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洛文化故地走出一个文武双馨之家 河洛文化节

从河洛文化故地走出一个文武双馨之家

赵建宇编著
目录:
一、祖籍“河洛文化”发源地------河南洛宁
二、赵家祖世
三、教书先生、书法家------赵廷熙
四、国民革命军将军、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书画家------赵致卿
五、河南省体育局离休干部、书法家------赵致华
六、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赵淑贤的故事
七、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书道行者------太极居士---赵建宇
八、著名画家------赵太极(赵新宇)
九、西安美术学院硕士、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赵金一、祖籍“河洛文化”发源地------河南洛宁  我们这家赵氏的祖籍,位于“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省洛宁县,古称崤地,是中国古代沟通东(洛阳)西(西安)两京的官道,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崤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称永宁,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更名洛宁至今。
洛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的区域和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境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多达50余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居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域,闪耀着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的“河图洛书”中的“洛书”即源于此。“仓颉造字”也在洛宁,有“造字台、晒字台”遗址为证。音乐的起源也在洛宁,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的乐官伶伦在洛宁嶰溪谷“取竹为管”,创制了十二律吕,中华大地从此有了“乐律”。
还有大禹劈山导洛之龙头山、禹门河、大禹治水遇鹿之处的“夏鹿台”,“老子”升天处,隋炀帝陵,工部尚书宋礼墓、吏部尚书耿裕墓等百余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陵墓;元惠宗敇赐匾额之“洛西书院”,元代朝廷所建规模最大、以英宗尊号命名的寿安山昭孝寺主持光禄大夫大司徒释源宗主云麓和尚塔;明末李闯王义军女将红娘子长眠山川之青冢和保存完好的多处官宦故宅,明末清初神笔王铎与其姻亲张鼎延书信往来酬答之墨宝琅华馆贴碑刻珍藏之所琅华馆;清帝敇修之程颢、程頣祠及其后裔总兵程福亮故居,以及独具风格的古寺宇、古寨、古民居、古战场比比皆是。
洛书之源“洛出书处”:洛宁最具代表性且饮誉中外的洛河文化标志“河图洛书”的“洛书”之源------“洛出书处”,位于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山入川交界地。《易经·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你在漂流睱时可观赏,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洛出书处”古碑各一通,有神秘的龟窝、龟滩。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田园风光,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侧为龙头山,山顶有“禹王庙”、“洛河龙神庙”、“钟(离)吕(洞宾)”“传剑亭”和“洛书赐禹之地碑”等古遗迹;其北为龙头山,山南有紫盖寺遗址及明代吏部尚书耿裕墓,其南临洛河,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其相邻为“仓颉造字台”;其西为“灵龟负书处”之玄沪水,至今,在悬崖峭壁上刻有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石刻诗一首,碑址在千亩淡竹包围之中。
洛书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和标志。专家、学者称“洛书”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图,是高科技“数字化”的鼻祖。它结构微妙,内容丰富,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也给后世留下无尽的神秘和难解的谜团。
汉文字之源“仓颉造字”: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传说仓颉在洛宁兴华乡阳峪河东造字,开中华文字书写先河,当地存有“仓颉造字台”遗址;《诗经》中有16首诗歌记述了先民们在洛河两岸生产生活的情景。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
  乐津之源“伶伦制管”:金门绿竹是洛宁“北国竹乡”上万亩竹园的浓缩精华。它典型地代表了世界上纬度最高、栽植历史长达4000余年的原生态古竹林的风貌,美丽多姿,风情万种,是北方地区不可多得的独特景观。清代大书法家王铎游经此地,曾留下“三步两孔桥、四面五园竹”的精美佳句。这里,相传是“伶伦制管”——即中国乐律的发源地。据《山海经》载:“熊耳山,其附近山上有竹。”《后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而吃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等,以应凤凰之鸣。”嶰溪,即今洛宁县金山庙、金门、王阳沟一带。黄帝的乐官伶伦在此取竹为管,制成了“十二律吕”,中国的音乐从此诞生。自古以来,老子曾在此隐居,刘秀曾在此避难,洛神曾在此游玩……,白居易、李贺、王铎等许多文人墨客到洛宁赏竹、咏竹。置身于茂林修竹,你会感到心旷神怡、心清气爽。真正体会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绝妙意境。陈吴乡金门山,又叫律管山。《后汉书·五行志》、《九州纪要》记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金门山有明朝皇帝朱厚总琮璁赦赐"金山神门"牌坊至今健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永宁县志》(永宁即今洛宁)载:“永宁山环水绕地宜竹,原野溪涧,大半皆竹园。与园广或数十亩,引渠灌溉,干霄如翠屏。”顺治十二年“奉旨上缴400竿,供太医院烧取竹沥之用。”康熙31年(1692年)《永宁县志》载:“永宁有竹林16617亩”;“熊耳凌霄,洛水汪泽。绿竹千倾,松柏满山,景趣无尽”。《洛南府续志》载:“洛宁之竹,美矣!绿荫满园,计利最饶!”。
洛神传说之源:在洛河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神宓妃的故事。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后羿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曹植《洛神赋》一文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中描写宓妃:“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洛宁虽地处中原,但是气候环境湿润,山清水秀,盛产优质竹子。洛宁县志,民国6年(1917)铅印本,卷二土产目之小序云:“洛宁之竹洵美矣,绿荫满园,计利最饶,然必谓舍是而外无他货殖则又不然,五行百产之菁,恒足以备生人之用,特人不之识,不免弃货于地耳!”,被称为中原的“小江南”,自然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白居易在此曾留下“村杏野桃繁似雪,行人不醉为谁开”的优美诗句。洛宁拥有国内罕见的以石瀑群闻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神灵寨;有北温带地区罕见的高山湿地莲花顶;有蓄水量13亿立方的故县水库——西施湖;有负离子高达3600/立方的天然氧吧楼梯山狩猎场;还有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北方罕见的栽植历史达4000余年的原生态古竹林等等。
洛宁的语言、语音和方言也别具特色,与周围地区有较多的区别。二、赵家祖世

赵氏最主要的一支出自赢姓。相传鸟夷部落首领的后裔造父,是西周时周缪王的车夫,是一名驾车高手。他用八匹千里马为缪王组装了一驾快车,助缪王及时赶回都城平定了叛乱,立下大功。缪王把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赐给他,其子孙就以封地为姓。最早被记入史册的赵姓,是夏朝(都城阳城即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大臣赵梁。历史上少数民族中也有赵姓的。另外还有由他姓改姓赵的。赵氏主要的发源地在山西省洪洞县。“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在晋、冀、鲁、豫、苏、皖、鄂、陕、甘及其它广远地域,几乎家喻户晓。
从河洛文化故地走出一个文武双馨之家 河洛文化节
据网上洛宁县志下载:“赵,11649人,人口较多的族系有吴村、余粮、崖地、中河、上窑等处。吴村赵姓是明中叶守东、守西、守人、守业弟兄4人由山西洪洞迁居吴村,唯老三有嗣,繁衍至今,共约3000余人,聚居田村、安沟、大阳、礼村、张沟、东关等村。据传中河、卜家窑、绵羊沟等村,可能也是吴村赵姓。清时从8世起排字20个,为富、荣、书、甲、智,新、学、浩、志、廉,春、光、延、宗、德,立、朝、大、化、选。余粮赵姓,系明末从山西洪洞迁入,共来4兄弟,3个定居余粮,老四迁居故县竹园沟共约2000余人。从14世排字,为忠、天、连、成、光,元、明、俊、华、章,克、智、洪、毓、宪,坤、健、万、世、昌。上窑赵姓200余人,系从宜阳县黄窑迁来。”
我辈祖居底张乡(原属兴华镇曾改称中山镇)南安沟村,亦称“柏门村”(因村头有棵古柏树,爷爷赵廷熙起名)。我家族谱排字为:金、水、毓、廷、致;新、学、泽、志、廉;青、光、延、宗、德;立、朝、大、化、选。

我曾祖父名叫赵毓祥(家谱字:毓相),曾祖母李金枝,娘家是上高村人。靠务农建立家业,兄弟二人,分家时得七分地。曾祖父几乎是白手起家,竹、木、泥瓦活全能干。据说村口的“结义庙”建庙时参加建庙。因家乡是山区,山多地少,为增加田地吃尽了苦头,他将东坡罗湖的水草地横竖挖沟填沙,改良土壤,爷爷为此给他起外号叫“东湖”。曾祖父春耕,夏做,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平时起早贪黑忙农活,还经常为富人家打短工。一大早先往地里送尿,之后再到地富家去,往往到了人家时,地富家的长工还没有起床。据说南北安沟的地富家他都给干遍了,只有三家没干过。冬闲时他带领着四个儿子在河边的河滩地,搬石垒堰,挖土开荒,也常常带着干粮上山砍柴卖,换回些钱粮。曾祖父一生手中都在编竹筐,临终时竹活还没干完。家中除一般农具外,还有两头牛。父亲常听到他爷爷的一句话“千打算,万打算,不顶老天爷一打算。”意思是地主恶霸势力总有一天要遭报应。
曾祖母也给地富家纺花织布,以求施舍和糊口。她一生勤劳善良,共生有四男二女。老大赵廷宴,名叫行,劳动态度差。祖父赵廷熙,小名叫栓,排行老二,一生勤快,脾气怪,干活快,是家里兄弟四人当中唯一的文化人,地方上的书法家、教书先生,人称“赵先生”。老三赵廷津,名北方,劳动好,常在农闲时身背挎篓拾粪肥田。老四赵廷济,名长发,身高体壮,胡子浓,劳动好,生活宽裕。后来为避免苛捐杂税和军阀过境派差拉夫,四兄弟分家。
曾祖父母照片的事:1932年,曾祖父七十大寿,伯父想回家祝寿未准,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杜聿铭将军,派专人到家里为二老照了两个半身像和一张合影照片,上写“岁次壬申即民国二十一年孟夏中旬赵府老夫妇吉期摄影以垂子孙永久纪念”。并增匾额一块“德福梓里”,后因房屋失火被毁。因曾祖父母一生劳苦功高,祖父兄弟四人集资为老人买了一通碑,后终因年景不好未能篆刻如愿。所幸曾祖父母遗照还在,父亲赋诗一首:“老人功德未见碑,玉照留念胜似金;天天见面如生在,念念不忘父母恩。”

