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风水堪舆大师 中国著名的风水大师


晋.郭璞.

中国历代著名风水堪舆大师

郭璞

我国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从河东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所授。有传说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璞于元帝时会召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丧去职。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救贫
风水地理堪舆祖师- 杨救贫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生于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三月初八日戌时。

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

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体派或江西,被后世堪舆界尊为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曾文辿
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

后梁贞明丙子年,曾公与诸徒袁州万载觐丘山(今江西宜春万载县),肖形五牛饮水穴,穴结池心,授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记”。时值腊月,果卒。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后经数年,其徒于豫章江西南昌复见文辿师,惊其未逝,之后遂启其冢,果空棺,始知文辿师尸解,真成地仙矣。著《寻龙记?八分歌》俩卷行世。

后人尊杨(救贫)、曾(文辿)、赖(布衣)、廖(金精)为风水形派四大祖师。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赖布衣
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于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香港、广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不见其踪。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故乡的“布衣祠”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前来瞻仰的香港同胞络绎不绝。传世有《催官篇》等。


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

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曾文迪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刘江东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迪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世传有《画莢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雩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司马头陀
相传为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其生平不详,《地理人子须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载《司马头陀水法》云:(司仙著荆门州马仙观,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证补》载有(玄关同窍歌)。江西通志谓其名曦,唐时人。

何今通
我国南唐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溥,赐号(紫霞),宜春(江西庐陵道)人,南唐时为国师,精堪舆术,著《灵城精义》,修道精灵,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

吴景峦
宋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德兴人(江西省),父授青囊术于陈搏。庆历间诏选阴阳者,郡学举景峦。入京,入对称旨,授司天监正。未几,以上(牛头山山陵议状)奏言过直;有(坤风侧射,厄当国毋。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上不悦,下狱。寻以帝晏驾遇救。后徽、钦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弃仕途,修真于天门西岸,曰《云山洞》,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

无着禅师
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晋江县),俗姓王名卓,字立如,少读书,既取科名,因天下汹汹,遂无仕志,畅游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庐,遇一道者传兵法、阵图、六甲、入门之书,舆青囊、理气等书,其师卒,适英雄四起,禅师以所学试用,不料所从非人,几遭厄难,遂变姓名,遁入空门,自思(既际其时,不能显名于天下,此身终无归着),因自号(无着)。后遍证古今名墓,考验人家休咎,不数年而通神理,历三十馀年,只葬七十二穴,终老于四明无量庵。著《地理索隐》、《金口诀》、《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隐》一书,由于传抄本甚多,故内容、名称、作者皆有大同小异。

目讲师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沈氏玄空字载:(目讲为陈友谅部将张定边)。世传有《目讲金口诀》、《平地元言》。友谅兵败,遂出家为僧,本为宜兴储氏之子。

冷谦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地理正宗有《归厚录》题(作者失名,明冷谦启敬氏注),后被叶九升删去,改为己注。亦有认为是蒋大鸿著。

蒋平
我国明末清初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大鸿(亡于1645年)生平好玄空之法,是游扶桑上宫时,得无极真人所授。无极真人,号中阳子,真正姓名不详。大鸿自谓“仆之得传,有诀无书”、“天侓有禁,不得妄传,苟非忠信廉洁之人,未许传与一二。著有《地理辨正注》、《水龙经》五卷、《八极神枢注》一卷、《归厚录》、《玉函真义》(又名《天元歌》)、《古镜歌》、《醒心歌》。授徒张仲馨、骆士鹏、吕相烈、姜垚、胡泰徵、毕世持等。其门人姜垚(会稽人,字汝臬,号尧章,著《从师随笔》、《
青囊奥语注》、《平砂玉尺辨伪歌》、张仲馨(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孝廉)、骆士鹏(今江苏丹徒县人,考廉)、吕相烈(山阴人,文学,因求蒋大鸿为卜母坟,而与蒋定交,其再从叔吕师濂,弟洪烈亦从之。)、武陵胡泰徵、毕世持(淄川人、解元)、姚恒洪、王济善、李衡等人。著《地理辨正》、《古镜歌》、《天元五歌》、《天元馀义》等书。朱之翰考华亭县志,谓《归厚录》乃蒋大鸿所著。

马泰青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安徽桐城人,名清鹗。道光丁未于京师遇李振宇(乐亭人),执弟子礼,得玄空真传。著《三元地理辨惑》问答一百则。内中有《地理十不葬》堪为地师箴规,自号《灑灑落落布衣》。

沈绍勳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浙江钱塘人,字竹礽,道光二十九年生。三岁而孤,十三岁杭州城被贼破,母投井死,先生被贼执,后得英将华尔拯救,待之甚厚,收为养子。同治十二年,二十六岁,与其姻兄胡伯安(字增戊,馀姚人)之江苏无锡访章仲山后裔,居数月,不肯轻汧泄一字,许以重金,得借观仲仙所著《宅断》,尽一日夜之力,与胡伯安抄竣,穷年苦思终不得解,后研易始豁然贯通。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六月卒,年五十八。有二子,门人甚多,著有《沈氏玄空学四种》、《沈氏地理辨正抉要》、《周易易解》、《周易示儿录》、《说卦录要》、《周易说馀》、《钱塘沈氏数典录》、《钱塘沈氏家乘》、《留直存牍》、《自得斋杂著》、《泰西操法》、《地雷图说》、。子祖孙著《周易孟氏学补遗》、《周易孟工学补遣》、《孟氏易学授考》。

章仲山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玄空六大派之无常派著名宗师,名甫,江苏无锡人,号‘无心道人’,道光元年著《地理辨正直解》、道光三年著《
玄空秘旨注》,其他尚有《心眼指要》、《天元五歌阐义》、《阴阳二宅录验》等书。生卒年月不详,待考。

曾正平
我国清朝末年著名的堪舆大师,字广圣,赣州府兴国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授吴万寿、林地水,林授曾德火。

孔昭苏
中国历代著名风水堪舆大师 中国著名的风水大师
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光绪三十年,字圣裔,号昨非,广东五华县人。曾先后赴粤、桂、苏、平津,从三合、三元、玄空大卦等地理师二十馀人,后得无常派之薪传口授,著《孔氏玄空宝鉴》、《阳宅秘旨》、《选择秘要》、《天元乌兔经直解》、《易学阐微》。自谓(余未习蒋氏真传之玄空大卦前,曾先后从师六人,虚心研究张氏《地理辨正疏》,计抄有《辨正秘诀》、《辨正真解》、《辨正透解》、《辨正探原》、《辨正三十六诀》等六种秘本。惟施之于实验,则有准验者,不过十之二、三耳。忖思吾人研究理气之目的,求其有验,有验者则真,无验者则伪。《辨正疏》之盘理,既得三失五,其非蒋公真传,则毫无疑义,乃不惜重资以及跋涉之劳,再访明师,求授玄空真诀,后得无常派之心传口授后,果然证实张氏辨正疏,尽牵强附会,曲解蒋公之传注,无怪其谬语百出,误尽苍生。故又著《孔氏易盘易解》一书,使学者容易了解其诀法,以便与蒋氏真传之玄空大卦,作一较研究,而免受遵易盘之地师所蒙混。孔师于民国七十年阳历九月逝世于台湾小桃园中。

风水大师赖布衣

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于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香港、广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不见其踪。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故乡的“布衣祠”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前来瞻仰的香港同胞络绎不绝。传世有《催官篇》等。

宋朝徽宗年间,在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地理师“赖布衣”,他父亲赖澄山,亦是当时有名的地理师。

赖布衣十一岁那年,祖父去世,其父亲对布衣说:“儿子你聪明过人,所以我不传地理术给你,希望你将来考就功名,为赖家争口气。现在我出远门,为你祖父寻找一处好风水的墓地,帮助你出人头地。”

