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书法《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好事之徒伪作 韩愈南山诗

杜甫书法《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好事之徒伪作 韩愈南山诗

冠名人以书法作假,自古有之。先读如下诗为证: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疑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这是明崇祯九年(1637),首夏十五日,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论书并书杜甫诗卷》题跋诗。《论书并书杜甫诗卷》后半部分录唐杜甫七绝诗一首于余纸处(原诗见《全唐诗》卷二二七),字体稍大,用笔苍劲,转折方硬。董其昌晚年书风回归颜鲁公、李北海,此卷为其随手所书,古朴天真,无刻意造作之态。董其昌在辩认《宝章待访录》后,考证云:“有王方庆进王氏祖宗尺一,皆羲、献以后书。而王子猷一帖,俊秀逈异。王僧虔遂踵其体,苏东坡亦习之。然偃笔为累,失晋时风流矣。曾见“苏过”、“六言”二帖近之。丙子首夏之望。玄宰。”

无独有偶。

点击网络,数十条信息纷纷转载:“偶见杜甫书法”、“唐代乾元二年(759)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据传是目前发现的杜甫唯一墨迹。”

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有“杜甫祠堂”。解说词云:“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0)杜甫书《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的墨拓本,为现存唯一的杜甫真迹。”

这块“杜甫真迹”石刻出自四川省东北部巴中市巴中区南龛古窟造像老君洞,因供奉道教老君之像而得名,洞内三壁镌刻唐以来游览诗词赋多则。导游词说:“以唐代乾元三年(760)杜甫赴巴拜访好友严武时所作《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最为著名。”

1934年,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院公布此石拓片,书法爱好者竞相一睹庐山真相。1961年,启功先生在《碑帖中的古代文学资料》一文中认为:“唐人诗歌方面的材料也很多,像巴州摩崖所刻严武和杜甫的诗相传是杜甫所写(杜诗一首下有杜甫的名字),也有人疑为宋人所刻,至少也是一个宋本。”很显然,他就相传杜甫的这一摩崖书法持肯定见解。

1981年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名胜词典》、1990年四川大学出版《四川历代碑刻》等,均亦认同此刻系出杜甫手笔的观点。

这幅石刻作品真的出自杜老先生吗?笔者的回答是:证据确凿与杜甫浑然无关。

《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墨拓本,高121厘米,宽70厘米。竖书10行,每行18字,共计157字。落款:“乾元二年杜甫书。”中间有4字空阙字(图1)现迻录如下:


《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

南山何峨峨群峰秀色聚朝晖与夕霭无□□

去住徘徊九折险萦曲一川注悬岩置屋少□

穴亦可度苍然老楠木几阅风霜斁孙枝长□

许老干未肯仆口口重九日来者必三顾题诗

刻峭壁皆欲寄□□念我独何人今日追故步

凌晨出南门风雨怯行路不惮登涉难恐失此

日故造物亦随人晴明送日暮徐行两柏间杯

盘共草具宾僚不鄙我笑语露情愫他时傥再

来莫指桃源误 乾元二年杜甫书

最先得此拓片的是清光绪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叶昌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叶昌炽曾得《严武摩崖题诗》拓本,以为是杜甫书迹,暗自欣喜,并著录《语石》。

叶昌炽(1849-1917),字菊裳、鞠常,号颂鲁、缘督、茕居士、歇后翁、烂柯人、蘧大夫等,自题缘督庐主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末民初著名的金石学家、藏书家,又是晚清政坛上颇有影响的史官和学者。“石痴”叶昌炽,勤于收藏金石墨本,“访求逾二十年,藏碑至八千余通。”

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2--1906),叶昌炽出任甘肃学政,足迹遍及陇右诸州县,叶君曾三至秦州(甘肃天水市)、二抵阶州(甘肃武都),先生不仅在秦州访游杜甫踪迹,和老杜《秦州杂诗》,而且他至阶州按学时所经路线与当年杜甫南入同谷时大致相同,沿途所赋诗歌也多有暗合之处。对此,其《缘督庐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有详细记录,这对考察杜甫陇右行踪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语石》载杜甫书《严武摩崖题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十八日,叶昌炽在京城收到友人辛九皋拓寄的蜀中金石墨本若干,其中包括杜甫书《严武摩崖题诗》(或称《九日南山诗》),叶君欣喜异常。

