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身
叶龙是戏剧科班出身,在省艺校黄梅戏专业接受了5年的专业训练,和黄梅戏“五朵金花”及现在的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都是同班同学。1980年,叶龙毕业后被分配到巢湖地区黄梅戏剧团工作,当时全班40名同学,只有10人留在了合肥,其余全都分到下面地市剧团。叶龙在巢湖地区黄梅戏剧团呆了5年多时间,演出了《罗帕记》、《哑女告状》、《拉郎配》等多部大戏,还随团进行全国巡演,足迹踏遍安徽、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那段在舞台上演出的日子,让叶龙至今难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次去外地演出都自己打着小背包,路上大家轮流扛道具,晚上就在后台打地铺,有时就席地而睡,虽然辛苦,但心情非常快乐。后来,因为个儿太高,难以找到配戏的女演员,叶龙依依不舍地脱下戏服改行做起了电视人。
戏曲情结
1986年 ,叶龙刚到安徽电视台,由唱戏改成拍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他就从剧务做起,先是在片场打打杂,后来站机位搞摄像做场记。他还给曹建坤导演做过助导,拍了两个戏曲电视剧,一个是皖南花鼓戏《姐妹皇后》,一个是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天仙配》。通过这两部戏的磨练,他掌握了很多拍摄技能,对以后从事导演工作帮助很大。在电视台期间,叶龙与戏曲的缘分一直不断,他执导的大多是与戏曲文化艺术相关的栏目与晚会。1987年他开始独立做《安徽地方戏欣赏》栏目,1989年改名叫《花戏楼》;他还执导了多台大型电视戏曲晚会,录制了《桃花扇》、《罗帕记》、《风雨丽人行》、《柳暗花明》等100多部(集)电视戏曲片和戏曲电视剧;并对黄梅歌的推介进行了探索,拍摄了吴琼的《心想事成》、《今夜又除夕》等MTV。
1998年,安徽电视台恢复戏曲节目,让叶龙做《花戏楼》的制片人。虽然当时心里并不是很愿意做,但在做节目的过程中,他又重新认识了戏曲,又爱上了戏曲。叶龙说,戏曲是祖国的文化宝藏,一定要传承下去,他愿意全心全意为戏曲事业而拼搏。同时,令他感动的还有戏迷们的执着和热情,这些大多已经上了年纪的人,为了戏曲付出再多也愿意;当他们进社区、农村演出时,常常围了几千甚至几万观众,还有不少观众站几个小时等着看他们的演出……戏迷的支持让叶龙更加体会到了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也更坚定了他心中的戏曲情结。
传承创新
1999年,叶龙主创的以戏曲为主的综艺性栏目《相约花戏楼》,成为安徽电视台首批推出的4档自办节目之一,他担任了该栏目的制片人和总导演。《相约花戏楼》栏目以黄梅戏为主打,兼顾推介其他戏曲品种,将栏目定位在普通人的戏曲欣赏和参与之中。自1999年10月开播以来,《相约花戏楼》创办已有6年,播出了230多期,介绍了全国30多个剧种,邀请100多位戏曲名家登台献艺,成为全国知名的戏曲名栏目,多次获得全国电视优秀栏目“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这两年,《相约花戏楼》还尝试着走出演播间,走进淮北、芜湖、怀宁、黄山,走进杭州,走进上海,将舞台搬到了社区和农村。
虽然成就已得到大家的公认,所得的奖项已经写满了两页纸,叶龙对于《相约花戏楼》的前景依然忧心忡忡,感到压力颇大。现在最让叶龙操心的事就是栏目的创新了。经过六年的“压榨”,《相约花戏楼》的节目资源越来越枯竭,该请的名家都请了,该演的名段都演了,如果不改换口味,天天吃一样的菜,观众早晚会腻味。叶龙认为,传统戏曲如果要想再创辉煌的话,其表述方式就需要加以改进,要在不改变传统戏曲内核精髓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外部艺术包装,用时尚化的手段来重新演绎传统戏曲。
叶龙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戏曲尤其是黄梅戏多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