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淑女什么意思

原文】 3·20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愁。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自我感悟】孔子提倡诗教。“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 阳货》中也记载了孔子一段论述诗歌作用的著名言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激发感情意志),可以观(观察风俗的盛衰),可以群(引起感情的共鸣),可以怨(批评现实政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诗经传序》中把《诗经》的教化作用解释的更为清楚明白:“然则其《诗经》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所感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亩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孔子曾两次把“可以与之言诗也”作为对学生的最高评价。这一小节是孔子在《论语》中第三次谈到《诗经》,也是第一次涉及到《诗经》的内容。《关睢》是《诗经》的开篇诗,也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为了弄懂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我从网上搜到了这首诗的原文。细细品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思念之心深切,以至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但是虽然他求之不得,也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玉石俱焚,而是把这份感情深藏在心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然爱情不成,就做朋友吧。体现了一个君子“发乎情止乎礼”的理智与高尚情操。孔子高度评价了这中思想和情操,说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其实是孔子对于中庸思想的告诉评价。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有两点:一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恰如其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事不走极端。二是重视诗教的作用。

释义编辑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注释】《关雎》是《诗·国风·周南》的首篇。淫,过分。【详注】①《集解》引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②朱熹《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译文】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3出自编辑

出自:孔子在《论语·八佾》一篇中,这样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前两句是<论语>中评价<<A href="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关雎&fr=qb_search_exp&ie=utf8"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log="pos:innerLink" data-word="0">关雎>的
意思是《关雎》这诗,快乐而不致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过分,而不致使人伤害身体。儒家诗教的重要命题。指诗歌、音乐不失中和之美。
①虽感情悲哀,但不伤害身心。多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③形容感情或行为有节制,不太过分,也无不及。
④形容装出悲哀的样子,但并不真正伤心。
在《论语·八佾》一篇中,他这样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
这是孔子说诗经的几句话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诗经的内容是很健康积极向上的   意思是快乐而不致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过分,而不致使人伤害身体   受到不公平待遇   心有怨言的时候  不会过分生气   
总的意思就是讲诗经感情控制的很好 可以概括为“正”
综而观之,凡事有个度,切莫大喜大悲!
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语出 <<A href="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论语&fr=qb_search_exp&ie=utf8"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log="pos:innerLink" data-word="3">论语>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乐的时候不过度
悲的时候也不过度

乐:快乐
淫:过度的乐

哀:难过
伤:悲伤

这一章说的是情感不能过度,要符合中庸之道
淫:过分。指快乐而不过分。比喻表现的情感很有节制。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不是,这里的“哀”是通假字“爱”,指的是爱到极致,而不会伤身!
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感觉有点像《微物之神》里说的一句我们的悲伤将永远不够悲伤,我们的喜悦竟永远不够喜悦。
快乐不致无节制,悲哀又不过分,指诗歌,音乐感情适度
【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追求到以后的快乐。②淫:不局限于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而取广义的解释,即过度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读解】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再进一步深究,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和处理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只不过要求“乐”与“哀”都不过分,都有所节制罢了。
【原文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注解】《关雎》:《诗经??周南》中的一篇,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哀而不伤:伤,损伤。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又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淑女什么意思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说明】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这是要求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雅乐的美学特征。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 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再进一步深究,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 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和处理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 ,而是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只不过要求“乐”与“哀”都不过分 ,都有所节制罢了。

  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 对现代人来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旧死” 的生活,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呢?

