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墟曹嵩冢 冢不二千年泪

千年遗墟曹嵩冢 冢不二千年泪





文/老竹箨

众说周知,曹操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家族包括其父曹嵩的墓葬都在亳州。但是,在阳都故城(今属山东省沂南县)西北一公里处的大汪家庄附近,有一组东汉古墓群,其中一座古墓历代传说叫“曹嵩冢”,即曹操父亲曹嵩的坟墓。墓冢前原立着一方中间带圆孔两面刻着画的石碑。墓冢门朝西北,墓室三间皆为石砌,墓室里有一块高1.5米,宽0.6米,厚0.30米的画像石,石刻画面是四层楼阁,一层主图是杂技表演,周边有卫兵手持弓剑,部分卫兵沿楼梯上走;二层主图是男女二端座中央,各持一印;三、四层全是卫兵。中室墓顶石板刻有花纹。上世纪五十年代合作化时,墓冢就被平掉了。现在,中间带圆孔两面刻着画的石碑存放在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内,四层楼阁的画像石存放在汪家庄村委会院内。在经专家确认,这两件石刻的确是汉代遗物。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魏书•地形志》记述,“陈留郡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三十,口一万六千七百四十九。小黄,刘裕置,魏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陈留郡,汉代所置,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东晋时,侨置陈留郡治所在小黄县。小黄,就是今安徽谯县,属亳州市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记载,“沙水自南枝分,北迳谯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侧,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水经注》卷二十三记载:“谯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罘罳已碎,阙北有圭碑,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候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曹嵩冢及曹氏家族墓葬群在今安徽亳州市区文帝路口西南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曹嵩冢的所在地,史籍中还有其他不同记述。北宋人乐史所著《太平环宇记》二十三卷“沂州·沂水条”记载:“曹嵩冢墓在县南一百二十五里”。这里的“县”指的是山东沂水县。清末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和弟子熊会贞所著《水经注疏》中记载:“会贞按:《寰宇记》曹嵩冢在沂水县南一百二十五里。《魏志》太祖父嵩避地琅琊,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逐葬于此。谯城南之冢,盖后改葬乎?《地形志》小黄有曹嵩墓,在今亳州南。”在曹嵩碑下有:“守敬按:《魏志》嵩官至太尉。下各碑皆书碑题,独嵩碑不书,恐有脱文。此碑皆不著录,盖已佚”。可见,对曹嵩老家谯城的墓冢是否为初葬地,自宋代时史学家就有疑问。

阳都故城附近的曹嵩冢的真伪有历史线索可以考察。

一、曹嵩避难琅琊

曹嵩,字巨高,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从小入黄门,即当太监。永宁元年(120年),曹腾被选中黄门从官(宦官),陪皇太子刘保读书。太子特别喜爱曹腾,吃穿赏赐与众有异。刘保登基为皇帝后,曹腾便由黄门从官升迁为小黄门,又升迁中常侍。曹腾在宫内供事三十多年,小心翼翼,“历事四帝,未尝有过”。东汉后期的几代皇帝都很年幼,朝政交替被宦官和外戚操纵。公元147年,九岁的质帝刘缵被外戚梁冀毒死,曹腾参与策划立十五岁的刘志继皇帝位,以此功升迁为大长秋,封费亭侯,达到宦官官位的极点。

曹嵩是曹腾的养子,他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三国志》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袁绍 在《讨司空曹操檄》中,骂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乞丐携养”,分明是说是收养的乞儿。而《吴书》引郭颁《世说》则认为,曹嵩是从夏侯氏过继来的。如果说是曹腾收养了乞儿做养子,或者如《吴书》是夏侯氏之后,都有好多疑点。根据近代学者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记载,曹腾的父亲曹节有四个儿子,曹腾排名老四。在两汉三国时期,家族的观念是非常重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子嗣,那么就会从他的兄弟中过继一个儿子来承嗣。曹腾有三个哥哥,他因为职业上的原因,不能拥有自己的亲生骨肉,从兄弟中过继一个儿子来延续香火,应该并不是一件难事。偌大的家财及食邑之地,不留给曹姓的后人,而让给夏侯氏的后人,应该不太可能,这是疑点一。按照当时的礼教,本族之间是严格禁止通婚的。《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裴松之注引记载,陈矫就曾经因为“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而被“徐宣每非之,庭议其阕”,事情居然闹到了朝廷上,曹操也不得不为这件事情表态。这说明当时的礼教,对同族通婚这件事的约束是非常严格的。而夏侯渊是曹操的亲妹夫,夏侯淳的儿子夏侯懋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是曹操的侄女婿,夏侯尚娶的也是曹氏宗女,即使曹操性再“佻易”,在徐宣庭议同族通婚之后,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惹人争议。说曹嵩本夏侯氏之后,也难以站住脚。《曹瞒传》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书中描写的曹操多为负面,掩盖了很多历史,内容可信度不高,常为后人诟病。《魏晋世语》是晋代人郭颁所著,带有小说的性质,曹嵩为夏侯氏血脉之说也靠不住。曹嵩的身世虽然是个历史之谜,但可以断定是出自曹氏家族而不会是夏侯氏。

