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论 素质教育大讨论资料

第一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无

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

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一)全面传授知识

授知对象全面

授知内容全面

授知途径、方法和手段全面

(二)更有价值的知识

符合特定对象需求

着眼根本培养目标

考虑知识的一般意义

二、为何要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泛滥

需求不一

精力时间有限

有益知识内化

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

(一)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把握社会需要及其变化

结合学生特点

(二)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三)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

四、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要求

(一)树立整体教育观

(二)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

(三)需要兼顾个别学生情况

第三节促使知识深刻内化

一、促使知识深刻内化的环境条件

(一)教育者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更有价值理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求他们尽可能成为所传授理论的第一实践人,特别是在教授的学生面前。

(二)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需要充分挖掘和积极发挥学校的综合育人功能。

(三)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而社会则为学生实践知识、探索研究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环境。

(四)组织鼓励科学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学生直接参与丰富的科学探索研究,是他们主动接触自然,深入认识社会和全面了解前人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达到深刻内化知识,形成素质的重要条件。

二、促使知识深刻内化的保障措施

(一)架设师生全面沟通桥梁,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师生交流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课堂,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和具有广泛灵活性的。

(二)开辟校内外实践基地,创造知识深刻内化条件

内化知识,特别对知识的深刻内化,不能完全依靠校内环境条件,应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之在考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三)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搭建知识深刻内人舞台

在知识深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程的关键之一,也是生物对知识深刻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本章要点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异常宽泛,其基本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为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个人顺利走向成功奠定基础。完成这一任务,既要依托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又要充分运用社会一切可能利用的教育资源条件,使整个社会形成服务与保障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其中特别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之不断为提高完善自身的共有素质努力。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严格内涵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第一,它清晰地提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

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本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

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

第三章

第一节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的含义:

思想道德素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的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方向性与规范性精神品质。

(二)思想道德素质的地位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人的基础。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是成才的方向保证。

(三)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缺陷

思想往往滞后于事物的发展,思想品质更有待继续提高。具体表现为视野短浅,观念陈旧,认识偏颇等。

道德素质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良心约束无力,社会公德不足,职业道德滑坡,家庭伦理失范。

(四)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

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首要任务之一。

二、法纪责任素质

(一)法纪责任素质的地位作用

法规、纪律,主要是用强制手段,针对人们的显性行为,规范其“必须如何”,它的基本作用是他律。

(二)法纪责任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法纪责任素质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序的重要标志。

(三)提高法纪责任素质的方法

1.充分认识法纪责任的极端重要性

2.自觉按提高素质的一般要求行事3。创造有利于提高法纪责任素质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一、学习素质

(一)学习素质的含义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则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二)学习素质的地位

学习素质是成人素质的核心

学习素质是所有素质形成提高的必备条件

学习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现代学习的重点

从过程看,要持续学习,广闻博览,把握精髓,将传承与变革结合起来。

从结果看,不仅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形成,而且包括学习追求学问,进行研究创造。

(四)学习素质的形成

须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建构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思维素质

(一)思维素质的地位

从个人的角度看,思维素质是成就自我的根本条件之一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进步史,思维前进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标志

(二)思维的类型、重点

1.系统整体占主导

2.动态开放贯穿始终

3.自觉创造成为必然

三、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还是民族振兴和人们成才、成功的根本依靠和关键所在。

(一)科学素质亟待加强

首先,公民科学素质依然偏低

其次,科学价值观念需要更新

再次,科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最后,科研风气需扶正

(二)切实提高文化素质

首先,要普遍提高文化水平

其次,扩大知识覆盖面与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

再次,科学汲取知识营养

切实提高文化素质,在社会倡导的同时,尤其需要主体自觉以提高文化素质为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节 身心健康素质教育

一、健康素质

(一)健康素质的含义

健康素质,是指个体完满的身心,情感状态和由社会适应能力职能升华形成的一种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二)健康素质的地位

健康不仅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必要条件。

健康素质不仅能提高人生价值品位,而且能提高社会的和谐进步程度。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重要长远的追求目标。把实现学生健康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三)健康素质的内容与状况

人们普遍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考察个体的健康状况,当前我国整体健康状况存在四点担忧:

生育质量不高

健康意识淡薄

缺乏健康常识

忽视心理健康

(四)健康素质形成方法

促进全民健康关键在于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的形成,首先需要主体自觉树立健康的生命意识