三、教书先生、书法家------赵廷熙


爷爷赵廷熙:字辑五(1884-1950)县立单级师范讲习科毕业。
家住窑洞大小各一孔,草房三间(曾被日寇烧毁),薄地十四亩,生活可以自给。在我祖父之前,据说世代务农,没有识字之人,祖父是第一个读书人,他农闲时教书,农忙时耕种。祖父干活快,锄地、割麦子总是干在别人的前头。俗话说“贫不读书,富不教书”,他在家乡一生教书,有空回家时总是先到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然后再到家。他先后在磨头、田村、北安沟、牛王庙、小店村教书,父亲就跟他上学。
祖父的脾气非常不好,伯父小时候挨打,三天不吃饭。大姑有一次和堂姑吵架,结果被打致残。父亲在牛王庙祠堂上学时,和同学郑宝中戏耍,在月台上互相推下,被祖父发现打得尿裤。一次在小店学校他和校董王申谈及此事说:“我打六卿(父小名),是为晓郑的,而他不知耻,还在一边笑。”祖父脾气不好、严厉,但为人正直,急公好义,平时穷人和富人发生纠纷不平的事,多求他去说理给与调节,因为他是知书达理有声望的人,既是教书先生又是写碑的书法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地方上一些稍有名望的人和不少读书人,差不多都是他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正因为此,文化的普及由点到面,基本上逐渐的改变了当地落后、愚昧和不识字状况。他尤其常以身范言教,他对儿女们说:人生处世,首先要良心放正,不做亏心事,不贪无义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等等。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宁县“河洛文化”发源地,“洛出书”处就在我老家南安沟村西边紧挨那条沟的长水镇,也是洛河的上游。当地有句话叫做“进入洛宁县,石碑一大片”,从我们村到中高村,在过去一路上有许多牌坊、石碑,蔚为壮观,我们村的“结义庙”刘关张塑像也是相当有水平的,洛宁自古就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当地解放前,有不少文人出来替穷人说话的,有句顺口溜说:“三初进了城,五甫不安宁。”“三初”指的就是文人:温旭初、杜乙初、张炳初,“五甫”指的是恶霸地主豪绅张粹甫等。传说文人们替穷人写状子当中,有句话写得非常生动,描写农民的疾苦,收成欠缺时,富人家的羊还在吃穷人家的麦子,这样写道:“地冻如铁,羊嘴如捏,前腿弓,后腿蹬,一嘴一扑楞。”好可惜啊!
祖父写碑的事,据当时的老人讲,在他当学生时,就随恩师大阳的“大张先儿”------张敬铭先生(因反感下高村地主恶霸李元周,被李打死),赴山南(嵩县)写过一栋碑。赵先生不爱在子女面前讲自己的事,有一次,他在东湖地里和父亲锄地时,一时高兴说他大半生一共写过六十多栋碑。

我的父辈叔伯兄弟十人,大伯致公,名元治,身高力壮,劳动好。年轻时练过“白水佛”、“红枪会”气功。我爷爷廷熙有一次外出被土匪劫走,元治伯听说后赶上又把爷爷救回。大伯年轻时用牲口赶贩挑(买卖粮食),上山打柴谋生。因子女多,天灾人祸,兵荒马乱,苛捐杂税,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大儿子新安被抓壮丁一去不复返。(民国二十七年,暨1938年,国民党在洛宁城北张仙沟设二十七补训处,专门训练抓来的壮丁,两年间残害壮丁三千余人),新安、虎臣当在其中。
四、国民革命军将军、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书画家------赵致卿
  





