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海瑞罢官》 评海瑞罢官

再评《海瑞罢官》 评海瑞罢官

凡是有点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大约很少有人不知道“海瑞罢官”的1966年,在中国大地上以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为导火线,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我们暂且不谈“文化大革命”的种种是非,关键是这样一来,弄的海瑞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这个人的出名却是因为罢官,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是不常见的。凡是有点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大约很少有人不知道“海瑞罢官”的1966年,在中国大地上以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为导火

线,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我们暂且不谈“文化大革命”的种种是非,关键是这样一来,弄的海瑞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这个人的出名却是因为罢官,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是不常见的。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他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在官场跌打滚爬半辈子,历尽磨难和考验,从一个小小的教谕做到督察御使,然而其中的跌宕起伏,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

海瑞,字汝贤,号刚锋,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就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留下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海瑞的母亲和孟母一样,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海瑞年幼时期,海母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树立儒家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她一手打造出了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号。而且,海母还粗暴地捏碎了小海瑞天真无邪的童心,剥夺了他作为儿童的游戏权利。她不让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嬉戏,而是“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所以,海瑞打小就不“戏谑”,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甚至可能连笑都不会。在母亲怪异极端的教育下,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得上了自闭症,这导致他成人后也总是和别人相处不好。

海母用自己的强悍意志始终主宰着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几乎成了海母的精神翻版。在海母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中,有着明显的自虐和他虐倾向。这种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严重的道德洁癖。

海瑞的成长经历是不平凡的,同时他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人生有三大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这三件事他都有份,这足以说明海瑞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这时或许有人就要问了像海瑞这样一个清官,怎么会被罢官?原因就在于海瑞的刚直不阿和明朝腐朽的统治之间的矛盾。

遵纪守法,奉德明理是塑造一个清官的必要条件,而这在海瑞的身上便体现的淋漓尽致。按照当时的官场风气,新官到任或者旧友高升,总会有人送钱送礼,以示祝贺。这即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文明高度进步的今天,尤其是在基层单位,也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是在当时的“官本位”主义利益的高度诱惑下,这更是一种“人之常情”。而这种“人之常情”却不能被当时的海瑞理解和接受,他认为做官做的是朝廷的官,这便与家居之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彼酬此答,甚是烦琐,因此他不吃这一套,公家的便宜,便是丝毫他也不会沾染。当朝廷的官就要为朝廷尽心效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为什么要给你送礼?我为什么要收你的礼?这些都是毫无道理的,我为什么要去做。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银多出了七钱,他都要坚决退回,七钱银子确实不算什么,但他却不愿为这蝇头小利而毁了自己一生的清誉。

这样的清官,老百姓当然是拥护的了,然而官员们却是极其反感的,他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反感异常,一想到要和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头都大了。比如说海瑞升任应天巡抚的任命刚一发表,应天十府的官员都快哭出来了,他们纷纷要求调离或离任,有的干脆辞职不干了,这足以说明官员对其的厌恶。

海瑞确实不讲什么官场规矩,但他并不胡来,相反,他的原则性是很强的。他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四书五经中的道德原则。二是太祖皇帝的政策法令。这两条里面可都没有说一个官员应该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也都没说过要当官就得学会阿谀奉承、吹牛拍马、迎来送往、请客吃饭。圣人和太祖没说过可以做的,就不能做。圣人和太祖明确规定不可以做的,就更不能做。

海瑞中举人。到北京,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用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赞扬海瑞的设想。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到学宫,部属官吏都伏地通报姓名,海瑞单独长揖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袋有金子数千两,收入到县库中,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胡宗宪打掉牙只能往肚里咽,他并没因此治海瑞的罪,但他却更加的厌恶他了。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但他嘱咐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和县霍与瑕的罪。霍与联,尚书霍韬的儿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谄媚鄢懋卿的人。当时,海瑞已提拔为嘉兴通判,因此事贬为兴国州判官。过了很长时间,陆光祖主张文官选举,提拔海瑞任户部尚书。

更为甚者,他后来竟上书指责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嘉靖恼羞成怒,将他下了大狱,判成死罪,或许是由于嘉靖心里有愧吧,他一直没有批准海瑞的死刑,十个月后,嘉靖终于死去,成为一个已经知道自己过错却又“死不改悔”的皇帝。消息传来,狱中以酒肴招待海瑞,祝贺他出狱有望,海瑞却放声号哭,继以呕吐,最后晕倒在地。

新君隆庆皇帝登极以后,海瑞被释出狱。他很快就官复原职,又一升再升,直至升到应天巡抚,公元1569年,正好是所谓“京察之年”。京察是一种对京官的考绩制度,这种考绩每六年举行一次,届时四品以上官员都要作出自我鉴定。海瑞便趁机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宣称像他这样不能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官员,其实应予革退,颇有些“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味道。海瑞决心大干一场。他要扬善惩恶,移风易俗,作出一个榜样来。这种先声夺人的气势让许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闻风丧胆。缙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成黑色,以示素朴,弄得苏州城里好像家家都在操办丧事。气焰嚣张的江南织造太监也夹起了尾巴,把自己的轿夫由八人减至四人。但海瑞仍觉得很不过瘾,他下令:境内的公文,今后一律使用廉价的纸张。公文后面不许留有空白,以免浪费。他甚至干预官民的私生活,就连佩戴奢华的首饰和嗜吃甜美的零食,也在禁止之列,被禁的项目从忠靖凌云巾、宛红撒金纸,一直到斗糖斗缠和大定胜饼桌席。这些规定显然未免失之琐碎苛细,但海瑞不这么看。他坚持认为,根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原理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准则,在道德风尚方面所有行为都并无大小之别。再小的善也应褒奖,再小的恶也应遏制。定大局须从做小事入手,因此这些小事也是大事。道德的重建如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那就将是空洞的口号。

