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通析 2011全国卷历史解析

2011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通析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在前几年自主命题的基础上,仍然突出了“能力立意”,着力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应用能力。题型既相对稳定,又有所创新。命题设计合理,坡度明显,答案规范准确,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现对该试卷逐题进行解析,希冀对来年高考复习有些作用。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以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

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研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做这类试题,要准确搜寻解说这个概念的相应区间,而后拿选择肢的内容表述和原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表述作对照,兼顾到题干的要求,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题指津】文中关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介绍集中在文中的第1、2两个自然段。A项相应内容在第1自然段开头。选择肢说“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形成了”,文中说“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意思不一致。选择肢说“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原文说“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表述意思也不一致。据此可以确定A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应表述也在第1自然段。C项对应表述也出现第1自然段中间至段末。D项对应区间在第2自然段。B、C、D三项与原文的表述、意思都是一致的,因而都属于正确选项。参考答案:A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一般来说,这类试题往往选取文中一些相关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判断性的结论,让学生结合文意加以辨析。做这一类试题首先要搜寻出与选择肢有关的信息,其次要对于选项中这些信息的关系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辨别,尤其要注意审查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指津】A项对应区间在第2自然段末,与原文表述一致。B项对应区间在第3自然段,与原文表述一致。C项对应区间也在第3自然段,选项中说“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而原文说“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表述意思有出入,所以C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另外“《新唐书·历法》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也与原文的表述有出入。D项对应区间在第4自然段,与原文内容意思一致。参考答案:C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对文章中心进行概括和把握。

【解题指津】A项内容依据在第2自然段中间,是正确的。B项对应区间在第3自然段末,也是正确的。C项对应区间在文中第5自然段。该选项说“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镜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文中也在探讨明代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的原因,说“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该选项是属于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之一,但并没有表明这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该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另外“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D项内容依据在第5自然段末,与原文内容一致。参考答案:C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这类试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平时学习中文言文实词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考查考生依据平时的积累去准确判断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意义的能力。

【解题指津】A项原文为“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前后两句句式相近,句意相联。“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充”在这里是“担当,担任”的意思。中学语文教材《促织》中有这样的句子,“遂为猾骨报充里正役”,意思相同。B项“躬”作“亲自”讲,是一个常见义项,《隆中对》有“亮躬耕陇亩”。C项“罢”稍微要难一些,这个词有一个词义是“回,归”,此处应是使动用法,据语意不难判断它的意义是“撤去”。D项“乖”仍要置于上下文语境,后文有“两蕃反叛,攻陷州城”,据此可推断此处“乖”为动词,意义为“背离”,“违背”等。参考答案:A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试题一般考查考生对句子意义的理解。首先要认真审题干,而后据文意准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不符合要求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张冠李戴,陈述对象不符;二是答非所问。

【解题指津】做此类题可采取“排除法”。题干说选组合项,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我们来看看不属于这个信息的选项。第⑤项“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很显然,这是说宋庆礼为政的情况,应当排除。第⑥项“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是在说为政情况的效果,也应当排除。至于第③项文中说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后来玄宗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由此可以看出,单单这一句话的信息也不足以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所以应当排除。参考答案:A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诏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的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

2011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通析 2011全国卷历史解析

【考点解密】本题是对考生阅读文言材料相关内容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对相关语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把每个选项意思在文中对应的地方找准,予以比对,另一方面要结合全文看一看是否有“无中生有”、“错位嫁接”或“曲解原文”等等情况。

【解题指津】B项中“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有误。文言材料说“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这是玄宗的意图,后来待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而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玄宗下诏才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不是另址再建柳城,而是原址再建。其余选项也可在原文中找准相应地方,然后予以比对,是正确的。参考答案:B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类试题是一种综合性的考查,一方面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涉及内容的理解。在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落实到重点实词、虚词、固定结构、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文中的踩分点。另外,对于难以直译的则可采用意译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意畅通明白。

【解题指津】(1)题翻译的难点在“功役”、“嗤”、“切事”上。“功役”在此应该理解为两个词“工程”“劳役”,“嗤”不难理解为“讥笑”“嘲笑”之意。“切”的意义在这里应理解为“贴近”“接近”、“切事”就是“切合实际情况”的意思。理解了三个难点,文意也就好贯通了。(2)题翻译的难点在“苦节”和“所”上。依据语境“在人”应为“为人”“做人”之意,“苦节”可理解为“坚守节操”。“所”在这里是“约略估计之数”的意思,它通常置于数量短语之后。另外“为”此处念wéi是动词,意思是“是”表判断。“行”此处意为“前往”“去”。