于是赖父离家远去,他一直去到粤北乐平县,只见山明水秀,灵气逼人,于是往山上走去,不知不觉天色已暗下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吹倒。赖澄山抬头往上看,见一只大黑鸟从北飞来,消失在对面山。赖父于是马上往对面山走去。

来到山顶,只见一块大石好象大鸟一样,原来赖父所见巨鸟,只是大石倒影,倒影背后所指之处,正是一般风水师所指龙穴,赖父掐指一算,如葬这穴,将来后代可以出一个宰相和一个国师,正在高兴,一轮月光照到穴上,赖父一看自叹说:“原来是一个煞师地”。

在风水论中,有一些地穴,如果把先人遗骨安葬此穴,后人可享福不尽,但是经手的风水师,不出三年会出意外。

赖父回到家后,他很用心教导赖布衣读书。转眼间五年过去,赖澄山算了算,心想,是时候把父亲安葬了,便迭了一个良辰吉日吉时,命家人买齐东西,前往乐平山。

来到目的地后,赖澄山拉好正对子午线,然后放下遗骨正想掩土,这时一位家人因内急,跑到山后小解。赖父一见来不及阻止,只好叹气说“一切都是命啊!!!”。

赖布衣见父亲愁眉不解,便问父亲什么事?父亲看着布衣说:“这地穴,本来可帮助你官运吉祥,如今让他洒一泡尿,冲散了灵气,将来你只能当一个国师。”

布衣听后,于是便安慰父亲说:“就算当国师,也没什么不好呀”。

从那天起,赖澄山开始把自己一生风水学识,全部教给了赖布衣。时光勿勿,又过了好两年,赖布衣要上京考试,赖父对他说:“不要把功名看得太重,以风水学做福人才是实在”。

到了京里,会考那天一进考场,赖布衣便振笔疾书,三天的试题,他一天就完成了。正当他审视的时候,突然,隔壁传来了呻吟声,他起身走过去看。隔壁的考生痛得在地上打滾,于是拿了一些药给他吃,原来这人是江西修水人,名叫刘仲达,赖布衣见他不能考试,就安慰他说:你放心我帮你代笔吧,然后帮刘仲达答完考卷。

一转眼,放榜的日子到了,赖布衣充满信心期待着自己能金榜提名,可没料到榜首居然是刘仲达!!!,赖布衣只好整理行装离京回家。

中国历史上的风水大师——赖布衣,足迹曾踏遍整个中国大陆,据说他为人乐天知命,助人无数;原本应有辉煌腾达的际遇,不料却被下人无意间坏了风水使他一生与功名无缘。后来他又受到奸臣秦桧陷害,成为朝廷通辑的逃犯,于是他决定游走江湖,躲避官兵通辑;由于他饱读诗书,精通堪舆之术,在民间帮助了许多人,所以流传了不少佳话传说,“一代风水大师”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第一回赖澄山探寻佳穴,为子孙后代纳

宋朝徽宗年间,在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岗,出现了一位饱读诗书的地理师——赖布衣。他自幼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九岁时即高中秀才。他的父亲赖澄山,亦是当时有名的地理师,为人乐善好施,见识渊博。赖布衣本名赖风岗,字文俊,布衣是后人为他取的别号。他十一岁那年,祖父去世,赖澄山把他叫到跟前,说:“孩儿,你天资聪颖过人,所以我并不打算传授风水之术给你,希望将来你能功成名就,为赖家争一口气。现在我要出远门,为你祖父找一处安息之地,顺便想籍着风水的帮助,使你出人头地,飞黄腾达。”

于是,赖澄山便离家去寻找龙家。他沿着九峰山来到粤北乐平县,只见那儿山明水秀,灵气逼人,他猜测在这四周山中,极可能藏有佳穴。于是他就继续往山上攀登,在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暗了下来,一阵狂风自山顶刮下,赖澄山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抬头往山上观看,忽然看见一只如老鹰一般大的黑鸠,自北方飞来,然后在对面山崖处消失了踪迹。

赖澄山心里觉得很纳闷,那只黑鸠长约两丈,宽约九丈,莫非是黑鸠精变的?于是,为了探查究竟,赖澄山立即起身,走了大约四、五个时辰,终于到达了对面山崖。他看了看四面,并没有任何鸠鸟的踪影,正在觉得希奇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一块模样怪异的巨石,耸立在山崖边。

原来刚才赖澄山所看到的鸠鸟,是由这块石头所幻化出来的,它背后的山形,正是一般地理师所称的龙穴。赖澄山当即掐指一算,算出将来葬在此处的姓氏,其后代子孙将会出现一位宰相和一位国师,并且子孙显贵,流传万世。

正当他雀跃不已的时候,他看见了一轮月光直射在这山穴四周,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说:“原来是块犯师地,真是太可惜了!”

在风水理论中,所谓“犯师地”是指最轻易吸取日月精华的灵秀之地;假如将祖先遗骸葬在此处,后代可享福不尽,但经手点葬之人,在三年之内却会发生不测,轻者残废,重者身亡。

赖澄山不禁忧心忡忡起来,心想:虽然明知它是块犯师地,但为了子孙的前途,以及一生劳碌的父亲,就是牺牲性命也是值得的。

隔日清晨,赖澄山马上赶路回家。经过三十多天的奔波,他终于回到了江西。甫一进门,就对他儿子赖布衣说:

“孩儿啊!父亲已经觅得一处福地,对你日后的前途有很大的帮助,今后这个家你也要多费点心。”

赖布衣点头允诺,但心里却完全不信所谓风水的奥秘。他问赖澄山何时将祖父的骨骸下葬,赖澄山却告诉他五年之后,赖布衣虽然觉得希奇,但也不便多问,心想父亲总是有他的一番道理。光阴飞逝,五年的时间一晃即过,此时赖布衣已苦读了数年书,除了个头健壮不少,在为人处事上也更加成熟稳重。赖澄山觉得是该让父亲入土的时候了,便选了一个良辰吉时,命令家仆买齐香烛纸钱,预备前往粤省乐平县的山上。

当日天才亮,赖澄山便带着赖布衣及三五个家仆出发。到达目的地之后,赖澄山拉正子午线,然后叫仆人把棺柩放下,正要掩土的时候,一位仆人因内急便在巨石旁小解,赖澄山来不及阻止,只得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赖布衣见父亲愁容不展,便上前问道:“爹,发生什么事了?让您这么忧虑。”赖澄山说:“这块福地本来可助你官运亨通,荣华一生的,如今下人在此洒了一泡尿,冲散了这山中的灵气,你将来最多也只是做个国师罢了。”

于是,他便安慰他父亲说:“爹,就算是当个国师,也没有什么不好啊!况且,这还可以继续你的衣钵,将来若成为天下知名的地理师,也算是光耀门楣,您说是不是?”于是,从那天开始,赖澄山就将自己一生的风水学知识倾囊相授。赖布衣则一面苦读,一面学习风水之术。他认为多学一门学识是有利而无害的。但他仍然寄希望后年的考试,能一举成名。”

时光匆匆,又过了两年。这一天,赖布衣正收拾行李,预备进京赴考。临行前,他父亲语重心长再三叮咛,勿把功名看得太重,以风水之术造福乡里,才是最实在的。

赖布衣说:“爹,您尽管放心,孩儿这些年来夜夜挑灯苦读,私塾的夫子对我也很器重,您就等着看孩儿衣锦还乡好了。”