九皋来拓本一车,启视:《开成石经》全分,关中唐碑(每一种有重)至百余分者,为之爽然若失。即属以厚车载归,留其半待选择。(叶昌炽《缘督庐日记》五月十八日)

九皋拓本箧中所送者,得唐墓志六七通,唐《万寿宫记》、宋元祐经幢各一通。巴州题名及《龙日寺造像》、《宜君玉华宫》宋刻较旧藏皆有溢出。巴州《杜甫书严武诗》,金石家无著录者,少陵墨刻亦仅此一种,颇可宝。(《缘督庐日记》五月十九日)

此后,叶昌炽将《严武摩崖题诗》收录到《语石》诸卷中:

蜀中惟成都数百里平坦,四面皆山。自刘燕庭(喜海)入蜀搜访,三巴古迹始大显……巴州之佛龛记、楠木歌、西龛石壁诗,皆乾元中严武所刻。余新得杜甫书严武诗,浣花遗迹,海内只此一通,可以傲视燕庭矣。(叶昌炽《语石•题名八则•卷五》)

巴州严武摩崖共五通。《九日南山诗》,杜甫书也。笔法虽清隽,而不免寒瘦,有饭颗山头气象(此刻或是宋时好事者依托)。(叶昌炽《语石•严武一则•卷七》)

唐诗人兼工书法者,以刘禹锡为第一。李杜并称,李有安期生诗、隐静寺诗,而子美无片刻。今年夏,从故家得巴州石拓,有严武东岩诗,杜拾遗所书也。为之一喜。(叶昌炽《语石•诗人一则•卷八》)

《严武摩崖题诗》是否出自杜甫之手,叶君并没有十分把握,他一边“傲视燕庭”,一边又怀疑“此刻或是宋时好事者依托”。关于这个问题,陶喻之先生曾作《巴中乾元二年杜甫书严武摩崖题词辨伪》(《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一文,文章指出末行“乾元二年杜甫书”七字“系清末碑估或好事之徒于宋人摩崖题诗基础上添足掠美,以祈哗众取宠,奇货赢利”而已。甚至,摩崖诗题“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之“严公”本作“万公”,同为“好事之徒”穿凿篡改。

二、杜甫精通书法

杜甫幼年学诗同时习字,“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其《壮游》诗陈,可见年少临池之勤奋;青壮年辄与当时书家李邕、张旭、郑虔等结交。《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饮中八仙歌》诗,表达的是对“草圣”张旭的敬慕;而《李潮八分小篆歌》诗,则反映了他对同时书家李潮、韩择木、蔡有邻书法的熟稔。至于暮年《得房公池鹅》诗“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句,更就毕生书法成就充满自豪,甚至以“书圣”王羲之自比。因此说杜甫是精通书法的大诗人恐怕并不为过,诚如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所云:世号“诗史”,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杜工部千古诗圣,而笔迹世所罕见。此刻自欧、赵(金石学鼻祖宋欧阳修、赵明诚)以来,至翁覃溪(清金石学家翁方纲)、王兰泉(《金石萃编》作者王昶)诸公,皆未著录。嘉庆间所修《四川通志》,亦不载此刻。

三、杜甫与严武交游

严武(726--765)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性豪爽,其父屡禁其习武,但终不能止。读书不甚究其义,虽为一介武夫,亦能写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严武简要生平:

严武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在8岁时曾杀死了父亲的小妾。野史记载他少年时诱奸了邻家一个女孩,并将其带上船远走,并于官兵追查时勒死女孩;镇守四川时,梓州刺史章彝因为很小的事惹怒了他,严武竟然用大棍子将其活活打死;严武死后他母亲长叹道:我现在才不担心会沦为官婢了。因为按唐代律令,犯罪的家属没入宫中或沧为官婢,严武母亲觉得以严武的暴戾脾气迟早要出事,所以有此担心。但严武猛悍有余,曾击败吐蕃军七万多人,收复了不少失地。吐蕃也吓得一度不敢再犯唐;诗词也写得破有气势。严武对于杜甫一向非常欣赏,曾长期接济杜甫一家。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为当时名相。

