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 北京爱情故事电影

在腾讯微博上,我发了一句感受:石小猛真可怜,从头到尾都透着悲凉……

有人给我留言:石小猛的悲剧不可复制,从这个人物的出场可能就意味着是悲剧。无家境,无背景,没有遇到贵人,没有上过好的学校。以七分之差落榜清华,一个勤劳,上进,朴实,正直,善良,聪明的小伙,优点太多。但是这个操蛋的社会对这些不认可,当石小猛被迫失去心爱的女友时那种无奈悲伤、看的哥眼睛也湿润了……

于是我又看了一遍《北京爱情故事》,那里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其中塑造了两个拜金的人物,一个是杨紫曦,一个是石小猛。杨紫曦我理解,石小猛我更理解,或者是因为同在男人的角度,同样是北漂的缘故吧!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刻意强调的平等仅仅限于自然状态下的人,而一旦附加了社会、家庭、金钱、权力后,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石小猛拜金不是天生的,他是三个兄弟里最自 卑的,但是他是最有欲望的,这欲望来自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源自于自身与他人的落差,来自对爱人的承诺。他没有错,他深爱沈冰,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沈冰,直到疯子这个强大的对手出现,直到他看到杨紫曦为了钱一次次伤害吴狄,他感到了恐慌,感到了危机,也感到了无助。这个现实不是电视剧中的杜撰,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各个城市中发生,他不是北京的特产,他是这个社会一个缩影。

石小猛或者代表的不仅仅是北漂,而是一个群体。这群体无论是否北京人,无论在“北上广”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没有安全感、自卑、挣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面临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无论是婚内还是恋爱中,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古训几乎就是真理。在茫然奋斗的道路上,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光明的未来,只是在日复一日中拖着疲惫的身躯与这个残酷的现实不断搏斗,渐渐的这搏斗也就成了挣扎,变成了顺从,最终低头。

面对疯子的爸爸开出的条件,石小猛不是没有挣扎过,他懊恼,憎恶,暴戾,但是杨紫曦的事情加上疯子的穷追猛打让他原本就敏感的神经立刻崩溃,这是人性的根本使然。他内心的自卑告诉自己,他不是疯子的对手。杨紫曦的事情告诉他,没有钱即便痴情如吴狄,也是守不住爱情的。当苦苦奋斗而求不得的东西摆在面前的时候,他选择了金钱。

很多人憎恶着石小猛的选择,这源自电视剧本身表现手法的约束,他对胡氏的报复看似是变态的、肮脏的,但是恰恰表明了他对那段感情的在意。在电视之外,有几个人单纯如沈冰?又有几个人能跟石小猛一样有机会面临那样的选择?

若给北京下个定义,我只能称之为“欲望都市”,每个人内心都有无法克制的欲望。这样的欲望之所以能在《天道》中的丁元英身上被克制,不是因为丁元英就是个神,而是他得到过,所以才能淡然面对那些浮华。一个人从未得到过是没有资格谈放下的,原本就两手空空,有什么好放下的。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 北京爱情故事电影

石小猛放不下,那才是正常的人性,我们谁都放不下,因为我们还是人,未成佛。我们在追逐的道路上,会迷茫,会有恐慌,于是会有错误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怎么做并不难,难的就在选择上,因为每个选择都是一条不一样的路。但是选择不是旁观者所看到的那样简单,那其中掺杂着外界环境的左右,当时条件下对自我的认知,即便后来是错的,但在当时,却是最佳的选择。

《北京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我们都是石小猛,甚至我们不如石小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0746.html

更多阅读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都按其行事。黑兹利特对这个理论的反驳也很有力,同样很有道理,而且看起来更有“学术道德”。这次再读《一颗经济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个黑兹利特已经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声明:《关于《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 北京爱情故事电影》为网友白菜小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