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留客》赏析 山中留客答案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作者简介

张旭,字伯高,吴郡(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称为“三绝”。《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注释: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样子;(山中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山中留客》赏析 山中留客答案

译文

  春光明媚,万物都在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所以请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回归。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水气也会沾湿你的衣服。

赏析

《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的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重点是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客人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诗人以退为进,天晴又怎样呢?“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入云深处”四字,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 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备注: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2036.html

更多阅读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

【单元标题】: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封建统治下的文人也大都以儒教为思想核心,而苏轼是怎样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的?【单元问题】:苏轼豪放旷达的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下载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

声明:《《山中留客》赏析 山中留客答案》为网友余生浅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