  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诗经》描写爱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所选的爱情故事是不论其成败只论其正邪的,它不仅记录了一次次成功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而且也真实地记录了一次次失败的爱情和痛苦的婚姻。为何要描写并记录这些失败的爱情和痛苦的婚姻呢?那不仅是因为通过它能反映更多更广的社会现实,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中的主人(或男或女)追求幸福爱情的行为与品德极其高尚和感人,他们的心地善良感情纯真,同时对那些“二三其德”的负心人进行了无情的谴责,从而让读者自己从中辨别是非和正邪,起到诗歌应有的“教化”作用。如通过《关雎》可以看到“君子”那“求之不得”(失败了)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德。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以爱情喻求贤,欢乐而不过度,求之不得,忧哀而不悲伤。
孔子论《关雎》诗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这首诗,无论是快乐,还是悲哀,情感表达处于控制之中,不滥情,不失度。他又说,诗可以抒发内心的怨愤,但须拿捏分寸,不能“怒”,所谓“怨而不怒”。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一篇诗,讲到欢乐的时候,乐得不过分,有哀伤的时候,对于身心没有什么伤害。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我是孔子的弟子,言语科里面,他是特别擅长。鲁哀公君权旁落在三家大夫手中,鲁哀公想怎样把君主权力收回来。
鲁哀公向宰我问,用什么样的木料来代表社神,宰我答复说:夏朝用松树木料来作社主。殷朝用柏树木料来作社主,周家以栗树木料作社主。宰我说:叫一般人民有畏惧。意思就是答复哀公,你要把你这个君权收回来,没问题,你用武力也好,什么都可以的。孔子听到宰我这样的答复他,孔子说:君权旁落已成定局,你也别想收回君权了。已经造成三家那种势力了,宰我不能够这样谏劝鲁哀公。宰我你话已经说出来了,我也不责备你了。
池胡先生试解之:诗言志!如果只讲《关雎》为爱情诗,太过于肤浅。实际上,该诗比喻的是文王思慕英才姜尚并得到姜尚后的喜悦之情。从此义出发,就不难理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境了。
忧愁而不悲伤。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还形容装出悲哀的样子,但并不真正伤心。
适当的娱乐,但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
高兴但不过分,要适可而止。语出论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欢喜但并不因此而去加以放纵(自己)中国古代美学批评原则。语出孔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写爱情追求的苦闷、欢乐和喜悦,没有哀伤内容。古代诗、乐不兮,“三百篇”皆可入乐,孔子此言不是说其歌辞,而是就其音乐而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言其声之和也。人之情闻歌则感: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哀者闻歌,则感而为伤。惟《关雎》之声和而平,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之而哀其哀,不至于伤。
孔子论《关雎》诗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这首诗,无论是快乐,还是悲哀,情感表达处于控制之中,不滥情,不失度。他又说,诗可以抒发内心的怨愤,但须拿捏分寸,不能“怒”,所谓“怨而不怒”。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位于《风》之首,也是《诗经》的开篇。《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但有评价可考的,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足见其重要性。
爱情是文学艺术中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关雎》主要描写了一位翩翩君子追求淑德美丽的女子的故事。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虽并不长,但留给我们的信息却是很全面的。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品德高尚的贵族男子,且这位“君子”家中琴瑟钟鼓齐备,应该也是殷实富足人家。而能让如此家世的君子情深款款,也必定是德行高尚,娴雅大方的窈窕淑女了。男女主人公这样的出身,也无怪乎这首诗能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表现了。
在古人眼中,爱情是男女之间纯洁高尚的美好情感,于是才有了《孔雀东南飞》《梁祝》《长恨歌》《红楼梦》等等诸多具有普世意义的爱情绝唱。而《关雎》作为中国爱情文学书面记载的开篇之作。其意义之重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这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论有所契合。诸子集注曰: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也。关雎之诗,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这样看来,《关雎》的内容是很单纯的,从“哀”来看,《关雎》里的男主人公因对女主人公“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男方向女方求爱不得,内心焦急反复的焦灼情感,还有些失落的味道流于其中,故而“哀”。从乐来说,男主人公见得不到女子芳心,便钟鼓乐之,琴瑟友之。这有些类似今天南方少数民族男女以歌声挑选意中人的风俗习惯。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还有壮族民间传说《刘三姐》都对这样的风俗有过描写,人们对于这样美好纯朴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心向往之的。
由此观之,《关雎》的爱情也就因为“君子”和“淑女”而与品德地位和德行操守相关联了。“君子”和“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的理想,君子纵然“求之不得”但也没有做出什么攀墙折柳的越矩之事来,纵然“钟鼓乐之”也没有任何肌肤之亲上的侵犯,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深厚的感情在里面,又表露的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受也不至于过于强烈,这样欢乐而又平和的场面也完全符合男女主人公的地位家世。因此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了一种虽爱之浓烈却又淡调平和的中庸之美。
按《孔子集语》卷五《六艺四下》载子语子夏曰: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婓斐文章,大哉!
这应该就是孔子评论《关雎》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因了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巜诗经》是孔子编的,巜诗经》的开篇就是这个巜关雎》。孔子评论巜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这个评价中可以折射出孔子拳拳服膺的“中庸之道。”
这个“中庸之道”也可以从孔子主张“节哀”中看出,悲伤是要有个度的。
子贡守孝三年回来见孔子,孔子让他弹琴。守孝是件悲伤的事情。而奏乐是件欢乐的事情,孔子此举大抵是想知道子贡守孝三年之后的悲伤是否节制。子贡从容不迫地弹起了琴,完后说:“先王制礼,弗敢过也。”也就是说他子贡守孝,三年就三年,不会让悲伤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礼节。孔子夸他“君子也”。这时子贡就问了,“闵子骞守孝三年之后还伤心,您说他是君子;子夏守孝三年后已经不伤心了,您也说是君子。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如此不同,您却都称他们为君子。我很迷惑,斗胆问问这件事。”
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闵子骞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切切悲伤,作而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子曰:“君子也。”(《孔子家语》)
子夏守三年的丧礼,前来拜孔子,孔子说:“给他一把琴。”子夏边拉边唱,神情和乐得很,唱完站起来说:“先王制作的礼乐,我不敢超越它啊。”孔子说:“君子啊!”闵子骞守完年丧礼也来拜见孔子,孔子说也给他一把琴。闵子骞边拉边唱,悲伤得很,唱完后站起来说:“先王制作的礼乐,我不敢超越它啊。”孔子亦称赞他说:“君子啊!”
孔子对子贡解释说:“闵子骞没有忘记哀伤,却能拿礼义来节制它;子夏已不再悲伤了却能在欢乐时用礼义加以约束而不放纵。即使拿君子相比,难道有什么不妥吗?”(闵子哀未忘,能断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之以礼,虽均之君子,不亦可乎?)想来,闵子骞“哀而不伤”,子夏“乐而不淫”,都符合“中庸之道”,孔子才会对他们竖起大拇指,称他阙“君子”凡事都反例。尤其这个反例还来自于孔子自己。最得孔子欢心斤的颜回“不幸短命死矣”,孔子太过悲伤,“子恸矣!”他的学生说,老师您不是告诫我们要节哀吗?言外之意就是老师也要节哀啊,你悲伤得过了头了。孔子却说,“是我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什么样的人悲伤呢?”
子乚子死后,学生们都按力父亲守丧之礼给孔子守墓三年。子贡守丧六年,是两个三年。按“礼”来说是违礼了,太悲伤了。如果叫子贡节哀,大抵也会说:“不为这样的人悲伤,我还为什么样的人悲伤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孔子和子贡也都符合中庸之道的吧,该节制的时候节制,该哀伤的时候哀伤。
凡事有度,过尤不及,虽说人各有志,但从道理上来说,“中庸式”的情绪,确实比一味地追求“潇洒走一回”甚至“过把瘾就死”的说法要靠谱一些。古人把《关雎》冠于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下文的“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我们不难看出,诗中的窈窕淑女是一个在河里采摘荇菜的劳动女子。而看好了这位劳动女子的那位“好逑”者,是一位“君子”————。这位君子从其求爱的方法上看,不是“瑟琴友之”,就是“钟鼓乐之”,完全是梦想运用有钱人的方式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位富贵子弟。