伯父赵致卿:字锡九,(1910年6月28日---2000年11月4日),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赵致卿先生军官出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第三期军官班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122军345师少将副师长兼团长。参加过著名的“八一三上海抗战”、“芜胡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八年抗战,九死一生。为反对内战,回乡不成,告病在重庆。1949年在解放成都战役中,亲率千余官兵起义,为和平解放成都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67师副师长兼500团团长。任湖北省荣军校教员。
1917年七岁的赵致卿随父赵廷熙读私塾,1924年洛宁县高小校毕业,1925年考入洛阳中学,半年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后因不堪地方黑恶势力的压迫而倾向革命。
洛宁是革命老区,有悠久的革命传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列主义就在洛宁传播。1926年冬,经国民革命党人(后加入共产党)李宗白先生、温旭阳先生(当时县党部主要负责人)、李作仁先生(县高小校校长)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当时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国共合作时期),同年参加了县党部办的“中山主义讲习班”,受训一个月,接受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崇尚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从此抱定三民主义救中国的理想,开展了毕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县党部的直接领导下,赵先生参与组织了洛宁县农民协会,1927年春任洛宁县学生联合会委员兼宣传处副主任,经常带着学生到各区乡镇贴标语,散传单,宣传兴学校,破除迷信,抵制日货,禁种鸦片烟,妇女放足,男子剪发辫等活动。
当时洛宁县教育非常落后,全县只有两个高小校,一个师范,1928年春,新任县长梁炳麟先生(冯玉祥下属副旅长)很重视国民教育,着重培植青年干部,亲点年仅十八岁的赵致卿调回第四区(现在的兴华镇)筹备第六高小校,而经费来源主要是从当地乡绅那里获得。由于该区恶势力多而强大,为保证工作完成,县党部把政府警卫队长杨文吉先生调去任区部队长,后来又得到了四区后备民团团长田雨霖先生的支持。扬、田为人性侠仗义,口碑较好,二人与赵致卿成为拜把兄弟。有了武装支持和青年学生的配合,三个月后,在中山镇(现在兴华镇)袁家祠堂作校舍,建立起了兴华镇第一所学校---洛宁县第四高小校(原定第六高小校,由于建得快,改为第四),聘请原洛宁县高小校校长曲鸣庭先生任校长。赵致卿任副区长同时兼任体育、图画教员,国民革命在第四区的斗争初见成效。经过一年多的新文化宣传和武装斗争,1929年秋推翻了统治多年的恶霸胡士杰,由于以胡士杰为首的恶势力过于强大,所以不得不让胡士杰的儿子胡承芳任区长,赵致卿代表国民革命政府任副区长。
1929年冬,冯玉祥的部队在洛阳这一带与地方势力混战,国民党开始“清共”,县党部领导人李宗白、温旭阳被怀疑是共产党人而离开洛宁,国民革命政府夺取黑恶势力的学田、庙产,因此恶势力、土豪对国民革命党人恨之入骨,开始追杀国民党人,赵致卿也在县城好友的帮助下,不得不在阴历年底离家出走,大年初一赶到了洛阳。本打算在洛阳继续读书,却因囊中羞涩,在同乡好友的劝说下,只好参加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第二旅一团任司书,旅长李万如,团长丁继本,营长田雨霖、杨文吉。
1930年夏,该旅受阎锡山、冯玉祥的指挥,参加了反蒋的“中原大战”,即“蒋阎冯豫东之战”。战役中,赵致卿先后任准尉司书、少尉书记、中尉副官、代任连长等职。1930年中秋前,该旅在许昌以东投蒋,驻防上蔡和驻马店一带,扩编为68师。不久该师又缩编为第十二路军76师,总指挥张钫,兼76师师长,李万如任226旅旅长,丁继本团缩编为机炮营,赵致卿任中尉副营长。1933年夏,二十路军在洛阳整训,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军官教练处”,赵致卿调该处受训三个月后,调任76师特务团辎重兵营,任中尉副营长,副师长兼团长李万如,营长张恒锦。
1934年春,二十路军调往江西赣闽边区,行动保密,实为与红军开战。赵致卿一项倾向共产党人,借水土不服,开战期间病休。九月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三期”受训,1934年10月10日开学,总校校长蒋介石讲话,宋美龄、张学良、冯玉祥、河南省主席刘峙等出席开学典礼,会后蒋介石还检阅了骑兵表演。经过六个月的正规军事技能训练,赵致卿以优异成绩毕业,1935年4月毕业后回老家一趟。
赵致卿先生返回部队后,任工兵营上尉副营长,三个月后任少校副营长,当时驻扎福建光泽县,张钫兼任师长,张轸任参谋长,工兵营长李芳,主要任务是与红军黄立贵部打游击,作战区域赣闽边区的光泽、邵武、资溪、黎川一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革命军第十二路军76师开往苏州地区构筑抗日工事,师长由227旅旅长王凌云升任。一个月后八月十三日全师调往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战役”,全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赵致卿时任工兵营少校副营长,参加了野卯口战役、浒浦口战役、和福山口战役,战斗在抗战最前线。上海战役中方牺牲巨大,由于种种原因,中方边打边后退,76师于1937年11月底由罗店、白卯口、浒浦口、福山口于12月上旬退到句容。上海战役中76师浴血奋战,英勇顽强,战绩突出,伤亡巨大,为了表彰76师的出色贡献,蒋介石特地将五个师的残部补充到76时,并赋以“福山师”的称号。整编后的76师仍归二路军,军长李延年指挥继续抗战,先调往芜湖参加了著名的“芜湖保卫战”,此时赵致卿升任工兵营长,之后参加了繁昌抗战。
1938年元月,76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9军第78师,师长王家本,由79军军长夏初中指挥开往浙江省昌化、余潜县一带整训。由于78师是夏初中的嫡系,军官组成以78师原有军官为主,所以原76师军官被排挤或调往别处,赵致卿原工兵营编为456团(团长李芳)的一个步兵营,营长由98师的一个少校副营升任,而抗战有功的赵致卿任副职。整编历时两个月,1938年3月部队开往太湖地区对日寇开展游击战,到12月底先后在广德、长兴、吴兴、溧阳、宜兴、金坛、丹阳等地进行游击战。在这一年里,蒋介石的嫡系排除异己不择手段,原76师本是两个旅四个团的编制,到1939年夏,76师的老人只剩下一个师长、一个旅长、两个团级和四个营级,赵致卿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元月79军调往江西南昌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9集团军,由罗卓英任总司令,担任南昌外围守备任务。赵致卿任456团三营营长,主要负责永修河防线。同年五月赵致卿参加了19集团军将校短训班第三期集训,为期一周。第19集团军将校短训班大队长刘多荃,区队长是118师师长王严,不久就进行了永修河抗战。战后调往湖南湘潭、湘乡、宝庆一带整训。这次整训取消了旅部,四个团改为226团、227团、228团和野战补充团,赵致卿任补充团三营营长。其间对湘西叙浦、绥宁、武岗一带祸国殃民的土匪进行了剿灭,其中有惯匪陈林 、陈珍等。
1940年元、二月份,赵致卿率三营参加了粤北的英德、连江口抗日战争,接着又参加了广西的宾阳、甘棠抗战。三月部队开到湖南省益阳、常德一带整训,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李延年指挥,该军含第9师和第76师。同年夏季参加了宜昌抗战,战后带领三营驻扎望坪和广福桥一带整训。由于抗日战争需要补给大量兵员,1940年秋季后赵致卿先后三次到后方接兵。第一次负责到四川绵阳师管区接新兵。第二次1941年春到四川永川和贵州遵义师管区接新兵。第三次赴湖南澧慈师管区接新兵,一年之内走了三个省,这是赵致卿自1937年开始抗战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后方。然而所见所闻令人大失所望,看不到抗日救国的气氛,凭正式公文办不成公务,只有通过关系请客、行贿才能办事,(赵先生搭上了自己少得可怜的津贴,才完成任务,到后来王凌云拖延了很长时间才报销。)想想前方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浴血抗战,而后方官吏却花天酒地,尔虞我诈,怎不让人痛心阿!
1941年底,76师驻四川荣昌整训,野战补充团取消,赵致卿调226团一营任营长。由于赵先生痛恨吃兵饷等恶劣作风,不肯为个人利益出卖良心,买官求荣,因此在抗战中虽战功赫赫,却迟迟得不到晋升,少校阶级干了六年,他是师里资格最老的营级长官,因不满师长王凌云讨好上级而遭忌恨。1942年5月76师进驻西康,行军途中,赵先生的太太生小孩的第二天,被师长王凌云派他率先遣营战备行军,夫人和孩子只得托别人照看。夫人当天病得很重,部队医务单位走后全靠房东婆婆照顾和峨嵋卫生院,半个月后,师部辎重兵营营长王岱山路过时,才用担架将大人小孩抬到西昌,幸得副师长夏德贵夫人和参谋长张桐森夫人的热心照顾和治疗才保全生命,但是夫人却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76师进驻西康的任务是担任川滇公路的警备,具体是担任会礼到云南永仁之间的抗战警备工作,为时数月。
1943年春奉蒋介石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的命令,76师派主力部队赴少数民族地区铲除鸦片烟苗。赵致卿先生带领一个加强营到了距会理60多公里的盐边县,对黎族首领的武装反抗进行了打击,迫使黎族首领投降并铲除了烟苗,黎族武装伤亡十数人。回到会理后赵先生调任辎重兵营,任中校营长。1943年8月赵致卿任76师228团中校副团长,先后驻扎云县、顺宁的锡腊整训,这时国民革命军二军已归入远征军系统,担任滇西怒江江防的抗日守备任务。1944年3月赵先生申请到遵义步兵学校校官班受训,以图能回到河南家乡参加抗日。在学习的六个月期间,洛宁县老友王希仲、杨文吉、田雨霖都希望他能回老家抗日。王希仲当时是几个县的联防司令,杨文吉、田雨霖也有雄厚的军事实力,原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先生也支持赵先生回豫西抗日,原76师旅长李群峨当时任洛阳专区陕州专员,正在组织地方抗日武装,机会很好,一来为家乡做好事,二来可以照顾家庭。赵先生准备请长假回乡,但未得到师长王凌云、夏德贵的同意。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庆幸中华民族没有当亡国奴,赵致卿先生也庆幸自己八年抗战还活在人间。想到多少为抗战死去的战友和同胞,赵先生更加想念家中的父老乡亲,殷切盼望能回到家乡过上和平的日子,搞生产,建设国家。但事实完全出乎赵先生所料,蒋介石坚持要打内战。坚决反对打内战的赵致卿在1945年9月终于请到长假,本想第一站先到重庆,但却被困在了重庆,回不了家。一来由于蒋介石彻底控制了交通工具,名义上接收日伪货物,实为调兵遣将去打共产党,二来,赵先生虽然为官多年但却两袖清风,没有钱打点,做生意也没有钱,听说退役可以拿到一笔退役费,就申请退役,但是国民党为积蓄打内战的力量不允许赵先生退役。赵先生虽然生活困难,但却毅然放弃高官厚禄,为避免参与内战而久居重庆,充分显示了赵致卿先生的高风亮节。
在重庆期间,赵先生十分想念家乡,尤其是引导他走向革命道路的共产党人李宗白、温旭阳先生,由于时局动荡,身处国民党内部很难实现这种愿望。日子久了,为了养家糊口,赵先生不得不暂时到重庆第三军官总队找碗饭吃,1947年5月经夏德贵(当时在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介绍加入青帮,想利用青帮头子张树声在重庆的威望找生路。由于不能退役,赵先生不得不申请转业,据说转警政后将来可以分配到原籍工作,为此夏德贵和张树声就向重庆警校主任余锦先生写推荐信,前往重庆警校受训,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赵致卿在1947年9月在警校报道后却养病在家。到1947年11月底,解放战争已成定局,为了尽快结束内战,尽少牺牲中国人,抱着国共本是亲兄弟的初衷,赵先生早已埋下起义的决心。适逢原76师师长王凌云在汉口成立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司令部,并亲自来电请赵致卿先生任民政处上校副处长,民政处处长王笑青和第四处处长段国杰(洛宁亢凹人)也来信请赵致卿先生赴任,并说明司令部组织起来后要驻军洛阳,因此决定前去。为了搞到汉口的船票,1947年12月不得不参加了严守三为首的红帮,并很快搞到了飞机票,于12月31号赶到汉口,1948年元旦到第十三绥靖区司令部报了到。
由于1945年至1948年期间赵致卿拒绝参加内战,王凌云对此感到怀疑,多次派王笑青等与之谈话,想探明赵先生的真实意图,赵致卿先生只推说是困居重庆,并无其他意思,王凌云才放心,因此派赵先生任上校检察官负责视察城防工事的赶修任务。1948年5月至10月赵先生又被任命为第十三绥靖区干训班副教育长和夏令营副总队长。其间训练干训班三期、夏令营一期、高干队一期,其中夏令营八百人由青年学生组成,其余人数约1200人,由地方保长和民团的营、连、排长组成。1948年冬,王凌云指示赵致卿先生负责带领三千学生兵,由南阳、襄阳、襄樊带到长沙市,奉命交给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但是王凌云并不肯放手交出,他赶到长沙决定将这三千官兵安排到宜都和枝江,不久王凌云也把第十三绥靖区司令部迁到宜都和枝江。1949年元月,王凌云的两个军被宋希濂带走,只剩下三个纵队,约三万人。二月王凌云要赵致卿先生整训这三个纵队,准备编为一个军,王凌云任军长,赵致卿任师长。不料,由于王凌云惧怕宋希濂整他,独自跑到南京避难去了。三月宋希濂下令拨编三个纵队,大部分拨给第二军、第十五军外,余下的编为第122军345师,赵致卿任少将副师长,师长由第十三绥靖区司令部秘书长黄昆(黄埔三期,留俄)担任,部队于4月开到石门驻军。这时期,第122军军长张绍勋把127师和345师的两个干训班与军部的干训班合在一起,在大庸成立了一个军干训练班,自己任主任,请赵致卿先生任副主任兼教育长负责培训工作。
1949年10月赵先生带军干训练班和122军离开大庸来到来凤,这是在前方的345师被解放军打散后也来到来凤,由于大部分是河南老乡,因此非赵致卿不跟,宋希濂没办法,请赵致卿出面收容了两天共一千多人,单独编成一个团,赵致卿任少校副师长兼这个团的团长,军长丁书中,师长熊正诗。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这时明曰司令,其实只掌握少数直系部队(不到一千人)和赵致卿的这个团。军长丁书中为了争夺兵权,要赵致卿专职当副师长,把团长让出。赵先生早就预料到这些,推说:“缓几天,等官兵情绪稳定下来后,请你派团长来。”暗中派两个营约900余人,提前出发走小道,到重庆南岸的海棠溪等赵致卿先生。为了与倾向共产党的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张钫取得联系,赵先生请丁书中一道到重庆。经张钫指示,赵先生决定把部队先拉到成都,因为成都军阀刘文辉和张钫、邓锡侯、潘文华都是好友,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有起义成功的可能。这时丁书中要赵先生把他的团和重庆的两个团星夜带宜宾,自己乘汽车先去宜宾跟着宋希濂进西康会理继续顽抗打内战。赵先生带着部队先假装往宜宾方向去,然后突然向内江方向,目的地在成都。由于队伍中有两个团是宋希濂的嫡系,看到方向不对就掉头去赶宋希濂,结果半路上被解放军打散,此时宋希濂已成为光杆司令。赵先生带着自己的一千多人,转展经自流井、罗泉井、仁寿、彭山到达成都,见到了张钫。之后由张钫引引荐见到了第十四兵团军副司令兼十五军军长刘平(122军原属14兵团指挥,现122军归第二十兵团陈克菲指挥)等待时机,因此,345师编入十五军。赵致卿先生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不打内战,不再兄弟相残,因此每天到张钫处打听陈克菲、刘平酝酿成都起义的情况。突然有一天,陈刘二人发生变化,不愿起义了,要把不能带走的军火和辎重汽车等烧掉,把部队拉走。在此紧急关头,赵致卿决定自己率部起义,他一面把夫人和孩子交给张钫的特务团团长王岱山,跟随张钫到解放区灌县;一面与刘平周旋,准备在同一时刻把部队拉往相反的方向。到了第二天,陈克菲、刘平畏于解放军的强大威力,不得不通电起义,成都终于和平解放了。这是1949年12月24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赵先生感到欣慰,有多少生灵免遭涂炭,有多少国家财产保住了,他一面通知夫人和孩子从灌县回来,一面稳定部队,防逃、防特、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因为国民党队伍里成分复杂,营、连、排长有不少是河南南阳一带的地方势力分子,对共产党有仇的要自杀、要逃跑,思想工作很难作,经过耐心说服教育部队稳定了,没有出现意外事故。
起义后不久,整个兵团进行了整编,将二军、十五军、一一八军各编成一个师,十五军编为243师,赵先生任副师长兼干训班教育长,主要工作是针对编余干部的思想情绪,防逃防特,与当时共产党派来的军代表陈明绍同志和工作团主任张梓桢同志配合得很好。1950年2月,部队由四川乐至县出发经重庆、宜昌到湖北天门休整,行军途中有一个团想逃跑,部队首长决定由赵致卿先生兼任该团团长,赵先生感到这是共产党对自己的信任,,到任后立刻调整了几个营连干部,并进行深入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后来这个团团结得很好,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50年5月1日赵致卿先生所在的师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第167师。赵致卿先生任该师副师长兼500团团长,而且整个兵团起义人员,只留赵先生一人当团长,他内心非常高兴,感到很光荣。他感觉到党对他如此信任,于是决心努力干下去,多为党做事,争取将来在战场上立功报恩。但是后来老政委调走以后,新政委带来一批新干部,工作中对起义人员不理解,这使赵先生感到困惑。1950年11月赵先生主动要求辞去副师长和团长职务,到中南军政大学学习。1953年底,由中南政治部批准,赵致卿先生转业到湖北荣军校做教育工作。
1956年赵致卿先生组织筹建并加入了民革湖北省委,同年应中共湖北省委之邀赵先生列席了湖北省政治协商会议。当时中国正在大搞整风运动,请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号召大家提意见,赵先生在民革湖北省委大会上,代表群众提了荣誉军校搞肃反打击面过宽,党群之间关系不够融洽等实际问题,结果被划成右派,行政职务降三级处分。1958年摘掉了右派的帽子,调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研究员。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赵先生对报纸上刊登的亩产千斤粮食、万斤谷提出质疑,不赞成在农村建食堂,文革时期对红卫兵的过激行为提出异议,因此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1984年8月赵致卿先生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享受厅级待遇,直到去世。
2000年11月4日11时30分在武昌中医院无症状的停止了心跳,享年91岁。
2000年11月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统战部、政协以及赵先生的亲友部属等送了花圈并参加了追悼会。湖北省人民政府在致词中对赵致卿先生的评价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自觉加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主动与海外的亲朋故旧联系,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是我党几十年来风雨同舟的老朋友。赵致卿同志为人正直、胸襟开阔,坚持原则,刚正不阿,顾全大局,清正廉洁,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爱国人士。我们要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本传得以整理,得到了赵致华的鼎力支持,得到了建堂、建坤的大力支持及学辉的关心,侄女赵赢2001年2月14日整理,建宇打印记录)
赵致卿先生,一生军人风范,仪表堂堂,为人和蔼可亲。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受其父影响较深,尤其是楷书、行书功底深厚,享有盛名。老年也喜欢打太极拳。五、河南省体育局离休干部、书法家------赵致华
  