虽然史籍记载说法不一,但曹腾死后养子曹嵩毕竟继承了曹腾的万贯家财,承袭了曹腾的费亭侯爵位。在宦官集团的政治卵翼下,曹嵩青云直上,官历司隶校尉、大鸿胪和大司农。灵帝时,曹嵩货赂宦官,并且为皇帝淫乐的西苑输送了一亿万钱,终于谋得了太尉之职。曹嵩家财之巨,可窥一斑。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说“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琊”。这里所记的时间跨越好几年,为何未去封地而归谯城?何时离开京都?为什么到琅琊避难?到了琅琊的什么地方?虽语焉不详,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

因求安身而归谯城。189年灵帝刘宏死,十七岁的刘辩继皇帝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宦官集团借机攫夺了兵权,组建了京城八大禁卫军,太监出身的蹇硕为八大禁卫军的首领,朝廷皇宫要地均由宦官统领的兵马警备。同时,何太后的异母哥哥何进派遣心腹四出各州郡招募兵马,并联络京城的武职官吏,监察宦官及其党羽的不法行为,微恶严惩,密谋诛杀宦官。不久,何进借故处死了蹇硕,撤换了把守朝廷和皇宫禁门的宦官武装,由袁绍之弟袁术接替警备。何进意欲进一步向宦官集团开刀,但何太后执意不许。何进便打算,先征调并州董卓统领的羌胡骑兵驻扎京畿,以威胁临朝听政的姐姐何太后就范,再以自己招募的州郡兵马钳制董卓,然后挟制何太后下令制止董卓进京。董卓则心怀叵测,一得知何进有征调之意,便以清君侧杀宦官为号召迅速集结兵马,昼夜兼程飞奔洛阳。太后得悉事态严峻,全部罢免了领兵把守皇宫禁门的宦官。被罢免的宦官也再三求谒何进,有意服输认罪。何进见各州郡招募的兵马还未尽数汇集到洛阳,又考虑下一步还要与朝廷显贵之间的角逐,便转移视线移怨董卓。他对宦官说:“天下汹汹,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见《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劝宦官放弃权力,离开京城,各回食邑之地。袁绍见何进变卦,再三劝何进当机立断,诛杀宦官。见何进不许,就推波助澜,矫大将军何进之令,号令各州郡捕杀宦官亲属及其党羽。接着,宦官集团诛杀何进,袁绍悉杀宦官。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根据这些历史线索,可以明晰一条轨迹: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曹嵩被罢免太尉,但他没有立即离开京城,他还在观望以图再起;六年(189年)何进要求宦官“就国”,这时他才知道宦官集团大势已去,决计离开京城这一政治漩涡;费亭(在今河南永城县)虽属沛国,但离京城较近,京城政乱兵祸已波及到,到费亭“就国”也难以安生,为避乱计而选择了回老家沛国谯城。

曹嵩因反对曹操起兵,公元189年前后避难琅琊。《后汉书•曹腾传》记载,“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德避乱琅琊。”《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记载了曹操起兵的时间:“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韦昭《吴书》还记载,曹嵩被袭杀时“辎重百余辆”。由此得知,曹操于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冬十二月在陈留郡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起兵;谯虽属沛国,但相距己吾不远,曹嵩家财万贯,颇为富有,怕祸及自己,不肯相随;因此,与少子曹德离谯而奔琅琊。离开谯城到琅琊避难的时间应在曹操起兵前后,即公元189年前后。

