人搞蜜月,出了个混血的80,设计思路先进,可惜工艺很一般,80由此被埋没了。97据说也不是大批量列装的,还在改进。吸取了德系指北针的优点加以改进,国产最好的

补充一个,
就标识来讲,刻什么代号都是统一的
比如说上海,最早的51刻的都是“公私合营……厂”,这是早期的,后来就是标“上”表示产地,因为一个城市也就一个厂生产指北针的。后来标“永红”、“红星”等厂名,这些基本就是代号厂。
大量生产的62就两个地方云南昆明和湖南株洲,早期都刻汉字“云/湘”。
根据已有资料,“云”的量还是很大的,刻字的位置不同和方框和圆框是不同年代的。
早期的刻在比例尺表盘一面,云字外边是圆圈,下面是型号名和编号,
到了中期改在内部,圆圈云字印在俯仰表牌上,编号依旧在比例尺表盘一面,这个时期出现了刻字位置一样的“湘”产品,可见,是大搞三线的结果。
再后期,云字用方框圈起来,下面是型号名和编号,但是位置挪到了指北针座的反面外壳上,而且标的很大。
最后期62,“云/湘”统一改成了“40/41”厂,生产的指北针全部改刷草绿色油漆(以前都是棕绿色的),厂名数字代号用方框圈起来印在俯仰表牌上(又有点像中期的云了),在比例尺表盘一面只标有产品编号,此时产品编号已经从6位编至7位,由此可见62的产量之大。

夹缝里面的65主要是总参定货,用国标生产,也出口。

80这产品,本来40厂想独吞自己搞,结果阻尼油技术不过关,产品漏液问题很多,军队不再定货,况且高层也不喜欢80的塑料味。
97基本是把62的指针系统改成阻尼油式的,增加的那些东西没什么大变动,也就是41一个在生产,最早期的编号刻在比例尺表盘一面(类似最后期62),后来又刻在了铰链截面上(也算创新了),97的民品没有编号,估计质量差距不大,因为液体盘里面都是写着“Y/JZB”……要的就是这个阻尼核心啊
挂一漏万啊,还有57系列没细说,最早出现的是大57,沿袭51/55的经典设计,后来搞大跃进,乱搞节约,把刻度尺给革命掉了,结果62又给改回来了。与此同时,为高级军官生产了怀表式的57,镀银/铬都有,编号刻在盖子内侧,这个量不算大。
62其实还是有规律的,毕竟都是代号工厂在生产。最乱的是51,因为以后又和65有关联,况且当时的生产也不完全受军方控制,标识比较乱。
从51至80针,可以看出政治风向对设计、生产的影响相当大,这个不单体现在小小的指北针上,其他军用、民用产品都有类似的强烈计划经济的烙印。
型号的更替无一不体现了领导的意志,政治斗争的结果。
51很明显,把老蒋赶走了之后,55是军队苏化的产物,57的背景是大跃进,62就是文革的产物了,当时受林彪系统的战争派影响,他们更喜欢德式产品。65是四人帮抢班夺权的产物,当时62是军品,不允许他们插手,所以在上海就搞“第二武装”,自然要生产军备,恢复51生产也算权宜之计。文革结束,改进版的51立刻停止生产,剩下的半成品组装成一个近亲型号----65,不久之后在80的打压下,开始转为民品并兼出口。80就是邓大人的领导意志了,全面向北约靠拢,可惜当时国内工业尤其是化工实力比起国外还差很多,好好的一个80给弄得灰头土脸,缺点一大堆,到了89年,估计也是触怒龙颜,彻底被打入冷宫了。到了新世纪,80才逐渐解禁,41厂恢复生产,估计也是41厂掌握了阻尼液的生产核心技术,彻底解决了漏液的问题。就我拆过的97来看,工艺的确过关,不但没有漏液,而且油料清澈透明,没有任何杂质。
97的核心技术就好很多了,指针用长棱型,主要是因为80的秃头指针实在很难看清读数,而且,80的在封装壳上就有刻度线,密密麻麻,我刚看到也有点眼晕。80的体积不小,但是相对来说表盘却不大,有点奇怪,可能是东西方设计思路的差异吧。