父亲赵致华:字韶卿,别名六卿。1926年1月19日出生。祖籍河南省洛宁县底张乡南安沟村。中共党员,河南省体育局离休干部。
曾历任河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参谋,河南省西华县第三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郑州大学工会主席,郑州体育学院教学党支部书记,河南省体育训练班武术队、举重队领队,河南省登封县体委主任,河南省体育工作大队排球队、围棋队领队、河南省棋社副社长。
少年随父赵廷熙上私塾(在磨头、小店、牛王庙、田村),学习琼林地理指南、七字鑒略、数学等。后在兄长赵致卿任教的中山镇高小校上学。1940年8月(14岁)考入县师范,一年半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曾先后在小店村、中高村(姐夫李纪周任校东)教书两年。
青年时期,受兄长赵致卿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1945年三月加入了共产党组织以温少孔任政委,曲书成任支队长的洛南支队。1947年洛南(洛宁)县成立区干队,在洛宁县底张人民区政府先后任书记、政工员、书记,参加土改、剿匪反霸工作。期间,地方势力田雨霖、张清包围中山镇丁家炮楼,赵致华参加了此次战斗。激战一日后,又与土匪不断拉锯战、遭遇战,并数次夜袭敌人,战斗中同学张兴华(政治干事)被南村村长打死,为纪念张兴华烈士,中山镇改名为兴华镇。
1947年11月在西山底正式参军,赵致华和六位同学,随豫西军区三分区副司令员张锡绗,离开洛宁到嵩县寺庄剿匪,在政治部政工科任缮写员。
1948年3月至10月在伊阳独立团任参谋处书记,随团首长参加了嵩县桃村战斗。这次战斗匪徒是针对洛南人的,当时四十多位洛南人到达嵩县桃村时,又饥又累就在麦场睡下了,不知不觉被土匪包围,结果几乎全部被害。赵致华表弟韦保险等人被活埋,只有刘建英(侯峪王阳村人,赵廷熙的好学生)一人藏在一间房子里的床底下才得以脱险。之后独立团组织反击,歼敌六十多人。事后三分区举行追悼大会,政治部领导要赵致华和另一位俘虏留用的同志比赛为大会写会标,结果赵致华的字被选中。参谋长李茂之到会场一看说:“这字写得不错,很有些功夫。”在这以后,赵致华被派参加参谋训练班学习,从此走上了由建立新中国到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从抗日游击队到参加大部队,大小战斗共参加五次。
1948年10月在豫西军区参谋训练队学习,打上背包、扛起枪,从鲁山步行到许昌,之后坐“闷罐”火车,在1949年3月进开封。途经郑州灯光迷人,第一次走出家门,见了世面,浮想联翩。到达开封后,住北土街山神庙,打地铺,小木板放在膝盖上上课。1949年5月毕业,分配到河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豫西军区升为河南军区)。在作战处工作,参加制作河南省地图,军事教材上画插图,设计图标,办板报、墙报。因书法好,常为首长办公室向中南局林彪、邓子恢、谭震林等首长写文件报告、书信等,也曾经代毕占云副司令员署名题字。1949年春节,在开封鼓楼街出大型壁报,北边是政治部,南边是司令部,赵致华组织文化教员编写墙报得到好评,所以每到一个单位,写字的事非他莫属。
1952年调任河南军区司令部气象科工作,1954年河南军区随河南省政府一起由开封迁到郑州,之后转业到河南省气象局工作,期间先后在洛阳、卢氏、固始开展建立气象站工作。1956年任河南省气象局干部训练科副主任。
1958年“大跃进”时代,为支援农业,赵致华新婚不到十天就积极报名下放到河南省西华县西夏亭镇当社员,后被抽到县教育局搞整风,之后调任西华县(逍遥镇)第三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期间也多次给镇上写招牌。
1959年返郑后任郑州大学工会秘书、主席,之后为支援兄弟院校调任郑州体育学院教学党支部书记。
1960年任河南省体育场秘书,从此以后,一直在体育战线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计较职务的高低和个人得失,一心一意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
1969年由于和苏联关系紧张,响应党的号召,备战备荒,在林彪的“一号令”下,疏散城市人口,把全家都带到密县宋寨公社吕楼村当社员,在村里和公社上上下下努力工作。
1972年被突然整风,要“就地消化”,于是就在登封县任体委主任。在登封县体委工作期间,为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林武术”,寻找民间拳师,不遗余力。挖掘出了不少民间武术套路,其中有“少林梅花拳”,就是在当时整理出来的。长子赵建宇也成为登封县武术体校第一批学员。
1974年又被首先调回河南省体委工作,在省体工大队一线担任领队,历任男子排球队、围棋队领队,河南省棋社副社长,率队多次进北京参加全国运动会。期间男子排球队、围棋队均晋升为全国甲级运动队,向国家队输送多名优秀运动员,如围棋队涌现出刘小光围棋九段、丰云九段、汪见虹、王冠军、王海军九段这样大师级人物。
1986年在河南省体育场离休。
  赵致华兴趣爱好广泛,戏曲、书法、绘画、体育各方面都较为擅长。在部队代表河南军区参加第一届华北运动会,因打篮球比赛锁骨摔断一次,在省体委参加过畅游黄河。离休后,在省直机关、省体育局篮球投篮比赛中,常常名列前茅,将近九十岁还能投篮。常年坚持游泳每日千米,八十八岁还能在海里游泳,还喜欢门球,打台球也是常无敌手。书法艺术是从小跟随其父描红、临贴学习的,尤其钟爱张裕钊“张字体”,也随父亲赵廷熙写过碑。文化大革命期间写大字报,大量的文笔任务至使手腕受劳损。由于任务繁重写错了个别字,就被说成是“反革命老手”。自离休后,赵致华的书法技艺进一步精深,也参加一些“河南省书法函授院”、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993年还参加了北京东方文学艺术中心的笔会,作品多次在河南省书画展展出并获奖,在广东其书法作品常以高价出售。