在进京的途中,他暗中打听了一下,知道今年来至各省的举人中,没有任何人的学识可以与他匹敌,不禁暗自窍喜,看样子今年的状元,是非他莫属了。会试那天,赖布衣一进考场便疾笔而书,三天的试题,他居然一天就写完了。正当他重新审阅的时候,听见隔壁房里传来一阵极痛苦的呻吟声。赖布衣便起身走到隔壁房里探个究竟。

他看到邻房的考生,正抱着腹部在地上打滚,赖布衣马上上前将他扶起。只是此人牙关紧闭,面无血色,赖布衣猜测极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而引起抽筋寒热。于是他就拿了一些药丸给他吃,半个时辰后,这个人才醒了过来。“我叫刘仲达,江西修永人,家境非常清寒,在赴京的路上,几乎是没吃什么东西。而平常所吃的,也都是一些别人送的剩饭剩菜,所以今天才……”

刘仲达说着说着就流下泪来,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今年科试若是名落孙山,我看我也将死路一条了。”

赖布衣安慰了他一番,并嘱咐他好好休息,明后两天才能继续完成应试。

不料到第三天中午,刘仲达的病情还是毫无起色,但他一想到此次会试是他唯一的希望,便想勉强执笔应试。赖布衣看他面色惨白,全身发烫,遂起了恻隐之心,说:“刘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又何苦这样坚持呢?你若是信得过我的文笔,就由小弟为你代笔吧!”

刘仲达此时也别无选择,便点头应允。而赖布衣在答完试卷后,便赶紧回到自己的试场,等待主考官来收回试卷。

赖布衣交完卷,又急忙带着刘仲达去看病。在静疗一个月之后,刘仲达的身体慢慢复原,便一再感谢赖布衣的救命之恩。

一转眼,放榜之日已到,赖布衣满心期待着自己能金榜题名,却没想到榜首居然是刘仲达。在这一刻,他忽然想起临行前父亲所说的话,只好苦笑一下。在与刘仲达话别之后,赖布衣整理行囊,离开了京城。

赖布衣回到家乡村口,远远的便望见家门上贴着一张白纸,心中顿感不安,于是他加快脚步,急奔回家。打开门一看,见母亲正伏在父亲的灵前痛哭,一片凄凉景象,让赖布衣懊悔不已。

他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说:“布衣,你不要太自责了!也许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好的。你父亲临终前写了一封遗嘱,要我转交给你,你拿去仔细的看吧!”

遗嘱的主要内容,是要赖布衣淡泊名利,努力钻研堪舆之术,成为一流的国师;并且还非凡嘱咐,万一发现为帝的佳穴,一定要禀奏圣上,再不然就把该地破坏,以保天下太平。

赖布衣回想从前不听父亲的劝言,以致于一事无成。如今,父亲临终时又没有随侍在侧,若是再违反父亲的心意,那就太忤逆不孝了。

从此,赖布衣不再妄想功名,终日研读父亲遗留下来的书籍。由于他资质不凡,加上丰富的学识涵养,很快就在堪舆界打响了名声。

一天村子里传来锣声隆隆,鞭炮声不断,原来是刘仲远返乡祭祖,今天特地绕道凤冈来拜访赖布衣。刘仲远命令仆人搬出一箱黄金,要赠于赖布衣,但被赖布衣婉拒。随后,刘仲远告诉赖布衣,已为他觅得官缺,而赖布衣仍然坚持不就。赖布衣明白刘仲远急欲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以及代笔误中状元的机遇,所以今日才特地到凤山冈来。于是他拍了拍刘仲远的肩膀说:“仲远兄,那年会试我名落孙山,表面上看起来,是你幸运,其实是我们家门不发所致。”古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真是所言不假。今后,就别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刘仲远见赖布衣如此坚持,不便多言。忽然,他灵机一动,对赖布衣说:“恩公,现在宫中正在招揽各地有名的堪舆师,小弟有意为你举荐,希望恩公别再拒绝小弟的这片心意,否则小弟此生将会把您的大恩大德一直惦记在心。”

赖布衣早已看淡功名,但又不忍拒绝刘仲远,只好勉强答应,择定日期与刘仲远一起进京觐见皇帝。

他们到达京师之后,刘仲远先领赖布衣回状元府休息,然后到圣殿觐见皇帝。皇帝听完刘仲远的禀报,很想见见这位民间的堪舆大师,便命令刘仲远次日即带赖布衣一同上朝,顺便为他看一看阳宅风水。

第二天,刘仲远便带着赖布衣进宫觐见皇上,皇上见赖布衣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知道他道行一定颇深,便赐封赖布衣为国师。

赖布衣晋封为国师之后,皇帝便命他随侍前往紫禁城及各个宫殿,四处察看有无与风水相克之处。赖布衣每经过一个宫殿,便一一解释此殿的坐向及运势。当走到邵阳宫四周时,只见赖布衣忽然眉头深琐,闭目不语。然后他启奏皇帝,说:“此邵阳宫坐南朝北,对正丙线方位,而丙丁属火,因此微臣预料此宫在建完五年之后,必有火灾发生。”

皇帝听完,心想:各个国师对紫禁城及各宫殿的风水,都极为赞扬,只有赖布衣说邵阳宫会发生火灾,我究竟该不该信呢?

赖布衣看出皇帝半信半疑,便说:”邵阳宫建于丙线方位,照地理位置推测,本月十八日是火星当煞之日,希望圣上下令做好防御,以免火苗波及其他宫殿。”

皇帝听了说:”既然赖卿如此言之确?,我就姑且相信,只是到时邵阳宫若没有任何事故发生,那赖卿又将做何解释?“

赖布衣闻言后,神色若定的说:”微臣愿以人头作保。”

十八日当天,皇帝下旨在邵阳宫四周,加派御林军看管,并严禁任何人出入邵阳宫或点燃灯烛。在这样严密的防御下,邵阳宫应该没有理由会发生火灾才对;一直到晚上二更时分,邵阳宫依旧平静,皇帝传赖布衣到邵阳宫,对他说:“赖卿,现在与你猜测发生火灾的时间,已经很接近了,而邵阳宫目前戒备森严,应该不可能发生火灾,看来你的猜测有误。”

赖布衣回答:“天意注定邵阳宫将发生火灾,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即使是这么小心的防御,邵阳宫仍难逃一劫。”

赖布衣话还没说完,忽然,天空刮起了一阵强风,赖布衣指着天空说:“启奏圣上,天上的火星,已经降临了。”

皇帝和众臣们仍不相信的笑着。忽然间,在不远的天空中,有一颗会移动的光点,正朝着邵阳宫的方向落下,就这样,流星直直落入邵阳宫的天井中,然后“轰”地一声,邵阳宫顿时一片火光,御林军大吃一惊,连忙大喊:“失火啦!失火啦!”

