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成都李雅轩太极拳视频

李雅 轩 流派杨 式 太 极 拳 的 特 点
游 忠 志

自先师杨露禅创杨氏大极拳至今,已一百多年历史。杨氏太极拳由当初的小架到杨健侯的中架,再到杨澄甫的大架。杨氏太极拳一步步走向成熟。

随着杨澄甫的众多优秀弟子的广泛传播,杨氏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成为世界上习练者最多的太极拳派系。同时也因各位杨式太极拳传人对太极拳的理解和自身修为而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及风格。

杨氏太极拳在中国及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流派有:西南的李雅轩流派、北京的崔毅士流派、上海的付钟文流派、山西的杨振铎流派、台湾的郑曼青流派、及新加坡的董英杰流派。

李雅轩先师忠实地、全面地继承了杨式大架太极拳的特点,并毫不保守地按照“老论”对继承的拳架进行修改。从而使杨式大架太极拳更加符合“老论”要求,符合太极拳的健身要求。并形成了具有李雅轩风格的一个著名流派。

李雅轩流派杨式大架太极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全面继承了杨式大架太极拳的特点:

1,舒展大方,气势宏伟,动作连绵,“运劲如抽丝”。

看过李雅轩先师拳照的同道都会对先师的拳架所折服,先师的拳架不但舒展大方,而且更中正安舒,气势宏伟。

在行拳过程中缓慢匀速,如江河流水,滔滔不绝,如抽丝理线连绵不断。“不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太极拳体用全书》尽量保持在一个高度行拳。

2, 行拳中追求神舒体静、追求大松大软。

《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陈龙骧著)中有关松柔的阐述占很大篇幅。说明李雅轩先生对松柔的重视程度。如:“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的感覚,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如一滩稀泥。……”。

有人经常提这个问题:杨式太极拳追求大松大软,身势松得软若无骨,哪里还有技击作用,怎么能伤人?

李雅轩先生解释到:“老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是说,在不使劲时是百无所有,也就是极柔软也,在发劲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这就是极坚刚也。”

去年美国的科学家作了一个实验,证明人的肌肉细胞如果向一个方向运动,可以产生300吨至400吨的力。但人实际上很难达到几吨的力,这是因为人体的一部分肌肉细胞向前运动时总有一部分肌肉细胞在作相反的运动,从而抵消了很大部分冲力。而如果人体肌肉细胞在放松的状态下,就会增加向前运动的细胞,减少反作用细胞,并增加了技击速度。质量十速度,使爆发力大大增加。拳理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松到极至便是刚’就是这个道理。

追求神舒体静、追求大松大软,是李雅轩流的一大特点。

二,对现有的拳架进行科学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老论”的要求。

1,弓步、虚步步法由‘丁字步’改为‘川字步’。

太极拳的“老论”,(多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打手歌”及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立如平锥,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为人致,双重之病未悟耳!”

本人在博文“为杨式太极拳寻根探源”中,根据1852年武禹襄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论”后放弃科考,潜心研究,创造武式太极拳的经历及与杨露禅师祖的关系,大胆考证杨式太极拳的起源是在杨露禅师祖得到“太极拳论”后受其启发,而认真研究后而逐渐按照其太极拳原理而改创。为什么杨式太极拳除起势和收势外,基本没有八字步与马步,就是上述理论指导的结果。(当然双重之病还有更高深的含义。)所以杨式太极拳的两个主要步法为虚步和弓步,就符合“偏沉则随”的原理。但受其历史的局限,先师们不可能一下就改得尽善尽美。而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所以,才有杨露禅创造小架拳,杨健侯创造中架拳,再到杨澄甫创造大架拳的发展。

到李雅轩先生这一代,不少传人认识到原有的弓步、虚步步法,两脚尖为90度角,(俗称“丁字步”)。由于髋关节所限,对往复折叠与立身中正有一定影响。所以部分弟子将原有“丁字步”改为两脚尖呈45-60度角的“川字步”。

改后的拳架,因为髋关节活动范围变大,更利于折叠。(弓步时折叠后腿髋关节,虚步时折叠前腿髋关节)立身更中正,(见李雅轩拳架)气血更顺畅,更利于松透。也符合“十三势行功心解”‘往复须有折叠’‘虚实分明’,步法也更加灵活。

最近从书店购得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杨氏太极拳诠真》(陈龙骧、李敏弟:整理)第4页就明确提出“每逢弓步式:在前之腿,小腿宜垂直,腿尖向前方:在后之腿还宜伸直,但不可过挺,以稍有含蓄为对:脚尖宜往里扣转约45度,重心落在前脚的是七成,落在后脚的是三成。”

所以,弓步、虚步步法用45度“川字步”行拳更灵活是李雅轩派的又一大特点。

照片中的弓步中因45度‘川字步’而更中正,更有气势(注意两脚尖角度)

2,在长拳中大胆地增加了三个立身下蹲动作

在长拳中,由于按太极拳‘不忽高忽低’训练的要求,长期在一个平面上作腿部前后、左右运动,对锻炼腿功有很大帮助。但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如果练拳太过或练拳后不及时作放松运动,可能造成腿肌劳损和膝关节损伤。这是值得习拳者注意的问题。