河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参谋赵致华(后排右一)六、二十世纪中叶赵淑贤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在河南省的西部山区有个洛宁县,这里的山水有着南方一样的景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你如果来到这里,还可以看到这里的人们头上戴的是竹帽,手里拿的是竹制的农具,生活用品中竹器随处可见。到了赶集的日子,你会看到乡里人一个个肩扛着竹竿、竹席、竹筐等,还有“木船”(也就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树木,有不少人以此为生记,贴补家用,叫“上山砍船”)等山货来赶集。集市上到处可见竹篮、竹篓、竹筐、竹帽、竹床等和“木船”、柴禾等等。这里是竹子的家乡,是竹子的“王国”,而且品质上乘,难怪古时代“令伦”在此制出了悠扬的笙乐,把个凤凰都比下去了(传说中“令伦制管”的故事)。这些情景当年坐车到了洛宁县城以后就可以看到了:一路上小河流水、山路弯弯、竹园青青,空气清新中又有潮湿感,让你的心情焕然一新。瞧:村边的水车、水磨子,在渠水的带动下吱扭扭转动着,河水哗啦啦地流淌着。走过一村有一寨,村落星星点点,有小草房,也有青瓦房,沟崖下还有窑洞。到了做饭的时候,村村落落炊烟四起,在沟沟岔岔里萦绕......,有村民身背竹篓,手拿竹铲,赶着黄牛从你的身边走过,这俨然是一种在南方才能看到的田园景象。
说起洛宁,不仅风光独特,而且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文化底蕴远古而深厚,古迹和传说丰富,民间文化艺术也很丰富。如豫西的豫剧,迷糊戏,书法,绘画,工匠手艺等世代相传。
尤其是洛宁的语言特色十分有趣,从说话的语音、语调、用词、用语,都具有独特的、浓厚的区域性色彩,与众不同,一听就知道是洛宁话。比如说甜的东西时说:“戆甜、戆甜”,说红的东西时说:“戆红、戆红”;说绿色的是:“屈喽、屈喽”;如果表示同意就说:“可本儿K”,说等一下就说:“候着!”,说等一会儿是:“待么着!”,说“拿着”为:“捉住!”。我琢磨着洛宁话是豫西口音里带有升调得多,和周围地区是有明显区别的,不知它的起源是怎么回事。
洛宁县的西南面是八百里伏牛山区,从西向东依次排开。山下是由南向北的大丘陵地带,每一条岭中间都是一条河。我曾多次站在南山的“篡坡”顶上,遥看着秀美的山川由南向北而去,这一岭、一水之间,水边是竹林,岭上是山林,条条山溪入洛河,洛河之水汇入黄河┉┉每每观此景象,我坐在篡坡顶上就好似坐在天堂上一般。洛宁的好风景很多,如现在开发的旅游区“神灵寨”等等,听老人传说还有:“八步两空桥,一里二宫院,圣水龙天寺上水巷,脚蹬洛河头顶山,红娘子墓倒坐景阳川,五鼠盗粮一毛山。”
淑贤家在西山底乡亢凹村,家在村头一棵皂角树附近,一个小院子,上下两套房,门外就是一条村路,路边就是崖沟,由于雨水的侵蚀,现在路越来越窄了。沟崖下有窑洞、房屋,还有一所村小学。站在村头向南望去,可以看到远山的前面有一座象金字塔一样的山坡,名字叫“篡坡”。山尖上有一棵巨大的梭树,树干之粗要有十几个人才能合抱住,就是在几十里以外也能看到,这就是我的家乡,多么美啊!
想到洛宁的山水是那样的美,可是当我回想起二十世纪中叶的人间,怎么那样的凄惨、愚昧、无知、无法、无天……,每当我想起过去的一切,我的心情就难以平静,那一段段的往事,就会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涌现出来,挡也挡不住┉┉

女孩子的命就像草一样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父亲是个身材高大的庄稼汉,人长得很英俊,但不识字,手艺很巧。没有什么心计,家里什么事情都不操心,农活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懒散着。母亲个子虽小,却是个乡村丽人,小脚,走路很吃力,每走一步重力都落在脚跟上,实在让人看着难受。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一出大门就得拿拐杖,不然走不稳,容易摔倒。我外婆家境比较殷实,有青砖瓦房和大院子。我有三个哥哥,我是最小的,家里唯一的女孩子。我们家人多地少,全家的大事小情都由我母亲一人操心,多亏有姥姥家时常贴补一点,不然难以维持生计。
我十岁之前,没有穿过新衣服、新鞋,穿的都是哥哥们穿剩下的破衣服滥鞋。我清楚地记得我穿一件黑粗布棉衣,衣服长的直落到脚跟,下身穿一条黑粗布烂裤子,裤子长的拖到地面上。脚上穿的是又大又烂的黑布鞋,只能拖着走,不能跑,一跑鞋就掉。即便是这样,我每天从日出到日落都要在地里干农活儿,拾柴、割草、放牛等,经常是手脚被灌木的根刺划破,血痕累累,冬天裂着口子,长时间长不好。
就在我三岁那年,有一件事差一点儿要了我的命:有一天傍晚,三哥出去玩,我也跟着往外追,可等我追到门口,三哥已经不见了人影。这时,一条疯狗出现在我的面前,一下子咬住了我的脚后跟,我拼命的哭喊,可身边没有一个人。母亲在屋里以为是我和哥哥闹着玩,没有出来。疯狗拖着我,把我拖过了大门口,拖到了街上,母亲这才感到情况不对,急忙跑出来打跑了疯狗,可是我的脚后跟被咬掉了,只剩下一层皮连着,我们村当时被这条疯狗咬伤的还有七个男子。我母亲把我抱回家,就在屋檐下用正在下雨的水冲洗伤口,把毒水冲出来,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敷。后来村里的有钱人请来了能治疯狗咬伤的医生,挨个给那几个男子治伤,我们家穷,没有钱,我父亲说:“女孩儿家,治啥治!死了算了!”。可我大哥站出来说:“人家都治,咱为啥不治?”这才叫医生来治病。医生使用一种铁器用火烧红去烫伤口,疼得我死去活来,最后敷上了一些药,医生就走了,再也没有来过。医生临走时嘱咐说:“百日之内不能听到铜器声,不然人也会疯的,还要记住一生不能吃狗肉和驴肉。从此后,全家人小心翼翼,熬过了一百天,好歹保住了这条小命。可是后遗症一直未消,在我二十岁以前,每逢天阴下雨,脚后跟都痒得要命。

开荒种地就在我七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我就跟随父母上山开荒种地。在南山,有个叫赵岔的地方开荒种地,三年有余。至今,那道山沟的模样,当时开荒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道山峰很高、很陡峭,山顶上常年不停的有石头坠落,响声不断。山沟里大大小小的灌木、杂草荆棘丛生。我在山上,每日白天、黑夜都能听到“皮狐子”和各种野兽、鸟儿的叫声,尤其是一种叫“王纲鸟”的叫声很是惊心。越是到了晚上,越是害怕。白天生怕大石头从山顶上滚下来把我们的草庵子和人砸了,晚上怕狼。狼经常就在我们的草庵子外面寻找食物,它用爪子扒我们的庵子门,吓得我连气都不敢喘,真是魂不附体。我在被子里缩成一团,大人则用棍子敲打盆和锅吓走饿狼。阴森恐怖的山沟里,光是鸟声就够你受的,“咕噜噜噜喝米汤!那门呢?”,“咕噜噜噜喝米汤!那门呢?”,“王刚哥啊,等等我!”,“王刚哥啊,等等我!”。在山谷里,那鸟声,一声叫罢,一声回应。
凄苦的生活,悲凉的世界,尤其是“王刚鸟”的叫声。说起“王刚鸟”,还有一段凄惨的典故:古时候有个叫王刚的小伙,是继母过养的孩子,由于继母的虐待,王刚被逼死了。王刚的弟弟是继母亲生,但兄弟感情很好,十分想念哥哥,当他每每想起和哥哥在一起的日子,都会潸然泪下,后来因昼夜思念哥哥,弟弟也死了,变成了一只鸟,每到太阳下山后,这只鸟就边飞边叫:“王刚哥啊,等等我!”,“王刚哥啊,等等我!”。我每次听到这种鸟叫声,就想起这个悲伤、凄凉的故事。
开荒种地可不简单,白天父母用镢头在前面拼命地刨,我就在后边跟着捡石头,干上一天也整不出两平方土地来,但是,为了活命也只有忍饥挨饿的干,手上、脚上磨起大泡、小泡、血道道不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忍着疼痛,一天天的干下去,春天开的荒地,到了秋季收些玉米和土豆、萝卜等。有一天没有玉米粟吃了,母亲叫我下山回家取玉米粟,让我这个七岁的小女孩跑50多里的山路,也不怕会出什么意外。我实在是太害怕了,可是又那么无奈,只能从命。深山老林里,一路上连一个人影也没有,路上到处是大蛇、小蛇,一会儿从你的前面就跑过一条蛇,吓得我全身发抖,直掉眼泪,总想着能见到个人,也好壮壮胆,可是东张西望看不见一个人影。我害怕极了,一是怕狼,二是怕鬼,三是怕蛇缠住我的腿。可怕又有什么用呢?只能飞快往家跑。快跑到篡坡顶上了,那儿才有个人在休息,于是我也放慢了脚步,坐下来休息一下。
平时上山,我每次走到篡坡顶上就会坐下来休息,观看山川美景。这里是我的一点感受:困坐南山巅,心头波浪翻。疾呼:神仙、神仙,你在哪边?救救我全家吧,使我保平安!保平安!神仙来了,这神仙就是共产党和毛主席呀,救了俺!

侵华日军的最后一刻

一九四四年,我九岁的那年五月。一天凌晨,天还没亮,人们正在睡梦之中。突然,大炮声、机枪声把所有人都惊醒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人说了声:“日本鬼子来了!”村里人吓得乱跑。我父母亲拉着牛往村边的赵家坟里跑,我提着篮子,篮子里有几个馍,就向西山底街南门方向跑。谁知道这个方向最危险,因为国民党军队就在这里,日本军队就是来攻打这支队伍的。当时人们什么也不懂,我们和国民党军跑到了一条路上。进山口时,国民党军队挡着路口不让老百姓过去,他们先逃跑。老百姓就拼命地与他们挤着过。大嫂带着我的大侄女进了山口就跑不动了,藏在附近的小窑洞里。三哥背着我的小侄女和我们跑到后山的杨平。到杨平后的第三天,人们都饿得走不会动了,再过两天没啥吃的,逃难的人们全都会被饿死,小侄女霞才一岁多。就在这万般无奈,快被饿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十几岁男孩跑过来大声喊:“日本鬼子走了!鬼子投降了!”大家不相信,认为他是骗人的。经过仔细盘问,才知道是真的,人们这才高高兴兴,扶老携幼往家回。有人说:“洛阳,洛阳。”日军的膏药旗,号称升起的太阳,可是到了洛阳,就得落了。
回家的途中,我看到路上一片狼藉,还有不少血迹。山底街西门外,有几条狗在争着吃尸体,那都是被日本鬼子打死的人,回村后听说村里的亢意景也被日本鬼子打死了。

