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学 社会到底是个什么社会

社会关系学转载Express158的空间http://hi.baidu.com/express158/blog/item/89741b384f60e5fa3b87ce70.html2009-08-29 11:35

《社会学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学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 社会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第三节 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符号
第四节 社会网络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七章 群体
第一节 什么是群体
第二节 家庭
第三节 利益群体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八章 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
第二节 组织理论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十章 社区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第二节 社区类型
第三节 社区发展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四节 社会流动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偏差行为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社会控制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第二节 当代社会问题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防治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变迁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 全球化
本章小结
学习思考题
中英文术语对照
中英文人名对照
编后语
后记
附社会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修订版)
……
书摘: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一)社会变革的需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它的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法国革命引起长时期的动荡,整个社会被?昆乱和失序困扰着。工业和城市的兴起伴随着农民、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的大批破产,工人生活的极端贫困与资产阶级财富增长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工人起义和罢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城市的不断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拥挤、污染、噪声、交通等等,严重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广大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扬的“理性王国”的结果也普遍感到失望,幻想破灭,代之以痛苦和怀疑。一些社会思想家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他们希望改善现有社会关系,恢复社会的秩序。虽然他们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这种社会变革,但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自然科学对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猛烈冲击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和成功,使社会思想家赞叹、效法,他们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指导,提出了“自然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科学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自然界也可用来观察、研究社会。“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山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社会关系学 社会到底是个什么社会
(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一种研究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比利时的社会学家杜卜瑞尔在1912年发表《社会关系〉一书,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社会关系”。他在1948年出版的《普通社会学〉一书把社会关系界定为“存在于两人之间,其中一个人所形成的某些精神状态及其所完成的某些动作(包括语言、情感等),须依据另一个人的存在以及与他的关系如何而定。”杜卜瑞尔认定社会实体的存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这类个人间的互动关系。他又将协调合作的社会关系看成为积极的,将敌对和破坏的社会关系看作消极的,这些正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进而把由这些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社会集体(即群体),也当作他的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此同时,德国社会学家冯维塞也创立了“纯粹关系学”。他把社会学看作是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种种过程的科学,也是研究人类交互行为的科学,把系统社会学也称为“社会关系学”。写了《作为人类关系学和人类关系形象学的普通社会学〉一书。他把社会看作不是有机体主义者所称的实体或组织,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转化。社会学就是研究透过时间和空间的人对人的相互影响,也是研究人的联合、接近、适应、同化、协调、分离、竞争、对抗或冲突等关系交织而成的人际关系网。他所说的社会关系既包括联合的关系,也包括分裂的关系;即含有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含有团体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学

人是群居动物!脱离不了社会!

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或者说适应这样的社会需要多少的面具去伪装!

也许你说:你会选择真实的自我!但是真的能做到吗?

关系网对自己到底有多重要??关系网对自己有利还是妨碍,回顾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得失

也许真的还难回顾到什么!因为我目前还没有任何的成就感!没有!找到!


但是太多的尔虞我诈,心怀叵测!都来自于人的本性!到底是时间改变了我们还是环境造就了人才!

或者我生性多疑!.....................无法考证!


  如和建立好的社会关系呢?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要好好体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啊!!