其次健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

健康素质的形成既需要学校的有力组织锻炼和社会大环境的有益引导,更需要每个人不断丰富相关知识,并将这方面知识内化成为主体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二、独立人格素质

独立人格素质即人格素质,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基本稳定的独特心理和生理品质。

(一)独立人格素质的地位作用

独立人格是保证所有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独立人格是立身取胜的必要条件

独立人格是充分发展自我的基础

独立人格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独立人格素质的培养形成

树立独立人格观念

在实践中培养锻炼独立人格

共同致力于独立人格素质的培养

第四节 精神审美素质教育

二、精神审美素质中的缺陷

1。精神素质缺陷

2。审美素质缺陷

三、提高精神审美素质方法

充分认识精神审美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全面掌握知识,多维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不断内化精神审美方面的知识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教育所有学生充分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确立的我国实行三步走的伟大构想,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和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崇高追求。

第四章

本章要点

教育人类学研究者认为,人类社会起始阶段的本真教育在经过漫长的异化教育阶段之后,今天正向复归本性的阶段过渡,素质教育正是在这个过渡阶段出现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是对以往教育的辩证扬弃,既包容着以往教育的合理因素,也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本章拟对素质教育内涵、特点、基本职能以及灵魂、重点等作出阐述,旨在为构建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提供依据。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缘起和本质

一、素质教育的缘起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

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教育自身发展或日“自己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塑造与潜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结合,即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科学方法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同时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和完善。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或非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个活生生的个人。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是社会的人。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特征具体体现在:

第一,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第二,人文学科以及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二、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

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仅仅作为伦理要求的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又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全面地体现在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

三、突出主体精神

主体是指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即活动的承担者和发动者

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

素质教育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不仅肯定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而且强调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应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四、关注终身发展

赋予素质教育以终身特征,是基于对素质发展的新认识

素质教育的终身性特征,意味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基础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善于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并非指各级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它冲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包含了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空间的社会性、教育过程的发展性等丰富内涵。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

一、促进个体自然成长

素质教育促进个体自然成长的职能,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适应受教育者的天性

2。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

二、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对人的身心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依赖于以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对个体的加工和塑造,使其获得遗传素质中所没有的新的积淀、新的本性,新的特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职能。

三、促进个性发展

从促进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高度认识促进个性发展的意义

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健康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

人的潜能开发的过程也渗透着社会化的因素,另外,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灵魂和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灵魂

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

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

德育具有全面发展个性品德的功能

德育具有促进个性智能发展的功能

德育具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满足的本体功能。

二、素质教育的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因为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抓住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矛盾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具有提升受教育者生命质量的本体价值,同时具有现实的适应国力竞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利价值

素质教育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需要对创新与创新精神,实践与实践能力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五章 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素质教育目标概述

一、素质教育目标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素质教育与以住各种教育模式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作为指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它必须是稳定的,不能摇摆不定。

这种稳定又是相对的,一般说,在一个阶段结束后,应该通过认真的总结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层次越低的目标,调整的周期越短。

二、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类别

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从整个国家到各个不同地区以至所有学校,再到各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都应有各自的素质教育目标,这些不同级别的目标,体现着从原则到具体的不同层次。

各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各学年、各学期乃至各教学单元,都历前后相承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现着教育要求从低到高,从简单到综合的不同梯度。

素质教育目标就要以超越对素质自身结构的划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领域里建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1。知识领域:学科知识、意会知识、能力知识,信息知识

2。情感领域:心理、品德、思想

3。动作技能领域:健康和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生活习惯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设计

一、理论依据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首先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对于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应当依据教育理论

1。教育基本原理

2。发展理论

3。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还可以借鉴未来学理论

素质教育概论 素质教育大讨论资料

二、政策、法律依据

政策、法律是党和国家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还应当参照国际组织的有关公约。

三、现实依据

要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确定符合当地社会发展水平、体现自身特色的教育目标。

从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出发。

第三节 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

一、改革现有教育内容

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同样是发展变化的)对原有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至改革,应该是一项不间断的经常性工作。

1。适当精简2。降低难度3。适度综合

二、拓展新的教育内容

现行教育内容中严重短缺的,亟待充实和强化的内容:

1。学会生存的内容2。身心发展的内容

第四节 素质教育课程

一、课程理念

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操作和理念的同一性。

1。全面的大课程观

2。着眼于发展的课程观

3。课程开发的多重主体观

二、课程开发

1。国家课程开发

2。地方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开发

三、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对课程编订、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巩固课程开发成果,发挥课程开发效益的重要保证。

本章要点

教育方法,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它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但伴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思维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在深刻把握素质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对教育方法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否则有些问题就难说清楚。当然,这种分析并不否定它与学习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素质教育核心思想

一、素质教育主张

素质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解放

素质教育思想与以往教育思想的最大区别是:对学生的培养,不再强调由教育一方独自完成,而主张发挥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必要的教,激发学生个性潜能释放,积极主动探索研究,学会自我更新完善,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教是促进自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自主健康成长,是指学生自己善于主动从自然、社会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营养,丰富自己的智慧能量,不断增强自身的吸收力、消化力、判断力、免疫力,从而成为能自觉把握社会健康发展需要、人生正确前进方向,并借此走向广阔天地、不断探索前进的人。

教育是自主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地成长,不是从任何角度限制学生、阻碍前进,而是提供必要的教益帮助,使之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达到发展完善自己,推动社会健康前进。

每个人潜质里都有主动成长的特性。

三、自主健康成长的基本状态

(一)自主健康成长的起码条件

(二)自主健康成长出现的时段

四、自主健康成长对教的要求

(一)教到必要

(二)教得有益

(三)教要促进终身健康成长

五、实践自主健康成长的教育

成功的教育起码应符合三个条件:

1。最大限度地增强受教育者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2。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现实眼界

3。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高度清醒和增强探索激情

第二节 素质教育基本观念

一、教学服从教育观

我国原有教学存在弊端较多,但从素质教育基本思想的角度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1。过多关注于教

2。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3。曲解健康成长的内涵

开拓地学,是素质形成的必需

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追求。

二、教育服从人才观

第一。人才作用重大观

第二。人才成长时效观

第三。人才类层各异观

第四。人才培育综合观

第五。人才开拓创新观

三、人才服从质量观

1。人才质量是社会一切质量的深厚基础

2。人才质量是社会变革的最大动力

3。人才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最根本主题

四、质量服从学生观

教育的质量,不仅集中反映在输出产品上,而首先体现在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中。

1。毕业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和核心产品,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通过毕业生质量来反映。

2。中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校、教师、设施等条件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往往成为影响和制约办学质量的基本因素。

教育追求质量,必须始终围绕和针对学生的客观情况,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教育,都很难取得预想的高质量。

(一)核心质量不容半点偏废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学生状况,从根本上决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

第三节 素质教育应有态度

一、忠诚职位,献身教育

忠诚职位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只有忠诚职位,献身教育,才能以教职为荣

只有忠诚职位,献身教育,才能不断探寻和找到向学生全面传授最有价值知识的途径,承担素质教育光荣而艰巨的责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跨越把教育当成谋生手段的局限,不断创造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教法。

只有忠诚职位,献身教育,才不至于把教育工作过程仅仅看成一种牺牲、奉献,而把它视为实现人生崇高理想,更高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尊重信任,深爱学生

尊重信任是爱的具体体现

尊重信任是实践素质教育教法的前提

尊重信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保证

深爱学生是实现尊重与信任的基础条件

三、竭力躬行,托以致远

教育者要有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视野,甘愿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智慧、无私地做学生超越自己的阶梯,自觉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者要积极挖掘一切教育潜力,尽自己的全部责任,为所有特殊学生的培养教育探索道路、研究方法、寻找对策,为他们顺利踏上自主健康成长之路贡献力量。

教育者躬行方向主要是深入研究各种现实问题,以增强托起力量。

四、严于律已,铸树典范

严于律已,是指自己以严密、严厉、严格的规则,标准对自己进行规范约束,铸树典范,是指经过长期的修养锻炼逐步铸就形成可以作为他人学习,效仿的楷模。

做到严于律已,铸树典范,首先教师就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

要求教师追求目标必须崇高

克服阻力,坚持实践

第四节 教育内容加工

一、博纳厚积

博纳厚积,是指教育者须在非学科专业领域广博吸纳和在专业学科领域深厚积累,真正建立面宽,纵深,多维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提和重要基础。