在李雅轩流派太极拳中,第二节第三节共有三个下蹲动作。见42式左分脚后,54式披身左踢脚后以及第三节右金鸡独立后。这是在其它太极拳中没有见到的。


此图为二个金鸡独立之间的一个下蹲动作
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成都李雅轩太极拳视频

那么,李雅轩先生为什么会在长拳中加三个下蹲动作?可能后习拳者与其它流浱交流较少或忽略,所以未见这方面的论述。

本人根据近三十年的习练李浱太极拳的经验,谈谈这三个动作的体会:

相传李雅轩先生年青时练拳时非常刻苦,走猫步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为防止起伏过大,常请师兄弟帮忙压着。就这样把练太极拳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腿功练出来了。并在今后的太极生涯中更加体会到腿功对习练太极拳、太极功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在多种场合及论述中强调腿功的重要性:如“两腿之上软弹力很强,将身上的体重负着,如火车车厢下之大盘簧,将火车厢托着一样,又如河水之托着载重之船舟,又活动又沉重,其道理劲道可想而之。……”。

练出腿功有哪些好处呢?

(1),人老腿先衰,腿力练好了,腿上的肌肉发达,骨骼的骨细胞密度够,人的活动范围增加,可有效地延缓人体衰老。

(2),有利于练拳中的放松。腿力练好后,把全身的支撑力都放到腿上或膝盖以下甚至脚板上去,腰胯才会彻底放松。才能真正做到大松大软,百折柔若无骨。

(3),防止腰肌劳损。“老论”曰:“……向前向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腿部有力,腰胯才能放松,已有的劳损就会得到休养。身体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很多腰腿有毛病的人,在正确的锻炼中很快就得到恢复。这在我的学生中并不少见。如73岁的袁老师,两年前膝部患水肿,而练115拳两年后反而痊愈了。所以,如果不按正确的方法去练习,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不少习拳者出现腰痛腿疾并非太极拳之弊端,而是自已没有按正确的练法去习练,去放松。

(4),练太极功夫之必须。练功夫防身御侮或步入擂台,就必须要身腰灵活,又要立身中定,有人形容功夫好的拳师:‘上身如同杨柳飘,下身如同根扎地’,‘动若江河、静如山岳’......。这些太极功夫的要求,如没有很扎实的腿功是很难做到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夫在拳中’我们要深刻理解个中的道理。所以,练好腿功是练太极各种功夫中的最基本要求。脱离了腿功去练轻灵功夫,那只能变轻浮!

既要练出腿劲,又不造成膝伤,这是一对矛盾。本人认为,李雅轩先生根据几十年行拳体会,在平行的练拳中加三个站立下蹲动作,可缓解腿部的压力,使腿肌、膝关节做到张、驰有度。防止肌肉的劳损,从而防止膝伤。这是李雅轩先生对杨式太极拳架的创新和发展。

本人的体会是,练拳前如果腰、腿部肌肉较紧,通常一套拳练下来,即使架子很低,也不会感到腰、膝部疼痛难受。为此,近日专门去拍了片,结果显示:骨密度,关节腔及相互关系都正常。

拳架大,腿功好,又能有效地防止、减少膝伤,是李雅轩流派的又一特点。

以上是本人习练李雅轩浱太极拳近30年的一些浮浅体会,因篇幅原因,挂一漏万。李雅轩先生对太极拳的理解,改进,特别是理论上的精辟论述:更是对太极拳的卓越贡献!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认真研读。不足之处,望同行斧正!

注:本文中李雅轩论述及图片摘自陈龙骧先生著《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

杨式太极七代传人高级康复理疗师游 忠 志

深圳市子能太极拳辅导中心网址http://www.google.com

《健康加油站》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爱丁名苑双鱼A座联系方式:手机19602313909(13662284948)QQ(948201230)
游忠志熏蒸治强直风湿QQ群--321206645请申请加入,

相关博文杨式大架太极拳115式[一]

隆重的揭牌、拜师典礼-美妙无比的…

送走中秋迎国庆太极表演添光彩

杨式太极推手演练

杨式太极拳36式名称解说

游忠志先生演练杨式太极拳[36式]

游忠志先生演练杨式太极刀

游忠志先生演练杨式太极剑

杨式太极拳“落户”深圳清华研究院

为杨式太极拳寻根探源[一]

为杨式太极拳寻根探源[二]

为杨式太极拳寻根探源[三]

怀念师爷周子能

太极拳宜早学早练(一)

太极拳宜早学早练(二)

太极拳宜早学早练(三)

太极拳宜早学早练(四)

太极拳宜早学早练(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3659.html

更多阅读

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与动作要领详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词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要领详解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

40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拳不同的地方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为适应表演、竞赛的需要,1988年国家体委编制了《40式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期间,国家体委为方便各流派综合锻炼、同场竞技,又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吸收其他流派太极拳一些特点和练法,编制了《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转载 “太极拳大师”薛乃印杀妻案 85杨式太极拳扎西大师

原文地址:“太极拳大师”薛乃印杀妻案作者:午后阳光2007年,澳洲媒体报道,在墨尔本中央火车站发现一个三岁左右的华裔女孩独自玩耍,有20多分钟的时间无人照顾,引起车站工作人员注意。报警后查看车站监控录像,发现小女孩被一个中年男子故意抛

声明:《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成都李雅轩太极拳视频》为网友林中花雾仍未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