故事正是这位富贵“君子”,被劳动着的采荇女子所吸引,“寤寐求之”,一下子陷入了情网,然后就贸然地向采荇女子求爱。对于男子来说,一定觉得自己很有把握,然而让他出乎意料的是,他“求之不得”,碰了钉子。


对于象这样富贵之人追求贫贱之人,却被贫贱之人一口回绝的事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不乏记载的。比较出名的,一是《陌上桑》,一是《羽林郎》。前者是美丽的采桑女罗敷面对“五马立踟蹰”的使君的纠缠,巧妙地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为由,进行了有力回绝;后者通过美丽的卖酒女胡姬“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痛斥了豪奴的骚扰。这两首诗都从正面歌颂了中国普通妇女面对利诱不为所动,面对强权不为所屈的优秀品质,对那些权贵们横行不端、见色忘义的无耻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而《关雎》和这两首诗则全然不同,除了通过君子的所见来描绘采荇女的窈窕之美、动作之美,为“君子好逑”做足铺垫而外,诗作没有再对采荇女正面着一点儿笔墨进行描写,也没有对她怎么藐视权贵进行赞美。而对君子的追求之爱、追求之苦、追求之梦想却进行了反复咏叹,很显然“君子”是诗歌要全力表现的对象,君子的所作所为是诗歌要突出的主要内容。