严武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严武二十岁便以荫调补太原府参军事,

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天国正传写的就是这时的严武),累迁殿中侍御史。

唐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中玄宗入蜀,严武随肃宗(太子,途中称帝)西奔,参与了灵武起兵,随后陪驾到凤翔至长安,擢谏议大夫。

至德二年(757),任给事中。

至德三年(758),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史。不久调回京,任侍御史、京兆尹。

乾元二年(761)十二月,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并使。

宝应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七月严武被召回京,入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实际是命他充陵桥道使,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广德元年(764)七月,他率兵西征。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以破吐蕃有功。

广德二年(765)初命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第三次入蜀。这是因为继任高适守蜀力不能支,土蕃进犯。秋天,严武带兵击败吐蕃军七万多人,收复了不少失地。吐蕃也吓得一度不敢再犯唐。严武有一首《军城早秋》,写得也颇有气势: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不幸突患疾病,死于成都,年四十岁。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杜甫居成都期间,严武数度劝其出仕,杜甫婉言谢绝。后来,因感其诚意,友情难却,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严武生性暴戾。他镇守四川时,梓州刺史章彝因为很小的事惹怒了他,严武竟然用大棍子将其活活打死。严武的母亲屡次劝他,严武也不听。等到严武死了,他母亲才长出一口气说:我现在才不担心会沦为官婢了。唐代律令,犯罪的家属没入宫中或沧为官婢干粗活。严武母亲觉得以严武的暴戾脾气迟早要出事,所以有此担心。

严武也是个能人。诗人高适虽然能将李白投靠的永王李璘打得一败涂地,但他在四川时,吐蕃屡屡进犯,高适却一筹莫展。有的文章说高适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也有几分道理。但猛悍的严武对付强悍的吐蕃,倒是铜帚铁扫,硬碰硬。

《唐诗鉴赏词典》中选有该诗,严武写得相当不错。老杜有诗《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正是因此诗而作,平心而论,老杜这诗比较平淡,不及严武之诗有气势。严武对于杜甫一向非常欣赏,非常情深意切。杜甫也称赞过严武诗清立意新。杜甫比严武大十四岁左右,但老杜一直混得不行,要靠人家严武施舍点米。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于是,老杜写诗时,一般都是恭恭敬敬地称严武为严公、严郑公、严中丞等。而严武仅有一篇称老杜为杜拾遗,其余的都是毫不客气地称其为杜二(唐人称排行并非蔑视,有亲热的意思,但绝不像称公和官衔那样有敬重之意)。

四、杜甫入蜀与严武诗交

《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严公”,盖指严武。巴州古佛龛石刻,大书唐乾元三年山南西道严武奏,臣顷牧巴州云云。是乾元二年(750),武正刺巴州也。乾元二年(750)杜甫经巴中比邻广元入蜀之初,曾赋诗《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感慨“巴州鸟道边……谪宦两悠悠”,可知两人虽近在川北却失之交臂。不过,因杜甫另有《九日奉寄严大夫》诗看似与上述“严公九日南山诗”摩崖相关;而后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酬别杜二》诗,则分别有“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和“最怅巴山里,清猿恼梦思”句,自注:昔会秦关,今别巴岭。给人的错觉仿佛杜甫确曾顺道赶赴巴州拜会他才受安排入蜀;同时,彼此唱和即兴题书严诗,似乎也变得煞有介事起来。按诸家《杜公年谱》,乾元二年(750)春,公自东都归华州。七月,弃官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岂公入蜀时,尝迂道至巴过严公邪?