博纳厚积,不仅指从教以前的知识储备与积累,而且包括在教育教学实施的同时,对各种新知识,技能的继续吸纳,深厚积累。

二、融会贯通

脉络贯通,是指对积累掌握的丰富知识要自觉地打通它们之间的脉络联系,真正把握知识体系的精髓,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对传授的知识实现脉络贯通。

三、研用有得

研用有得,是指教育者在施教之前必须在某个学科领域深入研究并获得规律性认识,起码对所教的内容,施教方法有自己的研究心得。

在素质教育教法中,研用有得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有自己对知识的潜心研究与独特收获,在对前人总结概括的知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传授知识精髓,形成有利于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施教方法。

在素质教育中,所有层次,类型的教育者,研用有得都是必需和可能的。

四、表达准确

施教做到表达准确,与教的思想方法要求——教得最好、恰当自然吻合。

要做到表达准确,必须充分运用人类长期创造积累的教学方法精华,始终坚持教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第五节 教学方法运用

一、大目标牵引

所谓大目标,一般指自然、社会或某个学科领域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或社会发展的新趋向,以此牵动受教育者进行持续深入地探索研究,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大关注面,从而行至高远,赶超前人,激发强烈的奋斗欲望。

二、新思路构建

新思路构建,是指素质教育施教过程应重构学生培养的思路,寻求有利于促进他们自主健康成长的途径,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之中。

三、高质效传递

高质效传递,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其总体要求是:课堂授知质效高,各种信息交互好,重复交叉耗损少。

第一、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知识信息的沟通和图书资料的保障。

第三、加强互联网建设,实现整个知识信息便捷沟通和快速传递。

第四、压缩、减少知识信息重复交叉等无谓损耗。

四、最佳点对接

最佳点对接,是指教育者传授的知识信息,应与受教育者眼前近切需要和长远根本需要对接起来,实质是因材施教的深化与发展,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一)最佳点对接是客观需要

第一,最佳点对接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

第二,最佳点对接是适应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

第三,最佳点对接是克服千人一面的有效方法

第四,最佳点对接是促进个性化学生走向成功的可靠保证。

(二)最佳点对接的实现

第七章 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堂、重视环境陶冶、与生产生活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沟通等方式。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一、课堂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活活力,只要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就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1.发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素质教育因素

2.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索气氛

4.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5更新教学技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第二节 强化活动课程

一、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概念,在与课堂教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认识它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第一。促进学生博学多闻,为系统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第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向志趣,志向的跃升。

第三。使学生在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个性。

第三节 重视环境陶冶

一、学校环境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环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生理素质发展。

教育环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发展。

二、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要求

1。注重自然环境

2。改善物理环境

3。优化精神环境

4。组织学生参与环境建设

第四节 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一、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劳动技术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第二,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第四,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五,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促进学生生理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素质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第一,使学生作为现实生活世界而非虚拟世界的一名具体的成员而有尊严地生存

第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第三,开展闲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闲暇素养。

第四,要使素质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生活管理相结合。

第五节 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沟通

一、与社会教育相沟通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沟通是许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一贯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乃至融洽是一种日益显著的趋势。

二、与家庭教育相沟通

家庭环境对人的素质具有深远影响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包括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协调及给予适当指导,形成目标一致的素质教育合力。

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在教育目标和方式方法上达成一致。

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发扬积极因素和克服某种消极因素。

第六节 素质教育途径的新探索

一、素质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素质教育一方面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又具有多样性

教育模式不但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层次性。

二、素质教育试验:探索的程序

(一)素质教育概述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同步性

素质教育试验具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试验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二)素质教育试验的一般要求

1。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

2。以兴趣为动力,以前人探索成果为起点

3。以问题的提出与求解贯穿始终

4。养成及时记录事件和体验的习惯

5。通过撰写论文学会对成果的总结提炼。

三、素质教育模式:成果之升华

1。素质教育模式概述

2。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意义

第一,沟通素质教育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第二,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培养新时代教育家的需要

第三,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3。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步骤与要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0531.html

更多阅读

绝对唱响:十二对大集合资料大全(组图)

绝对唱响:十二对大集合资料大全(组图)姜洋&张婷姜洋个人档案姓名:姜洋星座:双子座血型:O身高:176cm体重:64kg爱好:网络游戏特长:钢琴;歌曲创作座佑铭:这世界上没有人,有义务让你快乐,快乐和悲伤都是自己选的。

声明:《素质教育概论 素质教育大讨论资料》为网友掬水碎月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