孔子对这位多情“君子”有非常精到的评价,那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爱淑女本没有错,重要的是为什么要爱,怎样去爱。按照孔子的观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关雎》说“君子好逑”,君子追求淑女是要和其成为夫妇,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不是始乱终弃,爱而不为淫,这是“不淫”之一; “寤寐求之”,先在心里喜欢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然后才去“求之”,是因爱而求,是以礼而求,而不是劫掠之求,这是“不淫”之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求爱被拒,只是自己折磨自己,而无任何非礼之图,这是“不淫”之三;而“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最后结果是想出了用更加高贵、更加文明的方式去“友之”、“乐之”,这是“不淫”之四。即使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时候,君子依然无一点儿怨戾、颓废之气;在“辗转反侧”之后,仍然是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以更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去赢取姑娘的芳心,这正是“哀而不伤”的具体体现。


据说,婚姻之婚是形声字,之所以曰“昏”,是因为古代盛行夜晚抢婚风俗。大概在《关雎》时代这种风俗也不一定绝迹。一些豪门贵族虏掠良家女子可能也是普遍现象。《关雎》中君子的求爱行为一定是当时人民所希望的,也是如孔子一样的开明贵族所提倡的,更是当时社会所必须的。关雎》很好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婚姻道德观,这也可能是《关雎》能列《诗》之首,从诞生之始就能得到广泛好评的主要原因吧!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核心无非就是一个克制。
正如一掌亢龙有悔,打出去的力有两分,用在自己身上的力却有八分。
艺术的本质不外乎表达,表达的方式,或大胆直白,或含蓄隐忍。
凡是凡是能够大胆直白地表达的,必然是强烈的感情,不可持久的、简单的、基于本能和条件反射的。
而经由百转千回才能表达出来的感情,往往是难以言说,无法发泄,基于有着复杂构造的人脑才能产生的。
但是诗经那个时代,人类身上的动物性还保留着大部分,人类的语言文字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表达复杂情感的程度,那时的人只会“上邪!我欲与君相知”,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老天爷啊,俺想跟你好。
但是,那时的精英阶层已经意识到两种情感的区别,为了将自己和屌丝们区别开来,他们有意识地划分出了雅俗两个境界。后者是所有人都有的,前者是一部分人才能有的。
他们认为,凡是直白地、忘我地、感性地表达,都是低级的,而克制的、理性的、含蓄地表达,才是高级的,这种划分当然有商榷余地,但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直到如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所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点到即止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正如交谊舞之与酒神节,《山楂树之恋》之与《肉蒲团之极乐宝鉴》,漱玉词之与花间集。朱熹老夫子解释过了:“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说简单点就是,无论欢乐还是哀伤,别过了度。
你可以把这粗略理解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之争。拿中国的文本而言,其实《水浒》和《金瓶梅》,都有莽莽苍苍,“淫”的、不合常规的地方,不是传统雍容中正的套路;但喜欢的人自会觉得蓬头粗服,不减天然之致。所以还是那句:
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是审美套路之一,而非唯一标准。


如果需要举例的话:
《古诗十九首》。
陶渊明的诗。
勃拉姆斯的交响乐。
拉斐尔和安格尔的画儿。
苏轼黄州归来之后的诗。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
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几乎所有的曲子。
都符合这一标准。

题主问的周杰伦《东风破》?其实如果咬文嚼字的话,歌词稍微有点“媚”(这个“媚”是动词),而媚好之意,其实是很伤中正醇和意思的,但大体上,曲子反而很端正。哪怕那种苍凉冲淡之意有些做出来,还算是没怎么露痕迹的歌。
作为对比,《青花瓷》就比《东风破》要媚得多了。关键区别在于:是情绪控制人还是人控制情绪。