皇上看见当时的情形后,不得不佩服赖布衣的才能,从此就重用赖布衣,并赐予黄金万两,锦帛五千匹。于是,一代国师赖布衣之名,就因此传遍了全国。不料树大招风,宰相秦哙竟起了邪念。

一日,秦侩在早朝后,传令赖布衣到相国府中见面,并以酒宴款待,席间要求赖布衣尽快为圣帝寻得龙穴,等到事成之后,再通知他前往勘察。赖布衣一听便知此人有篡夺王位的野心,但由于秦侩在朝中权大势大,遂不好当面拒绝。

秦侩心想,以目前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没有任何人敢与他作对,所以预料赖布衣也必将归顺于他。次日一早,便亲自带着赖布衣到祖先的墓地,观看四周的风水。

赖布衣看这祖坟坐落于五星聚集的祥地,而且龙脉自金华峰而来,心知这儿的确可发为皇帝,只可惜被白鹤寺及东狱庙压住了龙气,所以最多只能发出丞相命。赖布衣本想直说,但想到秦侩并非善类,若全盘托出,恐怕会引起乱事。

想到这里,赖布衣再四处观望了一会儿,看见前面远山有一尖峰,外形如同一支金刀,于是赖布衣告诉秦侩:“丞相大人,此山为杀头山,且看前面山形,正如一把尖刀,向着此地杀过来。”

秦侩听完,脸色大变。心想:从前的地理师们,总是称赞此地的风水极佳,是个可发为皇帝的佳穴,只有这个民间术士,竟说此为杀头山。

赖布衣瞄了秦侩一眼,又继续说:“此山原本是座好山,只是风水与后人的性情相关,心地善良者,自可避免杀头一劫,进入寺庙安享晚年;心地邪恶者,则将被皇帝砍头处死。不过,依我看丞相大人是位善心之士,应不会有此下场。”

秦侩愈听愈生气,本想马上了断赖布衣的性命,却又怕消息走漏,便暂且不动声色,籍称时候已晚,便返回京城。回到相府后,秦侩马上命令府上的两名护卫,当晚一定要把赖布衣杀死,已绝后患。

这两名护卫,一个叫做牛江,一个叫做张进,两人都是武功高强的杀手。这一夜,两人分持利刃,朝着赖布衣的住处飞奔而来。

当晚,赖布衣觉得心神不宁,辗转难眠,只好下床点烛夜读。忽然,他瞥见窗前有两个黑影闪过,于是赶紧躲入床底。

两名杀手一进门,便大声叫道:“赖布衣你还是乖乖的出来吧!免得咱们爷俩弯身去取你的人头。”

赖布衣吓得浑身发抖,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听到其中一个杀手说:“张进,听说赖布衣是天下知名的地理师,我们现在若是请他指点,他一定会答应,你看如何?”

张进说:“丞相的作风你又不是不知道,今天你所说的话,不怕我回去告你一状吗?”

牛江一听张进这么说,便举刀与张进厮杀,而赖布衣仍是动也不敢动一下。忽然,“啊!”的一声,一颗人头落在赖布衣的眼前,吓得赖布衣差点昏了过去。

这时,胜利者向床底的赖布衣说:“大师,您可以出来了,牛江正等着你的指点。”

赖布衣这才松了一口气,慢慢的爬了出来。除了感谢牛江的救命之恩外,并稍加指点其治家之道。之后,便收拾行李,预备连夜逃走,而牛江自愿相随保护,赖布衣欣然允诺。

途中,赖布衣问牛江,是谁派他们来的?牛江回答是丞相大人。赖布衣心想大事不妙,秦侩若获知张进被杀之后,必会派出大队兵马追来,应该改走山路,以躲避兵马的追杀。

在牛江领路之下,他们绕着蜿蜒的山路而行,才刚爬过一个山头,后面就已经传来兵马搜寻的声音。

牛江说:“大师,追杀者个个身强体壮,我们是敌不过他们的。依我看,最多再半个时辰,追兵便会赶上,倒不如我们先找个藏身之所,等追兵走过,我们再出来。”

眼看这荒山野地,既无树林,又无山岩,哪里有避身的处所呢?赖布衣心里这么想。

忽然,牛江灵机一动,告诉赖布衣:“我知道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猪居住的洞穴。”

说完,便带着赖布衣往该处走去。那个洞穴口上杂草丛生,两旁乱石围绕,果然是个藏身的好地方,走近一看,里面躺着一只肥壮如牛的山猪。

牛江拿起刀,与山猪搏斗,不久山猪便负伤逃走。赖布衣见此洞只能容纳一人,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牛江连忙对赖布衣说:“大师,您留在世上,对世人的贡献比较大,区区一个牛江算不了什么。您赶紧躲进去吧!只希望国师在逃生之后,能为我捡拾骨骸,择地安葬。”

话没说完,牛江便飞也似的离去,赖布衣阻拦不了他,只好先进入洞穴中,再做打算。

不一会儿,官兵果然路过此地,但并未留意在乱草之中的洞穴,继续向前搜索。牛江明知随后便会赶到,但恐怕官兵会发现赖布衣,只得牺牲自己,来引开官兵的注重力。果然走不到半里,牛江便被官兵追上。数百位官兵将牛江团团围住,令身手矫健的牛江插翅难飞。牛江与众士兵苦战了几回合,终究敌不过对方的人多势众,便当场持刀自刎,惨死在荒山野地中。

此时大队兵马都以为赖布衣已先逃跑,便继续向前追赶。当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赖布衣走出洞穴,看见不远处,牛江的尸体已血肉模糊,令人惨不忍睹,赖布衣马上放声大哭,说:“恩公啊!你我素昧平生,而你却能仗义相救,不但牺牲了自己,还曝尸在这山谷之中,我该如何报答你的救命之恩呢?”在哭了一阵之后,赖布衣背起牛江的尸首,决定为他寻觅佳地,替他安葬。

赖布衣四处张望,想找出一条逃生之路。忽然,他发现这座黄家山,有龙盘虎踞的山形;再望向对山,险恶陡峭,俨然是一头牛俯卧的姿态。他大叫一声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此处正是难得的佳地,就将恩公埋葬在此吧!预料不出三年,牛家必将出现杰出的将相之才。”赖布衣将牛江安葬好之后,一路躲躲藏藏,继续逃亡。此时,他将名字赖凤冈改为赖布衣,后人称他为布衣大师,即是从此开始的

秦侩在捉不到赖布衣的情况之下,一直寝食难安,惟恐赖布衣泄露了他篡位的野心。于是诬指赖布衣杀了张进,在各地张贴告示,缉拿赖布衣归案。只是所有的告示牌上都是写着赖布衣的原名赖凤冈,所以赖布衣始终没有被人认出来。

这一天赖布衣来到江西仙霞关四周,看见关上守卫森严,便躲进四周的树林中,想等到天黑时再找机会溜进去。忽然,他听见路上有两个士兵在交谈。其中一个说:“这赖凤冈不知是何方神圣,害我们兄弟俩又得熬夜把关。总兵也真是愚昧,仙霞关地形这么险恶,即使赖凤冈要回江西老家,也不会选择这条路的。”

赖布衣听完,知道前面关口搜查正严,便不敢久留,急急忙忙地往山崖边的小路逃走。这条小路是赖布衣的父亲在采草药时所发现的,地形非常的险恶,毒蛇猛兽也很多,平常人是不会走这条遍布荆棘的小路的。

幸而赖布衣曾多次跟随父亲走过这条小路,所以路上哪儿有陷阱,哪儿有猛兽的洞穴,他都非常的清楚。他不停地走着,入夜以后,正想找一处干燥的地方休息,忽见有灯光闪烁。赖布衣心想,那可能是樵夫搭建的草房,到那里住也许比较安全些。于是他又起身,向着光源走去。

不料,没走两步,便看到前面不远处有只老虎正缓缓地朝着他的方向走过来,并猛然纵身一跳,吓得赖布衣直往后退,一个不留神,便滚落山下。

隔日,赖布衣全身疼痛的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安然无恙的躺在杂草丛中。他正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性命,却发现随身的行囊已不知去向。如今他又饿又渴,这会儿该上哪里去找吃的、喝的呢?

赖布衣勉强爬起,看见前面有条小路,小路旁有间茶馆,便想上那讨点水喝。看店的老婆婆不但没有因为他没有钱而感到嫌恶,反而笑脸可掬的招待他,并说:“出门在外,难免盘缠会用尽,我老太婆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所以你不用如此客气,这些粗茶粗饼不成敬意。”

赖布衣道了谢,便狼吞虎咽的吃完了所有的大饼和清茶,他用衣角擦了擦嘴,便向老婆婆问道:“老婆婆你心肠真好,不知您今年贵庚?家中有哪些人?”