就厂家本身来讲,早期97将编号刻在比例尺表盘一面是习惯使然,毕竟97和62又有血缘关系,62就是这么生产的。
至于有段时间97针又不打编号,然后就出现了军品民品的说法,这个又是厂家自己的想法了。
当时编号在比例尺表盘一面,这个是军队定货时要求的,毕竟也是要管理的。而41厂不可能只做这么小量的产品的,一条生产线就生产几批不就荒废了。
定货结束之后自然是自行批量生产的,那么不打编号也顺理成章,毕竟没有————定货,从哪里开始编这个号呢?呵呵。
虽然阻尼核心里面依旧写“Y/JZB97”(这个肯定是一条线上下来的),但是因为不属于定货,虽然是按一个标准生产,97针我拆过,工艺是一样的。
为什么现在没有编号的97已经不再生产呢,其实很简单,大家注意看,早期的编号,需要在油漆工序时做,打编号必须夹在生产流程中。自从出现了假冒的97以后,工厂自己开始为自己产品编号,自然也是考虑品牌效应,毕竟41厂也算是大厂。这个时候,针生产出来,油漆完整,往哪里打编号?直接打油漆上肯定不行的,要说还是工人阶级力量大,居然找到了铰链截面这么个“空地”,不但现在生产的可以打。就连以前生产的合格品也可以再加打编号以验明正身……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咱们就可以避免买到假货了。至于军检证,这个仁者见仁吧,我反正不去检验其真伪……

说41厂又给新出厂的80式也打上了编号,大概同样是为了防伪或者是品牌考虑(但愿是类似蔡斯为了树立百年品牌),还是在塑料基座的铰链处,凹刻有白色油漆填充,这个又改进一步,不但清晰,而且避免涂改。对于另附的的军代表盖章……我想说的是,80已经不再列装,军代表应该也没义务为这些产品负责,在军方档案里也查不到这些80针……呵呵,也就是说,即使盖了也等于没盖,大家主要能买到正宗的41厂产品就可以了,至于军代表盖章,我看就当个纪念吧。40厂出品,并且有军检证,必须是80年代生产的那批才是共军装备过的,而且,阻尼液应该轻微变蓝色才算正宗(没办法,那个时候的技术缺陷,现在反而成了检验是否真货的标准)

80如果再改进一下还是很不错的,可惜命运多舛啊……

脱离开1:50000的军用地图,从51到97没几个功能能用全的,简单方便的反而是57怀表式……

要是再脱离开军品情结,瑞典丛林式透明底版指北针最实用,只要不使劲摔都没有问题

要是再喜欢个品牌,DP系列也是很不错的3614是厂标,还是属于代号厂……其实这个厂就在长沙,在郊区星沙镇泉塘村,"长沙指北针"应该知道
这个厂是属于总装备部,目前已经脱离,2004年之前还是存在的,现在并入一个叫诚通集团的上市公司
这么一来,3614的产品就已经是绝版了。
从整个情况看,其实我漏说了一点,没有打编号的指北针恰恰是最多的,尤其是51和62,97不过是现在看到的新针里面不打编号的
文革时期生产的51全部没有编号,政治需要,有了编号人家就查得出来生产了多少,到时候要算帐的。62在八十年代从军队退出现役以后,有编号的就只有库存产品。
到80年代以后,40厂远处西南边陲,离开了国家强力调配的资源以后,它的生产就比较弱了,更新换代也慢,远不如交通便利的41厂。40厂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吃老本,靠生产旧型号过活,这就有点奇怪的逻辑……“我是老军工,生产这么多产品,国家不能不管,军队不要国家就出口吧。”当时很多国企都是这种心态,62被盲目的生产了许多,当工人得知继续生产这种旧型号根本没办法领到工资后,产品质量一落千丈,有点类似崩溃前的东德企业。

就产品说,我建议买中期的,早期带有试验性的生产,边产边改(中国特色),到了中期就稳定一些了,无论工艺还是质量都是比较好的,到了后期,国家不再管了,(已经退役的产品,国家根本没有质量要求),再挂62的名号也是粗制滥造了。不单是40厂,就是41厂也是一样