与 狼 对 视

在我十二岁那年冬天,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不寒而栗: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雪,有一尺多深,雪后晴空万里,阳光和雪加在一起照的人睁不开眼睛。这天一大早,母亲就叫我送三嫂子回娘家,她娘家在我们村子的西边有七八里远。三嫂子一个人走路害怕,母亲就叫我送她,当时大哥死了,二哥、三哥被抓了壮丁没有一点音信,所以大大小小跑腿的差事都是我的。三嫂害怕,可我年龄更小,我就不害怕么?我也够大胆的,没有办法,只得壮着胆子把三嫂送到岭西口,她往西走我往东返回。大约走了五分钟的路程,突然一条恶狼从我面前窜过,它就在我面前右边有两米距离处站着,这只狼站起来比我还高得多。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灰狼吓呆了,浑身发抖,我看着它,它看着我,我不动,它也没动,我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心里满是绝望和恐惧。在这冰天雪地里,在凶恶的饿狼面前,我无路可逃。可是我不甘心就这么成为它的盘中餐,我怒视着狼,突然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和智慧,我举起手中仅有的一根小竹棍儿,喊了一声:“撵!狼!”狼被我撵走了,我回头就往家跑。狼也朝着另一边跑了,而且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我,我也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狼。我只想一步就跑到家门口,可是两腿却不听使唤,怎么也抬不起来,四周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白茫茫的雪地。狼比我跑得快多了,一转眼就上了南长凹岭上,远远的看着我,可我离村子还远着那,我生怕狼再拐回来,只觉着跑了好长、好长时间才跑到了家。一进门我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全身发软,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再也止不住地哭了起来。我边哭边喊着对我母亲大吵:“这辈子你别想再叫我一个人去什么地方……”。时隔六、七十多年的今天,我想起当时的情景,心还在跳、泪还在流……
1950年镇压反革命时期,本村的恶霸地主被判了死刑,地主的儿子判了无期徒刑,地主的女儿也遭到了狠狠的批斗。解放了,我们家分到了土地和财物,这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我脑海里清楚的记得我母亲的一句话:“我今后什么神都不信,神不公平,毛主席就是真神,东方那颗最大、最亮的星就是毛主席的化身”。

上 学

解放后,穷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扬眉吐气,有了社会地位,我三哥在村里还当了农会干事。政府号召解放妇女,扫除文盲,我也随二嫂、三嫂进了扫盲班。可学习了三个月后,不知为什么妇女们都不去了,我从小要上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什么都不上了呢?父亲是老思想,不叫我上学,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多次说:“女孩家上学没用”。可是我迫切想上学,想学知识。是三哥和母亲支持我,这年春天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学校的大门,那年我已经是十六岁了。一进校门,我就读三年级课程,和我一样大的男孩子已经上到五年级了,是他们在业余时间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补习功课。我上三年级时还不认识1、2、3、4“洋吗字”(阿拉伯数字)。在校一年的时间,我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三哥还教会我珠算的“三遍九、九遍九、几归几除、狮子滚绣球”等算法。我在学校里的学习非常努力,每天把老师讲的课都背会,写会,算术题错一道就补一道。1952年,西山底乡完小招生,高年级同学就给我出了一些四年级的算术、作文和政治题练习,我就是这样去参加考试的,我和另外几个男同学都考上了。
第一学期我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都在3分以下(5分制),错别字很多。有一次写作文时,我把“妈”字少写了女字旁,写成了“马”字,老师在课堂上纠正时,我在下面低着头,脸直发烧、心直跳,非常害怕老师点我的名。此事对我的刺激很大,我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学,于是很快就赶了上来。从第二学期开始一直到六年级毕业,我的各门功课只有几次3分,后来一直保持在4分、5分。这时我和老师、同学们都熟悉了,也敢大胆说话了,老师还选我代表全班参加全校演讲比赛、唱歌比赛,受到了表扬。
那个年代上学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我在西山底乡完小上两年学,每天中午吃的都是冷馍,喝的是冷水。记得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那天我回家吃早饭,一进门,我父亲就叫我给他端饭,我又冷又饿赶回家,还急着吃完饭返回学校考试,心急火燎,哪里愿意给他端饭,他又没病,就是不想起床罢了。我没有给他端饭,他就大声骂我,不让我吃饭,我一气就走了。在回学校的路上,天下大雪,很深,上坡很困难,可下坡时却一滑到底,等到考试的时候我头昏眼花,全身没有了一点力气。现在回忆起父亲来,我还感到非常惭愧和难舍。父亲是在1961年3月份被活活饿死的,他是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得了浮肿病,两腿肿得裂着口子,不断地流血、流脓……。 当时我刚生过孩子,正在月子里,不能回去,我就给父亲寄回去几十斤粮票,邮递员只送去了几斤,剩下的都让邮递员给贪污了。
父亲长相很端庄,身高1.75米左右,大眼睛,双眼皮,一双炯目,高鼻梁,小嘴巴。他有点儿小孩子脾气,没上过学,不过他可是村里的能人,村里所有红白事都请他去当大厨。我还清楚的记得三哥结婚时用的酒、点心、醋、麦芽糖熬的糖稀等都是父亲自己动手做成的。在那时男人纺线是极少数的,但父亲却是个纺线能手,全村人都知道他纺的线均匀。那时家里的各种扫帚也是父亲自己做,除了家里用以外,其它的都拿到集上去卖。父亲还上山采药,回来后自己熬,因为那时我和二嫂都有妇科病,没钱买药,父亲吃住在山上给我们俩熬榆草膏,治好了我两人的病。唉!我父亲太可怜了,五十多岁就去世了,死的太早了,一辈子没有享着什么福,也没等着儿女们尽孝啊!
在长水的三年中学生活更是艰苦。长水距离我们村有三十多里路,还隔着一条大河。当时过河没有桥,要想不乘船,就得多走十几里路,当时也没有钱乘船,只能趟水过河。要是遇到夏季,河水暴涨谁也过不去。水少时也是齐腰深,每次过河都要脱去长裤,穿着短裤过河,等过了河,短裤也湿透了,穿上长裤跑到家时长裤、短裤都干了。河水大时,还得和几个高个子的男同学手牵着手过河,到了冬天就得脱掉棉裤过河。有一次回家天已经黑了,我和郭秀梅在孟村对岸过河,等我们过了河以后,两条腿一点知觉都没有了,用手拧也没有感觉,我俩就这样穿上棉裤拼命地往家跑。当跑到红岭村时,郭秀梅让我到她家住一晚上,我没去。此时离家还有二里多路,天已经彻底黑下来了,举目望去,四周全是坟地,没有一个行人,只听得远远的猫头鹰在叫,我吓得两腿发软,头发根直往上竖。当时真后悔我没住郭秀梅家,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说起来,为什么每到星期六就拼命往家跑呢?这是因为在学校一天三餐都是喝的稀汤,上了三年学,从来未见过蔬菜和馍,所以每到星期六就想回家带几个馍吃。就在中学毕业考试的重要关头,学校的伙食更差,一日三餐简直就等于是稀水。我患了头疼病,整天昏昏沉沉,学的是什么根本记不清,结果数学考试不及格,只给我发了个修业证。1958年我在西华县西夏亭小学当教师时,母校给我寄来补考题,补考后才给我正式毕业证书,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毕业后在家非常苦恼,感觉低人一等,没脸见人,结婚后还想上学,多次做梦考上了大学,梦中还说:“以前都是做梦,这次可是真的。”可是┉┉
在长水中学二年级时,还发生过一件奇事。当我在二年级快放暑假前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坐在学校西边一个木工房下的一块圆木上看书,右腿膝盖上放着一个顶针,天空刮着小风,只听上面咯吱、咯吱的有响声,我心想这房子莫非要倒不成,心里一惊,快速向旁边跨了两步,房顶的两根大木头就掉了下来,不偏不斜正好砸在我刚才坐过的那块圆木上。好险啊!简直把我吓呆了,如果我晚动身一步,恐怕就没命了,果真有神仙保佑我吗?老师、同学闻声赶来问我:“里面砸着人没有?”我当时惊魂未定,声音颤抖地说:“没有”。