社会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 社会)
一、人口资源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在下一章“文化”中具体阐述,本节仅对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作一简述。
(一)什么是人口资源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群体,同其他的生物群体一样,有着以生物学规律为基础的通过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过程,从而进行世代更替,并有着遗传变异的生物机能和年龄、性别等的生物特征。这反映了人口资源的自然属性。
同时,人口资源也表现出其社会属性。首先,人口的生命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获得生活资料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们在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彼此又总是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其次,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进行的,一定的婚姻家庭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社会也通过婚姻家庭制度影响人口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把人口看成是一种资源,是为了说明人口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是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也有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人力资源的概念正是体现这种观点。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和其它资源不同,人力资源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所以,我们不仅要能从“日”的角度,而且也要能从“力”的角度认识人口资源。
(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人口数量一方面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于生产的规模,社会分工的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的高低,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市场分布和规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从世界人口的数量规模看,在从原始社会一直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之前的人类社会大部分历史中,世界人口增长是极其缓慢的。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群过着分散、闭塞、不定的生活,靠采集植物和捕鱼狩猎维持生命和养育下一代。世界各地散居的人口总数很少,据估计,从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每千年的增长约为27%①,几乎处于人口停滞状态,到公元前3000年,全世界人口约在2500万~4000万之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公元初期,世界人口估计约为1.7亿一3亿。公元1000年,世界人口约为2.5亿一3.4亿,1650年时约上升到5.45亿,经过650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增加了1倍。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也只在0.2%以下,并且饥荒、战争。疾病和灾难往往造成人口的急剧下降,例如公元1347——1351年鼠疫在欧洲的开始流行,使当时的欧洲人口损失了四分之一,到1385年又损失20%。
世界人口规模的爆炸式增长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出现的。欧洲从17世纪中期开始,世界其他国家从20世纪开始,人口迅速增长,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1%,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达到4%。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大为缩短。人类经过了300多万年的发展,直到1830年世界人口总数才达到10亿。但经过接下来的100年,到1930年就达到20亿。1930——1960年,世界人口仅花了30年时间又增加到30亿,而从30亿增长到40亿(1974年)只用了14年时间。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了50亿。1999年10月,又迎来了世界60亿人口日,12年的时间又增加了第6个10亿。世界人口翻一番的时间大大缩短。史前时期几百世纪人口才翻一番,近代世界人口翻一番的时间只要百年,而现代世界人口翻一番平均只需要20~30年时间。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从我国的人口发展来看,20世纪前的2000多年间,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是波动式缓慢增长,至 18世纪30年代,突然转为急剧增长,突破1亿大关。其后100多年间,接连翻两番,1835年达到4亿。进人20世纪,中国人口也同样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波动式缓慢增长,到60年代初突然急剧上升,1964年突破7亿,1969年达到8亿,1974年达到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为11亿,1995年为12亿,现在已超过13亿。
然而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过快的人口增长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加剧、生活质量下降、教育滞后严重、环境压力增大等等问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当的人口规模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人口的身体素质反映了人口在个体的身体器官和生理系统的发育、成长和机能状况的群体特征;科学文化素质反映了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人们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技知识;思想素质则反映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修养的状况。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熟练劳动者的比重等。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质量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非常缓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为人日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迅速提高。以高等教育为例,1995年,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10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达到3976人,加拿大甚至达到6865人;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到1500人。
对于我国来说,人口之所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包袱,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人口数量过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所造成的。我国1990年的文盲和半文盲仍有1.8亿一2.2亿,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82年,镇人口为6.994年,县人口为4.271年。而日本1975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为11.7年。因此,要把我国的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口财富,除了控制人口数量以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从人口质量人手,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自然资源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金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环境资源,包括自然界中的光、热。空气。水和土地等等。二是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三是矿产资源,包括铜、铁、锡、钨、铝等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粘土、石墨等非金属矿产。环境资源可以通过自然循环不断更新,生物资源可以根据生物自身的生长生殖规律保持自我更新,因此环境资源和生物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而矿产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以后只会不断减少,无法更新,因此是非再生资源。在非再生资源中,有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回收利用,如多数的金属矿产资源,但像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一旦开发利用,不仅不可再生,而且也无法回收。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世界的自然资源视为无限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非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许多再生资源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其自我更新条件的话也会萎缩,比如耕地、淡水、森林等。另外有些资源虽然总量巨大,但人类可以利用的部分却是有限的,比如太阳能、风能等。
在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潜力的无限性。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拓宽了可利用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例如石油、天然气等只是在最近几世纪里成为重要能源。对于稀缺资源或非再生资源,人类也可以去寻找各种替代方式。同时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废弃物的资源化日益成为可能。
第三,自然资源的系统性。各种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系统性。例如当人们砍伐森林以取得木材的同时,就会改变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破坏原有的动植物资源,而过度地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河流泛滥、土地沙漠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自然资源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区域的资源组合是不同的。例如我国西部地区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而东部地区的耕地资源丰富。所以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
(三)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只有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掌握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才可能世代延续,因此,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拥有的自然资源总是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影响着人们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具体方式,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满足,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着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的构成形态等等,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具有依赖关系。
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同时看到,人类也改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这种依赖关系。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因此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不再是消极地依赖,相反,现时代的人类社会的活动正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自然。这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创造适合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能力,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开发也会破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女孩和鸽子