所以说不打编号并不是单97的情况,在80年代以后只要是继续生产的旧型号,全部没编号97也有缺陷,大家使用起来就知道了,液体阻尼盘倒是很稳定,但是整个针的边缘,尤其是绘图尺那一边,非常锐利,尤其是两个角,尖得扎手,很不舒服,只是为了增加点刻度,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反观62(沿袭了德国原始设计),边角特意磨圆处理,手拿着很舒服,测绘尺虽然只有10CM,但是肯定够用了。还有两个类似鸡肋的设计,里程轮盖和挂钩,挂钩我从来没用过,用地图实际操作看,用这个功能还要随身带着大头针,这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馊点子??里程轮盖我以及卸掉了,没用,而且每次从皮盒里面取出来这东西都非常碍事,并且已经裂了,干脆拆了,这样造型还简洁一些。感觉既然要做盖子保护,要么你就做大一些,把里程轮盖全,要么就用金属做,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弄得跟遮羞布似的,浅浅的盖一点,不坏也难怪97的生产工艺最大的毛病就是装配质量下降,尤其是折叠轴,放平以后,测绘尺那边居然不怎么平,在62上,从来没发现有这个问题。而且,反字表牌掀转的过程中也回影响折叠轴的配合。感觉这个轴在装配时就歪了一点,不知道是不是个别现象。湘厂一般没编号,三线厂的东西以能用为标准,工艺要求不高,主要是为战争消耗生产的

其中早期版本的62很奇怪,玻璃盖上有方位指示,但是度盘又能转动,并且密位和角度是相反排列的

中国军用指北针历史 军用指北针 真假
早期版本估计列装很少,仅见到上和云有一些。62和57关系很紧密,度盘就很类似51的沿革其实很简单,51的生产基本与上海有关,并且文革时期的生产与四人帮有直接联系
维隆和美亚的51,属于最早期,等于是中正的翻版,只是将密位由64-00改成60-00(也就是从西方密位系改成苏制的密位系),并且,当时连4-00密位一个大间隔标数字的设计都没有改,有机会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而在以后生产的系列中,从55开始,包括文革期间的51全部都是5-00密位一个大间隔标数字。在60-00密位度盘上采用4-00密位一个大间隔标数字的设计在观察计算时并不方便,只能说是当时的习惯使然,大家不信可以口算一下,这个标识是不是比较别扭。

51系列在全面苏化以后就转成了55式,自然生产厂家还是一样的,以后就是57式。到了57生产的后期,开始战略调整,云厂开始作为主力进行生产,上海的厂慢慢减产,其中一部分生产51或者说中正系列的机器、模具等就作为战略物资进行封存,其他迁移到内地。
这其中牵涉到当时一个战略调整,大家注意到,57系列没有里程表,但当时军用地图有四种比例,在大57和早期62可以看到四个尺寸的比例尺轮。而对于指北针的使用方法,62中期开始有了重大转变,度盘数字不再是可以随意转动,增加一个指示荧光点,这个荧光点可以转动。在62中期以前的操作方法和51乃至中正是一样的,度盘数字是可以转动的,荧光点是固定在一个位置的。也就是动与静相互对调了。
65算是生不逢时,刚诞生,后面就是文革,而它的使用并不比62方便快捷,在不长的列装时间里,也就是总参有一些定货。
为什么说到了70年代末居然还有51生产,这个也不奇怪,那时候四人帮在上海搞第二武装,指北针是基层指挥的装备,自然要大量生产,所用模具就是原来封存的51的,但是大家注意,这时候生产的51式的度盘已经是标准的62式的度盘样式,并且刻度比62还要精细,也就是略有改进,厂家匿名字都是很革命化的什么“永红”“红星”等等。四人帮倒台后,作为计划经济的惯性,也继续生产了一段时间,有78年的产品也不奇怪,据说以出口创汇为主,看来军火还是来钱啊。所谓的停产是这些设备转产65以后的事了,大家注意看,65和51的区别很小,而且,外壳很像维隆和美亚的51,有一部分使用的进口的铜料和油漆,品质很好,但是这些库存不多,等到美国全面封锁的时候,失去了这些进口材料,用地档次的国产材料生产的产品就有下降了。美亚的皱纹漆当时还是很不错的。这些厂后来全部被公私合营吞并掉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0700.html

更多阅读

俄罗斯安-124大型军用运输机 中国军用运输机

资料图:世界最大型安-124“鲁斯兰”军用运输机将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式。资料图:俄军A-124飞机运输大型军用装备中新网4月21日电 俄罗斯空军总司令助理亚历山大·德罗贝舍夫斯基上校表示,5月9日胜利日时世界最大型安-124“鲁斯兰”军用

全面介绍:中国领土钓鱼岛简介、历史、地理资料

钓鱼岛,这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我们保卫祖国主权的前沿阵地。  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倭人称其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

声明:《中国军用指北针历史 军用指北针 真假》为网友笑牵四狗虐五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