这时,老婆婆叹了口气说:“心肠好又怎么样?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善人未必会有善报,而杀人抢劫者,却能享受荣华富贵。我从三十岁开始守寡,茹苦含辛的把儿子养大成人,如今他们年近三十。连娶房媳妇的本事也没有,所以我才在这*卖茶过日子。”

赖布衣听完之后,觉得老婆婆虽然家中贫苦,却能主动帮助别人,这份善心实在难得,便想报答她,于是问:“老婆婆,您丈夫的尸体葬在何处?”

老婆婆答说:“哪来的银子埋葬啊!现在他的尸骨还放在村后的山上呢!”

赖布衣说:“那正好,我刚观察您烧水的风炉,正是一处安葬的佳穴,相信不用多久,你们的生活一定可以改善。”

老婆婆半信半疑的拿起锄头,在风炉挖了一个洞,然后上山取出骨镡朝南放入洞中。说也希奇,此时从洞底冒出了一股热气,接着地动山摇,好一会儿才又静止下来。

老婆婆问赖布衣方才发生了什么事,赖布衣答说:“刚才那是醉龙复生的现象,这可使你们林家即葬即发。”

不久,老婆婆的两个儿子,提着竹篓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地回到茶店。老婆婆急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看你们这样慌慌张张。”

这两个儿子放下竹篓,老婆婆发现竹篓里装满的全是闪闪发亮的黄金,便大声责道:“这些金子是打哪来的?”

原来今天一早,兄弟俩奉主人的命令上山砍柴,途中,遇见一只白额虎。兄弟俩为了保住性命,只好拼命朝着老虎乱砍了数十刀,然后又一路追到虎穴,把老虎给杀了。

他们发现虎穴中,有三具骷髅及一担行李,打开一看,竟装满黄澄澄的金子,所以才一路跑回来,想给母亲一个惊喜。

老婆婆听完儿子们的叙述,马上叫儿子们向赖布衣道谢,并说:“恩人,你果然是高人一等的堪舆大师。”

赖布衣连忙说:“这是你们林家的福气,老婆婆您不用一再言谢。”

林家母子三人,为了感谢赖布衣,便杀鸡杀鸭的款待他,并请赖布衣留宿林家。到了半夜,林家母子三人担心获得这大笔财富会遭村人猜疑,甚至招惹盗匪的观望,三人彻夜难眠,最后决定明早与赖布衣一起离开村子。

赖布衣原本不肯答应,怕自己拖累了他们,但由于他们母子三人一再坚持,只好答应。

林氏兄弟向他们的主人黄百万辞工之后,回家收拾行李,与赖布衣往南而去。赖布衣猜测秦侩可能早已在他江西老家设下埋伏,于是决定先到福建去避避风头。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赖布衣与林家母子三人在福建已呆了三个月,他们三人对赖布衣说:“虽然我们有这么多的黄金,但长期有出无进的,恐怕也不是办法,恩公,您看我们在此置产开业如何?”

赖布衣说:“这是个好办法,只是此事不宜过于张扬,明日我就为你们去找一阳宅佳地。”

于是,赖布衣天天饭后,必到处逛逛,看看县城里有无兴盛的佳地。这一天,赖布衣来到市街旁的一处空地,见此处为长方外形,两面低洼,地上杂草丛生,赖布衣左观右望后,点头说:“果然是块阳宅吉地。”

回去后,通知林氏兄弟马上买地兴宅。两年后闽江水涨,岸边的房子全被沉没了,而这处原本看似废墟的荒地,马上成为新区集的市场,非但地价大涨,而过往的人潮,也使得林氏兄弟生意愈做愈大。

林氏兄弟赚了钱,各娶了一房媳妇,在回乡祭祖时,碰到旧城的邻人。邻人们看到林氏兄弟现在衣锦荣归,都感到很惊奇,尤其是林氏兄弟从前的主人黄百万,看见林家又建亭又修坟的,猜想他们一定是葬得了佳穴。

当林氏兄弟辞别村人时,黄百万要求能陪同南下,大哥林昌见他一番诚意,便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实,黄百万根本不是想游山玩水,他的目的是想看看林家到底有没有经过高人指点,若是有的话,到时再请他点一山穴,使黄百万能比林家更富有。

黄百万看赖布衣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心想他一定就是这位高人。互道了姓名之后,黄百万猜测:“难道他会是朝廷通缉的国师赖凤冈?若是经赖国师指点,日后我黄家后代子孙必定荣华一生,享受不尽了。”

黄百万一方面试探赖布衣,一方面又极尽所能巴结他。时间愈久,黄百万就更加肯定赖布衣就是赖凤冈。一天,黄百万向赖布衣要求为他父亲指点一山穴,不料,赖布衣见黄百万心术不正,为人刻薄,便断然的拒绝了黄百万。

黄百万因此恼羞成怒,写信到衙门密报,指称赖布衣疑似被通缉的国师赖凤冈。官府在接到密告后,马上派出捕快,前往林家抓人。所幸那几天,赖布衣见老婆婆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于是便外出为老婆婆追寻龙脉,所以捕快到林家后,扑了个空,硬是把林家小儿子林盛给抓回衙门。

老婆婆看小儿子被抓走,便赶紧通知林昌。林昌听了心想:“弟弟现在已在衙门,可以迟一些去救他,而恩公若是来不及通知,却可能因此而丧命!”

于是,林昌取了一包金子及衣物,缠在身上,然后骑马出城去找赖布衣。

虽然赖布衣出城前,曾交代过去向,但林昌追了老半天,却一个人影也见不着。再走了几里,林昌看见山边有几户人家,便上前打听,一问之下,知道赖布衣刚离开半个时辰左右,林昌便赶忙跳上马背,往深山里走去。

走到半山腰,果然看见赖布衣正在拉线点穴,他上前叫了一声,然后把黄百万密告,官兵搜查林家,林盛被关进衙门的经过,具体的说了一遍。

赖布衣听后,当场吓得说不出话来,林昌见赖布衣如此害怕,便连忙安慰他,并把包袱交给赖布衣,说:“我林家经恩公的指点,才有这几年富裕的日子好过,这包袱里有银子千两,及一些换洗衣物,是让您逃难时用的。恩公的大恩大德,就待来日重逢时再报吧!”

赖布衣感动的无言以对,他用手指着脚下的石头说:“这石的位置,就是将来你母亲的葬处,下葬的时候,要趁着石头刚一掘起热气初升时,赶紧埋下,如此才能常保林家后代子孙兴旺。生老病死,乃是人一生必经的过程,你也不必过于伤心,只需牢记我刚所说的话。现在赶紧回去营救林盛吧!”

