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虎符”插图指误——兼考春秋战国、秦代及汉初“阳陵”地望 战国之怒虎符

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9页课文在叙述秦始皇时期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时特别提到“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所配的“阳陵虎符”插图及说明性文字。说明性文字为:“这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虎符。虎符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令人称奇的是,笔者仔细观察发现说明性文字中对虎符铭文的释读“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和插图中虎符上的铭文明显对不上号,释文和铭文存在相互打架现象。另外,说明性文字中的①,课文注释为:“阳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对此笔者也存在异议。历史教材传播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教材是中学生认知历史的基本途径;限于阅历和学识,中学生往往迷信书本,一味信从,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要尽量避免出现失误,而不致“误人子弟”。鉴于此,笔者特撰文指出教材释文与铭文不符存在的失误,并就“阳陵”地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就教于教材编者和众方家。

先谈教材“阳陵虎符”释文与铭文不符问题。阳陵虎符相传于上世纪初土于山东省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实物照片如下:

可见,无论从左侧摄影,还是从右侧摄影,都不会出现教材中所示的实物效果图片。笔者经过仔细比对发现,如果将教材中图片中的铭文反过来读正好是“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至于为何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笔者认为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图片为虎符的镜中物照。除此之外,实在令人费解。

再来探讨“阳陵地望”问题。教材注释:“阳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不知此说出自何处。2008年,CCTV4《国宝档案》栏目曾就出土虎符做过一期节目,其中即有阳陵虎符,其中说据专家考证,阳陵是秦代郡名,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高陵县。高陵县在咸阳市东,可见,节目所说和教材是一致的。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笔者认为阳陵既不是秦代郡名,也不在陕西省高陵县。

《史记·穰侯列传》载秦昭王同母弟曾封“高陵君”;又《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故秦内史)下辖二十四县,可见,秦关中早就有高陵县,其地属内史管辖。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秦时期图均有高陵县,为秦所有。秦高陵在今陕西省高陵县。照教材和专家所说,阳陵郡在今陕西高陵县,也即在原秦高陵县,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郡辖县,县是不辖郡的。同时,内史管理京畿地区,是和郡平级的行政单位,其下不会再分出阳陵郡。这样看来,秦代阳陵既非郡名,也不在关中,不会在今陕西高陵县。秦阳陵不在关中,当别有所在。

查传世文献,最早出现“阳陵”的是《左传》。《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师城虎牢而戍之。晋师城梧及制,士鲂、魏绛戍之。书曰‘戍郑虎牢’,非郑地也,言将归焉。郑及晋平。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阳陵,郑地,在今许昌市西北”。《春秋大事表》卷六“许州府”条也载:“又府治西北为郑阳陵地,当郑国之南,襄十年,诸侯伐郑至于阳陵,即此。”其实,阳陵地名的由来与其地貌有关。《尚书古文疏证》卷六下“鄢陵县”条:“大坻阳翟以东,新郑以南,其地平旷,无名山,惟多冈陵横亘,曲屈不下三二十许,故《左传》所谓阳陵、大陵、鱼陵、鄢陵,六国所谓安陵、马陵,皆在其地。第今不能悉其所在耳。”可见,“阳陵”因位于颍水之北(阳),又有“冈陵横亘”而得名。鲁襄公十年(前563年),为春秋晚期,郑国之地有阳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郑国处在楚、魏、韩之间,成为三国竞相争夺的对象。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史记·郑世家》)。阳陵地处郑国南部,经常受到楚国的侵扰,后终为楚所占[①]。这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都可以得到证实。

