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全文(ZT) 毛泽东 实践论

ZT:http://blog.163.com/qxyqwylf@126/blog/static/77421162201010247311155/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一九三七年七月)


毛泽东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
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
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
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
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
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
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
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
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
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
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
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
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
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
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
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
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
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 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
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
道理。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
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
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
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
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
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
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
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
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
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
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
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
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
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
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
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
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
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
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资料,加上他们“想了
一想”之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
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
末他们就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
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
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
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
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
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
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
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
物地而且辨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
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
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
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
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
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
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
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
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
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
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
实践论全文(ZT) 毛泽东 实践论
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
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
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
“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
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
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是有些
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
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
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
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
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
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
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
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
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
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
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
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
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
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
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
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
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
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
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
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并
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
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
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
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战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
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
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
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
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
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
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
了一个时期,他就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
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
勇气也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
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
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
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1888.html

更多阅读

日语假名标注的方法简单快速全文版 日语假名标注软件

日语假名标注的方法(简单快速全文版)——简介 日语中的汉字有音读有训读,还有多音字,还有永远记不清的长音和促音。大家学日语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给日文标注假名了。如果标注不出假名,朗读课文、练习口语都无从谈起。如果一个个去查字典,

转载 美国独立宣言(全文) 独立宣言全文

原文地址:美国独立宣言(全文)作者:孤独隐者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美利坚合众国13个州的一致宣言  在人类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当一个民族有必要解除其与另一民族相连结的政治桎梏,并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在世界列强中取得独立与平等的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全文 山东省会城市经济圈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全文2013年8月前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

读《飞翔的雪鹀》有感 读 实践论 有感

一个亲情与友情的故事,一个信心与力量的故事,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妹妹”是一个聋哑女孩,“哥哥”十分讨厌她。但自从他看到一只受伤的雪鹀在天空中灵活地飞行后,他对妹妹呵护有加。只因他意识到,妹妹其实也是一只受伤的小鸟,一只孤独

为人民服务全文歌词注释背景 为人民服务全文

为人民服务是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宣传口号,最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

声明:《实践论全文(ZT) 毛泽东 实践论》为网友故事换老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