答案示例:

(1)(5分)然而(他)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译出大意给2分;“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计5分。

(2)(5分)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译出大意给3分;“苦节”、“所”二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计5分。

附:《宋庆礼传》参考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瘴气,从没有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自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然而爱大兴工程劳役多有变动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守节,是国家的臣,一边疆任职就是三十。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

号为“敬”。

()古代诗歌阅读(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诗歌)的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应对这两种能力考查,要抓住诗中描写形象的诗句,理解形象(意境)的特征,赏析形象在诗中表达的含义,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题指津】题干明确了从画境、真景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赏析。这首诗是题惠崇的画。画中场景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两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美景而产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浩淼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清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景,融入了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他错把画境当真景。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实际上诗人是从画境引出真景,而后再从真景又返回画境。

答案示例: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把画境当真景了。诗人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计6分。意思答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是诗歌的灵魂,在鉴赏诗歌时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或通过意象抒发,或直抒胸臆。对表现手法的鉴赏,首先要界定手法,然后结合作品阐释,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指津】要去评价这个批评恰当与否,首先得弄清诗人的写作思路。这首诗的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情不由已欲唤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实景,原来是画。前三句是在烘托,是蓄势,目的全为逼出最后一句,最后点出原来是观画,这种艺术结构,突破了先景后情,一事一抒的模式,不墨守起承转合的框架,能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惊奇感、艺术效果强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以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面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行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的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了交流。所以古人批评这首诗不恰当,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从深层次领悟到本诗的这种情趣。

答案示例: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计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名篇名句默写(6)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1)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这类试题一般以现行中学教材中出现的名句名篇为考查对象,在辽宁省发布的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已经明确了背诵的篇目。

【解题指津】背诵的篇目都已经确定了,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及上下文的提示快速搜寻语句,并在理解文句意义的基础上写准关键字词。从往年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不是不会背,而是常写错别字,或是同音字或是形近字等等。只要平时加强积累和记忆,尤其是多理解文句意蕴,多动手写写,此类题应该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参考答案:

(1)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2)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3)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

每答对1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计6分。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怪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结构思路、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E级。它往往既涉及到对作品内容的局部理解,又有对文学作品整体的把握。

【解题指津】D项是对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小牛遭“烙”的同情,更多的更主要的是对包括马乌罗在内的加乌乔们在烙牛中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性格的赞赏。所以选这项的分值最高,是理所当然的。B项对加乌乔们喜欢烙牛原因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它涉及到是对文章中局部内容的理解。E项也是对的,只是它只涉及到作品中一个人物马乌罗一个中心事件的理解与分析,的确,更多地是讴歌了他舍已救人的高尚品格。A项的分析判断有误。原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站在人或者说加乌乔们的角度去揣测“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C项中提到了“马乌罗的强盗经历”有误。原文中第15节写到,大家只是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参考答案:答D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E项给1分,答A项C项不给分。要选两项,而后再计分,满分5分。

(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6)

【考点解密】本题着力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属于E级和C级。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可以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解题指津】题干中本身就问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的表现,实际上就暗示了作答时要把他与其他加乌乔们比较,找出他的不同之处。文中直接描写了他的肖像神态描写、个性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等,还成功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刻画了这个“怪人”的形象。可以从这些方面搜寻信息,归纳整合,找到他的不同之处。

答案示例:

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已救人。

每答出一点,给2分,计6分。意思答对即可。

(3)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6)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中结构思路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设题角度很小,但能考查考生对行文思路、作品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题指津】文中的确没有对马乌罗“烙牛”过程描写,要从文章行文思路、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来理解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因为前文作家已花很多笔墨对加乌乔们“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如果再写,就显得赘余了。还有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能突出马乌罗的主要事件是后边的“救童”事件,相比较而言,此处可虚写,为后文实写作个铺垫。再有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看,前文显得相对舒缓,读者就会有一种期待,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怪人”呢?对马乌罗平常表现做了铺垫后,再设计出一个紧张激烈的场景,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张驰有致。

答案示例:①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②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③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驰有致。

每答出一点给2分,计6分。意思答对即可。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情节设置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本题为探究题,注意题干中问的是“哪个片断更精彩?”而且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陈述理由,观点更鲜明,理由要充足,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解题指津】从考生角度来说,找一种观点比较简单(理论上通常有三种①“烙牛”片断更精彩 ②“救童”片断更精彩③两个片断各有各的精彩),关键是结合文本,从形象塑造(个体、群体),情节结构安排,主题表达,表达技巧方面进行探究。注意答“都精彩”时一定要合起来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和鉴赏。