婚 姻

我十三岁时父母给我订了一门亲事,那个男孩是草庙岭的郭某。订婚前曾让我远远的看了一眼,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我非常紧张的看了一眼,印象中他身材矮小。后来我们一同考上完小,是同班。他小学上了五年,所以语文程度不错,大字(毛笔字)、小字写得都很好,但算术一直很差,学习不用功。我和他同班两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在校外偶尔碰上也是各自低头擦肩而过。学校一个月公布一次分数,他的各门成绩都比我低,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学习不如我,所以他见我就不敢抬头。他豫剧唱得好,经常在班上唱。有一句词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好女不嫁二夫郎”。他这是唱给我听的,我听了就更恼他了。到了考中学时,我的运气好,考了一个后补生,他没考上,我们村里十多个学生,只考上了我和亢贵启两个人,因此,我也是我们村从古至今第一位女中学生。我上的是洛宁县第二中学,时间是1954年。到了长水中学后不久,郭某托亢贵启给我捎信,叫我与他见面,定个时间结婚。我一听就恼了,“结婚?想得美,等我中学毕业后再说。”他又捎了几次口信,我就是不理他,无奈他就另找对象了。
当外人知道我退了婚约,情况就更糟了,经常不断的有人到家里、到学校找我说亲。有的本人亲自找我谈。这类事情使我思想无法集中在学习上,成绩下降,后来我统统拒绝。本村亢某知道我的婚事吹了,他在中高村教书,该村的校东李某与亢很熟。亢和李找我谈了赵卿的情况,我有点儿动心,于是就和我的同学一块儿到南安沟了解情况,可是什么实情也了解不到,比如赵卿的年龄等。介绍人也不说实话,都说比我大六岁,实际比我大九岁。此事闹得我婚后几年我心里都不痛快,时间长了才无话不说。过了一段时间,那是1957年11月,天下着小雪,李送我到郑州准备和赵卿见面。我和李一同走到县城,到县城后才得知去洛阳的车没有了,当晚就住在县城亲戚家里。第二天我突然改变了主意,不去郑州了,我怕被人家哄骗了,怕上当。当时李说:“你不去,咱还回去,过几天我到郑州把他叫回来。”大概过了六七天,赵卿真的来了。那天下午六七点钟,家里人和赵卿谈话,一起吃饭。母亲叫我去屋里见见、谈谈。我看他外表、个头都很好,而且仪表堂堂,像个正派人,只是年龄比我大得多,我有些犹豫,拿不定主意。母亲和家人都劝我,一个说:“男人比女人大好,知道关心你。”另一个说:“你都二十岁了,还想找个啥样的?这个就行。”我的心里却象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感觉很茫然,象是有什么事情蒙在鼓里似的。我想和他先谈谈再说,谁知他说只请了三天假,后天就要回郑。当天晚上我一夜没有合眼,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到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别人看不起,在农村又没有一点儿出路,出门总怕见人。想来想去横下一条心,不管将来怎么样,就走这条路了。
第二天我和赵卿,还有李就去西山底乡公所办理结婚手续。一路上我不和赵卿走在一起,怕熟人见了说他比我年龄大。路上我一边走一边还在犹豫,走走、停停、站站,心里矛盾极了。这样结婚也太快了,可是又一想,不结婚又能怎么样呢?又有谁来帮我呢?我当时简直一点办法也没有,难为得我直掉眼泪,我干脆坐在半路上哭了起来。当我们走到村子对面的坡上时,我回头看着村子,想想留在家里的母亲,再想想今后不知如何是好,我的眼睛又模糊了,泪如泉涌,想说什么,又说不出半句话来。就这样我离开了家,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当天上午办完结婚手续,下午就和赵卿一起去了郑州。
我从家里走出来时,只穿了一身黑色旧棉衣,赶做了一条新裤头,其余的别无它物了。到县城时天已经黑了,于是就在县城的旅馆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启程。到了郑州,在德化街浴池洗了澡,换了一套新蓝色棉衣,一套秋衣换上,天快黑时到了南郊河南省气象台。当晚气象台的领导和同志们买了一些花生、糖、茶,为我们举行了婚礼。婚后我才慢慢了解赵卿,他是个好人,还是个文化人,参加革命早,我没有嫁错人。我们结婚还不到十天,他就积极报名下放西华县支援农业。赵卿当了五天社员,就被抽到县教育局搞整风、反右运动,剩下我一个人住在半间比我还低的小草房里,进门得弯着腰,屋内只能放下一张小床,还垒了一个炉子,没有窗户。我的工作就是一天三晌和农民一起下地“大搞水利建设”,深翻土地,挖坑、抬土┉┉,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当时因为我没有烧过煤,火总是灭,所以总是吃不上饭,饿的我经常吃生红薯、红萝卜,有时吃邻居家的饭。
1957年11月到1958年4月我一个人在西华县西夏亭镇当了半年农民,此后西华县教育局吸收我参加了工作,在镇小学当了一名教师,赵卿在该学校当校长。他住在学校南院他的办公室(半间破房),我住在北院教师集体宿舍。在我没有进校之前我就怀孕了,一天到晚什么都不想吃,总想瞌睡,整天无精打采。当年下学期,赵卿被调到该县逍遥镇西华县高中当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我也随着到了镇完小教四年级。当时教师特别少,一半被划成了右派、“靠边站”了,剩下的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的所有课程。白天上一天课,晚上开会,不到十二点不算大跃进,天天如此,有的人还半夜起来炼钢铁。上级部门经常检查工作,如果达不到要求,就给你家大门上插白旗,我快要生孩子了,这一切都要参加。我实在是累得要死。当时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个念头:什么时候才能让我痛痛快快地睡一觉呢?睡个够。
现在的人很难想到当时吃的是什么,我告诉你:一日三餐红薯、红薯干、红萝卜、豆汤,一口青菜也吃不到,更没有星点儿肉吃。我怀孕快要生了,经常流鼻血,有人给赵卿提议,让他到公社给我批了十斤大米,隔一天让炊事员给我蒸一碗米吃,这就是对我这个孕妇的特殊照顾了。在我快要生之前,我母亲带着我二哥的三女儿来到逍遥完小,我们三个人住在两座房子中间盖起的一个房屋下,里面只能放一张床。二哥的三妞大玲非常淘气,这不吃,那不吃,后来把她送到幼儿园,还是不好好吃饭,母亲一天三餐跑到幼儿园去喂她吃饭。
1959年元月4日晚饭后,我和母亲想出去走走,想看杂技。走了大约一百米时,我感到情况不对劲,母亲说:“不去了,快回去,你要生孩子了。”在预产期之前,赵卿在学校为我安排了一间草房住,当时赵卿不在家,到县里开会去了。母亲马上找了学校的事务长老刘,老刘带我到公社卫生院去找接生大夫,结果一个大夫也没找到,只好回家。老刘又去卫生院东找西问才算找来了两个接生大夫,如此来回折腾了三个多小时,我肚子里的羊水流完了,肚子开始一阵一阵的疼,疼得难以忍受,我这是在干生,简直是要命。直到凌晨两点多钟孩子才生下来,是个男孩,而我已经近乎昏迷。当时天气非常寒冷,若不是母亲在照顾我和孩子,那年冬天我们母子的命也许就保不住了。当接生大夫把孩子包好后,母亲随即就将孩子装进她的大裤裆里暖。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我感到乳房胀疼,母亲说那是奶下来了。又过了两三天疼得更厉害了,一看乳房又红又硬,是发炎了,乳腺不通。大夫只知道打消炎针,怎么打也不消炎,越肿越大,后来大夫用钩针钩开了个口子,脓血流了一小盆,这才渐渐地好了。由于当时我的身体太虚弱了,半个月内大小便、做饭、吃饭都是在那一间房子家里,再加上孩子也不断拉屎,屋里又不敢进风,实在是够呛。半个月后我实在忍无可忍,到屋外有个三尺高围墙的厕所解了一次手,结果受了风寒,马上全身起了疙瘩,痒极了,从此后连续五年,每到潮湿、荫凉的天气就出荨麻疹,每次都要打吊针、服药。当时坐月子什么吃的也没有,每天就是稀饭、面条,记得只是事务长老刘给我送了几个鸡蛋,其他什么也没有吃到。过了满月不久,学校就叫我去上班,我当时腰都直不起来,面色透黄,走路晃晃悠悠,孩子的奶自然是不够吃。
1959年暑假,赵卿奉命调回郑州。到郑州下了汽车,我和母亲、赵卿及苏宇加上一卷铺盖,统统就挤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一直拉到省委第一招待所。在招待所大概住了六七天,省人事局通知赵卿到郑州大学报到,我们随着住进了郑大生活区。后来郑州大学把我安排在郑大附属小学当教师。

一 件 奇 事

1960年苏宇才一岁多,我母亲因家里的事回老家去了,孩子只好送进哺乳室。孩子因突然离开所有亲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所以又急又怕,一天多也不吃不喝,不停地哭。我和赵卿想在窗外看看,阿姨不让。看到孩子哭得一点气力也没有了,心疼得我眼泪直往下掉,晚上不能安睡。到了第三天,阿姨没有看好,苏宇从幼儿园跑了出来,他拐了几道弯跑回了家,阿姨发现后,从后面追,一直追到我们家。小苏宇到家后发现没有人,又往我的学校去找,到学校也没找到,他又向建设影院的方向去(因为我们带他去看过电影),约有将近一里路程,他竟然一直走到了电影院。三个地方都没有找到我,他才同意和阿姨回到了幼儿园。当时苏宇他很聪明,记忆力很好。那天因为我到省医学院看病去了,所以他到处找也找不到我。我听了幼儿园阿姨的叙述后,我的心情既怜惜又惊奇,真是无法表达,只是泪流满面。母亲走了,孩子太小,他不能离开亲人啊!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三年自然灾害

1961年我怀女儿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天大旱,地里什么也不长。国家不但得不到外援,还要把粮食支援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还要还苏联的外债,给的都是实物。当时我在郑州大学外语系办公室当一名干事,因为没有吃的,老师要带着学生到农村去挖野菜,拣粮食充饥。我是带着七、八个月的身孕下地挖野菜的。后来我在家休息,但还是一天到晚感到头晕眼花,少气无力,因为从来就没有吃饱过。那时候的人每月5两油,每天7两粮食,2两菜,这2两菜经常买不到手。我们国家当时饿死的人无数,我们村就有11个,包括我父亲。三年自然灾害加上
人祸,每当我回忆起这些,精神就紧张,几天都睡不着觉。因为长期过惯了那种紧张的生活,所以到现在有钱也舍不得用,只怕再受困苦。唉!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太可怜了!

三次丢孩子

第一次:那是1961年三月份,我生女儿还在月子里,我父亲病重,母亲回家去了。儿子苏宇是他姥姥带大的,姥姥一走,苏宇没人看管,并且非常想姥姥。刚两岁的苏宇就独自一人去找姥姥。他一个人跑到公共汽车站要上汽车,等车的人们都好奇的看着他,问他:“你到哪里去呀?”,“我去找姥姥”。一个好心肠的老奶奶就抱起他,不让他上车。这位老奶奶本来该上车的也没有上车,抱着苏宇就坐在汽车站等着来人找孩子。我们在家属院到处找也找不到,后来就到马路上找。就在我万分焦急之中,忽然看到车站有个老奶奶抱着苏宇,我急忙跑过去,激动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唯有一件事让我后悔至今,就是没有记住那位老人的姓名和住址,我在此再次拜谢老人家了!
第二次是事隔两个月后,在院内又找不到苏宇了,赵卿赶紧就往车站方向找,这次他是坐在马路正中间玩土呢。
第三次是苏宇两岁多,华赢一岁多时。幼儿园发生传染病,小孩子不让进院,我们又要上班,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把孩子、女儿锁在家里。可是他俩从窗户爬了出去,后来苏宇到单位找到了我,华赢一个人在路边玩,又有一个好心人看到孩子没人管,就把华赢送到了派出所,派出所的人把孩子送到了家,那时的社会风气真好。

今天的生活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变化太大了,如今我的生活非常幸福,老两口每月有养老金,有医疗保险,儿女们都很孝顺,心情愉快,再活十年、二十年不成问题。我今年七十岁了,我们从低矮的小平房搬上了二层楼,又从二层楼搬进了高楼大厦,我和赵卿从结婚到如今,在郑州市的东西南北中,都住遍了,细算起来搬家不下18次。我和老伴两人如今住的是一百零二平方米的15层高楼,住房不但宽敞、明亮而且阳台大,特别是中央空调,冬暖夏凉,我们很满足、很幸福。
阳台有感:乐阳台,阳台欢,能活动来,又能拉吊环;居高楼,气象鲜,举目望,半边天;室明亮,心静安,噪音污染大大减;晒衣被,花鸟喧,益寿延年乐无边。
我生有两男两女,由于我和赵卿多年的辛苦培养、教育,他们都成才了,儿女们各家过的都很好。大外孙女已出国留学,大孙子上郑州市最好的艺术类高中,成绩排在全校前十名之内,小孙子才十岁,是个艺术人才,二胡拉的好,还演过电影哪!小外孙女长得聪明可爱。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因为国富民强,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我想,今后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的!