少喝两口,留君双颊红是一种惬意,大口猛灌,灌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就只能让人皱眉了。

孔子说:“诗篇《关雎》,喜乐而不放荡,哀婉而不颓伤。”

品读回味:

《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虽在国风,是流传于民间的文学作品。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而不得的哀伤。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哀而不伤:伤,损伤。

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又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的评价,很具有纯正的意味,基本上奠定了我们对于诗歌美学的审美价值判断。

你看,能够喜乐而不放荡,既有对于男女之爱的正常表达和叙写,又有互相之间爱中有敬的适当距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做:“距离产生美。”

当然,长期的距离,无论是空间的还是心理的,都将令人哀思不忘。

那么,能够做到哀婉而不颓伤,岂不是正确对待情爱的境界。

这样的风俗与民间男女之爱的表达,如果不是在一个和谐、平等的国度里,是很难想象的。

第二十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有快乐,但没有快乐过度而失其正。有忧愁,但没有忧愁过度而伤于和。”
  我师朱熹曰:“乐,音洛。关雎,周南国风诗之首篇也。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伤”字,出自《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都要恰到好处才好。喝“伤”了就是喝多了喝高了喝腻了的意思。他明白世界之大,并不只有爱情可以追求。每个人都是海上的小船,命运并不由自己完全掌控,也许明天就各奔东西飘荡四处。不可强求是很好的人生态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潇洒的挥挥手道一声再见,总好过矫情的互相伤害。我惋惜的,不过是再也不能够如此的那个自己。《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初步解读——孔子说:“(《诗三百》首篇)《关雎》这首诗,表现欢乐场景但不流于放荡,描述哀愁情状但不陷入伤损。”

全引《关雎》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歌咏的这男女主人公,过去学者多认为是特指。“淑女”指“后妃”,那“君子”就是指“王公”。朱熹甚至认为,这是歌颂周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到“圣女”太姒为配偶……

