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疲劳 怎么克服审美疲劳

审美不是万能的,会走向疲劳的。总的来说,审美疲劳是指频繁地受审美对象的刺激,出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兴趣减弱等幅面影响。像有人面对优美的桂林山水,竟然说出不过如此的话。造成审美疲劳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个人生理结构特点和社会因素。学界普遍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本人便解释之。限于资源匮乏、能力有限等因素,观点未必全尽人意。

审美与记忆有着巨大的关系。人的大脑是趋向于遗忘,往往一看到某件事物,接着就遗忘了。因此,遗忘曲线就像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为了避免遗忘,我们进行重复地记忆。然而,记忆是有技巧的,不是说停留的时间越长。根据专家的分析,停留时间在30-40秒左右。其实,审美如同记忆,都有一个时间区间,超过时间区间,人的审美状态就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记忆越清晰,审美的效果就越好吗?其实不然,审美反而贵在遗忘。这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忘,它大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忘记事物的物体形态。要达到这个效果,必须通过形象化思维。例如,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要记住它小数点后几十位乃至上百位,就必须将没有意义、枯燥乏味的数字变成一幅画面:“山顶一寺一壶酒……”多美丽的画面!我们既得到美的欣赏,也通过形象化让记忆更加深刻。第二,心斋坐忘。也就是说,必须摒弃私心杂念,包括直接功利性思想、负面情绪等影响。其实,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抑制的功能,也可说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功能,即是说我们会有意地避免回忆一些不愉快、令人焦虑的东西,以达到心理平衡。

但是,审美疲劳也会遗忘,与这里的遗忘又有何区别呢?在我看来,审美疲劳的遗忘是只接受、不创造的结果。像我们上网冲浪就会有这样的结果。一个网页包含上千上万个超级链接,每点击一个链接,都有大量的信息。用波德里亚的话来说,就是符号的内爆。信息爆炸泛滥,人们的记忆根本无法运作过来,绝对是需要遗忘,以维持大脑的正常工作。但是,我们有些时间被信息牵着鼻子走,应接不暇地尝试吸收大量的信息。结果,不过只获得浅层记忆,还是疲于奔命。其实,在浏览网页时,每一条信息都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记忆里早已湮没于海量的信息群。也就是说,网络加速了人们的失忆。这点我深有体会,像刚刚浏览了一个信息源,但很快就忘掉,有时干脆不记忆,交给网络算了。像有老师提出“中国有哪八大民主党派”时,我们个个都面面相觑,只好询问百度和谷歌,连老师也要上网查询。我有这样的忧虑:科技越是发展,人类的部分功能也逐渐萎缩,交给科技工具来完成,如常识交给搜索引擎,写字交给键盘,邮寄信件交给电子邮件,交流交给MSN、QQ等。

毋庸置疑,审美活动是需要情感的,没有情感,审美根本无从谈起。但是,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人的情感开始出现萎缩。台湾学者李敖在北大演讲时指出,以前他到北京的店里时,服务员看死你买不起东西,会给你倒上一杯水。那样彬彬有礼的北京没有了,现在是处处设防的北京。这样的事情何尝发生在北京呢?我身边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们去探亲,在路边请了一个摩的。到了目的地,付款的时候,母亲会说上一句:“师傅,到屋内喝杯茶。”幼小的我十分诧异:摩的司机非同村人,也非熟人,母亲怎么会请陌生人进屋的呢?虽然说诧异,但回想起来,我看那是再珍贵不过的历史画面。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再也不说那句话了,而是急急地付款走人,摩的司机与我们只有金钱的交易。探究这个转变,我们也许想起费孝通的话。以前,经济落后,科技还是贫乏,人与人大多是口头交流,关系很简单,简单的形式也显得直接、平实、真挚,那时是熟人社会,人相信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靠的是血缘、地域、民俗等感性东西。现在情况变了,社会不再那么封闭了,开放起来,令无数乡下人向往着大城市,而城里的富人却厌倦了大城市的勾心斗角与车水马龙,都纷纷回到乡下地方建筑别墅,喝茶幽会,过上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农村生活。以前,道路不通畅,现在蜿蜒成一个个网络,地球里的动脉被打通,各种汽车川流不息,公交车接驳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加上电话机、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等大件头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便利,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情感始终成了现代人的一块心病,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原始的最佳状态。就说过年吧。我们的物质不可说比以前差,甚至比以前丰盛得多;我们的利是也不可说比以前少了,而且比以前多了不少。我们大鱼大肉了,逗了不少利是,也到处游玩了,但偏偏没有气氛。串门拜年以前还挺流行的,现在不复存在;团年饭也是为了吃而吃,交流感情的成分被省略了。很多深层次东西没有了,替代的是被物质包裹的浅层仪式。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人际关系变得复杂,靠血缘等传统因素不足以维持,于是产生了契约,似乎没有了契约,人们之间没有信任可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出自政治家之口的名言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展现出“前不见古人”的上升趋势。譬如,现在的子女对父母的关系,不是如何孝敬父母,让他们颐养天年,百年归老,而是对身后的遗产虎视眈眈。也有科技的影响吧,这以网络的影响为甚。现代人都不爱口头交流,而沉迷于网络交往工具,声形并茂的话语变为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现在为什么有如此多网恋呢?我想,他们肯定在现实的土壤中找不到感情的慰藉,只好无奈地求助于网络的。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谁也不知道谁的真实面目,口口声声说是美女,说不定是丑陋的野兽。说实话,网络虽然很不真实,但有时令自己比较安心,免于面对面的羞涩,可以比较自由、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许正由于如此,有时人最丑陋的面貌在网络里会展现。

