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译文辨正“父”读音 辨经译文

《 塞 翁 失 马》译 文 辨正“父”读音标签:转发 分类: 教场练兵

《 塞 翁 失 马》译 文辨正(《中学教学参考》)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教材对关键文言词语并未加以注释,而教参的译文又十分别扭,直译意译互渗,难于向初一的学生讲解。上网查询,更是众说纷纭,争讼不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译文如下:

(甲)“靠近边塞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乙)“靠近边塞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如果仔细比对一下的话,译文差异的焦点在于 (1)“其”字指代的“善术者”是谁?怎样翻译?(2)“其父”中的“父”读音是三声还是四声?怎样翻译?这两个问题又都归结为对“善术者”的理解。

(甲)、(乙)两文都把“善术者”翻译成“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也就是塞翁。依(甲)文翻译,“其父”就是“善术者”的父亲,“其子”一定指“善术者”的儿子。一家共有三口:善术者—善术者的父亲—善术者的儿子。这明显矛盾,因为文中的“其父”料事如神,几次“贺”、“吊”均在其意料之中,据此他(塞翁之父)应该是“善术者”,这塞翁之智慧又何从体现呢?结局也不是“父子相保”,而是“三世相保”了!(乙)文翻译正是力图规避此矛盾,把“其”字翻译成“那”,“父”读为三声,译为“老人”,“其父”翻译成“那老人”(即塞翁);顺理成章,“其子好骑”中的“其”就译为“他(塞翁)”了!

如此,问题就圆满解决了?大大的不然!文中明明“其父”、“其子”相对,文末“父子”相合,为什么生扯死拉地把“父”字译成“老人”、“父亲”?“其”字又指代为“那”或“他”两义呢?

笔者以为,(甲)、(乙)两文皆失当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善术者”文义理解的错误。而(乙)文变“父(四声)”为“父(三声)”,更是错上加错。下文逐项辨析。

一、受拟题《塞翁失马》和节选文的负面潜引。

本文多数译者以为,既然拟题为《塞翁失马》,那么主人公当然就是塞翁了,所以一律将“善术者”翻译成“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从而导致译文时的困难。其实本文是一篇寓言。所谓寓言,就是寓有寄托的言辞,是作者借用简短的故事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期通俗易懂,故多含比喻或象征义。简言之,是借事喻理,文以载道的,所以寓言中的人物多无形神刻画,情节也十分简约。本文的“其父”、“其子”就是两个抽象的角色(当爹的和做儿子的)。“其父”为道体的言说者(如“此何遽不为福乎?”之类),“其子”为道体的迹显者(如:失马-得马-堕马-相保)。其主题凸显的是“道”,是“祸福相依”的道理,而绝不是所谓的塞翁。节选文删减了文章对“道”的叙述部分(“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所以容易产生误解。误解的产生也源于《塞翁失马》式的拟题。“塞翁失马”作为成语,据有限资料,最早或出自北宋·魏泰《东轩笔录》:“鲁公有柬别之;略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为福。’”——而《淮南子》中根本没有“塞翁”的提法。所以不能根据拟题《塞翁失马》,就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就是塞翁了,就一定要把“善术者”翻译成“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了!笔者设想,如果把“善术者”翻译成“有一户精通术数的人家”,那么译文就脉络贯通了,也较符合寓言“讲故事”式的文气。

二、读“父(四声)”为“父(三声)”,其实错误。

(乙)文变“父(四声)”为“父(三声)”,看似变通,其实多此一举,更是错误。但从译文自身,难以批驳。现尝试从统计学的角度,引《淮南子》等诸子书,加以旁证。

《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仿《吕氏春秋》,多取先秦材料,以“道“统御,思想驳杂,是谓杂家。擅长说理,善用寓言(约140例)。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讲:《淮南子》取法诸子,杂糅百家,旨归于道家,至为精深。所以本文统计旁证,除《淮南子》外,亦征引《庄子》(约200例)、《列子》(约100例)、《吕氏春秋》(约300例)等富含寓言之诸子百家。