赖布衣说完,即与林昌辞别,临行前,赖布衣又对林昌说:“这次官兵会来捉拿我,可说是黄百万一手造成的,等会儿救回你弟弟之后,马上回乡立一石碑在你先父所葬的山头上,石碑上刻“庙立庄灭,亭拆林发”八个字,到时黄百万便知道我赖布衣的利害了。”

林昌赶回家后,便想尽各种办法营救林盛,最终于以五千两银子买通衙门,官府才没有证据证实林盛藏匿罪犯为由,而将他释放了。

林盛回家后,林昌马上赶返江西老家,遵照赖布衣所说,立一石碑,上刻“庙立庄灭,亭拆林发”八个字。

黄百万看见林家建了这么怪的一个石碑,心想他们必然别有居心,于是他自做聪明的猜测:赖布衣一定是怕我把林家的亭子给拆了,所以才在石碑上写这些字;又怕我修建土地庙会带来好运,所以故意说:“庙立庄灭。”

于是,黄百万马上请工人重修土地庙,谁知修庙的第二天,庄内就开始流行瘟疫,一天之内死了许多人。黄百万这时才知所言不假,便不敢贸然去拆林家的茶亭。其实这却正好中了赖布衣的计,黄百万庄内从此一年比一年衰败,而林家却越来越旺盛,财富也越积越多。不久后,老婆婆也如赖布衣所料,寿终正寝,葬于赖布衣离开福建前所指点的山

赖布衣七十二葬法

葬者乘生气也,天之灵气所钟,不啻万殊,而人事亦如之,岂得有常法乎,是法者糟粕也,臭腐也,理者神明也,奇也,顾神明固不在糟粕而舍糟粕更无以觅其神明,然则神明也糟粕也存乎其人,有其人则能贯通乎,法之中更能变化乎,法之外无其人则人为地害者固多,而地为法害者尤多,乃知人存则臭腐可化为神奇亦化为臭腐。­

  审诸穴场之体段而用法者凡四,穴场生气有大小浅深之不同,而葬法因之,其大小有相去什佰浅深,有相去咫尺,当相其体段,消息始生气得乘,而生人受荫,不则乘死气矣,谓之与弃尸同奚疑。­

(一) 大葬法­

  生气阔大,则灵气之乘亦大,良由星晨高大龙虎宽舒而融结此阔大生气,拘小葬之,则星辰龙虎内堂之灵气所凝结者大,而穴小不足以收,则满而溢于穴外矣,向能返气纳骨耶,大者大其罗圈塚堆也,虽无定式,而大略权衡于十寻五寻间。­

(二) 小葬法­

 生气小,葬法亦宜小,而塚墓不出二寻一丈之间;盖小穴其星辰龙虎内堂大都俱小,亦居于大局之中者,必大局中已有微茫小局在,故融结此穴,但有影无形,而心粗气淬者,不能察耳,葬得其法发扬极快,苟失其法,则满棺蚁水,而冷退绝丁。­

(三) 浅葬法­

  仰掌之脉气轻清,而灵光寒于皮土,锄一二尺土色佳,三四尺以下便砂石矣,若置棺于砂石之中,则泥水浸,而骨黑烂。­

(四) 深葬法­

  厚重之质,其气深酿,平冈上皆鬆散土,山陇上皆砂石,土失之于浅,则白骨烂而不及,放深则未纳尽其气,仅小发而已,江北平冈有深至数十丈,江南山陇未有深至十丈者,而江南平冈与江北又大异也。­

  取诸四势而用法者凡二,垣局有大小,则化工之寓不薄厚,得其大钟大福,小钟小福,若气不与棺相应,造化何能相属。­

(五) 厚葬法­

  厚葬者塚墩土厚也,但局宽广,则气宽,须土厚以纳之,薄则灵气游而不宿,不宿则棺内乌有得气。江北平冈龙虎动经数十里,故深葬而不去其土,良有以也。­

(六) 薄葬法­

  垣局紧小,灵气亦薄,须薄土以发越极快,不耐久耳。土培坟,则气仅凝于塚土,而不入棺。中气不入棺,何异鼠穴存金。­

  审诸生气之质性而用法者凡十五。天地交而万物生,交者阳嘘阴吸之候,中和之境也,阳一嘘而阴得承,阴一吸而阳得施,造化唯一中和者。中之者其赋于形质者,有其清、其浊、其厚、其薄,而刚柔强弱之病形焉者,两仪之有象也,若夫默默运于穆穆之中,目所不能视,手所不能指,而实先天地而常存,后天地而固有者,太极之无形也。然太极之无形,则在两仪之有象处求之,而交即见端于不交,自可由不交以求其交中,即隐于不中之中,自可由不中以适其中得其交,而阳嘘阴吸之情当矣。夫人之葬也,岂真藏也。云夫乃葬夫天地之交也,葬大天地之交之中也。­

(七) 吞葬法­

  入首开窝,大深乎太阳在内,外太阴,阴阳相接有微突,少阴之胎,太阳凝少阳之气,从阳入聚,气犹如人之吞物,穴体微小,不宜打破,如损坏立见天之四势平夷,右加塚,因于其上则气来乘风散,而阳嘘阴吸之情泯矣,故用吞法葬之,其法于微凸下穿一小孔洞将棺相值,则内之山灵气,由外之堂气而凝如法则法福大,而绵远,如明堂倾散不用。­

(八) 吐葬法­

  太阴之脉,峻且强少舒,太阳便成穴,要知胎自太阴成,虽经变化,气还急,葬法用吐气始和浅井放棺毋浅入,人吐元气,还到辰聚,气俱喉裡出,后冈剑嵴,化出阳气,少许虽已成穴,而气尚未和,凑之则骨黑烂,而速祸,离之则气脱,而冷退绝丁,气不离棺,棺要得气,棺气相值,富贵始得故以吐法葬之,其法有横吐,直吐,斜吐之不同,真以太阳旺处分葬而截其上截之近太阴者,至一空圹而下截,稍锄尺许,结圹置棺与上空圹相连,则杀气和,而生气接矣,大抵太阴之脉必大舒阳气,杀气方尽,如其不尔,则置棺于皮土之上,今见阳气尚少,而四势又无容,用载故用也,必形体阔大穴场宽广,土质深腻者,始可以吐法葬之,不然一块猪羊右吐之祸生旦夕。­

(九) 斜葬法­

穴场窄了,直葬则上下难容,生气稍斜,故放棺亦斜,若直两圹,或横放其棺,不用斜法,非首受杀,则足就冷矣。横必稍阔为喜。­

(十) 啣葬法­

  花将放时曰啣蕊,灵气虽发,尚未散嘘,吸之情自昭然,神明若隐又若现,不解,但有人啣物重则入口,轻则脱,入首星辰大开阳面,却横身俱静而死,只有微微一点昭然,此真天精天粹之极妙也,非至贵之地,极秀者不能有此,若逗号一点之中,则灵气放,而满棺泥水虽云一点之外,则灵气脱,而冷退绝丁,却以啣法葬之,却与含不同,含者含在口内,啣者啣在口,致半在外,其法将棺半入脉内,半安脉外,不可用砖砌圹,即灰葬亦不可过厚,盖此一点真灵之气,寸土即寸金也,倘用大砖结砌与打破何异,附乌樟树叶捣汁,和灰周棺三寸许万年不朽。­

(十一) 息葬法­

  星辰雄大,元武粗重,杀气直奔入于穴中,合口虽有一分之馀,生气的,居极旺之中,若不阻却其来,乌能冲和其止,息者憩也,止也休也,经曰地气行乎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又曰,宛而中蓄然则葬也者,葬夫止也,今见主欠端严,龙处把卫,明堂朝对,俱休一定垂头粗重峻急,而无止处,故以息法葬之,盖粗重峻急之气,稍憩,则杀气休,而生气止矣,其法于穴后大开平基,将粗之体,伐成天轮形样,以作近身盖气,复凿一深大之并于盖气之下,而立穴气,空圹之前培削,相其形势,大抵息法与借法相同落坪之借不须息高山之息须用借,而亦有不借者,而深葬必无。­

(十二) 闪葬法­

  纯阴木化浑身死出身俱是贵格龙,端巧明堂不在中,巧拖闪法有神功,横施之势可追踪,直就之情细研穷,闪者,躲避而复窥窃之意,垂头孤曜浑身之杀犯其当头主屠戮之祸若龙其局备,则近身左右必有明堂十分端巧,当就有堂一边立穴,然犹杀未尽更以闪法葬之,其法挨实处作一空圹,不锄寸土或更培土,而与无脉处结井,放棺两圹并立,稍开一尺而合塚为一,更于穴右杀出其水星天轮形,则逼身之煞百出,而龙局之贵气纳矣,此等穴格的主威势,倘穴则闪,而不以闪法葬之虽贵而难光于形,大抵闪之脉与吐之脉相似,吐真受而闪旁窃,故异各也,闪之机与吐之机不同,吐以迎其吉闪以避其凶,故异法也,三者俱剑嵴龙,主损地师,富预定穴基定分全而去,不可见破土,与土升棺尤忌。­