三、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三废”物质污染、噪声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和核污染等问题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人们发现,在不断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无情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的激增、资源的滥用、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听之任之,不仅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全面退步甚至毁灭。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在国际上讨论环境和资源问题,并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Z这个定义获得了世界广泛认同。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
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由此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被人们广为接受。
1972年6目5日至16日,联台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布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和总结的7个共同观点、26共同原则。共同观点主要包括:
(1)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在强度和规模上已具有改变环境的空前能力。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对于人的福利和基本人权都是必不可少的。
(2)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
(3)人类总是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运用,可为人民带来福利;如运用不当,则将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现在地球上许多地区出现了日益加剧危富环境的迹象。在人为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也已经出现了有害人民身心健康的重大问题。
(4)在发展中国家,多数环境问题是发展迟缓引起的。因此他们首先要致力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环境。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一般是由工业和技术发展引起的。
(5)人口自然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应采取适当的方针和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6)当会的历史阶段,要求人类必须更加谨慎地考虑其计划和行动给环境带来的后果。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良好的环境。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已成为人类的紧迫任务。这同和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完全一致。
(7)为达到这个环境目标,要求每个公民、机关、团体和企业都应负起责任,共同创造未来的世界环境。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大规模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对于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由各国在国际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
资料采源:转摘自甘师使主编《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广东科技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虽然目前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等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和争议。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特别大会在检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时,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未能充分履行他们就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种种承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1.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又斗争又互助的自然系统之中。人类的产生,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关系、改造关系、价值夫系。人类对自然的这种认识、利用和改造,又严格地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对自己造成危害、破坏,因而或早或迟会受到自然的处罚和报复,反过来危害人类自身。
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是随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改变而推进的。在经历了远古时代和衣业社会以后,工业社会一方面使人类发掘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自然的空前破坏。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自工业文明以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引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们必须寻求一种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短时间内不可调和。
2.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孤立地进行,人们必须在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取得成功。人与人的矛盾,比之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和复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地域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种种矛盾常常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战争。这是一种比动物之间的厮杀更为残酷的斗争。究其原因,有观念上的不同与尖锐对立,更深层的是由于利益分配、财产占有、资源环境的掠夺等造成的利益冲突。人类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不只有局部对局部的矛盾,还存在着市场主体的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发展,使国际社会越来越互相依赖,只有摒弃对抗,促进真正的合作与团结,才能解决好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获得共同繁荣与发展,这就要求各国建立起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然而,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与利益冲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传统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即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作是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GNP、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反对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内涵,反对建立在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破坏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意义是深远的。
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发展中国家经受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之一,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困,只有发展才能给生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
2.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而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经很有限了。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这一代人不能滥用自己的环境权利,不能一味片面地追求自身的发展和消费,而剥夺后代人应享有的发展与消费资源。
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人、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鼓励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c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与之和谐相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0712.html

更多阅读

太平天国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二 凤凰大视野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官制称谓太平天国官制之冗杂,名称之古怪,可谓今古之最,大体分朝中、军中、乡官三类。初封王时,王以下就是侯,侯分义、安、福、燕、豫、侯六等封爵;如成天豫、定胡侯之称。后分封太多,就设天将、朝将、主将而后是六等爵位。

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

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看中国离不开看世界,看世界离不开看历史。看历史既不能虚无主义化,也不能碎片化,而是要看历史的大趋势和历史的全球关联性。上世纪的60年代,全世界经历了几乎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重大历史事变,我们

爱是个什么东西 歌词爱情是个什么东西

最近,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们爱恨情仇,总是能陷入思考——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好像木有资格谈论爱情,两段短暂无疾而终的经历,是幼稚的,但也是单纯的,没有世俗的污染。然后这些年,虽然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人貌似还是可以胡扯一番的。看

声明:《社会关系学 社会到底是个什么社会》为网友收納空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