孔夫子评价这首诗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君子陪伴淑女一起时,快乐而不放荡;君子独居相思淑女时,哀愁而不伤痛。孔夫子对《诗经》总的评价是“思无邪”,就是说《诗经》表现感情思绪中正平和,喜怒哀怨都合度中节,控制激情,没有过分过度的地方。这和他在人伦政治方面要求“克己复礼”、追求“中庸”的理想是一致的。
  一般读者不去管“君子”是指周文王还是商纣王,淑女是指太姒还是鬼侯之女;他们就直接把诗中的君子淑女看作青年男女主人公,认为这首诗是歌颂青年男女相爱相思,表现爱情主题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篇第一首诗,它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所以我这里全文采录。
  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学者多注重探求“作者本意”;“知人论世”,那当然是必要的。而一般读者只欣赏诗句所造意象,我以为也无可厚非。我这小文也就先简要介绍和评价各家对“作者本义”的探讨,再谈谈对它的一般欣赏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河洲上“关关”和鸣的“雎鸠”,据朱熹注解说,是一种“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鷖,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雎鸠”这种水鸟,具有稳定的配偶关系,互相之间不“乱搞”;配偶经常在一起游水生活,但是人们却没有见过它们戏狎性交。所以《毛诗传》表彰它们感情深挚而又懂得礼仪区别(意思指配偶之间的亲密恩爱应该隐秘进行,在公众场合应该遵循社会礼仪)。“雎鸠”是什么鸟,过去有说是鹗,有说是雕类,有说是鱼鹰的;当代有学者分析论证,认为古人说的这种水鸟应该是指美丽的天鹅,我赞同。天鹅在河洲上降落,成双作对,“关关”和鸣,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景,画意诗情交融。至于最新的科学考察研究发现,天鹅雄雌之间的“爱情”并不如传说中那么“挚而有别”,应该另当别论。因为,我们祖先没有经过“科学考察”,他们就是那样看“雎鸠”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歌咏的这男女主人公是谁?过去学者多认为是特指。现存最早的解诗文献《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又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淑女”指“后妃”,那“君子”就是指“王公”了。朱熹《诗经集传》据此解说:“‘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朱熹认为,周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到“圣女”太姒为配偶;“宫中之人”迎接太姒到来,看见太姒“有幽闲贞静之德”,就创作了这首诗,歌颂太姒是文王的好配偶,祝愿他们夫妇“相与和乐而恭敬”。朱熹又引用汉代匡衡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化之端也”,称赞这是“善说诗矣。”
  按照朱熹这样解说,这首诗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君子”选择配偶(特别是君王选择后妃)的标准:那女子既要美丽又要贞淑,只爱丈夫一个人;对丈夫感情深挚、爱得热烈,却又能在公众场合容仪端庄,不表露出情欲狎亵。认为这是人伦道德的首要基础。
  《毛诗序》解说《关雎》的主旨是:“《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章太炎先生根据《毛诗序》这个说法,结合《史记•殷本纪》的有关记载,在他的《检论•〈关雎故言〉》中,对《关雎》提出了另一种解读:后妃淑女指“鬼侯(九侯)”之女;鬼侯是辅佐商纣王的“三公”之一,他见“纣淫妲己,为长夜之饮”,国家政治一团糟,就把自己贤淑的女儿献给纣王,希望能够“修其闺门,辅之仁义,正家而天下定”;可惜他的女儿端庄贞静不合纣王心意,反而导致鬼侯被杀成肉酱,连带周文王也被幽囚。章太炎先生这一论说,头头是道,我很佩服,可惜好像在后来解说《诗经》的学者们中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孔夫子评价这首诗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君子陪伴淑女一起时,快乐而不放荡;君子独居相思淑女时,哀愁而不伤痛。孔夫子对《诗经》总的评价是“思无邪”,就是说《诗经》表现感情思绪中正平和,喜怒哀怨都合度中节,控制激情,没有过分过度的地方。这和他在人伦政治方面要求“克己复礼”、追求“中庸”的理想是一致的。
  一般读者不去管“君子”是指周文王还是商纣王,淑女是指太姒还是鬼侯之女;他们就直接把诗中的君子淑女看作青年男女主人公,认为这首诗是歌颂青年男女相爱相思,表现爱情主题的。汤显祖戏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小姐读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后,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可以作为代表。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干脆就翻译为“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直白通俗。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古代儒家早就认识了这一点;孔子甚至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言下之意承认人多“好色”。孔子“删定”的《诗经》放它在开书第一篇,这样一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天经地义,“今古同怀”!这也就鼓励了青年男女们勇敢地去追求爱情,歌吟相思情爱。于是,吴歌、山歌、“信天游”、“蓝花花”,民歌中古往今来情歌一直传唱不绝;而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爱情篇章。“窈窕淑女”,朱熹解释“淑”为“善”、“窈窕”为“幽闲之意”,全都指向品德性情;这是理学家有意着重道德说教。而一般人们多把“窈窕”解作形容女子身材容貌“美好”,因而“窈窕淑女”这种男子们理想中的配偶就是既美丽又贤淑。现代男子们择偶时俗语所谓“上得婚床,进得厨房,出得厅堂”,比古代更提高了要求;那“出得厅堂”不但要容貌过得去,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待人处事的方法呢。当然,这里说的美丽,既有一定的社会、时代甚至阶级的共同标准,也有当事人个人的标准;只要自己满意,“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一家好女百家求”。男子追求和思念自己的“意中人”,“寤寐求之”,醒着时想念,睡觉了还梦见!一时没有追求到,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夜晚躺在床上思念,翻过来复过去地折腾得睡不着觉。
  相思情切的男子,向自己的意中人甜言蜜语地许了好多愿:爱人啊,我要弹琴鼓瑟向你畅叙爱意呀(琴瑟友之);爱人啊,我要敲钟打鼓使你愉快高兴哪(钟鼓乐之)。对于男子相思求爱的情况,我们老祖宗歌咏得多么准确形象哪。这首诗主要写了男子对于女子的相思追求,《诗经》中也还有写女子相思追求男子的。男女情爱本来就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之一,《诗经》写“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说明我们的老祖宗既现实又浪漫,中华文明这才流传继承、延绵不绝。
  回头再看汉代匡衡“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的解说,歌颂爱情的真挚不贰,同时要求夫妇之间的亲密恩爱到自己家闺房内去隐秘进行,在公众场合还是应该遵循社会礼仪;我以为仍然有他的合理性。这样,孔子评价的“哀而不伤”也就可以有第二种解释:哀,怜爱;伤,妨害;怜爱(妻子)而不妨害(工作)。这一点很有警示意义:妲己、褒姒、杨贵妃,过去多责骂她们是“红颜祸水”,其实,她们受了冤枉;害了国家的责任主要还应该在商纣王、周幽王、唐明皇们身上,是他们惑于所昵不能自拔;如果对爱人“哀而不伤”,又会有什么妨害呢!
  另外,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朱熹承《毛传》说是“兴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谓“兴”,钱锺书先生《管锥编•毛诗正义》搜集引述前贤所论,论说为:诗歌开头,诗人歌者顺口称述某一景物或事物,借以引起下面要吟唱的内容;这个开头和后面吟唱的内容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准此,如果《关雎》诗的作者真是用“兴”,那么“雎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水鸟,就无关宏旨,读者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毛传》和匡衡、朱熹等学者却又描述和称赞“雎鸠”雌雄之间的爱情“挚而有别”,借以夸赞淑女,这就又混同于诗歌的“比”即比喻手法了。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比兴》认为:《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发端,也就是“借以引起下面要吟唱的内容”,一个是譬喻,即比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而“比”就仅只有譬喻的意义。我以为,朱自清先生这样分析,就很适合“关关雎鸠”这个“兴”。我闲常曾经思考,《关雎》诗人如此以“兴”,解诗前贤特别提出和注重“雎鸠”的“挚而有别”,为什么呢?我猜想:古代女子在爱情上本来享有很大的自由;“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那女子对追求她的男子唱道——你要是喜欢我,就撩起衣裳过河来吧;你若不喜欢我,难道没有其他人吗!可见那时女子还享有一定的选择婚配对象的自由,这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到“普那路亚”婚姻(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孑遗吧。《诗经》时代早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贵族男子承续“普那路亚”婚姻而仍然“多妻”,如诸侯之间嫁女都以新娘的“娣”(妹妹)和侄女媵嫁;却又希望和防闲自己的妻妾们不要去奢想如过去时代似的“多夫”,因而对她们提出“挚”即感情深厚专一的要求。为什么又要提“别”即分别内外注意容仪呢?古人认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亲近她们吧,多有怨言;亲近她们吧,“过亲则近狎”,她们就腻在你身上难得甩开啦。如果妻子在“出厅堂”之时即外交场合,仍然表现出和丈夫在闺房内甚至婚床上那种亲昵狎亵的形相,那可就更甚于“冶容诲淫”,是大大的妨害工作、损害形象、“有伤风化”的。对于前贤如此“说诗”的思想意义,我以为要分别评论:人,在对待和处理爱情时“挚而有别”,这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表现,应该对男方女方都一样要求;若只用这个标准要求女方,那显然是“大男子主义”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吟诵《关雎》,让我们破除封建思想,享受美好人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2091.html