(十三) 浮葬法­

  天气下降,要得地气上升接天,得地交不与地交,偏阳亢孤,向以不交,体厚之故,少阳之脉,气本浅凝,乃天气下降而成者也然必借地气之上升,而后阳得阴吸而交通,今兹少阳之体而得厚重之形,则天气降,而地气之升尚未和,不和则天气不与地交,犯阳孤绝,往往有龙真局备,而结少阳厚重之穴,本当奕世富贵,而仅小发则绝者,盖因此也,欲得阴吸之情,必引其上升之气故以浮法葬之,其法,深凿全井,结空圹于底,而置棺于空圹之上,则地升气而与天降之气者接矣,出人秀颖,早登科甲、勳垂竹帛。­

(十四) 沉葬法­

  地气上升,要得天气下降,升与降,接地得天交,不与地交,偏阴毗孤,何————以不交,势胜之故,少阴之脉,气本深藏,乃地气上升而成者也然必借天之下降,而后阴得阳嘘而交通,故少阴之脉,多用阖开局面,作深大塚堂倘审诸四势而又高厚完固,则又不可闢,闢则陷而囚矣,若置棺于土皮之中,则气从下过小发而止,竟深葬,则下之生气,不受天阳鬱结木得舒,生气便为杀气,至生人颠沛而绝。语云善葬者宁失之浅,毋失之深,正谓此种穴法也,欲尽地之力量,当以沉法葬之,其法深凿金井,结圹置棺,再加空圹于上,实以纳其地气之升,虚以接其天气之降,则生气冲和而富贵得矣,往往见接天之地,询之俱係绝塚者葬之不得其法也。­

(十五) 虚葬法­

  峻极星辰落大坪,灵神瀰漫无栖止,龙真局备造化全,细看明堂交含水,週虚真井以住妇,夫便留兮交媾成,此等星辰铺出大坪,而界水分明,元辰交合,此是太阴竟变太阳,乃擎天勳业之地,其穴固在水交之上,而葬之却成蚁水穴者何哉,良以无妇则然耳,盖太阳之结地,气绝无全是天气之聚,故名气穴影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下岂有无妇而夫福者乎,故必凿一大井,浅深相其形势,而结一大圹高丈讦,广数丈,再结小圹,于中以置棺,而上下前后左右俱虚,使地之上升者,得有所纳,则天气自凝,而交媾成矣。­

(十六) 悬葬法­

  龙秀砂拔砂软媚外山外特来会入穴,那堪是纯阴,打去石尖悬葬法,女淑自然遇良人,阴煞潜消阳自降,悬法之葬理元微,明堂须要十分奇阴来阳受此定论也,乃有来龙出身甚贵,入首星辰耸技清秀,龙处曲抱有情,且外局更水交山会,其为真气之聚,无疑阴吸观其穴所,上则嵯峨陡峻,下则巅尾鎗头吐葬立伤人口大凶,闪葬则明堂不纳,灵气不聚,冷退绝丁,当以悬法葬之,其法将鼠尾鎗头石块尽行打去,以吉土培作平基,厚簿相乎形势,而造圹石屋于平基之上棺用铜鍊悬挂于中,六合俱悬空而不着实,外封土而成坟,则阴杀仅侵石屋下脚而不结于棺,天赐之气得纳,而富贵得矣,盖纯阴之穴,纯是砂石,每逢天雨则水,从砂里石缝中熘出,所谓杀矣,悬则水侵棺,而杀出矣,故有龙真穴的,而穴场是细砂者,亦用悬法以避水也,悬与虚相似,而所施不同,虚于入穴之纯阳,而悬施于入穴之纯阴。故用虚者,无碍于用悬,而悬者断不可用虚,悬以避水,虚以注气,苟不细究其立法之义,安能动收其用法之功效。­

(十七) 通葬法­

  入穴生气浊大,则獃滞而不灵动,虽能处元武与外之砂水甚秀,甚贵,终出人粗,久而不发富贵,当以通法葬之,大开罗圈,半圈放棺,半圈深凿一洞,用砖砌如圹样,以通其气,棺在左通其右,棺在右通其左,无则左右俱通,更甚者则通其后,通者獃滞之气使之流行通明也。法与闪相似,而闪以避其煞,以行其气,理与吐相似,而吐,用于气之直,通用于气之斜。­

(十八) 从葬法­

  从者从也主居正位而门下从之,则曰从者生气福大,宜大葬以收其气,若徒其大圈塚而棺不灵,则天灵之气,乃凝于塚,而不入于棺,终不发福,且多阻滞,故以从之,其法大造罗圈,将正棺葬于的穴之处而左右前后多葬无嗣之棺以从之,盖从棺得气,则正棺之气愈旺矣,此等地昭穆葬,而有数十世富贵者俱以地气阔大,葬者俱得生气故也。­

(十九) 锄葬法­

  有大龙来,四山拱卫,入首跌断特起成柳篙星辰,势上聚而不开口,然后龙趺特起,地气成由下而升上,天气下降而凝于土皮,深不过五六尺,浅葬地气不得接,深葬天气不得纳,若闢其顶而葬之,则造化以来,所凝之灵气尽闢而去之,甚为可惜,且四山虽拱卫,而稍远闢,则天气收而岂能顿聚,初年必陷,阴结之杀,故当锄法葬之。其法于山顶受穴处,大开其井,而结圹直棺于平铺,树木之上壅土成坟,山顶如旧,其井深数丈,至嫩石为止,将难朽之木,横直层铺,填平大井。葬后日久,木渐朽烂则塚与圈渐陷四围渐锄去之。初年纳天气,而地气未尝不升,且得地气,而天气亦凝结而不散。葬后满床儿女簪缨奕世,万不失一,形似照天蜡烛。­

(二十) 堕葬法­

  龙气深厚阔大,浅则犯阳流之煞,深葬而井小犯阴结之杀,皆主凶,当以堕法葬之,其法大关金井,深数十丈许,造石屋于下,中具两石凳,­

盖石平而棺搁于上,理与通相似,而通则浅而小,堕则深而火,法与悬略同­

,而悬则幽于地上,堕则入于地中,江北平冈土厚水深,气沉脉大,多用­

堕法,江南万中之一。­

(廿一) 倒葬法­

  倒骑龙涌泉受气则穴居,当春形体固是平夷,而质性尚属坚硬,无法以葬之,一发便瘟火而绝,法当脚后与两旁棺底,俱砌一空圹于贴脉处挂钩之结,不当以倒骑论。­

(廿二) 洩葬法­

  龙脉饱旺雄实,葬后多生瘟火,形戮须以洩法葬之,其法葬后择一吉日指出棺木以洩其气,甚者再抽一次至第三次,然后葬真骨,始无凶祸而永福。便法将牛骨入圹中,初次牛骨黑如赤漆,初次为灰白色,二次渐有红润色,方可辨真骨。­

  审诸穴场之生死而用法者凡十一,生气之乘法多端,而承棺之八尺最切,盖此八尺,乃造化之所凝,而以骨乘之者也,其凝也固无方体之可拟,而要木出星辰五行之性,与体段之质,以宗刚柔厚薄之情,使八尺之棺,居于生气之处,自然生人受福。­