赵淑华撰稿,赵建宇整理2005年5月6日完稿。

七、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书道行者------太极居士------赵建宇
  
  赵建宇:号太极居士,1959年1月生。承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掌门人陈小旺之亲传,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理事,中国武术国家一级裁判,中国武术五段,河南省一级拳师,河南省体育局工作。
潜心研练太极拳三十多年,其中有三年时间,曾跟随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高连成先生练习武式太极拳数年。1994年获郑州市第八届武术运动会太极拳器械第一名,1995年获中国永年第三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推手第一名,1996年授予中国温县第四届国际太极拳年会、第一届陈家沟国际太极拳比赛优秀表演奖,1997年入编《陈氏太极拳志》。从1991年起,在河南省体育场向社会开办太极拳学习班,数十年学员数千人次,有许多走向世界各地。2002年应加拿大教育部邀请,作为河南省太极拳的代表,出访了温哥华、温尼伯进行中加文化交流。
在理论方面,多次在《少林与太极》杂志发表论文,同时在“陈家沟太极拳网”、温县“太极拳网”网站的“太极经典”栏目也发表了“太极拳的完整修炼与正确方法”、“太极拳的哲学及健身”、“太极散手之研究”等论文。“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一文,在《少林与太极》杂志发表的同时也被无数网站转载,并列为经典论贴,同时被武当网转载。在陈家沟网站的“太极之初”栏目点击量一直名列第一位,“太极拳法歌”在太极网站上也广为流传。
  赵建宇继承传统功夫,全面掌握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新架一路、二路,38式、19式、陈氏太极剑、刀、枪、杆及推手,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武式太极拳48式和传统架,武式太极棍及推手以及杨式太极拳运气法,武当九阳功等。创编“大道太极二十三式”、太极扇。已练成以腹式呼吸为主,内气贯通,以内劲催动外形,节节贯串,一动全动,周身一家,内外统一功夫,系统、准确地传承了陈氏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的第十二代传人。
  1981年起在河南省体育场美工室工作,书写美术字大型横幅,制作宣传广告,美工室广告部取消后,在办公室负责文秘、工作报告的文字起稿工作,工作之余研究太极拳理论,练习书法,业余时间教拳、练拳,文武双修。
在书法艺术方面:1984年在河南省书法函授院学习,1988年研修生班毕业,指导老师是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在毕业临贴比赛中获二等奖。从此笔耕不辍,遍临柳、颜、欧、褚、魏碑和大小篆、隶、书简体,行书临颜、王、欧、黄廷坚等。
2006年起,随胞弟赵太极走南闯北,会过无数高官大亨,出入会馆豪宅、民巷,更深入丛林禅院。操拳太极,运笔书法,禅坐修定;习国学、学历史、赋诗文;观大千世界,行万里河山,修身心至于道------

八、著名画家------赵太极(赵新宇)赵太极:原名赵新宇,号太极,1968年生,祖籍“河洛文化”发源地河南洛宁。1990年毕业于郑州市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系。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协会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财经学院传媒系特聘教授。
赵太极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赵廷熙是位教书先生,在家乡写碑六十多通。伯父赵致卿,黄埔军官班毕业,国民革命军将军,书法绘画功底深厚。父亲赵致华书法好,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司令部参谋,河南省体育局离休干部,九十岁高龄在书法艺术上笔耕不辍。兄长赵建宇,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书法家。赵太极继承祖父、父兄文化艺术精神,自幼酷爱绘画,并极具天赋。曾经得到中国山水大家陈大章先生的指导,后师从河南省油画院院长曹新林老师学习素描和油画,善画油画人物肖像,早期在西画方面有所造诣,在北京从事过雕塑创作,做过服装设计、装修设计。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转中国画创作,多次到新疆、内蒙古、云南等边塞采风,画了大量的人物、风景和动物,主攻画马。经研究了历代画马名家、大师的技法和风格,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来西画技法的融入,通过大量的写生和笔墨锤炼,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和面貌。
 赵太极多年来走南闯北,结交同道及社会各界人士,常驻于道观寺院,习武、参禅悟道。“一个画家,半个和尚”,武和文、禅与画都是相通的。长期游历于新疆、内蒙、云南等边塞采风,加上数年来创作实践中大量的笔墨锤炼,使得太极“稳、准、狠”的表现出奔马的豪放与动感,烘托出马的气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赵太极用“我自任我行”来评价自己多年来的绘画历程。他在自述中这样描述:量的积累决定质的提高,在天山戈壁的数年里,画过近万幅速写,在与牧民和马群为伴的日子里,那里淳朴原始的民俗风情,奔放自在的群马,沧桑雄伟的胡杨林和连绵无际的雪山,对我的绘画技艺赏赐无穷,受用无尽,所谓:“外事造化,终得心源”,汲汲于向自然索取,已完成“我法”的建立。近年来以群马创作为主攻方向,描绘万马奔腾的雄伟壮观,以气势取胜,对画家来讲首先是人格的提升,是一种胸襟博大之大美的体现。天地之为师,“道之所在,便是冲融和谐之所在”,以作画来修道的人,既要有雄才大略的睿智和伟岸,又应该虚怀若谷,谦恭下士;既要知其雄,又能守其雌,真所谓踏雪无痕,步入乾坤之太极境界。
2003年适逢中韩建交十周年,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先生,收藏太极为之创作的金夏中与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迟浩田亲切会面的合影,同时还有中国驻古巴大使王成家先生与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在一起的合影,王大使收藏。九七香港回归,太极为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精心绘制了四尺肖像送其收藏。
2006年与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负责人,共同设计并创作的一幅,由中国六届奥运冠军人物组成的国画《奥运英雄》,在北京、新加波、深圳巡回展出。
2007年太极为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精心绘制了二十幅国画肖像,并在深圳弘法寺及广东和新加坡巡回展出。同年精心创作了一幅四米长卷《盛世奔腾》,送增胡锦涛总书记。
2008年赵太极隆重推出自己创作一年半之久的巨幅作品:二百米长卷《奔腾奥运》,共两千零八匹马,在国内外做个人巡回展,这幅长卷是赵太极对零八年北京奥运盛会的一个真挚的贺礼。在北京创作的《百骏图》被北京奥运书画征集活动组委会的“世纪典藏”收藏。赵太极特意为香港马术比赛创作的《赛马图》,三月由北京奥组委领导去雅典取火种时,送交希腊博物馆收藏。2008年受国家游泳协会、“奥运之星”保障基金和美的集团之邀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创作一幅四米长、一米五宽中国人物画《中华奥运水之精英》,在广东顺德美的集团总部义卖,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专程来深圳采访。2008年10月太极在香港展览中心,一幅画作《中华雄风》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并在“香港重建汶川献爱心活动”中获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和“爱心大师”荣誉证书。
2009年11月赵太极受美国《美亚友好协会》和台湾红荔画院之邀,参加“八八水灾”重建艺术拍卖会,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和陈香梅女士送中国画作《马到成功》。2009年牛年来临之际,赵太极以《神牛祈福》为标题,在广东东莞再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赵太极又一次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了《甘当拓荒牛,勇做千里马》的个人画展,市委宣传部、文化部等部门领导及市委老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剪彩。
2010年6月在广东肇庆成功举办了《大河之马赵太极中国画2101肇庆展》,肇庆市长郭峰亲自带领市委领导班子参观画展,并指示要引进人才,加强和提高“文化强市”的步伐。8月广东省经济访问团访台,赵太极应郭峰市长之邀,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创作《春暖燕知归》国画,并赠蒋孝严先生群马图。
2011年在深圳举办“迎大运庆祝建党90周年赵太极国画邀请展”。
2012年3月28号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与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共同举办:为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周年深圳市档案馆馆藏厉有为牛品及赵太极画马《甘当拓荒牛勇做千里马》展。9月17日,受邀参加香港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暨中华文化艺术学会成立活动。11月20日画家赵太极应邀出席马来西亚《南方大学》校庆,并赠画许子根部长,同时接受其赠送“金龙”纪念品。
2013年4月《浩然中国梦,神州万里风》赵太极画展在《肇庆学院》展出。
2003年以来,赵太极曾在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保安群艺馆,广东艺术馆,东莞博物馆、可园博物馆,新加坡华商总会,香港展览中心,肇庆博物馆、肇庆学院美术馆等,多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九、西安美术学院硕士、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赵金

赵金:1988年生于郑州市,西安美院艺术学硕士,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陕西省美协会员,2014年任教于河南教育学院。
2014年作品《喜悦》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陕西地区选送),作品《喜悦》《归途》获“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
2012年作品《绥德汉》获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70周年“陕西人精神?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2013年作品《佛光普照》入选“高原?高原——第三届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
2013年作品《佛光普照》及论文《以黄胄的“速写入画”为例浅议速写对写意人物画的意义》入选“2013?艺术的张力”——西安美术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月。
2012年作品《铁骨铮铮》入选西安美院“艺术张力?西安美术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月活动”。
2011年本科毕业作品《喜悦》获西安美术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作品展》二等奖(学院收藏)、《刘文西奖学金》优等奖、《西安美术学院红星宣纸奖学金》一等奖。
2014年作品《绥德汉》入选“长安精神·西安市优秀中青年签约画家美术作品汇报站展”。
2012年作品《铁骨铮铮》,参加了“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周年”---《甘当拓荒牛,勇做千里马》,赵太极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画展,邓小平胞弟邓垦、深圳市原市委书记厉有为开幕式剪彩,并观看画展。
200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加入刘文西工作室学习中国画。
2011年至2014年西安美院“推免”研究生,《艺术学》硕士毕业。英语六级
2014年受聘于西安中国画院。
2015年,作品发表于《文登商界》。------赵建宇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6215.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评价一步之遥 如何走出鞋业的“一步之遥”?

经济下行,许多人适应不了这种新常态。以前的那种开店的疯狂、促销战下的业绩飚升、“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交际场面,那个猛劲和硬气,经历过的人都觉得过瘾。   如今,那些“好日子”没有了,那些“老办法”失效了,怎么办?       

走出死亡陷阱电影 走出服装死亡淡季营销之过渡期转型法

系列专题:淡季营销       在终端,商家要创造利润,从整体考虑,无疑要从两方面努力,一个是从了解顾客的角度,另一个是从自身的经营管理。从旺季到淡季,顾客的消费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商家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而从渠道、物流等自身经营角

声明:《从河洛文化故地走出一个文武双馨之家 河洛文化节》为网友香草天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