答案示例:

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断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地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断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之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断同样精彩。

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计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浸”中的“浸”,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浸”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浸”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2.(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考点解密】本题考生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文章要点和把握作者思想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要注意从中心出发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选择肢内容与文章相应段落内容之间的比对。

【解题指津】A项表述是恰当的,它的主要依据在第一自然段。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B项表述也是恰当的,它的主要依据在第二自然段。“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C项表述不那么恰当。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而本项中表述为“报告了他们各自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恰当。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错。原文中最后一段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E项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内容纯属无中生有。

答A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C项给1分,答D、E项不给分。要答两项而后合计计分。

(2)从解析数论中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考点解密】本题形式上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时要找出这句话所在的上下文语境中,搜寻相关句子的信息而后进行归纳整合。

【解题指津】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第二自然段末尾,从文意看,这句话是对上文内容的一个总括,所以要回答原因,就要搜寻并整合这段的重要信息。

答案示例: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浸”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2分,计6分。意思答对即可。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的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时要迅速锁定答题区间(段落),据题干要求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解题指津】题干问题是“华罗庚的数学教学的特点”,通观全文,可以快速锁定答题区间在文中第三段,而后再将第三段的内容简单划分层次,筛选整合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①不仅注意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他们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每答出一点给2分,计6分。意思答对即可。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探究题是阅读能力考查的深入和发展,探究的方向大体有两类,一类侧重于指向文本,对文本作深度追问;一类侧重于指向现实,对文本作广度诠释。两类探究均以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为基础,以阅读主体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为动力,以阅读主体的感受为内容,以发展想象、思辨、批判能力为目的。

【解题指津】正如题干中所说,“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它们具有相对稳定而独立的意义所指,而华罗庚在文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针对一些情况有意反其意而用之,当然有他语境中的含义,所以如此说来,可以认为有道理,还可以认为没道理,更可以认为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他们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语境,关键是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是一道相当开放而灵活的考题,考生可依据自己对两个熟语的理解,依据文本自由发表看法,真正做到“自圆其说”。

答案示例:

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方可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有特定的适用范围。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计8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A.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属于考查语言的实运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成语是常用而定型的固定词组。一方面要求考生熟练而准确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另一方面要能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其是否运用得恰当。考查多半用“望文生义”“语义赘余”“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特定用法”等类别来迷惑考生。

【解题指津】A项“相形见绌”的意思是相比之下,一方显出不足。此句是拿续篇与获奖小说作比,“不能让人满意”,符合语境。B项“东山再起”原谓隐退后复出任职。也比喻失败后再次得势。这个词语只运用人,而本句说的是“摩托车非法营运的现象”,很明显,适用对象不当,另外感情色彩也不当。C项“跌宕起伏”指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此句是指“音乐”,符合语境。D项“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也作“白衣苍狗”,语句中说的是“人事的变迁谁也无法预料”,符合句义和语境。参考答案:B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基本上围绕《考试说明》中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设置,尤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考查较多,其他依次是“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辨析语病主要用语感审读法外加主干枝叶梳理法。

【解题指津】A项属于句式杂糅,可去掉“方能上岗”。另外“无论”缺乏搭配对方,应在“本科生”前加“还是”,“如”是“如果”的简略说法,表假设关系,也缺乏搭配对象,应在“必须”前加“就”。关联词语在表示某种关系时,成套使用时不可缺少搭配对象。B项属结构混乱。第一个分句说林小云有这个美誉,后边的两句话应是针对它来进行议论,第三个分句评论的对象暗中转换为“她的速算能力”,还有后两个分句应采取相似的句式,可将第三分句改为“有人说这应该是家庭遗传的原因”。另外“可以”与“得以”赘余重复。C项语序不当。“发现并感受”应改为“感受并发现”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顺序。还有整个句子的中心意思谈“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最后一个分句落脚到“语言的差异”,话题不一致。可改为“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感受并发现这种语言的特征”。参考答案:D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 ____ ,____,____ , ____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和“生产一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D.④⑤⑥③②①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整合文意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做这类题时要注意句子组合的表意关系,按照联系紧密的表意组合句群及其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顺序,当然也要注意表达语意组合关系的一些副词连词或关联词。