过度理性会扼杀美感,抑制美感的产生。美的本质是古老的话题,现在好像没怎么提及了。我们以前对美的本质一直都竭力地作出解释,理念说、形式说、关系说、生活说、游戏说、境界说、实践说……无不是我们熟悉的理论。这些理论固然有道理,但只能顾此失彼,终究不能给我们一个完满的回答。最后,维特根斯坦站出来做和事佬,说“一切解释不了的东西都应该保持沉默”,好像宣告美的本质的探究已经变得没有意义。这个观点恐怕要遭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因为马克思主义提出“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能认识的东西”。然而,我们一直追问下去,还有意义吗?在哲学里,我们说通过现象看本质,但美学的本质是不能透过理性来完成的。管理学家西蒙早就说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只能得出最合适的方案,却不能得出最佳的方案。其实,我们追求美的本质,实质上陷入了语言的陷阱。美是广阔无垠的,语言也是无垠的,美的本质的追求是与语言互相搭配的过程,却有上千上万种搭配,而且种种搭配都有一点道理,但又并非完美。美的本质在语言上不断分延、散播、替补,离真相越来越远。理性过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对美的一个侧面的认识,只能解构美的整体性,让美变得支离破碎。台湾学者蒋勋说,美学理论就像一把手术刀,将美解剖得血淋淋的。其实,美的现象一旦陷入理性的泥淖,便不能美了,像人的本身是碳水化合物,谈得上美吗?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对审美客体阐释得太多了,往往适得其反。像我们在中小学常做的阅读理解题,有时那个作者本没有那么多深究的东西,但经过出题人那么一出题,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反而背离了中心思想。这是二律背反的现象,我们越是探究,就越是背离真正的本质。

美是感性的,或者说主要是感性的,“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一开始就给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在我们殚精竭虑地追求美的本质后,我们几乎发现理性的路线走不通了,而且理性令人头疼,我们应该走感悟性的路线。美有时很轻浮,不许容纳那么多理论。像我们看到一朵花,不禁感叹一句:真美啊。实在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句话,根本不可能经过什么理性思考。后来的理论不过为了构建一个宏大的美学理论,便于学术的交流与传播,从而弄出来而已。西方美学总的来说是理性美学,从柏拉图的逻各斯开始,其后的哲学家不过在做它的注脚。中国美学却走着与西方不一样的道路,虽然中国古典美学没有专业的美学著作,美学理论广泛分布于诗话、诸子学说、序跋、书画等文体中,需要后人来整理、消化。总的来说,中国的美学是感悟型的。董仲舒说“天人合一”、柳宗元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和”、青原行思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庄子说“逍遥游”、刘勰说“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陶潜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些话没有多少理论可言,不过是以文学语言阐释了美学现象而已,却是令人那么亲切,恰恰道出了美的根本特质。不仅是文学作品如此,中国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也是如此。但是,中国的审美与西方不同,并不讲究拉开距离,反而要求人与自然紧密地相连,达至统一。