据笔者检索、统计、辨析,《淮南子》全文含“父”字90个,除“夸父”、“造父”、“梁父”、“亶父等几个专有名词读三声外,其余都读四声,为“父亲“义,并多与“子”或“母”并举。如“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父慈子孝,兄良弟顺”、“ 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孝于父母,弟于兄嫂”等等。含“其父”词组计有11个,多与“其子”对举。如“黑牛生白犊”的寓言: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其事未究,固试往复间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归致命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

持本例与《塞翁失马》文相对照,结构及义理是何其的相似!“宋人好善者”也只能译为“宋国有一户积善行德的人家”,而不是“宋国有一个积善行德的人”,不然如何翻译“三世不懈”。

另统计:《庄子》全文含“父”字57个,“其父”词组5个。《列子》含“父” 字41个,“其父”词组9个。《吕氏春秋》含“父”字140个,“其父”词组17个。情况均与《淮南子》类似。“其父”的含义都是“他的父亲”,而不是“那老人”。

所以,(乙)文变“父(四声)”为“父(三声)”是错误的,不符合语言的历史事实。其实“其父”与“其子”对举的例子,在寓言中比比皆是。如:

1、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之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徼之有哉?”——《庄子》

2、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韩非子》

3、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吕氏春秋》

4、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列子》

5、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郁离子》

三、对教材改进建议及参考译文。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针对初一学生接触古文量极少的实情,教材中课文注释应该尽量详细而准确,以直译为主,必须意译的句子,也应该将句中重点字词直译后再意译,这样容易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简单的文白对照关系。特殊的读音和字义应特加注解,不应轻巧放过。如《塞翁失马》与《智子疑邻》同属第30课《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中“其邻人之父”的“父”字应读三声,就没做注释;《塞翁失马》中“父”字出现4次,亦未表音注释,以致教师备课时如猜灯谜,各执一辞。作为教材,确定的东西还是准确点好。

笔者亦认为,选文理应选全,不然容易让人断章取义。课文《塞翁失马》是否应将尾段对“道”的叙述部分“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补全进去呢?

现不揣浅陋,将《塞翁失马》一文简译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参考译文

“靠近边塞的地方有一户精通术数的人家。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地去了。人们都来安慰这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父亲(当爹的)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这户人家的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这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灾祸吗?”这家有的是好马,这户人家的儿子(做儿子的)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这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塞内,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边塞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户人家唯独因为儿子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共同保全了性命。”所以说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

参考书目:

1、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古代寓言两则》。

2、《新编诸子集成》丛书,中华书局。

3、《辞源》,1988年版,商务印书馆。

4、《为学十六法》,吕思勉著


《塞翁失马》译文辨正“父”读音 辨经译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1995.html

更多阅读

虞世南《蝉》译文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这是一首咏蝉的诗

屈原《离骚》原文及.译文 离骚屈原原文高中语文

屈原《离骚》译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 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子孙啊, 我的伟大的先父名叫伯庸。太岁在寅那年,正当新正之月啊, 又恰在庚寅

不愿醒来-------再看桂正和的《IS》有感 桂正和is禁忌的50页

空荡、寂静的房间里,目前只有这一盏放射黄色灯光的台灯,加上这一台发射多彩光线的电脑屏幕,他们如此静默的陪着我,无色无声。圣人的徒弟问,人之别于物,何也?我想:也就是情感意识这东西,总是无影无形的,在这种时候游离于身外周遭……刚才看了

民族管弦乐曲《花好月圆》后附简谱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

1935年初,在苏州做小学音乐教员的黄贻钧经人介绍,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下属的国乐队任演奏员。有一次,百代公司在制作一张民乐唱片时,缺一段5分钟左右的乐曲。于是,音乐部主任任光就约请黄贻钧担纲这“补白”的任务。虽然黄贻钧没

声明:《《塞翁失马》译文辨正“父”读音 辨经译文》为网友我有珍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