曹嵩为什么到到琅琊?到琅琊哪一县?《三国志》没有交代,其他史籍也未见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董卓之乱未波及琅琊,琅琊相对比较安定。这一历史之谜,时至今日,只能作这样的推测。另外,还有一条线索不可忽视:今阳都故城世代也叫“魏王城”,附近有些碑刻也涉及“魏王城”之名。清康熙年间重修“迎仙桥”《碑记》有语:“上有魏王敕封,载在志书。”清嘉庆十年仲冬月《重修观音殿记》碑文载:“沂邑之南,距城百里,旧有白玉庵,乃魏王城旧址也。”“魏王城”何意?是魏姓之王,还是王的封号叫“魏”?乾隆年间进士刘绍武曾撰文《发干城魏王城》,认为发干城置于阳都城旧址即魏王城。道光年《沂水县志》沿用此说云:“阳都县故城在今沂州府沂水县,今在城南一百一十里沂河西岸。元魏沿刘宋之制于此置发干城,故土人呼曰魏王城。”元魏即北朝时期拓跋氏开创的北魏,因至拓跋宏推行汉化,改姓为元,后人称为元魏。但清末山东史地学家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又认为,“县志谓发干城治阳都故城,皆未确。”。若元魏所置发干城不再阳都故城,则魏王城一名的来历就不成立了。但有两条不可否认,一是曹嵩在离阳都不远的地方被杀,二是公元216年汉献帝刘协敕封曹操为魏王时追封曹嵩为魏太王。若阳都城内有曹腾或曹嵩家的豪宅,曹嵩“避难”琅琊也是顺理成章的。敕封虽在曹嵩被杀以后,因为曹嵩曾经在这里避难继而埋葬在这里,当地老百姓以此称呼该城堡为魏王城也是可能的。

二、途径华费因财被杀

根据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兴平元年(194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可以推断出曹嵩被杀的时间,在兴平元年(194年)春的前一年,即193年。

曹嵩被杀的地点,《后汉书·陶谦传》只记述了作案人及因果:“曹操父嵩避难琅琊,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对“袭杀”的地点不甚明了。《后汉书·应劭传》说得较为清楚:“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琊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司马光《资治通鉴》也点明了在“华、费间”被杀:“前太尉曹嵩避难在琅琊,其子操令泰山太守应邵迎之。嵩辎重百余辆,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掩袭嵩于华、费间,杀之,并少子德。”

裴松之为《三国志·武帝纪第一》作注时引了两种说法:

一是郭颂的《世语》说在华县家中被杀:“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

二是韦昭《吴书》说在华县、费县之间被杀:“太祖迎嵩,辎重百余辆。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

以上两说,认定曹嵩为陶谦或其部属所杀,只是地点不同。《三国志》和《后汉书》都记载曹嵩“避难琅琊”。清人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今人赵俊臣《古华县辨》都考证,华县是兴平三年(196年)才由泰山郡划入琅琊的。曹嵩被杀在193年,因此可以说,曹嵩“避难琅琊”不会是在当时还属于泰山郡的华县。因此郭颂《世语》说在华县家中被杀是不确的。

唐章怀太子李贤对《后汉书·光武十五列传·琅琊孝王京传》中“华县”的注释为:“华县故城在费县东北也。”《续山东考古录·沂州府》载:“华县故城在费县东北六十里。”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洪亮吉在其所著《补三国疆域录》中说:“华县在沂州府费县东北六十里。”泰山郡华县在费县与阳都县之间,是由阳都去兖州的必经之地,阳都故城离“泰山华、费间”不过百里。以此可以推论:曹嵩避难琅琊住在阳都城自己的豪宅内,在去兖州的路上即“华、费间”被杀,曹操将其葬归葬在阳都城。

三、势力不足暂葬异乡

曹操起兵后,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遂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初平四年(193年)春,曹操驻军鄄城。就是这个时间,曹操接在琅琊避难的老父去兖州。结果送了老父的命。这年秋,曹操以报父仇为名,举兵征伐陶谦,连下十馀城,陶谦退保郯县城(今山东郯城)。曹操攻之不克,转而攻取虑(今江苏睢宁县西南)、睢陵(今江苏睢宁县)、夏丘(今安徽泗县)等县,直至兴平元年(194年)春,才自徐州返还。当年夏,曹操再次征伐陶谦,连拔五城,遂掠地至东海郡。至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迁到许县,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天下之势。由曹操的发家史看出,曹嵩被杀时,曹操还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稳定的局势,将其父棺葬故里,但已有时间和能力将老父葬在自己的势力尚能控制的阳都城。