审美疲劳可能与人的生存状况有关。宗白华先生写过一本书,叫《美学散步》。“散步”一词,做得很妙,对当代的审美活动有一定启发。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慢一点可能失之千里。说文学创作,可以说现在的小说市场可谓越来越繁盛。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如此之多,恐怕是因为现代文学以字数来定夺报酬。而字数要多,不但要靠锲而不舍的创作,还靠深厚的文字功夫。当然,字数多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出稿要快,不能慢工出细活,尤其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瞬息万变,每一秒都在变化,更新着信息,为了跟上步伐,写手们不得不快。不仅是网络写手们,连专业的作家也是如此,像莫言写作《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不过用了四五十天的时间。既然作者们快写了,读者们就得快读,读者们快读完,写手们不得不快写,这样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结局。快速,好像于审美没有多大好处。快,不仅会囫囵吞枣,令自己消化不良,分散了人的注意力,加速了审美疲劳,而且让作者们忽视了作品的质量。审美活动,说到底是慢功夫,只有沉静下来,细细品味,才能品尝出真正的滋味。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发现得有优良的心理,而什么都要快的生活状态不利于审美兴趣的产生。

审美疲劳 怎么克服审美疲劳

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还是相当严重。偷排污水,令清澈的河涌成了臭水沟,大批鱼儿反肚子;一个个烟囱冒着黑烟,PM2.5肆虐人类;随意倾倒垃圾,让群众饱受恶臭的煎熬;街道小巷垃圾成堆,是常有的事情;为了建设豪华的别墅群,恶 意破坏森林,屡见不鲜……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难道还没有美感吗?恐怕连最起码的审美兴趣也没有。人是环境中的一员,不可能与环境二元分开的,我们时刻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柏林特提出“介入美学”,李泽厚指出“自然的人化”,其实都是告诉我们:美要在人的作用下才能产生。然而,人的行动必须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可惜,人们大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审美疲劳也可能与异化劳动有关。“异化劳动”一说最初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是产生价值的手段,而且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表现在:一、人与劳动的异化,人的发展受制于劳动,好像带上了一把枷锁;二、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越是努力工作,越是得不到自己劳动的结果;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不复为人,而沦陷为机器的奴隶;四、人与人的异化,表现在人与人的对立。其实,在我们自称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度又何尝没发生呢?像深圳富士康的十二连跳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郎咸平说得好,虽然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的弯路我们都走了一遍,包括异化劳动。说实话,资本主义的确死亡了,但只是原始的资本主义,新的资本主义萌发出勃勃的生机。就说工人阶级,他们在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晋升机制、带薪假期等方面比中国的工薪阶层好得多,但他们还是不满足,经常游行示威,争取权益。异化劳动过后,可能跟着的是疲劳、焦虑的状态,于是便有了休息状态。很多人工作了一周或相当长时间后,总是想好好休息一番,以弥补工作日的缺失。平时睡七八个小时,放假就休息十来个小时,除了大鱼大肉,就是搓麻将、通宵上网、嗜酒抽烟、到处游荡。转眼间就要上班了,整个人都很疲软,无精打采,专家说这是假期综合症。我想,醉生梦死的休息状态不仅是钝化审美的需求,而且是削弱生命的做法,很不可取。

物欲主义会造成审美疲劳。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物质人”的前提。马克思说,人类必须先解决衣、食、住、行,才能进行科学和艺术活动。这不仅说明物质条件的重要性,而且肯定了精神活动比物质活动更加高级。管子也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最底层的需要是生理的需求,物质无疑是其中之一。刘小枫在《圣灵降临的叙事》里说,上帝之外有一种力量,令我们摆脱经济、政治、社会等束缚,从而得到了永恒的救赎。这个说法恐怕只有基督徒才相信。马克思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属性。其实,人本身也是物质的,像我们的皮肤氧化后变黄,那就是蛋白质氧化的结果。我们需要物质来令我们身体受益,为我们以后的精神活动提供帮助。其实,美与功利性不是必然地绝缘的。像“美食”一词就将功利性与美感结合起来。《说文解字》也说了“美”的本源:“羊大为美。”但是,物质的多少与精神的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却不见得我们的精神境界有太大的提升,反而我们会感觉不安、焦虑。人需要物质,根本在于我们人类有欲望。欲望本非天然地坏,但到了一定极限,便会适得其反。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就在于人有太多的欲望。同时,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可以证明人的精神世界有点匮乏。老子说“去甚、去奢、去泰”,“淡乎其无味”,宗白华则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都提倡节欲,过上清淡、无为的生活,都为物欲横流的时代提供了启示。