案,严、杜曾同在唐肃宗凤翔行在受荐为给事中与左拾遗,私谊极洽;杜甫入蜀依附身任剑南节度使的严武,有《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等一束诗作酬答,后严卒灵柩过忠州,杜甫于峡中又有《哭严仆射归榇》诗;而《八哀诗·故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更有“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的咏叹,几将严武治蜀视比司马文翁和孔明般举足轻重。

款署“判府太中严公”亦不合唐代官制。检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判府知府”载:“国朝著令,仆射、宣徽使、使相知州府者为判。今世蕞尔小垒,区区一朝官承乏作守,吏民称为判府,彼固偃然居之不疑。”另证诸南龛“判府太中先生冯公诗什”摩崖,果出自南宋淳熙十六年;换言之,“判府”实为南宋职官已毋庸置疑,就此,明眼人破题一望而识其有悖唐代官称,势必涉嫌似是而非造假顶替。

因巴中刻石造像的确盛于严武当年奏请肃宗开凿佛龛、敕建光福寺后,抵今“严武奏表碑”等严及与时人酬唱题刻甚夥;特别第87龛造像记“兹救苦观世音菩萨像者巴州刺史严武奏报烈考中书侍郎远日之所凿也”云云,昭示此窟为严武替父——尚书左丞严挺之塑造等身观音立像,从中既可窥“其状端伟,颇异常流”的严氏父子相貌,又分明向世人传递严武忠孝两全,立地成佛之诚。因少年的他仗气任侠,八岁曾以父冷落生母裴氏而宠幸侍妾玄英,遽持小铁锤击杀之。后诱邻女为官追捕因惧不免,竟解琵琶弦缢杀而沉之河。故少陵尝戏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五、诗题“严”字与刘喜海摹绘原作“万”字

欲破解此石原创者谜,犹须回归前为叶昌炽轻视的金石学家刘喜海著述。因其道光二十五(1845)按察四川,既命工搜拓蜀中石刻记录在案,且著《三巴金石苑》“先图画,后释文,间加考跋。缩丰碑于尺幅,大小真行,各极其态,钩摹之精,镌刻之细,得未曾有。”循其摹绘写真核对举证,《三巴金石苑》第五卷“万公九日南山诗”与上示拓片完全吻合,惟无款署“乾元二年杜甫书”字样,由此“杜甫手迹”纯属无中生有端倪可察;再谛审落款与题诗书体迥异,捏造作伪痕迹昭然若揭。虽两者同为楷书,但诗体行楷笔势潇洒连贯,而款书正楷运笔拘谨滞钝,分明添加凿刻一如续貂狗尾可知。尤其明显者,诗题“严”字,刘喜海摹绘原作“万”字,系别有用心者移花接木,改刻斧凿迹象显而易见,置换严武张冠李戴用意不言而喻。因虽万氏(某)阙名,但南龛“九日南山诗”外,邻壁尚有其南宋庆元五年九月次韵前太守诗及“水调歌头”词;由此观之,“判府太中万公九日南山诗”与“判府太中万公次韵”等,均系同年重阳游南龛即兴题壁之作,证据确凿而与严武、杜甫浑然无关图。(图2《金石苑》录“万公九日南山诗”)

六、移宋代万某《九日南山》诗,接杜甫题《严武摩崖题诗》

查遍《全唐诗》、《全唐诗补遗》,找不到杜甫作《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点击《宋代诗人》,诗作者万某作《九日南山》一首:

南山何峨峨,群峰秀色聚。朝晖与夕霭,无□□去住。徘徊九折险,萦曲一川注。

悬岩置屋少,□穴亦可度。苍然老楠木,几阅风霜斁。孙枝长□许,老干未肯仆。

昔年重九日,来者必三顾。题诗刻峭壁,皆欲寄□□。念我独何人,今日追故步。

凌晨出南门,风雨怯行路。不惮登涉难,恐失此日故。造物亦随人,晴明送日暮。

徐行两柏间,杯盘共草具。宾僚不鄙我,笑语露情愫。他时傥再来,莫指桃源误。

此诗与上迻录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除碑刻、拓片剥蚀阙失文字外,如出一辙。可作文字比对:

碑刻《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图3):