如此,可以作这样的推测:193年曹嵩被杀后,曹操将其父草草归葬于阳都。公元213年,曹操位进魏公,开始步入他权势的鼎盛时期。他模拟奠基开国的帝王礼制,营建曹魏王朝的社稷宗庙。按传统礼制,必定要迁葬其父其祖。有可能这时将葬于异乡的父亲迁回家乡谯城曹氏墓地而厚葬。因被袭杀而客死异乡葬于异乡,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曹操为尊者讳,对原葬地缄默其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参考文献是魏国史料,是魏国史官整理的,这件事情涉及到开国皇帝的名声和颜面问题,史官们当然知道如何处理。如此而已,谯城曹操祖莹“独嵩碑不书”“碑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也就有了宋代《太平寰宇记》和《水经注疏》中“曹嵩冢墓在(沂水)县南一百二十五里”的记载。

遗虚千年迹不新,拂去尘埃现真身。

莫道世人只认他,只怨自己懒出音。

附:

曹操之父曹嵩出自曹氏家族无疑

河南安阳大墓宣布为曹操墓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一片争吵之中,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的研究。该课题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领衔。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

严谨的实验结果证明,曹操之父曹嵩出自曹氏家族。这一结论,佐证了老竹箨对曹嵩必定出自曹氏家族的看法。

今将《新民网》2013年11月11日的报道转载如下,供同仁阅飨:

复旦公布DNA揭曹操身世:非从夏侯氏抱养(族谱)

《新民网》2013年11月11日14:38


图说:复旦课题组发布曹操家族DNA研究结果。新民网记者李欣摄

【新民网·独家报道】由于家族基因间没有关系,“曹操是汉代丞相曹参后人”这一说法有误;而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新民网记者今天(11日)获悉,复旦大学课题组宣布完全确定曹操家族DNA,围绕曹操及其家族的身世、遗传之迷也随之逐步破解。

曹操身世之迷:既非曹参后代亦非夏侯氏抱养

2009年,河南安阳对外宣布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即引发轰动,亦引发争议。随后,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的研究。

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课题随即开始另辟蹊径:能不能用现在人的基因反推曹操的基因,从而破解曹操的身世之迷呢?

要把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首先需要的是可靠的样本。课题组李辉教授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随后,课题组进一步梳理全国258个曹姓家谱,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李辉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法医学上可认定他们是曹操的后代。”

课题组透露,在确认曹操后代的同时,他们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说法有误;同时对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曹操是夏侯氏抱养而来等说法,研究证明曹操家族与这两个姓基因没有明确遗传关系、家族基因不一致,因此说法也不准确。

曹操家族之迷: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

通过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课题组破解了曹操部分身世之迷;而曹操家族之迷,也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揭开谜底:

2011年,复旦课题组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并从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木“元宝坑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两颗牙齿,“经过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墓内中央位置的铭文等,最终确定两个牙齿均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

有了数千年前曹操叔祖父的牙齿,通过古DNA测试,隐藏在这颗牙齿中的时空记忆也逐渐展现。

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通过比对,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辈墓葬元宝坑1号墓的遗骨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故此,课题组认为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记者了解到,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这一课题研究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新民网记者李欣)

2013年11月11日21:10 又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8586.html

更多阅读

青色王国 冢不二青色王国论坛

青色王国(二)中“知道了”我乖巧的笑了笑。]“那走吧,学校还上着课呢!”“是!”主任拉着我上了反往学校的车,汽车开的飞快,路边的树木一片一片的往后退,我拉了拉衣服问道“主任,现在高数应该上完了吧。”“应该上完啦,都10点了,怎么啦,知

书评:矛盾的女主角千年泪—金面佛

矛盾的女主角《千年泪》链接: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121554我觉得有些地方把女主写的挺矛盾的,也很不合情理。她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为了自保杀人,也可以因为心情不好,处置下人。(当然,这无可厚非,我并不喜欢完美女主

曹德旺根本不懂房地产! 你根本不懂什么是力量

 曹德旺根本不懂房地产!央广网财经9月11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房地产和玻璃有什么关系?答案不是盖房子窗户需要装玻璃,而是房价会象玻璃一样脆弱易碎。作出这种判断的是全国的“玻璃大王”—

『龙珊情』千年泪.红颜为君醉 醉红颜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中的轮回。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哀伤的精魂,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 于丹风拂过、细雨如丝…本来了无生气的竹林,一时间竞也鲜活起来。

声明:《千年遗墟曹嵩冢 冢不二千年泪》为网友写给空气的情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