《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条载秦国大军压境之时,楚襄王不听庄辛劝告,宠幸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等,游猎于云梦泽,被秦攻取鄢郢、巫、上蔡、陈之地[②],自己“流揜于城阳”,后想起庄辛又请他回来出谋划策之事。庄辛晓以大计,楚襄王感服其说,“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笔者认为庄辛受封之“阳陵”即原郑国之阳陵。虽然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秦本纪》);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又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其后秦又相继攻取了楚巫郡及楚国江南大部分地区,但直到秦王政即位时还只是“越宛有郢”(《史记·秦始皇本纪》),仅占据楚国一部分国土。宛地(在今河南南阳)仍为楚所有,而阳陵在宛地东方几百里的地方,当然也还为楚所有。庄辛的封地为楚“淮北之地”,号“阳陵君”,由因地为号推知,庄辛“阳陵君”之号当因楚阳陵而起。1987年1月,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了大批战国楚简——“包山楚简”,其中多支简上出现“阳陵”一词,一简有:“昜陵司马达、右司马志为昜陵贷越异之金四益。”[③]简中“昜”为“阳”的古写,“昜陵”即“阳陵”。“昜陵”下有“司马”、“右司马”,据此可知“昜陵”(阳陵)为县一级行政单位,当时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楚国被秦彻底灭亡,楚阳陵县也随之被划入秦帝国的版图。这由2002年6月在湖南湘西里耶出土的大批秦简中可以得到证实。

“里耶秦简”是21世纪初的一大重要考古发现,对于研究秦代历史,特别是秦代历史地理,秦郡、县及交通具有重要价值。据已公布的里耶秦简牍释文[④],“阳陵”地名出现达60次,“阳陵”下的里名有谿里、下里、孝里等8个。“里”是战国秦汉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里”上即为“县”[⑤],故里耶简所记“阳陵”无疑应属秦县级单位。由于里耶简文所记秦县多位于湘西北地区,故有学者将阳陵与之相联系,认为阳陵在湘西北,为秦洞庭郡属县[⑥]。这种说法令人难以信服。一,秦洞庭郡辖下有阳陵县从未见诸史籍,二、由里耶秦简相关内容,可知阳陵距洞庭郡较远,不可能归洞庭郡管辖[⑦]。据此,有学者推测,里耶秦简中所见阳陵“既不属洞庭郡,也不在关中地区,而是源自楚阳陵县,地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⑧]。阳陵先为郑所以,后由郑归楚;秦攻楚,阳陵又由楚归秦,笔者上所推测与之不谋而合。据此,我们推知秦代阳陵县在今河南许昌西北则大致不会有错。

由上可知,阳陵在春秋晚期为郑国之地,大约在楚怀王中期为楚夺取,后秦攻楚,阳陵又为秦国所有,从而纳入秦帝国的版图。追溯源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县名的“阳陵”,在汉灭秦之后又何在呢?其实,考诸史籍,“阳陵”在西汉初年是作为侯国出现的。《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载汉高祖时,傅宽因功封阳陵侯。《史记集解》的注解是“地理志云冯翊阳陵县”,这显然是错误的。查《汉书·地理志》冯翊下确有阳陵,但本志明确注说此阳陵是“故弋阳”,是汉景帝时才更名“阳陵”的。傅宽的“阳陵国”是汉高祖所封,当时关中冯翊下还没有阳陵县。此“阳陵”也就不在关中,而只能是他处。王国维曾作《秦阳陵虎符跋》一文,他指出:“《汉志》阳陵虽云景帝所置,然《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有‘阳陵侯’,《傅宽列传》亦同,《索隐》云:‘阳陵,《楚汉春秋》作阴陵’。然潍县郭氏有‘阳陵邑丞’封泥,邑丞者,侯国之丞,足证傅宽所封为阳陵而非阴陵。是高帝时已有阳陵,其因秦故名,盖无可疑。”[⑨]王国维推测汉高祖时已有阳陵,且是因袭秦代原有的地名,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惜的是,王氏于《秦阳陵虎符跋》一文极力证明阳陵虎符为秦代旧物,而对“阳陵”地望源流未作过多大胆的推测和梳理。《史记·傅靳蒯成列传》又载:“孝惠五年卒,谥为景侯。子顷侯精立,二十四年卒。子共侯则立,十二年卒。子侯偃立,三十一年,坐与淮南王谋反,死,国除。”由此可知,孝惠五年(前190年),傅宽死,后其子孙为侯历67年,至前123年(汉武帝年间)因参与淮南王(刘安)谋反而被杀,阳陵国随之也被废除,其地归中央政府辖有。从傅偃能够和淮南王刘安一起谋反看,阳陵国当与刘安的淮安国相近。据王国维“高帝时已有阳陵,其因秦故名”和笔者阳陵必地近淮南这两个条件,西汉初年的“阳陵”只能是秦阳陵故地。这样,自春秋战国,历秦至西汉初年的“阳陵”地望就十分清楚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春秋晚期的郑国阳陵,楚国的(楚怀王中期以后)阳陵,秦代的阳陵县,西汉初年的阳陵国,大致在一个地方,即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及电视节目将秦“阳陵”解为“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秦郡名”、“在今陕西省高陵县”及“《史记集解》依照《汉书·地理志》将西汉初年汉高祖所封阳陵侯国定在关中的“冯翊阳陵县”都犯了以今度古、指西说东的错误。实际情形是,关中有阳陵县汉景帝时候的事情,即我们上面提到的《汉书·地理志》载汉景帝时改戈阳县为阳陵县。由于,阳陵国至汉武帝年间(前123年)被废除,这样,汉景帝时并存着一东一西、一国一县两个“阳陵”——阳陵国和阳陵县,阳陵国在前123年因参与淮南王刘安的谋反被汉武帝废除,此时也就剩下关中阳陵县了。