(廿三) 沿葬法­

  倒地木星,形体固巳嫩小,而生气仍如转,反则穴在夹坚夹软之处,阔气多许正葬,止一棺冲和,两棺便多偏枯,故以沿法葬之。沿者仍循其气而依之也,其法将棺斜放,更参差以接生气,外则合塚立碑,以受堂局,出人清秀、聪明,少年发达,苟失其法,难免疯疲痼疾,孤寡僧道之患。­

(廿四) 顶葬法­

  倒地木星锹皮穴也,木体横身是硬,便浑身是死,若是真龙,背面分明,其开面一边,有木皮拖出,形如鱼腹样,正百死中之一生也。若单葬一棺,上下犹自有馀,正葬两棺,左右便见不足,故以顶法葬之。其法就生气凿一长井,两棺一直而葬,顶者下棺之头顶,上棺之脚也,须阳在下而阴上,阳作塚,而阴藏形,盖天气重于地气而男胜于女骨,故更有横受于皮,或棺脚相顶,俱看生气。­

(廿五) 坡葬法­

  有等平冈体阔大瀰漫如铺毡,展席之式大则数百亩,次则百馀亩,小亦数十亩,四周俱是界水蟠绕,此是平坡穴也,当认掌心窝中,但形体散漫其的处非日力所能测,法以夏秋之候用垄糠偏洒两週,看糠聚处以得局,特异者为真穴。稍去浮土五六十、砖砌封坟过二三年后,地气升足,然后择日进棺,形如锦被藏珠,盖珠圆而走,遇凹则住,亦轻浮若坡也故名。­

(廿六) 佩葬法­

  入穴处必边厚簿,然后有生死动静之分,而弃死接生之法始得行焉当嵴受煞此定论也,乃有真龙局备而入穴却是中嵴分略无偏胜之势,而体又窄小,非旁穴结两穴之格,故以佩法葬之。其法在中嵴作准立圈,而置棺于圈之两翮,将中嵴空中而结空圹于土皮之上,合塚成坟以纳堂局主产社稷名臣,神灵血食苟失其法清锋不免矣,佩卸佩玉佩带之佩,垂于四旁亦浅露而不深藏之意。­

(廿七) 比葬法­

  有等窝穴,堂气正中,而生气止得一边正葬则犯冷而偏葬又堂局不合,棺内又无生气故以比法葬之。比,堂也,法将满窝作圈,而置棺于有生气处,其死气处砌一空圹较实圹更深尺许,外则合塚,以接堂气,发福极快,但当贵人俱土偏生。­

(廿八) 析葬法­

  书曰:厥民析,久者形分散,而实相合之谓也,穴虽不甚大,又非藏车隐马者比,则气在两旁,而中槽冷死,葬之必死绝,故以析法葬之,将棺葬于两旁,而中槽掘一大沟,阔三尺许,深五尺许,直通出与横池而以粗砂和灰填实,复用石板盖而结空圹于上,使阴杀从沟中渗出则生旺矣。中空者借天阳之光消阴杀也。­

(廿九) 横葬法­

  横者腰受气之穴也,立体极高势峻,直葬则首刚而足冷,故横放其棺,横龙贴嵴亦然。眠体渐旺,气阔横骑当嵴者亦然。­

(三十) 立葬法­

  此葬石壁之法,大贵之龙遥奔江湖之中而开石壁,壁立难容立足者,然中有缝,吞啣借倚各葬俱不得,以立法葬之,立者棺直立也,形如横壁飞蛾,闽越徒山高崖,用瓶盛骨而葬,亦即此义。­

(卅一) 併葬法­

  抛地直珠固众大葬特小,众小葬特大,或三台葬口或两突葬颈然有等怪穴,大小不可,口颈无足凭,当用併法葬之,其法将中登交处,立标上山认定灵气以立穴,将穴前乱堆挖去,更开出一小明堂,与前之中堂相应,穴后将客土堆一大顶,两脚抱穴如矢轮影样,则参形杂势之杀出,而金水之清不淆矣。但遇此等怪欠,须细心揣摸,万物无穴情方用此法,不然佳地,损于彫琢之手,岂非造化之罪人。­

(卅二) 寄葬法­

  寄者以托也,即寄物寄居之寄,不是营造之谓。大干融结件件贵徵,而穴场却是一石洞,寒天入洞煖如火燠,法当置棺洞内,而以吉土封洞门,内不作圹,外不作塚,如寄迹然,故曰寄。­

(卅三) 奇葬法­

  来龙入格,元武正直,左右龙虎,明堂、界水、分合,件件合法,乃落穴之处,是一水潭,名为天池穴,法当葬于潭中,不用砖砌,不用土培,得气,则水自乾。后水潭涨起,而尸变化而去。此等大地,故所稀有,亦所稀藏,而发富贵极速。­

  纳星辰之秀而用者凡四,气之有无审诸势山与水交不交也,气之美恶贵贱,审诸形貌之灵秀与粗浊也,然灵秀与粗浊固有本之失天,而后天无可挽者,亦有先天藏其体,必假后天以伸其用者,荆山之璞,非良工便不得为瑚琏之气。­

(卅四) 破葬法­

  头面星辰微有肩翅,而不大开口,或是峦石皮则难下手,然之四势穴确在中,故以破法葬之,其法于受穴处,用人丁打开,裁成大窝,而葬其弦,收山者,必有佳土方真,收局者,不计其土色,盖此星辰含蓄灵秀于中,为重浊之质所蔽,如王藏石中,必破石而玉始见,此非至贵之龙不能融聚,倘蛮凿无用之处,则受祸最惨。­

(卅五) 速葬法­

  顽星穴抛在角,大葬之法不可用,何也,穴在中气盛,在旁则气微,大葬则生气浅矣故用速法葬之,速即邀速之速,宾原有会主之意,而主更速之使会也,其法小开金井,灰筑成坟,不用砖砌,初年不宜放水,及至得气之后始可放水,亦须浅沟小圈为是,法与攒相似,而攒用于穴之阳,速用于穴之阴,攒以避风,速以纳气,故法同而各异也。初年不放水,以体不可伤也,增土作圈,便非速法。­

(卅六) 载葬法­

  载者负者也,寓也,如舟之载物,舟与物本非一物,而赏相终始,有葩豔文质,灵光散灵散露于外,不可锄掘寸土,如倒地木星微起即泡,而穴于节泡之下者,如天财微窝,而窝心藏穴者,俱不动寸土,不用砖砌,封土成坟得法则发,福大而且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3594.html

更多阅读

风水疑案:堪舆家蔡岷山三代绝后

蔡岷山,原名蔡本江。号东瑚散人。清代著名堪舆家,术数家。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湖乡人(其祖宅今尚存,为潮汕建筑之代表作————竹篙厝,又另名四点金)。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851年(咸丰辛亥年)乃清朝中晚期中国最具盛名玄空风水六大派之一广

中国最著名的官府菜(图) 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图片

中国菜中,不但包含了世界著名的宫廷菜,而且还包含了一批精美的由私家烹调出名的官府菜。谭家菜流传到社会上来后,有人说:“戏界无腔不学谭,食界无口不夸谭”。时至今日,谭家菜被完好地继承了下来,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做为中国官府菜中的一个

中国古代著名的108位美女 古代著名书法家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108位美女1.娥皇娥皇,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中的一个,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2.女英传说聪明美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后宫传奇女性图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后宫传奇女性(图)慈禧太后,满族,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

中国著名的“四大”名桥:

中国著名的“四大”名桥:文/李宗哲老师不但世界有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中国也有很多著名的“四大”,跟随“四大”,足可走遍中华,饱览胜景。今天给大家介绍“行”的四大名桥:赵州桥(河北):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

声明:《中国历代著名风水堪舆大师 中国著名的风水大师》为网友帝会发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