南山何峨峨群峰秀色聚朝晖与夕霭无□□」去住徘徊九折险萦曲一川注悬岩置屋少□」

穴亦可度苍然老楠木几阅风霜斁孙枝长□」许老干未肯仆口口重九日来者必三顾题诗」

刻峭壁皆欲寄□□念我独何人今日追故步」凌晨出南门风雨怯行路不惮登涉难恐失此」

日故造物亦随人晴明送日暮徐行两柏间杯」盘共草具宾僚不鄙我笑语露情愫他时傥再」

来莫指桃源误 乾元二年杜甫书」

万某(生卒事迹均不详),佚名。有词1首,见《巴州志》卷八,《全宋词》据以录入。

巴中南龛刻有“九日南山诗”,邻壁尚有其南宋庆元五年(1199)九月次韵前太守诗及“水调歌头”词;由此观之,“判府太中万公九日南山诗”与“判府太中万公次韵”等,均系同年重阳游南龛即兴题壁之作,可证万某是南宋庆元诗人。

万某·宋词《水调歌头》(九日修故事访南山,崖间有前太守所作水调歌头,率尔次韵):

  卷尽风和雨,晴日照清秋。南山高处回首、潇洒一扁州。且向飞霞沦茗,还归云间书院,何幸有从游。随分了公事,同乐与同尤。

  少年事,湖海气,百尺楼。萧萧华发、归兴只念故山幽。今日聊修故事,口岁大江东去,应念我穷愁。不但莼鲈口,杜若访芳洲。

七、结论

综上考鉴,“巴中乾元二年杜甫书严武摩崖题诗”断非唐宋如此,实乃晚清好事者投机取巧,招摇撞骗所出。就此,前人著录真凭实据俱在,众目昭彰之下,无稽之谈原形毕露,不堪一击,不值辩驳。现在问题是,既然蛛丝马迹本足以剥茧抽丝,不攻自破。何以自弄虚作假拙劣把戏出笼,犹愚弄学林旷日持久约一世纪?究其缘由,大抵“诗圣”手翰见存乃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事,多取宁信其有事属不争地方保护心态,故始作俑者虚张声势,群起见猎心喜,信以为真,失于查验校勘而误入歧途。而造假者之所以明目张胆偷天换日,旁若无人盗名欺世,亦非凭空臆造,无的放矢,乃基于杜、严交谊背景,而严武又确有巴山不了情结,遂技痒一试,擅改款署,虚实参半,自圆其说,推波助澜。兼以万氏匿名不彰,其诗词知者甚鲜,遂致身后作品不由自主为人取代盗版,足资不速之客处心积虑乘虚而入,煞费心机巧立名目,有恃无恐附会穿凿,篡改炮制;虽款署与诗歌书体相形见绌,竟依违两可而弄假成真。故某种意义上讲,此等无行之辈倒亦不失为深谙杜、严交情的另类学究;同时足见造物弄人,老鬼如叶昌炽亦不免自用失匹遭忽悠,古今名人书迹之审鉴,不可不慎之以小心求证啊!

(《文心物语日记》2014年10月28日,曲堤村,无为斋灯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9700.html

更多阅读

木增与徐霞客的——看《木府风云》联想 木府风云 迅雷下载

木增与徐霞客——看《木府风云》联想看《木府风云》,我想起了徐霞客。《木府风云》讲述明代云南纳西族木氏土司家族内部的争斗与恩怨,情节生动,可看性强。《木府风云》中大多主角,都是历史人物,用的是真姓实名,如罗氏宁、木青、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金庸小说人物武功排名

2月24日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孔庆东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24日 10:30)主讲人简介: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

电视剧《木府风云》中的秋瓷炫与阿勒秋 木府风云

电视剧《木府风云》中的秋瓷炫与阿勒秋钟源电视剧《木府风云》在央视播出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文化进行时》栏目,要安排一次直播,想请电视剧《木府风云》的作者,谈谈纳西文化,并为此向中央电视台咨询请谁比较适合。央视推荐:“

声明:《杜甫书法《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好事之徒伪作 韩愈南山诗》为网友我做我的改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