历史总是弄些偶然的巧合以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来捉弄人。由于汉景帝改戈阳为阳陵县,其死后又葬于地处阳陵县的“阳陵”,关中“阳陵”也因此著于青史、广为人知,而另一个“阳陵”——自春秋战国,历秦至西汉初年的“阳陵”则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堙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①]楚攻占阳翟邑(今河南禹州)在楚怀王中期,阳陵地近阳翟,亦应在同一时期为楚所有。可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110页附图。

[②]即前280年-前278年,秦经蜀地伐楚,占楚黔中,破郢都,楚迁都于陈,见《史记·秦本纪》。

[③]《包山楚简》(119)。见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④]参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考古》2003年第7期。

[⑤]战国秦汉时期,在基层行政结构中,有的“里”上尚有“乡”一级行政机构,有的“乡”上直接是“县”一级行政机构,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⑥]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简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第24页。

[⑦]其中一支简文说洞庭郡到阳陵“有物故弗服,毋听流辞,以环书道远”。

[⑧]钟炜:《里耶秦简牍所见历史地理及相关问题》,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晏昌贵、钟炜:《里耶秦简牍所见阳陵考》,简帛网2005年11月3日;王伟:《里耶秦简赀赎文书所见阳陵地望考》,《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

“阳陵虎符”插图指误——兼考春秋战国、秦代及汉初“阳陵”地望 战国之怒虎符

[⑨]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页十二左,《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0568.html

更多阅读

学习英语之听力篇(兼考拉回国杂记之四)

更新的内容请见橘红色字体。:)决定必须一鼓作气把答应了许久的这篇文章写下来,要不然开学以后就永远没时间写了。长话短说,直奔主题。就按听说读写译的顺序来写吧。一、听力1. 考拉的方法在以前很多很多文章里,都已经写过很多遍自

对吴头楚尾古文化的认识李儒科 吴头楚尾 粤户闽庭

对吴头楚尾古文化的认识李儒科  一、 吴头楚尾的古地望  吴头楚尾,原指赣北一带。洪刍《职方乘》说:“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祝穆《方舆胜览》也说:“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唐张守节在《史记·越世家》“正义”中还说:“战国

地望篇 豳国地望考 公考申论考前背诵十篇

【地望篇】豳国地望考 时间:2010-2-1 8:39:17来源:中国庆阳网作者:汪受宽编辑:周国栋 浏览次数: 284豳国地望考汪受宽殷商时期,周人先祖不窋由关中北行,定居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建立豳国,积聚实力,争取民心,历经十余代,前后三百余年,到古

声明:《“阳陵虎符”插图指误——兼考春秋战国、秦代及汉初“阳陵”地望 战国之怒虎符》为网友見片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