然而这一举动确实是与整个官场为敌,好像天下就你海瑞一个人会做官似的,你这样做让我们这些人还怎么活?所以站出来弹劾他人比比皆是,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也不可能有人为他说话,他很生气也很寂寞,于是便给隆庆皇帝写了一封信,告诫皇上说:“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皇上勿听可也。”至于他自己:当然更不屑与这些不像男人的家伙为伍。一气之下,他跑回海南老家,一去就是十五六年。

海瑞的寂寞。在明朝中后期,社会堕落,而最可怕的是知识分子的堕落像魏忠贤这样的无耻阉党,祸乱国政,结党营私。而那些读书人,为了升官发财,不惜丢掉读书人的名节和操守,去巴结这些实为社会渣滓的权贵们。读书人的堕落是一个社会彻底堕落的标志。费希特说了一句名言“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知识分子腐化起来,危害更大,后果更为严重,这些人堕落,还为他们的堕落寻找理论和文化上的依据。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会对下一代的读书人形成一种导向,侵害文化肌体,形成一种畸形的文化。因此,在明朝中后期,像海瑞这样的知识分子,注定是寂寞的。因为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腐化堕落了。

如果说海瑞是把倚天剑,那么海瑞的本事便是敢于用这把剑捅向自己背后的朝堂庙宇,而不是身前的黎民百姓.捅向身后,意味着自己也难免连经带骨非死即伤.在一个阶级斗社会,草根做官后仍心怀草根,甚至为草根大闹朝堂的人屈指可数,而他也可以因上书整个封建社会最诡异最聪明的皇帝而拔得头筹了.然我思考海瑞的做法,却有以下几点的疑问:

1.凡事为民,与民不利的政策统统反对之.这样的理念究竟对不对?回想大明1560期间的改稻为桑国策,如果真的如沈一石对高翰文所言,收购稻田改桑田,农民变桑民从织造业,织造作坊供给农民钱粮,那么,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可以在国策的保护下好好发展起来,商人的地位也因抚民交供会得以慢慢改善,谁敢说中国不会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知道中国的丝绸比英国的羊毛那要金贵的多.不肯思变,固执己见,是海瑞那朝代人的思想局限性,还是人人都难以逾越的思维定势?站的高看得远,观全局谋定后动说得好,但由于能看的人少,能改变思维的人更少,而难以操作,更难实施.因此对先进的,全局的政策实施者,怕海瑞这样的"一根筋"人,这类人活得很简单,也很正义,甚至很英雄,但是对需要革新的社会来说,是绊脚石.
2。以自己简单的观点视人评人.在我看来,这一条不是上一条的附加,而是影响更深远的一个局限.海瑞与嘉靖最后一次的直接对话让人印象颇深.嘉靖告诉海瑞,不能因黄河水浊而偏废,亦不能因长江水清而偏利.水清或水浊,都有灌溉之利与泛滥之灾的时候,简单的对人作出评价,从而认为他所做之事必清或必浊是愚昧的.严嵩,赵贞吉在海瑞的眼里不过是为取悦君王以谋自身之徒,而他又何曾想过身处他们那样的位置,考虑的又是另外一个大的局面了.如果朝廷都用海瑞一类的人,那么便是偏利,必会导致国家其他方面的欠缺(如税收减少,逼官造反)而失衡.不在其位不谋其事,大忠似伪,这几句话赵贞吉评海瑞,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嘉靖的智慧,也令人着实赞叹.他最终也并未成全海瑞的死谏,而把他留给自己懦弱的儿子,也是他高超用人智慧的体现.如此懂得用人之道的帝王,在历史上也屈指可数了.
3.除了对王用汲大好人和李时珍这样的高人,海瑞不曾感恩;别人对自己感恩,不愿意接受.历史上真实的海瑞的女儿是他自己逼死的,他的三个老婆也是因为他过于孝母间接逼死的.嘉靖说他弃国弃家虽然难听,但是却中的.只有他这样的人,才会不考虑大局不考虑家人而为天下人直言.连家人都不顾,更难说对引荐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怀感恩之心.但海瑞毕竟非一般人,对这一点他超出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人民水深火热的时候,是需要这样的救星的.但是反观这样一个接近无情的人,对他心怀天下的悲悯情怀又难以理解.
海瑞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大明芸芸众生相,有丑有美;而水至清则无鱼,海瑞更像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欲洁何曾洁,纵观海瑞的种种作风,这句形容妙玉的判词,也可用于海钢峰了.

纵观海瑞的一生,自40岁步入官场,到74岁病逝在任上,前后经历经34年。在这34年里,他被“罢官”或主动辞职的时间长达16年。

海瑞作为清官和硬汉而名垂史册,这并非他的初衷。他的本愿,是要清除腐败,重振道德。然而,腐败滋生、道德堕落的根源既然在制度,即便是一万个海瑞也无济于事。

2008年11月8日于图书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3818.html

更多阅读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都按其行事。黑兹利特对这个理论的反驳也很有力,同样很有道理,而且看起来更有“学术道德”。这次再读《一颗经济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个黑兹利特已经

再思《何为福音》 卡森 福音的意思

再思《何为福音》http://www.old-gospel.net/viewthread.php?tid=588作者:卡森 (D.A.Carson)节译,全文见此 :http://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justintaylor/files/2010/10/for_the_fame_of_gods_name.excerpt.pdf福音内容与福音宣告

声明:《再评《海瑞罢官》 评海瑞罢官》为网友用意识的灵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