拜金主义侵蚀着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毫无疑问,金钱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没有金钱,寸步难行。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富豪过得并不愉快,反而有很多烦恼,在交往中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惴惴不安。有人说,数钱能使人产生幸福感。我不以为然,一定数量的钱的确能加强幸福感,但过度了就是快感,反衬出心灵的空虚。女人是天生的购物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智力只剩下不到正常的百分之十。购物消费时,的确无比兴奋,但过后钱包干瘪了,而且买了一堆不实用的东西,就难堪了。金钱不是万能的,特别是要得到某些真正的价值。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说过:金钱能够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金钱能够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金钱能够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金钱能够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指出:前现代社会是物物交换时代,我们购买的是物品;现代社会是商品时代,我们购买的是商品;后现代社会是符号时代,我们购买的是符号。这里说的符号,可以指地位、身份、荣誉等。其实,金钱何尝不是一个符号呢?原始社会,金钱是贝壳、骨头;封建社会,金钱是元宝、银票;现代社会,金钱是一张张纸币或硬币。说到底,金钱是附带了价值的符号,而这种价值是由于国家的强制力而被赋予的。如此说来,金钱是符号,荣誉之类也是符号,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世界是由符号构建出来,的确没错。古今中外,不少仁人志士都对金钱提出了看法。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苏轼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无不表现出高洁傲岸的高尚人格。马克斯•韦伯则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指出,赚钱是促进资本主义进步的重要因素。钱是上帝赐予的,只要你用得其所,造福于社会,那就是完成了自己对原罪的救赎。也许,也能为我们正确认识金钱提供一点帮助。

审美对象有时很复杂,具有多面性,可能影响美感。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的画面:一个肖像,正面是一个老妇,侧面则是一个美女。虽然是测试我们的视觉认知,但足以看出审美对象有多面性,为审美活动带来不确定性。淮南子曾说:“嫫母有其美,西施有其丑。”苏轼有诗曰:“横看云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加可见美具有相对性。美只能在某一点或某一侧面上,足不显示完全的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人指出,一开始看一样东西,还觉得很美丽,但怎么过了一段时间,便觉得不美了呢?我看,这里除了时间把握不足,很可能人们看到了某些不美丽的方面,从而扼杀了原来的审美兴致。

审美疲劳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倒性胜利。典型例子是薄熙来在主政重庆推出的“唱红打黑”。“打黑”完全是政治活动,就不说了,“唱红”还牵涉一点美学,便简单说说。本来“唱红”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也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途径,但薄熙来强制每个市民唱一定量的歌曲,而且天天在电视里播放,那就显得有点庸俗了。薄熙来是很会利用媒体的人,他企图利用大众传媒,假借红歌这个崇高的载体,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罢了。但是,这样做只会令人生厌。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出现套作文、抄作文等不良现象,这样的文章老师早已看腻了,会责怪学生懒惰。但是,大家可能忘了真正原因。在应试教育之下,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学生那样做只是想走捷径,赚取一些分数。想想看,我们的学生蛮可怜的。还有,现在不是有的举办一些第二课堂吗?他们说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真正的目的不过是通过这些活动,为学校赢得荣誉和面子,继而在招生等方面获得利益。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感觉自己被学校欺骗了似的,十分郁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3311.html

更多阅读

dnf疲劳值怎么恢复 dnf没有疲劳值了能干嘛

dnf疲劳值怎么恢复——简介什么是疲劳值系统?疲劳值是《地下城与勇士》中特有的系统:角色每进入一个地下城的房间都会扣取一点疲劳值,在同一次地下城挑战中,已通过的房间不会扣取疲劳值。dnf疲劳值怎么恢复——方法/步骤dnf疲劳值怎

考前焦虑症怎么克服 重度焦虑症怎么治

高考冲刺阶段,有些考生会出现紧张得无从下手、复习不进去、或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等现象,有些还会出现拉肚子、发烧感冒、发皮疹等躯体反应,这些都是考试焦虑过甚的表现。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或者是考生对自己

分离焦虑症如何克服 怎么克服焦虑症

  名词解释:什么是分离焦虑?当小朋友跟父母或照顾他的人分开,或离开他的家(他熟悉的地方),他会感到苦恼,忧伤,这便是分离焦虑。这是一个必经的成长历程。他们通常会用哭叫,会用吵闹来表达他们的不安情绪。当他们渐渐懂得离开他的父母会回来

审美疲劳 怎么克服审美疲劳

审美不是万能的,会走向疲劳的。总的来说,审美疲劳是指频繁地受审美对象的刺激,出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兴趣减弱等幅面影响。像有人面对优美的桂林山水,竟然说出不过如此的话。造成审美疲劳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个人生理结构特点和社

如何克服紧张 初级讲师上课克服紧张的办法

刚当讲师,不可避免要上课紧张,就连那些老讲师,在一些场合也会紧张,何况新手讲师?讲师紧张了,怎么克服呢?就我所知,来谈一下方法。   首先讲师要端正对紧张的态度,紧张其实是好事。正因为你紧张了,你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在学员和课程上,你

声明:《审美疲劳 怎么克服审美疲劳》为网友巷尾的梧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