【解题指津】首先查找句意联系紧密的句群。①⑥两句有“是突破口”“也是重要举措”可放在一起,它们是在评价“循环经济”。③⑤两句有三处“最小”“最少”和⑤句中“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对功效的评价。④②两句是说“通过建立两种模式”所达到的功效。再看看上下文语句环境的连接可以排出符合语境的顺序。参考答案:C项。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句式变换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这是个默认的前提)下,重新组合句子。句式变换是根据需要,将同样的语言信息变化形式加以表达,能非常明确地考查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虽题型较陈旧,但考查目标明确,针对性较强。

【解题指津】此题考查的是将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请注意这里短句的数量没有限定,一般而言,尽可能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做这类题有一个基本方法,那就是先从总体上浓缩成一个短句,而后再将其他短句依照一定的意义顺序和组合,层层“脱壳”,也就成了若干个短句,有人形象地称为“层层剥笋法”。可先构建第一个句子“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而后再把其他内容依顺序转化为连贯的短句即可。

答案示例:

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写成3个或3个以上短句,给3分;写成2个短句,给2分;表达流畅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考点解密】本题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和“仿用句式”两个考点设置为一道题来综合考查,这种考查方式近几年频频出现。

【解题指津】必须认真审视例句的特点:A、三个句子都使用了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B、三个句子字数一样,句式一致构成排比;C、每个句子的主语在运用了一个喻体后,就顺着这个喻体的喻意,用“应该多一些……”和“少一些……”一致的句式来进一步解析比喻的具体内容。D、每一句子中“多一些”“少一些”后边都是五个字的偏正短语。当然审视好例句特点后还要看清题要求。题目要求,自选话题,也就是比喻本体陈述对象要更换,再就是使用比喻辞格,句式要相同,同时还要注意内容意蕴上的关联即在情感观点上的一致。答案示例:略。内容合理,给2分;比喻贴切,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计6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 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解密】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辽宁省高考近几年一直较青睐新材料作文。对于这类作文,关键要从整体上理解材料的中心,抓住材料的实质,揣摩出命题人的真实用意,进而提炼出一个观点(或称寓意)。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断章取义”、“断句取义”、“断词取义”,即只抓住材料的某个局部、某个句子甚或某个词语,任意阐发引申,以致于偏离了材料内容及含意,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偏题”、“跑题”、“离题”,考查材料作文其实就是在考生作文前有意设置一个阅读障碍,通过了这个障碍,你就能顺畅作文;没通过,就容易偏离题意。所以考生在下笔写文前一定要认真而又仔细地审读材料。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耐人寻味的好材料,好文题。首先我们来看材料的内容。哲学家事先有意拿出一个假苹果问学生闻到了香味没有。注意此时学生们的反应有两类:一类人,有人一看到苹果就抢着说“闻到了”,有人接近苹果闻都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另一类人就是材料中的三个学生,第一个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人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他的诚实,他们都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很明显,材料就是通过两种人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寓意的。现实中不也有这两类人吗?有些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子,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还有一些人他们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通过对比,褒什么贬什么,情感态度不就体察出来了吗?

明确了这个中心后,就可以选择一种文体作文。注意要紧扣这个中心,体现你的文体特征。如果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可联系自己或别人的类似的生活经历(或正或反),阐发感想感悟,也可联系时下热门事件,如抢盐风潮,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缺什么等等,通过有广度的典型事例材料和有深度的分析挖掘来论证你的观点。如果写记叙文、叙事散文、小小说等则可通过典型事例的记叙抑或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反映类似现象(或正或反),最终要突出你的感受感悟,既可“暗扣”,也可“明扣”,当然高考作文最好“明扣”,以便阅卷老师快速明了你的用意。答案示例:略。

另见辽宁省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湖北省黄陂区第一中学 彭绪勇

2011.6.1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8854.html

更多阅读

2014四川高考压轴卷语文 2015四川高考语文

2014年四川省高考压轴卷语 文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慰藉 (jiè)露面(lòu)脖颈(gěng)应有尽有(yìng)B. 哂笑(xī)骁勇(xiāo)龋齿(qǔ)悄然落泪(qiǎo)C. 瓜蔓(wàn)勒紧(lēi

2012年山东省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 高考文科综合分数

2012年山东省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填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Ⅰ卷(必做,共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 2014山东高考语文试题

2013年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强 陈鲁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学习》2013年7月高考特刊发表) 一、(5题,共15分,每小题3分)第1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从今年字

2011年全国高考重庆卷语文满分作文 2014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2011年重庆市高考语文卷满分作文材料一: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 “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2009年9月,香

声明:《2011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通析 2011全国卷历史解析》为网友逞强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