更多阅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现实意义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腾飞西华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一路品味过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经典,有哲理。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

二十不悔,三十而立 二十不悔是什么意思

人的一生大概的岁月,用一句古训来概括,就是如下: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想来甚为经典,二十不悔,年轻人,无论做何事,都不需要后悔,因为还有青春,还有时光可以挥霍。到三十,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了

心若向阳,年华静好,岁月无恙。 你若不伤岁月无恙意思

有些时候,我们会伫立在流年的路口回望,为那些早已落幕的繁华哀伤,为那些逝去的遗憾感慨,为那些没能实现的愿望不能释怀。心,深深的沉浸在那些昨日的回忆里,一任时光浩浩荡荡的从指尖流逝。只是,我们都忘了,那些错失的美丽,那些散落的繁华,早已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造句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 —— 白话解析《论语》2: —— 论“中和之美”3: —— 浅论李煜后期词的“哀而即伤”这是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一条重要的文艺批评原则,即中和之美。

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是什么意思? 心律不齐是什么意思

心肌炎是否导致心律不齐呢?心肌炎疾病是比较高发的一种疾病,会给病人们的心脏导致很重的伤害,让病人们为此很是苦恼,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什么是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心肌炎常是全身性疾病在心肌上的炎症性表现,由于心肌病变范围大小

声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淑女什么意思》为网友小男人的故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